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节日村落漫游指南

节日村落漫游指南

我们所有当代中国人都能找到来自农村的近祖,但这场重归之旅难免会因为观光客们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让这场兴致勃勃的旅行留下各种遗憾。为了使大家能在村落漫游中愉快地玩耍,或许就必要阅读一下这篇非正式的“节假日村落漫游指南”。希望本文能帮助我们去除一些对他人的误解,获得一些理解。

▍“收费”等于“不淳朴”吗?

对于民族村落漫游的新人来说,许多游客带着早期文艺电影和小说留下的印象,觉得民族地区的居民们热情好客,对待来宾大块肉大碗酒款待,不收分文。可到了村里发现,除了旅行社安排的欢迎仪式上能喝到一两杯寡酒,村民们并没有免费的酒肉招待,只有入住了家庭旅馆后,大概可以领到一个免费wifi的密码。

去到牧民的帐篷里,倒是放着盛满奶茶的茶壶,主人家盈盈一笑,表示自己汉话不过关。待你刚想伸口,却发现茶壶旁竖着小标牌,一杯5元。喝完5元杂着粗盐味和羊膻味的咸味奶茶,你觉得还没有便利店里买来的瓶装炭烧奶茶够味,怀疑自己受骗上当。打算去湖边沙地溜达,那里有牦牛和骏马,来到跟前,同样是汉语标牌,骑马50,牦牛合影20。

于是,你在跨上牛背,在“朋友圈”里刷图之余,还仍不住加上一句,现在的民族村落商业化得太厉害了,到处都要收费,一点儿都不淳朴。
这个观念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村民、牧民的“慷慨”有些没有来由,似乎是观光客们自己脑补出来的“淳朴品质”。大飨宾客的奶茶、酒食,乃至瓜果菜蔬,其实就是村民们自耕自产的日常食物,对待误入桃花源的孤身旅客当然可以倾情款待,但是遇到每天数十波旅行团游客,村民就算想要慷慨,也没有这个实力。同样,马匹、牛只是村民的生活役畜,没有散养在田地中,专门等着游客合影、乘骑,也需要专门的人员管理,这些同样占用了村民的剩余时间。为了不使村民受损,明码标价大概是限制免费食客的唯一方法。所以,只要价格合理,适当收费与淳朴无关。

题外一句,牧民家中的奶茶的确是咸味的,为了促进代谢而补充盐分;膻味是新鲜乳品的天然味道。倒是超市中出售的奶茶考虑到口感,添加了甜味,去掉了膻味。

▍你们每天都穿着盛装过节吗?

根据媒体宣传,按图索骥来到民族村落的游客还有一个问题,说好的进门拦门酒,白天泼水节,晚上跳锅庄,夜里还要去“串姑娘”呢?可实际看到的,要么是商铺林立,家家都在砸麦芽糖、打银器的叮当作响,要么就是村里空空荡荡,骑着摩托车下地归来的普通村民,用见怪不怪的眼神并不好奇地擦身而过。唯独看不见电视宣传片中,那种喜气洋洋杀猪过节、人笑狗闹的喜庆场面。说好的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村民们去哪儿了?



这又是一个容易出现的误解。民族村落确实有很多节日要过,可也不是天天都过节,在过节中度日。村民们还有每天的生产、工作,这才是维持生活的必需。有些村子为了旅游需要也会组织一些表演活动,但这不是当地人的日常。天天过节谁吃得消,宰羊杀牛,经济也不允许。如果要参与民族节日,倒是可以多做一些功课,做个有心人,了解当地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别凑着假期来看表演,而是等到村民们自己过节的时候,经当地朋友相邀,参加一下节日活动,获得的体验就不是跟着团队这么浮光掠影了。

此外,民族村落里也还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服饰,有些是非常炫丽的盛装,可这不是日常的穿戴,都要等到节日到来时,才会穿出精彩,穿出喜庆。不然每天日常干活时,就穿着电视上看到的那种衣裳,不说怕把衣服弄脏、弄坏了,光是顶着那种十多斤重的头饰、衣饰,还让不让人下地做活计了。加上现在各地交流增多,传统服饰也不方便外出工作,穿着便装并不表示传统文化的式微。

▍民族同胞都能歌善舞?

许多民族村落为了吸引游客,都喜欢用民族歌声、舞蹈招徕观光者。然而,你会发现民族村庄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人白日纵歌,月夜起舞。当你坐在家庭旅馆的秋千架上喝着奶茶,你或许会寻思着找个导游问问这个问题。

其实,“能歌善舞”并不是一个有礼貌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欢乐时纵情,在平静是矜持的一面,这与“民族”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似乎潜意识里把“唱歌跳舞”当作了个人心中“自然”的表征,而把不会唱歌跳舞作为“文明”的标志。当我们用这样一种标准来预设了村落居民的一举一动,显然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观。而且,能歌善舞也分场合,在节日纵歌与亲朋好友作舞才是人之常情,在陌生的游客面前,随意让村民展现自我的一面,似乎违背了彼此尊重之道。



那么,如何欣赏到当地居民自然流露的歌声舞蹈,请参考上一个问题:多做功课,尝试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

▍古宅去哪儿了?

来到村里的游客们,诚心接受了村民的款待,不再纠结“能歌善舞”,也不想着天天都过民族节日了,可你还在村中游历时,或者住宿民居客栈时,难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千万不要把老房子拆了,就要保持这样古色古香。

这可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要知道村子里真正的老宅如果没有长期修缮、更新,经过几十年后都日趋破败。事实上,就是那些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民宿客栈,都经过了改造,在排水系统,房屋格局上进行了全面改善,不然那一座座通风、采光都不太合理的老宅,也无法通过卫生检查,开辟成客栈。这些让人有住宿欲望的古代民居,其实都经过了内部和外部的修缮,保留了气质上的延续,我们让自己相信,那都是“古宅”。

话说回来,那些没有卫生系统,散发着各种气味的老宅,并不会令住客心情愉悦,这就何苦让屋主继续守着那些陈年旧宅,牺牲更清洁、便利的居住环境,只为节假日偶尔到访的客人增添一点怀旧气氛呢。

说了这么多,这份“村落漫游指南”似乎给兴致勃勃打算出游的假日游客泼了一盆冷水。并不是这样的。说一点真实情况,其实大多数开辟成旅游的民族村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为了保持村寨原貌,聪明的村民其实大都在附近另辟新村安居,把原来的村子变成一个供游客参观的景区。每天他们不过是穿上民族服装,到村子里“上班”,“表演”民俗生活。入暮游客散去,他们也会脱下“工作服”,回归自己的日常,如果他们去县上办事,穿上便服,就与他人无异。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当下,并没有所谓与世隔绝的“原始文化”。而利用假期观光的普通游客,也别为村落文化的兴衰担忧,为没有体验“原生态文化”而牵肠挂肚。



对于尽心挑选路线,选择长假与百万国民共赴旅游景点的都市游客来说,不用那么失望。其实这些民族村庄都坐落在风景秀丽之地,村落中的居民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居民,只不过在于他们住在乡村,而你我住在市镇。若是像围观奇风异俗一样猎奇,只会留下与你想象预设千差万别的失望;如果能像走访朋友一样交往,尊重他人的生活,不要提出奇怪的“问题”,静静观察,可以让我们收获人文新知。

在这些依山傍水的乡村,借此良机,多远足,多登山,少吃土鸡土鸭,少打牌,才是健康的玩耍方式。如果有幸结识一些当地朋友,受邀前往他们避开游客的新建寨子,那么恭喜你,获得了“节假日村落漫游指南”的奥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