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她写中国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却因“辱华”被拒签

她写中国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却因“辱华”被拒签

她写中国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却因“辱华”被拒签,含恨而终,但布什因为她爱上了中国
https://mp.weixin.qq.com/s/B0lC1ySV0VRmjm-IluoTrQ
新少数派  今天




Pearl
赛珍珠


赛珍珠,或许你没听过她的名字?








她是美国人,她又说她是中国人,她是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女作家。

她深爱着中国,译著了70余部有关中国的作品,临老想再回来看一看这片土地却被中国拒签。

她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的女作家,还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但却不怎么招巴金、鲁迅等人的待见,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被定义为“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她挖掘了林语堂这颗文坛之星,到后却与其闹翻。她被传与徐志摩历了一段刻骨铭心,却扑朔迷离无从考证。



在所有影响美中两国文化史的人物里,赛珍珠是最令人瞩目也最受争议的一个,同时也是被人们研究追忆得最少的一个。

也许,你该听听她的一生。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1973年),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出生4个月后即随传教士双亲来华,从此结下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她从未向中国输出西方教义,反而向西方重新描绘中国,正因为她的文字,西方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从小赛珍珠的父母就教育她“中国人和我们是平等的”,认为中国文化“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她的童年与中国孩子别无二致,从小讲汉语,穿中式罩衫和布鞋,吃中国食物,和一帮中国小朋友玩。她缠着保姆王阿妈讲龙王鬼怪的传说,稍大一点,又在自家厨子那里翻完了《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故事书,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慢慢长大。

1900年“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局势不稳,赛珍珠被带回美国。两年后回到中国,家里特意请了位前清秀才孔先生做她的老师。孔先生大讲儒家学说、中国历史、古典文学……为赛珍珠打开了一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大门。三年时光里,她不仅熟悉了中国传统典籍,还能写一手秀美楷书,甚至能动手自刻印章。母亲在闲暇时教她英语,赛珍珠精力充沛,聪颖好学,自言读完了父母书架上每一本书,成套的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和莎士比亚……充实着她的少年时光。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1916年,赛珍珠在庐山避暑时邂逅了农学家约翰·布克,次年两人便成婚了。婚后,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安徽宿县,布克做农业考察,她便和他一起下乡,不时客串翻译。布克想用美国方法教授农民种地,在祖祖辈辈经验相传的中国农民中推广,艰难自不待言。三年的农村生活,让她目睹了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拼搏。

其间的愚昧和智慧,卑微与伟大,都深深震动心灵,成为她日后创作《大地》三部曲最主要的材料来源。


“他们承担着生活的重负,做得最多,挣得最少。他们与大地最亲近,无论是生是死,是哭是笑,都是最真实的。”
——赛珍珠




漫长的写作之路就此开启
1919年赛珍珠与布克移居南京,迎来的第一个孩子,被诊断出是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智障儿。赛珍珠也因这次生产失去了生育能力。打击接踵而来,1921年挚爱的母亲因病离世,女儿的病负担不轻,为了挣稿费贴补家用,赛珍珠尝试将她的两篇随笔《也谈中国》与《中国之美》寄往美国投稿,居然很快有了回音,相继发表,她开始对写作充满信心……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926年,赛珍珠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出版。她由此认识了后来的第二任丈夫、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也是他不断鼓励赛珍珠继续写自己熟悉的中国题材。

1929年,赛珍珠开始在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写小说《王龙》,仅仅三个月后就脱稿了。这部小说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的发家史,他在土地上耕作,土地就是生命。在理查德的建议下,《王龙》改名为《大地》,堪称点睛之笔。1931年《大地》出版,随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在此之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往往是愚昧、怪异的代名词,小说里要么充斥着如德龄公主写作的天方夜谭一般的宫廷内幕,要么便是流传最广的“傅满洲小说系列”中,精明阴险的傅满洲是“黄祸的化身”。赛珍珠的《大地》无疑让入耳目一新。这部小说堪称农民的史诗,无意之中也与时代的节奏不谋而合:恰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劳工神圣成为一句全球性的口号”,《大地》讴歌生生不息的劳动,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大地》在当年便卖出了180万册,连续22个月荣登美国畅销书榜首,并于次年一举赢得普利策奖,赛珍珠已然是文坛叫好又叫座的耀眼新星。



但此时,赛珍珠与布克的婚姻走到了尽头。1935年,赛珍珠与布克办完离婚手续的当天,便和理查德举行了婚礼,离开中国,定居美国。

《大地》之后,赛珍珠相继写出《儿子们》《分家》,组成了《大地》三部曲,关注的视野涵盖军阀混战、革命起义、洋为中用等众多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议题。

1938年,赛珍珠接到一个远方的来电:她因此书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赛珍珠在瑞典皇家学院上的致谢辞饱含深情:“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就是我的生活”,正值日寇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她不忘强调:“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水浒传》译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
写完《大地》后,赛珍珠萌生出念头:将自己自儿时起就极为喜欢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推荐给西方读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为此,赛珍珠先请来金陵神学院的龙墨乡老先生,为她一一详细解释《水浒传》里的风俗、服饰、兵器等古代专有的名词。又请来中国作家朋友的妻子,为她朗诵《水浒传》,她一边听,一边翻译。翻译工作前后持续了四年。赛珍珠觉得书名按照原意“在水边”直译过去,毫无味道,最后取孔子的一句名言,将书名定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即《All Men Are Brothers》)。

1933年出版的英文版《水浒传》,一下蹿上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作家林语堂曾对赛珍珠说:“多亏你的译本,使这部名著全球闻名。现在国外甚至有人将施耐庵比作荷马,称赞中国也有《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的作品。”




与徐志摩的一段情?
讲林徽因的时候讲过,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和林徽因全程作陪,而就是在那个时候,泰戈尔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时,徐志摩的精妙翻译让台下听众如痴如醉,其中就有赛珍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对于徐志摩,赛珍珠是通过诗集了解他的,当时徐志摩28岁,比赛珍珠小三岁,不仅出版了两本诗集,还翻译了包括泰戈尔在内的世界著名诗人的很多作品,当赛珍珠说起当初自己是为补贴家用才开始写作时,徐志摩对她说:“不要为金钱去写作,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像泰戈尔那样,做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吐出无双的情曲。”这使得赛珍珠相当受鼓励。



据美国传记作家斯特林的《赛珍珠: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女人》的备受争议的记载,赛珍珠“在南京高校任教时和风流倜傥的徐志摩相识,他们常在上海幽会。”

赛珍珠也有一些隐晦、似是而非的文字,被指暗喻徐志摩:“有一个年轻漂亮的诗人,他才华横溢,颇受读者爱戴,在被称为‘中国的雪莱’时,他很自豪。……直到现在,只要我一想起他,浮现在我面前的首先是他那双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般美丽的手,他的手很大,也很漂亮,强壮而有风韵,十指纤长,如妇人之手一样光滑……”

但风流倜傥的徐志摩却从来没有为赛珍珠留下过哪怕一星半点儿的文字,在志摩的诗和散文里找不到任何隐约其词的暗示……

1931年,当徐志摩飞机事实的消息传来时,赛珍珠痛哭流涕,或许人生自是有情痴,又或许此恨无关风与月,谁知道呢。



一手发掘林语堂,又不欢而散?
1934年,是林语堂最倒霉的阶段,他主持的杂志《人间世》严重亏损,又与多年好友鲁迅断交。“左联”办了《太白》杂志,全力批判林语堂的闲适小品,令其处境尴尬。就在这个时间,林语堂遇到了赛珍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当时四面楚歌的林语堂,听说有人要请赛珍珠吃饭,林语堂立刻提出,希望把自己的座席排到赛珍珠旁。饭局结束时,赛珍珠说:“各位如果有新作,我可以做介绍人,在美国刊行。”大家觉得是客套,也没当真,而林语堂当晚就把自己在英文报纸上发表的几百篇短评翻出,送到赛珍珠下榻的酒店。

几天后,赛珍珠与丈夫约林语堂见面,共商出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即后来轰动美国的《吾国与吾民》。

1936年初,在赛珍珠反复邀请下,林语堂全家赴美,并接受赛的建议,开始写《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在国内写稿从来不改,而写这本书时,华尔希几次提出意见,虽改动较大,林语堂均一一照办。后来,《生活的艺术》取得了更大成功。这一年,林语堂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京华烟云》。

1940年,赛珍珠推荐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正值欧战,诺奖停摆。1950年,赛珍珠再次推举林语堂,但评审委员会认为林写的都是英语小说,无法代表中国文学。



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抗战结束后,物价上涨6万倍,林语堂几乎破产,曾向赛珍珠借钱,遭拒绝。1953年,因版税问题双方翻脸。

1954年10月,林语堂准备去南洋大学任校长,行前给赛珍珠发电报,但赛珍珠未回应,林为此怒道:“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1955年,他将《远景》一书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与赛珍珠关系彻底破裂。

1971年,赛珍珠想回中国看看,却未获批准,被拒十个月后,永别尘寰。1976年,林语堂逝于香港。巧合的是,两人都活了81岁。


在中国,却备受争议
在1938年,一位美国人因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小说(以及两本传记)而荣膺此奖,授奖词赞美道:“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她就是美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赛珍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1933年,米高梅公司开始筹拍电影《大地》,1937年公映后反响颇大,演王龙妻子阿兰的路伊斯·莱纳因之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她的另一篇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小说《龙种》,于1944年被翻拍,主演是凯瑟琳·赫本,把中国形象推向了美国的普罗大众。有美国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赛珍珠与其作品的影响:“以任何宣传都不可能取得的方式,使成为日本受害者的中国人具有了人的属性;而当日本人零星进攻扩展为全方位战争时,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同情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全国性情感”。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赛珍珠公开发表了著名政论《日本必败》。她应宋庆龄之邀,出任“保卫中国同盟”的荣誉委员,号召美国文化界新闻界,成立了“美国中国救济事业联合会”,说服罗斯福总统夫人出任该会荣誉主席,为援华筹集了大量的资金。

1941年,她自创一个民间团体——东西方协会,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著名女演员王莹当时还在美国学习,她受赛珍珠之邀,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到敌人后方去》等剧目在美国各地巡演。在赛珍珠的运作下,节目甚至演到了白宫,胡适在美国听闻由衷赞叹:“这才叫锦上添花啊!”1943年她主动请缨到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说,推动排华法案当年被废除。

在赛珍珠的时代,上至政治领袖下至清洁工,无一不读她的小说。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她为一代美国人‘制造’了中国人”。“尽管政治气候在不停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看待中国人。”



尽管赛珍珠对中国抱有深挚的情感,但在中国,她却有点两头都不讨好。

早在1938年她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就公开抨击“蒋介石因无视农民而失去了他的机会”。赛珍珠的“放肆言论”激怒了官方,虽然她获诺贝尔奖与中国有关,但南京国民政府派驻瑞典的使节仍奉命拒绝参加颁奖仪式。

1943年,宋美龄访美,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恳求美国进一步军事支援。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演说结束后咨询赛珍珠,她径直指出“宋的致命弱点在于她与中国的普通人民大众如隔千山万水”。

赛珍珠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和联系群众等问题上曾撰文称赞过共产党人,她在美国一度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嫌疑分子”,但她始终和共产党“保持一定距离”,1943年周恩来邀请她访问延安,最后未能成行。

从1957年反右到文革末期,赛珍珠先后发表《北平来信》,批评红色中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后来,又发表批评人民公社的《银蝴蝶》,以及针对文革迫害知识分子的《梁太太和三个女儿》。

她的反共文学,引起了中国媒体和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反弹,被定位为“反动文人”,成为最不受北京欢迎的人之一。甚至连小说《大地》也被指责没有写出“那时中国革命正处于高潮”,而表现“农民安静地种地”,批为“封建主义”的典型。



1933年11月,姚克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一文,鲁迅回信说:

“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即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

巴金在《鲁迅风》上,也曾坦率表白:

“我从来对赛珍珠没有好感……她得了诺贝尔奖金以后还是原来的赛珍珠。”



望尽天涯不见家
她在1961年出版的《过路的桥》扉页上写着:“我拒绝称她是敌对的国家,中国的人民太善良,中国的土地太美丽。”她始终热爱着这片命途多舛的“大地”,那份情感深沉、厚重、充满善意。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到晚年,赛珍珠十分眷恋中国,希望能再次回到故乡。1970年至1971年,她接二连三地给中国发电报,还向即将访华的尼克松总统求助,渴望得到一份邀请和入境签证。她信心十足地向媒体宣布,即将返回阔别36年的中国故乡。

1972年,在一番焦急的等待之后,她终于收到中国政府的来信,信的内容却让人始料未及。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赛珍珠女士:


来信收悉
考虑到长期以来您在著作里采取歪曲、攻击、谩骂新中国及其领导人的态度的事实,我被授权告诉您我们无法答应您访问中国的请求。

您的忠诚的,二秘H. L. Yuan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她曾喃喃自语:“要是能吃到一块镇江黑桥的烧饼该多好。”

她被葬于住所宾州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墓碑简洁至极,只有她亲自书写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 据说,当赛珍珠被安葬时,穿得是一件她平生最喜爱的丝绸旗袍,这也许是她对中国最后的求爱。



1973年3月26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葬礼的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又富于同情心的人”。



“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
——美国前总统布什也在访华时说



(文字与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一生到老,
从童稚到少女再到成年,
都属于中国。”

——赛珍珠


一些学者认为,在描写中国题材而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方作家中,第一是马可·波罗,第二便是赛珍珠。不管对于她的争议有多大,她对文学的贡献是无法否定的。看完了她的一生,时代成就了她,时代也让她抱憾而终,我们只静静的欣赏,不加言语的评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