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金牌生物】近五年高易错、易混淆点(二

【金牌生物】近五年高易错、易混淆点(二

近五年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汇总(二)
学习最忌讳的就是混淆,所以,整理了高考中常考的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同学们一定好好记住啊!今天是第二部分!
34.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结构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周围有很多较短的突起称为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中枢,引起中枢兴奋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反射弧的感受器一般都有感觉神经元参与,其纤维构成传入神经。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效应器的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构成传出神经,神经末梢及其末梢装置即为反射弧的效应器。
神经纤维:指神经细胞体发出的长的树突和轴突。。
神经:很多神经纤维通过神经胶质细胞结合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形成的神经纤维束称为神经,按功能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三种
神经系统:是由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35.尿糖、糖尿与糖尿病
尿糖: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
糖尿则是指含有葡萄糖的尿液。一次大量食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胰岛B细胞受损等都可以引起糖尿。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表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是指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引起糖类代谢紊乱,使得血糖浓度长期偏高而出现糖尿。
36.抗原、过敏原
抗原:是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并且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过敏原:是指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如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黏膜以及某些血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38.白细胞介素-2与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

39.无性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细胞:其产生不经过减数分裂,无性别之分,发育成的后代也无性别之分。无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发育成新个体。如根霉产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细胞:其产生需经减数分裂,有性别之分,如精子和卵细胞。需经过两两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后代有性别之分。但有些不经过两两结合也能发育成新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

40.孢子和芽孢

孢子:真菌和一些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的生殖细胞,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无性孢子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壁厚。具有很强的抗性,遇到适宜的环境又可萌发生成细菌繁殖体。

41.极核与极体

极核:是被子植物胚囊的结构之一。每个胚囊中有两个极核。它是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细胞(其中3个消失),一个大孢子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 1个卵细胞、2个极核和5个其他细胞。它们的基因型都相同。受精时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成胚乳。

极体:由动物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伴随卵细胞形成的。通常一个卵原细胞经两次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这四个细胞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极体不参与受精,产生后逐渐退化消失。

429.胚、胚珠、胚囊与囊胚

胚:动物由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幼体。或指植物种子或颈卵器内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植物幼体。种子植物的胚有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的分化。

胚珠:种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即发育成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胚珠的结构可分为珠被和珠心两部分。

胚囊;在被子植物中位于胚珠的珠心内,为具有卵细胞、助细胞、极核和反足细胞的结构。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结构,是卵细胞的发生中心。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囊胚:是动物受精卵卵裂后,分裂球内部开始出现第一个空腔即囊胚腔时期的胚胎。此期的胚胎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即分化程度较低,动物细胞培养或克隆时从这个时期采集的细胞,称为早期胚胎干细胞。

43.核孔、胚孔、珠孔

核孔:细胞内核膜上的小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某些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它进出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

胚孔: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时期,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道。

珠孔:植物胚珠上端珠被未完全闭合而留下的孔隙,是花粉管进入胚珠内的通道。
44.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碱基与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与核苷酸的区别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与磷酸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人体中的氨基酸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45.遗传信息与密码子

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46. 纯合子、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47.杂交、自交与自由交配、测交、回交和正反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豌豆)和雌雄异花(玉米)的同株授粉。广义的概念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
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不受基因型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突变和迁移,只要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这个种群经过一代就可以达到遗传平衡。

测交: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继续与亲本相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正反交:若A×B称为正交,则B×A称为反交;反之亦然。正反交是用来判断核遗传还是质遗传的重要手段。

48.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49.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0.等位基因、相同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相同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相同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51.外显子、内含子
外显子:真核细胞基因编码区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内含子:真核细胞基因编码区中一般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52.非编码区、非编码序列
非编码区:位于原核细胞基因和真核细胞基因的编码区的上游和下游。
非编码序列:除非编码区外还包括真核细胞基因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53.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4.质体与质粒

质体:植物细胞质中的一类细胞器,具双层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为白色体(不含色素)、叶绿体和有色体。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很小环状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细胞中,一般来说,它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完成。
55. DNA分子杂交、杂交育种、植物细胞杂交

DNA分子杂交: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那么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的双链分子。这种方法称之。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56.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子、终止密码子
启动子:是基因结构中位于编码区上游的核苷酸序列,启动子中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能够准确地识别转录的起始点并开始转录,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作用。启动子不止三个碱基。
起始密码子:是m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
终止子:位于DNA上,确切地说是属于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它特殊的碱基排列顺序能够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并使其从DNA模板链上脱离下来,从而使转录工作结束。
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共有三种:UAA、UAG、UGA。这三种密码子不是决定氨基酸的“无义密码”,而是表明一条肽链已经翻译完成。
57.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DNA连接酶: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的酶。

58、腐生、寄生、互利共生、自生、竞争与捕食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从对方身上获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另一方不利的关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腐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如地衣。
自生:是指独立自由地依靠自养或异养方式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要求的生活条件相似,彼此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59、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60、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n+1营养级同化量/第n营养级同化量×100%。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措施有:(1)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2)加强种植和养殖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养、种动植物的同化效率,降低养、种动植物的呼吸消耗及充分利用上一营养级的同化产物等。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措施有:(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充分利用秸秆、动物粪便中的能量;(2)缩短食物链;(3)通过除草、治虫、灭鼠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等。
61. 轮作、间种和套种
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例如:小麦和玉米轮种,收获完小麦后再种玉米,减少了田地空闲时间。
间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长期相似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或隔行同时栽培,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例如,玉米和大豆的间行种植。
套种: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种植在前季作物株间、行间的种植方法。例如,麦行套种棉花,即充分利用了时间,又能充分利用空间。
62.囊膜和荚膜
囊膜:有些病毒的核衣壳的外面,还有一层由蛋白质、多糖和脂质构成的膜,叫做囊膜,囊膜上生有刺突。
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则称为荚膜。没有明显边缘,可以扩散到环境中的称为粘液层。荚膜折光率很低,不易着色,荚膜含有大量水分。约占90%,还有多糖或多肽聚合物。荚膜的形成既受遗传特性所决定,又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生长在含糖量高的培养基上的菌容易形成荚膜。
63.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内分泌腺无排泄管,腺细胞排列缺乏极性,多聚集成团块状或索状。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各组织或器官中。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调节方式,对机体的各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分泌腺:是进行外分泌的腺体,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腺上皮包围起来的腺体和排泄分泌物的导管即排泄管,所以也称为导管腺。外分泌腺有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乳腺、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一般为排泄作用)。
64、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是指微生物对自身酶合成量的调节,主要有诱导和阻遏两种方式。
酶合成的诱导是指微生物细胞通过诱导而产生的酶称为诱导酶,如半乳糖苷酶和青霉素酶等;诱导酶合成的物质称为诱导物,如诱导半乳糖苷酶产生的乳糖和诱导青霉素酶合成的青霉素。
酶合成的阻遏是微生物细胞阻止代谢中有关酶合成的过程。阻遏主要有终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前者发生于生物合成途径中,后者则与分解代谢途径有关。如大肠杆菌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时,首先分解利用其中的葡萄糖而不分解乳糖,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产物阻碍了分解利用乳糖的有关酶合成。
酶活性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是指微生物通过改变已有酶的催化活性来调节代谢的速率。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主要有激活与抑制两种方式。
酶活性的激活常见于分解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促进了参与后面反应的酶活性,以促使反应加快。
酶活性的抑制主要是指合成代谢过程的终端产物抑制了该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对该代谢起到抑制作用。抑制大多属于反馈抑制类型。
65、负反馈和负反馈调节、正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66、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质、维生素等。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课程热线15021913728  021-60498138
上海初中语数英群295420182
上海高中地理群:573606469
上海高中生物群488285007
上海高中语数外群486594968
上海高中物理群573273150
全国高中地理群261707999
微信公众号fcdl2006课程君微信小号fcxx2006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