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怎样在“巴比伦”上大学?

怎样在“巴比伦”上大学?

怎样在“巴比伦”上大学?
https://mp.weixin.qq.com/s/CVUjhtTy0N2znWUQbxsYLA

怎样在“巴比伦”上大学?

原创: 境界君  ijingjie  今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经典回顾】
文 | 橡溪
播音 | 晟星
怎样在“巴比伦”上大学?
来自ijingjie
00:0022:41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在巴比伦读大学,最需要问自己:你是否已经被“巴比伦逻辑”同化了?但以理没有立志成为大学里的读书达人,而是立志在上帝面前敬畏祂。人性的扭曲和软弱很容易让“为了神读书”成为幌子。追寻梦想没有错,正确的顺序是先去渴望上帝,再让上帝重整我们的梦想。


《在巴比伦上大学》是台湾今年出版的新书。不是考上大学就一定会上大学,这本书可以作为如何上大学的“入学手册”。身为台湾校园出版社副主编的毛乐祈,试图透过犹太人但以理在巴比伦异地求学的经历,引导我们反思自己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

公元前607年,但以理和其他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但以理和三个同伴一起被挑选进入王宫接受为期三年的教育。四个年轻的学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受巴比伦的异教文化沾染,不但学成各样知识,更得到上帝所赐的智慧。

可是,究竟如何在巴比伦上大学?即便对于但以理的经历,也有不同的解读。前几年流行一本书叫《但以理读书法》,书中这样介绍——“汉城大学第一名毕业的金东焕传道激励你——以神的方法成为读书的达人。2000年以接近满分全校第一名的傲人成绩,毕业于汉城大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决心:‘要成为像但以理一样的人!’要为神的荣耀而读书。他拒绝了国家公费留学和任教于母校研究所的机会,也放弃了韩国最大企业秘书室的重金礼聘;……立定心志要为神来念书,这就是他的唯一秘诀。”

对基督徒来说,为上帝的荣耀而读书很容易只是幌子,更多想证明自己有多行。毛乐祈说,我们实在不能低估人性扭曲和软弱的程度,贸然就采纳“读书是为了神”的说法。“很显然,‘读好书=荣耀神’的说法太过于简化,不足以对付复杂的人性与面对充满苦难的社会。”



从薪水名片上的职称找“存在感”  

台湾著名精神科医生吴易澄观察到“但以理读书法”的模式,很容易会变成“为自己读书”,甚至只是为了爬升社会阶层。但以理读书法与其说是来自圣经的世界观,不如说更多凸显了台湾整体“读书能出头”的社会价值观。这在国内何尝不是普遍的存在呢?

如今又到开学季,活跃在各中学附近的陪读大军又开始忙活起来。笔者家乡有一所被誉为“亚洲高考工厂”的中学——毛坦厂中学。这个小镇的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是陪读的家长拉动起来的。学期中,镇内人声鼎沸;寒暑假,人去楼空。来这所学校复读的高三学生很多,复读费也高得离谱。学费高低与高考成绩密切相关,最贵的第一学期要交4.8万元。

但是我们上了一所好的大学,就能确保自己能拥有想要的人生吗?毛乐祈回忆起自己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学毕业后,我才算慢慢体会社会的残酷现实。出了校园,台湾大学的光环并没有帮我换到一张‘社会游戏的入场王牌’,只能进到一家默默无闻的新创公司上班。过了一年,辗转到了上海的一个小公司工作,情况更惨,没有任何关系和人脉,没有名片上的头衔,我到底算老几?我只能拼命地争取认同,从薪水、从名片上的职称来找到‘存在感’。既辛苦,又可悲。”

毛乐祈所经历的也是今天许多人正在经历的。他们从心里呐喊:我的梦想在哪里?我辛苦所读的几年大学,到底为我带来了什么呢?“我们花许多时间准备考大学,幸运的话,大概花四年时间可以把大学读完,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读研究所,紧接着几乎花一辈子在工作。其实,花个几天或一个月,把‘什么是真实’、‘人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些根本问题想清楚很值得。毕竟探究真实,是读书的最根本目的,否则,正如沃克·柏西(Walker Percy)曾说过一句话:‘你可以得全A的成绩,但却有不及格的生命。’”



身处巴比伦,却不属于巴比伦  

在巴比伦读大学,最需要常常问自己的是,你是否已经迷失在“巴比伦逻辑”中。为了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为了怕被别人看不起;或者只是不想输给别人,所以拼命往上爬,就是这个隐藏的“巴比伦体制”,让我们一路从小学拼搏到大学。

人生如果只是这样,美其名叫培养竞争力,其实是沉沦巴比伦。这个世界的潜规则是要按我们的出身、地位、能力来分类排序,以此决定我们的价值,要我们“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但1:4),好为巴比伦效忠。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迷失在巴比伦的世界中。

毛乐祈自己是在人生低谷的非常时期,才慢慢发现,其实他的生命更多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也因此,一旦以为重要的那些东西消失时,就会认定自己毫无价值。“在这个社会的大熔炉里,‘我’到底是谁?镜子中的人,脸上所呈现的,真的就是‘我’?当年在上海,由于被分手,工作又没有进展,因此极度困惑,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明明赚钱不多,却因为不想被人看扁而装阔。

一阵子下来,我觉得好累、好孤单。内心里最底层的呼唤是: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好好接纳一个没有成就、感情破碎的我?能够按照我的本相来接纳我?有几次,我只能在棉被里独自流泪。”

他的老师谢智谋教授提醒说:“如果你还是用头衔、财富、地位、外在实践的认同或能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寻求被肯定的存在时,当失去这一切,你终将黯淡,甚至沮丧不已。”

作者提醒我们,但以理在巴比伦上大学读书,始终没有被同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更高的目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但以理书》10章12节提到,但以理从一开始就要“立志要明白,又在上帝面前刻苦自己。”但以理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不是立志穷尽巴比伦的学问,成为读书达人,而是立志在上帝面前敬畏祂,寻求祂的话语和智慧。当然神也将巴比伦的学问给了他,但他立志要属于上帝,他因着上帝找到了自己,得以身处在巴比伦中,却不属于巴比伦。

当你无法找到那位更高的存在,你的生活空间就会很狭窄,你的心就会变得空虚。人心越空虚,就越有购买欲、占有欲和消费欲。当下高校校园内的校园贷,正疯狂地捕获高校学生的心,导致学生借钱超前消费。

9月初一开学,陕西汉中就发生了一起大学生因借贷无法偿还而跳江自杀的悲剧。9月4日,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朱毓迪的尸体在汉江中被找到,父亲吃惊地得知:儿子朱毓迪从大一上半学期开始,让同学帮忙或自己在校园贷平台陆陆续续借钱,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万元,贷款用途基本就是和同学聚餐以及偿还贷款。

当我们为生命的失丧而感到惋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生命若不被神的恩典包围,就会被各样的诱惑所吞噬。唯有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才不致迷失方向。



生命被各样的诱惑吞噬  

当我们认定自己是上帝的儿女时,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就会带来全新的改变,这是彻底不同的身份认同,会带来很不一样的生命视野和使命。这种使命感会带你寻找真正的梦想。

对于毛乐祈而言,追寻梦想没有问题,重点是做梦的方向和根基。不是不该做梦,而是不要做错了梦。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个梦是期待上帝国度在地上的实现,去做上帝国度的梦。基督徒应该尽心竭力,让这个永恒国度慢慢成为我们心所渴望的。基督徒不只是上上教会、理智上知道有上帝而已,而是有对梦想的渴望。

毛乐祈认为:“欲望/渴望是主导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基督信仰并非要我们去压抑/解放欲望,而是把欲望放在正确的位置。先去渴望上帝,让上帝来重整我们的渴望。”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是人类知识的起点应当始于“敬畏耶和华”,这样的知识和智慧,不只是头脑的聪明,而是一个从心发出、尊崇上帝的态度。若不是认识自己有限与软弱,我们的求知,往往带来伤害,甚至走向死亡。

在书中,毛乐祈提到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奇才巴默尔关于知识的一段话:“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是因为他们伸出手摘取的知识所属的类型,是不相信神、排斥神的知识。他们求知的动机,不是出自爱,而是出自好奇心和控制欲,出自想要拥有与神相似之力量的欲望。神比亚当、夏娃更早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软弱与潜力,但他们不把这当一回事。亚当和夏娃不肯以自己被认识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以至于他们求取知识的方式,必定是带他们走向死亡的知识。”

巴默尔曾写过,我们若想要用知识恢复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我们就必须从我们的灵性传统出发,重拾“求知即是去爱”的模范和方法,也必须以爱的力量改变所教导的知识,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巴默尔呼吁大家开创新的求知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由始至终常怀着祷告。“祷告可以打开自我,当我们朝现实的中心走过去,现实也往我们的中心走来。在祷告中我们不仅呼唤着万物核心里的爱,也倾听万物核心里的爱向我们呼唤,呼唤我们走出隔绝孤立,走出自我中心,进入群体和怜悯。”

在祷告中,我们学会以同样的爱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沉浸在祷告中的理智,不再以分裂和征服、摆布和控制为思考的目的,思考变成去爱,去体认世人都有的共通的纽带,并在受造群体中找到各自的本分。

正如巴默尔所言:“真正的知识既要求又产生我们对依靠的谦卑和感激。真正的教育不是好像高等教育般注入的虚假骄傲和权力的自大,而是帮助我们明白,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完全是恩赐——恩赐是要享受和分享,不是用来寻求主宰。”



拥有爱的能力才是王道  

亚瑟·霍姆斯(Arthur F.Holmes)指出,基督徒在学校受教育,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一生应当成为改革者,不只是站在旁边绝望惊慌,也不是厌恶地走出设立另一个基督徒的圈圈,而是在那结构中去工作、去慢慢改变,他清楚知道,他自身为神国度的代表,公正和怜悯、社会的公义就是在他的工作场域中。”

基督徒大学生应该关注公义,而不只是为了毕业谋一份好工作而已。圣经说:“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做自己的梦,焦虑彷徨、终归无有。做上帝的梦,连自己的梦也得以实现。

当我们看到上帝更大的荣耀,也学习去享受时,求学、求知便再也不同。不再是小打小闹的升学游戏,而是进入到上帝荣耀浩大的使命当中。

看破了巴比伦大学的问题,但如何活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呢?怎么样才能倒转过来,不再让大学主导我们的信仰和人生,而是用信仰来主导大学?

毛乐祈建议,我们不必去想改变世界,而是应当从小事做起。如果连睡懒觉的习惯都改变不了,怎能改变世界呢?“我们可以开始改变自己宿舍的‘小世界’:早上起来铺床,东西归位,衣服叠好,不在沙发上吃夜宵;甚至可以改变起居习惯,固定早上灵修,晚上跟爸妈打电话请安,改变跟室友的说话态度,更关心他们。这样小小的改变,室友们或许也能感受得到,甚至整间宿舍的氛围都为之改变。”

书的结尾部分,毛乐祈呼吁说:“同学们,基督徒不可能只是躲在教会的围墙内自嗨,乃是带着国度使命走出去,不管是去医院、法院,是投资银行或高科技制造业。我们选科系或是找工作得以有一个全新的视野,不再只是问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前(钱)途,而是问:我能否在这个专业中最多实践上帝国度的工作——行公义、好怜悯,存怜悯的心与上帝同行。”

“当我们离开学校,走进社会的现实里,必定会看到更多的黑暗,更深切地体会人性。但是,你真的相信吗?这个世界最关键的东西,还是教会里头大家都说到老掉牙的‘信、望、爱’。对上帝有信心、盼望,拥有爱的能力才是王道,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更是丰盛生命的关键。”

(欢迎大家继续就这个主题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眼中的教育病症和解决之道,毛乐祈的《在巴比伦上大学》由校园出版社于2017年1月出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