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李隆基“打胎”,被谁逼的?

李隆基“打胎”,被谁逼的?

李隆基“打胎”,被谁逼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uwT%2F3kSf81nLOu#rd

李隆基“打胎”,被谁逼的?|解密

2017-04-09 看历史
微信ID
EYEONHISTORY

文|柳馥
摘编自《唐玄宗背后的女人们》,“指文图书”授权转载


差点被扼杀在娘胎里的唐肃宗


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在太子东宫的別殿呱呱坠地,这无疑让平日沉闷、压抑的东宫平添了一份喜气。李隆基当即给他的小三郎取名为嗣升。说来嗣升的出生真不是容易的事,他差一点就被父亲李隆基扼杀在了母亲的肚子里。

自李旦即位起,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拉开了权位之争的大幕。景云初年(710年),朝堂上太平公主的势力正当上风,而李隆基之前虽然通过诛灭韦后等人为自己建立了一定的威望和功业,但在政治上他始终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人脉无法和太平公主同日而语。而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之后对李隆基素有忌惮。

李隆基的太子当了不到一年,太平公主就放出了“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不仅如此,她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一有风吹草动就向唐睿宗打小报告。

久而久之,东宫的人都暗地里持有两种态度,对太子的忠诚度也跟着大打折扣。太平公主有了唐睿宗李旦做靠山后,权势越来越大,东宫里那些首鼠两端的人渐渐地都靠向了太平公主那一边。由此,李隆基的窘境从朝廷进一步延伸到内宫。

这时,东宫的妃嫔中正好有人怀孕了。原本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李隆基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按照史书记载,李隆基非但不高兴,他还担心此事会旁生枝节,无端惹出祸事来,拖累怀孕的妇人。于是,李隆基考虑打胎避祸。犹豫之际,他找来心腹侍读张说商量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

李隆基说:“有人不希望我子嗣丰胤啊,我恐怕她会惹出祸端,说不定还会连累这个怀孕的妇人。”其实李隆基心里已经很清楚,他也已做出决定。张说也是明白人,为了东宫的安宁,他自然同意打胎之策。几天后,张说又借着侍读的机会,将打胎药带给了李隆基。

得药后,李隆基心中愈加笃定,支开左右,然后一个人悄悄地在内室烧火熬药。药还没有熬好,李隆基可能是因为多日思劳神倦,就伏案小寐了一会儿。

忽然,他梦见一神人身披金甲,手拿长戈,围着煎药的锅转了三圈,然后把煮的药全都给倒了。李隆基醒来一看,果然药一点都没有剩。

如是三回,李隆基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又召来张说商量。张说一听,立马说:“殿下,这是天命,孩子不能打掉啊!”就这样,几经周折,被张说赞为“天命”的小三郎嗣升总算出生了,而他就是日后将李隆基拱上太上皇之位的唐肃宗。

显然这则被新旧唐书、《柳氏史》收录的故事,因为唐肃宗的关系被附会上了传奇的色彩。而故事中暗藏的女主角就是唐肃宗李亨的生母,在至德二年五月被大权旁落的太上皇李隆基根据“母以子贵,德以谥尊”追封为元献皇后的杨氏。

李隆基的这次追封无疑是为了调节已然十分紧张的父子关系。另外,儿子虽然没有打招呼就坐上了皇帝之位,但作为父亲,李隆基还是有必要在这时候表达一下对儿子的支持,毕竟彼时天下大乱,人心惶惶,正需要军民团结起来奋力抵抗叛军,不能再落下天子父子失和的把柄。


唐玄宗忌惮的是谁?


元献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人,曾祖是隋朝的名臣杨士达。天授年间,因为武则天母族的关系,不仅杨士达被追封为郑王,赠太尉,杨氏的父亲杨知庆也跟着升为了左千牛将军,赠太尉、郑国公。

李唐复辟后,杨氏的姐姐当上了唐中宗故太子李重俊的太子妃。唐睿宗景云元年八月,杨氏选入太子宫。她凭着良好的出身,当上了太子良媛,先后产下了肃宗和宁亲公主。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按理说,杨氏作为高门大姓的国公女,她的出身在李隆基的后妃中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了,但不错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好运,甚至都没有给她带来多少优待。

李隆基为什么不高兴杨氏怀上了自己的骨肉,还怕会有人会借此兴风作浪?这个兴风作浪的人一定不是史书中暗喻的太平公主,因为太子良媛怀孕这一消息对太平公主来说根本没有利用价值。而且这样的消息不用打听,很快就会众人皆知。

至于说太平公主会阴谋毒杀杨氏而后借题发挥等等,这种说法同样不成立,因为太平公主没有这个动机,对她来说有功夫花时间毒杀一个怀胎的太子良媛,不如直接毒杀李隆基来得实际。

若李隆基忌惮的人不是太平公主的话,那么不希望李隆基多子嗣的人又是谁?她有什么能力加害杨氏?要知道杨氏可是太子良媛,东宫的姬妾中比她位分高的,只有太子妃和良娣。

李隆基不是没有太子良娣,他的两个太子良娣杨氏和董氏,除了《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提到这两个人在李隆基继位后被封为董贵妃和杨淑妃外,别的没有任何记录。从零星的资料来看,看不出这两人有什么能耐足以让李隆基担心她们的行为会惹出大事。

想来想去,嫌疑人只有一个,她就是李隆基原配发妻王皇后。当时还是太子妃的王氏,在太子的东宫作为女主人有着绝对的权威。当时,她和她的哥哥都是李隆基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

王皇后作为上一次政变的参与者,“唐隆政变”之后她又把自己的哥哥引荐给了李隆基。“先天政变”之前,王皇后兄妹对李隆基的行动计划也都是知根知底的。此时,王皇后对李隆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一个杨氏可比。

按唐人笔记的说法,王皇后是一位颇为好妒的人。若王皇后因嫉妒而惹出什么事端,暴露了李隆基的计划,那么对李隆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大灾祸。

王皇后的嫉妒心至于如此吗?这很难说。王皇后和李隆基是娃娃亲,从他们结婚到李隆基登基,29岁的李隆基只有三个儿子,连一个女儿都没有。生了儿子的妃嫔在先天元年都没有被册封为妃。而且李隆基的这三个儿子除了长子不知道生年,其余都是在李隆基26岁后生的。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成那时李隆基跟原配的关系实在太好,而原配王皇后又恰好不能生养。但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孩子的出生或幼年都有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

长子李琮在幼年狩猎时,被豽划破了脸由此破相;次子李瑛母亲赵氏是歌舞伎,是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时纳的姬妾,不知为何,李隆基明知她怀孕,却没有把她带回家,一直将她寄养在好友张暐的家中,未来的太子李瑛也是出生在张暐家里;三儿子李亨没出生就遇上了打胎一事。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以上种种,足能让人生疑,而更让人生疑的是李亨出生后王皇后成了李亨的养母。按照《新唐书》的说法,李亨出生后不久,李隆基找人为自己的儿子卜卦,卜卦的人说这孩子不宜由亲生母亲杨氏来抚养,于是李隆基就下诏让王皇后抚养李亨。

这个说法部分内容与《张燕公集》所收录的《节愍太子妃杨氏墓志铭》有相似之处,但该墓志铭记载李亨并非由王皇后抚养,而是由杨氏的姐姐节愍太子妃抚养。

《节愍太子妃杨氏墓志铭》记载说节愍太子妃杨氏是李亨生母杨氏的姐姐,杨氏生完李亨后,李隆基让人卜了一卦,说杨氏不宜养,所以下令把在襁褓中的儿子交由杨氏的姐姐节愍太子妃来抚养。这个说法颇为牵强,难保不是该墓志铭作者张说的杜撰之词。

节愍太子妃何许人也?前面说过,杨氏有个姐姐嫁给了唐中宗故太子李重俊,这位悲剧的太子因为政变失败,不仅命丧黄泉,脑袋还被唐中宗拿去悬于朝堂之上,直至李旦上台后,才追封其为节愍太子,此时李重俊的遗孀杨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节愍太子妃。

根据《节愍太子妃杨氏墓志铭》,我们可以得知节愍太子妃生前一直生活在宫外,就算卜卦说李亨生母杨氏不宜养,李隆基也没有道理将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宫外的人来抚养。

此外,张说为人喜攀附,王皇后被废后,坊间就一直传言他打算攀附武惠妃。其次,再考虑到开元十六年(728年)杨氏的女儿宁亲公主下嫁给了张说的儿子张垍,张家与杨家有一层姻娅关系,所以张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奉命为节愍太子妃作墓志时将王皇后鞠养之功转移到节愍太子妃杨氏身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且此时王皇后早已被废为庶人,说皇子李亨由一个庶人抚养长大实在欠妥,节愍太子妃又是李亨亲姨娘,将王皇后的鞠养之功转嫁到节愍太子妃身上似乎也合情合理。

关于王皇后抚养李亨一事,《旧唐书》还有一种说法,说杨氏产子后,因为自己的品级低,王皇后又没有儿子,她不敢自己养儿子,于是将自己的儿子给了王皇后抚养。这个说法相对《新唐书》更为直白,联系之前发生的事情来看可信度也相对较高。

至于《节愍太子妃杨氏墓志铭》所说的,退一步说,就算李隆基曾经让宫外的节愍太子妃抚养过李亨一阵子,其中因由大概不是单纯因为卜卦,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宫中有让他不安的因素在吧。而这个不安的因素,应该与王皇后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


王皇后敌视杨氏之谜


至于说为什么不得宠生子的杨氏反而受到王皇后的刻意针对,而得宠生子的赵丽妃却没有,主要原因在出身的高低。赵丽妃出身娼门,以她的出身,在重视门第出身的唐代,基本上没有被册封为皇后的可能性。

出自娼门的她最初连良籍都没有,所以即便她的儿子当上了太子,她对王皇后也构不成太大的威胁。相反,杨氏的出身在李隆基的后妃里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她的出身好过王皇后。

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被封国公,那还是在女儿当上皇后之后的事,而杨氏的父亲本来就是一个国公。而且杨氏的父亲可是武则天的母族,武则天的外祖父是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可以说杨氏也算得是正牌的弘农杨氏,比起王皇后名为太原王氏实为乌丸王氏的门第来说要更为显赫。

某种程度来说,无论杨氏是否得宠,只要她有了儿子,她的存在就会对皇后之位有冲击力,而且其力度远远高于赵丽妃这样出身卑微的人。良好的出身是把双刃剑,在无形中成了她人生的绊脚石,本来可以子凭母贵的人,最后成了母以子贵的代表。


元-钱选《杨贵妃上马图》

值得一说的是,李亨对自己母亲的出身门第是相当认可的,甚至可以说很自豪。他每次看见弟弟延王李玢,都跟左右的人说:“我跟这个弟弟格外亲近,因为我们的母亲都出自关中高门大族。”

延王李玢的母亲柳婕妤出自河东柳氏,父亲柳范在唐高宗时官至尚书右丞。一个是国公女的儿子,一个是宰相女的儿子,两人倒算是一对高门兄弟。

至德二年五月,介于唐肃宗已经登基,为了给儿子正名,李隆基不得不将杨氏追封为元献皇后,宝应二年(763年),她又被自己的孙子唐代宗追封为皇太后并祔葬泰陵。

生前不幸的杨氏死后却交了好运,凭着母以子贵的光环,她成了皇后,也成了最后陪伴李隆基步入永恒的人。而这份幸运是李隆基生前最宠爱的武惠妃和杨贵妃都没有的,也是和李隆基同甘共苦30年的王皇后没能得到的。不过,死后荣光,这对已故多年的杨氏来说大概也没多少意义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