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米宝贝快乐营-小何老师说:父母不该问,你听懂了吗?

米宝贝快乐营-小何老师说:父母不该问,你听懂了吗?

这里是小何老师的自留地;
教学中、生活中的感悟,和同为家长的大家一起分享。

父母不该问孩子的问题之一——你听懂了吗?(2012-3-30)


听懂了吗?
这个问题从我入行以来就会听到家长问孩子。再往前追溯一些,大约在我小学时代开始,我就经常被我爸问。
说实话,听到这种问法满烦的。

我观察了下,每当家长问听懂了吗?
孩子的反应常常是不回答。
为什么不回答?其实原因也很好想。
你说让孩子回答“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如果答说:“听懂了。”
后面万一做错一道题,家长马上就追问:“你不是听懂了吗?怎么还会做错。”
又或者直接说:“那你来讲讲,老师讲了什么。”
在我看来听懂、会做、融会贯通、能清楚说出来是学习的四个阶段。其间根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常常是学生上课听的挺懂,做做就出现各种问题。
因为能听和会做完全是两回事儿吧。
会做和融汇又是两个境界。
至于能说,还要看孩子的表达能力了。

如果说:“没听懂。”
似乎也不太好,遇到性格暴烈一点的家长直接就劈头盖脸问:“听了那么久,还没听懂,怎么这么笨啊?”
当然,最后那句不一定有,不过答案大体如此。

常常是家长几经催问,才轻轻答一句:“还可以~~”
当然,这样的答案家长也是不满意的。

那有家长就会问说,我不问怎么知道了他明白没有。
我觉得,很多问题不是你问得出答案的,让孩子做类似的题,并且看他做题的过程,就会发现他是不是真懂了,还是有点明白,但卡在哪个步骤了。
虽然我上课也会让孩子做同样的练习去发现他们的问题,但毕竟这是一项需要留到课后慢慢琢磨的功课。

再说,你相信吗?孩子睡一觉,就能明白一些事情。
因为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做一个重组的工作,处理白天一些未及消化的讯息。
以前也都是在书上看到,后来发现学生的确是过段时间,突然就能理解前几次课上的内容了。
再包括自己家的小易常常上课的时候反应不那么好,一两天之后,突然就明白过来了,说起来头头是道。

那再去回想之前的那个“听懂了吗?”,似乎也没有什么问的必要了。
如果问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再在课业上和家长交流了。
对吧?
————————————————————————————
目录:
第1页 2楼 为什么孩子觉得奥数那么难?
第1页 3楼 小何老师推书——《优秀儿童黄金时间表》
第1页 4楼 小步子快步前进——学习最轻松的方法
第1页 5楼 小何老师推书——《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第1页 6楼 学什么练思维?
第1页 9楼 小何老师推书——《华数奥赛教材》(一年级-三年级)
第1页 11楼 做题一定要用算式?——别让孩子们的思维被框死
第1页 12楼 小何老师推书——《阶梯数学》(适合幼儿的思维训练书)
第1页 13楼 小何老师推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遗传的影响其实很小)
第1页 15楼 用心倾听孩子的错误——找出错误,客观纠正,学习效率更高
第1页 16楼 杯赛初赛复习建议——小机灵、中环
第1页 17楼 小何老师推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1页 18楼 小何老师关于学习公文数学的建议
第1页 19楼 小何老师推荐——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演讲——语言、数学和写作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三门课
第1页 20楼 如何提高专注力(1)——环境
第1页 21楼 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让人背公式的老师?
第1页 22楼 学奥数的孩子,别忽略草稿纸的应用
第1页 23楼 灵活解题-凑答案
第1页 24楼 小何老师推书——《慢养》(亲子沟通的成功范例)
第1页 25楼 小何老师推书——《教育专家私手记(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会听)》(教育孩子时,技巧也很重要,这些都学会了吗?)
第1页 26楼 小何老师讲奥数——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第1页 27楼 小何老师推荐《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1页 28楼 小何老师推荐逻辑玩具——逻辑理理看
第1页 29楼 小何老师推荐图形玩具——四巧板
第1页 30楼 数学趣题——用计算来纠正错觉
第1页 31楼 小何老师推荐——《慢养2》——教育孩子的几项重要特质
第1页 32楼 合理安排周末时间——让孩子学得更轻松
第1页 33楼 基础多扎实,楼就造多高
第1页 34楼 什么时候练习变得无关紧要了?
第1页 35楼 家长怎样激发孩子动手实践的兴趣?
第1页 36楼 立体城堡——动手体验立体图形
第1页 37楼 要学好,就要比!
第1页 38楼 怎么可能什么都学?
第1页 39楼 数形结合很重要——终于可以数到100了
第1页 40楼 做题看目标,人生也一样~~~
第1页 42楼 父母不该问孩子的问题之一——你听懂了吗?
————————————————————————————
戳我、戳我→幼儿思维,小学一、二、三年奥数招生与试听课讯息
电话:35323860(固定电话)   15800550561(小何老师)

联系地址:   阜新路20弄2号4C室(国中会所)近大连路四平路——米宝贝快乐营
米宝贝快乐营其他帖子链接



英语类
1.拼音英语  http://ww123.net/thread-4725366-1-1.html
2.幼儿英语playway  http://ww123.net/thread-4727952-1-1.html
3.新概念青少版   http://ww123.net/thread-4729604-1-1.html
4.幼儿英语大班(幼升小方向) http://ww123.net/thread-4733052-1-1.html
5.原版分级阅读   http://ww123.net/thread-4738714-1-1.html
6.米宝贝托管   http://ww123.net/thread-4772806-1-1.html

数学类
1.米宝贝数学同步提高  http://ww123.net/thread-4788261-1-1.html
2.米宝贝 小何老师教学心得与推荐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784851&highlight


其他类
1.米宝贝硬笔书法  http://ww123.net/thread-4784860-1-1.html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2b0e560100r6ft.html

工作时间:每天9:00-17:00(周四休息)

[ 本帖最后由 易宝宝妈 于 2012-4-13 14:20 编辑 ].

TOP

为什么孩子觉得奥数那么难?

很多没接触过奥数的家长觉得奥数难,那是对奥数不了解。
接触过奥数的家长会对小何老师说,其实大多数奥数题都是在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的,媒体宣传的奥数太难,都夸张了。
这一点,相信只要接触过都会明白。
可有时候,家长们还是发现,明明很容易理解的题,到了孩子的脑子里,就怎么转都转不过来,这就让人很纠结了。
于是,家长们看孩子学奥数,真是恨铁不成钢,先是提高嗓门,接着就开始怀疑这孩子是不是在用心学了。
其实,有很多时候,奥数的难,在于孩子们的基础不够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道题目,出现在二年级的奥数讲义里面:
【例】751+3009
大人一看,简单吧,凑整呀。
可是孩子们对着题目就下不了手了,为什么?数字太大。按照二期课改之后的内容,这个年纪只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即便到了二年级结束,乘除法也只学到100以内。
一个孩子即便学校的知识学得再好,一下子面对这么大的数,他当然会觉得紧张,甚至不会做咯。

再例如三年级很重要的和差倍问题:
【例】学校将340本图书分给二、三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得本数比二年级的2倍还多60本。二、三年级各得图书多少本?
本来孩子们是能够自己画线段图,列算式的,可是要算除法的时候不会了,因为学校还没教过这么大数的除法,而大多数竞赛的评分是只看答案做得对不对的。

其实,这也不算太难解决的问题,如果是以未来的竞赛为目标的话,可以提前让孩子学完小学4年纪的内容,毕竟课内的知识掌握起来不算太累,而且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在三年级上的时候多掌握一年半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没有冲竞赛的打算,本着长见识的原则,让孩子提前接触一些课内的只是,也未尝不可。至少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强迫他们面对一些知识范围外的问题,自己寻找和体会解决方式。.

TOP

《优秀儿童的黄金时间表》

《优秀儿童的黄金时间表》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我小时候就数学不好,我们家孩子数学不好也是没办法的。”
作为一个奥数老师,真的是太经常会听到家长们坐在一起这样聊天了。当然,作为一个旁听的老师,又因为自己是教数学的,实在也不好在家长们这么说的时候插嘴进去。不过说实话,我总觉得很多时候,家长是在找“借口”。是的,就是借口,我们不是孩子,会有父母逼着我们坚持学习,我们是成人,因此常常会更多、更自然地给自己找借口。奇怪的是,为什么总要拿父母的学习能力来衡量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实际上,学习靠的是天赋更多吗?不,调查的结果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学习好的孩子。
当然,又有家长会说,的确是,不过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行。
实则不然,这本《优秀儿童的黄金时间表》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要优秀需要养成的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一个能够持续学习的时间表。例如,幼儿园孩子每天半小时的学习时间,不算太长吧?持之以恒,就可以比其他孩子优秀很多哦!并且,还养成了一个可延续的好的学习习惯。
正如书中所说,“遗传”下来的,并不是学习能力,而是生活习惯,即时间表。.

TOP

小步子快步前进——学习最轻松的方法


有时候家长会问小何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你已经讲得很细很清楚了,可是为什么我家孩子就是听不明白呢?”
或者,又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在***学校上的课,那个老师也是个名师,讲得也挺好,可是他接受不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真想找个机会和家长好好聊聊,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真的是个太综合的因素了。
小何老师自认是能够把大多数奥数问题抽丝剥茧讲得很清楚的人,可是讲得清楚并不代表孩子们听一遍就能学会。如果这样都可以的话,人人都能在奥数竞赛上有所斩获了,对吧。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有“学”有“习”的过程,如果把课堂听课当作“学”的话,那回家消化就是“习”了。
有些孩子会把回家作业一次性做完,做完了之后还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一个星期之后来复习,结果忘掉了50%,再过一个月,几乎都忘了。前面学过的东西——白!学!


那怎么办呢?
小何老师是建议找一本课程对应的练习册,把一个专题的题的难度分成5个难度级别,第一天,做最简单的那两三道,然后就可以洗洗睡觉了。第二天,做稍微难一点的那两三道,然后休息。就这样,一连五天。每天做一点点练习,压力也不大,用也就用个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但是一个礼拜都在复习这个内容,然后难度一点点加深。这样的效果一定比较好。


为什么建议这样做呢?
首先,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与教育专家斯金纳曾经提出一个学习原则,叫做“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例如现在很火的公文数学,利用的就是这个理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两年级的孩子都可以掌握分数、小数这样的算术方法。
是公文特别神奇吗?不是。而是虽然每天前进的步子小,长时间累积的效果却很惊人。这就是俗话说的“聚沙成塔”的力量。
再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是不是每天只教那么一点点,回家再做大约半小时的作业,对应的就是这一天学的知识点?所以我们的课内内容才学得特别扎实,也不觉得学校内容有多难了。

很可惜,奥数课是每周一次的,小何老师没法天天给同学们上课,即便可以,同学们也受不了天天来米宝贝这里上课呀。所以说,课后能不能把作业分解到5天去每天做一点,对我们来说就很重要咯!
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把奥数练习根据难度来分解开,每周一个专题,效果会比以前好很多。孩子们也会更自信的!
.

TOP

小何老师推书——《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我们真的太容易管不住自己了,例如工作学习、例如减肥、例如购物消费。可怕的是,我们管不住自己,却要我们的孩子管住他们自己。人家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显然既然这话要提出来讲,说明但凡我们这些普通人,都做不到。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追根朔源,看看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根源是什么?看了这书才知道,我们懒、贪吃、喜欢屯东西,这些被我们深恶痛绝的习惯是写在人类的基因里的。既然这样,是不是对于孩子的懒散不学习就可以有一个宽容的理由呢?
        如果这样,小何老师也就不推荐这本书了。《本能》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弱点,也给出了我们解决的建议,例如如何克服懒惰?人类为了食物可以走很远去取得,那么这个运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消耗能量,帮助减肥。孩子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努力学习奋斗吧。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画一个愿景,一个越具体越好的愿景,让孩子知道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当然,这还不够,细分的、短期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鼓励的形式并不一定就要用物质的。虽然有时我们发现物质的确管用。
        其实,抛开孩子的教育不提,光这本书探究我们本性根源的这个想法与过程,都还是蛮有趣的。业余当作一本放松的读物来看,也未尝不可。.

TOP

学什么练思维?

曾经听到有人说,思维和数理好不好,是看天生的。有些孩子天生是数理好,而有些天生不是。
对于这点,小何老师自己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遗传与天生在数学学习中占了多大的比例。
有时候,看到一些学生在上了一段时间的思维课后,数理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候我会觉得说,后天的训练很重要。但有时,也会发现同样是一个妈妈生的双胞胎,甚至是三胞胎,各个不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就觉得遗传还是有点关系的。
不过呢,我相信后天的训练一定是有改善的作用的。

有家长会说:我自己不是专门的数学老师,在教育方面肯定兼顾不到那么全面,在家不知道怎么去辅导孩子思维。
或者会问:除了学思维,还有什么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这个时候小何老师会说:学琴,或者学棋。

先说学琴,本身音乐就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也有研究表明说人在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再去学习,学习能力会有提升等等的说法。再来,孩子练琴的时候要识谱,要比较音阶的高低,要记忆琴谱。这对孩子的思维都是有锻炼的。而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弹琴的过程中,手指得到了锻炼,而手越锻炼,脑子就越聪明。

而学棋呢?
棋盘是一个直角坐标系,孩子在棋盘里布子,移动棋子,都是在增加他的空间感,体会上下左右的方向。下棋的孩子往往要多考虑几步,这和应用题中的多步思考也是一样的。所以学棋也同样锻炼思维。
当然,学这两样都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定力,而这两点对于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哦!

如果要分这两样孰优孰劣,小何老师也不好说,不过以我的经验来看,学琴的孩子反应更快,思路更活。学棋的孩子速度相对慢,因为需要深思熟虑,不过思考问题比学琴的孩子更全面。
家长大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挑选孩子学习的内容。
不过,学习是个愉悦的过程,切忌给孩子太大压力,循序渐进才能见到效果。.

TOP

真不错,稀饭!.

TOP

引用:
原帖由 ANDY-MM 于 2011-11-1 20:33 发表
真不错,稀饭!
谢谢家长的支持。
我希望这些能对孩子的思维有些帮助,对辛苦的家长们也能帮到一点。.

TOP

小何老师推书——《华数奥赛教材》(一年级-三年级)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小学一年级-三年级
阅读方式:父母监督孩子定期练习。



推荐理由:
        这段时间一直都推荐父母阅读的书籍,今天推荐一套孩子可以作为奥数练习的教材。
        小何老师因为工作的关系,总要去书店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奥数教材。哇塞!不看还好,有时候静下来看看真的头大,太多教材了!连我这个教奥数的老师都要仔细去翻一翻,看看什么好,什么不好,何况是没什么经验的家长呢?而且呢,现在的奥数书,题目重复得也比较厉害,东抄西抄。至于抄得好不好,更不知道了。
        再来一个就是难度的把握,有些书太简单了,而有些又太难,再或者,难度的梯度没有掌握好,这些多少都会对孩子的奥数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今天推的这套《华数奥赛教材》是比较经典,而且难度掌握得比较好的一套了。
        先说系列的完整性,《华数奥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小何老师看过一到三年的,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还有配套的同步练习,所以不用怕题目的量不够大。而配套的同步练习也可以由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挑选来做。难度上将同步练习比教材稍难一些。
        难度上,这套教材比同年级孩子的能力稍微高了一点点,学起来也会很有乐趣。
        因为是改过版的,比之之前的版本少了很多错误,所以质量也更好一些。
        家长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做题一定要用算式?——别让孩子的思维被框死

中国的小朋友真的很可怜,真心的可怜。
        小何老师说这个,并不是因为觉得孩子学得东西太多,没有休息的时间,而是因为他们这样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周围的环境实在是不太好。
        就业机会不多,质量不高,可是孩子却很多,一个饭碗要很多人去抢。爸爸妈妈们不得不逼着孩子学这学那。
        再来,因为孩子太多了,也就不矜贵了,一个班里老多个孩子,在上海一般是三十几个小朋友一个班,小何老师听说在外地,可能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里就挤了近70个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为了教好这么一大个班的孩子,不得以而为之,会给孩子很多标准,例如坐的标准,吃饭的标准等等,甚至是做题的标准。
        其实,低年段的孩子有时候不清楚事情该怎么做,适当的给予标准未必是件坏事,即便是小何老师上小班十人的课,我也会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可是上周末,在给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又跳了出来。孩子们觉得做题就必须要写算式。有时候一个算式写不出来,就觉得这题没做完,甚至是连动笔都不敢了。
        于是我只能告诉他们,有时候做题不一定需要写算式,画图、直接写答句或者列个表格,往往比算式更能清晰地说明问题。特别是思维训练的题,就是怕孩子们盯着算式这一个方法。思考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比较、需要直观地理解,光看着几个算式,很难指望孩子们能有什么顿悟。
        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大多数竞赛是以全卷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奥数老师都希望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只要方法正确,过程中的细节,也许可以不用深究。
       
        原来二年级以上的孩子纠结在算式怎么写当中,我还能接受,毕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了。可是如今连一年级的孩子都被一再的强调标准,他们的思维被捆绑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小何老师还真的觉得满心痛的。好在再看看自己教了一段时间的二年级的学生,渐渐开始会熟练运用多种形式来做题时就欣慰了点,想说孩子们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们在家的话,也记得,可以渐渐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解题,画图、文字、动手、田字格、九宫格、图表都行。当然,可能开始的时候需要家长们帮孩子们把表格画好,渐渐地,孩子长大了,能力强了,所有的方法运用起来就顺手咯。.

TOP

小何老师推书——《阶梯数学》

《阶梯数学》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2-6
阅读方式:父母带孩子一做



推荐理由:
今天来推的这套阶梯数学是专门给学前的孩子们做的思维与数学小练习哦!小何老师自己都给自己宝宝做的哦。
小学阶段的数学书和思维训练书非常多,想必而言,幼儿阶段的思维训练书也开始渐渐多起来了。可是,多归多,质量好的却寥寥可数。首先,很多幼儿阶段的思维书会把重点集中在幼儿大班,也就是说针对小学入学测试的应试类教材多,而底下幼儿小班、中班的孩子则得不到练习。再来,就是现在很多即便是提供给幼儿园中小班学生的数学思维类练习,也是顾此失彼的。有些是把教材做得很花哨,内容实在不敢恭维;有些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可是由于找不到好的制作方,配不上生动的绘画和故事,最后落得一个很枯燥的结果。
所以《阶梯数学》算是小何老师能找到的比较好一些的,适合小一点孩子来看的数学思维训练书了。因为是从2-6岁的小朋友每年5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兼顾孩子们年龄发展的特点。如果碰到本身能力较强的孩子,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多1-2年;反之,对于能力不太强的孩子,做稍微低一点点的练习,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很不错的教材。
每年5册,每册大约2-3个重点,还有为数不少的动手类的内容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直接体验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概念,例如天平、重量、长度等等。除此,还会教会孩子们一些行为规范类的知识,总体来说,可以慢慢做,非常不错。
美中不足的是价格稍贵,标价就14元一本,大约一年就要70元。好在随着年龄增长,通常数理思维类的书籍价格会越来越便宜。.

TOP

小何老师推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遗传的影响其实很小)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推荐指数:★★★★★(五星)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学习与教育方式探讨



推荐理由:
        说来也奇怪,前两年小何老师看到的书大约都是打着给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兴趣的旗号。而这两年,自从“虎妈”开始,关于教育的言论有似乎一边倒的倒向了苦练、苦练、苦练。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不管是从经验的角度、或是从科学的角度。
        这本一万小时天才小何老师买来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放在那里没有去翻它,就是怕这又是一本类似成功励志类的书,书中罗列桩桩件件证据证明,只有苦练,才能成为天才。昨天小何老师的宝贝儿子出去秋游,因为玩儿累了,所以睡得早,小何老师闲来就拿起了这本书。本来是想着大约是一本没有什么营养的读物,翻过算数。不过真到看了,才发现还是有些内容可圈可点的。
        当然,很幸运,这不是一本励志书,而是通过作者走访了许多人才温床,拜访了神经科学家而总结得出的结论。按照作者的意思,遗传的作用小于大多数人的想象,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的那样“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而要成为一个天才,需要的是大约一万小时的精深训练。(大约十年,每天3小时)
        因为这样,才让我们的神经通路被更多的髓鞘质包裹,而研究发现,天才们尝尝拥有比一般人更厚,更多层的髓鞘质。练习的过程实际是神经通路的髓鞘质不断增多变强的过程。
        而变成一个天才,需要的几个条件包括:首先,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有好的老师的正确引导,一万小时的精深训练。
        而因为大约三十几岁前,人的髓鞘质都是在不断增多,三十-五十岁左右大致保持不变,而五十岁之后则会开始渐渐减少,所以,学习一项新技能,到了五十岁之后,就要付出比年轻人大得多的努力。
        爸爸妈妈们可要抓住这个时间点哦,想要孩子在某方面有成就,记得提前十年训练。不过还是一样的道理,也不要太早,太早给孩子压力反而适得其反,要点燃孩子学习的激情才最重要。.

TOP

回复 13楼易宝宝妈 的帖子

好书!.

TOP

用心倾听孩子的错误

同为家长,有时候小何老师看到孩子犯一些低级错误,难免忍不住火冒三丈。上课的时候,对着自己的学生还好,如果是对着自己的孩子,那真是被气死的心都有。
相信许多亲自辅导孩子功课的妈妈爸爸应该也和小何老师一样,有时候真恨不得把小子的脑子敲开,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
所幸的是,毕竟小何老师自己是做教育培训的,知道越急越慢的道理。有时候,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有些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家长急吼吼骂的样子,还是有点心有余悸的。
还在小学或者幼儿园读书的孩子,少有表达能力非常强的,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就不容易了,再要把自己为什么错表达出来就更难了,何况还要表达得让我们大人明白。其实小孩子错题,或者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一定是在哪个关节上卡住了。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是帮助他们把这个出错的关键给找出来,而不是火冒三丈。
至于怎么找到孩子出错的关键,首先,还是要静下心来,出几道类似举一反三的题给孩子做,做的时候不是只看答案,而是仔细观察孩子做题的每一步,孩子不会说的错误,需要我们用心来分析。
例如,刚学减法退位的孩子老是出错,就让他连做3题需要退位的题。有次,小何老师看了一道,就发现她是没有理解问高位借1,借到自己这里其实就变成10的道理,结果一错再错,然后就给孩子解释了一下,后面也就没有再错下去了。
其实,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家长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可能可以将这个概念学得更清晰。而且,有研究发现,在错误中学习效率更高。
更有科学家调查过那些优秀的老师培养学生时,大约6%的句子是用来表扬的,7%的句子是用来批评的,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只是很客观地指出孩子哪里出错,哪里需要改善,什么问题没有想明白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客观仔细地倾听分析他们的错误,孩子们大约也能够学得更快一些。.

TOP

杯赛初赛复习建议——小机灵、中环

还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小机灵杯和中环杯就要开始初赛了。比赛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小何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一点三年级复习建议哦。
第一:从现在开始,保证每天15-20题的练习量,因为既然已经报了竞赛,就不要随便应付,每天20题不要太难的练习会让竞赛同学在这一个月当中保持在比较活跃的状态中,选择中等难度的题连续训练一个月,也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对各种不同类型题的理解深入一步。况且,还能提高一定的做题速度哦。
第二:适当看一些四年级的奥数教材,因为现在上海竞赛的难度日渐增大,有时候难题往往是高一年级学的奥数内容。对于这点,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就稍微去看一下,脑子里有个大致的解题思路,到时候也就临阵不慌了。
第三:试着用多种方法解题。杯赛的很多题都是只填答案的,思维训练的老师也鼓励孩子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去做题,所以有时候例如画图、表格、凑等等的方法都行,只要能把题正确的做出来就好。
第四:如果还不能熟练运用四位数除两位数的同学(包括前面多位数的乘法),一定赶着这个月回去补课,很多应用题的数字都已经到了这个水平咯,千万别题会做,但算不出来,那就可惜了。
上面的经验都是实际可操作的,即便是其它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拿来看看。相应的,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根据这点要求,知道自己大约要把小学课内内容在三年级前提前学到哪里了。
真心希望走在竞赛升学这条路上的孩子们能够少走些弯路,把杯赛的初赛考得好一些。.

TOP

小何老师推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推荐指数:★★★☆(三星半)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名字和内容在我看来完全搭不上关系。小何老师可不可以说这是一本偏题的书?
看题目以为是教父母怎么和孩子玩的,实际内容是讲如何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
当然,对我来说,用处不大,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本身有各种问题,书中还是会用实例教会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不过每个例子也都是基于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爆发各种在成人看来不能接受的行为。
本身觉得光有实例还不是很够,因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一个长期的习惯。不过既然有这书,看看也是不错的,多少都能帮到一点。
至于当当上那个人人叫好的评价,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吧。.

TOP

关于公文数学

小何老师经常被学生家长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小何老师,你觉得公文数学怎么样?”

于是,每次小何老师都会笑,告诉家长公文数学是个很不错的东西。
优点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家长们往往发现,学校内的课程难度一般是按照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的程度来做的,可是,问题来了,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孩子能力都在教纲规定的那条水平线上,那点能力就被浪费了,多可惜。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外学奥数,很多所谓的名师都只顾自己讲难题,(反正一个班里30个学生,教上几个班,总有能拿奖的,到时候拿来做宣传,号称自己是名师),实际上教授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而公文数学正是因为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来提高,所以才会有很多拥护的家长。
优点二:公文数学(包括公文其它的课程),讲究的是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保持一个延续性的学习。就如人们一直说的,不在乎孩子跑多快,而在乎他跑多久。“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很难学好东西的。
所以,家长如果觉得孩子的数学方面有欠缺,就去学公文吧,至少对于算术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当然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首先,公文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续学习,我的建议是,一旦开始,就继续学下去,至少学到G-I的级别再停。
其次,公文数学解决的只是孩子算术方面的能力,对于图形、逻辑、推理、生活中的数学,公文教材没有涉猎,因此不是学了公文就会了一切的。
再来,开始学的时候可以从相对简单的级别开始学起,毕竟基础打得越牢,楼就造得越高。.

TOP

小何老师推荐——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演讲

小何老师很少转文章,不过这篇看了觉得真心不错,推荐给米宝贝的家长们看,也许丘先生的讲话解释了很多我们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的东西。包括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到了后来没有学习热情;除了数学,为什么语言表达和写作也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出什么等等。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美国人,原籍广东省梅州蕉岭县,客家人,生于汕头,长于香港。著名数学家。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及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之一。】

  我从1979年第一次到北京,就希望将中国的数学提升成世界第一流的水平。我觉得数学是整个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一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数学人才,将迅速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年轻人要努力地思考和跟人合作

  我的朋友对我说,你在谈话和讨论学问的时候,并不见得是个天才,不见得很聪明,可是为什么可以做好的数学。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愿意思考。我觉得不停地思考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此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我一个人无论思考多深刻,也不可能突破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数学成就。我需要跟我的朋友多交流,才能够有突破。

  所以我鼓励年轻人要努力地思考,努力地跟朋友一同合作。我们成立这个奖,就是期望、鼓励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愿意成年累月地想一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放弃掉的问题,考试完了就忘了的问题。我们也期望中学生能够多合作多交流,还期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尊师重道,所以我们这个奖需要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奖励学生,也奖励老师。

  我们的中学教育比不上西方的全面和优越

  我在海外这30多年来,带领了差不多40个中国的博士生。我总想到这些学生乃是国家以后的栋梁,不敢不兢兢业业地辅导他们走向正直的大路。看到他们的成长,我觉得很高兴。但是也看到有些失败的,我因此觉得不愉快,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老师的责任。我想成功跟失败的原因都可能追溯到学生们在大学、在中学、在小学或者是在家里的教育,这点我自己有很深的体验。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书本上介绍的基本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应变、创新和领导群体的能力。前者可以在不断的考试中磨炼出来,我想这方面中国的学生在考试里面磨炼不少了。至于应变、创新和领导群体的能力,恐怕单靠考试是不够的。中国古老的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用文化的修养、人格的教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标准来衡量,就发现我们的中学教育比不上西方名校教育学生的全面和优越。

  数学是中学和大学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科

  西方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小孩子的表达能力,无论语言和文字的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一般来讲,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都能够毫无困难地在集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科研的成果,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而得到老师跟同学的重视。我们常常讲,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到了美国念研究院,讨论的时候比不上国外的学生,我想这是他们从小训练出来的一个结果。

  除了语言以外,推理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数学是中学和大学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科。欧氏几何定理不见得对社会有直接贡献,可是它的推理方式却是最有效的逻辑训练。以前,美国主要的大学非常看重两门学科,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数学。语言和数学不能够得到高分的话,他们基本上不会考虑接受你做他的大学生。最近还加了一个写作的能力,三门,语言、数学和写作,这三点是美国所有名学校最重视的训练。

  很多美国中小学还加上基础的法律训练。懂得法律和遵守法律是现代国民应有的知识和操守。

  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学生差

  一般来讲,美国中小学鼓励学生交流。初中二年级以前,美国的中小学都比较鼓励小孩子发挥所长,让他尽量去博物馆走走,去运动场上玩玩。我们中国有的教育家因此以为,美国的中小学生不行,比不上中国。事实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后,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的学生差。他们不用考试来训练学生,也很注重他们的基本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好的美国小孩,他们到了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才开始发挥热情,拼命去念书。到了大学以后,他们不会觉得学问是枯燥的。美国的名校我去过好几个,在念理科重要的学科的时候,他们很用功,花的功夫绝对不会少,往往是念书念到两三点钟才睡觉。而中国很多小孩经过小学和中学沉重的考试冲击以后,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很可惜的。

  哈佛大学的校徽上写着:我们要有热情追求真理(国内通常译为“要与真理为友”,编者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假如你对这个没有热情的时候,念什么学问都不可能念得好的。我们设立这个奖,就是期望我们的年轻学生能够好好去想,好好去看,不单从考试的模式来看待学问的成与败。学术交流可以说是人生的享受,希望你们珍惜这个机会,也希望你们尊重老师们为你们付出的心血。

  (根据丘成桐先生在“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启动仪式”上的演讲整理,有删节).

TOP

如何提高专注力(1)——环境

什么样的孩子奥数能学好?
——爱思考,学习习惯好,专注力好。
关于思考和学习习惯,例如要多动笔,小何老师都会在课上强调,不断加强。可是,专注力怎么办?而且呀,专注力光是课上那点时间,远远是不够的,需要日积月累地训练。在我的理解上,孩子的专注力几乎等同于所谓的“定力”。其中的含义不光是坐得定,而且是要能够将思维专注在一个专门的点上,而不是傻坐在那里发呆。
怎么在家里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呢?当然,这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小何老师也翻过不少这类书籍,其中每本书都会说,给孩子一个安静和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
在入行之初,小何老师看到这样的话时,常常会一眼跳过,这不是废话吗?
后来,渐渐有了不少经验之后(不论是教学经验、与家长聊孩子家里学习的经验还是自己为人母的经验),才发现原来这真还不是一句空话。
很多妈妈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特别坐不定,对不?(年龄越小越明显)相信这时候一定很多家长在屏幕前点头了。
其实这是正常的,许多孩子自己本身就是坐不定的,这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系,尤其是男孩儿和一些特别调皮的女孩儿,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猴子屁股坐不定”呢。
这时候,没有干扰就非常重要了。
干扰是什么?
干扰包括:桌上的食物(饮料、零食、水果),抬头可以看到的玩具和课外书籍(这些都是好东西,可是别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让他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嘘寒问暖(宝贝儿,要喝水吗?宝贝儿,冷不冷?宝贝儿,想吃点什么啊?)。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东西,很可能,孩子一抬头,注意力就已经被吸引去了,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别让这些东西打扰孩子的好习惯哦!
上周末和个家长聊天,说孩子的妈妈太宠了,觉得做功课可以喝水上厕所,因为这样身体才好。
小何老师想想,这话也算合理,不过不能在功课中间喝水对不对?
坐定下来前,喝一小杯水,然后拿走水杯,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应该没有再喝水和上洗手间的理由了吧。接着就是安心的学习时间咯。.

TOP

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让人背公式的老师?

小何老师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至少在大学之前,一直都是这样的。)至于说公式这玩意儿,大约也从来没有刻意去背过,一般理解了,就记得了,绝对不会出现做题套公式的情形。
而说到公式,小何老师记得起码是从初中开始才有这么个玩意儿,小学的时候是从来没有背过公式。
而最让人奇怪的是,但凡和高年段的老师讨论一点什么问题,总能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没有来头的公式,再细问之下,不就是***么?
有次问:“干嘛给孩子讲公式?”
有人答:“孩子能记住。”
小何老师诧异:“能记住?我记不住。”
“……”
“理解了不就行了?”小何老师追问。
有人答:“现在很多孩子宁可背公式,他们套公式很快的。”
“……”
“……”
“那也要理解了再背呀。”
“他们理解不了。”
于是,谈话也就没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例如小何老师昨天看到一本国内著名奥数教练编的奥数教材(不知是出钱挂名的,还是教练们本人编写的)中,讲到和差倍问题,给出了和差、和倍和差倍的公式。这个公式小何老师在入行之初也有耳闻,不过从来没把这公式当回事儿,因为小何老师一向是从一年级下就开始让班里的孩子画图做应用题,等到三年级的时候,画图的技能已经相对熟练,做题的时候会根据题意画图分析了,所以公式什么的,与我就是浮云了。可是,连这样权威的教材中都出现了大段以公式解题的教学方法,难怪奥数要被许多家长诟病了。
难道,学奥数的目的就是为了竞赛得奖?
老师为了图快、出名,就可以罔顾让孩子思考的任务,让学奥数的孩子死背公式?
小何老师做不了这个,所以只能从低年级开始,慢慢地给他们把基础打实了。也许这样的孩子也不是人人能在竞赛中出成绩,不过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被训练到了,长远来说,这就够了。
昨天备课时看到那堆公式,写来发泄一下。.

TOP

学奥数的孩子,别忽略草稿纸的应用

细节有时候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如学思维的孩子用的草稿纸对孩子分数的影响至少5分之多,至少小何老师是这么觉得的。

据小何老师观察,草稿纸大约分成下面这几类:零散类、本子类和标准类。
零散类草稿纸的孩子同差头脑还不错,对于低年级的思维问题总觉得用脑子想就想出来了,所以呢,完全没有用草稿纸的习惯,实在想不出来了,就随手拿张纸来抵充一下,大约也就是在上面随便写两笔的功夫。
对于这类草稿纸,小何老师实际上是最头痛的。
因为第一,我上课从来不让孩子记笔记,对于上思维课还要记笔记,小何老师表示严重费解。思维在于理解和练习学习习惯,所有的力气都去记笔记了,哪还有时间动脑子?
可是,老师上课讲了点什么,这题用什么方法做比较合理,自己做的时候犯了什么错误,回家翻翻草稿纸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总是东一张、西一张地去凑,那学过后如果没有复习习惯的,学了也就忘记了。

本子类的孩子稍好一些,因为有了要动笔的意识。(补充一句,很多二年级思维还不错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三年级思维反而不好?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养成动笔分析题目的习惯,其实我们的脑子并没有这么好用。)
可是,本子本身带横线的话,对于做题会有影响,因为,到了三年级,很多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解题,画好线段图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可是本子上的横线会和我们画的线段打架,而有时候,为了在图上看得清楚,小何老师还会要求孩子用多种颜色的笔画图,结果好了,草稿纸上乱七八糟。
还有就是一旦图上的线段要画得稍微长一点的时候,孩子们会发现一般32k的小本子不够画,那怎么办?

小何老师推荐的草稿纸是请爸爸妈妈把办公室用过正面,但是反面干净的A4纸订起来,基本上,这样干净的草稿本可以清晰地将题目的思路一步步推理演绎下来。

所以,孩子们和家长们,千万要用标准草稿本上课哦!
千万不要因为想环保,或者图方便,用了不合适的草稿本。.

TOP

灵活解题——凑答案

考试时遇到动脑筋的题目,可是左想右想,老师也没有教过这道题该怎么做,同学们一定会很难受吧。
在外面学过思维或者说思维练了很多的同学可能知道说,哦,这道题目要用××方法来解,可是我还没过,那可怎么办?
其实,小何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会一直强调问,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办?有些勇敢的孩子会说,我猜~~我凑凑看,其实这真的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解题方法,只要你猜和凑的方向是对的,离做出题也就不远了。
我们拿下面一道题当例子来说。
【例】22位小朋友共植56棵树,女生每人植2棵,男生每人植三棵,那声和女生各有几人?
例题解析:
这道题如果孩子学过鸡兔同笼,而且学得非常好的话是会用假设法做的。
如果被硬灌过方程法的孩子,应该也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来做。
可是,以我的经验,学习假设法,需要非常长的练习时间。而孩子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变更是艰难而漫长。
那看到这题怎么办?
小何老师说——凑凑看吧!

但是凑也是有方法的,我们通过列表格的方法来渐渐凑近答案。看看如果11男11女的话会有多少棵树呢?
算下来发现55棵,树少了,那就是说男生要加一些。再加上树的棵树55和56差得不多,所以男生只增加一点点。
结果答案就凑出来咯!
男生        11        12
女生        11        10
        55棵        56棵

难道,这就不是解题方法了吗?当然是,只是思路不同而已,带了一点假设的色彩再其中,我敢说,任何一个老师看到学生能用这样的方法思路清晰地做出题目,都不会批错的。如果那个老师批错,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思维老师。
其实,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这个方法也被使用得很多,即便是计算机的很多算法都是用假设和凑近答案作基础的,所以,孩子们以后看到解不开的动脑筋,是不是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呢?.

TOP

小何老师推荐——《慢养》——亲子沟通的成功范例

《慢养》



推荐指数:★★★★★(五星)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小何老师最近看到的好书,本人非常喜欢,推荐给家长们。
书是黑幼龙写的,台湾的卡内基课程代理人,不可避免地,他自然在书中多次谈及卡内基训练,虽然对于类似成功学的内容小何老师多少有些保留,不过书中提到的关于孩子的教育观点,小何老师反而是非常赞同。
孩子是慢慢养出来的,所以,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与爱,与孩子多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急着将大人的建议强加在孩子身上,试着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与问题。
说来说去似乎都是一些老观点,也并没有什么推陈出新,但这本书是黑幼龙一家,夫妻两人外加四个孩子各自分享一些故事和往事集成的,不论是乖巧懂事的老大和老幺,还是叛逆的老二和老三,一律都长成了非常棒的孩子。
实话讲,书里的很多语言出自肺腑,兼且客观。就如第一作者黑幼龙所说,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孩子也不同,往往是那些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家长都是一样教,为什么出来就那么不一样?只能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教育也没有定法,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教孩子的方式。就如有些父母宽松,有些父母严格,未必哪个就一定好,或一定不好。
小何老师看这书的时候,心里一直在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让黑家的四个孩子最后都懂事、善良又孝顺?结论是两个——沟通与独立判断思考。
我不知道能不能说我自己,自认问和自家孩子的沟通非常好,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因为小何老师在家真的比较少阻止家里的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做之前,先告诉他可能的后果,然后让孩子自己想,也不随便对他说谎、哄骗,结果是,大多数时候,孩子都非常愿意讲道理,也会听我的劝。而外公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强硬的老人,因此,孩子在外公说东的时候,就一定要往西,同一个孩子,对家里的不同成员的不同表现足以说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独立判断与思考,书中提到的例子也非常好,爸爸妈妈经常召开家庭会议,但凡家里的大事都会问一下每一个兄弟姐妹,其实,那么小的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让孩子知道家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另外,当大人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开始思考家长抛给的问题,这对锻炼他们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书里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基本体现了一家人近几十年的变迁与孩子成长的每个过程,视角比较客观,毕竟是每个家人从自己角度出发都写了一些,作为一个成功的范本,给自己参考一下也是好的。.

TOP

《教育专家私手记(妈妈做对了 孩子才会听)》——教育孩子需要的技巧

《教育专家私手记(妈妈做对了 孩子才会听)》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门艺术,其实呢,是不是艺术真不好说,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情况,孩子的性格也各有不同,不过不得不承认,有时,适当的技巧的确可以让教养孩子变得更轻松和有效。
        作为父母,很少有不爱孩子的,我们的出发点总是好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事情做来的效果却并不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别的成功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这本《教育专家私手记》其实用很多实例教会了我们对孩子讲话,引导他们时所需要用的技巧。包括如何奖励,多陪伴,多和孩子沟通,当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如何帮助他们。
        有一个例子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讲的是一个女孩儿在学校被另一伙儿女孩子欺负,后来妈妈知道之后,给她分析了如何改变局面,并给她几个可行的方案让她选择,帮她分析每个方案的利弊。
        我想,这样的技巧是我们很多家长需要学习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不是替她们出头,而是告诉他们,有问题了,先不要慌、不要伤心难过,而是冷静下来,看看如何解决问题。
        因为孩子小,不可能自己独立做这件事儿,但是,我们帮她们把做事的思路捋顺了,一小步一小步,几次之后,孩子就一定可以自己渐渐建立起这样的思维与处世方式了。
        原来,这道理和教孩子数理思维是一样的。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父母不是在指挥他们做事,而是站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帮助他们的,这样一来,良性的交流和沟通就形成了。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再需要关注太多的交流技巧,不过在刚开始的时候,技巧还是我们亟待学习的内容。所以推荐给有这方面需要的父母。至少小何老师自己看看,还是觉得有所帮助的,毕竟是谢老师二十年的经验总结,总有可取之处吧。.

TOP

小何老师讲奥数——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奥数难!奥数真难!奥数真心难!
常有家长这样说,每次小何老师只能纠结一下想,真有那么难吗?
相信也好,不信也罢,恰当的奥数学习会帮助我们的思维,就看你能不能把自己从固有的思维里拉出来,找到题目的关键点,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题目。

【例】AB相距6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70米,乙每分钟行80米。甲有一只狗,每分钟行400米。狗与甲同时同地出发,狗遇到乙之后就折回。狗再遇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不断往返,直至甲、乙相遇。问狗跑了多少路?

让我来猜一猜,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拿出了纸和笔,开始算第一次狗遇到乙的时候跑了多久?然后再算后面跑回去找甲又走了多少?
小何老师邪恶地笑了,嘿嘿!
那你算吧,算死了也算不出来,估计十分钟不到你就要崩溃了。
为什么?为什么这题这么难?
因为——
你没有抓到关键点!!

说透了其实很简单很简单,就看你有没有看透题的本质,把自己死缠在题目中狗跑来跑去的过程中,最后被自己逼疯了。
实际上,如果不存在狗的话,大家都可以很轻松地算出甲乙相遇花了600÷(70+80)=4(分钟)。
不管狗是怎么往返跑的,我们一定知道在这4分钟里,狗不断在跑来跑去,那只要用4×400=1600(米)就可以了,至于中间往返了几次,什么地点往返的,题目又没问,我们何必庸人自扰地去想呢?

这道题,小何老师的学生叫它“疯狗题”,哈哈,孩子们总是充满想象的,当然,你做题的时候可不能被这只“疯狗”带着跑哦,对不?
瞧!这就是奥数,或者叫思维训练,真的那么难吗?
没有,就看你自己怎么想了。.

TOP

《三傻大闹宝莱坞》——明确学习的目标

《三傻大闹宝莱坞》

推荐指数:★★★★★(五星)
适合年龄:7岁+
观赏方式:全家一起看

推荐理由:
寒假到了,大家都考完试了吧?既然考完了,可以适当休息一下咯。
所以今天小何老师就不推荐书呀、试卷呀,也不讲题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来看一部电影吧。
首先,这是一步非常欢乐的片子,几乎可以让你从头笑到尾。皇家工程学院里的三个被人称作idiots的朋友,再加上同为同学的来自乌干达的悲情人物“沉默者”。四个人从大学到工作后,故事从他们去寻找失踪5年的好友“兰彻”开始。
现实与回忆相互穿插,大学中的悲喜哀怒,让观者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些问题。
我想,大约编剧是想让大家明白不要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小何老师看来,倒是让我思考一些比较本质的东西——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先来看剧中两个学习目的明确的人吧:
兰彻——为兴趣而学习
兰彻是故事的主角,虽然有神话主角的嫌疑(我们知道,主角通常是被神话到人神共愤地,这个片子也不例外。),但兰彻是真的喜欢机械,所以即便是代人来读书,他也乐此不疲,帮学长完成了直升机摄影,制造了可以从汽车电瓶抽取电力的机器,到后来利用吸尘器接生,他总是奇思妙想不断,并且时常钻研,拆一切他可以拆开的东西。他也一直顺从自己的心意,最后成了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发明家。因此,他的人生算是完满。如果我们的孩子恰好是这一类,大约父母就可以放心了。
沉默着——为富有成功而学习
说实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学习的。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别人仰视的目光。所以沉默者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豪宅、名车、美丽的妻子。说实话,他的大学生涯因为三傻的存在而变得悲催不已,因为死记硬背的性格,被三傻耍,在全校发言时大丢面子。不过,他也是一个学习目标明确的人,他对成功的定义就是有房、有车、有大公司的高管职位,实际上,就因为这,他也的确做到了。故事中,他悲催,现实中,这类人总会被不少人仰视。我从来不觉得追求物质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因为物质而学习,至少,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了,不是吗?
再来看看那两个痛苦的二傻:
法涵——内心一直想当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可是父亲不答应,只能悲催地在工程学院垫底。
其实他是清楚自己的目标的,可是和父母的沟通一直不畅,就因为这样,让他白白浪费了大学四、五年的时间。当然,没有岁月是真的会被浪费的,至少他认识了一生的好友,不是吗?
在这里,小何老师还是要多说一句,很多孩子其实在年级比较小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当一个人真的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的时候,就一定会努力去做,如果只是拿爱好当一个借口,不好好念书,这个可是不可取的哦。
拉吉——拉吉是剧中最可怜的人物了,一家人的生活得就像上世纪的黑白电影一样,瘫痪的父亲,母亲5年都没有买过一件新的纱丽,他读书是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其实,他应该是和沉默者一样的目标来念书的,可是压力实在太大,导致他表现不佳。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不知该说什么,只能对孩子爸妈说,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保证孩子未来兴趣的基础,所以努力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自己。至于拉吉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可能他自己也不曾问过自己吧。
纵观整部片子,我们发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相对都比较快乐,也比较一致。可是如果目标和实际所做是分裂的人,就很痛苦了。
看完电影之后,可以问问孩子,你以后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呢?也许现在他不一定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可是以后,等孩子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目标之后,会向那个方向努力的,不是吗?

当然,每个人看电影就会有每个人的想法和领悟,这是我的领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TOP

小何老师推荐的逻辑玩具——逻辑理理看

《逻辑理理看》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孩子能分左右后就可以玩了

推荐理由:
寒假到了,老样子,不讲题,推荐一个逻辑推理的玩具吧。
没有数字和计算,因此孩子通常即使不会算术也可以玩,根据每张卡片的提示,将不同彩片放到该放的位置,有判断推理、假设演绎、方位秩序。
游戏难度也是从最简单的3片开始,循序渐进,只要孩子能分左右上下都可以来玩哦。
如果寒假在家只是看看电视的话,那还是来玩这个游戏比较有趣。


.

TOP

四巧板——好玩又便宜的图形玩具

推荐指数:★★★★☆(四星半)
适合年龄:幼儿园大班以上

推荐理由:
其实,思维玩具并不一定贵,有些很便宜,比如小何老师非常喜欢的这款玩具——四巧板(又叫T字之谜)。
在淘宝上如果不算运费,差不多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副,但是真的非常好玩,即使孩子不玩,爸爸妈妈都可以拿来当玩具拼。
顾名思义,四巧板是由四块板组成的玩具,不过呢,和七巧板不同的是,四巧板中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而七巧板中全是规则图形。
我们常发现,我们的脑子对于规则图形总是辨识能力好一些,而不规则图形则常常会让我们摸不到头脑,这款玩具虽然只有4块,但是变化却有很多种,配套的图纸就有100种变化,根据难度不同而分了级别。
所以,寒假空在家里可以找这个玩具来消磨一点时间,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图形感。
对以后碰到那种复杂的图形题会有所帮助的。
记得,要买红色包装的,因为木板质量比较好,不要买方盒子的,那个木板薄,而且图纸也不清晰哦。.

TOP

数学趣题——哪个工作更赚钱?

常有人说——学数学有用吗?生活当中又用不到,只是为了升学应付考试罢了。
对于这种极端的判断,小何老师有时候真的只能表示无奈。
现在举个例子,让大家来帮忙想想看,你是不是被你的错觉迷惑了?如果真的数学好,坐下来稍微仔细算一下,就发现我们的感觉在骗人。

一个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最后拿到两个offer,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薪资有点不同。
工作一:起薪10万/年,每年涨1万;
工作二:起薪5万/半年,每半年涨5千。
你会选哪个工作呢?
感觉上差不多,或者说,第一份工作看上去更多对不对?
你错了,现在列个表格算一下两份工作的实际收入哪个高?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
工作一        10万        11万        12万        ……
实际年收入        10万        11万        12万        ……
工作二        5万        5万5千        6万        6万5千        7万        7万5千        ……
实际年收入        10万5千        12万5千        14万5千        ……

瞧,原来差了很多,就看你会不会算咯!
春节将至,讲个轻松的话题送给大家,祝所有学生和家长在新一年龙马精神,心想事成哦!.

TOP

小何老师推荐——《慢养2》——教育孩子的几项重要特质

《慢养2》

推荐指数:★★★★★(五星)
适合年龄:父母阅读
阅读方式:教育方式参考

推荐理由:
        因为看了《慢养》,才去买了《慢养2》来看,其中的教育理念还是和之前那本一脉相承的,但是内容并不是围绕黑家的几个孩子,而是从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特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几项特质。
        首先是自信,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基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对于孩子要多用肯定句,而少用否定句,否定句是孩子自信最大的杀手,而赞美与肯定是培养自信的土壤。(当然,小何老师还是赞成适度的赞美。)
        抗压,现在孩子的成长面对的压力非常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都会当着孩子的面感叹说:“噢呦,我家宝宝真的好累啊,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那为什么不从孩子的抗压能力去培养起来,而只是在那里感叹压力巨大呢?懂得抗压的孩子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无往不利啊,光是抱怨显然解决不了问题。
        热忱,这方面真的很重要,因为孩子常常会对一样东西感兴趣,可是,学着学着,就荒废了。或许是进行到了压力比较大的部分,或许是没办法保持斗志了。书里也介绍了一些保持热忱的方法。
        沟通,这个部分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总觉得和父母沟通良好的孩子通常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而中国家庭似乎最缺少的就是这一点,好在眼看着年轻的一代父母成长起来,这些方面做得比以前好了很多。
        此外,还有人际关系和影响力。
        整本书的案例我相信比较真实,也比较有说服力,有孩子自己写的感悟文章。对于大多数不完美的孩子和父母,总能从中 一些什么。.

TOP

合理安排周末时间——让孩子学得更轻松

小何老师在培训界待了这么些年,总是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也很辛苦”,“孩子都没有玩的时间了”,“看着孩子这么辛苦觉得好可怜”。
作为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听到太多这样的话之后多少会开始不自觉地思考。也许,我们想要的太多了,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所以孩子2天的周末被排得行程满满。我听到过最夸张的是一个妈妈给孩子报了9个课。
我说:“太多了!”
孩子的妈妈说:“可她都喜欢啊~~~”

也许,关于到底要补多少课,没有一个定数,但是小何老师想,这样的安排时间是不是合理一点。
主课:2门(半天学完)
大多小学的学生都是3门主课,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吧,把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拿出来单独在家给他每天学一点,每天教一点,剩下的2门主课就放在一个半天里面学掉。这样,孩子对于主课课业的压力(包括课后作业)基本是可以在一天里面完成的。
例如:孩子的妈妈语文很好,那作文的话可以妈妈在家里周一~周五去辅导,而礼拜六的上午可以让孩子做做功课,下午去上数学和英语。这样,留出一个周日和周五下午,孩子可以不用做文化课,而发展其他方面技能的。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两门课放在一起学。我有见过很多的孩子,上午在这个老师这里学语文,下午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学数学,结果中间那些时间全被浪费了。

这样的节奏常常是
8:30起床(因为要睡个懒觉)
9:30出门
10:00 上课
11:30—13:00 午饭
13:30 上课
15:00 回家
15:30 到家,随便浪费一点时间
17:00 吃晚饭
看到吗?中间许多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的时间,如果两个课合在半天上,那是多理想的状态啊,说不定另外半天就能去户外玩一下了。

课外:体育类1门+艺术类1门
孩子需要玩乐的时间,剩下的1天半中再留个半天,给孩子上一门体育课和一门艺术类的课程。就如大多数家长担心的一样,光学文化课,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毕竟学校中的训练大多是练习我们腰部以上的各项能力。所以,体育运动孩子一定要参加,而通常孩子都不会觉得体育类的课程是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更像玩乐,也更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艺术类的课程也只选1门,并且要坚持下去。小何老师常看见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课程被家长到了3年级以后就都放弃了,真是太可惜了。在中国这个文化课被高度竞争的国家,体育和艺术一定是孩子提供一些机会的。
男孩子比较理想的可能是学一个篮球加一个乐器,女孩子可能是游泳加绘画。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
这样的安排看上去有一点满,但是孩子们又有喘息的机会,其实,也挺好的。.

TOP

基础多扎实,楼就造多高

如今大多的奥数教育都已经走入误区,作为业内的从业者,作为一个民间教育从业者,我必须老实地承认这一点。
曾几何时,也是佩服过那些所谓的“名师”的,因为他们可以做出常人所做不出的偏题怪题,因为他们手中积累了许多获奖的孩子。
只是,还好小何老师我还算是一个有那么点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我看到了许多获奖的孩子,更看到没有获奖的那些被牺牲和遗忘的孩子们。那种感觉,颇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味在其中。
更让人难过的是,有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题海苦练变成了完全不碰数学。或者直接来一句,我的数学不好,我以后孩子的数学也不会好。
不过好在因为一直在讲台上教孩子,也一直本着打好基础再往上走的原则,我从来都不爱讲难题,甚至是内容讲不完,都要把前面来得及讲的题揉碎了细细说,不知不觉间,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反而更加透彻。

上周末开学了,一个寒假不上课,忽然来个高强度的周末还真让人适应不了。不过,很惊喜地比较了一下原来跟了大半年的老生和从其它机构慕名而来的新生,明显地,老生的基础非常扎实,所以再难一些的题目理解上去就好又快;而新学生呢,看似什么题都见过,可做起题来,这里错,那里漏,让人着急得不得了。

于是就想起了那句话——基础有多扎实,楼就造多高。
急于讲难题对孩子思维的伤害比不讲还糟糕,可能还会打击孩子学习数学和思维的信心和兴趣。

如果以后有思维训练需求的家长,或希望孩子的理工科能有所斩获的家长们,看到我这段文字,记得从现在开始,
第一,        学校的课内数学计算和生活数学知识学好,练快,练熟。如果这个都没做好,先不要想其它的思维训练;
第二,        每天给孩子做几道简单的思维题(不要难,孩子做来能想一想做出来的那种)养成良性的习惯,每天都要做,即便是节假日,一天30分钟的学习时间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反而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第三,        别去和其他孩子比,因为你不知道其他孩子是什么情况,学了多久,和自己去比,看看是不是有进步。
第四,        家长自己要戒骄戒躁,我们常常对自己的短期目标定得太高,而长期的目标又定得太低。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只要能坚持,两个月可以小见成效,一年会大不一样。
第五,        慎选老师和课程,学生太多,讲题太难的都不适合大多数的学生。学生太多的课堂,老师关注不到每个孩子是否理解,即便关注到了,也不一定停下来,因为教学进度会被拖慢。讲题太难学生很难听懂,即便听懂,让他自己独立完成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与其花时间去看热闹,不如自己沉下心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霹雳巴拉地说了一堆,算是第一周开课的小感悟,也算是自我鞭策,特别是对那几个带了挺长时间的高一点年级的班,切忌自己一高兴,就把题讲难了,孩子的基础打好了,自然思维就会提升一步了。.

TOP

什么时候练习变得无关紧要了?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常发现家长的教育喜欢走极端,不是特别严格就是特别放纵。
最近比较听到多的是一种这样的说法:“我要让我的孩子多上课,但是少练习。”
这是从小何老师自己班里的一个家长嘴里说出来的话,当时真有种冲动,想去敲开那个家长的脑袋,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
再有就是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欧美,很多父母都知道Kumon(“苦闷”学校,官名“公文学校”),是专门给小孩做数学和英语培训的地方,跟中国一样,搞点题海战术,让平常不怎么做作业的孩子多练习,以便在学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目前德国约有180个“苦闷”中心,约9000个孩子在接受“苦闷”培训,从学龄前儿童到中小学生都有。”
小何老师自己也非常讨厌题海战术,也不喜欢让孩子整天泡在题海里。可是,这不代表可以只上课,不练习。
又是一句老生重弹,学习本来就分两部分,学是学到新东西,习是回家练习。
难道因为练习得太多被人诟病,我们就可以走向另一边说孩子可以不需要练习吗?
比如之前所说的公文,关于这个,小何老师是专门去研究过,甚至是买来公文教材来仔细翻过,公文的理念在于量化练习。
所谓的量化,是每天的练习时间是不允许超过30分钟的,如果这样的练习也被叫做题海,那算了,我放弃。
其实,养成好的练习习惯才是关键,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说,天天练(包括节假日),但是不要一次练太多。
我相信,只要这个孩子不是天才,必要的练习一定对于他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非常必要,否则,就算学过,也是一知半解,看个热闹罢了。.

TOP

家长怎样激发孩子动手实践的兴趣?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慌。这标题实在太大了,若真要讲起来,写本书都可以,至于这一本里面是不是空话大话,就难说了。小何老师今天只是想拿自己的孩子来举个例子。
说实话,小何老师的宝宝总体的动手能力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强,手又小,握笔拿剪刀什么的,都不怎么地。
有同为思维老师的朋友告诉我说,可能和年纪有关系,不过也因为自己职业的关系,我从心底里是希望他有强的动手能力的。
于是,我为了小易(我家宝宝)的将来,屯了很多书,许多都是科技类和动手类的书籍。
可能和环境有关系,小易喜欢从书架上抽书来看,按他的年纪,当然是喜欢看那些花花绿绿有图片的书。所以大约在半年前,他发现了我屯的一本动手实验书。因为被花花绿绿的实验图片吸引,就求我给他做实验玩。
我一看苗头很好啊,就拉着他,一起挑了那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到处买材料,做实验。
其实,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呢?无非是在旁边打个下手,看个热闹,今天给我添一勺小苏打,明天给我打一个手电筒那样。
可是,他真的是玩得乐此不彼地,对他来说,实验、动手、给妈妈当小帮手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
这些东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我当时也就是想用实验来替代一些孩子荒废的看电视的时间,半年之后,真的有效果了。
昨晚,小易在我班里上了比长短和用绳子以及磁力棒量长度的课。
回家就用一堆磁力棒东量西量。
又因为我说过“现在我们还不会用尺,等你们会用尺了就可以用尺量长度”这句话,硬问我要了一把钢尺。
小家伙无师自通地将他的恐龙一头对准尺的零点,另一头读出数来:“妈妈,这个恐龙长8.”
当然,他没有学过单位,不知道厘米的概念,但其他方面,做得都很完美。
我自己是做思维训练的,知道这是小学一年级课内的实践内容。
就夸奖他说:“宝贝儿,你已经会做一年级小朋友的作业咯。”
小子得瑟了,说:“那我不就可以上小学了?”
我笑笑,看他继续得意洋洋地去量下一个恐龙的身高、体长。
其实,测量这个小小的动作就是主动动手实践的体现啊。正好又因为用不到什么手指技巧,所以小易做起来很容易。
他在一次次测量恐龙的过程中,自己已经理解了长度的定义,并且不知不觉中,将这个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了。

大约,从上面这个例子,家长们应该可以发现几个要点吧。
第一:放松,放松的家长不会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达到某个不切实际的标注,所以,孩子就不会有被强迫的感觉。这个很重要哦,因为一旦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强迫做什么,本身的兴趣也许就不那么大了。
第二:创造环境,我把一堆实验书放上书架时,是指望孩子7岁的时候去读的,但实际上,孩子有了这本书,说不定哪天就抽出来看呢?
第三:孩子有意愿的时候积极配合,他想做游戏的时候,就陪他找材料,一起做,渐渐地,他看着父母这么做,也会模仿,自己实验动手的模式就形成了。
第四:及时鼓励,鼓励很重要,但别随便鼓励,我也是真的觉得小易厉害才夸奖他,并且,我也告诉他为什么他被夸奖,是因为他的确做到了小学一年级的课内要求,夸奖的有理有据是让他觉得父母没有在敷衍他很重要的一点。
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的探索咯。.

TOP

立体城堡——学生的动手体验作品

立体图形怎么学?
动手学!

可惜,说的人多,做的人少。
小何老师上到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不想让孩子盯着做题。
直接给他们展开图,让孩子自己做成立体图形,再拼接起来,每人做一点,就成了现在的立体城堡。




一节课,开开心心动动手,学会了,记住了,以后都不会忘记了。
.

TOP

要学好,就要比!

“你怎么不像人家×××一样?”

“×××现在都已经会做乘除法了!”

“要是我家宝宝能和×××一样就好了。”

别不承认,包括我自己,心里有时候都会暗暗拿孩子跟人家比较。因为我们都是平常父母,别人家的小孩似乎总看来优秀一些。
当然,我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因为孩子都是非常讨厌被比较的。而且,我们从来都是拿他们和比他们更好的孩子在比,比来比去,越来越没自信。

可是,似乎不比,他们就更加止步不前,那可怎么办?

——和自己比。

我们长于给孩子练习,少于给孩子留下足迹。
如果你将这个孩子半年前的作业拿来给他看,他一定会发现,自己在那时的作业是多简单和幼稚,而这半年之内,他的进步竟然这么大。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他是不会挫败的,只会更有信心和动力。

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回顾,会让孩子有一种攒积分一样快感,会让他觉得他并不是总在原地踏步。

当让,其实还是要看做父母的我们能不能为孩子做到了。

其实,坚持不下来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TOP

怎么可能什么都学

我最厉害的学生,一个周末要上9个兴趣班。
从语数英到琴棋书画模型机器无所不包,孩子很累,家长也累,可是就不愿放弃。
另一个学生,据说每周六只有10分钟吃午饭,因为在一个课赶到另一个课的时间实在太紧张。

每次我都苦口婆心地说,别给孩子报这么多课。
每次家长都一脸痛苦的和我说,孩子他都喜欢呀,怎么办?

我看着这些贪心的家长和孩子想,你现在二年级还好,到了四五年级,还能兼顾吗?

就像我自己,又想要事业,又想要照顾好孩子,老公就常问我:“你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你觉得你做得到吗?”
然后,接着无奈地再对我说一遍:“别傻了,你不可能什么都想要的。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总要知道自己会放弃另一些。”

于是,我就拿这话来劝我班里的家长:“孩子到底是走学业这条路,还是走艺术这条路,您趁早想好,不然他一个礼拜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一般,我看到的是,孩子三年级之后,大多会放弃很多艺术类的课程,坚持下去的寥寥无几。
那既然到了后来,才发现兼顾不过来,为什么不趁早一点就想清楚呢?

其实,放弃一些课程,可以给孩子多点时间玩,未必效率就不高。.

TOP

终于可以数到100了——数形结合很重要,给幼儿的爸爸妈妈看

小易的妈我是思维训练的老师,所以小易如果数学不好是不允许的。就好像健身教练有了小肚子,护肤专家长了痘痘一样不能让人接受。
可是,小子之前一直都只能数到30,再上去,39后面,自动归位到30,59、89也都能自动归位到30.
这让我情何以堪,面子何以搁啊?

前次还没数到100,眼看着再过2个月就要四岁整了,这,这~~~不行!
其实,我也就是一普通妈妈,孩子遇到问题,一样会心急。
干脆,罚小易数不到100就从此不许看电视。
他顺利数到100的那天,就是电视解禁的那一天。
(当时我邪恶地想,能有个借口给小子不看电视也不错。)

不过,光罚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检讨自己。
小易之前能数到30,不是因为他理解,是因为他背出来了。
外婆家住3楼,每段楼梯16级(就是那种老式公房,大家应该都有概念)。每次抱小易下楼,正好每走一级楼梯数一下,到了楼下正好32,所以对于小易来说,天天听妈妈数,每天一遍,从小开始,自然能背出来。

可是,数学不是背诵,数学在于理解。
因此,再往上,他就记不住了。

之前试过另一种背诵的方法,就是不数其它,只数进位的地方。
例如,9、10、19、20、29、30、39、40、49、50、59、60这样。
可是,每天进位走楼梯,一个月后,没有效果。
光背,可以,真的从1开始数,到了进位还是卡壳。

这次,我给小易摆了棋子。
从10开始,10个棋子摆成一行。
第11个就是下一行,摆到19的时候问小易,这里有几个完整的10.
小易看看,说1个10。
我再问,下面呢?
还有9.
于是我再添上1个,再问,现在有几个10了?
小易笑了,两个10 ,是20.
再一步步试上去,发现小子真的懂了。

数形结合真的很重要,以前我无数次对别人强调,自己却忘记了。
而且,数形结合要在小班开始就做,真的等到小学一年级,未必能来得及。
因为自己是上一年到三年级的比较多,再仔细想想,小学已经在涉及数形结合的应用了。那之前的基础就要在幼儿园打好。

放眼看看幼儿园的思维教材,比较多的是让孩子分类、排序。(探究过原因,是因为出书的老师都觉得关于数的太难的部分孩子不会做。)
较少涉及数,而涉及数也是让孩子认简单的数字符号,和20以内的数形结合。
其实,孩子可以做到更多、更好。
如果幼儿小班没有数形结合的基础,怎么可能到了大班就一下子理解高位计算呢?
以后学到进位的时候,也就显得特别累了。.

TOP

做题看目标,人生也一样~~~

上次有个学生问我一道题,当时学生摇着脑袋大叫:“小何老师,这题太难了,我试了很多次都做不出来。”

于是我就看了那题,其实很简单的题:
4 4 4 4 4=8
在上面的空格里面填进+-×÷和(),让等式成立。

我笑了,大约能想象出学生试了很多次,挠头的样子。
我就问:“你是不是在前面拼命试?”
他点头。
再问:“这个等式的结果要求等于几?”
“8呀。”
“你说最简单怎么能有8?”
“4+4.”
“那不就行了?你知道要4+4=8,你把最后两个4加起来不就行了?”
“前面呢?”
“4-4=0啊,然后任何数乘上去都是浮云啦~~~”
学生一看,笑了。
我说:“做题的时候找错方向了就很糟糕,你的目标是8,就想办法变个8出来。懂吗?别盯着前面那些4,那些很多是没用的。”
之后又给他出了几道类似的题,做得都很快。
心想,嗯,基本是明白了。

其实人生也一样,你想成为好学生,就去研究那些好学生在做什么,干什么,别没事儿盯着不好的学生看,看上大半年也看不出什么结果的。
顶多,给自己找点儿借口罢了。.

TOP

回复 1楼易宝宝妈 的帖子

谢谢!小何老师的分享,很想成为您的学生,可是太远了,希望内一直得到您的经验分享,很开心能在网上看到以妈妈的身份给所有的妈妈好的建议!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少了!.

TOP

父母不该问孩子的问题之一——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吗?
这个问题从我入行以来就会听到家长问孩子。再往前追溯一些,大约在我小学时代开始,我就经常被我爸问。
说实话,听到这种问法满烦的。

我观察了下,每当家长问听懂了吗?
孩子的反应常常是不回答。
为什么不回答?其实原因也很好想。
你说让孩子回答“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如果答说:“听懂了。”
后面万一做错一道题,家长马上就追问:“你不是听懂了吗?怎么还会做错。”
又或者直接说:“那你来讲讲,老师讲了什么。”
在我看来听懂、会做、融会贯通、能清楚说出来是学习的四个阶段。其间根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常常是学生上课听的挺懂,做做就出现各种问题。
因为能听和会做完全是两回事儿吧。
会做和融汇又是两个境界。
至于能说,还要看孩子的表达能力了。

如果说:“没听懂。”
似乎也不太好,遇到性格暴烈一点的家长直接就劈头盖脸问:“听了那么久,还没听懂,怎么这么笨啊?”
当然,最后那句不一定有,不过答案大体如此。

常常是家长几经催问,才轻轻答一句:“还可以~~”
当然,这样的答案家长也是不满意的。

那有家长就会问说,我不问怎么知道了他明白没有。
我觉得,很多问题不是你问得出答案的,让孩子做类似的题,并且看他做题的过程,就会发现他是不是真懂了,还是有点明白,但卡在哪个步骤了。
虽然我上课也会让孩子做同样的练习去发现他们的问题,但毕竟这是一项需要留到课后慢慢琢磨的功课。

再说,你相信吗?孩子睡一觉,就能明白一些事情。
因为睡觉的时候大脑会做一个重组的工作,处理白天一些未及消化的讯息。
以前也都是在书上看到,后来发现学生的确是过段时间,突然就能理解前几次课上的内容了。
再包括自己家的小易常常上课的时候反应不那么好,一两天之后,突然就明白过来了,说起来头头是道。

那再去回想之前的那个“听懂了吗?”,似乎也没有什么问的必要了。
如果问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再在课业上和家长交流了。
对吧?.

TOP

回复 41楼宝贝9906 的帖子

谢谢,很愿意和所有家长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也许有时候一些想法不是大家都赞同的,不过至少是我自己视角看出来的东西,可以给爸爸妈妈们参考一下。

此外,住得远的确是不需要来上课,把路上的时间省出来,给孩子玩也好。
合理安排好孩子的休息时间,可以事半功倍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