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尘封5年,终于过审,据说,是近十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尘封5年,终于过审,据说,是近十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尘封5年,终于过审,据说,是近十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https://mp.weixin.qq.com/s/gvVS1D8ZCpnosTdXeSYe3g

尘封5年,终于过审,据说,是近十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今天

昨天,有一部尘封5年的国产电影,终于过审,硬扛着好莱坞大片《海王》同天公映。

有人说,它是今年最后的国产电影:《狗十三》



2006年,李玩,是个普普通通的13岁少女。

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对她的个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李玩」由「张雪迎 」饰演

对于一个13岁女孩来说,生活是庸常而单调的,上学放学,吃饭睡觉,夜里在昏黄灯光下写作业、发呆…

偶尔,撩起上衣,研究自己日渐发育的身体…






渐渐隆起的胸部,额头上一茬又一茬挤不完的青春痘,身体里涌动的荷尔蒙,曾在无数夜晚,让李玩焦躁易怒…

父母离异,李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爸爸娶了新老婆,生了宝贝儿子,也没时间了解她…李玩不高兴,他就塞一把钱:女儿啊!你想买点啥就买啥!




有一天,爸爸送了一只狗给李玩,大概是希望女儿能有个伴,大概也是让这只狗能代替自己去尽一些父亲的责任吧…

总之,李玩的生活改变了,不那么孤独了…




小狗天天跟着李玩屁股后面转,寸步不离,同吃,同睡…

喜欢上物理课的李玩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



没想到,这天,爷爷出门买菜,顺便遛狗,结果光顾着和菜贩聊天,狗丢了…

全家人紧急磋商,群策群力,大家决定,给李玩买一双溜冰鞋,转移注意力…




但是,李玩13岁了,但对于一个13岁女孩来说,丢了一只狗狗,是天大的事。

她像疯了一样,冲出家门,满大街的找,一边留着眼泪,一边扯着嗓子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只要听到谁家有狗叫,她就去砸门…

但在这个湿冷的夜晚,除了寂静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什么也没有…



空手而归的李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在窗户上写着爱因斯坦的名字,一边默默流泪…

她是为爱因斯坦的走失流泪,也为家人这样对待狗,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流泪…



接下来,整个事件,变得越来越荒诞,每大人都在假装积极的找狗,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是:小孩忘性大,过几天就没事儿了…

大人们不知道,其实,这是一场“战争”,是一个13岁女孩与成人之间的“战争”。

最后,无论谁赢谁输,留在这个13岁女孩心里的,都将是一片荒芜…



话说,早在2013年,这部《狗十三》就已经拍摄完成,也曾在一些电影节上放映,好评如潮,豆瓣得分居高不下,直至今日依然高达8.4分。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始终不能公映,直到昨天,才姗姗来迟,与中国观众见面,片名也从《狗13》改为了《狗十三》,片名变化,也让我们大致能猜到导演想表达的“那点意思”…



如果你关注中国电影,应该知道,《狗十三》导演曹保平是一位几乎没有失过手的中国导演。

从《光荣的愤怒》到《李米的猜想》再到《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状态虽有些起伏,但都是国产电影中的佳作,“曹保平”三个字,已然成为国产电影的品质保证…

这部《狗十三》曾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特别提及奖,拍摄于2013年,折腾5年,终于公映,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张雪迎出演本片时,只是个14岁的孩子,却流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演技,对角色的掌控精准,可以说是颇有天赋,未来可期。

前几天,张雪迎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那是2011年,我14岁,一名普校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害羞地驼着背,顶着一额头痘,穿着松垮的校服,在校园里啪嗒啪嗒地走,习惯性被淹没在人群中。我想,或许是当时的我和李玩太像,所以我才“变成”了李玩。

明天有点特别,从节气上来说,是大雪,也是电影《狗十三》上映的日子。回过头来已经踩在2018的尾巴上,在与李玩暂别的7年间,也许是因为偏爱,闲暇时我的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出她那张低头笑着的脸,眼底却没有笑意。

成长总是这么让人“笑不出来”吗,又或者亦如人生。我们被要求磨去的“棱角”,真的是必不可留的吗?很多人说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那我是否可以不选择这样的成长?我不想向成人世界妥协啊。

关于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看完大哭了一场,李玩好歹有个平行宇宙可以幻想,而自己只有一地鸡毛的现实。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开的伤疤,那么对不起让你这么难过,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没有共鸣,那么恭喜你,你好幸运。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可以这般贴近彼此的心,我甚至想和你们在一块喝点小酒,彼此畅聊、宣泄一番。

作为演员,我想得到大家观影后的客观评价;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我还想听到大家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在这里和我说,我会看的。

是啊,怎能不让人感慨,拍电影时还是个14岁的孩子,电影上映已是21岁的大姑娘,李玩在电影里所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张雪迎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呢,同时也正是这部电影所经历的呀...

人这辈子,能有几个7年啊?

14岁的「张雪迎」所饰演的13岁的「李玩」

21岁的「张雪迎」

有人说,它是今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电影;也有人说,它是最残酷的儿童电影;更有网友说:它是今年你能看到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叫《狗十三》,从表面上看,是一只狗与13岁少女的故事…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童真被污染,孩子被驯化为大人,诚实被异化为谎言与伪善的故事。

有网友评论道:电影发生大城市的体面家庭,女孩被父亲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女孩准备出门找狗,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根本就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更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所谓长大,就是被迫着接受那些你不愿意接受的事物,是妥协,是委曲求全,是明白驱动成人世界运转的是利益,而不是对错。

李玩问朋友: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朋友没有回答,其实,可以用韩寒导演的话来回答: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



我记得,在某一集《奇葩说》里,马东说: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反驳道: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当一个人,在某天学会了说:狗狗找不回来,算了;爸爸很少陪我,算了;这件事我没做错,算了…

磨掉棱角,不那么较真,对这个世界说:算了。

这个时候,大概,就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分界线吧。



电影是这样结尾的,爸爸开车载李玩。

忽然,爸爸用一只手捂住女儿的眼睛,泪流满面…

他不想让女儿看见自己的脆弱,他用陕西话说:你爸,不是个好爸!



这时,观众才能想起:爸爸并不天生就是爸爸,爸爸也曾是个13岁少年,或许,他也曾养过一只狗…

或许,13岁时的爸爸,也曾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1就是1,2就是2…




但终于有一天,爸爸变成了现在的爸爸。

而那个13岁的少年,早已湮没在滚滚红尘中…

就像是那只已经消失的,永远不会回来的,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

TOP

https://mp.weixin.qq.com/s/sGprvQ0gGlEs6-tHaHEflg
老雾讲电影|狗13,你面对的是永远不会说对不起的人

原创: 老雾  雾满拦江  今天
老雾讲电影|狗13,你面对的是永远不会说对不起的人


文 | 雾满拦江

(01)

日本作家伊板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种父母,会撕裂孩子的心,却从来不肯说声对不起。

就像电影《狗13》呈现给我们的。



(02)

李家没有皇位。

但老李感觉有。

一心想要个儿子。

等孩子出生,一看是个女儿,老李怒了:

丫头也没法继承皇位呀。

随便起个最省心、最不用动脑子的名吧。

就叫李玩。

(03)

李玩读中学了。喜欢物理,近乎痴迷。

但老师可能不喜欢物理,就想让她改文科。

叫家长!

老李来了,老师说:那啥,这蠢孩子才考了17名,这么差的成绩,没法儿抢救了。还是放弃理科吧。

李玩哭着求父亲。

不想改,她真的喜欢物理。

老李怒了:你这熊孩子,咋这么不省心涅?

改改改,再磨唧当心抽你。

硬是把李玩的志向改了。



(04)

改了志愿,李玩不情愿。

老李那个烦呀:这不省心的孩子,打死算了……不行,好像国家不让打死孩子。

那就让她养条狗,省得天天闹腾。

送来条小奶狗。

李玩根本不喜欢狗。

可小奶狗不停的叫啊爬啊,求关注。

最终李玩被打败,接受了奶狗。

一人一狗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同睡一张床,同吃一碗饭。李玩给狗起了个名字:

爱因斯坦。



——她的心里,仍然痴迷物理。

(05)

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出门。

回来狗就丢了。

李玩冲出家门,寻找爱因斯坦。

爷爷阻拦,被急惶的李玩失手一推。

哎哟嗬,爷爷跌倒了。

脚受伤。

——家人对李玩的态度,瞬间降至冰点。

——你的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

(06)

为了寻找爱因斯坦,奶奶走丢了。

父亲怒不可竭。

打!

咣咣咣,哐哐哐。

李玩被打成狗。

爬进浴室恸哭。



打完了,家人琢磨出一条妙计。

李玩快粗来,爱因斯坦回来辣。

真的吗?李玩忘了疼,跑过去一看……哎哟妈,这是啥东东?

这根本不是爱因斯坦好吗?

全家人怒目而视:它咋就不是爱因斯坦呢?它明明就是爱因斯坦!

……不是你们……

她总算明白了。

家人所要求她的,就俩字:

省心!

——其实只要道声歉就好了:对不起孩子,你的狗让我弄丢了……再抱着李玩,让孩子放声大哭一场,就能解开心结。

但这么做,太麻烦。

横竖你不是想要条狗吗?

那就再赔给你一条,你还想咋地?

再闹腾就打死你!

(07)

李玩其实并不喜欢狗。

只是亲手把爱因斯坦喂大,自然就有了感情。

不曾想家里又强塞给她一只爱因不斯坦。

大家根本没有感情基础好吗。

却只能接受现实。

(08)

接下来,父亲给李玩一个万万没想到的礼物:

看到前边那个小盆友了没有?

那是咱家的皇位继承人。

你弟弟!

弟弟……李玩瞬间懵了。

父亲居然瞒着她,偷偷生了弟弟。

说好的只爱我一个人呢?

算了,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吧。

小弟弟淘气,挥起木棍,咣叽把奶奶额头打爆了。

爆就爆了吧。

你长这么个额头,不就是给皇位继承人打的吗?

全家人夸奖继承人:打得好,好有力气。

李玩看不下去了:应该让弟弟道歉。

父亲:道个毛歉呀,不道!

受此鼓励,小弟弟操起棍子,殴打善良无害的爱因不斯坦。

狗狗被打惨,狂吠起来。

家人大怒:竟敢吠我们皇位继承人,这还了得?

马上送往火锅店!

无辜的爱因不斯坦被揪出去,李玩的心在滴血。

那是她的狗,那是她的狗,那是她的狗啊!

——可她在这个家里的地位,比狗又高到哪儿去?

泪落。

无声。



(09)

家人对待李玩的全部要求,就是省心!

强行改了她的志愿,答应带她去天文馆,又出尔反尔。她都读高中了,可父亲甚至连她不能喝牛奶都不知道。

送一条狗给她,并不是爱她,而是希望她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没有对孩子的了解,更没有尊重。

完全以自已为中心,只希望孩子给自己脸上贴金添光彩,但千万不要让自己付出半点脑力和精力。

(10)

李玩夺得全省物理竞赛头名。

可以保送大学了。

父亲欣喜若狂:孩子,你想要什么?要什么爸爸都答应你。

我只想看看爱因斯坦。

父亲的脸,立时沉了下来。

带她去了流浪狗收容中心。

那条善良无辜、却谁也不喜欢的爱因不斯坦,已经绝食身亡。

世人待它全无半点温情。

但它无怨无悔,仍然期盼着爱。

一如李玩的命运。



(11)


成年父母对孩子的爱,竟是那么的脆弱。

非得彻底完全的省心,他们才有能力爱。

但凡一点点成长诉求,也会把他们的爱压垮。

(12)

李玩,是许多孩子的缩影。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父母说得最多的,是七句话:

第一句:要听话。

第二句:要懂事。

第三句:要孝顺。

第四句:别让大人操心。

第五句:爹妈没日没夜累死累活,不全都是为了你?

第六句:养你有什么用?

第七句:你咋这么多事儿呢?

这七句话,实则只有一句:

孩子,我爱你——只不过,这份爱太脆弱,不比一层肥皂泡膜更具承受力。但凡你有一点点成长诉求,父母对你的爱,就会嘣的一声爆裂,演变成一场翻脸无情的大打出手。

可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父母根本不懂爱!

——他们的爱,不过是精明的投资。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付出,把孩子如猪驴一般喂大,然后再要最高的回报——孝顺!

孝并不重要。

顺才是关键。

顺的意思是:不要对父母有任何要求,不许希望你的父母努力变得更好。吞下父母偏执扭曲的错,然后背负起这些肥硕的成年人,艰难踏上人生路。

所谓望子成龙。

(13)

影片中,父亲所开的车档次不断提升。

这表明,父亲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

——但他舍不得把一点点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家里,用在女儿身上。

这个父亲尽最大的努力,以减少自己对爱的投入。

这不是精明的生意,又是什么?

(14)

爱是用心付出。

不是精明到家的算计。

李玩父亲的所为,告诉了我们:真正称职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而不要像李玩父亲一样,李玩都快考大学了,他竟不知道女儿痴迷物理,不知道女儿的体质,喝不了牛奶。

第二: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人,而不是皇位继承人,或是妨碍了皇位继承的累赘。

第三: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与孩子一起长大的狗狗,已经构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父母一定要知道这份情感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第四:学会保护孩子。那么柔弱的孩子,如果父母都不呵护她的心灵,孩子又能指望谁呢?

第五:把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非成本最低廉的投资。

第六: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你在孩子心里的爱与记忆,是时间累积出来的。

第七:感谢孩子。是她让你了解了自己,让你懂得了成长,让你成就了自己。

做到这几点并不难。

只要记住——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要求回报的。

爱就是爱,不是菜市场上的精明还价!

(15)

小时候,我的父亲告诉我:孩子其实是父母的恩人。

他那么柔弱,被你带到这世界,承受着父母所有的缺陷与不足。

透过孩子这面镜子,父母可以认清自己,变得一天比一天好。

——可总有些父母,不是努力做个好父母,反而苛责于无助的孩子。要求孩子“懂事”,承担自己懒惰不成长的代价。强迫孩子“孝顺”,替自己死不肯改的错误埋单付账。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的心撕碎,却永远也不会说声对不起。

这样的父母,你柔弱无助时,他动手打你,说这是教育,说打你是为你好。

等你强壮起来,他开始跟你讲道理。

——其实他们一辈子,都在拒绝道理,都在与成长对抗!

当你能跟他们讲清楚这些,他们已经白发苍苍,假装听不懂了。

你能拿他们怎么办?

只能体谅。

体谅他们生活的不易,体谅他们人性的无奈。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警示我们:不可重蹈复辙,不可让父母的错误,在自己身上重演。我们的认知有多少不足,孩子的成长就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我们在生活中犯多大的错误,孩子的心就会被撕出多大伤痕。醒醒吧,为父母者,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独立自由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尊严,有个性,需要呵护,需要尊重。万不可强迫孩子承担我们的错失,万不可为图省心,在孩子心里留下灼热的烧痕。尊重他们,爱他们,但千万不要让他们用痛苦与泯灭个性来交换。惟其还给这世界一颗自由的心,你才会在成就孩子的同时,陪伴孩子一共成长,并最终与最好的自己相逢。

TOP

马东说: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反驳道: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没有能力反抗,只能算了。

TOP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 ... p;from=groupmessage
江一燕谈往事痛哭:父母等孩子的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母的道歉


太阳系吐槽君
12.10 15:38
阅读 17126
关注
桌子的生活观 出品
​1

懂事的背后

是一种残忍的绝望

江一燕说过她小时候的故事。

她是独生子女一代,妈妈是一个小商店的老板,平时很忙,她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孤独一人在家里游戏、听雨。

妈妈把两只可爱的小狗带进了他的世界,她非常开心,称呼它们为:阿富!阿发!

后来迫于生计,妈妈却把狗卖给了别人。

她的狗狗一直在流泪,她不断的抗议,撕心裂肺的呐喊,可是怎么也阻止不了狗狗被杀。

从这件事情之后,她学会了“隐忍”,学会了顺应大人的心意。

许多年后,妈妈和她聊起那两只狗。

妈妈学着当年的语气喊起来:”阿富!阿发!”

然后笑着说,只要一喊,它俩就会疯一样的从山上狂奔下来报到。

就那一瞬间,江一燕情绪崩溃,红了眼圈:

”妈妈,你别说了.....”

在大人的眼里,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疤,永远也不能碰。

这个故事,是江一燕作为观影嘉宾,看完电影《狗十三》之后的一个情绪失控点。

她说,长大是必然的,但是懂事要付出太多代价,就像在动物园里被驯服的兽,终要学会表演,游戏。


知乎上有人问,有什么是你当年很喜欢最后却没有选择的东西?

最高赞的匿名答案是:

上二年级那年,一天,爸爸带弟弟去买玩具,我死活要去,因为我想买一个芭比娃娃。

弟弟买了一个陀螺,我记得很清楚,十块钱,十几年前十块钱,包装很大气,陀螺闪闪发光,摆在最高一层的柜台上。

然后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也想要买一个玩具。

我没有说我想要什么,直接把爸爸拉到卖芭比的地方,指着两块钱那种。

然后啊,我爸爸非常大声的对我吼,怎么这么不懂事!什么破玩意!买什么买!浪费钱!

那是傍晚了,夕阳的光通过地板反射在我的脸上,售货员阿姨也看着我,我到现在也忘不了那个眼神。

我只是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啊,我也是个孩子啊,爸爸,那个娃娃只需要两块钱啊,你为什么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吼我呢?

我没敢要七块钱那种,我要的,只是一个两块钱的,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呢?

或许,在她父亲的眼中,女儿长大了,就不应该要玩具了,就应该要懂事,要让着弟弟,不要什么都和弟弟争,可是她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啊。

隔着屏幕,我真的很想抱抱那个被父亲吼着,被逼着不断懂事的小女孩。

有人说,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其实啊,成长往往只是一瞬间。

2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这是电影《狗十三》海报上面的一句话。

13岁女孩李玩喜欢的是物理,父亲强行把她的兴趣改成英语,为了补偿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等到狗和女儿产生了感情,又企图把狗丢弃。

李玩数次抗争,最后迎来“威严”父亲的一顿暴打。


那个场景很熟悉,李玩进入浴室之后,把衣服撩开,伤痕累累,脸色是巴掌印,一身都是血。


她把水龙头打开,让莲蓬头上面的水倾泻下来,在水里面悲痛地放声大哭。


最后,把自己瘦弱的身体蜷缩在一旁,像一只受伤的小猫舔舐伤口。

这个时候,我发现邻座的女孩在小声啜泣,或许,她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一部青春成长电影让人哭没有什么厉害的,厉害的是你知道,那就是你自己的青春。

透过女孩浴室的镜子,我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母亲的棍子,外公的脚。

但他们打我的时候,我不会哭,更不会躲,因为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可以在这样的方式下面屈从。

那是一场从心底掀起的海啸,你就静静地站在那里,根本没有人知道。

姜思达说,电影里面的场景简直和自己的成长一模一样。

他读五年级那年,父母离婚,有一次父亲喝酒喝多了,家里刚刚买了一台电视,家里的老人不怎么会用,姜思达就多了一句嘴,说,这怎么能不会呢?

很快,父亲的拳头就过来了,照着他的脑门砰砰地打下来。


这样造成他整个童年都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父亲会对自己做出什么。

有人问姜思达,为什么你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他说:这是成长给我的,因为你从小到大必须得知道大人现在是高兴了还是不高兴,大人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开始吵架了,然后你是该要回避还是该劝和?

所以,你从小就在想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会敏感。


整个短片最刺痛我的地方就是,姜思达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他问父亲,为什么你结婚都不告诉我?

然后说出了那句最刺痛的话: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咱俩真的不熟。


说出那句话的时候,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他眼中的泪花。

然后,电话那端父亲陷入了长长的沉默。

在姜思达的心里,他和父亲真的不熟,当初和母亲离婚的时候没有告诉他,如今结婚也没有通知他。

在他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一场场凶案现场,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父爱除了给他暴力和冷漠,只剩下一种名义。

3

父母等孩子的道谢

而孩子还在等父母的道歉

李玩在给弟弟过两岁生日的时候,所有人的焦点都在弟弟身上,她唱着生日歌,被拥挤的人群推到最边缘的地方。

最后,她索性找了一个凳子在人群之外的地方坐下来。

仿佛,那一个人群是她格格不入的地方,有父亲、后妈、弟弟、爷爷、奶奶,他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而她,才是那一个多余的人。


可最为讽刺的是,弟弟是父亲瞒着她生下来的,她两年都不知道,买狗、买溜冰鞋都是用来补偿她的,可是没有一个人问她接不接受弟弟,原不原谅父亲,就全部把目光投注在弟弟身上。

这是一种何等的冷漠和心酸?

电影的推进过程,其实就是李玩被逼学会伪善、假装,压抑内心的过程。

《狗十三》的最后,李玩找回了自己丢失多年的狗狗,最后她却不得不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我看错了。

然后,她跑到巷子里面无人的地方,哭的撕心裂肺,只有她背后墙壁上当年残缺的“寻狗启示”,见证了她曾经的内心挣扎。

她说,她害怕狗狗会突然认出自己、扑向她,可是她怎么样也保护不了狗狗。

那一刻,我的眼泪也跟着下来了,这是一种残忍的绝望,终于,我们都变了那个懂事的小孩。

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敏感、自卑、脆弱,总是在按照父母的期望在走。

或许在他们的眼中,孩子也是和玩具一样,是不需要被尊重的,反正只要打着父母的幌子,打着爱的名义,就可以随意控制我们的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始终会长大,父母以为我们长大后会变得懂事,会感激地对他们说一声道谢,可是,我们一直一直都在等父母对当年伤害的一声道歉。

就像电影的最后,李玩的父亲哭着对她说:“你的爸爸不是好爸…”


那一刻,李玩的内心终于释然了。

我们终将和自己的疼痛和解,我们终将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我们也终将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这不是一种原谅也不是不原谅,而是终于能够坦诚的面对了。

这个世界从来不完美,成长很惨烈,但不可否认,它就是我们的青春本身。

我所期盼的是,虽然事实是这样,但当房子暗下来的时候,不要诅咒黑暗,你要起身去点亮一束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桌子的生活观 ,作者:桌子,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现教育培训行业先行者,兼职男模,签约专栏作家。​​​

TOP

https://m.jiemian.com/article/2691715.html
【思想界】《狗十三》背后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是父母皆祸害还是孩子不懂事?
        思想界 4小时前 A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近期上映的电影《狗十三》,以及在法国蔓延的“黄背心”运动。

《狗十三》上映:中国式家长真的都是祸害吗?
近日,曹保平执导的青春电影《狗十三》在尘封五年后终于与观众见面,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狗十三》讲述了张雪迎饰演的十三岁少女李玩和她的狗爱因斯坦的故事。李玩的父母离异后,父亲(果静林 饰)有了新的家庭,并且再添一子,但由于害怕李玩无法承受,父亲决定选择合适的时机再告诉她。李玩因此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口头上说着为李玩好,但却在她的成长中持续缺席。李玩爱好物理,但父亲却硬要她参加英语小组。在意识到自己做法太粗暴以后,为了缓和父女关系,父亲送给李玩一只小狗,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小狗取名叫做爱因斯坦。在家庭中孤立被冷落的李玩很快和爱因斯坦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可一次意外中爱因斯坦丢了。李玩情绪崩溃,拒绝家人的安抚。后妈这时候想到一个办法,买一条新的小狗,并告诉李玩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知道自己被糊弄,拒绝接受新的爱因斯坦,她继续找狗,家里也因为她的疯狂找狗行为而鸡飞狗跳。李玩当着父亲的面借酒消愁,结果遭到父亲一顿暴打。这件事是个转折点。在此之后,李玩不再吵闹,尝试和新的爱因斯坦相处,她不再只喜欢物理,开始听父亲的话,好好学英语。她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但新的爱因斯坦很快又被夺走了。由于后妈和父亲的孩子、自己的弟弟无法和狗相处,新的爱因斯坦再次被送走。在那之后,李玩继续当一个乖孩子,她被保送到省重点。甚至当父亲的生意伙伴给她夹来一块狗肉时,她也吃下了,并且说了句“谢谢叔叔”。


电影《狗十三》海报
在发布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的影评《<狗十三:谁“谋杀”了青春>》一文中,作者曾于里将《狗十三》放在近年中国影视圈的青春叙事脉络中进行梳理。在曾于里看来,从2013年赵薇指导的电影《致青春》开始,一系列青春影视作品(《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最好的我们》等等)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一类青春叙事的主要基调是怀旧。它剔除有关青春的一切杂质,回忆过往的美好。有关青春的疼痛体验被符号化为堕胎、车祸、家庭变故等外在冲击,却鲜有私人化的、内省性的刻画。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类青春叙事,它聚焦青春与成长内部的龃龉和破碎,探讨少年与成人两种不同秩序的冲突,《风柜来的人》《十七岁的单车》《少女哪吒》等等都在此脉络之中。而曹保平的《狗十三》也可归入此类。

在曹保平看来,《狗十三》探讨的并非青春期的小伤痛、小呻吟和小伤感,而是家庭、社会和伦理问题。在接受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专访时,曹保平坦言当时面对这个青春题材的剧本,他十分犹豫,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拍一个13岁女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跟他过往的犯罪剧情片截然不同。时隔一年,再次阅读这个剧本,他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女孩与周遭世界碰撞的故事里看见自己。正如曹保平所言:“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曹保平在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特点,即在结婚或者独立离开家庭之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不平等状态,而很多冲突都是源于这种地位的不平等。比如在电影中,李玩被父亲带到饭局上,扮演和睦家庭中的乖巧女儿——出于父亲自身的需求而忽略了女儿本身的意愿。曹保平在访谈中指出:“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很晦涩,中国的父辈和子女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经常被我们选择性遗忘。等到了你成熟和父母衰老时,天平会倾斜过来,父母又会显得弱势,对人性的映射也挺微妙的。”

电影中对于中国式家长的探讨引发了诸多共鸣。在萝贝贝发表于微信公众号“萝严肃”的文章《我开始理解讨厌的大人也有可怜之处,但我不能原谅讨厌的大人》中,她指出电影中的父亲正如很多中国式家长一样——他不用爱,而是用秩序解决问题。而在大人眼里,秩序就是爱。“在讨厌的大人和讨厌的孩子之间,我还是要先找大人的错,因为孩子生下来时,是没有选择的。”电影讲述的其实是天真的消逝,而这种消逝,是在一次次驯化和暴力的打击中完成的。萝贝贝在文中发问:对于电影中这位把秩序当做爱的父亲,是否要原谅他呢?她给出的答案是不原谅:“讨厌的大人一定有可怜之处,长大的我开始知道、理解和同情他们的可怜之处。可是我不能彻底原谅那些讨厌的大人。如果彻底原谅甚至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问题,我怕我会变成讨厌的大人。”


电影中的李玩和她的父亲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不仅引发了为人子女的共鸣——从豆瓣上诸多站在李玩角度考虑的影评便可知悉,大家纷纷感叹父权家庭的杀伤力和残缺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也引发了家长难当的共鸣。萝贝贝在文章中指出,有相当数量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会感叹当父母太不容易了、孩子不打就是不行。萝贝贝甚至设想,如果将《狗十三》放到网上讨论,在关于家长为何打孩子这一话题上,高赞评论会呈现如下样貌:

“孩子英语不好怎么行?光靠物理好总分上不去能考上学校吗?那当然要上英语小组提高成绩了,强迫她去有什么错?”

“狗丢了找不回来能怎么办?全家人都哄着她了还想怎么地?把爷爷推倒了又害得奶奶差点走丢?这孩子无法无天了不打怎么能行?”

“家长怎么祸害了?都够考虑她了,生个弟弟都不敢跟她说瞒了一年,哄着哄着才敢说的,打完了不是立刻又认错又哄她了吗?带她出去跟叔叔阿姨也是做生意需要怎么了?”

“这孩子再不管,可能就是巨婴了!”

在发表于“界面新闻”的《<狗十三>:青春只会带来阵痛,怎么度过就看个人修行》中,作者戴天文指出,在通往长大成人的路途上,李玩也选择了颇为极致的对垒方法。由于她自身性格的敏感和孤僻,和家人的交流本身就很少。爱犬遗失后,她怪罪爷爷,当晚不回家。当家长侵犯了她的尊严,她选择了离家出走、泡酒吧喝酒等对抗方式,最终遭到了父亲的暴打。作者认为,将青少年当做一个人格不完整的小孩,是很多家庭会犯的错误。因此,一方面在面对青春期难题时,家长需要看到子女的成长,学会用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子女也需要用理性和温和的态度与家人朋友沟通。作者在文末指出,“遗憾的是,故事展现了青春的残酷,却并没有带来一个能促进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进行和解的好的启发。生活的残酷不可避免,家庭的和谐却是能够凭借沟通和理解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每一位追求个性或者独立的孩子,都需要在青春期跟原生家庭碰撞得头破血流。再者,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没什么不好。”

究竟是父母皆祸害,还是子女不懂事,在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语境下,这可能是个永远无解的话题。当父母试图将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维度强加于子女身上,甚至替子女做决定,并冠之以“都是为你好”“怕你走弯路吃亏”等诸如此类以爱为名的理由时,当子女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经济独立,甚至在成年之后的种种人生重要节点如结婚如生孩子的时候仍然依赖父母提供的金钱和劳务帮助时,这种亲子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和羁绊或将永远伴随左右,甚至代代相传。

TOP

https://mp.weixin.qq.com/s/dNtTRZmRI035pzIKohWI2w
被僭越的青春!

原创: 踽踽前行的李大虾  六百击  今天


一条狗算什么?

对于大人来说,它只是哄孩子开心的宠物。

对于三四岁的小孩来说,它只是一个会叫会跑的玩具。



而对于一个离异家庭的13岁少女来说,那条狗就是她自己,总被人漠视、孤零零地蹲坐在角落中。




因此,狗丢了,对于大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而对于这个13岁女孩来说就是整个世界的崩塌。

大人永远无法明白女孩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他们也不理解女孩为什么那么倔非要连夜寻狗。

不就是宠物狗走丢了,那就再给你弄一条一模一样的。

女孩哭着说,这不是原来的那只,我就要原来的狗。

“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大人无可奈何,对女孩一顿揍,事情就这么摆平了。



这件事后,女孩也变了,不再哭泣,不再任性,她终于成为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

就是他们将一碗热喷喷的狗肉端在女孩面前,女孩不仅笑着吃了下去,还非常礼貌地说了句谢谢......



这就是电影《狗十三》所讲的青春,一个赤裸裸、令人心悸的“成长”故事,也正是这部电影被禁五年的原因:太过真实。

的确,第一个画面开始,这部作品就展现出一种国产电影难有的现实主义气质,主角李玩素面朝天、额头上还泛着青春痘,丝毫看不到要用颜值和荷尔蒙来博人眼球的浮夸影子。



紧接着地道的方言、真实的家庭布景、熟悉的日常对白....整部电影的感觉非常真实,非常对。

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曹保平借着这个13岁女孩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了关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批判,而只是提出问题、真实反映现状,将思考留给了观众。




-01-

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价值的认定是不同的。

在小孩面前,一个塑料瓶比一百元钞票更有价值,等她再长大一些,一个朋友要比一幢北上广的房子更重要,成年后,钞票、房子、事业可能远比朋友更重要....



如果你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你会发现大家对于价值的追求会变得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实用主义,这种变化与一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处于下一个阶段的人会尊重处于前一阶段的人,你不能觉得钞票更有价值,就强硬将一个宝宝手中的纸团换成钞票。

那是一种没有关爱、缺乏尊重的僭越。

在《狗十三》中,这样的僭越到处都是,李玩喜欢物理,爸爸觉得要把英语学好才能上个好大学,于是硬将她拉到英语角。

爸爸告诉李玩不能喝酒,可在吹牛、拍马屁的饭局中,爸爸却让李玩给别人敬酒。



李玩视自己的狗为最珍贵的朋友,丢失后,家人为了哄她,便买了一个样貌差不多的狗骗她说这就是李玩丢失的狗。



一个谎言导致了一连串的谎言,而这堆谎言成为了大人留在李玩心中的一大笔坏账。

李玩对家人失望透顶开始闹脾气,最后爸爸用暴力让李玩强行接受了这个谎言。



这样的僭越不仅存在于李玩的家庭中,还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上,一只蝙蝠闯入教室,学生们充满好奇、欢呼雀跃。

忽然,随着一声巨响,蝙蝠被英语老师用书拍死在地,老师淡定地告诉大家,可以收回心了,接着念单词。

就这样,老师用他为人师表的权威傲慢地僭越了属于那个年纪孩子们的好奇心。



看着拍死在地的“蝙蝠”,李玩若有所悟,她明白抗争是无用的,躁累了,那就只能浅吟。

喜欢读《时间简史》的她只能用双重宇宙来安慰自己: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在某个宇宙里被纠正。

所以,当李玩最后在街上碰到自己丢失的狗时,表姐兴奋地告诉她,这就是你丢失的狗,终于找到了。

可是李玩却说表姐认错了,事后表姐不解地问李玩,你为什么不承认呢。

李玩低声说,“我刚才好怕它认识我向我扑过来 ,幸好没有”。

李玩明白把狗要回来了又能如何,还不是会被殴打、遗忘甚至送到狗肉店,还不如就让它跟着别人,说不定在平行的另一个家庭中,小狗可以更加幸福。




哀莫大于心死,李玩终于妥协了、懂事了,她没有像以前那样自我、任性,她开始为别人着想,开始收敛自己的情绪,像一条狗一样主动躲在边缘和角落里。

这让家人很开心,这个姑娘终于可以让人省心了,可他们怎能明白李玩吃下那碗狗肉时的苦涩和绝望。

早早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悲凉和无奈,他们只能躲在一处暗自流泪。




-02-

此前,我们看到了很多第五代导演拍的属于他们文革一代的伤痕青春,他们经历了一段充满苦难的历史。

新一代人所经历的在他们面前仿佛不值一提,可是拥有丰富物质的我们未必就比年长一代幸福。

贾樟柯曾说:

我不认为守在电视边、被父母锁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为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没什么高低之分,对待“苦难”也需要有平等精神。

过去第五代的青春片中总是充满了曲折离奇,他们习惯神话过去的苦难,仿佛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不配谈什么成长和青春。

这种“神话苦难”的惯性一直影响到了年青一代的导演,所以一些作品为了营造这种曲折,总是喜欢以堕胎、失恋来刻画青春和成长,仿佛女孩没有经历过这些就不会真正成长。

这些矫揉造作的情节令人作呕。

《狗十三》的出现令人振奋,它是我一直期待的作品,剧本里藏了很多东西,它拍出了真正属于80后、90后的青春。

要知道,在这个麻木、冷漠、功利的时代里能够静下心来捕捉到散于家庭、学校各个角落的生活碎片,并能够构建起青春成长的轨迹,这一点要比拍一个充满传奇经历的故事难上加难。

我们太习以为常身边的一切,以至于忽略和错置了太多的东西。

我们的父母习惯于重男轻女、习惯于对孩子撒谎吹牛,我们的教育习惯于假大空和极端功利,习惯于扭曲天性和意识形态。



当我们的孩子走过起初的懵懂、之后的反抗、最后也习惯于身边的一切时,我们的子子辈辈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泥潭中。

电影中有一处细思极恐的细节,爸爸得知李玩获得物理比赛第一名后非常高兴,他在车上情不自禁地唱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这首歌几乎是他无意识中唱出来的,以至于他都笑着说“不知怎么突然就想起这首歌了”



一瞬间,我们窥见了父权背后的专制阴霾,这种潜藏于父亲青春年少时的暴力随时可能喷涌而出。

李玩此前正是被这份专横的暴力灼伤而变得了“乖乖女”。

试想一下,被功利化、谎言、暴力所伤的李玩将来有一天为人母亲时,她的悲剧也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孩子的悲剧。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警示价值。

电影最后,对成人世界失望透顶的李玩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非常狠的问题:你见过真正的大人么?

我想这既是一个拷问,又是主创的希望,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塑造出真正的大人,我们就不能拥有正常的小孩,而没有正常的小孩,他们就不会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这部电影着眼于家庭,着眼于孩子的成长,看上去是一个很不起眼、习以为常的点,但却很踏实地抓到了我们国家的痛处:

我们没有健全的家庭和教育,所以我们的社会很魔幻!

TOP

https://mp.weixin.qq.com/s/ZnUpsASq51eyzLmUIn-JjQ
被禁了5年,这部国产电影讲透了:压抑,是如何遗传的

原创: 主创团  武志红  今天
点击上方↑ “武志红”,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满洲里
花伦 - 大象席地而坐


文 | 五花鹿




周末去电影院看完了《狗十三》,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从头哭到尾。

这部禁播了5年,豆瓣评分高达8.4的青春片,呈现了一部中国孩子的成长史。

更准确地说,是『驯化史』。

13岁的李玩是被驯化的对象。

从敏感、倔强、有兴趣、开放、心软,到后来的懂事、麻木、忧郁,不过短短几个环节。



爸爸擅自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为了道歉,选择送狗;

李玩和狗有了感情后,爷爷弄丢了狗;

大人们没有帮李玩找狗,用新狗骗她是旧狗;

好不容易李玩喜欢了新狗,因为弟弟不喜欢,爸爸把狗卖去了狗肉店。

这个过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没用。

她难以消化丢狗的悲伤,在爷爷奶奶家常发脾气……

于是爸爸决定,教训她一顿。

那晚李玩喝酒消愁回家,一进门,爸爸气势汹汹地拽住她脖子,抡起手掌往她脸上、身上扇过去,让她低头、大声地、一遍遍地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



李玩被吓得发抖,喊完“对不起”之后逃到洗手间,看着身上的伤口,一个人哭了好久。

第二天起床后,她不再为狗哭闹,之后的日子,也变乖了。

爸爸的暴力很“有效”。

影片最残忍的一个镜头,是在一次饭局中,爸爸的客户给李玩夹狗肉,全家人盯着她,但没有人出来帮她说一句话,怕得罪客户。

李玩停顿了几秒,把狗肉塞进嘴里,一口口咀嚼,面无表情地吞了下去。



她终于“长大”了。

而这一切的推动者,是她的爸爸。

在电影中无数个情节里,他本有其他的选择,例如承认丢狗是大人的错、安抚她、帮她找狗、让她哭出来、不让她吃狗肉……

但他最后总选了那个最伤人的方式☟

压抑她。

直到李玩吃狗肉的那天晚上,他在车里回忆起当年的自己忍不住大哭时,我才意识到:

他也是一个被驯化已久的、隐忍的大人。

他觉得成人社会就是一步步压抑真实的自我,现在他又让女儿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成长。

这就是中国孩子成长史上最吊诡的地方:

一个被驯化的大人,教一个鲜活的孩子学着隐忍和懂事。




1


像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剧一样。

电影中的爸爸,爱着李玩,也伤害了李玩。

因为,一个被驯化的父母的爱,是畸形的。


他爱她,懂她的兴趣,
但他更重视其中的利弊。

他知道李玩喜欢物理,想带她去天文馆看宇宙展览,但一了解到英语是她的分数短板,就不由分说地改了她兴趣小组的志愿;

他带李玩看展览的那天,本是兴致勃勃,但接到一个电话后,他还是拉着李玩去赴一个教授的饭局,最后错过了展览的时间。

在爸爸看来,分数和关系,都比兴趣重要得多。


他爱她,知道她的感受,
但他更敬畏权威。

在打完李玩之后,他抱着李玩和她不断地道歉,甚至说得哽咽。

但在两小时前,为了平复爷爷的情绪,让李玩能服从爷爷和奶奶,他还是选择了动手。因为,爷爷是一整个家的核心权威,不可违抗。

在面对教授的时候也是一样。他禁止李玩喝酒,却让她在饭局上破例敬酒,只为博教授开心。




他爱她,体察她的心情,
但他选择讨好别人。

他知道李玩爱狗,没有把第二只狗狗卖给狗肉店,而是悄悄把它送到了收容所。

但在客户夹狗肉给李玩时,他盯着她,眼神复杂。

他怕李玩吃,代表着她杀死了那个爱狗的自我;

更怕她不吃,让客户误会自己不给面子。

他理应站出来保护她,但在客户面前,他选择了忍耐。

那个眼神,演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和一个父亲形象的崩塌。



他爱她。

但在以上这些重要的关头,他没办法。他必须要全面服从权威的父亲,讨好客户和教授,追逐利益。这是他适应社会的方式,也是他对人生的认知。

他通过伤害李玩的方式,把这种认知,也传递给了李玩。



2


我们大部分人,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在聊这个话题时,同事姚姚很有同感。

985高校毕业的她,一毕业就“顺风顺水”地进入了银行系统,工作一年月薪过万。但当时的她并不开心。

除了工作内容不喜欢,更重要的是,领导一直在给她们施压,催着她们多做业务,同事之间尔虞我诈,她常常因为内向,被人挖苦。

她很郁闷,打电话给家里人,妈妈告诉她:

忍一下。

成人世界哪有什么容易的事情。

多听领导的话,你还年轻,什么都不懂,要学习。

银行的工作多好,又体面又有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这种腔调很熟悉。

☞在她被老师误会早恋时,妈妈匆匆赶来,没有问她事实,而是立即向老师哈腰道歉,顺带骂了她一顿,直到老师露出了微笑;

☞在她高中学业压力大,抑郁到想要自杀时,妈妈告诉她,人生就是这样辛苦,好好学习,忍一下就过去;

☞在她找了一个很契合的对象时,妈妈盘算了一下说:供你读那么多书,最后找了这样一个普通家境的人,亏了......逼着她分了手。



她最后偷偷换了低薪却喜欢的工作,也在一年后薪酬提升,超越了以前在银行的收入。

但压抑的人生底色,依旧改不过来。

她至今都不敢告诉父母,她把银行如此“体面”的工作换掉,因为那是父母的谈资;

她找新的对象时,总会下意识试探着对方的家境,但却无法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

她在公司中习惯性地讨好上级,不敢和上司讨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分工.......

最后,她觉得生命没什么意思,在咨询室一遍遍地哭。

一次哭着哭着,她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的日常表情:

他们总是皱着眉头。

对着领导哈腰,对着老师点头送礼;

紧张地供着房贷,熬着没意思的工作等着退休;

没有别的爱好,也无法理解她对文字的热情......

他们也觉得人生辛苦,要不断迎合,也教她这样去做。

到最后,她真的体会到,人生辛苦,意义缺失。


3


艾小羊曾说过:



我一直觉得父母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教育。

至少你让他发现,人活着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着。



我非常认同。

真正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的释放。

只有能释放自我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相信:人生可以过得越来越有开放,越来越有成就感。



前阵子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因癌症离世,他一生过得非常丰富。

他拥有2支球队;他电影公司的作品获得艾美奖;他拥有了一个脑科学研究所;他投资飞行公司,用私人飞机把人送上了太空,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他还有一艘潜艇,作出过考古贡献;他热爱野外探险旅游,他还是一个音乐演出家......

每一项事业,都是他内心的兴趣所在。

而谈起他微软的创办过程,更是传奇。

他喜欢从小看各种电子杂志,研究计算机和新产品。某天得到一本杂志的启发,他想出了新的商业契机,于是说服比尔·盖茨辍学,一起建立了公司,命名了“微软”,才有了这家世界级的大公司。

看了他的自传之后,发现他的原生家庭功不可没。

他父母是很珍爱自我的人。

母亲爱书如命,家里地下室堆了很多藏书,古典文学、世界各地的历史、现代小说.......热爱收拾家里的她,连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都舍不得丢掉。

她常和朋友聚会,对生活有激情,到了八十多岁,眼神中仍闪烁着活力。

父亲热爱爵士乐,园艺。为了家庭生活的稳定,他年轻时放弃了当橄榄球教练,做了个大学图书馆二把手。

但他没有因为得到铁饭碗而开心,相反,他感到深深的遗憾,认为当教练更加快乐。

因此,他重复地告诉保罗:长大后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才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对待自我的态度,也贯彻到了日常的教育中。

他们认为孩子的自我,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他曾经喜欢化学,在家里做实验,不小心气体泄漏,差点伤害到地下室的狗狗,父母只是叮嘱了几句,没有再进行阻止;

他喜欢研究电路,爸爸给他买了机器,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也成了他走向计算机的启蒙;

有一次,一个同学烧了保罗的数学书。校长坚信是保罗自己烧的,所以叫来了他的母亲,想让母亲也来一起教育孩子。

结果母亲一到,表情严肃,力挺保罗:“我们家每个人都爱看书,一个爱看书的人不可能去烧书”。

人生对父母来讲,是一场享受和释放的旅程,所以他们可以理解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去释放自己,过想要的人生。

甚至捍卫他们的自我,不被权威所侵蚀。



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父母破坏掉他的乐趣,告诉他不能不务正业,让他懂点事,努力读书,也许他可以进入常青藤,成为一个华尔街的精英。

但也许就没有微软,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航天成果、电影,更没有他随性而为,充满乐趣的一生。


4


王朔在提到女儿教育时,说过,

优质教育的终极核心,也许并不是教你如何成功,攀升到顶峰。

而是如何忠于自己的兴趣,在这个领域成为实现个人理想并同时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核心,就是忠于自己。

而畸形的成长是,父母不仅自我压抑,还教会孩子压抑自己。



公号伊姐和《狗十三》曾一起做过点映。

点映过后,有个中学生站起来问:

“为什么李玩要吃狗肉,不想吃就不要吃。要是我,一点不吃!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吗?”

编剧焦静华告诉他:

“我希望你永远不理解,这才是对的成长。”

最后,希望我们这一代大人,
可以试着在生活中释放自我;

也希望我们能允许孩子,
在成长的道路上忠于自己。

这才是对的成长。



作者简介: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