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如何与孩子谈信仰

如何与孩子谈信仰

如何与孩子谈信仰
https://mp.weixin.qq.com/s/0VBkePcCpv6c3WCmLeFy-Q

如何与孩子谈信仰
辛克夫妇  ijingjie  昨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推荐阅读【经典回顾】


文丨海蒂与约格·辛克夫妇(Heidi und Jord Zink)

播音丨Tiffany

如何与孩子谈信仰
来自ijingjie
00:0023:18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今天有谁能向孩子保证,他可以随时将烦恼带到上帝面前,上帝总会聆听他,就像爸爸一样。孩子会说:爸爸根本不在家,所以上帝也不在。孩童经验连着通往上帝的门。我们对抱持怀疑的孩子不只谈及我们坚定的信仰,还有我们自己的怀疑,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怀疑。





作者简介:约格·辛克,现年87岁,牧师,作家,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也是德国最受欢迎、著作最多的新教神学家,与妻子海蒂`辛克结婚已60年,育有4个孩子,4个孙子。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对孩子而言,他是一段爱情故事的结晶,这种想法有多么重要。



我们的一个女儿两岁大时,坐在地上玩着两把刷衣服的毛刷。最后,她将两把刷子的软毛刷部分压在一起,并开心地大喊: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然后非常幸福地把两把刷子紧紧拥抱在胸前。



我们生命的根源来自爱的奥秘中,深不可测,且此奥秘超越我们的世界和时间,如此一来,也许我们就能够再度明白,为什么爱的奥秘如此深植于我们的本质和一生的寻觅中,它深到若没有这个奥秘,就根本不可能有生命。





            

“爸爸不在家,上帝也不在”


如果父亲因为工作缘故常常不在家,每次一回家就累得无法和家人说话,母亲整晚告诫孩子:安静一点,爸爸累了,不要打扰他。很有可能孩子就把疲累当作爸爸的标志,也认为上帝很累,很远,无法与之交谈,几乎都不在。



其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今天有谁能向孩子保证,他可以随时将自己的烦恼带到上帝面前,因为上帝总会聆听他,同时在孩子耳边说:上帝就像爸爸一样。孩子就会说:爸爸根本都不在家,所以上帝也不在。



我们家有一段时间爸爸常出差,每次回家疲累不堪,而母亲则与身体的病痛奋战。



有一天,我们与孩子们围在桌边讨论,要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长大了。想了很久之后,四岁大的小女儿说:“很简单,当你一直都很累时,你就长大了。”



我们不想当孩子的神,但如果一个小男孩,连自己的父亲都一直对他感到不满意、不断挑他的毛病,并一直用他自己的野心来要求孩子,如果这孩子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只是无尽的责骂和过高的要求,那么他以后对上帝会有什么想法?



要完全摆脱父母的形像,让上帝的概念完全跳脱自己过去的经验,需要相当长的年日,这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人努力一辈子徒劳无功。



我们并不要求一个做父亲的男人对妻子或孩子扮演类似上帝的角色,而是做一个可靠和仁慈的人。他可以给予孩子保证,生命不是一条满是挫折的路,而是可以以冒险前行的路。



耶稣说过一个最重要的比喻,是关于一位长期误入歧途后回家的儿子。在家门口,父亲迎接他。这里指的是上帝,以及他如何在我们可能误入漫长和危险的歧路之后又接纳我们,重新回家。



今天,有些父亲没办法阻止自己的孩子投入冒险的人生试炼之旅,孩子离开家、与家人失去联系,而且在今天的社会里,有时这样的漂泊会延续多年。但最重要的是,在外的孩子口袋中总有一把家里的钥匙,而且他知道父母曾说过:你可以随时回来,无论什么情况,只要你回来,我们都会很高兴。



我们四个孩子都曾在某一天宣布说,他要永远离开这个家,不再回来。但每一个孩子隔了几年之后就又回来了,而且是满心喜悦、理所当然地回家。而现在我们的家庭中,充满着自然的信任气氛,家人之间存着一种友谊,好像未曾改变,这种友谊是成年人之间的那种友谊。



曾有人说过:地球就像是天堂的化身,但在地球上的生活却有如地狱般。我们不认为上帝希望他的子民生活在地狱中。但如果我们彼此不互相尊重,尤其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话,地球就可能变成地狱。








孩童经验连着通往上帝的门
            

在儿童的世界里,家扮演重要角色。它能代替母亲的子宫,提供安全感。孩子刚开始学会走路时,总会小心翼翼地踏出家门,并马上就回到屋子里。在家里,孩子会常常跑到妈妈身边,要确定妈妈还在。



我们用宗教语言谈到“上帝的家”,谈到通往上帝的门,而那道门会一直开启,所以我们能够随时回去时,或许我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对此的具体感受是什么,事实上,我们联想到孩童时期的经验,想起那个温暖、充实的家,或那个冷清、没有家的感觉的地方。



之后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也必须一再重复“踏出门外”这个动作。为了工作缘故,为进入另一个人际圈子,也许为了去一个陌生的国度或环境,我们会离家,且总是必须忍受某种程度无家可归的感觉。甚至基督信仰也一再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去进行某种冒险。我们是否有信心,即使身处异乡也不感觉被遗弃,这和我们是否有一个可靠且随时可以回归的家息息相关。



关于孩子原始的安全感来源,如果孩子小时就对环境产生信任感,他就不会那么容易失去这信任感,而且也比较能够承受生活中一些危险和困苦。若在他生命的头几年没有得到这种机会,那么他一辈子都会有一种不特定、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即使他可能已很幸福,也完全没理由害怕时,他还是会有这种感觉。



今天,正面的权威比以前更容易建立,不过,已不能像以前一样,建基于霸道的掌控。



从耶稣开始,孩子就有权利反抗地上父母的蛮横要求,而投向天上的父亲。从耶稣开始,地上的父母就有义务,藉由让孩子营造自己的未来而给予孩子自由,无论父母对这样的未来是否理解,是否能进入这样的未来。从耶稣开始,父亲和母亲的职责就在于,给予子女自由的同时,仍提供亲情之爱,并随时愿意开放对话空间。



另一面,我们也不可以干脆顺着孩子的意愿而让他们一意孤行。如果一个孩子明知道,只要他说出想要什么,就一定可以得到,他只要大哭,妈妈马上就来。他可以随意破坏屋子里的一切,想去哪就去哪。



这种做法,一开始会有一些好处,他不必被迫用抗议的方式来赢得自己的自由。但一个孩子若从没体会过,有人可以成功地反对他,他最后也会期待上帝必须顺从他的意思。最后,他会与这位使他的命运不合己意的上帝宣布绝交。







允许孩子说出对信仰的怀疑
                             

在最早的阶段,信仰教育是尝试让孩子去感受他所处、所想像的世界之开阔与宽广,帮助他看到比眼前更多的事,让他对寂静和不引人注目的事物保持敏锐。



帮助孩子找到一种语言,让他怀着敬畏的心对待小甲虫、对待人和各种经验,帮助他对新的、不一样的、出人意料的事物能发出赞叹,帮助他在一些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也许对他人而言重要的事上,学会体认尊重,帮助他接受这一切,即使有些事令人不悦,并告诉他不需要掩盖或淘汰任何东西。



这样的开放性让孩子对事物有更大的尺度。长大过程中,大人学会去推托、简化或判断,学会将世界变小,好让自己能一目了然,而保护孩子不像成人世界一样丧失敏锐感,就已是一种成功的儿童信仰教育了。



如果我们能将孩子用来描述他对身边某个人鄙视、轻蔑的词汇,用一个比较合适的词汇来取代,就是在帮助孩子以更合宜的方式,去看待他所看到的这个人。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有些人看起来这样,有些人看起来那样,而另一些人看起来又不一样。我们就是在帮助他明白,所有的宗教思想都只是各种诠释,这些诠释多少接近真理,但绝不是纯粹的真理。



对我们的思想而言,真理实在太大了,但去思考真理、寻求真理、对它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无论如何都很值得。而且孩子也可能学到,用一个随手可得的资讯就跳过一个奥秘,这种做法未免太过简陋。



不要怕孩子怀疑。谁若自以为在信仰上丝毫没有困难,因此他的子女也不会在内心产生怀疑而备受煎熬,他们只是不愿面对事实罢了。



怀疑是一直伴随着信仰的影子,它也伴随着孩子的信仰,“怀疑”也是孩子敢做的第一种尝试。我们必须被允许说出这些怀疑。怀疑不是罪,也不是不义的行为,它正是努力艰苦寻求真理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在祷告中诉说,“寻求上帝”是一种艰苦的重担:主啊!这好累人啊!我们不能保证:从今天开始我不会再怀疑。但我们可以对抗怀疑,不让怀疑毁了我们的信仰。



我们接受怀疑的挑战,并在这过程中,嬴得对自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抱持怀疑的孩子谈及的,不只是我们坚定的信仰,还有我们自己的怀疑,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怀疑。



首先你自己要清楚:在我相信或想相信的事当中,什么是最好的?我们自孩提以来所获得的最重要领悟是什么?我能告诉孩子最美好的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接纳孩子对上帝的不满
                                                   

我们一再惊讶地发现,孩子对于罪、受苦、死亡、恐惧和世上的不公义,都能非常认真地思考。我们的一个女儿三岁大时,有一天她意味深长地说:“每一次当我坏坏的时候,我都觉得是妈妈坏和所有其他的人坏,而不是我。”



即使没有人对孩子说过他很“坏”,他们也可能很早就因为自己有黑暗的一面而觉得很苦恼。



我们的一个女儿四岁大时,有一天要求妈妈陪着她晚上在床前念“主祷文”。妈妈最后说:愿你的国度、你的力量、你的荣耀永归于你。阿们。结果,一阵停顿。女儿眨了眨眼,说:可是我的荣耀我可要自已保留,而且我也不会交出我的力量。



今天要吃菠菜,而小大卫要带谢饭祷告。他坐在那盘绿色的东西前,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最后,他终于说:主耶稣啊,你来做我们的客人,你就会看到,你赐给我们吃的是什么东西!连被强迫吃菠菜都还要感恩,这种点子只有大人才想得出来!我们大人有谁在面对令他苦恼和劳苦、或觉得空虚和没有意义的命运时,还能感恩?



这条路途很漫长,感恩需要一种洞见和力量为前提,而这是有些人在漫长的生活体验之后才找到的,但对于孩子,我们绝对不能预设他拥有这些能力。



我们的一个孩子三岁大时在街上跌倒受伤。妈妈帮她清理伤口并安慰她时,她叹口气说:如果上帝还活着多好!妈妈说:上帝当然活着!但孩子生气地说:那么他就不会让我跌成这样啊!



孩子的这种经验以及他对上帝治理世界所发出的愤怒批评,我们不可以忽视,也不可以责骂他:不可以说这种话,而必须认真地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些疑惑。重要的是,孩子已不只是接触到上帝和善、慈爱的一面,而且还接触到一位保有自己的奥秘,而且不会时时都让我们明白他旨意的上帝。



像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也会对同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可能很早就对生活感到苦恼。在这方面,他们是我们的伙伴,所以我们应该和他们认真对话,应该全心聆听,就好像他们和我们同龄一般。



我们一再听到有大人说,他们的童年过得非常快乐、无忧无虑,就像在天堂一样。但进一步追问后,却发现真相常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在欺骗自己。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是快乐的,能肯定自我,深信别人爱他,有安全感,身心平衡。



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且对孩子而言,这些问题就像大人所面对的问题一样大。因此,教给孩子一个和善的和友好的儿童信仰,并将所有大人烦恼的问题从中抽离出来,是无意义的。



孩子也会对大人产生类似的谬误想法。他们以为只有小孩才会有困难和烦恼,而大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一定很快乐。



双方都必须发现,父母和子女都有类似的烦恼、恐惧和毫无头绪。当孩子问:上帝造出这么多生病和畸形的孩子,对吗?他可以得到母亲很诚实的回答:我也不知道。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释放。



将这个问题保持开放,而不是被虔诚的口号美化或掩饰。我们可以将信仰教育目的描述如下: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一个能够去爱并且为人奉献的人。



重要的是,孩子是自由、独立的,他不对别人言听计从,而是发展出自己的良知,以及衡量自己良知的标准。重要的是,他不会成为恐惧的奴隶,而是抓住信心,并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或在别人完全都不加思索而忽略掉自己的经验时,他能思考和赞叹。重要的是,他能经得起世上没有人可以躲避的劳累和痛苦,并且不用去逃避现实。



父母在祷告中敞开的软弱使孩子明白,父母绝不是什么都会,但在我们身边有上帝,他远比我们会得更多。透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明白,每天晚上妈妈口中所说的这位上帝是谁。



或者是:孩子很害怕,怕隔壁家的狗狗、怕那个顽皮的男生、怕暗暗的地下室、怕晚上独自一个人,他寻求保护和安全感。但现在妈妈也说:我好怕会发生什么事,或爸爸怎么还不回来,或暴风雨快要来了,妈妈可以诚实的说:连大人也不能保护自己,可是当我们害怕时,我们就和上帝说话。如此一来,即使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我们也绝对不会被遗弃。这时候,孩子就会发现祷告的意义。



(本文节选自《天堂里的狗狗也有翅膀吗?》一书,台湾南与北出版社,《境界》有修改,标题均为《境界》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