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圣诞节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圣诞节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圣诞节
https://mp.weixin.qq.com/s/9Drwd3gP128xkv9Tb9oEnw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圣诞节
原创: 阿舒  山河小岁月  今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觉得12月25日是个吉日。



这种吉祥,却不仅仅因为圣诞节。



1940年12月25日,一位叫李宗黄的委员在《中央党务公报》上这样写道:

今天是云南起义二十五周年紀念日,我常说这一天是世界上最吉利的日子。尤其是我们中国最好的日子。因为本日是圣诞节,在欧美各国固然是人人同庆,而在中国更有两件喜事,也是举国腾欢。(资料来源:刘芳,制造圣诞——论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

这里的两件喜事,一件指的是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起兵,反对袁世凯复辟,国民政府将这一日定为云南起义纪念日,不少报刊都在随后将两个节日绑定,1928年12月刊的《良友》画报上,耶稣圣诞节在左,云南起义纪念日在右,圣母耶稣的画像与蔡锷将军肖像大小一致。











甚至有人认为云南起义之所以如此巧合地发生在耶稣圣诞节这一天,冥冥中是受到了耶稣基督的指引和庇佑:

追至西历一千九百十五年,吾亚复于此圣诞节大兴问罪之师诛一人而天下蒙其泽,是则吾国共和之再造,岂耶稣变化之功,抑适逢其会耶?

另一件喜事,指的是1936年12月25日下午,经过一系列谈判,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西安,次日回到南京。第二年,国民政府决定将这一天设为“民族复兴日”。

也许因为这一天是元首的吉日,1947年12月25日,国民党宣布,按照孙中山总理革命建国的步骤,由“训政”进入“宪政”。余牧人写了一篇《圣诞节与行宪》,认为“政府选择了耶稣圣诞节为行宪的日子,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大概是蒋主席西安脱险的日子,即曾一度定为民族复兴节的日子”。



1936年12月26日,《申报》上关于蒋介石回到南京的报道

《申报》上的相关报道连篇累牍,但这一切对于上海市民们来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雨我无瓜。






上海市民的12月25日,就是一场盛大的派对。



这一天,时髦的年轻人只有一个活动——通宵跳舞。



从《申报》上的广告看来,此风俗大约从1933年开始,大东跳舞场的广告宣称,从耶稣圣诞夜当晚开始,连续三天营业到天明。在这之后,大兴舞厅、璇宫舞厅等也加入通宵营业行列。到了1940年代,几乎没有圣诞不通宵营业的舞场了。



《申报》上圣诞夜舞厅发布的广告

即使战争爆发,上海的时尚男女们依旧沉迷于舞场,像穆时英写的那样: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齐的圆桌子的队伍,椅子却是零乱的。暗角上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生意最好的是百乐门舞厅,据说每年开办圣诞宴舞会,座位提前一周就被预订一空,圣诞夜慕名而来的舞客达到一千二百人之多,后面还有五六百人在外面排着队,渴望谁提前离场。



20世纪40年代,上海夜总会的圣诞节晚会,歌手在献唱

但很少有人中途离场,因为跳到终场,会有“穿红衣服带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到处赠送礼物,小姐太太们都得到一瓶雪花膏,公子哥儿向前抢啦,大家欢乐地笑,把圣诞老人吓跑了。”



如果坚持到零点,不仅有礼物,舞池中的男子还可以亲吻舞伴。这个曾经引起《申报》批判的行为却被《玲珑》认为是好莱坞习俗:

在圣诞的那一晚,男男女女都在公共的地方,举行盛大的跳舞,轰饮谋醉,舞台惺松屋子里人多了,又有电炉,不点儿不觉得冷……在那千钧一发的当儿只有狂吻足以解决这神秘的感觉。青春少女,平时是轻易不肯和男子接吻的,到那时候,什么都解放了,呀!多美丽的好莱坞圣诞!





1946年,政府发布“宵禁”政策,大家为了通宵跳舞的自由而递交请愿书,最终仍旧无法如愿。《申报》上留有《不准跳舞,请愿再遭拒绝》的文章,上海市民表示,不能通宵跳舞,圣诞节有些索然无味。



这篇报道下面还有一篇,标题是:狂欢圣诞夜,唯有梦中寻

对我而言,不跳舞不要紧,不吃饭却不行。



1936年圣诞节开始,百乐门每年都会推出圣诞套餐,1940年的广告商,买纯粹舞票,每位十块,“圣诞大菜”套票则需要三十五块。



1940年百乐门圣诞夜广告

要是我,宁可选择单独吃饭——



因为那时候的圣诞套餐,真的还是蛮诱人的。






看看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圣诞套餐菜单,我觉得现在的餐厅都要汗颜,理由只有一个——谁告诉你圣诞就一定要吃牛排西餐啦!


圣诞也是可以吃粤菜的嘛

1935年,新亚大酒店的圣诞菜单是:



计有红烧排翅,雀汁鲍片、翡翠玉兰鸡等十五道,另配水果、如堪称中西合壁、新颖绝伦。(《新亚大酒店耶诞新贡献》,《申报》1935年12月22日)



1938年,冠生园推出“圣诞快乐菜”,只在12月24日和25日推出,用全鸡燕窝火腿鲍鱼等装在花瓷大盂中,据说可供全家食用——



这不就是这几年很流行的盆菜啊喂!!!







冠生园的圣诞特产是白帽蛋糕和圣诞糖果,当时教会学校基本都从冠生园订购白帽蛋糕,我粗略查了一下,白帽蛋糕的广告,冠生园在《申报》差不多登了五六年。

1946年内战爆发,国统区严重通货膨胀,因为受到输入限制,火鸡每只卖到了一百万余元——不少餐厅只能用鹅肉来替代。







但生意依旧很好。



况且不用火鸡也无所谓,看看这一年南海花园的圣诞菜单就知道了:



精选陪都圣诞大餐,南海拼盘四花上炒,红烧排翅,拆骨肥鸭,油淋脍鸡,芙蓉口末,干烧鲳鱼,鸳鸯菜胆,汁羹银耳,童子鸡汤,圣诞二色美点。



我们中国人,就是有办法,把每一个节日大餐都吃成年夜饭。






尽管圣诞节如此隆重,大家还是将之解读为:



外国冬至。



1917年12月25日,先施百货公司在《申报》刊登的广告,开篇便说“知道上海人喜欢过外国冬至”。



尽管各种报刊杂志都对圣诞做出了解释,但直到1940年12月25日当日,著名的美丽香烟打出的广告还是“冬至最佳礼品”:



美丽香烟最早用圣诞老人作为广告,著名广告语:圣诞老人说,最可爱的还是美丽香烟



“圣诞”这个词,在中国一开始并不属于耶稣。“圣诞”自古以来就是各路神仙生日的尊号,如西王母、佛祖、观音、文昌帝君乃至武圣人关公等等,唐玄宗的生日建节以后,历代帝后的生日也有此称。



1918年,北洋政府国会通过提议,规定每年“夏正八月二十七日为圣诞节,应放假庆祝悬旗结彩”——这里的圣诞,指的是孔子诞辰。



到了1933年,海派作家林微音发现,一提起“圣诞”,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外国冬至”而非“孔子圣诞”。



西方圣诞为什么如此强大,连孔子都要让位,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爱过圣诞?难道真的是因为12月25日是“中国最好的日子”?







让我们回到1936年的圣诞节,当蒋中正回到南京的同时,在上海,有六位名媛在门厅的圣诞树前留下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捐赠者是右一的严仁美,她仍然在世,今年已经104岁高龄(经评论区更正,已去世)。严仁美的曾祖父严筱舫是李鸿章的幕僚,创办了上海的第一家银行和上海总商会。宋路霞老师的书中,严仁美最喜欢和赵四小姐一同玩乐,上海那时仅有两辆别克敞篷车,一辆是严仁美的,深蓝色带灰白色帆布棚;另一辆是赵一荻的,米色带浅米色车蓬。


严仁美和赵一荻交好,中间人是吴靖。吴靖是严仁美的祖父严信厚侧室王氏的外孙女,吴靖的丈夫叫赵燕生,是赵一荻的哥哥。



照片的主角是位于左三的赵一荻——据说,这场圣诞派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慰赵一荻,这个十二月,全中国都在讨论她的恋人张学良,后者策动了“西安事变”。


严仁美旁边的是朱洪筠,大家更习惯叫她“朱九小姐”。“赵四风流朱五狂”,朱九小姐便是朱五朱湄筠的妹妹。朱洪筠后来嫁给吴俊升的儿子吴泰勋,吴俊升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同日被炸死。



1948年12月21日,朱洪筠乘坐中航一架DC-4从上海飞往香港,因为大雾,飞机在火石洲附近坠毁,机上三十三人全部遇难。和朱九小姐同遭罹难的还有上海纺织巨子荣伊仁和老罗斯福的孙子中航副董事长罗斯福(Quentin Roosevelt)。



1935年5月25日出版的《妇人画报》封面正是朱洪筠的婚纱照

朱九旁边的是赵四的姐姐赵三,嫁给小港李家。严仁美的第二任丈夫李祖敏也是小港李家。



据说拍摄照片的是朱五朱湄筠,马军武的《哀沈阳》里暗示她和张学良有暧昧关系,张学良否认了,“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赵四风流朱五狂’了,朱五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俩结婚的时候,是我给他们主婚。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她的四姐还嫁给了我的一位副官。”



朱湄筠

朱家确实和张学良关系密切,四小姐朱津筠也是在张学良的撮合下嫁给他的副官吴敬安。五小姐朱湄筠和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结婚,主婚的即为张学良。六小姐朱洛筠嫁的则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朱洛筠不仅是张学良的弟媳,而且和赵一荻是中学时代的同学。



1930年,朱启矜和女儿们在一起

据说,朱湄筠后来曾经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了写诗的马君武,朱五小姐拿着酒杯去敬酒:“马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诗中所写的那个朱五啊!来,我敬你一杯,我谢谢你了,你把我变成名人了!”



1936年圣诞节,六位名媛在圣诞树下留下了这张照片,这时候,赵一荻还不知道,她的恋人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到南京,五天之后,张学良被判刑十年,又过五天,他获得了特赦,之后便是漫长的软禁生涯。



赵一荻义无反顾地选择陪伴在张学良身边,她抛下了那棵看起来那么岁月静好的圣诞树。



在台湾软禁期间,赵一荻也过圣诞节,但那时她身边已经没了闺蜜,没了亲人,她和张学良都在宋美龄送来的圣诞树下拍了照片,奇怪的是,只有单人照,没有合影,两个人都显得寂寥。









直到1964年,因为基督教不允许一夫多妻,赵一荻才真正获得了一个“张学良夫人”的名分。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在和张学良被迫离婚之后,却这样说:


我和汉卿电话中说此事,他说:“我们永远是我们,这事由你决定如何应付,我还是每天唱《四郎探母》。”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字,但我也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汉卿的话“我们永远是我们”,够了,我们两人不承认它。

宋美龄每年和我都互寄圣诞、新年贺卡。这年,她信封上仍然是写张夫人收。

以后每年都如此。







1.刘芳,制造圣诞——论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淳子,旗袍,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宋路霞,上海滩名门闺秀,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4.梅灵,《申报》对圣诞节及圣诞老人形象的报道与传播,浙江大学2007年

5.邵志择,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耶稣诞辰在近代中国的节日化——以《申报》为基础的考察,《学术月刊》 2012年12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