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2-5-22 12:26 发表
教育要做的,也许就是唤醒这种学习的热情。其实,在幼儿阶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热情,但可能不在语数英上。
我接下来的烦恼先不讲,先讨论这个问题。
教育要做的,是唤醒这个热情嘛?如果在幼儿阶段,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热情,那么用得着唤醒嘛?我是赞同你后半句话,不赞同前半句话。我认为教育是不要阻断这种热情,而不是唤醒。
我和她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她能够这样去做。自从自己钻研了七巧板之后,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反正图形感觉是很好了,做题是不怕变化的。后来在外面测试,有老师问我们是怎么教的,我说我们就是玩七巧板很通,图形题就容易了。有的家长说我们也玩啊。我就不吭声了,因为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玩的,我只知道自己钻研出来的跟讲解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我相信我问的那道题,就是最小三角形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如果是我来跟她讲,估计最多二十分钟搞定。但是她自己摸,就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至少半小时地摸索。同样这道题能做出,但是图形感觉是两样的。对待变化的题目,最终的反应也是两样的。
但是她的热情来自于哪里呢?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吗?我不能肯定,不能很笃定地居功,不能把上天的功劳完全地据为己有。固然,我们培养她的阅读,培养她的独立,培养她不要轻易放弃一件事情,但是我相信幼儿本身也应该有这种热情。这热情的种子,未必是我们种下的,我们的培养,可能只是松松土,锄锄草,没有一不小心把那种子发出来的苗给锄掉而已。
通过对自身成长的反省,我的幼年,对数学的热情,那是极大的,对绘画的热情,也是极大的。这两者都是我极热爱的东西,三九寒天,我手都快冻僵了,仍旧要画画。但是数学是因为被轻易教得太多,有一段时间坏了胃口。而绘画,则是不给我画,太缺少练习,就此中断。所以,我总结出,
轻易地教和太少量的练习&积累,都会阻断这种热情。轻易地教是省掉孩子的探索过程,美化孩子的账面成绩,挫败孩子的钻研精神;太少的练习和积累是基础不扎实,孩子缺乏思考的动力,缺乏思考的依据,想探索的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其实也不是我琢磨出来的新鲜事物,孔子的训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得就是这个问题。“学”更靠近积累和练习,“思”是更靠近探索。两者不可有一项偏颇,才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步一个台阶。
诚如你所言,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这种热情,可能不在语数英上。这一点我特赞同。我家楼下的那个小男孩,他的空间感就极其早熟。我一直有个观点,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超越年龄的热情,就是TA在这个方面就是早熟的,TA在这方面有天赋。我到他家,看到现在他家的那几大箱乐高被束之高阁,非常心痛。他妈跟我说没办法,要先学语文,他拿到乐高就不肯放,太占用时间。话是没错,语言对于各行各业都是重要的。但是完全不碰乐高,还是有些遗憾的。但是他妈还是给了他一个发泄口——绘画。他的线条的成熟度,色彩的敏感度,他的绘画的结构和细节,都那么耀眼,让人眼睛一亮,知道这个孩子的灵性还在一个缝隙中顽强地成长着,你仍旧能触摸到他丰富的心灵,虽然他嘴巴比较笨。
孩子的热情就像泉眼一样,一开始汩汩流出,不能阻断它。让它慢慢流,慢慢从外界汇集不同的水系,到一定程度,就像大江大河一样,势不可挡。长江冲破了三峡之后,还有什么可以阻挡它?只会不停地有水系在归顺它。这就是蒙台梭利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还记得我在《让我们一起干吧》一文中提到的我朋友的儿子吗,那个小学毕业可以写万字历史评论的孩子,他已经势不可挡。他妈妈问我还需要读哪些书?我说:“不用我来说了,你儿子已经自主地就台湾大选这个主题去比较BBC和VOA的评论风格,已经自主地研究了马英九和蔡英文的竞选演说。他已经完全会了如何从一个点到一个面的铺开,完全知道如何利用reference,甚至没有单列的参考文献的时候他也知道了如何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寻找读物,自己进行分析,然后成文。他已经是一个自主的人了。”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2-5-23 11: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