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一位爸爸的教育反思:孩子越听话,我却越犯愁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一位爸爸的教育反思:孩子越听话,我却越犯愁

一位爸爸的教育反思:孩子越听话,我却越犯愁
2014-05-15 中国教育研究
(来源/滨海时报,文/流沙)
  孩子今年九岁,上小学三年级。因为一直在学钢琴,年前选拔进了学校合唱队,唱高音部。
  合唱排演先是一周一次,后来改为一周两次,现在每天中午一小时,应该是高强度训练了。最近孩子喉咙发哑,不断咳嗽,他说又痒又痛,显然是因为合唱频繁之故,给他买了润喉片、胖大海之类,但喉疾不见好转。
  我让孩子请假。但他说,他在合唱队里的表现向来是很好的,他不想请假。妻子听了觉得有道理,觉得孩子有上进心。还教了他一个“方法”,合唱的时候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但我却觉得悲哀,因为这孩子“交”到学校以后,真的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懂事”了,一切按照学校的“安排”在成长,我也提不出什么反对的意见,既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又能怎么样?
  但这件事,让人非常不舒服。既然身体不允许,为什么不能休息呢?为什么老师,甚至是自己的母亲,也觉得健康并不是重要的,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才是重要的。
  我就想不明白了。
  这小小的一件事,我想是触及了现行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关注什么?难道学生除了关注各个学科的成绩,其他就不重要了?
  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开车送他去上学,在校门口,孩子刚下车,就遇到几位同学。我听到那几位同学在笑话孩子:“原来你们家是普桑,这么垃圾的车啊!”
  我看到孩子不声响,但我显然知道他内心的感受。我把这件事讲给妻子听。妻子当晚就在劝导孩子,让他不要听同学的取笑,不要比谁家的车好,而是要比谁的成绩好。
  我又笑了。这大概又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即便把孩子养在玻璃瓶中,仍然会有一天他将面对社会,学校里的比较无处不在,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去逃避,不如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比较,这是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让孩子知道,人一出生,在物质上的确有高低之分。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人的确可以通过奋斗去改变这一切,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自欺欺人并不可取。而调适自己心情的地方,就是家庭,是孩子最亲密的港湾。家庭,应该是一座远离压力的天堂圣地。而走出家庭,你就要去直面,没有人能迁就你的心理感受。
  在孩子小学的三年中,我经常听到妻子在“激励”孩子,班里的哪位同学考了满分,谁又得了一周之星。但我总是与妻子辩论,为什么一定要拿孩子班里的同学来作比较,让他去追赶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的观点与别人不一样,我希望孩子能与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当朋友,而不是去“赶超”。我提醒孩子要来他们家里的电话或者QQ,多与他们讨论各种问题。我一直认为,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下成长,它会使孩子更得人缘,更加尊重他人,对自己也更自信。
  我总觉得现行的教育理念与我们这些“70后”接受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孩子好不好,成绩可以“一俊遮百丑”。我从小学至学校毕业踏入社会,都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但当我踏进社会,才发现自己与这个社会脱离太远,猛然发现成绩好绝对不是人生当中极端重要的砝码,懂得合作要比学习成绩好的成功几率大。
  教育要关注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明白。.

TOP

我的女儿比较听话,一年前,我开始告诉她,不要太听话,自己想说的就说,自己想做的就做。.

TOP

为什么张口闭口都是成绩——我 在欧洲被孩子质问最多的一句话 2014-05-17 中国教育研究

(作者 快乐牛 转载自 少年商学院)

每位父母都非常关切孩子的成长,都小心

翼翼以防孩子受到伤害,但很多时候,我

们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孩子甚至自己讨厌的

那种人。

上个周末我去伦敦开会,会议结束后,随

大伙坐上前往酒店的会议车,谁知前方有

交通事故,一整条街的车子都动不了。眼

看还要堵上挺久,车上几乎所有人都拿出

手机给家人朋友打电话以打发时间。我也

不例外,先给大女儿打了电话。

我询问了近况,比如课程喜不喜欢,住房

舒适不舒适;讨论了近、中、远期的目

标,比如考试、学位、找工作;关心了生

活,比如天冷了要多加衣服,要吃好休息

好;指导了做饭,诸如煎牛排要先拍上一

点点盐,红葡萄酒和黑胡椒粉,拌沙拉要

先放橄榄油……

没聊多久,我的碎碎念就把她惹烦了,只

好挂了电话。看着前方车子丝毫没有要移

动的意思,我重新抓起手机给儿子和他爹

拨过去,结果他们可能正忙着没接电话,

我又吃了一次闭门羹。

华人通病:张口就问学习

自尊心受到重创,我已经没有了关心他人

的兴致了(其实是累了),遂闭嘴闭眼靠

在座位上养神。这时候我的邻座——另一

位华人妈妈开始打电话了。我窃喜她也不

比我幸运多少,听那意思,她的关心好像

也没招人待见:

邻座:你的科学课考试结果拿到了吗?

孩子:拿到了。

邻座:考了多少分?

孩子:(我没听清具体分数)

邻座:是吗!满分多少分啊?

孩子:100分。

邻座:哦。那你们班谁得了最高分呀?

孩子:(说了一个名字)

邻座:那他得了多少分呀?

孩子:(孩子又报了一个分数。)

邻座:哟!你很不幸运哈。下次努力!

……

这段对话让我一回想,在刚刚打给大女儿

的那个电话中,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不是也是分数或考试?而听听周围华人父

母们的电话,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询问学习

状况——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总想知

道孩子的分数离满分有多远,孩子在班上

考了第几名。

孩子考了95分,你是怎样发问的?

大女儿曾经说:“如果孩子考试得了

95分,多数中国家长的第一句话,会问

那丢掉的5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

而不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我欧洲本土同

学的家长们会说:‘这回考得不错耶,你

是怎么准备的,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要是考得不理想,他们的父母会很平常地

问,‘需要帮助吗?还是你想要老师帮助

你?’但换成中国父母,那就不得了了!

……”

她在斯德哥尔摩上学时,班级里只有她一

个中国人,在不推崇竞争的瑞典学校里耳

濡目染。以至于她后来转学到英国,当知

道班上有另外两个中国人时,她一跺脚,

说:“唉!这下完了!我希望你们这些家

长不要比来比去,互相打探,特讨厌!”

大女儿刚来英国的第一年就遇上英国的中

考。尽管英国的一切对她来说还需要慢慢

适应,但她还是拿到了七个A*,4个A和

一个B。我和她爹都很欣慰,可她自己却

很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最让她郁闷的

是,在这里,是个中国人见面了都会

问:“拿到分数了吧?考得怎么样?是不

是拿了十个A*?”

“我是我,姐姐是姐姐”

车上的这些对话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的一次

家庭游戏。那天天气阴冷,我们只好呆在

家里打牌,规则是二十四点——去掉花

牌,每人出两张牌,谁先将这四张牌的点

数用加减乘除得出数字24,谁就赢取这

四张牌。

小女儿说不想玩,太麻烦了,“这不就是

做算术吗?我的除法还不熟练呢。”

我顺口说:“你姐姐小时候很喜欢缠着爸

爸玩二十四点,虽然她常常输给爸爸,但

是她很喜欢挑战。”

正想走出厨房的小女儿,又折返身走进厨

房凑到我眼前说:“妈妈,你知道吗?我

是我,不是我姐姐。”然后扬长而去。

我没想到我一句无心的话,竟让孩子以为

我把她与他人相比较。然而,转念一想,

我确实在潜意识中,设立了一些标准,如

果孩子达不到,就对她说,“看吧,某某

可不像你这样”,也难怪孩子觉得我在拿

她说事。这句话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此刻

正在车上打电话的我们这些华人父母——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么像某某一样,要么比

某某优秀?.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虎mama 于 2014-5-19 13:09 发表

我是妈妈,我的先生也是认为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要有反抗精神,要凡事多问为什么,不要总是做老师、妈妈的乖宝宝,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是妈妈,女儿的妈妈,不愿意女儿太听话。.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