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4-30 21:31 发表
  低年级生的BBMM可以联手,根据“四元字库”来选编一些新字书。不成熟也没有关系,先传在WW上,大家一起来议论,把它们逐渐修改完善。期待这样的热心人不断涌现!
  呵呵,咋没有人回应一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4-30 21:31 发表
  低年级生的BBMM可以联手,根据“四元字库”来选编一些新字书。不成熟也没有关系,先传在WW上,大家一起来议论,把它们逐渐修改完善。期待这样的热心人不断涌现!
  换个提议:有没有适合做字书的现代读物?大家可以推荐。.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5-8 18:00 发表
  换个提议:有没有适合做字书的现代读物?大家可以推荐。
  不会吧?这个提议难道就封住了各位网友的“嘴”?旺老爹又出新花样,让大家来献花或扔鸡蛋。这些东东,俺都喜欢。最怕的是,没有人理睬,剩下007一个人在这里独白。.

TOP

  你把Alex小时候最喜欢读的那个小故事传上来看看。说不定就有成为现代字书的潜质。.

TOP

向母亲致敬

  嗯,今天是特别的日子。向今日之母亲及未来之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TOP

  感受不甚舒服。有没有办法把它限制在明强圈?.

TOP

  别引诱我!我已经快撑不住了。想想这么难的问题小二生也能解决,小三生有什么理由不尝试一下呢?还有那个grant(琪琪她爹),一个劲地呈现那些和幼儿大班生玩的趣味数学,其难度之高令人敬畏,可人家照样玩,玩得不亦乐乎!这简直就要摧毁hxy007长期奉行的决不揠苗助长的教育信条了。
  现在007还能顶住诱惑,主要是因为家里那小子本学期彻底自理学习了(不让我们干预和检查他的作业,只让我们签字),期中考试成绩有点下滑。这是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学习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配合孩子的转型,咱就暂时不给他加餐了。也许暑假可以搞个亲子数学夏令营,到那个时候可以大玩特玩超标数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5-10 18:23 编辑 ].

TOP

回复 189#ccpaging 的帖子

  想早点看到完整的探究-辅导报告。.

TOP

  呵呵,脑子乱了,搞错了。这是语文帖,咋谈上数学了?.

TOP

傅雷家书:和孩子共同阅读到老

  网上推荐阅读书目的帖子很多,如:
  (1)http://ww123.net/baby/thread-4574273-1-1.html
  (2)http://ww123.net/baby/thread-4573347-1-1.html
  后者比较正规正统,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进行推荐;前者比较民间,而且是BBMM们推荐的现在的孩子们自己喜爱的读物。
  但我觉得,自由阅读是兴趣使然,不必受他人的影响。因此,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初期,应该是孩子爱读什么就让她读什么,她对什么最感兴趣就推荐她读相应的书。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面就会越来越宽。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可以作更多的引导,引导孩子读有意义和有品位的书。但在这之前,不必这么要求和期待。重要的是,孩子在读,孩子喜爱读书。
  千万不要逼迫孩子读书,这会加剧孩子对阅读的厌恶和恐惧。千万不能像应试阅读那样要求孩子读课外书,自由阅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帮助孩子应试的读本,仅对考试有意义,对真正的阅读可以说是一种误导。没有哪个人(专业研究者除外)在平时阅读时,吃饱了撑的,像语文考卷要求的样子,去解读文本,折磨自己。
  人只要衣食无忧,就会有精神追求。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很多,现在最常见的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之类。如果能够控制这些渠道,孩子就会为自己的精神满足和释放寻找其它渠道(如阅读)。她会在阅读中学会排遣,学会抚慰自己的灵魂,在阅读中逐渐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样一来,阅读就会成为一生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就会拿出一本书,一张报纸,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享受阅读的乐趣。就是说,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永远有时间。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榜样很重要。如果BBMM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闲下来却不看书,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读书,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或者打牌、上网、聊天,那是很难培养孩子喜爱读书的习惯的。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读同样的书,或轮流朗读,或各自阅读之后,共同交流,分享阅读的心得和乐趣。亲子阅读不应该仅仅是幼儿阶段的事,有研究报告说,亲子阅读应该坚持到小学毕业。我个人认为,这个判断太保守了。据说,靠近北极的国家一直有家庭阅读的传统。北国之冬,天寒地冻。在中国居民猫冬做孩子时,俄罗斯、挪威、丹麦家家户户(穷人家也是如此)各自围着火炉听人朗读各种文学作品,以打发漫长的冬季。这就是这些民族喜爱阅读、文学素养高的原因,也是这些国家盛产童话和作家的原因,也是像安徒生、高尔基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识文断字最终成为文学家的原因。
  最近重读《傅雷家书》,感慨万千。傅老爷子以及他家老婆子给傅聪的信,富有思想,充满深情,文采极佳,知识渊博。中文信、法文信、英文信,样样都有,令人羡煞!傳雷除了不停地教导儿子为人处世,更多的是谈艺术人生。他似乎比儿子更懂音乐和艺术,谈得深,谈得专。他给儿子推荐各种提高修养的书籍,这是许多有文化的父母都做得到的。其可贵而令人敬佩、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推荐给儿子的书,他自己读过。非但读过,还把自己的阅读心得毫无保留地写在信中,告诉儿子,并和儿子切磋交流。从信中还可以得知,傅聪巡回演出到哪个地方,傅雷夫妇就研究到哪个地方。傅聪在读什么书,傅雷也会跟着读什么书,以便亲子交流。我相信,如果傅雷不屈死,傅家的亲子阅读可以持续到他善终。
  傅雷是个大翻译家,傅聪是个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hxy007父子都是平常人,难以与之同日而语。但是,007愿意向傅雷学习,和孩子共同阅读到老。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福份,说不定孩子大了就不愿意让老爸老妈知道他在读什么想什么。一想到有这种可能,007就忍不住地想在孩子还小翅膀还没有硬时,和孩子多一些共同的活动,共同的爱好,共同的阅读,以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5-12 14:58 编辑 ].

TOP

回复 200#ccpaging 的帖子

  严重同意!
  咱是根本不让他接触这种东西。
  但也有失控的时候。记得幼儿园时小朋友送给儿子一本有关什么皮卡丘的漫画书,他爱不释手,反复地看,老爸老妈劝阻也不行。好在孩子钟爱恐龙,hxy007带着他到上海书城淘书,淘到一套有关恐龙故事的漫画书。里边那些亲子之爱、友爱、战胜恐惧、大迁徙、食草恐龙与食肉恐龙交朋友之类的故事,让孩子着了迷,慢慢地不再翻看那本皮卡丘了。.

TOP

四元字库的适用范围:兼说幼儿“识”字

引用:
原帖由 六月 于 2009-5-13 06:42 发表
请教hxy007:您的幼儿四元字库是否适用于中班孩子,还是应该等大班再用。或根据孩子的识字量来定?谢谢!
  这不是hxy007的四元字库,那是别人的研究成果,007不敢掠美。007不过是把它推荐那些有长期亲子阅读经历、对许多常用汉字相当面熟小一小二生,在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情况下,集中识认它们,为快速有效学习识写其它汉字打下基础。蓝字部分就是学习这个字库里的汉字的前提条件。

  你的孩子大概还在幼儿园吧。建议你不要急于让孩子去集中识写汉字。通过亲子阅读,在语境中逐渐与常用汉字混熟,才是上策。007虽然早就知道这个字库,但是就没有用上。原因是,孩子临上学前用这个字库测试过他的识字量,结果人家基本上都能够正确识认并组词。这个字库对我家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依靠的就是长期的亲子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跟这三百多个汉字成了朋友。
  007家的亲子阅读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基本姿势是:孩子抱着书,BB或MM抱着孩子。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孩子抱书,MM抱孩子,BB抱MM,一家三口,一起读一本绘本。
  大致的过程与方法是:
  第一阶段,对着绘本自由讲述;
  第二阶段,按照书本逐句朗读;
  第三阶段,按照书本逐字指读;
  第四阶段,和孩子轮流朗读;
  第五阶段,分别阅读相同的书,再亲子交流读书心得,共同鉴赏。
  如前所说,逐字逐句逐页指读书本,是在语境中逐渐识字的关键。最初的指读要尽量慢一些,手指从“点”逐渐过渡到“扫”。最好让孩子指,BBMM读,这样就可以把握住适当的速度。

  四元这字库对幼儿本人没有用,对幼儿的BBMM有用。如果用心一些的话,可以依靠这个字库,在大量的幼儿读本中,找到若干基本涵盖这三百多个需要优先识认的汉字的读本或篇章,让它们成为字书,让孩子反复诵读、指读。这倒是一个让幼儿识认字库汉字的间接方法。

  个人认为,集中识认四元字库中的汉字,最佳时机,对于上海的孩子来说,是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寒假。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5-19 17:45 编辑 ].

TOP

夜读听雨:凡尔纳科幻经典(一)

  今晚下雨,是立夏以来的第一场雨。
  妻子在弹琴,儿子在读凡尔纳的《气球上的五个星期》,hxy007因为晚回家,正在吃饭。
  太太亲了一下坐在沙发上的儿子,儿子洋溢着笑脸,说:妈妈,我最喜欢下雨的时候待在家里了!这已经不是儿子第一次这么说了。hxy007问过儿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儿子说:外边在下雨打雷,我淋不到雨又能看到雨,还有爸爸妈妈在家里,就觉得特别开心。
  儿子的语言还没有发展这一地步,无法准确地描述父母陪着自己度过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那种安全感和幸福感。但是,我们都理解孩子心中的这种感受。太太把儿子拉进主卧,唏唏嗦嗦了一阵子,便没了声响。
  007好奇地走进卧室,只见窗帘拉上了,母子俩躲在窗台上。伸进头去一看,儿子靠在他妈妈的怀里,一边听着窗沙沙的雨声,一边翻看着大部头《气球上的五个星期》。他妈妈也稍侧着身子,在看他已经看完的《海底两万里》。此情此景,让007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儿子说喜欢下雨的时候待在家里的深意。007抱着凡尔纳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想挤到窗台。可惜地方太小,再容不下一个胖子。007坐在他们旁边翻书,也很知足……
  一家人一起阅读的感觉,真是美妙。阅读使驿动的心平复下来,有闲情逸致去聆听窗外的雨声,大自然的声音,追随一个伟大的心灵漫游世界,享用人类的精神盛宴。掩卷长思,还可以听到自己的心声,和另一个我交谈……
  窗外大雨如注,可我们却觉得这是一宁静初夏之夜。
  
  007少时读物匮乏,许多少年时代应该阅读的作品,都错过了阅读的时机。例如,直到上大学007才知道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即使如此,当时也没有统统译介过来。工作之后,就更加没有时间、精力,要命的是,更加不好意思去看小儿科的书籍。现在呢?嘿嘿,俺正在看《地心游记》!谁要是嘲笑007小儿科,俺就说是在亲子阅读。

  今年年初上海百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凡尔纳科幻经典》,这全译本,而且配有插图。其中包括:
  (1)《神秘岛》(上下册)
  (2)《海底两万里》
  (3)《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上下册)
  (4)《八十天环游地球》
  (5)《地心游记》
  (6)《十五岁的小船长》
  (7)《从地球到月球》
  (8)《气球上的五个星期》
  (9)《太阳历险记》

  
  这是我家小子本学期主要的课本读物。他最先看的是《海底两万里》,看过几部之后,他的评论是:《海底两万里》写得最好!问他理由。人家说:《地心游记》和《气球上的五个星期》这些书开始的时候啰里八嗦,《海底两万里》从第一页开始就很刺激!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5 13:30 编辑 ].

TOP

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的阅读乐趣:《中国经典童话》

  端午节孩子飚车,在弯道上呈能,速度过快,重重地摔了一跤,左膝擦出一大块伤口。连着几天为六一节准备合唱和舞蹈节日,不能穿短裤。训练中,演出服不断地磨擦,伤口不见好转。昨天终于可以穿短裤去学校了,儿子发现伤口不停渗水,出现感染迹象。好在孩子机灵,自己去了校医室。顾老师耐心地替他清理伤口,涂上蓝药水,还提醒孩子如果没有好转就要去看医生。
  晚饭后,儿子带上一本书,催着他老爸赶快送他去儿科医院。一路上兴高彩烈,好像去参加什么好玩的活动似的。儿科医院的急诊室里,来寻医的不多。我们很快就轮到了诊治,医生开了消炎药,还要孩子打破伤风针。hxy007让儿子自己找个座位坐下,便去付款、取药、领针剂。
  生病的孩子真是可怜,走廊上、候诊处到处可以听见幼儿的哭泣声,那些上学了的大孩子也多是一脸愁苦地坐着候诊。儿子在这群患儿中显得有些特别。针前皮试需要观察20分钟,他便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座位,安静地坐下,手捧着一本《中国经典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津津有味地读着,根本不像是来看病。
  这本书收录了40个经典童话,目录如下:
  雪孩子
  小贝流浪记
  懒懒的童话
  大大小小
  灰灰和花斑皇后
  萝卜回来了
  小蝌蚪找妈妈
  圆圆“国王”
  水晶镜
  双花城
  飞的花
  四季的飞
  珍珠
  星星湖
  三十二朵玫瑰花
  小狗的小房子
  小猫钓鱼
  三只骄傲的小猫
  小鸭子学游水
  小马过河
  杜鹃学搭窝
  白头翁的故事
  九色鹿
  兔子的故事
  镜子的故事
  狐狸吃鸡
  狐狸找猎人的故事
  蚯吲的蜜蜂的故事
  野鸭子和家鸭子
  “没头脑”和不高兴“
  不动脑筋的故事
  神笔马良
  野葡萄
  孔雀的焰火
  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
  罗明明的嘴巴
  小燕子万里飞行记
  黑黑在诚实岛
  部长和大盗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的原创,也有个别我怀疑是根据外国童话改编的。无论如何,这部选编的童话集质量很高。所有的编章文字都比较浅显,适合二三年级的小学生独立阅读。每个童话都隐含一个主题,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书比“马小跳”之流更有营养,更值得让孩子阅读。
  这是太太送给孩子六一节礼物。007起初担心孩子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其中的许多童话我们和孩子读过,未必有兴趣重温;还有,儿子已经开始读《动物记》、《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这种大部头了,对这种小儿科的童话故事未必有胃口。看来,007的担心纯属多余。人家看得入了迷,连上医院也爱不释手。不知道他看到什么精彩的内容,只见他不时露出微笑,甚至发出格格的笑声,惹得旁边的大人小孩频频侧目。
  打破伤风针时,儿子有点紧张。007建议他学关公括骨疗伤,人家用下棋缓解疼痛,你也可以边打针边看书。孩子没有这个定力,书根本看不进去。他放弃了向关公学习的努力,试图用说话分散对打针的过度注意。
  他问007:《萝卜回来了》第一句是怎么写的?
  父:天这么冷,雪这么大,山上地上到处都是雪。
  子:不对。应该是——雪这么大,天这么冷,地里、山上都盖满了雪。
  父:不对。天气冷了,才下雪,所以应该先说“天这么冷”。
  子:不是这样。下雪了,天气才冷。应该先说“天这么冷”。你看,书上就是这样写的!
  父:噫,真是这样。先说“雪这么大”,再说“天这么冷”,又回过头来说“地里、山上都盖满了雪”,这种句子太破太烂了。还是我的清楚,先写天气冷,再写雪下得大,接着写雪大到地里、山上到处都是……
  护士小姐不耐烦了:好了,请你用棉球掀住针眼两分钟。
  嘿嘿,孩子竟然没有注意到护士在给他打针!可是那句话把父子俩一下子拉回到现实,全部的心思都集中在PP之上那个小针眼上了,哪里还顾得上高雅的文学讨论。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6-8 10:0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岁月就像棒棒糖 于 2009-6-9 14:15 发表
比我聪明多了
   我比你们都聪明,干脆去看管图书。当年读大学,hxy007家境贫寒,不要说买书没钱,连放假回老家的路费也缺。007只好在图书馆里打发时光,偶然听到俩管理员在抱怨,说什么天天晚上来值班没法照顾家人,加班津贴还那么少。007等到闭馆时,跟管理员商量:我帮你们看门,你们只要来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的加班费让给我。管理员们欣然同意。于是,007每天晚上都到阅览室值班,一边看书,一边卡表记录进出人数……呵呵,感觉那些书都是我的。80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娇子,打工赚钱好像有辱斯文,极为少见。可是,俺是看管图书室,既能赚钱养活自己,也不耽误我看萨特弗洛伊德,所以一点都不觉得丢脸。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6-10 01: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6-9 15:29 发表
因为我读书时,很少有钱买书的(当时生活费有一部分是靠自己赚的),
于是我经常泡福州路科技图书公司的,一站半天,还很不象话地抄下来的...
  不会吧,当年你也这么干的?说不定你在科技图书公司看书抄书时,007也不远处的新华书店或外文书店看书抄书……
  读书人泡书店、淘书,是一件极美极雅的事。老实说,现在通过网上购书虽然极为方便,但那种逛书店的乐趣就没有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6-9 20:3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yciadlee 于 2009-6-8 11:02 发表
现在才发现:大人也好,小孩也好,要么不好,要好,都好。
看了越来越多厉害的宝宝,真让妈妈担心果果将来的竞争,本来想在007这里找安慰的,没想到,刺激更多了。
我们家果果一年级快结束了,到现在还是不肯看书,更别说大部头了。但是喜欢听我念,还美其名曰:你读的好听。
不过,有天晚上,露了心声:妈妈,你想呀,读读就是不认识的字,哪里还想读下去呀。想想自己在读的英语,也真是能够理解。
希望她写日记,不写两天,必放弃,妈妈也不敢给她很多时间在那里神游,只好放弃。终于有天,对妈妈说,我每天睡觉前都在脑子里写日记呢,估计是睡不着的兴奋,但也着实安慰了妈妈不少。
现在,妈妈每天必做的功课:真心接受一个不是天才的平凡宝宝。
不要这么说,我家小子也是一个平凡的孩子,所以才要费尽心机陪着孩子走上漫长的成长道路。真正的天才在学习上是不需要别人费心的。
  特别羡慕你,你的孩子还乐意和父母一起阅读。我家小子已经没有多大兴趣听我们朗读了,他宁愿自己看。弄得我们只好偷看他看的书,然后装模作样和他交流。还是一起阅读一边交流来得自然。.

TOP

孩子你慢慢来(一)

引用:
原帖由 merry77 于 2009-6-10 09:49 发表
心靈的X光 --- 龍應台對學生的畢業演講 (摘自天下雜誌)

作者:龍應台  
出處:天下雜誌 375期 2007/07

在二○○七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龍應台特別以「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為題演講,期 ...
  龙大妈是个性情中人,有文才,也有思想。赞一个!
  她的《孩子你慢慢来》(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也很精彩。向各位BBMM推荐。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5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馒!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5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王爱莲,补习费呢?”
  林老师的眼光冷冷的。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她永远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她个子也矮。六十个学生冻冻地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想象王爱莲的样子:蓬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着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没有补习费,还敢来上学?”
  林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只是冷冷地看着你。
  “上来!”
  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刚好站在我前面;今天,她连袜子都没穿。光光的脚夹在硬邦邦的塑胶鞋里。我穿了两双毛袜。
  “解黑板上第三题!”
  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
  王爱莲拿起一支粉笔,握不住,粉笔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她又拾起一支,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
  “过来!”
  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着要发生的事。
  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林老师忘了,她的头,一年四季都长疮的。一道一道鲜红的血交叉过她手背上紫色的筋路,缠在头发里的血却很快就凝结了,把发丝黏成团块。
  第二天是个雨天。我背了个大书包,跟母亲挥了挥手,却没有到学校。我逛到小河边去看鱼。然后到戏院去看五颜六色的海报,发觉每部电影都是由一个叫“领衔”的明星主演,却不知她是谁。然后到铁轨边去看运煤的火车,踩铁轨玩平衡的游戏。
  并不是王爱莲的血吓坏了我,而是,怎么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事要“发生”:隔壁班的老师大喊一声“督学来了”,我们要眼明手快地把参考书放在腿下,用黑裙子遮起来;前头的林老师换上轻松的表情说:“我们今天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等督学走了,又把厚厚的参考书从裙下捞出来,作“鸡兔同笼”。
  要不然,就是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对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来。要不然,就是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顶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然,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
  我每天背着书包,跟母亲挥手道别,在街上、在雨里游荡了整整一个月,记熟了七贤三路上每一个酒吧的名字,顶好、黑猫、风流寡妇、OK……
  被哥哥抓到、被母亲毒打一顿,再带回林老师面前时,我发觉,头上长疮的王爱莲也失踪了好几个星期。我回去了,她却没有。
  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到了爱河边;跳了下去。大家都说爱河的水很脏。
  那一年,我们11岁。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吋一吋的往上抽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书中有幅照片(第56页):遍地的野花野草,年轻的龙应台和幼子安安享受着大自然的厚馈。安安坐在草地上,摘下一朵花,伸向妈妈。妈妈虔诚地跪在草地上,鼻子凑近儿子手中的花儿,如痴如醉地嗅着闻着,不知道是在闻花,还是在闻孩子……照片下有一段龙太的题词:
  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
  将车往草地一倒,就坐下来,
  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9-24 11:20 编辑 ].

TOP

孩子你慢慢来(二)

引用:
原帖由 小鱼儿的妈妈 于 2009-6-15 07:32 发表
也很喜欢龙应台,就因为看了这篇文章,从此爱上了她的作品。家里买了好多她的书。
  我读龙太的书,也纯属偶然。《孩子你慢慢来》是妻子买回来的,她还没有来得及读,hxy007就一口气读完了。老实说,这本书不宜读得太快。否则,就会错过其中的许多的深意。例如,前面引用的那篇里的最后几段: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吋一吋的往上抽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其中便有一种参透生死之后面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从容淡定。人有生死,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受这短暂的生命历程,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取得了一个结果,又急于去争取另一种结果,根本不享受过程、只想要结果的人,他最终能够找到的结果就是死亡。如此说来,5岁的孩子能不能打成一个蝴蝶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专注做这件事,并且享受整个做事的过程。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尚且如此,对自家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你慢慢来》记叙了龙太长子安德烈童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从中可以看到龙太陪伴孩子成长的耐心和智慧(与传统母爱不一种的智慧),也可以看身为母亲在育子过程中享受到的无穷快乐。
  龙太在育子上如此用心,却没有带养出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安德烈与母亲有数年的分离,18岁之后,与母亲龙太存在严重的隔阂,也有许多冲突。母子通过几年对话及书信(主要是email)来往,才逐渐认知对方,悦纳对方。其中有些书信收入在母子俩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此书给我们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新新新人类跟他们父母关系的真实状况。龙太在书中一如既往,显示出陪伴孩子成长的从容、耐心和智慧。007还从中学到一招,到孩子大一些,亲子之间分歧多了之后,书信交流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可以避免直接的冲突)。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9-24 11:34 编辑 ].

TOP

回复 267#ccpaging 的帖子

   看来,那个“字根表”功能强大。.

TOP

回复 269#ccpaging 的帖子

  呵呵,情况差不多。我回到家里时,小子与他妈妈已经在体育公园逛了一大圈。英语确实没有什么好复习的,考前顶多看看单词,考试主要看平时的积累。因此,晚上人家一口气把剩下的小半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给看完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6-23 22:57 编辑 ].

TOP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儿了小三下学期学的一首唐诗。
  刚才儿子问道: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hxy007对这首诗也是耳熟能详,不借思索就说:当然应该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子:不对,教研员说,课本错了,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呵呵,007冒汗:这个这个,好像两种都可以。但是意思有一点不同。“白云深处有人家”是什么意思?
  子:就是说有一个人家藏在白云深处。
  父:那“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什么意思呢?
  子:“生处”是什么意思?
  父:“白云生处”就是产生云雾的地方,高山深山中就会产生云雾。
  子:这句意思说是,产生云雾的地方住着一家人。
  父:这个理解是对的。
  子:怪不得课本里画的是一户人家在深山里面,不是在天上的白云里。
  父:是呀。看来,是老爸和课文搞错了,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6-25 15:54 编辑 ].

TOP

白云生处有人家(二)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6-25 16:05 发表
  如果按“白云深处”理解,“人家”似乎应该不可见。这种情况下,“人家”只是诗人以为在,是诗人的想象和延伸。
  如果按“白云生处”理解,具有一种动感,也很漂亮。
不  过,以我在山里的经验,云在蒸腾往上时,一般是雾,不是像炊烟那样有明显的升腾轨迹。貌似白云是热空气翻阅山岭或者上升后遇冷凝结而成的,故个人以为取“深”更为合适。
  仔细考证了一下,小杜的《山行》确实是“白云生处有人家”,而不是“白云生深处有人家”。现在的小三课本改过来了:
       
  个人认为,“白云生处有人家”是一种写实的手法,“白云生深处有人家”是一种更具想象力的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果是李白来写这首《山行》,估计会用“白云生深处有人家”。大李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很少会老老实实写景写事,他写着写着就会有想象的成分掺杂其中。
  可是,杜牧写景抒情,尤其是写景,风格上更加接近王维,习惯于用写实的方法,将自己看到的景物白描出来,把一些看似平常的景物景色串连起来,传达一种独特的人生感受。前面提到的《山行》和《清明》是如此,他的别的写景诗也是如此。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hxy007读高中时,有同学也特别喜欢这首诗,非要拿出来朗诵,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这家伙最喜欢把“停车坐爱枫林晚”读得怪声怪气。让人听不出他到底是在读“坐爱”还是“做爱” ,闹得好多男女同学脸红。估计杜牧的在天之灵,也被他气得半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5 14:0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健康快乐 于 2009-6-10 09:57 发表
喜欢,流泪,顶
  你的喜欢和感动,对我们就是鼓励!.

TOP

引用:
原帖由 yifan2002 于 2009-6-10 10:53 发表
好贴啊,来不及看完,先收藏,撒花。
  呵呵,谢谢!俺喜欢花,鸡蛋也行,就怕不理我。其实,还是不潜水好。给了个评论,说点自己的经验教训,便有了更多的分享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威虎妈妈 于 2009-6-10 13:42 发表
很欣赏楼主的快乐教育与引导方法。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的模式。
好帖,献花。
很想分享你和你孩子的阅读经验。期待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天向上 于 2009-6-10 14:53 发表
“真的”已经是一个词了(个人理解)所以不符合的地得的规律,和“好的”一样。给你送花了,真是好帖!
好的,我接受你的花儿!我真地非常感谢你的指点!.

TOP

阅读的顺序(一):从《狼王传》到《动物记》

引用:
原帖由 yciadlee 于 2009-6-11 13:09 发表
谢谢鼓励。我们家那个“小茶杯”只接受“茶壶”慢慢地、匀速地倒入“茶水”,一旦快的话,马上溢出来。
只能期待假以时日,能有朝一日与你们站同一水平线上。
还请教一下,在读书的时候,要不要过于专研不理解的词语,果果平时在看书的时候,好像不了解的词语很影响她的阅读,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她不过于纠缠这些词语?
  看书不是目的,学到东西才是目的。果果上一年级吧,阅读中对某个词感兴趣,是可以停下来讨论的。不一定要正规地解释,可以通过造句(示范和练习),使孩子感知该词在他熟悉的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如果一本书有大量需要解释的词语,否则的话果果就不能顺利理解和阅读,那么,你就要问一问自己:这本书是不是适合孩子现在阅读?是不是应该另换一本浅显一点的读物?

  hxy007的孩子自幼喜爱动物,因此早早就为他准备了许多动物方面的书,等待他阅读。其中,加拿大博物学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动物记》,是007是推崇的读物。
  西顿是个怪杰。据介绍,他长发披肩,衣衫褴褛,手持画板和笔记本,幽灵般地出没于群山之中,追寻动物的足迹,写下大量有趣的动物故事,并为这些故事绘制了几千幅插画。他一生都信奉“大自然是非常美好的事物”的观念,跟我孩子一样崇拜狼和印弟安人。他觉得狼是最聪明和神圣的动物,而印弟安人是最好的人种,因为他们和大自然相处最和谐,也最尊敬大自然。他自称“黑狼”,并终身倡导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动物记》是他的代表作,2006年新星出版社将其翻译出版,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动物记》有三本:
  (1)《动物记1:我眼中的野生动物》
  (2)《动物记2:动物英雄》
  (3)《动物记3:野兽足迹》

  前两本写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多有凭实据,当然也加上了作者的想象,把动物英雄们的传奇故事和高贵品质写得令人无限赞叹。最后一本最为变态,西顿在里边不厌其烦地描述他见过的种种动物足迹,就像我儿子今年春节在黑龙江穿越雪谷雪山时那样对野兽的足迹着了迷。
  007读过《动物记》的第一册《我眼中的野生动物》。
                 
  其中包含九个动物故事:
  故事一 大灰狼——柯伦坡的国王
  故事二 银斑——一只乌鸦的故事
  故事三 一只棉尾兔的故事
  故事四 宾果——我的小狗的故事
  故事五 斯普林菲尔德狐狸
  故事六 领跑的野马
  故事七 乌利——一条黄狗的故事
  故事八 红颈环——顿河谷鹧鸪的故事
  故事九 小熊强尼

  007读完第一个故事就被震撼了,鲜格格地要给儿子献宝。当时儿子刚刚上小学,还不能独立阅读这种书籍。007开始施展自己历练多年的朗读本领,绘声绘色地给孩子念故事:

  柯伦坡是新墨西哥州北部的一个牧牛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牧草丰饶,动物成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每天不知有多少条涓涓细流欢腾着涌入奔腾不息的柯伦坡河;整个地区就是以这条河流命名的。而在这里威慑四方的“国王”却是一匹老灰狼。
  这一带的墨西哥人都把老灰狼称为“狼王”——它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灰狼部落的大首领。它们在柯伦坡河流域胡作非为已经很多年了。提起它来,但凡牧羊人或牧场主都如雷贯耳。只要它带着它的那帮亲信在哪里一露面,牛群中间必定会掀起极度的恐慌,而牛主们则会一个个无比愤怒和绝望。老灰狼堪称狼群里面的巨人,而同它的个头比较起来,它的狡诈与强悍也毫不逊色。它那晚间的嗥叫可以说家喻户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从群狼的声音里面辨听出来。或许一匹普通的狼在牧人的营地嗥上半夜,也顶多引起过往行人的片刻留意;然而,当老狼王发出它那惊世骇俗的低沉咆哮,过路人就会立刻发疯,准备好第二天早上查看畜群中间刚刚发生的惨重伤亡。
  老灰狼的旄下只有很少的一队人马。这一点向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通常当一匹狼拥有像它这样的地位和权力时,就必定会招募起众多的部下。或许是目前的编制已经满足了它的野心,或许是它那残暴的脾气阻碍了队伍的扩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灰狼在它的统治后期只有五名部下。然而,这五名部下个个名声大振,部落里的大多数狼都比普通狼长得高大,尤其是部落里的二把手,简直是一匹不折不扣的巨狼。但是它在形体上还是比狼王逊色得多,也远远没有“国王”那样剽悍。狼群里除了一把手、二把手,剩下的几匹狼名气也不小。其中有一匹被墨西哥人称为布兰卡的漂亮白狼,应该是一匹母狼,很可能就是大灰狼的配偶。另外还有一匹黄狼也身手不凡,据现有的传言,它已多次为狼群捕回了羚羊。
  接下来会看到的是,牛仔和牧场主们对这群狼的了解有多么透彻。他们常常看到这些狼,更常常听到它们的嗥叫。狼群与牧牛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后者又多么恨不得早已把前者斩尽杀绝。在柯伦坡地区,要是有谁提议剥下大灰狼队伍中的哪位成员的头皮,牧场主们无不拍手称快。但是它们似乎维持着开心的日子,对一切杀狼策略都不屑一顾。狼群蔑视所有的猎人,嘲笑所有的毒药,至少五年来从未中断要柯伦坡地区的牧场主们强行“纳贡”——许多人讲都已经到了每天一头母牛的地步。因此,据此推测,狼群已经吃掉了两千多头最好的牲畜,说最好是因为它们每次都挑选最好的,这是大家最清楚不过的。
  ……


  狼王名叫“洛波”,狡猾、强悍、凶惨,无恶不作。西顿在故事中记录了人们与之斗智斗法的漫长过程。下毒、设置陷阱、埋套狼夹,全然不管用。最可气的是,狼王识破人类的诡计,还要捉弄人,故意在那些危险旁边做点记号,把猎手们气得七窍生烟。最后,还是西顿(故事中的“我”)找到狼群的死穴——狼王的小情人布兰卡喜欢搞点小特权,经常淘气地轻微地触犯狼群的规矩,脱离队伍。西顿利用这点抓捕到白狼布兰卡,进而利用布兰卡诱捕狼王洛波。狼王失去了爱人,也就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最终落入西顿的圏套——在扑向布兰卡的尸体时被四只捕狼器活活夹住,拼尽全力也无法脱身。西顿和助手们把狼王套牢,带回营地,给他肉和水。可是,高傲的狼王拒绝进食。狼王并没有负重伤,但是布兰卡的死击垮了他的精神,他很快就气绝身亡……
  读着读着,就觉得西顿并不是在写一个恶棍的故事,而是在诉说一个英雄的传奇。狼王的聪明与高贵气质令人肃然起敬!儿子也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007借机向他建议读完这本书。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兴冲冲读了几页就放弃了。他说:有许多生字,看不懂!
  好吧,看不懂就暂时不看,等到你看得懂了再看。
  谁知,整整一年过去了,儿子再也不碰这套书。实际上,儿子二年级已经有相当的阅读水平了,看《动物记》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一年级时受挫经历使得他再也对这套书提不起兴趣了!007真是后悔,不该急于让孩子早早地读这种书。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行将结束时。去年年底,孩子过生日时,有位小朋友送给他一个礼物——《狼王传》(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是一本根据西顿《动物记》改编的少儿读物,包含了八个动物故事:
  狼王洛波
  春田的狐狸
  大角公羊克拉格
  唐河谷的松鸡红环
  棉尾兔豁豁
  贫民区的小猫
  塔拉克山的熊王
  野兔英雄“小战马”

             
  相对于原著《动物记》,《狼王传》的情节有所简化,特别是删去了一些细枝未节,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更重要的是,文字被改写得通俗易懂,稍微生僻的字还有注音。春节过后,儿子开始阅读这本书,并且是一口气读完。期间不停地跟007交流动物英雄们那些壮举。记得儿子曾经问过我:棉尾兔豁豁现在还活吗?007问他怎么会关心这个问题。儿子拿出书,翻到《棉尾兔豁豁》的最后一段,让007看:

  ……豁豁有了更宽广的天地,它后来长成了一只健壮的大公兔,还娶(qǔ)了一位漂亮的棕毛妻子。不用多说,豁豁夫妇将和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繁衍……

  呵呵,儿子相信豁豁至今还活着!007没有戳穿儿子天真的想法,就让他继续这么相信下去吧!
  007只是告诉儿子:你要知道得更多的话,最好看一看西顿的原著《动物记》。
  这一回,儿子没有抵触。他找出两年前翻过的《动物记》,一鼓作气把《我眼中的野生动物》和《动物英雄》看完了。看来,孩子的阅读要安排得合理的话,还真要费一番心思。有些好书不能早读,要读也最好先读简版或少儿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6 01:08 编辑 ].

TOP

什么是教育?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8 08:57 发表
中美頂尖高中生對比令人震撼
據《看世界》報導: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邀請中美兩國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參與。其中,美國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國總統獎的獲得者,國內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學、清華大 ...
  好帖!已经有过许多比较,引起国人无数的震惊。遗憾的是,震惊之后我们依然故我,毫无变化。
  我们忘记了什么是教育,不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说文》里解释说:“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光“上施下效”,那只不过是“教”;“育”(教育),还必须有使人为善、教孩子做人的意图和努力。无论我们教孩子什么,只有包含了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才能称得上是“教育”。“使人为善”,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英文里也有类似的区别——如果你只是teach了,那你只不过是一个teacher;如果你说你还是一个educator,那你不但要教知识和技能,还赋予所教知识和技能以意义、价值,并使之深入到孩子的心灵。education与teaching的区别,表明英语国家(乃至西方国家)的教育概念,有着中文教育概念一样的意思,也就是,教育是一项使人为善的道德事业。
  如此说来,中国其实已经没有了“教育”,只有“教”。甚至连“教”也没有多少,剩下的都是“训练(training)”。你提的这件事表明,中国的孩子受到了充分的“训练”,但没有受到“教育”。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这么惨!.

TOP

什么是教育?(续)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8 09:41 发表
一直看你贴的人不会。
  那可难说。看看人家芬兰吧,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教育,让我们明白我们所作所为并不是世上的唯一选择。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萧富元



  教育已成为芬兰最成功的出口产品……
  世界前三大新闻通讯社路透社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传送给全球新闻界使用的两张照片,竟然活生生被一个13岁的芬兰中学生拆穿。
2008年8月,路透社转用俄罗斯电台影片,刊登两张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下插国旗的照片,住在芬兰北方小镇的少年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怪怪的,于是动手找资料,确认这张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一个片段。路透社被迫认错道歉。
这就是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惊艳全球的原因:小孩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

  OECD评比,芬兰两届称霸

  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OECD)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
  “芬兰能,为什么瑞典不能?”谈到芬兰的优异表现,瑞典教育部次长欧斯博格(Bertil Ostberg)不无感慨。尽管瑞典中学生在PISA的表现仍高于平均水平,瑞典民众显然不够满意,毕竟,芬兰30年前启动教育改革时,还是向瑞典取的经。
不光是瑞典,在教育投注最多经费的北欧国家丹麦和挪威,以及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也跨海特聘芬兰教育专家,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把脉、开药方。美国杂志《经济学家》更在2007年发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教育已经成为芬兰最成功的出口产品。

  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政府出

  绿荫盎然。这栋原本是工厂的白色建筑物,还维持干净朴实的样貌。掌舵基础教育的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教委会),就隐身在首都赫尔辛基市区这片幽静的小区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教委会扛下芬兰独立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改革重担,他们的使命是提供高质量的9年一贯义务教育,训练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下一代。
  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9年一贯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经费则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30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

  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受教,“一个也不能少”。
  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翻开芬兰各种教育文宣,从不高调“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
  只是,北欧国家都强调平等,芬兰能以黑马之姿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用了对的策略。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
  在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

  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

  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个重点。
  专门负责特殊教育的教委会顾问寇依薇拉(Pirjo Koivula)指出,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OECD国家平均只有6%。曾经当过特教老师的寇依薇拉边看数据边说,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
  采用资源专注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差距最小的是人口仅30万的冰岛)。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都不大。

  “排名”、“资优”犯大忌

  “芬兰没有坏学生,即使最差的学生也很好。”以培育师资闻名的约瓦斯其拉大学(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长瓦里亚维(Jouni Valijarvi)直言,芬兰15岁以下人口逐年减少,将资源导入需要辅导的小孩身上,可以创造最大的国家利益。
  且慢!学得快的人要怎么办?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不公平?芬兰人自有他们的逻辑:“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
  “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说“资优”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没有“能力分班”这回事。
  28岁、在赫尔辛基大学任职的海蒂回忆,她念中小学时数学很好,但老师从来不会公开说她功课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几本进阶数学让她自己看。
  最能展现教育平等价值的,是芬兰政府对移民子女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论是否有芬兰国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每周上两堂,为期4年。

  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在专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价值外,芬兰教改能够一路顺畅无阻至今,还必须归功于一群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教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专研师资培育的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坎萨宁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质量,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
  “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培育无数教师的瓦里亚维比喻,在芬兰,老师是一种“最爱学习的动物”。
  芬兰老师爱学习出了名,大学暑期班开课,座中最多的是中小学老师。芬兰教育部长现在最头痛的是缺老师,好学的老师都跑去继续念博士;芬兰企业也喜欢雇用老师,跟政府抢人。据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就是当老师;中小学教师爱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
  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小孩问问题,老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学。
  挑高的天花板下,淡色木地板上,穿着各色袜子的脚丫子跑来跳去。赫尔辛基郊区小学教室里十几个小孩,华裔的Tina趴在桌上自己看书,对面的Sarka在画画,有的玩玩具、有的写作业,教英文的老师拿着颜色图卡,蹲在两个小孩前面继续比划。
  没有吵闹,也没有不耐烦,老师不必时时刻刻盯着,每个小朋友都有老师为他们量身订做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尽管门槛高,又受欢迎,教师在芬兰并非高薪工作。在OECD的调查中,不论是新进或资深者,芬兰教师平均薪资都比先进国家和欧盟平均要低,甚至比不上国民所得较芬兰低的韩国与西班牙。
  留着一把大胡子,在中学教物理已24年的史亚力届指计算,他每月收入扣税之后,大约有2000欧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做老师不是为了钱,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这份工作对芬兰很重要。”史亚力深信,师资即国力,老师愈好,国家就愈强大。

  强调学习,而非竞争

  严格要求师资质量,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
  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芬兰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被问到是否要考核教师表现,任职教委会长达30年的资深顾问劳卡南几乎动了气,反问:“为什么要评鉴老师?”他骄傲地说,芬兰根本没有不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绩。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
赫尔辛基市内的拉托卡塔诺(Latokartano)小学,决定在校内推行不分年级上课,180个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课表,有的人8点半上学,有的则是9点或9点半,大家放学的时间也不一样。
  学校事务的决策机关是董事会,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师代表、一位职员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长与当地小区选出。董事会决定学校课程方针和预算使用,及聘用教师。
  拥有法学和教育双硕士学位的校长亨卡拉透露,每学期初,班级老师会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坐下来讨论小孩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评量不是根据和其他人的比较,而是看是否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他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习报告。
“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说得一口流得英文,亨卡拉再三强调,在芬兰,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还有一笔他国难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拥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根据调查,41%的芬兰中小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有对的策略,用了对的人.芬兰教育怎么可能不好?

  源自《海外星云》,引自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5462760

  hxy007的评论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习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并且学到更多,而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这就是芬兰“强调学习而非竞争”的道理所在。
  使教育成为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是近现代教育的理念和追求。所以,芬兰“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个小孩公平受教”、“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排名资优犯大忌”,决不容许教育再生产社会的不平等。
  中国哪一天能够摆脱精英教育、应该训练的恶梦,我们的孩子就幸运了,中国就幸运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3 10:00 编辑 ].

TOP

回复 297#cocoyangyang 的帖子

  非但不介意,反而欢迎。何况,俺也是转别人的帖子。.

TOP

读图时代里爱好读书的民族和个人更有希望

  hxy007曾经感慨过: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5-11 15:48 发表
  据说,靠近北极的国家一直有家庭阅读的传统。北国之冬,天寒地冻。在中国居民猫冬做孩子时,俄罗斯、挪威、丹麦家家户户(穷人家也是如此)各自围着火炉听人朗读各种文学作品,以打发漫长的冬季。这就是这些民族喜爱阅读、文学素养高的原因,也是这些国家盛产童话和作家的原因,也是像安徒生、高尔基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识文断字最终成为文学家的原因。
  看来,还得特别提到芬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教养的国家。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3 09:20 发表
  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还有一笔他国难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拥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根据调查,41%的芬兰中小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
  读图时代里,读书成了时尚人士的笑柄。有的人甚至以“我从不读书”或“我很少读书”而骄傲。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读书兴趣和能力的民族、个人,前途无量!.

TOP

回复 302#Jupiter 的帖子

  感谢提醒!
  言由心声,我也是反对八股文的。指导孩子写作,经常提醒的就是:你写的东西是你的感受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TOP

回复 304#Jupiter 的帖子

  情况相同。这次期末考试,老师也要求孩子们背自己写的作文,并且教孩子套作。
  我们夫妻俩坚决抵制,让孩子用背作文的功夫另写新作,或改写完善旧作。效果不错,对孩子也就有了说服力。.

TOP

夜读听雨:凡尔纳科幻经典(二)——接第215楼

  儒勒·凡尔纳(1828-1905),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世界科幻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从“见习水手”到“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市,从小就喜欢旅行,爱读冒险故事,最吸引他的是浩瀚的大海和关于海洋的梦想。南特市是临河的城镇,码头上停泊着各地的船只与各种货物,小凡尔纳听着游客们关于海上生活的描述,他的头脑里便幻想出一幅幅奇特的图画,他希望自己也能有那么一天远渡重洋,到神秘的异域国度探险。凡尔纳的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十一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他,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并让他躺在床上流着泪发誓:“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但是,蔚蓝色大海的形象在凡尔纳心中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凡尔纳十八岁的时候,遵从父亲之命前往巴黎学习法律,在这里他结识了法国作家大仲马,并且放弃法律,向大仲马学习戏剧创作。为此他不仅受到了父亲的严厉训斥,还失去了家里的经济资助。他不得不在贫困中奋斗,以读书为乐。他十分欣赏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在巴黎,他创作了二十个剧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满浪漫激情的诗歌。后来,凡尔纳与大仲马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并于1850年初次上演,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此后,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方面的探索时期,他尝试将地理融入文学作品,为此他经常上国家图书馆,开始热衷于各项科学的新发现,同时系统地研究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为他想写的科学小说准备资料。1863年,凡尔纳创作出《气球上的五星期》,却连投十六家出版社而不中,他一气之下将手稿扔进火里,幸而被妻子抢救出来,送入第十七家出版社后被出版。从此凡尔纳一发不可收,创作了大批科学幻想小说。其中,多部小说讲航海探险的事儿,这不能不说跟凡尔纳少年时代那个水手梦有关。

  凡尔纳小说的丰富科学性

  凡尔纳的科幻与探险小说,包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枯燥的陈述,而是和探险、旅行、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比如《地心游记》是一部完全假想的科幻小说,其中认为通过火山口可以进入地球内部,而且地球深处又有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活着,这些都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作者以丰富的地层学和地质学知识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气球上的五个星期》则以地球上各个地区的丰富地理知识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知识,在凡尔纳的作品里,已经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情节的有血有肉的组成部分。同样,凡尔纳笔下的主角们也是这样一些在世界各个地方探险的掌握丰富科学知识的人物。
  凡尔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有一种能够把自己的幻觉变得能够触摸的本领,其感受是全方位的。读凡尔纳的小说,仿佛是在和他一起历险:从蛮荒奇特的非洲大沙漠到冷酷险恶的极地冰原,从幽邃神秘的地下迷宫到凄凉恐怖的大海孤岛,一切都形同身受,如在眼前。竟有探险家曾认为他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是一部“最出色的航海日志”,而他在《气球上的五个星期》中关于尼罗河源头的精确描述也让一些学者迷惑不解,因为这部小说发表的时候,欧洲学者们才刚完成对这个地区的考察。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绝大部分关于自然环境的描述都来自于他的想象能力,却把每个细节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清晰可见。

  凡尔纳小说的惊人预见性

  凡尔纳的作品不仅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更可贵的是,他那非凡的的想象力,浪漫而又符合科学的幻想,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凡尔纳预言了二十世纪宇航科技的诸多成就,只不过他的这些预言是以科幻小说来表达的。凡尔纳在自己的小说中大胆并科学地预测了很多后来完全实现了的东西,比如直升机、潜水艇、人类进入太空、中国的崛起、电子广告、霓红灯、电子计算机等等。《从地球到月球》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数据,包括发射地点(佛罗里达卡纳维位尔角)、飞行时间、登月人数都与后来的美国阿波罗计划完全一样。
  凡尔纳的一本最具有预见性、但读过的人最少的小说是《一个美国记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记》。书中的纽约叫环球城,公路两边都是一千英尺高的摩天大楼,气候由人工控制,庄稼可以在北极生长,广告放在云端上;书中主人公编的《地球先驱报》,拥有八千万读者;记者将新闻从木星、火星、金星上转播而来,人们坐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看到各地发生的大事。这些与今天的现实简直一模一样。然而,这是凡尔纳在一百年前所描绘的情景。正如法国元帅利奥台所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小说的深远影响

  凡尔纳的书无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百多年来,风靡了全世界。凡尔纳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塑造了一群科学勇士和先驱者形象的同时,他自己也当之无愧地被看做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先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许多科学家都坦言,自己受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
  海军少将伯德在飞越北极回来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爱因斯坦和星际航行技术的奠基者奥尔科夫斯基,都曾经生动地论述过,他们正是在凡尔纳小说的引导下,走上科学创造道路的;航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的发明人之一马克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也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凡尔纳小说的人文魅力

  凡尔纳的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离开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了,他所描述的科学已经过时。拿尼摩船长的鹦鹉号比起今天的核潜艇来,几乎是小孩子的玩具;八十环游地球在一百年前是壮举,如此却显得十分落伍了;《气球上的五个星期》所描写的非洲大陆景象,也和今天的非洲大不一样了。但是,科学上的过时,并没有使他的作品有所逊色。这足以说明,凡尔纳的作品虽然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他并不是单纯以科学知识取胜的。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还在于作品中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与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民主主义精神。正如1884年教皇利奥十三世接见凡尔纳时所说:“我并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并且,凡尔纳的小说生动幽默,妙语横生,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凡尔纳近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的大师。
  ——根据《凡尔纳科幻经典·作者简介》改写。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5 21:4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7-15 19:26 发表
这是人生必读的一套著作,我也是十来岁时接触的。
我当年是多么热衷这些无性别倾向的中性作品,直到中学毕业前读到了《飘》,科学家梦彻底破灭。
  于是,世上少了一个科学家,多了一个文学家?.

TOP

回复 309#Jupiter 的帖子

  唉,都是《飘》惹的祸!
  有人为这小说名译成“飘”叫好,我却觉得还是直译为“随风而去”更为传神!你说呢?.

TOP

对骂:“你妈才是精英!”

  呵呵,“精英”在大陆是个褒义词,人人向往成为精英。

  可是,在另外一种语境中,“精英”却是个散发着腐臭味的称呼,人人生怕被称作“精英”——
  “你这个精英!”
  “你才是精英!”
  “丫,你妈才是精英!”

  如果有一天在中国大地上听到这样的对骂,我们的文明就有一些高度了。.

TOP

阅读的顺序(二):从《神奇校车》到《可怕的科学》(接第287楼)

  一、可怕的《可怕的科学》

  2005年,hxy007夫妻带孩子去南京西路一个展览馆,参加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全国图书展销会。闲逛之间,发现了一套从国外译介过来的少儿科普读物——《可怕的科学》。这套译丛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翻译出版,共有60本,分成“经典科学”、“另类新知”、“自然探秘”、“经典数学”、“体验课堂”等5个系列。
    
  这套书里有不少漫画式插图,但以文字以主。当时孩子尚在幼儿园中班,根本不可能读这么深的科普物。但是,007觉得这真是一套好书,值得收藏,留待孩子将来阅读。于是便依着自己对孩子兴趣的判断,挑选了近20本。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开始翻阅这套书,一下子就迷上了。他的妈妈又赶紧在网上补购了近20本,但是有意没有配齐。他妈妈说,等到孩子自己提出要看更多的《可怕的科学》,再补齐也不迟。

  《可怕的科学》虽是为少年儿童编写的一套科普读物,但也适合以前很少体会到数学及科学之内在乐趣的BBMM,作为补课性质的读物。007上厕所时就经常偷看。我可不会等到“学习的时候”才去“学习”这么有趣的东西。一边痛快地拉出一段绝美的大便,一边快乐地偷看着儿子钟爱的《可怕的科学》,那可真是一天中的愉悦时刻。恳请各位刻苦学习的信徒多多原谅——我又在亵渎庄严、神圣的科学和数学了!我岂止亵渎了科学,我还沾污了文学、哲学和历史学。因为我不仅在书房里一本正经地看书,还把特别爱看的书搬进了厕所。这几年,我用大便的那段快乐时刻,不仅读完了好几本《可怕的科学》,还读完了16卷大部头的《话说中国》。假如有人为我连拉屎都不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所感动,赞扬我是“刻苦学习”的典型,我可不会领情。因为,我不觉得苦呀,我是在快乐学习呢!
  真的,读《可怕的科学》特好玩,而且真是长见识。读了这套书的人,不爱科学、不喜欢数学都难!作者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史、科学家奇闻逸事非常了解,把严谨的科学知识及科学探究过程描述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
  记得其中有一本叫《消逝的恐龙》,孩子读时,经常可以听到他笑出声。有时孩子还要让他妈妈帮他揉肚皮,说是笑痛了肚子。书中讲到两位著名的生物考古学家,可惜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学得不扎实啊,考试要扣分的)。他们经常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争吵,甚至为谁先发现某种恐龙而争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人干脆把新发现的那种恐龙命名为“我先发现龙”。这位老兄,有一回在复原一种新发现的恐龙时,把恐龙头上的角装到了恐龙的尾部。他的学术对手前去拜访并指出错误时,拿着大顶,头朝下脚朝上,边敲门边问:“XXX教授在吗?”书中还有描绘这副情境的漫画。我家孩子读到这里笑得接不上气。
  这套书最难得的是,表述和安排把握住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让孩子快乐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比如,作者在书中不断地用一些十分搞笑又不失科技含量的问题,考问小读者,让小读者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
  例如,好像是在《进化之谜》一书里,有这么一段:达尔文对动物着了迷。有一回,他捉到两只昆虫,一手捏着一只,往实验室走去。就在路上,他突然发现一只以前从没有见过的昆虫。你猜:他用什么办法捉住这只新品种昆虫?书中给了三个答案供小读者选择:
  翻过一页,小读者会找到答案:达尔文的办法是,马上把手中的一只昆虫塞进嘴里,腾出一只手捉住那只新昆虫。结果嘴里那只虫子是放屁虫,它放了一个屁,流出一种热乎乎的液体,把达尔文的舌头灼伤了!(我家小子也喜欢捉昆虫,有一回被昆虫喷出的液体弄得手指焦黄,数天不褪。他很自然地联想起达尔文的故事,知道那是昆虫在用具有腐蚀性的毒液进行防卫。)
  作者经常向小读者提出问题,调动孩子的思维,刺激孩子读下去,想下去。作者还经常给小孩子出坏主意,让他们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去考老师和父母。如《丑陋的虫子》中出了一套题,说是要看一看“你的老师是不是鳞翅类昆虫学者”,还有不知哪本书里教唆孩子去考一考“你的老爸是不是一个蜥脚类恐龙专家”。所以,各位打算让孩子读《可怕的科学》的BBMM,可要想好啰——读了这套书的孩子会非常可怕,他们不但会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让你再也不敢在他面前充大葱;他还会不时地考你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让你头大脸红。

  二、可爱的《神奇校车》

  遗憾的是,我家小子读了几本《可怕的科学》,就中止了。根本的原因,是书中有太多的字人家不认识。即使认识字,那些句子也太复杂了,里边的科学知识也确实不是一个小一小二生容易理解的。因此,读着读读就放弃了。直接的原因,是他的妈妈又给他买了一套《神奇校车》。这套书读起来比较轻松!
  《神奇校车》是一套儿童科普读物,由四川少儿出版社2005年翻译出版,共有三辑。第一辑有10本,是彩绘本,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科学知识与探险情节并重,以情节取胜。第二辑有6本,也是彩绘本,但与前者相比,开本小了些,图画更加简洁,文字更多。第三辑有8本,有黑白插图,以文字为主。这是一种有意的安排,形成了一个从读图到读文、由浅入深的科学启蒙读物序列,适合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我家只有第一辑,是在孩子二年级时买的。在孩子读完之后转赠给了别的小朋友,弄得007现在写书评都要抄袭别的人简介了。
  据介绍,《神奇校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自然科学图书系列,被评为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出版社》非小说类最有价值童书、《全美书商联盟》精选最佳童书,荣获美国《教育杂志》非小说类神奇阅读奖,得到美国纽约时报书评、亚马孙网读者五星级评论等各大媒体的高度评价。这套读物也2005年我国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之一。
    
  “神奇校车”由一个叫弗瑞丝的古怪而疯狂的老师驾驶,可大可小。大可以大成一个巨大的宇航飞行器,小可以小到能够穿越细胞、漫游人体血管。弗瑞丝老师开着这辆变幻莫测的神奇校车,带领学生们造访海底、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般地考察和探究人体、蜂巢、水、电、海洋、地球、太空的奥秘……感受科学探索的无穷乐趣。弗瑞丝老师每堂课都会换一套装扮,她的奇装异服、特制耳环、另类鞋子,也为营造神奇的科学课堂增添了异彩。我家小孩几乎是一天读完一本,经常捧着绘本到老爸老妈跟前,讲述那些有趣情节和知识。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神奇校车》独特的描述和我国常见科普读物不同,它并不严格按照科学体系进行讲述,而是通过一次次神奇的旅行把读者引入科学王国。地球、太阳系、血细胞、运动、知觉这些抽象的概念,孩子一般难以理解。《神奇校车》独辟蹊径,将抽象的概念与艰深的理论化为一次次趣味无穷的体验,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这一切:地球探险、太空翱翔、海底世界、血液循环、丛林历险……科学知识就在一次次惊险刺激而又趣味无穷的旅行中被孩子所体验与了解。最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出科学图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科学名词。在弗瑞丝老师的课堂上,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符号、公式,而是充满理性和激情的探索……我无法了解和描述孩子在读这套绘本时的真实感受和实际收获,我只知道这套书是我家孩子开始独立阅读的标志。他读得懂,而且津津有味,反复翻看,爱不释手,以致于小一第二学期我们以不让他看书来惩罚他的过失,或者以停止读《神奇校车》相威胁,预防他犯错误。因为,不能看《神奇校车》,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

  三、可鉴的经验教训

  自从读过《神奇校车》,我家孩子就再也没有看过《可怕的科学》。007多次提醒他可以看《可怕的科学》了,人家没有兴趣,或者说,没有这个耐心,还振振有词:太多生字,我看不懂。等我大一些,我会看的。唉,007真是后悔过早地让孩子读《可怕的科学》了。假如人生可以重来,007一定会让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读《神奇校车》第一辑,小一读第二辑,小二读第三辑,到小三水到渠成,再来读《可怕的科学》。
  其实,《神奇校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可怕的科学》的简本。据007研究,《神奇校车》中的许多知识点及其表现方式,都跟《可怕的科学》非常相似,因此有理由相信《神奇校车》的作者在创作时借鉴和参考了《可怕的科学》。有趣的是,《神奇校车》中的好几小主人公(如阿诺德等),用的就是《可怕的科学》这套书好几位著名作者的名字。所以,007觉得《神奇校车》的作者和《可怕的科学》的作者一样,是群具有童心和幽默感的伙计。

  参见(1)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6&page=1#pid4002674第9、11、12、15楼
    (2)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64875&page=5第205楼
    (3)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64875&extra=&page=45第2233楼
    (4)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9/19/content_3512043.htm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23 22:13 编辑 ].

TOP

回复 316#混凝土 的帖子

  小混几岁?如果年幼的话,还是先看《神奇校车》第一二辑为妥,免得重蹈我家孩子的复辙。.

TOP

[转载]孩子失去好奇心谁该负责?

作者:沈浪
来源:http://www.cbbr.com.cn/info_3138.htm

  北京接连几日预报有暴雨降临,有的公司甚至还发出防汛通知,搞得人心惶惶。有些人申请提前下班,理由很充分:“避开暴雨”。结果直到今天早上才有一场姗姗来迟的小雨。相比于十几年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使人们深信不疑。对于几千年前只凭肉眼判断明天是否有雨的人们来说,能准确地知道上帝什么时候发脾气,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虽然多数时候天气预报会八九不离十,但它是概率统计,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再仔细看一下概率的发展史,事情就更有趣了: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概率论竟然是缘于一次赌博。
  1654年,法国贵族梅勒和朋友正在赌博,每人出30个金币,谁先赢3局谁就得到全部赌注。过了一会儿,梅勒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这时候,梅勒必须离开,去做一件紧要的事情。赌博不得不停止。但赌桌上的60个金币该如何分配呢?梅勒和朋友发生了争执。梅勒的朋友认为,他接下来有一半的机会赢梅勒,所以他所得的金币应当是梅勒的一半,所以他拿20个金币,梅勒拿40个金币。梅勒则认为,既使第四局他输了,游戏仍是平局,他最少也能得到全部赌注的一半;如果他赢了,就能拿走全部金币。在下一次掷骰子之前,他已经有了30个金币,他还有50%的机会赢取另外30个金币。所以,他应分得45个金币。
  后来,梅勒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但当时还没有相关的理论能解决这种分配问题。帕斯卡又写信告诉了另一个著名的数学家费马,他们设想:如果继续赌下去,梅勒J假设为AK和他朋友J假设为BK最多再赌2局就可以分出胜负,这2局的胜者有4种可能:甲甲、甲乙、乙甲、乙乙。前3种情况都是甲取胜,只有最后一种情况才是乙取胜,所以赌注应当按3∶1的比例分配,即甲得45个金币,乙得15个。
  三年后,荷兰著名的天文、物理兼数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一问题,写成《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一书,试图总结出更一般的规律,这就是最早的概率论著作。
  纵观科学史,各门知识何尝不是如此,既使是最深奥的理论最初也是来源于我们最普通的生活。赌博赢得了概率论,浴缸里发现了浮力定律,落地的苹果带来了万有引力,再看看那些最初的科学家们吧,他们并没有把科学当作是自己的谋生手段,而只是一种出于好奇心的业余爱好。当时的所谓科学和知识是每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可以去探索的事物。甚至在17世纪,那些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科学家们,也只是在业余时间摆弄一些瓶瓶罐罐。
  我们看看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拉瓦锡的日程表吧: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从事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是什么能让拉瓦锡对科学知识如此痴迷?是好奇心,当拉瓦锡被法国大革命推上断头台时,他还不忘用自己的死亡去做一次科学实验:人的头被砍下后会眨多少次眼。
  其实,我只是在用大篇的笔墨说明一个并不太难理解的事情:科学知识起源于人们的好奇心,是发自内心的对未知的探索。再回头看看我们现在费尽力气要从事的科学普及工作,我感觉有点悲哀。科学理论的艰深使人们对科学望而却步,但这也不是人们对科学失去兴趣的理由。失掉对于未知的好奇心才是最可怕的。
  美国著名的科普人物卡尔·萨根的夫人安·德鲁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种认为只能在雅典娜神庙里,或在某些跟外部世界相隔离的寺院里才能够进行思考的念头,正是我们今天提出‘科学是不是应该普及’这个问题的理由。因为我们以为科学与人类活动完全分离,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所以,当我们的科学普及变成了呆板、空洞的说教和灌输时,我们是否也要思考一下:孩子们失掉的好奇心是否于我们也有责任?当他们面对的都是无味的理论、艰深的知识时,他们怎么能提起对科学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又如何激发?
  我们的科学教育出了问题,所幸还可以借鉴。近日看到一套美国小学生科学教育的辅助读物《神奇校车》,奇怪的弗瑞丝老师,带着孩子们坐着变化多端的校车,进入蜜蜂的巢穴里、钻进别人肚子里、升入太空里……上天入地好不自在,久违的兴奋感又被调动起来。我不清楚孩子们看到这套书会有何感想,至少我不会担心它把孩子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扼杀掉。这就足够了。.

TOP

回复 319#混凝土 的帖子

   咱们是同级同学!是可以大读特读《可怕的科学》了!!.

TOP

回复 320#混凝土 的帖子

  赞同!
  好奇心或求知欲,是学习和探究的根本动力。学习和探究,并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小红星、小红旗,同学的羡慕、掌声,也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许的目光、温暖的拥抱,更为不了得到一个心爱的玩具之类奖赏,不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或钓金龟……而是为了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
  当孩子的天性未受压抑和扭曲时,学习的动力就是如此单纯而强大!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23 11:42 编辑 ].

TOP

回复 322#混凝土 的帖子

  同感。其实,孩子的专注,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品质。
  在孩子眼中,BBMM专注地看书或做事,也是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面。.

TOP

听孩子的,但要做暗中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孩子爱看漫画书,那就从看漫画书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看书阅读的习惯。
  幼童以形象进行感知和思维,天然地对绘本感兴趣。尤其是在没有多大识字量的情况下,看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书,是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的。
  但是,根据德国一名教育哲学家的观点,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从“口语世界”向“书面语世界”转型。因此,不能满足于孩子喜欢读绘本。随着孩子的阅读进程,父母应该不断地提升童书的层次,从以图为主的书,逐渐过渡到图文并重的书,到以文字为主的书。前面介绍的三辑《神奇校车》,就是这么一种设计。
  孩子不会自动学会读文字性的书籍。所以,需要BBMM和孩子一起阅读。在孩子识字不多的情况下,以父母朗读为主,逐渐过渡到指读。在指读过程中,让孩子与许多常用汉字混熟。这时,孩子连猜带蒙,就可以试看读已经熟悉的读本了。
  我的孩子也一度喜欢漫画书,他最喜欢看的是一本父子搞笑的绘本,以及一套以恐龙拟写人类生活的漫画书(名字都忘记了)。漫画书也要有选择,最好不要去看日本人整的那些只有“哈、嘭”之类文字的弱智读物。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23 22:09 编辑 ].

TOP

沙坑原理:广度决定深度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09-7-23 11:48 发表
孩子的不可预测性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 因此, 看书的涉猎面应该先广后深, 父母不应该在孩子懵懂时就用功利的眼光左右孩子的选择。
  好一个“先广后深”!精辟之至。
  
  周一,hxy007和另外一个BB带着四个小朋友在“热带风暴”疯狂了一个下午,天黑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我们照例在“风暴沙滩”要挖一个深坑,深及最下面的水泥地板,看到渗水现象。
  007做最初的开口工作——坐在沙滩上,摆开架势,不断地曲伸两腿,用两只脚掌将沙子推向四周,屁股下面逐渐形成一个大坑。
  CJM同学和Alex是第一跟007来这里玩,不明就理,觉得坑只要挖深,不必挖得这么大。
  儿子和J同学可是有经验,他们跟这两位挖坑新手解释说:先要挖得大,最后才能挖得深。
  是这个理。挖沙坑就是这样,口子开小了,挖着挖着,沙子就会不断流下,直到沙坑坍塌,很难深挖。

  这条“沙坑原理”适用于学业:早年的学习广度影响乃至决定将来的学习深度。
  “沙坑原理”也适用于人生:生命的宽度决定生命的厚度或深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09-7-25 00:53 发表
赞同上面说的,给孩子选书要看他的兴趣,然后我们暗地里引导。
儿子前一阵子喜欢的书都是像Geronimo Stilton和Dragon Slayer那样,内容天马行空,文字风趣的故事书。我在图书馆看到《My Story》这个系列时,原以为 ...
  照你的指引,进去浏览了一下,感觉真是很棒的。可惜,我们的孩子英语水平还非常低,看《我的故事(My Story)》还要早着呢。能不能请您推荐一些更加初级的英语读物?我们有个帖专门讨论小孩子英语学习之家庭辅导的,能不能请您不时光临,予以指点?
  这方面,我们心里特别没有数。期盼您来传经送宝,或给我们这此BBMM出点主意。
  网址是: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extra=&page=1.

TOP

引用:
原帖由 merry77 于 2009-5-14 15:23 发表
一口气贴了很多,只想展现一个完整的认字过程,有些歪楼了,望LZ海涵

只是觉得,语言和文字不应仅仅只是交流的工具,更表达和承载了意识、情感和精神上的积淀,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应像目前这样,太关注于 ...
  最近才细细看了Merry老师这组有关水的帖子,那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老师上的一堂非同一般的课,谢谢你带来的分享。
  从你这组帖我也得到一个教训,明明是好帖,却因为长让人望而却步。下次,我也要注意,尽量不写长帖。.

TOP

童书:从绘本到文本

引用:
原帖由 六月 于 2009-5-17 23:22 发表
谢谢 hxy007的热心解答,受益匪浅。亲子阅读是最好的识字方法。借问一句,会不会在孩子识字多了后,会只关注字而忽视绘本的优美画面啊?这是我没有很积极的让他认字的原因。希望在幼儿园时期能多多接触很多好的绘本。 ...
  赞同幼儿园阶段让孩子多接触绘本,但建议不要让孩子长期停留在翻看绘本的水平。到小学,孩子应该习惯于看图文并茂的书,并且逐渐具备读纯粹文字性的读本的能力。第315楼和第326楼说了这方面的理由——孩子终究是要实现从“口语世界”向“文字世界”的转型的,再补充一个理由:
  形象思维固然非常可贵,但抽象思维对于人类更加重要,复杂的智性工作均以抽象思维为基础。一直看绘本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读文本才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TOP

在读图时代过读书生活:谈阅读兴趣的培养(一)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25 05:16 发表
  神奇的校车买回家,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只看一,二页就不愿看了,而且这一,二页还需要我角色扮演的陪他念 ,而且还有从这本跳到那本的坏习惯,就是到现在没有一本全部看完的,一直想身体力行的贯彻你快乐阅读的习惯,所以没有强迫他去一定要看完一本再看另外一本,不过这样是不是不好,应不应该纠正他这种坏习惯? 怎么纠正?
  人有精神需要,无论长幼。在温饱不成其为问题时,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尤显强烈。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人也有这方面的需要,并且想方设法去满足。自有文字和书籍以来,看书阅读便成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自从有了绘本、连环画、漫画书,有了电视,有了网络,有了多媒体,读书便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再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喜好和习惯,就变得困难起来,需要更多BBMM自觉的努力,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心机。

  一、读书时代里的007(上)

  hxy007非常不幸,进学堂的时候正值“文革”时期;007又特别幸运,少年时代恰逢读书时代,养成了爱书、读书的嗜好。
  007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读课外书。第一本课外书,是父亲特意买给我的一本连环画。虽然名字记不得了,但情节至今印象深刻:解放军的电话线被敌人的炮火炸断了,发现电话线断了的几位农村少年在想尽一切办法不能修复的情况下,他们以自己的身躯当导体,手拉着手接上电线。解放军的电波通过英雄少年的身体,传到前沿阵地,前方战士得到正确的指挥,给予敌人以重创……
  这本连环画被翻烂之后,007也迷上了看书。可是,那个时代读物奇缺。在邻居家发现一本叫《渔岛怒潮》的书时,007如获致宝,恨不得一口气读完。007那时快小学毕业,带着这本书到学校看,连老师上课也偷看。老师发现之后,竟然没有生气,也没有收缴,反而用欣赏的语气说:“嚯,小学生看小说了!”007才知道这叫“小说”,世上有小说这种有趣的东西。007长到很大了,才意识到,我在那个山村小学也许是多少年来第一个看小说的学生,所以老师才欣喜之至,网开一面……
  自从读了《渔岛怒潮》,007便有了“心魔”,疯狂地四处找书来读。那个时候最常见的书是《毛泽东选集》和小本本红色封皮的《毛主席语录》,007见什么读什么。依稀还记得,毛选中最有趣的是那些注释。里边有对国内革命战争少许交待,还有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张国涛等“反革命”的“劣迹”简介……
  007小五时看过的最难以启齿的读物,是从一对长久没有生育孩子的邻居家偷来的一本奇怪的书。面边有男女裸体图,有男女生殖器的图片以及详细介绍,还有男女交合图以及从受孕到分娩过程图及详尽描述……现在想来,那应该是一本正经的生育读本。但是,当时007不懂这个,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坏书。明明认为它是本坏书,却又克制不住好好奇,还是偷偷地快速地翻了一遍。007一边偷看,一边冒汗,内心充满被大人发现的恐惧,以及对两性关系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念头。呵呵,007就是这样被性启蒙的吧,比一般孩子道听途说幸运,看的是正经的、科学的读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007发现婶婶做布鞋所用的鞋样上有字,顺着这条线索找到一本更加奇特的旧书。这本书前后部分都被撕掉了,只剩下中间部分。婶婶不让看,007还是想办法偷出来了,躲在茅房里翻阅。不看则已,一看真是吓得不轻。里面尽是滛乱的情节,尽管不时会出现“删节XXX字”的说明,但留下的文字对于007的冲击力就无力强大。007感到全身的血管都要爆炸了,还不肯罢手,继续撑着,翻看着,浑然不知婶婶已经打开茅房门。婶婶一把抢走旧书,一手拎着007的耳朵,揪出来,狠狠骂了007一顿……当时看得匆忙,一个细节都不记得了,书里主人公叫什么也没有留意。现在想来,那应该《金瓶梅》之类的书吧,很可能是“扫四旧”的漏网之鱼,不知道什么原因落到了婶婶手里。印象中婶婶是个文盲,她怎么会知道这是一本少儿不宜的滛书呢?007至今没有弄明白。
  007小学搜书的最大发现,是奶奶竟然锁着一大箱子纸装书!
  奶奶也是个文盲,怎么可能有纸装书呢?那是爷爷去世后留下的。爷爷是个享誉一方的老中医,尤善医治瘟病和疑难杂症,许多得到过他救治的老人儿至今还念叼这位老中医的恩德。007的父辈,除了一个伯父是知识分子当过中学校长外,其他都没多高的文化,无法继承老中医的衣钵。奶奶把爷爷的医书药书统统锁起来,说是等着我们这一辈里读书读得好的人来取来读。
  007翻看过爷爷留下的所有纸装书,可惜看不懂。最后取走这箱书的不是007,而是一位高中毕业的堂兄。因为家庭成份不好,他没有上成大学,就躲在家里看爷爷留下的这些医书药书。高考恢复后,他于1978年直接考上了医学院的研究生,如今是某省中医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某保健产品的开发者,该企业的股东……007现在甚是嫉妒和遗憾,要是我早生五六年,那箱书肯定我的了!
  如今,007只保留住了当时从中偷出来的唯一一本纸装书。那其实不是一本药书,而是爷爷用非常漂亮的行楷抄下来的一本风水书。007当时不懂什么叫风水,对看风水也没有兴趣,之所以特意偷走这本书,是因为007隐隐觉得其中藏着一个秘密——书中夹着一张纸头,上面写满誓言,其中有一句就是“决不泄漏宝藏的秘密”。007是对宝藏感兴趣!可是,至今也没有研究出是什么宝藏,也不知道所谓的“宝藏”藏在哪里。但,那确实是一段非常神奇的读书经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26 15:18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