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质疑是否在的择校上有点过了,小学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36#ccpaging 的帖子

.

TOP

引用:
原帖由 ROBYN 于 2010-5-26 16:48 发表 \"\"
随便什么小学
只要孩子有奥数天赋,初中就能进好学校
就是的,小学有啥好择头的啦,奥数出头了,在鸡群里是头,在凤群里也是头。.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6 15:35 发表 \"\"
为什么科举制度被推翻了?
有公平还得有效率。洋枪洋炮来了,哦,原来科举的效率差的一塌糊涂。
还有科举在大清就废掉的好伐,公平和效率,天朝还在纠结。.

TOP

引用:
原帖由 ljj 于 2010-5-27 10:00 发表 \"\"

有公平还得有效率。洋枪洋炮来了,哦,原来科举的效率差的一塌糊涂。
请问其详,您所说的“效率”指的是什么?.

TOP

回复 161#ccpaging 的帖子

人才的选拔要有益于国,有益于民,亿兆大国被区区几艘炮舰打得支离破碎,皇上,太后奔逃如丧家之犬,哪里看到人才啦?
老佛爷还不把科举给废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ljj 于 2010-5-27 10:24 发表 \"\"
人才的选拔要有益于国,有益于民,亿兆大国被区区几艘炮舰打得支离破碎,皇上,太后奔逃如丧家之犬,哪里看到人才啦?
老佛爷还不把科举给废了?
为什么科举选拔不出人才呢?这个现实跟科举制度的公平是矛盾的,您说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0:32 编辑 ].

TOP

回复 163#ccpaging 的帖子

.

TOP

干吗?威胁俺啊?我真不是想为难大家,确实一脑袋问题,昨天晚上撞墙到凌晨1点,百思不得其解啊。.

TOP

回复 165#ccpaging 的帖子

还是不讲科举了。
择校制度(或是中考,高考制度)也就是一个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处理关系,一张卷子定胜负看似公平,一定会选出大量书笃头,自主招生想选拔些综合素质人才,一定会有大量猫腻,天朝难解。.

TOP

俺们家的“爱因斯坦”被谋杀了

假设我儿子是“爱因斯坦”,当然这绝对是假设。他14岁的时候告诉俺:“爸爸,时间是不是可能会停止?”
我这么回答他:“晕,想这些干吗?中考考哇?高考考哇?有空多背背政治书吧,你看你上次的成绩差点就不及格了。这样下去,你怎么考大学?直接就去卖红薯了。”
于是,俺们家的“爱因斯坦”被谋杀了,上海少了一个“爱因斯坦”。

中考在,高考在,您敢让孩子去研究和探索考试以外的内容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0: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INE-ON 于 2010-5-25 17:33 发表 \"\"
ZT: 北京的小升初已经不以考试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好的重点中学都以推优生、共建生、特长生为主,只剩不到20%的名额留给派位生。(电脑随机选取)。 
  
  但是由于种种关系,这些仅剩的留给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
就是这样,美其名曰“减负”,还不如以前统一考试来的公平公正了.

TOP

回复 167#ccpaging 的帖子

爱因斯坦是天才
考试选的是人才
科举选的是会写文章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0:59 发表 \"\"

就是这样,美其名曰“减负”,还不如以前统一考试来的公平公正了
统一考试中作弊怎么办?.

TOP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5-25 20:14 发表 \"\"
“在人才济济难度相当高的学校里拿全优或者脱颖而出争取当选市级干部容易呢,还是在相对普通,没那么大竞争的学校里容易些?”哈,我觉得你有点天真啦,争取当选市级干部,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名额的,也不是每个孩子都 ...
我说的是市级队干部,一般学校的队干部自然是没有用的,你看帖不仔细。

世外不是100%直升本校初中的好伐,只有2个班级的名额。实验有多少名额不清楚,但9年制学校只要是名校,入学需求大的,都有一定的淘汰率。.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1:00 发表 \"\"
考试选的是人才
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现实总是残酷的。您会允许孩子作阅读理解的时候写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标准答案吗?您会让孩子读《苦孩流浪记》而不是背语文课文吗?您会让孩子独立思考吗?你会让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吗?我不会,因为这都不是考试所需要的,而且是绝对有害于考试成绩的。那么咱的孩子没有这些,就考试成绩好,算人才吗?我认为不算,顶了天是个庸才。苦闷在庸才和人才之间。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1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0-5-25 21:55 发表 \"\"
你必须从作文的第一句话开始,就说谎,瞎编,假大空,拔高,升华,提炼,用尽陈词滥调
说的极是,现在的语文不就是这样才能拿分么……

一直觉得中国人,中文是基础啊,连中文都学不好,光会说几句外语有啥用。可现在的学校,哪里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东东.

TOP

引用:
原帖由 lyriczhang 于 2010-5-26 16:01 发表 \"\"


这社会多一些向您这样的人就好了。
看着这些令人作呕的星级培训教材,再对比一下国外原版图画书和教材,不由得感叹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家长如果一味地迎合某些学校选材的标准,我们的孩子无希 ...
现在就是一个无希望无前途的社会大环境.

TOP

引用:
原帖由 ROBYN 于 2010-5-26 16:48 发表 \"\"
随便什么小学
只要孩子有奥数天赋,初中就能进好学校
有天赋的据说只有5%,大把大把没有天赋的孩子们,也在被家长逼着苦读奥数。每次比赛结束,竞赛版块必有大批6月雪的分母家长.

TOP

引用:
原帖由 ldot 于 2010-5-27 00:41 发表 \"\"
那些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家长
是自己体验过两者区别的吗?
我是一流幼儿园+二流小学+二流中学+二流大学
然后在二流中学过程中接触到三流小学考上来的同学
深刻体会到有做凤尾的机会,不要去做鸡头
在凤凰身上混 ...
好吧,您是否后悔自己没有跻身于一流学校呢,是不是一流学校也会这样鄙视二流学校上来的同学呢?五十步笑百步,何必讥笑比自己差的同学呢。

过去的时代和例子不谈,就说说现在身边发生的事吧。我们现在在一个不敢自喻为一流学校,但事实上是该区最热门的学校之一的学校里。也有成绩差的同学,3门皆差。我个人认为他们如果有机会做鸡头的话,真的还是做个鸡头,对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帮助。可能孩子还小,或者孩子已经练就了“老面皮”,家长也自然是敢于直面老师的压力。但试想一下他们的心理状态吧,有多少孩子能做到屡败屡战还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勇于搏击凤腰的心态?说实话,我同情这些孩子。我还是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只有能挑50斤的能力,我绝不会要求他像别的能挑80斤的孩子看齐,更不会要求他非得承受超过别人去挑100斤的压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0:49 发表 \"\"
假设我儿子是“爱因斯坦”,当然这绝对是假设。他14岁的时候告诉俺:“爸爸,时间是不是可能会停止?”
我这么回答他:“晕,想这些干吗?中考考哇?高考考哇?有空多背背政治书吧,你看你上次的成绩差点就不及格了 ...
不敢.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01 发表 \"\"


统一考试中作弊怎么办?
推优制度更容易作弊.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1:00 发表 \"\"
爱因斯坦是天才
考试选的是人才
科举选的是会写文章的人
科举选的不是写文章的人,而是具有管理国家能力和认可儒家思想的人才.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1:33 发表 \"\"

推优制度更容易作弊
考试和推优都可以作弊。考试作弊的方法很多,就算是把考生脱光了检查,还是可以作弊。就我知道,奥数就很容易作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5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1:41 发表 \"\"

科举选的不是写文章的人,而是具有管理国家能力和认可儒家思想的人才
选出了具有管理国家能力的人吗?没有。否则,没被选上就不应该打败被选上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46 发表 \"\"

考试和推优都可以作弊。考试作弊的方法很多,就算是把考生脱光了检查,还是可以作弊。
如此说来,岂不是没有办法了,只要就学就有作弊.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53 发表 \"\"


选出了具有管理国家能力的人吗?没有。否则,没被选上就不应该打败被选上的。
当然选出来了,宋代的文官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至少从管理国家的角度是这样的,难道你学点物理、化学就更具有管理能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1:54 发表 \"\"

如此说来,岂不是没有办法了,只要就学就有作弊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把得到的赔款全部用来建学校,所有的日本适龄日本小孩全部上学。那时,日本人穷啊,都想小孩子早点下地干活,不想他们上学。学校建好了招不到人,于是答应大家,你们把孩子送来上学,学校送午饭。后来这帮学生来了中国,高中生打文盲,把文盲打得落花流水。

假设日本人不是这些钱用于建学校,而是用于铺路、开奥运会、开世博会,那么还会有择校、考试、作弊,也不会出现高中生打文盲的胜利。

以下摘自《冰眼看日本》
http://www.opny.net/Html/Book/8/8408/955716.html
日本是教育的先进国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很注意教育,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教育维新也不为过。到现在还能从日本学校的一些规矩中看得出明治维新时代的痕迹。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不是免费,但和免费也差不多,一个月五千日元把,随便打一天工,收入绝对不止这个数。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很多,而且小学生从家到学校一般只要走不超过10分钟的。完全可以回家吃,也可以带便当的。似乎找不到要给食的理由。给食的理由要追溯到明治时代了,那时候日本人还穷,一般人家是吃不饱的,而且小孩是很贵重的劳动力,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另外,不准带便当也是怕小孩在吃饭时争穷比富,弄得富人得意,穷人自卑,大家吃一样的伙食,增进平等观念。
  还有就是穿校服,日本的校服的由来和给食的由来是一样的。现在大城市的公立小学一般都取消了校服,小城市和农村及其私立小学还穿校服,但已经不是免费的了,特别是私立小学,校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吸引着爸爸妈妈们。中学基本上还穿校服,也有很少的中学不穿校服的。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现行的一样,也是6-3-3-4,不同的是春季开学,(老冰在文革是被秋季改春季,然后又是春季改秋季的折腾过一回),其中义务教育是9年:小学,初中。高中是要考的,往往听到人们在解释问什么是那个高中出来的理由时说“那儿的校服漂亮”。也有不穿校服的高中的。像有名的神户滩中就没有校服,但是因为人家有他没有,所以和有一样:上下学时间不穿校服的就是滩中的。
  日本政府把教育看得很重。什么叫“很重”?举一个例子: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什么地震,台风,海啸,滑坡等等等等,全国各地都有避难所,这些避难所一般都是该学区的中小学,也就是说:这个地区最坚固的建筑物是中小学。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中小学就坚固的能抵御得了那么大的自然灾害?那没关系,到发生连中小学校舍都抵御不了的自然灾害时,您也不用费心找避难所了,反正什么都没有了。
  日本全国没有文盲,大学的招生能力已经超过考生人数,只要你想上大学,就肯定能找到一个大学去上,当然上完了以后会怎么样没人知道,同时学费也很贵,但是你可以找银行申请几乎是无息的教育贷款,还款条件也十分优厚;各个地方自治体还有奖学金(有要还的有不要还的);几大大众传媒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什么的也提供半工半读的奖学金,每天帮他们发4,5小时的报纸,他们给你提供食宿,交学费,每月还有9万日元的零花钱,当然你得是日本人;换句话说,你如果上不了大学,那可能原因很多,但绝不可能是钱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14 编辑 ].

TOP

回复 184#ccpaging 的帖子

现在不是没有义务教育(山区农村暂不讨论),而是家长们都想好了再好,都要争所谓“最好”的教育资源。有不少家长都盲目认为,只要是“最有名”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就必须给自己孩子去读,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来决定。当然了,每个孩子在自己父母眼中,或许都是最最好的。所以,才会不择手段的择校。.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2:09 发表 \"\"
现在不是没有义务教育(山区农村暂不讨论),而是家长们都想好了再好,都要争所谓“最好”的教育资源。有不少家长都盲目认为,只要是“最有名”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就必须给自己孩子去读,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 ...
现在实行的是义务教育,这包括2个方面,即国家有提供教育的义务,TX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另外,这个义务教育的阶段是9年。说白了,BBMM必须把孩子送去学校读9年书,当地政府必须建足够的学校供这是适龄的孩子读书。

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花头还是有的。所以,大家还是会看到,某些地方有钱造磁悬浮,但是5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边,有些地方政府大楼在地震中屹立不倒,学校则摇曳多姿。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2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17 发表 \"\"


现在实行的是义务教育,这包括2个方面,即国家有提供教育的义务,TX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另外,这个义务教育的阶段是9年。说白了,BBMM必须把孩子送去学校读9年书,当地政府必须建足够的学校供这是适龄的孩子读书 ...
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没有不读书的,择校是为了读更好的书.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2:19 发表 \"\"

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没有不读书的,择校是为了读更好的书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读好书,学校择生就不是这个原因了。为什么呢?公办学校就是为了解决地段生,它的经费间接地来自于家长,例如BBMM买房的时候有配套建设费,当地公司交的税款里边也专门有一项教育费用。所以,公办学校不能择地段生。

择生的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地段生少,当地配套建设费和税款收入高或者说历史累积高,例如某些市中区的学校,老百姓都搬出外环外了;一种是民办学校,理论上说它从建校到日常运作所需要的经费全部是自筹的,要自负盈亏。

两者构成择校上的双方,双方需求不对等,就会出现倾斜。谁能造成这种不对等的氛围,谁就能获得优势。家长想择校又想少付出代价,那么就不能鼓励别人去择校。学校想招生,就要讲择校的好处,鼓励家长们都择校。其它不择校的家长,不择生的学校是无所谓的,除非择校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平衡。

择校跟考试有没关系呢?当然有啦。想择生的学校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好呢,如果大家认可竞赛和考试,那他们就要尽量的参加考试和竞赛。公办学校不需要证明自己学校好的话,就不需要为了择校去参加考试和竞赛。但是公办学校还存在别的可能需要参加考试和竞赛,假如它扩大场地、修教学楼、买实验器材,甚至发奖金需要考试和竞赛成绩打底的话。

是不是择校就一定能读好书呢?未必,至少这种必然性是值得怀疑的。择生的学校可以不考虑教育、不考虑孩子的未来,小学校都不要考虑初中,因为那太慢了,等TX们取得成就能现身说法的时候,这所学校早垮了。其实,只要能做得大家看起来很好就行了,例如在某某数学杯赛得到了多少个名次,某某英语杯赛得到了多少个名次,这要容易得多,例如,请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参加英语杯赛。即使不作弊或者作弊的代价太大,学校还是有办法的,课堂教学之外,让TX们玩命作奥数,玩命阅读英语材料就可以了。这样是否适合TX们的学业发展呢?BBMM们自己考虑清楚吧。你认可,那就把TX送进去,不认可,就别凑那个热闹。

我不认可这样能读更好的书,所以我没有参与小学择校,初中、高中未知。不是搞教育的,也不懂教育理论,不是不想学,大学不是那专业。我认可一个司空见惯的道理,喂奶期的婴儿,咱不能给他吃饭和吃肉,饭是香的,肉是好的,但婴儿消化不了,无福消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3:00 编辑 ].

TOP

回复 179#s1100 的帖子

同意您的说法
我们的观点不矛盾,能力和想法是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科举招的是国家公务员,所以它只考文章,不考数理化.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1:53 发表 \"\"


选出了具有管理国家能力的人吗?没有。否则,没被选上就不应该打败被选上的。
你去找个城管对打,打赢了就是你能力强,你觉得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

TOP

回复 172#ccpaging 的帖子

光会考试当然不算人才,但是,
考试成绩好的人比成绩差的要聪明些,
考试本来的目的是想选人才,至于执行的结果。。。
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

您的孩子应该比大多数孩子幸福,有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因为从回帖中我看出您的教育理念,至少不随波逐流
另外,他也应该遗传了您的高智商
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卷子上应该怎么答题,还能留出时间看看书
有点理想化了,他还没读书,我还能做做梦.

TOP

回复 76#SHINE-ON 的帖子

难道现在真要演变成“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是贼”了吗?将来穷人的孩子要出人头地会越来越困难!.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3:08 发表 \"\"

你去找个城管对打,打赢了就是你能力强,你觉得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
您认为“打赢了城管的那个人能力比较强”!还是你认为“我认为打赢了城管的那个人能力比较强”!
请您不要屈尊把自己的眼光放在脚上去讨论问题嘛,尽管我的眼光确实放在脚上的,但是我可以查google,以跟上您的高屋建瓴。

为免因俺无知犯断章取义的错误,特全文转载。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5/02.htm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 周 宁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1〕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2〕。

    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3〕

    可喜可贺还是可忧可惧?一朝一夕,恐怕还难以确定。1905年废除科举,不论在中华帝国历史还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断裂点。而这次转折或断裂所影响到的历史时段,不是以十年甚至百年计的。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谕废止科考,在国朝历史上,科举可谓源远流长;在制度伦理与人文心理上,科举可谓根深蒂固。问题是,废止科举仅仅是废止一种考试制度或选举制度,还是由此废止了一种文明类型?而一纸诏令可以废除一种千年政教制度,是否也可以废除该政教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创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出现了〔4〕。隋朝“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尚未形成制度。而唐代承隋制,开科取士,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还有武举:常科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十余门,制科名目则有八十多种,武举项目分马射、步射、马枪、负重等。考生有来自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或州学、县学的生徒,也有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的乡贡。选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也看名门显贵推荐,并兼采时望。它上承两汉魏晋重名重行的察举荐选古意,下启两宋明清纯粹以文取士、一考定终身的科举制。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经宋、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5〕隋唐是肇始期,两宋臻于完善,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岁为一贡,发解、省、殿三级考试,通过锁院、糊名、誊录,分科取士以进士科为主,制度齐备,这都充分体现了科举的公平合理精神。此后辽、金、元三朝,科举一度陷入低谷。明洪武三年诏告天下,特设科举,称“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清两代科举承宋元定制,且逐渐僵化腐化。例如,八股文定于明初,备于成化,如果说最初它还仍有积极意义,日久则禁锢人心、窒息社会、愚民误国了。清末内忧外患,朝野有志者,改革图强,大多发现了科举之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科举制似乎已经到了不得不废的地步。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6〕。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7〕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湖广总督)、刘坤一(两江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上奏,要求变通科举,其中张、刘会奏主张“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袁世凯则疏列十条,建议增实学科并逐年递减旧科中的岁、科、乡试名额。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从渐废科举到骤废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8〕。当年柏拉图说过,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9〕。

    利玛窦作为洋教士,虽然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科举制度,却也的确看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与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比如说,知识政治、道德社会、公平竞争、阶层流动等。利玛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科举与文官制度,称中国人崇尚道德哲学,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中国的哲学学位有三级,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相当于博士。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你一旦在考试中获得高级学位,就有资格出任政府官员:“一生都可确保高级公职。他们享有的地位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头衔并不世袭传授。”一个靠公平竞争的哲学家治理的国家,要比那些靠骄奢淫逸的世袭贵族治理的国家优越得多。在西方只有柏拉图式理想的制度,在中国则成为制度化现实,皇帝身边的内阁成员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六部的官员都拥有“品行与学术的荣誉”,翰林院“由经过考试选拔的哲学博士组成。这个部门的成员并不参预朝政,但职位比别的官员更为尊严”〔10〕。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活动。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所谓“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古代社会内部的人才流动,也尽可能地在制度上实现了人人机会的平等。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的儒家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使儒家彻底制度化、制度保证真理的权力化、思想保证制度的真理化。“科举……岂徒篆刻雕虫而已哉,固将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天下,上则安富尊荣,下则孝悌忠信,而建万世之长策。……国家所以藉重古道者,以六经载道,所以重科举也。后世所以重科举,以维持六经,能传帝王之道也。”〔11〕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甚至也是传统中国文明的核心。它将政治与文化、社会结构与儒家意识形态统一协调起来,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这样,科举使政治变成文化,文化也变成政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的国家实践了知识官僚体制,将政治文化化。最初到中国的西方人,都将中华帝国当作柏拉图理想的哲人政治的楷模;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的国家,在世俗理性基础上,将文化彻底政治化。儒家的文官政治化与文官政治的儒家化通过科举制度相互渗透相互生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所谓以人文化成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作过公正评价。他认为,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或意识形态制度化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而具有社会组织枢纽作用的科举,突然之间被废止,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或颠覆性影响,在历史中是不可低估的。“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虽法则屡更,然清承明制,所以清代的科举制度,以明清两代合计,也已行之约六百年。一旦停罢,其影响之巨,不言而喻”〔12〕。废止科举,等于卸掉了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动机,庞大的中华帝国势必停止运转。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指出: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必须把它看作是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对在此之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基础方面,在通过什么途径来赋予社会精英以地位并配备行政官员方面,1905年都带来了变化……旧社会主要的庞大的整合制度,已在1905年随着朝廷宣布终止中国的文官科举制度而被废除了,尽管革命的社会意识在这场变革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整个社会失去了作为自己特色的制度。……终止科举制度的行动,斩断了2000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这个行动逐渐呈现出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远比推行这一改革的士大夫在1905年所明显预见到的那些后果来得严重。



    在帝制中国历史上,天下治平,科举的作用非同小可:进可以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退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八国联军烧了北京贡院,癸卯年(1903年)顺天乡试、甲辰年(1904年)全国会试,都改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江苏举人刘师培会试落第,“飞腾无术儒冠误”,心灰意冷,去上海�开始反清革命,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一位本想读书入仕、报效朝廷的青年才俊,竟成为推翻帝制的革命志士。自古以来,科举就是天下太平的保证。朝廷以科举牢笼天下,尽收圣智豪杰。一旦科场失范,士人心怀怨恨,就可能酿成天下大乱,“黄巢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13〕,翻却曹州天下反,差点断送了大唐江山;还有宋江,科场无路,酒醉之时,写下“心在山东身在吴……敢笑黄巢不丈夫”,最终上了梁山。所以,宋人看得很清楚:“科举制始于隋唐,隋炀帝始置科举之法,彼豪杰特起,而一天下之难也,故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唐兴,革隋之弊,独此不改。”〔14〕

    “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或许这才是科举的真义。清末科举一废,天下大乱。因为社会有效的、制度化的流动,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发展,一个社会一旦出现流动阻塞现象,就可能积蓄起社会怨恨,最终酿成动乱甚至颠覆整个政权与秩序。真正摧毁清朝天下的,不仅是一蹴而就的辛亥革命,还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停科举。科举既废,朝廷失去了官僚体制自身的再造功能,朝野官民之间制度化的流通与平衡机制被破坏,有志之士仕进无门,穷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为革命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彷徨、怨愤、绝望,社会失序,人心离散,有登高一呼者,难免应者云集。人们常奇怪大清江山如此脆弱,辛亥革命成功如此轻易,实际上废停科举已经抽去了清帝国大厦的拱顶石,革命只需轻轻一触,整个大厦便瞬间坍塌。

    科举一废,天下英雄逐鹿中原。虽说将废除科举当作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有些过激,但废除科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社会基础,却也是事实。旧科已废,新学正兴,读书未必出仕,道统与政统分离了,于是,朝廷失去了智辩勇力之才,士人的力量积蓄在民间,社会变得强大了,出现了“官不如绅”的趋势。废科举堵死文人的仕进之路,文人的地位降低,军人与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新政时期与民国初年的“政治参与膨胀”中的活跃分子,除了新式文人外,职业军人与商人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官不如绅,文不如武,士不如商。当然,最简捷的道路是从军。于是,毕业于新学堂的士子,不见用于朝廷,“士”不能成为维护皇权的“大夫”,就成了颠覆皇权的革命者。

    190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废止科举,二是同盟会成立。科举既废,青年才俊纷纷出国留学。天高皇帝远,加上现代西方思想洗礼,海外留学,就不是“留学科学”,而是“留学革命”。最初的同盟会员,绝大多数是“游学”的新式文人。因此,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留学生与海外移民输入的革命。而革命之后,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新兴知识分子,又成为共和政治中活跃的政治家。废止科举从旧官僚体制中断了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同时也为新的共和政治准备了现代政治家。最值得注意的是,废科举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晋升之道从“读书做官”转为“打仗做官”,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不再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那么就只有暴力与阴谋了。袁世凯的保定军校、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职业军事家,他们掌握着中国的命运,主宰了军阀混战与国内战争。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15〕

    废除科举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废科举,立新学。当年袁世凯等人上书主张废科举,最主要的理由是科举不废,新学不兴。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梁启超就曾经说过,现代观念的出现,最关键者就是科举制度的灭亡。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

    废除科举的历史影响,在政治上的直接结果是辛亥革命,在文化上的直接结果是五四运动。传统士绅失去了科举仕进的出路后,在官僚阶层与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传统文人更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与此同时,如果从同文馆设立算起,新式或西式教育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改造了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系,开始与传统儒家竞争意识形态领导权,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从晚清立宪到民国革命,新学出身的新式知识分子,其中大多是留洋者,逐渐成了社会与国家的主导力量。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酝酿着一场彻底的“文化革命”。新文化或现代文化从此开始。

    “1905年科举的废止是儒家建制解体的一个最早信号。”〔16〕废除科举,使传统国家失去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也使儒家意识形态失去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依托,使社会中文人边缘化,也使文人的知识与价值儒学边缘化。科场改成学堂,孔子孟子也就让位给“德先生”、“赛先生”。废除科举是传统中国自我阉割性的致命的一刀,其制度与文化都失去了再生的能力,现代中国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废除科举,动摇并解体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政治或文化,而是一种文明,一种政治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文明。废除科举,是传统儒家文化衰亡的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也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界点或分水岭。辛亥革命发生了,五四运动即将到来。1916年,严复深有感慨地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说,废止科举“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17〕。



    1905年这一年的冬天,远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留学的鲁迅,看了一段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从此“决计要学文艺了”。据说他在片中看到许多久违了的中国人,其中一个被捆绑着,因为给俄国人做间谍,将被日本军砍头示众,而周围是一些围观的中国人,身强体壮,但表情麻木。鲁迅醒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8〕

    突然觉悟要放弃医学,实则是放弃一种专业,而从此提倡文艺,实则是投身一种公共事业。现代知识分子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在专业知识与技术范围内,运用理性服务社会,用康德的话说,这是一种私下的、消极的理性方式;另一种是超越自身所属的专业与职业,公开地、自由勇敢地运用理性,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前者是专业知识分子或科技知识分子,后者是人文知识分子或政治知识分子、批判的知识分子。在康德的启蒙理想中,专业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分与超越,都是必要的:一方面,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其职业岗位上谨慎地运用理性,讲求服从与合作;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要能在公共领域勇敢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进行反思批判,追求思想与真理的彻底性。

    对中国文化传统而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知识分子,似乎并不陌生,尽管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传统中国文人的“公共性”有本质的区别。真正陌生的,是专业知识分子,即那些掌握现代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中国拥有传统意义上强大的“人文知识分子”传统,科举制度下的传统中国文人,既是政治精英又是知识精英,而且其知识与政治是一体化的,政治被人文知识化,知识也被人文政治化。礼仪天下,耕读传家,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中国文人也自成一统。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最大困境,即是缺乏专业知识,所谓有经义文章,无一技之长。洋务运动开始引进经世致用之学,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技术如开矿、冶金、筑路、造船、造炮,于是,新学出现了,新学培养的专业知识分子也出现了。

    废止科举之后,传统士大夫晋身无门,从官僚阶层与农耕士绅阶层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漂浮的群体,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出现了,但新颖却不强大。变废科举、兴立新学,最初的动机主要是培养专业知识分子。但现代中国的真正问题是,专业知识分子的专业理性不强大,人文知识分子的公共理性也同样不强大。就专业知识分子而言,新学不新,旧科不去。新式教育中教师一知半解,学生死记硬背,华而不实,几乎成了“科举之变相”。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发现当时北大的教学内容虽已是新学,但学生心理还是旧科的一套,以学业为举业,大学毕业等同于科举及第。1918年胡适回国,发现国内新学堂的学生高不攀、低不就,成为一种“无能的游民”。

    科举使传统社会的政治与学术一体化,废止科举,首先想仕学分途,但实际上许多学人仍不忘读书做官。所谓时下“人多喜作政客,鲜为学者”〔19〕。废止科举后,士人仍有学以致仕的心理,但体制内堵死了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的同时,反制度的革命却提供了新的、更有戏剧性的致仕之途。职业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人文知识分子,而人文知识分子又很容易成为职业革命家。科举之后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处在学术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断裂中,进退维谷,专业知识分子守不住自己的专业理性,人文知识分子也难以发展其公共理性。许多知识分子,著名如梁启超、胡适,都曾摇摆于以政治还是以学术为本位的境地之间;许多知识分子,著名如陈布雷,都曾投身于政治,结局不是可悲就是可笑。现代知识分子从传统文人的官绅二重身份转化出职业革命家、人文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也构成三个不同的群体。从新式知识分子到职业革命家,其政治组织关怀取代了知识与真理关怀,知识分子也就失去了知识分子身份,他们与传统文官相同的是政治职业,不同的是现存体制的维护者与现存体制的叛逆者。人文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良心,遗世而独立的批判精神时常失落在现实政治的诱惑与迫害中。最不幸的可能还是那些专业知识分子,他们不能或不愿参加政治活动,但却不能摆脱社会政治的侵扰与压迫。

    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可以一诏废止,但作为一种心理,却难以一朝一夕废除。一个世纪过去了,废除科举留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纠葛是政治与学术的问题。五四运动的双重主题:启蒙与救亡运动,凸显并激化了后科举时代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矛盾。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如何影响政治。知识分子试图以启蒙为己任,以知识对抗权力拯救权力,创造“好人政府”,实现“学以致用”的古老理想。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度焕发了知识分子社会批判的公共理性,但很快被九十年代的经济市场化、文化“计划化”的大潮冲垮了。在目前的学科评估、职称评定、津贴项目的体制化力量下,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批判精神,更是无从生长。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时代,后科举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可以担当起这个民族的文化使命呢?

    一种制度可以一诏废止,但该制度塑造的人文心理却可能在社会文化,尤其是在社会无意识领域,经年历久地发挥影响。新式教育难进,学而优则仕观念不退。而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就置换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情结。这不仅破坏了专业的私下理性,也破坏了公共理性。科举塑造的传统文人的政治技能,基本上是文学的,而现代知识分子的革命技能,似乎也是文学的。那年在仙台决计要学习文艺之后,周树人就再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事,他成为一位人文知识分子。三十年后,鲁迅在遗嘱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20〕鲁迅的悲观从何而来?



    1905年科举废止不久,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21〕这种“可惊可骇之奇效”,远不仅是一时之间清皇朝灭亡、现代政治与文化变革开始的。

    当年废除科举的主要动机是发展现代教育,但遗留的科举心理却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之后,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废除科举并没有为现代教育清空场地,在科举废墟上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总有科举阴魂的缠绕。废除科举打破儒学的一统天下,旧教育制度解体。但是,现代教育体系在制度上的确立,并不能保证心理上的纯粹。科举情结仍以“应试教育”的形式,置换性地表现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以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升等考试及以重点中学、大学、重点大学、出国留学等构成的庞大的应试教育体系与等级教育网络,正在有条不紊地、尽可能地合理公正地提供社会晋升流动机会,犹如当年的科举制度。科举情结根深蒂固,废止一种制度,未必能废止一种心理。半年前消息传出,北京国子监孔庙,将把“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各省的“高考状元”的大名刻碑陈列在元、明、清三代进士碑旁!有人惊愕愤慨,不知今世何世。《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大呼:“百年之前科举制度已告废除,百年之后科举精神又借尸还魂。”〔22〕其实根本没有必要错愕至此,因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高考有类科举,早已让人见怪不怪。

    为发展现代教育而废除科举,但严格说来,科举制并不是一种教育制度,而是选官制度。遗憾的是,科举废除之后,现代中国还没有建立一种全新的、规范合理、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它至少在原则上主张与实践让知识和道德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而后科举时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除了暴力与阴谋外,没有什么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依据。民国时期的选官历史是一部“厚黑”历史,充满着暴力血腥与腐败阴谋。曾有人怀疑改良科举是否比废除科举更好。因为西方现代选举政治与官僚政治分立,官僚遴选的所谓“考选制”,最初也是在中国科举制影响下创立的〔23〕。为什么现代西方借鉴的制度,我们自己要废除?如何在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秩序中建立一种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并重、公平合理的社会精英的遴选制度,对于保持现存政治秩序的稳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的延续性至关重要。如何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借鉴西方政治体制,似乎仍有诸多难处,是否还有其他道路?有人想象“重建科举制度”〔24〕。

    废除科举制度,比具体的教育、行政制度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中国文化传统或道统的断裂。正如萧功秦先生指出:“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由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25〕

    废止科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对帝制中国文明进行了彻底的革命。而在1905年废止科举与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有一条必然的联系线索,即,废止科举先自废了传统文化的武功,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就可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横扫千年儒家。一代新学知识分子,以西方现代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摆脱帝制中国的专制、腐败、愚昧,提倡民主制度、科学理性、个性自由,便引进了西方现代启蒙思想。其深远影响,直比当年佛学改造中国。这不在“大历史”的宏观视野下审视,是难以想象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科举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制度,而中国文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与政治的一体化。所以说,废止科举废止了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废止了一种文化传统。而废止这种文化传统的痛苦,王国维那一代人已经深陷其中,且百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走出。新文化运动为现代化中国准备了文化资源,同时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断裂”,以至于废除科举百年之后,人们越发感受到文化断裂的危机。现代中国,必须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否则中国无法“现代”,而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中国又无法在文化上认同“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是痛苦的,至少中国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重整中国文化,弥合文化断裂。然而,哪一种文化观念与价值可以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呢?启蒙曾经是一种激扬的选择,而冷静中检讨,在移植性启蒙之外,中国现代文化是否还有另一种选择,即找到一个支点,重建现代制度与文化的完整性?

注释: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92页。
    〔2〕《时报》1905年9月7日。
    〔3〕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4〕一般认为,科举始于隋朝,但也有不同意见,关键还在于人们对科举的定义的理解不同。基本有四种意见:“分科举人、考试进用”说,“以进士科设置起始为科举制起源”说,“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投牒自举”说。祖慧、龚延明在《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第31~44页)一文中认为:“科举制作为一种取士制度,应作如下界定: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招考面向全国开放,不限财产、门第,原则上允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据此可以判定隋朝已打开了通向科举制的大门,唐朝为科举制度完全确立的时期。”
  〔5〕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6页。
    〔6〕参见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法试士改用策论折》所论,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梁启超著,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8〕〔10〕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59、264、34~44页。
    〔9〕“……人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遇上太平盛世:或者是那些正确而真诚地奉行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那些握有政治控制权的人在某种上天所作安排的引导下成为真正的哲学家。”Thirteen Epistles of Plato:Introduction,Translation and Notes,ed.by L.A.Post,Oxford,1925,the Seventh Epistle,325d~326b.
    〔11〕元代李世弼语,见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考选委员会1936年版,第384页。
    〔12〕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13〕《资治通鉴》语。
    〔14〕(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别集》卷十九《士门·科举》。
    〔15〕《论学堂》,《申报》光绪廿九年正月十九日。
    〔16〕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17〕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1916年2月。
    〔18〕鲁迅:《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19〕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80页。
    〔20〕见《死》,《且介亭杂文末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美]林乐知:《中国教育之前途》,《万国公报》第三十九册,总24014页,华文书局影印本。
    〔22〕《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15日。
    〔23〕中国科举制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的《中国志》率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以后的三个世纪间,西方文献大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并进行实地考察,直到十九世纪,英美率先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考选制”。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24〕见网上多处刊载的署名文王的文章《重建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文中认为,走西方的道路,搞多党政治,搞投票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自己的路。科举政治是取代投票政治的方案之一。重建科举制度对今天中国有重大意义:一、可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修正中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魂回归,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做准备;三、克服难以克服的全局腐败和官僚腐败。[url]http://jqrh.top263.net/topics/1-4.htmhttp://www.dcqf.com/zhawen/html/ns000210.htm[/url]。
    〔25〕萧功秦文《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见人民书城网学术理论版,http://www.wsjk.com.cn/gb/paper18/6/class001800003/hwz44130.htm.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3: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2:29 发表 \"\"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读好书,学校择生就不是这个原因了。为什么呢?公办学校就是为了解决地段生,它的经费间接地来自于家长,例如BBMM买房的时候有配套建设费,当地公司交的税款里边也专门有一项教育费用。所以 ...
你看的是一个角度,学校要孩子参加竞赛为学校争光添彩,因此奥数英语等比赛大热,说的没错。

但我说的是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取消了小升初,但是名初中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存在,如何来的这个“名”?那就无非是中考成绩了。考入市重点高中区重点高中的比例,就是这个名初中的“名”了。无论是公办民办,都有“名校”。而没有小升初的考试,各个初中又是如何“挑选”孩子的呢,不就是全市性统一考试的奥数证书么。这类考试的弊,每个家长都知道,并不是说某个孩子奥数不好,就全盘不好的,但是不这样选,各个初中又怎么分辨那么多想报考自己学校的孩子的能力呢?没有统一的考试啊。而且,的确也有你说的因素,小学阶段就凸显出数学方面特长的孩子,进了初中,理科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物理化学都是中学里的新科目,都是和数学紧密相关的。学生能出成绩,自然为学校添砖加瓦,良性循环啊。

作为中国家长来说,想让孩子进名牌大学,想必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了。所以才会有什么名高中高考升学率的排名,接下来是初中中考的排名。还是我说的那句话,哪个家长会不想把自己孩子往升学率高的学校里送的?但这里也有误区。说白了,每个孩子都有那样的能力么?就算不要考试,让每个孩子想进什么学校就进什么学校,进去了你能跟得上么。我们在外面上课外班,碰到不少同学和家长,真是什么样的都有。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考试都在中等偏下,家长还巴巴的送去上奥数英语外教等等,我真想不通,先把学校里的成绩提上去不好吗?当然,有的孩子也许是偏科,学校里成绩就是垫底,但在某个项目有特长,假如奥数真的是有天赋,那就专攻奥数也未尝不可。但更多的小朋友,真的看到奥数就头大,看到课外学习就一脸苦瓜样,何必啊何必……

而作为的确优秀的孩子家长来说,自然也更喜欢择校的。为什么?因为地段生或者有名的公办学校的地段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老师只能根据同学的平均能力来教学,如果同学之间差距太大,那么好的孩子自然觉得“吃不饱”,学不到东西,家长怎么不着急啊。这类家长自然希望学校能挑选学生,让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才有提高的空间嘛。

这是以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来考虑,还有家长,是为了选择同学,选择“交际圈”。你也看到LS很多家长的观点了。认为大热的“名校”,能进去的要么是有权的,要么是有钱的,要么是自身有能力的孩子,能从小和这些孩子做同学,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能得到同学“贵人”的提携,让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同学那样的……

还有的家长,是选择学习环境。认为有过挑选的同学,必定家长都是很看重教育的。我不是说不择校的家长就不重视教育啊,而是择校的家长,都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了。不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有点道理的,如果校风好,大家都喜欢学习,那肯定要比都不喜欢学习的环境要强多了。这点我也是蛮相信的,孩子轧道蛮重要,学好学坏,很多时候是和同学之间学的。

好吧,综上所述,你说这择校风,能降下来么,没有好的小升初办法,还是会有更多的家长焦虑恐慌的。但我觉得,没能在奥数上拿奖并以此进入名校的,并不代表孩子能力差,家长们重视升学可以,也别太过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3:17 发表 \"\"
光会考试当然不算人才,但是,
考试成绩好的人比成绩差的要聪明些,
考试本来的目的是想选人才,至于执行的结果。。。
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

您的孩子应该比大多数孩子幸福,有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因为从回帖 ...
同学批评过我的:“你不就是考试出来的吗?难道你不认为聪明的人是不怕考试的?”这句话厉害啊,我要自以为聪明,就要承认不怕考试。
老实说,我还真没怕过考试。我们那时文理的数学试卷是一样的,而班上理科生的数学水平要高出一大截,我们要考不到100分以上,他们可能就过不了80。
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择校中被淘汰掉的学生,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好花还需绿叶扶,好的将军配上文盲士兵只能是一个败字。好比前面说到的三妻四妾,某人厉害聪明能力强,命运之神眷顾,阿弥托佛保佑,他就娶了十个老婆,但他还要费心9个光棍勾引他的老婆吧。这个世界,聪明的是少数,一般的是绝大多数,所以,不能只顾少数,绝大多数人幸福才是幸福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m宝贝 于 2010-5-27 13:45 发表 \"\"

你看的是一个角度,学校要孩子参加竞赛为学校争光添彩,因此奥数英语等比赛大热,说的没错。

但我说的是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取消了小升初,但是名初中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存在,如何来的这个“名”?那就无非是中 ...
先说小学环境。儿子班上有日本孩子、台胞、民工子弟,大多数是我们这样的上海普通家庭的孩子。成绩确实参次不齐,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事实上他们的成绩跟家庭环境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兴趣的高低。好多孩子,这段时间对数学有兴趣,成绩蹭蹭的往上串,过几天兴趣转移,成绩啪啪地往下掉。所以,我关注儿子对语数英的兴趣(多给他买书,多跟他讨论),老师确实照顾不到这一点。

再说优等生学习。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优等生。我的经验是不要只听老师的、被动的学习,要主动自学、主动思考。老师告诉我们房间的一个角上有本书,咱得自己主动想着去看看其它三个角是不是也有书,有几本。所以,不管是不是好的老师,不管老师讲了什么,其它同学听了什么,我比他们多想三个角,至少想过。儿子的数学在班上也算不错,原来他们前几名经常比分数,可是比来比去差别不大,现在他们开始比较帮困对象的数学成绩了。能把学进去的数学知识再反哺出来,儿子比他老爸厉害,我自豪的。

说到同学圈子。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上了一个学校。对我工作影响最大的、最多的是大学同学,特别是行业上接近的。要是我回到家乡,那么对我生活方便程度影响最大的是小学同学,各行各业、高高低低咱都有人啊。反过来行不,仔细想想,很难,除非开工厂。

想想小升初就郁闷。自己觉得自己孩子不错,可是咱说了不算,再说哪个人认为自己孩子好。不过,我认为奥数不是数学,聪明孩子上奥数培训班、参加奥数比赛,很可能败了数学的胃口,反而影响系统地在学校里边的学习数学。即使将来为了小升初参加奥数比赛,能迟一天便迟一天,能多想一点就多想一点,能少听一点就少听一点,一旦发现奥数竞赛影响了学校里边的数学学习,立刻停止。英语竞赛也是能不参加就尽量不参加,唱唱英文歌,看看原版电影,在以兴趣为主的课外班上跟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们高高兴兴地玩英语,很愉快,很好。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4:41 编辑 ].

TOP

回复 195#ccpaging 的帖子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全民素质要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还是有出路的,现在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高
尽力让身边人幸福就可以了

回到主题上去,我对小学的择校主要有2点要求:
1、课间十分钟要可以自由活动。(第一次听说有学校课间只能坐着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马上把 此条例为我择校的第一要素)
2、离家近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4:25 发表 \"\"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全民素质要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还是有出路的,现在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 ...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说明俺的思想境界不高。只是咱能力有限,不能做到,既赚很多钱养10个老婆,又跟9个光棍打架,防止被戴上9顶绿帽子。非不欲也,不能也。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读书,创造条件让他们读好书。天才很难被选出来,人类对人类是“如何思考的”所知相当有限。天才不需要有好老师教,有好书读就可以了。择校中被选中的千万不要瞧不起被淘汰的,将来你会发现,得罪谁都没事,别得罪那个小学时看起来傻傻的爱因斯坦,当心挨原子弹。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高了。
==》这境界一点都不高,很实际的。有个朋友是硕士生毕业,在读博士,能力超强的说,开家公司一年赚个几百万。他对员工很严厉,老以要求自己的标准要求员工,后来员工全跑了。现在一个人一个公司,每年依然赚很多钱,但是他很累,现在又有了孩子,不能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他不幸福。

再说回三妻四妾,要是那9个光棍各有各的老婆,他们感觉满足。咱就管赚钱,生活是不是也容易些了?然也。

呼叫楼主,这楼好像正不过来了?奈何?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4: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天天长大 于 2010-5-27 14:25 发表 \"\"
您厉害,总有办法牵扯到老婆上去,哈哈
全民素质要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
择校中被淘汰的学生还是有书读的,只是读的不是名校
高考中没考上的学生还是有出路的,现在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让绝大多数人幸福,这境界太 ...
实际上择校一直有的,记得我读小学时,我爸爸正好碰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分配到大房子,在现在的万体观附近,那时多么吃香,我妈妈不去,说那里我们不了解周围环境,现在读的学校,小孩子都比较爱学习.(那时的爱学习不是单单学校读书好,我还记得周围孩子有装半导体电视机书法篆刻等等特长).

[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0-5-27 14:4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4:13 发表 \"\"


先说小学环境。儿子班上有日本孩子、台胞、民工子弟,大多数是我们这样的上海普通家庭的孩子。成绩确实参次不齐,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事实上他们的成绩跟家庭环境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兴趣的高低。好多孩 ...
这样说吧,我当初择校,1是因为人户分离,户口对口的小学,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开车的话早上那交通,估计45分钟-1小时才能到学校吧,所以没法考虑。然后一个选择,就是家门口15分钟路程的学校,一个普通公办学校。我们家几任阿姨的孩子都在里面读书,当然了,它不是民工子弟学校,在附近口碑还可以的,阿姨们都是通过东家帮忙,也是通路子塞了红包才把孩子弄进去的。学校硬件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听了阿姨的介绍,就绝不会把孩子送进去了。阿姨夫妻都小学没毕业,他们的理想,就是“最好能考上老家的高中”,他们的孩子不上任何课外班的,因为“太贵”,他们觉得没必要花那个钱。辅导和培养兴趣,更是谈不上了。而她的孩子,在班上“不是最差”的。班上最差的却是家长忙着自己的,把孩子托给老师的那些同学。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在任何学校都脱颖而出,对他们这些同学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就是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习方式,也许他们就是你孩子的“帮困”对象。我的境界没有你那么高,我还达不到要教育孩子从小着眼于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我想大多数择校的家长,也都是平凡人,我们看的更多的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我们能提供的相对更好的,并且我希望也是适合他的教育。

优等生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你认为能给孩子多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那个年代,具有探索精神对老师没说允许探索的教室的其他3个角,你去翻一遍都没关系,碰到好的老师还会说你聪明,不好的老师顶多说你皮。可现在大多数学校,都禁止“头上出角”的探索,即便是下课10分钟的行为举止,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的。你会读书,会探索,但你也会成为老师讨厌的对象。像这个版块里很多次的投诉,例如什么老师叫家长给孩子吃多动症的药啦等等,早都屡见不鲜了。我倒是认为,你要保持孩子的个性、创造力、探索力,倒是在家里花功夫吧。

同学圈子,的确是越大越有用,小的时候的朋友,时间长了忘记的都差不多了,除了你们有住在同一个的地方,否则搬家几次,还能有多少人记得留下以前同学的地址?(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电话来)

小升初就是这么郁闷。你说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方式,每个家长都希望能给自己孩子一个这样愉快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实也是这么没办法,谁让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地盘呢。除非你能坚持摒弃应试,否则总有一天你会像各种考试低头,哈哈!.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Alexandra 于 2010-5-24 12:27 发表 \"\"
到最后还是同一届全上海一起PK的。找个好点的学校,知道山外有山,也对自己在同届里处于怎样的水平定位比较准。
这个是关键的!.

TOP

把修磁悬浮的钱用来修学校吧

这样说吧,我当初择校,1是因为人户分离,户口对口的小学,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开车的话早上那交通,估计45分钟-1小时才能到学校吧,所以没法考虑。然后一个选择,就是家门口15分钟路程的学校,一个普通公办学校。我们家几任阿姨的孩子都在里面读书,当然了,它不是民工子弟学校,在附近口碑还可以的,阿姨们都是通过东家帮忙,也是通路子塞了红包才把孩子弄进去的。学校硬件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听了阿姨的介绍,就绝不会把孩子送进去了。阿姨夫妻都小学没毕业,他们的理想,就是“最好能考上老家的高中”,他们的孩子不上任何课外班的,因为“太贵”,他们觉得没必要花那个钱。辅导和培养兴趣,更是谈不上了。而她的孩子,在班上“不是最差”的。班上最差的却是家长忙着自己的,把孩子托给老师的那些同学。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在任何学校都脱颖而出,对他们这些同学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就是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习方式,也许他们就是你孩子的“帮困”对象。我的境界没有你那么高,我还达不到要教育孩子从小着眼于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我想大多数择校的家长,也都是平凡人,我们看的更多的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我们能提供的相对更好的,并且我希望也是适合他的教育。

==》
更正先:“帮困”对象不是对数学学习有困难,有时“帮困”对象的数学成绩比儿子还高几分。如你所说,这类孩子很多是家里不问不管,TX学好了没表扬,学差了没鼓励的那种。儿子跟对象之间,主要还是交流学习兴趣,数学上也讲,主要还是讲数学中好玩的那部分,以提高兴趣为主。
再更正:我的境界不高,生活经验而已。就像儿子同桌不喜欢数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会影响到儿子,其实我还是以自己的孩子作为首要考虑的。
“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我们能提供的相对更好的,并且我希望也是适合他的教育”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如您人户分离,因对口学校远而放弃;我则因对口学校在马路对面,而不择校一样。这个学校的老师、同学是不是适合我儿子,我还真说不准,上了三年了我还是没想明白。因为有了前一条,也就懒得去想第二条了。
不过我观察到“纯自然的原生态的学习方式”并非完全不好,也许他们出来要艰难一些,但是能出来的一般都比较不一般。


优等生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你认为能给孩子多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那个年代,具有探索精神对老师没说允许探索的教室的其他3个角,你去翻一遍都没关系,碰到好的老师还会说你聪明,不好的老师顶多说你皮。可现在大多数学校,都禁止“头上出角”的探索,即便是下课10分钟的行为举止,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的。你会读书,会探索,但你也会成为老师讨厌的对象。像这个版块里很多次的投诉,例如什么老师叫家长给孩子吃多动症的药啦等等,早都屡见不鲜了。我倒是认为,你要保持孩子的个性、创造力、探索力,倒是在家里花功夫吧。
==》
有一说一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跟老师交流的比较多。现在儿子的数学老师很鼓励他们做探究和创造的,有时他们老师故意在黑板上写错题,老师同学上课打擂台争论。家里,我跟儿子在一起以讨论的时候居多。
保持孩子个性、创造力、探索力,最好的方式是几个一般大的孩子在一起探究数学。这个很难做到的说,因为绝大多数看重学习的BBMM没机会尝试,看不透其中的窍要。
hxy007的置顶帖里边有很多好的例子,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由几个小三小四搞出来的。令我们很意外,很失落(教的不管用)。
http://ww123.net/baby/thread-4564875-61-1.html

同学圈子,的确是越大越有用,小的时候的朋友,时间长了忘记的都差不多了,除了你们有住在同一个的地方,否则搬家几次,还能有多少人记得留下以前同学的地址?(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电话来)

小升初就是这么郁闷。你说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方式,每个家长都希望能给自己孩子一个这样愉快的学习环境。但是现实也是这么没办法,谁让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地盘呢。除非你能坚持摒弃应试,否则总有一天你会像各种考试低头,哈哈!
==》

我怎么觉得有点苦笑滋味!你知道我不能摈弃应试的,总要低头的,还戳俺心窝子。我不过是不赞同考试,无奈兼无力挣扎罢了。
下次谁问我同不同意修磁悬浮?我一定回答,把这钱修学校吧,小学、中学、大学都行,有一扇宽的门,上海孩子都能读大学,不挤着咱孩子,咱交税不就是图这个吗!您说呢?
唉,一个不可能发生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5:53 编辑 ].

TOP

回复 203#ccpaging 的帖子

既然大家都无法摒弃应试,最后还是得殊途同归,那么,择校或不择校,其实本质上都没太大区别了。

就近肯定是首选,自然也有不考虑路程远近盲目求“名”的,但人家必然有人家的想法,好与不好,也不关咱的事。

碰到好老师是福气,碰不到也没办法,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也别太指望学校和老师,自然也没那么多失望。

至于磁悬浮的问题,我从来不关心,跟我有关系么……造福那么多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轮不到咱做主,说也白说。.

TOP

修学校有什么用啊,大家都大学毕业,如何区分好坏,找工作时候不是一样,关键是僧多粥少,好工作少,人多。所以怎么搞都会有人被淘汰,到处都有竞争。还是得有个区分标准把。.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5-27 16:50 发表 \"\"
修学校有什么用啊,大家都大学毕业,如何区分好坏,找工作时候不是一样,关键是僧多粥少,好工作少,人多。所以怎么搞都会有人被淘汰,到处都有竞争。还是得有个区分标准把。
除了自己创业,其它都是被别人掌控。好坏是掌控的人说了算。本科、硕士、博士见人低一级,为什么?你要求人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7 17:03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