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孤寡 | 申命记系列(四十六)

孤寡 | 申命记系列(四十六)

孤寡 | 申命记系列(四十六)
https://mp.weixin.qq.com/s/FzEhLJQf4vsspmWLJ-2b1A

孤寡 | 申命记系列(四十六)

原创 郭暮云  暮云的半导体  今天
收录于话题
#申命记系列
46个
音频
孤寡
来自暮云的半导体
00:0057:22
经文

【申24:17】“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儿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妇的衣裳作当头。
【申24:18】要记念你在埃及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 神从那里将你救赎,所以我吩咐你这样行。
【申24:19】“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 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
【申24:20】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
【申24:21】你摘葡萄园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
【申24:22】你也要记念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所以我吩咐你这样行。”

引言

农业社会里,作为家庭支柱的男人一旦死去,留下的孤儿寡妇通常就会落入极为穷苦的境地。和他们一样穷苦的还有寄居者,如之前所讲,当中多半是为躲避僭主暴政避难而来,所以也都身无长物。

所以律法向来非常关注这些群体,定下了许多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甚至当时中东周边的国家都有类似规定。埃及《阿曼尼摩比的教训》劝诫人不可「向穷人偷窃,欺骗残废人……侵占寡妇的田地」。埃及文献《善辩之农夫》用来形容地方官的称号,包括「孤儿之父、寡妇之夫」,提醒他有责任维护社会中无助者的权利。

祭物

以色列人帮助孤寡寄居的做法,是特意在田间遗留下一些庄稼供他们拾取,《路得记》对此有生动描摹。名画《拾穗者》也很形象地再现了类似场景。



但迦南人其实一直都有在田间遗留一些庄稼的做法,不过其意义与律法规定大相迳庭。因为迦南人如此行,是为了向诸巴力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

所以律法的规定,等于解构了原先迦南人的邪恶做法,一石二鸟:既取消了邪恶仪式,又建立了福利保障。这样的智慧一直贯穿犹太-基督教传统。

说起来,根据圣经的记载,似乎月饼本来也是献给“天后(月神的别名)”的祭品:

【耶44:15】那些住在埃及地巴忒罗知道自己妻子向别神烧香的,与旁边站立的众妇女,聚集成群,回答耶利米说:
【耶44:16】“论到你奉耶和华的名向我们所说的话,我们必不听从。
【耶44:17】我们定要成就我们口中所出的一切话,向天后烧香、浇奠祭,按着我们与我们列祖、君王、首领在犹大的城邑中和耶路撒冷的街市上素常所行的一样,因为那时我们吃饱饭、享福乐,并不见灾祸。
【耶44:18】自从我们停止向天后烧香、浇奠祭,我们倒缺乏一切,又因刀剑饥荒灭绝。”
【耶44:19】妇女说:“我们向天后烧香、浇奠祭,作天后像的饼供奉她,向她浇奠祭,是外乎我们的丈夫吗?”

但解构月饼意义的最好方式,不是躲避,而是更新,就像保罗劝勉哥林多人的那样,该吃就吃,但不要绊倒良心软弱的弟兄:

【林前8:4】论到吃祭偶像之物,我们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么;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没有别的神。
【林前8:7】但人不都有这等知识。有人到如今因拜惯了偶像,就以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
【林前8:8】其实食物不能叫 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

不过,真有人会因为别人吃月饼而被绊倒吗?我看不至于。

滞穗

本段律法的平行经文在利未记:

【利19:9】“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
【利19:10】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

而在《诗经·小雅》里,有一篇《大田》,它的第三章,和今天这段律法的意思非常相似:
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彼有不穫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看起来周人的水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比迦南人高。但这并不是说,滞穗诗篇就和滞穗律法完全相同了。不同处至少有这么三点:

律法所言是制度,不是道德

制度的意思,就是你应该遵守,守了(原则上来说)也没什么可夸,但破坏了性质却很严重。道德的意思,则是说这件事很高尚,暗示能如此行的人就很高尚。

高尚不好吗?道德不好吗?好,但是大多数时候,道德主义都会好心办坏事。即便真是出于好心。

春秋时鲁国发布过一道命令:凡是鲁国人在国外被迫为奴者,若有人解救他们回国,国家会给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救了一个奴隶,但没有去领赏。他可能不差钱。这听起来挺高尚,但孔子就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就让别的想救人领赏的人不好意思,于是可能干脆不救,最后反倒让更多为奴的不得释放了。

律法所指是命令,不是劝勉

李超人讲“黄台之瓜,不堪再摘”,是个劝勉,但律法说的不可再取、不可再打、不可再摘,不是劝勉,是命令。如同上帝借着先知严严地说:
【亚7:10】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玛3:5】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临近你们,施行审判。我必速速作见证,警戒行邪术的、犯奸淫的、起假誓的、亏负人之工价的、欺压寡妇孤儿的、屈枉寄居的,和不敬畏我的。”

圣经的教导,不是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实际上,做了不当做的,和不做当做的,都是罪:

【雅4:17】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所以撰写《密释纳》的拉比们就说:
我帮助穷人,是对上帝的诫命负责,而不是对穷人负责。因此我也不接受穷人的感激。而事实上穷人也不会感激我。

律法所示是信仰,不是逻辑

本段律法提到的“你当如此行”的理由是:

【申24:18】要记念你在埃及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 神从那里将你救赎,所以我吩咐你这样行。
【申24:22】你也要记念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所以我吩咐你这样行。”

这听起来像是孟子说的“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孟子不能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孟夫子也回答了,他的答案是你不做你就是禽兽。对这个道德审判的后现代回答是:我就是禽兽,你能把我怎样?

但正经一些的回答,其实就是孟轲真认为是禽兽的杨朱的回答。

完整的故事是这样的:
《列子·杨朱篇》: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道德主义的极致,就是要人“断一节为一国”,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圣母情结。而制度的意思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当然,我不是在鼓吹制度万能论,虽然它比道德主义好得多。

上帝对以色列人说,你们在埃及做过寄居的,所以你们要怜悯寄居的,这不是鼓吹孟子同理心,也不是在宣扬杨朱制度论,而是在重申祂是立约之主,在强调祂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前提,也就是十诫的前言:

【出20:1】 神吩咐这一切的话,说:
【出20:2】“我是耶和华你的 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所以,能真正、或者说最好地活出同理心、建立好制度的动力,是圣约,是信仰。由双树、方舟、彩虹、割礼、约柜、圣殿、王座、圣礼见证的诸圣约及随之显明的律法与福音,借着耶稣基督主动的舍己为人,才真正逆转了乾坤,改变了世界,重整了历史,启示了真理。而不在这约中的,只能从普遍恩典的角度取一些真理的皮毛。

所以,孔子孟子和曾经的我们一样:

【弗2:12】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 神。

但是,感谢主,现在我们在这圣约中了!

次序

律法和圣经启示我们,保护弱者,人人有责。今天的经文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多处经文这样讲,比如:

【利19:33】“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负他。
【箴22:22】贫穷人,你不可因他贫穷就抢夺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门口欺压困苦人。
【箴22:23】因耶和华必为他辨屈,抢夺他的,耶和华必夺取那人的命。

但圣经也说,保护弱者首先是君王的责任:

【诗72:1】(所罗门的诗。) 神啊,求你将判断的权柄赐给王,将公义赐给王的儿子。
……
【诗72:12】因为穷乏人呼求的时候,他要搭救;没有人帮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
【诗72:13】他要怜恤贫寒和穷乏的人,拯救穷苦人的性命。

这意味着,任何正常国家,都应建立正常的保护弱者的福利制度。这也是一个国家合法性的体现之一。

当然,这里有许多必须厘清的细节。比如跨越怒海而去自由国度的寄居者,和听说那里人傻钱多便蜂拥而去的福利消费者,并不是一种人。后者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今天经文所指的寄居者。

而在家庭与教会之间,保罗也说了帮助寡妇的次序:

【提前5:4】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 神面前是可悦纳的。
【提前5:8】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
【提前5:16】信主的妇女若家中有寡妇,自己就当救济她们,不可累着教会,好使教会能救济那真无倚靠的寡妇。

在这个前提下,教会要救助那些真正无依无靠的人:

【提前5:9】寡妇记在册子上,必须年纪到六十岁,从来只作一个丈夫的妻子……

这里提到,当时的教会有一个册子,记录委身教会的弟兄姊妹的信息,这也就是今日我们的会友制的来源之一。教会因着信仰,要将救助孤寡寄居者制度化,按着次序规规矩矩行。

应用

这样,针对今天的经文,我们就可以有在福音中的两个应用:

一:看顾自家中的寄居孤寡

如保罗所说,若自己家里就有年老的寡妇,身为亲人,理当自己先尽孝,不可累着教会。

不过需要引申指出的是,在古时,孤儿寡妇的出现,基本是因为男人的死亡;今天,却更多是因为婚姻的破裂或名存实亡。

是的,孤儿寡妇的出现,总是因为男人的缺席。他具体来说是死了,是离开了,还是隐身了,结果都是一样。

当年《魔兽世界》风靡的时候,据说出现了一个群体,叫做“魔兽寡妇”。意思是丈夫夜夜打魔兽,妻子形同守活寡。

十几年前我在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馆子吃饭,这个饭店的特色之一就是有很多顾客写的便签贴在墙上。其中一个我现在还记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打魔兽,不搞对象。

或许这就是难得的好学生了。那么这么有正事的这位同学,是不是毕业工作之后,就自然会找到对象,好好生活?也不尽然。也有一些男人,的确不打魔兽,而且有对象,但他爱工作胜过爱对象。如果说有魔兽寡妇,那同理,也有“工作狂”寡妇。

甚至“服侍狂”寡妇。

1751年,约翰·卫斯理和一个富有、有四个孩子的寡妇玛丽·瓦泽尔(Mary Vazeille)结婚。人们称她为莫莉。但7年后玛丽离开了卫斯理。因为丈夫总在旅行,她感觉受到忽视。她也对丈夫与很多姊妹保持友好关系生了疑心。卫斯理拒绝改变给其他妇女写充满感情色彩信件的习惯,莫莉则指责他犯奸淫,于是求神在他身上降下“从创世记到启示录记载的一切咒诅。”

但卫斯理自认清白,所以并没有做什么事来安抚妻子,反倒不断争吵。当他1758年动身前往爱尔兰作巡回侍奉时,他们的关系最终破裂了,据莫莉说,她丈夫给她的告别留言是:“我希望不再看到你这张邪恶的脸。”

于是莫莉离开了。而卫斯理并不为此难过。因为他们婚姻的麻烦,在婚礼三个月之后就开始了,并以永远分居结束。令人难过的是,约翰·卫斯理直到妻子去世四天之后才收到她的死讯。

所以,仅仅在田间放下麦捆或者每月往家里寄钱,可能还不足以终极解决孤儿寡妇不断产生的问题,如果丈夫和父亲们以各种方式继续缺席下去的话。“缺席的男人”的意思就是,他在册,但不在家;他在家,但不在场;他在场,但不在意。所以你让这个心碎的妻子和母亲怎么办?所以,这个男人,他是爹,不是父;是夫,不是头。

所以,在福音中重建婚姻与家庭,才是真正践行滞穗法案的根本做法吧。

二:看顾邻家中的寄居孤寡

而对于其他孤儿寡妇寄居者,我们也有绝对必要的义务去尽力帮助他们。帮助的方式有:

1:出声

这说的是代祷、教导、宣传、声援等等。当然也包括帮助他人申请各样国家、社会救助。

而其中代祷是最重要的。

2:出钱

这是看起来与滞穗法案最直接相关的。所以作为教会,应当有慈惠基金。作为个人,应当在自己当纳的十一之外,按着良心的领受,留出慈善所需。

经上说:

【箴11:24】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

所以不必担心施舍过多自己受穷。你应该担心的是反面。

以前我讲过一篇道,经文是以利沙帮助先知门徒遗孀空瓶得油渡过难关。那篇道的重点不是那个神迹何等奇妙,而是服侍主的先知门徒去世之后,留下的寡妇居然会落到要卖儿为奴以求生的境地。那时的信仰社群,已经败坏到了何等地步?还有人在真正践行滞穗法吗?

3:出力

主耶稣在十架上吩咐约翰照顾马利亚。马利亚并不是没有其他儿女,但因着不信的缘故,都离开耶稣了。所以马利亚成了事实上的寡妇。当然,我相信后来雅各、犹大他们信主之后,一定把马利亚接回来自己尽孝了,按着保罗所说的那种次序。

约伯在自述中也提到自己是如何照顾孤儿寡妇寄居者的:

【伯31:16】“我若不容贫寒人得其所愿,或叫寡妇眼中失望;
【伯31:17】或独自吃我一点食物,孤儿没有与我同吃;
【伯31:18】(从幼年时孤儿与我同长,好像父子一样;我从出母腹就扶助寡妇。)
【伯31:19】我若见人因无衣死亡,或见穷乏人身无遮盖;
【伯31:20】我若不使他因我羊的毛得暖,为我祝福;
【伯31:21】我若在城门口见有帮助我的,举手攻击孤儿;
【伯31:22】情愿我的肩头从缺盆骨脱落,我的膀臂从羊矢骨折断。

所以,作为男人,帮助寄居者和孤儿寡妇料理一些妇孺难为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但一定要恪守界限,除非神有特别带领。

这种“特别带领”我们都很熟悉,就是波阿斯按着律法的要求娶路得。这个举动同时帮助了两个寡妇,也就是拿俄米和路得。大卫娶拿八的遗孀亚比该,或许也可算为同理。

所以,若一个单身男人因着愿使寡妇有丈夫、使她的儿女有父亲而娶她,当然也可以是帮助的一种方式。

加尔文的婚姻就是个好例子。

他的新娘是自己的一位会众,一个重洗派教徒的遗孀,带着两个孩子。除了符合加尔文所列出的所有条件之外,她还非常美丽。新娘名叫伊多莱特·戴波尔,来自海尔德兰省(今属荷兰)。前夫是生意人,在斯特拉斯堡听了加尔文讲道后从重洗派改信改革宗,不久死于瘟疫。

戴波尔从不抱怨,富有耐心,甘心服侍丈夫,乐于分担主交给他的工作,自己也常去探访病人,安慰受苦之人,与人分享她的信仰。她让加尔文得到了做梦都没想过的幸福。

但两人身体都很不好。九年的婚姻中,一直被病痛折磨,但没有抱怨。幸福已经叫他们知足,因对方知足,因一切知足。

引自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

然而若你不可能娶她,就当待她如母亲、如姐妹、如女儿,清洁,谨守,不试探别人,不试探自己。

总结与劝勉

上帝如此关注孤儿寡妇和寄居者,以至于诗篇里直接说:
【诗68:5】 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
【诗68:6】 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
而那些能够照着律法和福音怜悯弱势群体的,上帝应许说:

【箴19:17】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这应许,甚至在普遍恩典中都会加给外邦人。

最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快八十岁的日本大学教授,1948年她就在长春城里,刚刚五岁。她的父亲大久保先生是新京制药厂的社长,一向广施周济,怜悯穷人。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饿死之后,他带着剩余的家人逃出了卡子。在城外再次濒临死亡时,遇上了他从前照顾过的孤儿小李,如今他已经是八路军的卫生员。在小李帮助下,全家才脱险。后来避难延吉,被批斗时,又是一位朴校长挺身而出作见证,说大久保先生从前在长春是如何关怀寄居的朝鲜人,帮助他们上夜校,学知识,是个好人。这才脱困。又有一位帮助大久保一家的朝鲜族老人,他的儿子就是当年从那个夜校出来,后来考上延边大学成为家族骄傲的。

然而大久保一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却是,出卡子时,自己一位职员的遗孀和她的两个女儿被拦下。他跪地苦苦哀求,却被一脚踢到头上。最终那孤儿寡妇没能出卡子。

多年之后,回到日本的老人临终前最后对妻子说的话是:孩子的妈,卡子的事儿真是痛苦啊!对M家真是万分抱歉啊!

于是作者后来几次往返中日之间,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关系,找到了幸存的那女人的二女儿妙子,并将她和她与中国人生的后裔二十多人,都带回了日本。


今年一月我有机会见到提姆·凯勒牧师,请他给受株连而陷入困境的书亚一些劝勉。这是当时的录音:

凯勒的劝勉
来自暮云的半导体
00:0002:16

孩子一直被禁止与外界接触。但感谢主,我知道借着一个特别的管道,他已经听到了这劝勉。

愿凯勒牧师的劝勉,也被我们众人纪念。因为作为儿女,上帝是我们的天父;作为教会,耶稣是我们的丈夫。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似乎看不见我们的父,等不到我们的夫,软弱的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好像寡妇和孤儿。

愿那大能的圣灵充满我们,使我们重拾信心,亲近天父,亲近耶稣,在忍耐中等候盼望,在等候中彼此相顾。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