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land.us/SallyShi/blog/16697
18 教会历史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背景,历史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
Sally Shi
(0:0)我们今天来讲一个备受历史学家争议的一个历史大事件,就是十字军东征。近代的人对十字军的误解是十分常见的,通常十字军东征就被刻画成好像是由一个嗜权如命的教皇发起的,由宗教暴徒冲锋陷阵的这么一系列的圣战。至少我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就是这么写的。十字军东征被视为自以为义和不宽容的典范,是天主教历史甚至是西方文明的污点,也被认为是后世西方帝国主义的先兆。十字军把西方的暴力带到了和平的中东,然后导致原本非常开化的穆斯林文化产生畸形,使它慢慢地成为废墟。这个就是主流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有一个历史学家叫StevenRonsman,史蒂芬朗西曼,中文把他翻译成这个名字。他写了历史的三部曲,其中他有一部著作叫《十字军东征历史》,还有一个叫TaryJones,他主持的一个纪录片叫《十字军东征》。这两个历史学家他都是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较大吗,主流媒体一直在推。所以好像他这种观点就捕获了很多人的眼球。作为消遣它们都挺有娱乐性的,但是作为历史,它们其实都很糟糕。11世纪的基督徒并不是患有受迫害妄想症的,穆斯林真的对他们展开了非常大的进攻。虽然和所有的社群一样有和平的穆斯林,对吧?但是伊斯兰是在战争中诞生,也是以战争的方式壮大。我们以前讲过那一段历史。从默罕默德开始,穆斯林的扩张的方式就是通过武力通过征服。穆斯林的世界它就很简单。它就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伊斯兰之地,另外的就是战争之地。只要不是伊斯兰的,它就必须要被征服。基督教和其他任何非穆斯林的宗教一样,它们都没有容身之处。我们这个系列在去年开始的时候,就有一集讲过十字军东征。那个视频是从宏观的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在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意义,来帮助我们建立宏观的历史观。今天我们就不再重复地去讲那个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再展开讲历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我们这个是教会历史课,所以我们就会从更多的角度去切进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剥析这个历史事件的成因,它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们在历史事件中我们去看人性善恶交织的困境。我们最后再来总结它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3:33)要了解十字军东征我们就一定要再拿出这一张地图。这个是我们讲东罗马帝国的时候用过的这一张图。我们当时讲了伊斯兰势力的绿化工程,你看它的绿化工程做的非常的好。从地图上看基本上已经把当时已知的传统基地全部都进行了绿化。我说的这个传统基地是指传统的基督教地区。这个过程我们不重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间里,伊斯兰的势力它自己也进行了几次的变更。
伊斯兰经历过三个王朝,穆罕默德死了以后经历了四任哈里发的管理。前三任是选举的,最后一任是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后来是叙利亚的总督废了阿里,然后建立了吾麦叶王朝。从此它就成为一个世袭的军事帝国。接下去是阿巴斯王朝。阿巴斯王朝的建立者是默罕默德的叔叔的后裔,后来他们被蒙古灭了。蒙古的续列乌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这个是在公元12几几年的事情,已经是13世纪的事。十字军东征发生在阿巴斯王朝,它一直持续到奥斯曼土耳其时代,也就是说它横跨两代穆斯林王朝,中间还夹了一个蒙古。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十字军的对手听起来都是穆斯林,其实他们这些还是很不一样的穆斯林。有的穆斯林比较温和,他们统治圣地的时候就相对来说比较宽容。但是有些穆斯林他统治圣地的时候就比较残忍。塞尔柱土耳其的统治就是比较残忍的一类,他们对朝圣的基督徒基本上是杀人越货。民间将这种传说带回欧洲的时候,民间对穆斯林就非常有意见。那个时候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不像现在。现在发个推你就能纠结一帮人。那个时候信息是传的很慢的。所以你如果想召集人大规模地去打仗,不要说技术上不可能,那老百姓可能就连想都没有想过。打仗在中世纪那个是贵族的权利,也是贵族的义务。老百姓他连装备都买不起,所以打仗和老百姓是无关的。所以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朝圣这件事情本来是民众心中非常敬虔的一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行为。到了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高危的一个行为。这个是他们当初可能没有预想到的。
(6:25)在穆斯林统治下的穆斯林国家它可以容忍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存在,当然是一小部分。因为他们是国家的税基,他们是国家的主要纳税人。当时的穆斯林他们是不用纳税的。纳税的全部是异邦人。但是在传统的伊斯兰里面,基督徒的国家和犹太人的国家就必须要被摧毁。就国家形式不允许存在。他们的土地必须要让穆斯林去占领。异教徒可以存在,但是异教国家必须要被摧毁。当穆罕默德在7世纪向麦加发动战争的时候,基督教是在势力上和财富上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家信仰,它横跨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包括它的诞生地,中东。所以基督教世界是最早的哈里发的主要的攻击目标。因为他们放眼望去全是基督徒吗。所以基督世界是他们最主要的攻击目标。而且在接下来的1000年当中依然是穆斯林首要的目标。穆罕默德死了以后,伊斯兰的战士就真的是摧枯拉朽般地把基督徒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他们是非常的成功。
从巴勒斯的、叙利亚、埃及这些曾经都是世界上基督徒比例最多的地区全部都沦陷。到了8世纪的时候,穆斯林军队已经占领了所有的北非和西班牙天主教地区。到了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就占领了小亚细亚,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这个是从圣保罗时代开始就是基督教的区域,是基督教的大本营。在启示录里面,耶稣给七个教会写信,对吧。那这七个教会全部在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已经被消减得比希腊大一点点的这么一个国家。东罗马的版图我们曾经看过地图,对吧?很大的。所以当时这么个情况下,君士坦丁的皇帝就派人向欧洲的基督徒求救,请求他们来援助东方的弟兄姐妹。这样的形势就促成了十字军的诞生。在这个之前,穆斯林占领了原来基督教世界三分之二的土地,并且长达四个多世纪。十字军东征是对这个事件的回应。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和文化,它必须要捍卫自己,否则它就会被伊斯兰吞灭。所以十字军的组建它承载着捍卫自己信仰和文化的使命,所以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不是一场攻击性的战争。它是一场防卫性的战争。
(9:30)为了让这个时间轴更加直观一些,我们摘录了历史学家托马斯雷登他写的一本书,就是《十字军的正真的历史》。他在这本书里面他列了一组数字。这个数字很直观。他是这么说的,他说“1095年组建十字军的事情是在第一座基督教的主要城市大马士革被穆斯林攻陷后的460年,基督徒的圣城耶路撒冷被征服后458年,埃及被征服后的第453年,君士坦丁堡惨遭穆斯林军队第一次围攻后的421年,西班牙被征服以后的377年,法国遭攻击后的第363年,以及当时基督教的中心罗马城遭一波穆斯林军队洗劫以后的249年。”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看到,长达四五个世纪被穆斯林的蹂躏,基督世界其实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怎么样的反攻。一直到他们用武力杀人越货将朝圣的部队团灭,这个时候开始当时的情况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然后就开始组建十字军。在启蒙时代当时的人通常说十字军好像仅仅是那些缺乏土地并且是不成器的那些人,那些游离的贵族。他们想利用这个机会到远处去掠夺。这个是有些人的看法。但是十字军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虔诚那些敬虔的情操,包括他们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上帝的爱显然并没有被这些人去认真地解读,而是把他们当作有背后有阴险计划的那种托词。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被污名化在历史中这是常态。魔鬼就是喜欢控告的,这个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有很多基督徒居然也这么认为,这个就需要想想这个背后到底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这样的认知。
(12:07)主流学者的书里面经常会把十字军东征描写成一场教皇的权谋。这个我们只能这么说这种人他既不认识神也不认识人。不认识神他就不能理解爱神的人对崇高理想的无条件服从。不认识人他就不能理解哪怕再崇高的理想你也会夹杂着罪人的欲望。所以他们对十字军的评价始终不可能是客观的。他们主要的论调是说,唉,教皇想抓权力,贵族想捞钱,百姓想升天,想死后上天堂,这个就是十字军的动机。伊斯兰是很和平的宗教,是十字军把他们本来很高尚的文明给打散了,导致他们现在这么贫困。整个西方世界都欠他们一个交代。这个是主流历史学家的论调。但是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的20年里,有什么东西是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就是信息革命,对吧?计算机兴起了吗,信息革命。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了许许多多中世纪宪章文件的收集。那么它把这些中世纪的宪章文件一旦汇集在计算机里面,它要筛选它要进行组合计算统计它就会变得非常的容易。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开始统计出来的一些文件一些事件的归类,他们经过研究就推翻了这种论调。后来的学者们就发现参加十字军东征的这些战士通常都很富有,而且他们在欧洲几乎都有自己的土地,而且他们甘愿放弃一切去接受这个神圣的使命。参加十字军东征并不是一件很便宜的事情。那个时候参加一次十字军东征,即使是很富有的领主,他也很容易因为去一趟十字军打仗回来就倾家荡产。他们这样做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想得到物质上的财富。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其实已经很富有了。他们当时这么做的意义他们是想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的财宝没有虫子咬,不能朽坏,也没有贼来挖窟窿。这个是圣经马太福音第6章里面说的,关于财富。他们深刻地认同自己是有罪的,他们渴望通过承受十字军东征的苦难来作为一种带着慈善和爱心的赎罪的行为。欧洲到处都是遍布着成千上万的中世纪宪章,证明这种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非常普遍的,现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将这一个普遍的现象能够集结起来呈现给我们。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当然也不反对赢得战利品,对吧。但是事实上,只有很少数的人变得富有了。大多数人回来的时候已经一无所有。所以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在大数据时代,所有的文件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交叉比对,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地靠近真相。
(15:45)基于计算机的大数据整合,有一个研究学者叫比尔华纳。他就很严谨地将这些资料进行解读,并且有一个很严肃的学术报告。比尔华纳是一个数学的教授,但是他真的对大数据对十字军这个事件他非常地感兴趣。所以他就对穆斯林这个群体他也做了非常深刻的历史性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伊斯兰势力的背景,我非常非常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这个视频。这个是比尔华纳博士的一个学术报告。因为新的历史数据不断地被数字化,历史事件也不断地被数字化。现在做这样的数据分析比原来要详细和精准的多。比尔博士他就是在这些新的数据分析下得出了一个和原来的主流媒体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个结论完全颠覆了我原来从主流历史学家那里得到的认知,所以我不得不重新修正我的观点。至少我不会将我原来的认知当作是绝对正确的。之所以我认可比尔华纳博士的分析,因为他的分析和我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非常的吻合。我会把这个视频的链接放在评论区。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在现在的西方社会的环境下,这个视频可能会有点政治不正确。他虽然是youtube的链接,但是你点进去以后它会跳出来一排字,告诉你他的这个观点可能不是正确的。但是大家本着学术交流的观点,可以点继续。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了。你看完以后,你就问问你自己的内心,看看你是不是认同他的观点。比尔博士他在视频里面一上来他就问,让我们猜猜看伊斯兰世界为了抵挡现代文明,它一共打了多少次战争。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可以查考的有人记载的是548次。历史的真相其实只会多不会少。为什么呢?因为穆斯林大多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他们自己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大部分的记载是那些伤亡惨重,需要刻骨铭记的历史被当时的教会学者记录下来。所以只有漏记的,不会有多写的。很多小仗根本提都不提了,没有伤亡或者伤亡很小的就几乎就不会说起。当然了,全军覆没的话就更加不可能去记载,对吧。毕竟死者是不会说话的。被团灭的村庄外人是无法知晓的。所以历史学家认为548次是有据可查的。那么还有许许多多漏网的。
(18:54)比尔华纳教授就把这些战争用小红点的方式把它罗列在这一张的地图上,把它来做战争标记。他还特别说明了一句,他说在非洲发生的战役几乎没有被标出来。我们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的,就是从文明的情况上看,埃及它不属于非洲文明。它虽然地理位置是非洲,但是它从文明的角度上看,它不是属于非洲文明。从文明的起源和它的特色上来看,它应该是属于地中海文明。它更加靠近希腊文明。非洲是一个一直要到地理大发现以后才有的一个陆地划分的概念。在古罗马时代是不存在非洲这个概念的。甚至到欧洲的中世纪,埃及和北非都是一个和欧洲大陆有紧密关系的一个文明社区。因为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在地中海上来往的贸易船只是相当安全的。因为整个沿海岸全部都是帝国。它不存在海盗的问题。它唯一的敌人是什么?是天气,气候。当时的罗马想要给欧洲大陆的教会送一封信,他会怎么走?他会走海路。他只要一只船他就到了,对吧。他穿过地中海就往北走,他就到了法国境内。但是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什么呢?因为地中海被穆斯林控制了。这个时候他要再向欧洲大陆送一封信他就必须要翻过阿尔卑斯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叫依本赫勒,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基督徒当时甚至不能在地中海上漂浮一块木板。当时的考古学也证明,90%以上的贸易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停掉了。伊斯兰掠夺了90%以上的基督教地区的船只,使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变得非常的贫穷。没有贸易了吗。那只有伊斯兰世界除外。因为伊斯兰它主宰了所有的贸易线。还有一个就是拜占庭帝国,他们也受到非常大的经济影响,但是因为家大业大吗,它还能撑一阵子。他是进入欧洲的陆路交通,它其实是一个咽喉口,所以它还是有一点点的地理优势。数据显示当时在这一段时间的战争当中,有800万的印度教徒在圣战中被消灭。印度文化受到的是灭绝性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几乎没有被任何历史学家提起。西亚的佛教文明几乎被灭绝,最后只有少数的一点点往东迁,最后在远东发生一些影响,也就是在中国。在这一张地图上它也没有表现出来。仅仅在20世纪就有上百万的土耳其和亚美尼亚基督徒被杀害。75万的亚述基督徒被杀害。在这里也没有体现出来。可以计算的被杀总人数应该是在2亿7千万。这个是他们的统计数据。
(22:31)历史学家一直喜欢用darkage来形容中世纪,说那个是黑暗的时代。确实是比较黑暗的,但是黑暗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就全部归给蛮族对文明的毁灭。他们完全忽略了伊斯兰对基督教世界的征服而导致的欧洲的孤岛效应。其实那也是黑暗的一种状态。
在考古学证明出来的事情,就是在法兰克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历史文献上没有出现商业这两个字。有很长一段时间,你从任何的考古上你都看不到这两个字。就说明当时一切的商业活动都停止了。欧洲从埃及获得的纸张,埃及有一种纸特别好,叫纱草纸吗,那么欧洲这个纸是从埃及过来的。结果在那一段时间几乎没有进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欧洲那一段时间它没有什么文字可以传承下来,因为它连纸都没有。不仅仅是欧洲,包括北非,包括我们现在叫做土耳其的地方,当时是属于拜占庭帝国的。这个时候都已经变得非常的贫困。伊斯兰占领的地区它对农耕文明的破坏也是非常的极端。
考古学证明埃及的耕地在当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灌溉系统全部被破坏。因为伊斯兰世界它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他们不懂得耕地。
对建筑的破坏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很多罗马风格的建筑都被扒掉了,都被扒光了,只剩下现在能看到的那几根柱子。基督教文明被彻底的湮灭,辉煌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在伊斯兰的铁蹄之下就退化成一些原始的贸易。而伊斯兰是唯一的受益者,因为它掌握了贸易的通道。他们当时的富裕是靠掐断其他文明而致富的。而这个富和向前辉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是根本无法比的。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希腊地区那个时候就只能贩卖一些皮毛、木材和刀剑,甚至还有奴隶,贩卖奴隶。这个是现代西方世界非常不肯谈及的事实。不仅有史料记载,也有考古学的支持,但是西方世界从来就不愿意谈。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现象。而且奴隶贩卖也是伊斯兰的专属权力。西方学者他不断地说,古希腊文明能够被保存下来是靠伊斯兰人的翻译和保存,这个是事实。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什么呢?是仅仅只有不到10%的文献被保存下来。而且还是在各个修道院里被保存下来。它翻译的工作也不是伊斯兰做的,是因为教会要向阿拉伯世界传道,所以大量的文献是被当时的修道院里的修士们翻译成阿拉伯语的。
这个是主流历史学家不会告诉你的。在这位教授的研究资料中显示,就是伊斯兰战士是和这些文明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是这些文明的破坏者。因为伊斯兰的人当时都不识字。穆罕默德自己也不识字。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只存在于教会系统中。所以伊斯兰根本不可能承担翻译这么多的文献的工作。所以我现在就要回过头来反思,我在前面的视频里面曾经采用过主流历史学家的说法。我现在需要自我更正一下。我觉得比尔华纳教授的结论更加能够说服我。蛮族虽然先对那些地方进行了一些破坏,但是蛮族的信仰是基督教信仰,我们以前学过的。征服北非的是信仰亚流派的汪达尔人。所以教会传统的文献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被灭绝。甚至他们汪达尔人进罗马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摧毁教堂。所以真正的灭绝是在伊斯兰人手里。当然在民间还是有一些存留的。就是这些存留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被传回到欧洲,对后来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7:20)这里有两张图,上面这一张十字军东征的战役图,星星点点的那些战争的场所。沿地中海东岸零零星星的几点,下面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伊斯兰发动的圣战。这个密密麻麻的点简直就是没有可比性。在西方学者的语境里,这个两者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至少在道义上有等同性。所以比尔华纳教授他就简单地列举了这两组数字,就说明了两者不可能对等。十字军是防卫性战争,并且在800年前就已经结束。而伊斯兰的圣战从来就没有结束过。至于西方为什么这么怕提起伊斯兰这一段非常可怕的历史呢?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华纳博士的这个视频,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
(28:19)刚才我们提到过,在1070年的时候,塞尔柱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取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且进攻小亚细亚。然后他们就开始攻占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骄傲的拜占庭帝国就向西方的罗马教会发出了求援信。这个背景我们上一次讲过,就是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在1054年教会就已经分裂了,对吧?那么向西方罗马教会求救就是一件非常非常丢份子的事情,脸都丢光了。就可见拜占庭帝国已经末路穷途到什么地步。我们看过圣经的人都知道耶路撒冷建成的经过。这个城它没有什么特殊的。它的地理位置一点也不特殊,它除了有一点,就是什么呢?它就是高,它是在山上的。
它没有河流经过,它也没有灌溉平原,它也不是处于放牧良好的草原地区。耶路撒冷是山上之城。它完全没有什么经济作用,它就是一个单单靠宗教意义存在的城市。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上帝拣选的一个城市。朝圣就是它所有的经济行为,用今天的话说,它就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项目就是靠信徒来朝圣带来的经济活动。这个放在今天这样的语境下,什么都是关于钱现在。所以用金钱来解释一切。但是在那个时候人没有这么拜金,人还是有点宗教理想的。信徒终其一生能去圣地朝圣都是他们的梦想。伊斯兰征服耶路撒冷以后,虽然他们对待异教徒是非常的残酷,但是他们基本上不会和钱过不去。所以他们在对待朝圣者这个态度上来说应该还可以。你送钱来吗,我还是欢迎的。但是在这个时间段伊斯兰自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吧。塞尔柱土耳其穆斯林就没有原来的阿拉伯穆斯林这么有经济头脑。这一方是完全的宗教狂徒,他们对待异教徒非常的凶猛,很残酷,并且对朝圣者直接就杀人越货。那这种消息本来在这个几十年里面不断地传到欧洲,给欧洲人带去恐慌。再加上他们攻击拜占庭,就逼得拜占庭帝国向西方教会发出求救信。民间和官方这两方面的信息汇集起来,都是关于圣地非常危险的信息,那么作为基督世界的天下共主就是罗马教皇他就一定要所有行动。
(31:18)第一个收到东罗马帝国求救信的是教皇格利高里七世。格利高里他非常想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东罗马皇帝他是有控制教会的权利,因为东罗马它是王权大于教权。所以皇帝就应允教皇,说如果教皇给他帮助的话,他就将终止东西方教会的分裂。因为东方教会他说了算吗。那东罗马皇帝的请求教皇就很动心。格利高里七世他做梦都想做三件大事。他作为一个教皇,他有他的最高理想。
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想东西教会再度合一。他也要拯救东方教会不要再落入穆斯林的手里。并且他也有这个梦想建立全球性的普世教会。教皇格利高里七世曾经亲自他曾经计划亲自带领5万人去和神的敌人争战,要一直到耶稣基督的坟墓所在地。但是这个计划却搁浅了,为什么?大家记不记得他干什么?他不是为了主教续任权和亨利四世干上了吗,对吧,为了授衣礼之争,所以他是没有办法去实现。
但是他是第一个想到十字军东征的人。虽然没有一位教皇真正地亲自带领过十字军东征,但是后来所有发动十字军的教皇都是受到格利高里七世的启发。关于西方教会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动机,我们只能说这一些所有的这些猜测其实都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出来的。但是历史毕竟不是小说,对吧。你不能随随便便地去刻画别人的心理活动。我觉得更加能够说服我的是教皇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做出的正确的帮助你的弟兄这样的一个举动。虽然当初东西方教会分裂的时候,态度是很难看的,吃相好像很难看。但是当弟兄有难的时候,教皇能够放下成见伸出援手。历史学家就一定相信你这个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动机。我觉得这样想就有点太过了。不用太过分地去揣测别人的动机。心思复杂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信心单纯的人的信仰。我们看看格利高里七世的生平,没有对耶稣基督坚定的信仰,他是不可能在教会改革这么艰难的事情上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的。虽然他对圣地的责任感促使他想亲征圣地,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因为教会的改革,因为主教续任权和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干了一辈子,后来还落了下风,被迫逃亡,而且死在流亡之地。他的继任者教皇当时身体也已经很不好了,仅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于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教皇乌尔班二世出场了。
(34:58)在格利高里七世被流亡之后,这亨利四世当时他自己又立了一个教皇,所以当时存在两个教皇。一个在罗马的假教皇,一个是在流亡的真教皇。其他的地区,就除了德国,这个那个时候没有德国的概念,其实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一块区域,除了这一个区域除了亨利四世不认乌尔班,其实法英都是认乌尔比为教皇的。乌尔班他当时那个拜占庭皇帝的求救信就是写给乌尔班二世的。说明在东罗马皇帝的眼里,亨利四世立的这个教皇也是不受认可的。乌尔班二世接到信以后他就非常想帮助东方的基督教世界。很多历史学家在这个时候又脑补了很多乌尔班二世的心理活动,说他的目的是blablabla,有很多。特别他们提到一点,说他是流亡的教皇,他不是一个正统的教皇,他要藉着一场十字军东征的运动来扭转他的劣势,可以趁机获得合法教皇的权力。只能说我们现在这样的猜测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在历史中的人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卷入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就像一滴水,他怎么可能知道他所处的江河会流向什么方向,会留到哪里。他们既不知道这场战争的历史性的影响,也不会知道这场战争会经历多久,更不会知道这场战争最后会不会赢得胜利。教皇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当时的事实考量当中做出最合理的判断,至于历史的影响力他根本就看不见。他连明天都不知道要发生什么,规划历史那不是他的事情。那个是上帝要考虑的事情,不是教皇考虑的事情。于是在公元的1095年秋天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特勒蒙发表了一篇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演讲。他因为不住在罗马吗,当时罗马不是有关假教皇吗,有个傀儡教皇。所以他算是一个非常正统的流亡教皇。他的班底去不了罗马,但是其他地方他都能去。基督教世界也都认他这个教皇,包括法王英王。所以他上任以后,他就走遍了很多地方,和下属教区的很多主教有联系有沟通,并且去了很多城市。所以他对各个地方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就挑选了法国的特勒蒙这个地方来发表这个演讲。这个演讲非常的有名,网上能搜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就很形象很生动地去形容圣地如何遭到异教徒的破坏和亵渎。他宣称基督会亲自带领军队去挽救圣地,并且许诺一切参加的人都可以取消债项,免除税务,并且得到永生。他就催促大家共同努力,要回到查理曼时代。查理曼是很伟大的时代,对吧。所以他呼吁大家要放下互相之间的不合,要团结一致,要将邪恶的异教徒逐出圣地。所以他非常的有感染力。当时围观群众就狂呼这是神的旨意。所以他们绣了一个十字架,成为十字军的徽号,在每一个士兵的衣服上都绣着。有一个事实我们需要看明白,就是中世纪的人他不是和平主义者,反战情绪是后来的自由主义左派宣传下才产生的一种近代观点。在中世纪的人眼里,用武力维持正义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这是一种荣耀神的行为。这些蛮族的后裔,战斗是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基因的。蛮族就是会打吗。虽然被基督教社会改造了几百年,但是关于正义战争他们还是很推崇的。他们不是反对战争的,相反他们觉得正义的战争是很必要的。这个是骑士精神的来源。为上帝的公义而战是骑士的责任。这一点在奥古斯丁的战争观点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奥古斯丁提出来关于正义战争的理念,在那个之后又被教会人士糅合了基督教的王道传统的意识形态。所以反战是后来左派兴起以后才产生的。在中世纪的时候,民间是没有反战意识的。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民间会有反对的声音。其实没有的,老百姓是不打仗的。他们的责任是种地交税。打仗是贵族和骑士的义务和责任。封建制度的根基是什么?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军事制度。所以老百姓其实和打仗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也不会反战。关于十字军东征的过程,我们今天不细讲。我们以前的那个视频讲的比较详细。我会把视频贴在这个视频的最后。网上也有很多其他的资料。还是那句话,在看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的一些著作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信仰立场。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也决定了他们的历史观。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过程,就是被教皇点燃的武装朝圣火焰就燃烧了一大批先激动起来的狂热的乌合之众。他们什么也没准备,就仓促地就出发。沿途没有吃的,他们就烧杀抢掠。最后被土耳其人团灭了。然后接下去第二波是由贵族的正规军出发去夺回了耶路撒冷,设立了耶路撒冷的王国,然后由十字军武士统管。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到罗马,教皇乌尔比二世就去世了。这个耶路撒冷王国它维持了80年,一直到1187年耶路撒冷又被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将领攻陷,就是谁?就是苏丹撒拉丁。这个阶段的历史就是电影天国王朝的背景。天国王朝这个电影的情节是不真实的。你们知道,它会故意美化伊斯兰和丑化基督教。这个是现在好莱坞的主流意识形态。十字军东征它持续了将近2、3百年,就看你历史学家怎么算了。有些说主要有八次,有些说有十次。在第六次东征以后,耶路撒冷曾经落入十字军手里15年。在这个之后就一直被穆斯林占领,一直要到第一次的世界大战。所以就夺回圣地而言,十字军运动其实是很失败的。
(42:56)我们来看一下时间。当时的欧洲已经到了1095年。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上一节课的内容。1066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发生了威廉征服英格兰,对吧?我们讲过威廉征服,诺曼底公爵,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做了英国的国王。这个已经过去了30多年。然后1077年的卡诺莎事件,就是德王亨利四世和格利高里七世干架,跪在那个城堡的门口三天三夜。这件事情也过去了20多年。主教续任权在欧洲沸沸扬扬地争论了几代教皇。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格利高里七世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一系列的宗教事件看起来好像是教廷和皇帝之间的斗争。但是因为这是一场斗争吗,双方都要向贵族和平民去说明自己的立场的正确性,对吧?我为什么要斗,我有我的道理。他就要向贵族向民众他都得去说明自己的立场。所以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当时的平信徒基本上就是得到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宗教知识普及。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普通人是没有圣经的。书本都很稀有,人也不识字。当时的人他讲的口语都是地方的方言。
嘴巴就是语言的载体。但是书面语基本上都是拉丁文,没有几个老百姓会看会写拉丁文。所以大家关于教义和君权神授这个辩论就无意之中就提高了平信徒的参与度,也点燃了他们的宗教热情。大家还记不记得910年开始的克吕尼运动。这个是比主教续任权还要早。这个运动开启了不受世俗势力管辖的修道院被大量地修建起来,对地方百姓的宗教信仰起到了很好的普及的作用。那个时候教会的它还承担一个责任,就是什么?就是教人读书的职能。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孩子,你只要想读书,你就可以去教会或者去修道院。
那个时候的公立教育就是属于教会的,它是属于教会的慈善工作。
因为教会和皇帝之间的争斗就大大地削弱了皇帝的势力,使地方贵族的势力不断地做强。这个在法国特别明显,德国因为亨利四世被教皇修理过,皇帝的威信也不高。所以贵族基本上也不太鸟他。打仗是需要贵族去打的,对吧。在中世纪的欧洲皇帝和贵族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关系,也不是政治关系,是军事关系。我们以前介绍过他们这种建于军事采邑制度上的封建采邑制度本质上是军事关系。
那么一场军事战争也是皇帝可以无条件调动贵族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贵族是向皇帝直接效忠的,他们宣过誓的,特别是在战争情况下。那我们在欧洲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今天两个人还骂得死去活来的,明天就一起出现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这个就是所谓的骑士精神和贵族精神,这个就是他们的守约,是他们的契约精神。比如我们看到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英法德三王出征。英王和法王就是死对头,但是他们一起出去打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都宣誓效忠同一个君王,就是耶稣基督,所以教皇一呼召,这两个死对头就一起出发去打仗。他们当时把教皇当作是耶稣基督在人间的代理人。
(47:17)我们再来谈谈战争这个话题,基督徒到底应不应该去打仗。这个是很困扰我们的,特别是我们看的那个电影《血战岗居领》。这个电影又掀起了一轮反战风,大家又开始讨论是不是应该反战。在圣经时代,正义战争是得到上帝公开的祝福的,在约书亚记里面有记载。约书亚记第十章里面它说“上帝岂不是叫日头在天当中停住,好让约书亚得胜吗?”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说法,就是对于那些攻击上帝子民的那些不信的人,发起战争是上帝的旨意,那些神职人员就是上帝旨意的直接传播者。他们最适合来宣布战争是神圣的。这个是比较极端的说法。圣经里面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前夜,他在客西马尼园当中被捕,对吧。彼得当时就拔刀捍卫耶稣,但是耶稣制止了他,说“收到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这个是马太福音第26章里面。这个说明了彼得的属灵后代们也就是教皇教士们不应该持有伤害人的刀剑,但是教士们应该成为刀剑的主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理解?是因为他们说收刀入鞘这个词说明他们是武器的拥有者,是所有者,所以根据某些教会的理论家,根据他们的说法,动武的决定必须是由教会来做,世俗权力是什么时候可以拔刀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反击,这个决定权应该在教会,世俗权力只是去执行。还有一个理论就是说双剑论。双剑论也是圣经它有圣经根据的。耶稣给门徒两把剑,一把是属灵惩戒的,比如说是咒诅、绝罚、或者禁止领圣餐。一把是世俗的剑,代表物质惩罚那些力量。这把剑是由世俗的统治者掌管。就是一把属灵的剑,一把世俗的剑。这个是双剑论。双剑论的圣经根据从哪里来呢?是在路加福音第22章,耶稣差门徒出去的时候,问他们有没有刀,对吧?他说没有的要卖了衣服买刀。然后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就是这段经文里面他们就从这里得出了两把剑的这个理论。这个也是圣奥古斯丁战争论的基础。圣奥古斯丁他是主张战争应该由政府负责的,政府是刀剑的权柄。奥古斯丁心目中他有公义的战争。这个公义是为了维护公义和保护生命财产,也就是说是被动的战争防卫性的战争。也就是说中世纪的时候封臣和君主之间军事盟约的基础。十字军它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底线。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为了保卫财产,土地财产都已经被拿走几百年了,对吧。这个时候他们已经退无可退,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信仰,而且是实践信仰的权利。因为被征服的基督教世界他们已经没有实践自己信仰的权利。奥古斯丁认为公义的战争要求对待敌人要从宽处理,尤其是非战斗人员或者是人质或者是战犯。这个后来也成为现代战争的原则。也是从圣经传统里面出来的战争伦理。如果没有基督信仰的那些战争,那基本上都是三光政策。中国历代的战争人口损失率是非常的高,就是这个原因。战争时代他们没有原则。保罗在以弗所书里面说到过基督徒的战争,明确地说我们不是和属血气的争战,是和属灵的恶魔争战,靠的也不是刀剑也不是计谋,而是靠神的能力。所以每一个看圣经的人他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框架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关于战争到底是不是必要的,我们不在那个环境和现场,我们其实很难有结论。因为历史不能重来吗,我们不能猜测如果不打这一场战争,神会不会用其他的方法来拯救欧洲。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原因,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对吧。我们不能做这样的假设。就像圣经里面说,大卫没有杀拿八,但是拿八自己吓出心脏病来死了。所以这都是很难说的事情,但是就像我们在十字军东征那个视频里说的那样,人的罪并不能拦阻神的作为。所以我们讨论是不是需要战争来解决纷争,其实好像是不会有答案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学习圣经的时候学到的,就是我们时刻要在基督里,让基督来做王,让他来做主。我们跟随圣灵。每一步都按照神的心意去走。圣灵给你的感动是争战,那你就去为主争战。如果圣灵给你的感动是忍耐,那你就为主忍耐。在信徒这样的顺服当中,神的旨意会透过圣徒的领受来实现。所以圣徒只负责顺服神的旨意,其他的都交给神。我们只能这样了,对吧,否则怎么办呢?这个事情吧不能深想。你越想越糊涂。你也不能争,你越争越分裂。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其实都不能左右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洪流个人的意志只能被裹挟,不可能去主宰。主宰历史的永远只是神。
(53:58)不管我们后人怎么看待这一段历史,但是在当时的基督教世界里这场战争是正义性的,是神圣性的,也是末世性的。神圣性从争战的形式你就能看出来,对吧。在战争之前所有人都要禁食。神职人员在军人环绕中和众人一起祈祷,承诺永远献身上帝,请求获得圣灵的保护。然后神父就给指挥官和部队进行祝福性的属灵布道。相当于世俗指挥官的战前演说。这种战前演说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然后神父们带着虔诚的军人开始唱赞美诗,用启应的方式来读圣经。他们往往读诗篇第20篇,在拉丁文圣经里面是第19篇。
有一句叫“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名。他们都屈身扑到,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就是读这一段经文。胜利以后他们就念约书亚记里面的那个胜利的段落来说明他们的开战是正当性的。然后再进行一次弥撒,再一次宣誓要奉献自己。所以它整个形式看起来非常的Holy,非常的敬虔。也就是说早在11世纪精英阶层中的思想家和贵族们都了解了奥古斯丁关于正义战争的理念。教会当时传播上帝的和平和休战运动,它也普及了这个理念。所以不正义的战争贵族是有权力拒绝的。所以要说服贵族来参战,你没有正义性是行不通的。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什么呢?就是11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普遍认为千禧年已经来了。千禧年已经降临就说明什么?说明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马上就要展开一场世纪大决战,也就是圣经里面说的末世景象。基督徒已经为此准备了1000年。那个时候的基督徒他们更加有末世的概念。特别是当耶路撒冷陷落,穆斯林的大肆屠杀以后,他们认为这个就是末世了,信徒要和异教徒争战了。所以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我们公元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末日来临了,要拼命花钱。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解。
(56:50)我们在这个系列课程的第一节课就讲过历史的复杂性,还有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这些历史的碎片。任何单一的历史结论叙述都是不负责任的,它很多事情纠缠在一起,形成一股洪流。就是这种交织才让神意能够在历史中彰显。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明明是一场防卫性的战争,但是却被历史学家说成是欧洲的扩张性的战争,把它说得好像和西罗马末期的扩张是一样的性质。这个就有点片面,但是这场战争对后来世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这几个方面:促进民间的交流,促进局部商业的繁荣,封建贵族的衰落和城市自由民的兴起,还有中央王权的兴起以及教权的衰落。这几个现象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
(57:57)我们先来看民间的交流。中世纪它交通是不发达的,没事人很少出远门,除了朝圣。但是朝圣又是一个很花钱很花时间的事情。没有几个老百姓有那个能力去朝圣,但是这一场历时两三百年的大型的人口流动,它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围着打仗这件事情所产生的一些服务。比如说军队沿途你需要吃喝呀,你要驻扎呀,战利品的运输和交易呀。这一系列都是民间的活动,它就带动了沿途地区的经济活跃,产生了一批富豪城市,比如说威尼斯、像佛罗伦萨这些意大利的独立城邦。发战争财从来都是一笔大生意。所以不要问为什么美国2000亿还没有拿下阿富汗。你仔细想想就知道答案了。十字军带回大量的拜占庭和圣地的那些经典的文献和著作。这个也对西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前因为伊斯兰势力的阻隔,民间交流是不多的。现在这些希腊书籍又重新回到曾经西罗马这一块土地上,这些希腊作品在西欧被蛮族征服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毁坏了。仅存的也都在修道院里,普通人也没法接触到这些文献。就是接触到了你也不认识字,对吧。但是随着十字军的脚步,这些著作就被带回去,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新被重视,被神学更新。亚里士多德我们知道他是公元前300多年的人物,对吧。那个时候还没有耶稣基督呢,耶稣基督还没来呢,对吧。那么那个时候等到耶稣基督在公元开始基督教开始产生,然后在公元后的300多年被罗马政府承认以后,当时的神学体系是一个怎么样的体系,我们学过的。就是它还停留在一个驳斥异端的阶段,对吧。那个时候经常为了异端君士坦丁大帝还把他们召集起来开会。结果后来呢?后来就被蛮族一股脑连锅端了,对吧。就只留下一个教会传统还在那里艰难地扶持社会的成长。所以那个时候亚里士多德的那些书籍那些理论基本上也都失落在人间。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新被拿出来审视,这个时候罗马的教权也空前的强大。这些著作就给天主教会注入了一个新的视角。教会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它就产生了对近代历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院哲学体系和神学体系。最著名的人物我们知道就是托马斯阿奎那。有了民间的素材,你就有认知革命,对吧。你就会重新看待自然,你就会产生自然科学。重新看待罗马的历史,你就会有文艺复兴。你复兴复什么?你要复到什么地步去?你要复到罗马的状态,对吧。所以文艺复兴是指恢复到罗马的状态。然后你重新看待神学,你就会有哲学和思想上的革命。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传入欧洲,它对后来的宗教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时的天主教圣经是拉丁文的,是翻译过来的,有很多翻译上的歧义导致了对教义理解的不一样。等很多人看到原文圣经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新约,新约原文就是希腊文,所以很多人就会提出质疑,这些人就是宗教改革的先锋。他们的思路和想法都对,唯一不对的就是太早了。星星之火实在太小了。所以他们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这个燎原之势要到几百年以后马丁路德时代才能实现。科学认知的革命肯定会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对吧?再加上自由民的增加,城市手工业的兴起,新的贸易通道就非常急迫了,对吧。我产生这么多的手工业品,我卖不出去怎么办?东方的贸易通道已经被打仗打断了吗,那里不断地在打仗。此路不通,那我们就要去探索海路,大航海运动就应运而生。你是有需求才会有动力的吗,对吧?航海是要钱的呀,没有动力就没有人肯出钱来资助你。哥伦布的航海的钱是谁给的?是西班牙天主教双王资助的吗,就是伊莎贝拉女王掏的钱。
(1:03:17)民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也会促进局部的商业繁荣。我们以前讲西罗马灭亡的时候,讲到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想收复西罗马,曾经攻占过意大利半岛。这场战争打了几十年,打了二三十年,把罗马打成一片焦土。但是这一次不是,这次意大利是这些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意大利这些城邦是实实在在地捞了一个大便宜。从地图上看,去耶路撒冷最方便的路不是走陆路,而是走地中海航路。十字军到了这里它就要把船运过去。再驻扎在这里,你是要吃要喝,又要有供给,所以这些城市就靠贸易发了财。这些财富为后来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创造了物质条件。刚才我们说,民间的文化交流使人重新认识了罗马的辉煌。但是你光想恢复罗马昔日的荣美,你没有钱怎么恢复,对吧?你光有审美是不够的,你还得有钱。有人口流动,你就会产生和人口相关的贸易,你就会有商业活动。那商业活动又能够最重要的又能够干什么?能够实践契约精神。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欧洲的盟约主要是体现在军事盟约上,封建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圣约之下的效忠关系。但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民间的商业契约开始实践,并且发展。这个时候货币制度就开始发展,很多商业的概念也开始产生,比如说信用状,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信用证的东西,还有支票呀、股份呀这些概念都产生。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小萌芽已经开始冒尖了。资本主义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一天一天搭建起来的。你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它都不可能实现。中国之所以缺乏契约精神,我觉得这个和长期缺乏商业贸易活动有关系。
老百姓没有商业契约关系的实践,他就不可能萌生契约精神。中国在二战结束之前它一直是农耕文明,从来没有进入过普遍的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局部的小商品贸易还是有的,但是它没有一个普遍的契约型的社会构建。你一个普遍的契约社会的形成是一定要有普遍的贸易活动,而且必须要有约的概念。所谓的约,你向上要有圣约,和上帝之间的约。这样你可以确保其他的约可以履行。你向外要有盟约,你同盟之间说过的话你要算数。你不能说我加入WTO所有的话都不算数。然后对内你要有普遍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契约,包括商业契约和政治契约各个领域。否则你社会的运转成本会非常的高。没有信任的社会运转成本当然是巨大的。在有了普遍的社会契约关系之后,有钱有约你就能产生基于信任和约定的一些特殊的关系。怎么个特殊法呢?比如说金融关系,比如说政治关系。金融关系就是关于信任。你想想看,我都把真金白银借给你了,凭什么?凭信用,对吧。政治关系也是,我凭什么相信你的政治承诺呢?凭圣约,大家都在上帝面前发誓。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要手按圣经发誓。老百姓管不了他,有上帝管着。所以它整个契约从圣约开始,在军事盟约上开始启蒙,最后向商业盟约和政治盟约发展。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是却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
(1:07:56)商业活动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是自由人。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下城市自由民是怎么兴起的。因为欧洲的封建关系是军事盟约关系,对吧。贵族向国王有军事效忠义务的,所以打仗是贵族的责任,也是贵族的特权。十字军就更加了,对吧。那是为上帝打仗,国王都要参与的。这个就有正义性的战争。所以许多贵族一出发就再也没有回来。有很多虽然回来了,但是也把家产给打光了。这一场战争我们以前说过,没有人掏钱的。贵族自己准备钱,准备武器,准备仆人,准备随从和士兵。每一分开销都是贵族自己掏钱的。教会没有拨钱。所以那几次远征下来贵族就穷了,对吧。贵族的没落就让在贵族土地上耕种的农民就成了自由民。你没主人了,对吧。你主人去了十字军东征,跟着去了圣地以后就再也没回来。如果你不想种地,你就能够离开。当然你想种地的就例外。也有人趁着战乱就跑掉了。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有些人就跑到城市里去,这些人他就往繁荣的城市跑。有些城市不是已经先富起来了吗,那就去呗。城市自由民就增加。自由民聚集在城市里干什么呢?你得要吃饭呀。那就产生手工业和服务业。有了手工业和服务业,但是当时又没有政府,国家这个概念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城市大部分都是自治的。领地上有领主,城市就是大家自由民去决定怎么管理。选举就产生了,自由民根据自己所属不同的行业它也就产生了行业协会。这一些社会结构的变化它就慢慢地演变成公共政治。因为大家对社会的公共议题要产生共识,需要大家来参与来商量,谁都不肯被落下,对吧。如果我不参加这个会议,最后你们定下来的政策肯定对我最不利,对不对。所以中产阶级在这个时候也开始产生。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当时是只有教士国王贵族骑士和农民。它很少有商人,也没有中产。但是贵族被这场战争打散之后,这些社会结构就一个一个都开始产生。等到中世纪一结束,社会各方面的预备都已经完成了。它有资本有契约有行业协会有公共治理有工人有中产有农民有贵族有国王。所以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有的元素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全了。等到宗教改革完成,这个结构下的各种国家就进入了不同模式的高速发展阶段。从此欧洲就远远地把世界各个就是其他各个地方的社会形态都远远地抛在后面,一骑绝尘,成为我们口中的西方列强。列强为什么会强?当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列强的强,近可以追述到十字军东征,这个连绵两三百年的历史事件。远的你可以追述到基督信仰。没有上帝这一切都没有可能。
(1:11:55)我们刚才从民间的交流、商业的兴起、自由民的增多、契约精神的普及,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十字军东征对后来世界的影响。但是最关键的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贵族的没落相对应的是王权的兴起。贵族和国王一直是一对死冤家,对吧。军事上他们互相依赖,但是在政治上他们互相制约。在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这两者之上,他们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罗马教皇。教权在这个两者之间起到是一个平衡器的作用。但是贵族一旦没落了,王权就没有制约。王权兴起以后首先要对付的是谁?就是另外一个制约它的力量,对吧,就是教权。所以法王菲利四世就直接把教皇掳到阿维尼温去了。我们接下来就会讲到这一段历史。历史上把它叫做天主教会的巴比伦之囚。教权衰弱王权就更加肆无忌惮。你想征税就征税,那老百姓就很倒霉,对吧。你这样的阶级对立就很容易产生。
像这种民不聊生呀,老百姓被压榨到极点,就很容易革命,对吧。
法国为什么会有大革命,就是因为王权太强大。把教会都掳了,你还能不强大吗,对吧。那轰轰烈烈的一系列的大革命之后,你打我打,最后打成一锅粥。打完以后才会发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式开始产生。中世纪的时候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大家都归自己的领主管。每个人都是有领主的吗。其他的贵族你根本可以不用去鸟他,国王你更加可以不用去管他。他跟你啥关系都没有。你只是和你的领主有关系。封建贵族也是这样的,他各归其主,但是大家有一个共主,这个共主就是耶稣基督。所以教会是封建结构的共同纽带。
但是到了中世纪之后,教权衰弱,贵族没落。特别是宗教改革以后,一个普世的天主教社会关系就不再存在了。那人靠什么来寻求民族认同感呢?那就是说相同的语言,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就成为大家的民族共识,所以现代国家的形式就开始产生。
(1:14:42)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这一切的产生都是靠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它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1096年乌尔班二世发动演讲开始,到最后一场历史学家认为是十字军战争的1396年,这个其中还是有很多历史事件交织在里面的,而且都是很大的事件,包括英法百年战争。这个就雪上加霜,彻底把法国的贵族全部打趴下。还有就是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人口减少的很厉害,生产力降低。你民不聊生不说,连王也不聊生了,对吧。于是王就要想办法征税。
著名的法王菲利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它的会议主题就是要征税,要向教廷征税。他和教皇伯尼法修还吵起来了。
关键是教皇还吵输了,因为老百姓支持国王呀。那老百姓为什么支持国王呢?那当然支持国王,因为如果不向教廷征税,那国王就要向老百姓征税。那老百姓怎么肯呢,对不对?你向别人开炮我都是支持的,你只要不要向我开炮。所以教权从此就衰落。发展到最后,几十年以后,法王就根本不把教皇放在眼里,就把教皇直接掳到法国的阿维尼温,这个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教会的阿维尼温之囚。这些历史事件都交织在一起,对历史的走向都是起到层层加码的作用。最后是哪一根稻草引发了裂变我们就不知道了。其实没有一个事件是出于偶然。在基督徒的视角下,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历史中始终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主宰历史的走向,将我们带向永生。
(1:16:56)我们今天虽然是讲十字军东征,但是我们把视线拉得更长一点,把一些应该连贯起来看的历史元素我们纵向的把它联系起来就能对今天的社会来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历史是无数个小事件大事件的总和。我们今天的现状是以前所有事件累积产生的。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保守主义的智慧。在构建社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遵循这个历史启示给我们的原则,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根据社会的演化,也要尊重传统的智慧和人性的根本。否则你任何构建在人类愚蠢的理性之上的空想意识形态都是会被现实狠狠的拍耳光的。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第三个馒头吃饱了,并不等于前面两个馒头白吃了。你每一个馒头都是很重要的,你共产主义就是幻想我直接能吃到第三个馒头,我前面两个不用吃了。只有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辨析,我们就能对这种意识形态分外的警惕,才不会被这些自由主义者裹挟,丧失自己的原则。历史验证了神的智慧,而认识耶和华就是智慧的开端。我们需要赞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