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32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关于奥数,想请问大家

关于奥数,想请问大家

奥数学得好的孩子,指在上海的四大杯赛有得到一等奖或是二等奖的孩子,我想问问大家的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认为他们是
1.数学好的孩子?
2.聪明的孩子?
2.数学好而且聪明的孩子?
我很困惑.因为身边的人对于奥数的看法,南辕北辙.请大家不吝赐教..

TOP

回复 1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4-4-28 14:11 编辑 ].

TOP

我说的前提是针对国内的奥数,大众奥数。至于2#提到的国外奥数和真正对数学的爱好,我估计和LZ说的没有什么大关系。

需要辨别。所谓好是好到什么程度呢?
我认为起码孩子是聪明的,数学不会差,但是不是搞数学的料就不好说了,现在的竞赛还是有应试色彩的。

本质上讲,目前的奥数是为了升学,功利色彩浓厚。纯属个人观点。

[ 本帖最后由 seaheroli 于 2014-3-2 12:06 编辑 ].

TOP

无论在哪个项目上能得奖,都说明是聪明的孩子。
其中不太努力,就能得奖,可能是天才孩子.

TOP

除了聪明,还需要持久的专注力和顽强的毅力。
这样的孩子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4-3-2 14:19 编辑 ].

TOP

关于中美奥数,转一篇文章

专访美国奥数队主教练冯祖鸣 :中国学生数学优势止于中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03/11/231593_334099397.shtml

时间:2013-11-26来源: 外滩教育
引言:“一直以来,亚洲人或者华人似乎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的数学很好,其实那只是到中学为止。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能力,可以说很差。因为太习惯被动去等老师给问题,给公式,不能自己创造。”
文/周一妍
    在美国东北部距离波士顿大约1.5小时车程的埃克塞特小镇,有一所名叫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lips Exeter Academy)的私立寄宿高中,它是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的母校,也是美国奥数冠军的摇篮。每一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6名参赛选手中,总有三四名来自该校,几乎每年都有美国奥数金牌选手在这里诞生。如此的成绩,和该校数学教师华裔冯祖鸣息息相关。冯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奥数国家队主教练(2002年后)。
    去年冬天,我曾去这所学校探访。在拜访冯祖鸣老师之前,我通过网络了解了他的传奇故事:14 岁进入北大少年班,18 岁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他可以选择去华尔街工作,或继续数学研究,他却选择到埃克塞特教书,一教就是17 年。
在一个叫 RatemyTeacher 的网站上,一位学生对这位华裔数学老师这样评论:“数水平无与伦比,但他需要去上情绪管理课。”另一位学生说,冯老师上课火气大,在教室里会因为一道数学题跟学生争吵。
冯祖鸣的学生之一、中国籍男生石小渔(化名)当初未进学校时,就听说有这样一位威严的老师,一些美国同学见到他如同“老鼠见猫”。石小渔想象,冯老师应该是一位干瘪的中国老头,或许脸部沟壑纵横,还留着山羊胡须。见面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高大威猛、神采奕奕的中年男子。
冯老师课余时间还是学校女子足球队兼职教练,并在学校督导一个 36 人的数学社,其中90% 为亚裔,石小渔也是其中一员。当年,马克.扎克伯格也是数学社的核心成员。
     当记者在数学楼见到这位刚刚上完课的传奇华裔老师时,他正坐在“哈克尼斯圆桌”一角,阅读手机里一则好友刚发来的笑话,不时发出爽朗笑声,很难将他和西方学生眼中 “咄咄逼人”的教师形象联系起来。
    “我只对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凶”,冯祖鸣笑道。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冯祖鸣仍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话时眯着眼睛,嘴角挂着浅笑。在异国他乡采访,遇到这样一位儒雅谦和的华人,让人倍感亲切。
     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记者发现该校上课很有特色:学生教学生。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围坐在一张叫做“哈克尼斯”的椭圆形桌子前。数学课上,老师和学生各自拿出几张A4纸,一共12道题目,学生一一上黑板讲解每一道题目,老师只在学生们全部束手无策时才会开口说话。通常老师不直接讲知识点,而是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慢慢证明出定理,从而令他们获得学习的自信。
全美著名“哈克尼斯”椭圆形桌
     石小渔回忆说,一堂数学课上,冯老师抛出一道题,并连环炮式地问出三个问题:
      “你说,老师为什么要出这道题目?”
      “这道题目背后意味着什么?”
      “它的模型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石小渔有些发愣。在中国,他感觉自己是解题机器,有信心攻克数学难题的堡垒,却从未想过数学难题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的数学课堂,石小渔第一次感觉数学有意思,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只有明白出题人的思路,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模型,运用到实际中。”这是石小渔从冯祖鸣那里获得的经验。
  冯祖鸣在课堂上,经常会布置一些超出学生思考能力范围的题目。有一回,全场寂静,大家都因最后一道超级难题沉寂无声。正当大家冥思苦想之时,一个学生居然趴在圆桌上睡着了。
  “要不要用一桶水把他浇醒?”一位学生看了看冯祖鸣问道。“还是把我的棒球棒交给你吧。”冯祖鸣略带严厉的冷笑话,一下子把那个学生震醒了。
     “学习基于兴趣,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冯祖鸣说,“像哈克尼斯这样讨论会形式的授课,有助于教师抛出问题,让师生在各个层面的沟通中碰撞出火花。”
  “很多华裔家长不能理解,明明交了钱,为什么老师讲得那么少?其实,我的力气都花在备课的过程里。”冯老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数学奥赛是和普通的教学分开来的,而我们所作的,就是想把教学过程变成奥赛那样,具备启发思维。”
多年前,冯祖鸣的一位学生做了一个毕业设计,因为这名学生平时喜欢上网免费下载歌曲,但发现每次寻找免费歌曲太花时间。他想,如果有一种软件当下载一首歌之后,会自动找到网上相同类型的免费歌曲链结,那多好。于是他发明了一款MP3播放器插件Synapse,记录人们对音乐的喜好程度,并据此自动排列音乐播放顺序。后来该学生考进哈佛大学,上学期间创办了风行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如今,他的名字“马克-扎克伯格”已全球闻名。
     “因为创造而开发出一项新行业,这是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冯祖鸣评论道。
在一个学生论坛上,有学生分析说,当年学长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可以被哈佛录取,原因之一是冯祖鸣给哈佛写了一封颇有含金量的推荐信。是真是假?我曾写邮件向冯老师核实。他用英语简单回复:“他是一个很好的学生,12年级时是一位出色的学生领袖,为团队做出很多贡献。但其他问题,你应该直接去问他本人。”
      除了马克-扎克伯格之外,在冯祖鸣的指导下,菲利普斯埃克塞特的确出现了震惊美国数学界的一批传奇人物。比如,2008 年好莱坞电影《决胜21点》里“赌圣”原型马恺文(Jeff Ma),他在埃克塞特学院毕业后考入麻省理工,成为学校“21 点小组”成员,依靠强大的计量分析神算能力,他和同伴前往拉斯维加斯,一晚上赢走90 多万美元,被各大赌场列入黑名单。
      2007 年考入哈佛的华裔女孩龚逸然(Sherry Gong),在埃克塞特读高中时,她参加过5 次奥数比赛,获得1金2 银的好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后,她选修了“MATH 55”,所有的作业、测试、考试均得满分,震惊哈佛。这门课可谓“世界上最难数学课”,专为数学极客设计,在国际奥数界赫赫有名。比尔•盖茨大一时也上过这门课。
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冯祖明有尖锐的批评,他曾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一直以来,亚洲人或者华人似乎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的数学很好,其实那只是到中学为止。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能力,可以说很差。因为太习惯被动去等老师给问题,给公式,不能自己创造。”
B = 外滩教育
F = 冯祖鸣(Zuming Feng )

    B: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数学?北大少年班毕业后,您申请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数学硕士和博士。能否谈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F:我从来不认为数学是我的研究目标。我是一名教师,我并不研究数学。在我年轻时,中国的确没有很多基于发展学生“兴趣”为主的教育。让人悲伤的是,这个现象在今日的中国,或多或少依旧存在。我个人的感觉是,不仅是中国,所有的东方文化,都太注重考试结果了。你要是太注重考试结果,这书是很难教的。家长急,学生也急。好像人的心停不下来,让学生慢慢成长都不行,要马上看出结果来。所有的结果,都坏在拔苗助长上了。我个人搞奥数,带领美国国家队参加比赛,成绩也很好,但也没见美国人全民搞奥数。美国学生全民都在搞体育,基本每个学生都会参加一两项体育活动,但他们参与体育,也不是为了拿金牌。

    B:你所在学校采用哈克尼斯教学法教授数学。我发现这在美国其他高中并不常见。能否谈谈如何用该方法对数学教学究竟有何帮助?

    F:研讨会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可以在各种程度上帮助师生有效的提出问题,交流思想。但我想说的是,数学就是数学,用许多方法教都能取得成功,这跟有没有“圆桌”没关系。它主要基于四个元素:教师的知识丰富度和用心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用心程度。

    B:听说你现在带领的学校数学俱乐部 90%以上都是亚裔,而且成绩杰出的多为ABC( America Born Chinese)。你觉得这是亚洲人具有数学天赋,还是跟家庭教育有关?近年来美国队获得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F:如果我们有更多样化背景的学生,美国队(埃克塞特数学俱乐部)将更强大。这也是我不断努力去做的。在过去的奥数比赛中,美国队在2004年,2005年和2011年获得第二名。在过去10年,5:5平俄罗斯,6:4胜韩国(尽管俄罗斯和韩国都曾战胜过中国,获得第一)。我想说,中国无疑是最难击败的对手。俄罗斯、美国和韩国在第二阵营。

    B: 相比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大陆的孩子在美国高中学习数学,你觉得优势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F:我认为每一个教育体系都有它自己的优势,关键是如何将优势最大化。对于非常非常顶尖的学生来说,在美国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平稳地过渡到更高层级的学习中。

    B:你的孩子喜欢数学吗?作为父亲,你是如何培养他们对数学/科学的兴趣?

    F:我有两个孩子。他们喜欢数学,在课余时间也参加数学活动。我和我的妻子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发展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索欲望。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我们非常肯定的是,我们的确犯了很多错误。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4-3-2 14:23 编辑 ].

TOP

施一公:一位数学好的中国学生的例子

施一公个人履历: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
1985-1989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
1990-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
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1996-1997  美国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1998-200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01-200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
2003-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2007-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3月31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举行。

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面对这些溢美之词,施一公教授显得很平静,他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人物经历: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他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施一公后来回忆道:“1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都要打一次铃,提醒你必须要坚持。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还是意志品质的锻炼,这种锻炼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浅。“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4-3-2 14:37 编辑 ].

TOP

能得奖的孩子必然是聪明+勤奋的,而聪明又勤奋的人什么事做不好?.

TOP

回复 8楼鸿飞妈妈 的帖子

难说,有天赋的因素,机遇的因素,偶然的因素,而个人能掌控的,则是努力的方向。.

TOP

回复 3楼seaheroli 的帖子

我指的就是上海的这个四大杯赛.
我觉得现在为了小升初,想择校的,似乎学奥数是一个全民运动了.而在四大杯赛得到一等或是二等奖的,是称之为牛蛙..

TOP

回复 5楼我是乐乐妈 的帖子

那现在,名校看重这个奥数成绩,是因为,这些牛蛙孩子奥数很好就代表数学很好,也能反应出这个孩子很聪明又很勤奋,是这个道理吗?.

TOP

回复 9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那么请问,单单局限在上海的奥数四大杯赛的话,这些一等奖二等奖的孩子,他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牛仔面包 于 2014-3-2 19:22 发表
那现在,名校看重这个奥数成绩,是因为,这些牛蛙孩子奥数很好就代表数学很好,也能反应出这个孩子很聪明又很勤奋,是这个道理吗?
呵,我想,是奥数好的孩子,数学好的概率比较高,聪明又勤奋的概率比较高。
用目前的选拔机制,名校不能保证选到的都是好苗子,但是这样的机制对学校而言,比较简单容易操作。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4-3-2 19:36 编辑 ].

TOP

奥数学得好的孩子,我认为他们是
1、智商在130以上,人群中占3%,属于非常非常聪明的,部分应该是140以上天才级的人物。
2、思维属于直觉型的人,人群中占18%。
3、属于右半脑思维优势的人,表现为数理比较好,左利手人群中占10%,多为右半脑思维优势,右利手人群中占90%,其中有3%的人为右半脑思维优势。
4、部分孩子可能非常努力,有些孩子也未必非常努力,这句基本属于废话。
有两种被逼学奥数,是最最浪费资源的:
1、不符合2、3特点的智商130以上的人,他们的天赋优势在其他地方,学奥数费力不讨好,反而会打击信心。
2、个性特征非常明显的人,这些人可能根本不能接受现在的奥数教学方法,他们喜欢找出自己的解法,而不是用老师教的方法学奥数/数学,比如数学天才纳什。
3、天才,且个性独特,但被困在奥数上,没有机会发挥其他才能,我觉得柳智宇就是这类人。
随便说说,如有错误,概不负责。.

TOP

引用:
[/url]
有两种被逼学奥数,是最最浪费资源的:
1、不符合2、3特点的智商130以上的人,他们的天赋优势在其他地方,学奥数费力不讨好,反而会打击信心。
2、个性特征非常明显的人,这些人可能根本不能接受现在的奥数教学方法,他们喜欢找出自己的解法,而不是用老师教的方法学奥数/数学,比如数学天才纳什。
3、天才,且个性独特,但被困在奥数上,没有机会发挥其他才能,我觉得柳智宇就是这类人。
可是你写了三条啊。

开玩笑的,其实我觉得你总结的非常好。.

TOP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4-4-28 14:12 编辑 ].

TOP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4-4-28 14:12 编辑 ].

TOP

回复 12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我觉得奥数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TOP

回复 18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我们家孩子的爸就是这么说的,他还认为,国内目前的奥数,不是数学,是走偏门了,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是有害无利的.
所以,我想请问你,为什么你觉得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TOP

奥数不仅仅是一种选拔手段,它还需要孩子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说体育竞赛锻炼了体魄,音乐竞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为此付出是有意义的,那么国内奥数竞赛那种刷题的搞法,大部分学生到头来学到了什么呢?当然冯那种教学方法除外。.

TOP

回复 19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问题一是出在那种刷题的模式,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如果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后患无穷。二是如你家的说的,学的不是数学。.

TOP

回复 17楼Ageji_Mom 的帖子

在我心里,是完全赞同你的说法的.现在让我纠结的原因在于,现在上海如果在升初中的阶段,据我了解下来,如果想择校,奥数是必须学得,那四个杯赛是要参加的.还有朋友告诉我,有些学校进去之后,学校考试也是奥数题,学校是以奥数来分班的,也就是以奥数来把孩子分等分类的.然后,也有朋友告诉我,包括孩子的爸,他们认为国内的奥数学的不是数学,是另一种解题思路.那我就很凌乱了,不是数学,但是学校是以这个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啊,难道这个标准不对?那我要怎么办?学还是不学?.

TOP

回复 15楼不不园 的帖子

具体到我的情况的话,我是通过对周围孩子的观察,和回想我自己小时候的情形,还有学校老师的反馈,感觉我们家孩子对于数学是有兴趣也比较敏感的.那么,现在了解下来,小升初奥数是一个重要的选拔标准,也就是我在标题说的,在那个杯赛中表现很好的孩子,被认为是数学好又聪明的孩子.但是,假如,这个选拔标准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奥数在这些杯赛即使得奖,也不代表是数学好甚至是有害的情况下,让我非常纠结..

TOP

回复 13楼我是乐乐妈 的帖子

那你会不会给孩子学奥数呢?小学生就要刷题啊,我实在纠结..

TOP

回复 21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一个朋友说,这个国内奥数不是数学,是另外一种解题思路,对学习数学很有帮助.
我想请问你,有没有可能有什么方法,学了奥数,然后对数学学习有帮助?.

TOP

孩子课内数学也搞不定,那么就不要奥数了,先搞定课内数学。
孩子课内数学吃不饱,那么要进入好学校,奥数就是门槛,而门槛是必须要跨过去的。
不要考虑为什么要学,要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考虑这些毫无益处,因为有很多过来人早就讨论无数次了,结果至少对升学是有用的。
如果招学生你会如何挑选?反向思维有助于你认可市场趋势。
顺势而谋,赶快行动!.

TOP

回复 25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要看你怎么学了。我觉得首先要放下功利心,然后才能纯粹以怎么样学好数学为出发点去学习。.

TOP

奥数本身是有益无害的,但拿出大量时间刷奥数题是有害的。奥数就像短跑,短跑快的不一定是有前途的运动员,但好运动员短跑一定不会太差。升学为了筛选简单易行,就让大家一起跑个50米。这种方法不准确但不会是负相关,至于有人太投其所好,就是家长的教育观问题啦。.

TOP

回复 15楼不不园 的帖子

本来是想写二条的,写第二条的时候,觉得浪费“天才”非常可惜,“天才”大都个性独特,而个性独特的未必是天才,又多哆嗦了几句,前面忘记改了,记性不好。.

TOP

我想问:楼主的孩子目前是几年级。哪类学校读书,目标想去哪类初中。貌似我感觉你这样问的目的是为小升初升学?.

TOP

认真参与竞赛培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大都比较好,即便孩子比较调皮,他的学习习惯也不会差,起码做事不会拖拉。
四大杯赛和计算机编程的比赛,能得奖的学生,刷题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刷多刷少的问题。为进好初中,有的人除了睡觉,终年无休,家长也大都认可爱拼才会赢。得奖的孩子大多靠的是勤奋,即便智力一般的孩子在小升初阶段,有老黄牛的精神,拿奖基本无悬念。只要积极参加各杯赛组织方的有关培训,出工出力,尽心尽职地完成奥数作业,考试题目范围一般也就在此了。小升初阶段奥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拼的不是智力,而是勤奋,因为校内的学习也不能落下。那些计算机编程和奥数都能得奖的学生,更是令我钦佩,他们都是拼足劲与时间赛跑。
适当做些奥数确实有益孩子的思维,认识个孩子智力也就一般,但精神可佳,坚持奥,随着年龄增长,题目上的见多识广,人似乎也聪明了,进了个不错的民办。归根到底,学习上的事还是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TOP

如果没有参与大量培训而获奖,可以认为是比较聪明的孩子。聪明的孩子大多数学比较好,这也是常见的。
但如果是很辛苦地培训后勉强拿奖,那就只能“呵呵”了,你懂的。.

TOP

学不学奥数有那么纠结吗?
如果他在学校的数学成绩优秀,又喜欢做数学题,那就去读,读下来还是喜欢,那就继续
实在不喜欢,就放弃
家长空纠结没用的,小马过河,自己试过才知道.

TOP

回复 30楼悠优 的帖子

现在三年级.普通公办小学.我们住在徐汇区,所以除了对口公办初中之外,民办学校大概就是华育,世外,西南位育.
假如想进民办学校,那么听下来是一定要去学个奥数,参加一下比赛.假如进了这些学校,听说,里面数学考试的题目也是奥数题目,所以奥数不能停,要继续.请问,这个结论对吗?
假如,这个结论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数学好不好评价标准就是奥数学的好不好?那在孩子的想法里面,也就是奥数学的好,代表我很聪明?
我现在很纠结的就是,以奥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数学好不好的这个评价标准,是不是正确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enjoy_lu68 于 2014-3-3 23:50 发表
认真参与竞赛培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大都比较好,即便孩子比较调皮,他的学习习惯也不会差,起码做事不会拖拉。
四大杯赛和计算机编程的比赛,能得奖的学生,刷题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刷多刷少的问题。为进好初中 ...
不能更同意!.

TOP

回复 22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4-4-28 14:1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牛仔面包 于 2014-3-4 09:43 发表
我现在很纠结的就是,以奥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数学好不好的这个评价标准,是不是正确呢?
也可以换个角度,这也是考察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成人世界里,你也会发现优秀的人,工作好夫关系好会烧菜会持家爱运动,均衡的人都不差。.

TOP

回复 33楼笛笛妈妈 的帖子

有试过的.就是寒假在家看网校学习.观察下来,孩子很喜欢做这些题目,领悟力也可以,所以欠缺的就是刷题了.
另一方面,孩子的爸很反对奥数,他觉得目前这些培训班的奥数不是数学,奥数题多做有害无益.那些题目我也一起看了,我的感觉是,不刷题,天才也是不行的,只是刷题多少而已.所以,我就想发帖问问大家,对于奥数有什么看法.是因为升学而去学习,还是觉得奥数很有益.并且,我也想知道,我的一些结论是不是正确的..

TOP

回复 31楼enjoy_lu68 的帖子

送花.我也发现,这个奥数奖必须勤奋.所以我就想发帖问问大家,这个评价标准,是不是值得我们如此勤奋呢?.

TOP

回复 26楼heart 的帖子

是的.这个奥数是市场认可的趋势,一点没错.正因为如此,我才纠结啊..

TOP

回复 36楼Ageji_Mom 的帖子

一点不是无的放矢,这样的意见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你说的这个对于学习的看法,恰恰是我的初衷.但是从大家的帖子来看,奥数就是一个市场认可的趋势.

我要如何应对这个市场趋势?我能找出一个平衡的方法吗?还是就是只能跟着上?.

TOP

回复 31楼enjoy_lu68 的帖子

还有,想请问,是不是进了初中还是要继续奥数学习呢?学校的数学考题真的奥数题比重很大吗?.

TOP

回复 42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据我所知,有朋友孩子没有刷题,只是学了一些奥数,因为英语特别好,然后被华育录取了。进去后拼命补奥数。.

TOP

引用:
原帖由 牛仔面包 于 2014-3-3 10:49 发表
那你会不会给孩子学奥数呢?小学生就要刷题啊,我实在纠结.
牛仔同学,我一直留意你的发言,觉得你是很花心思也很有想法的家长。

这个帖子,我没猜错的话,该是你的孩子对于“奥数”学习还比较有灵气,但是要得奖还得靠大量刷题。对于这样做是否值得?妈妈在矛盾中,是不是?

坦白讲,我也曾面临这样的矛盾,或者现在有时候也会有矛盾。我家小朋友一直自以为非常喜欢数学,平常捧着《丢番图讲的方程故事》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是他催着我报的奥数班,已经学了近三年了,上课表现很不错,无论书上例题还是补充题,都能在班级前几个做完。可是正如你说,不刷题是不行的,去年第一次参加各大杯赛,不出意外的颗粒无收。小朋友比较失望。和小朋友分析得失原因,还分析学习奥数的目的。发现,其实孩子是很功利的(估计也是受了家长和同学的影响),他学习奥数是为了小升初。为了达到目标,他同意每天做一定量的题。到目前为止,一个月内已经“刷”完一本奥数精讲B组题。他自己在计划,接下来先“唰”四年级的A组,再B组。在此过程中,我起的作用是:和他比赛,看谁做题快和对;听他讲题,分析错和对,优和劣;给他鼓气,在他得意及不能静心学习时批评他,威胁他“再这样就不学奥数了!” ;让他放松心情,当他不想做题时不勉强他,让他休息几天,陪他讲讲故事,玩玩。所以,你看,刷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心态不好,太在意得失。这是我的经验和教训,急功近利也是我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也一直在努力调整和进步中。一直以来,希望做到:让学习成为让孩子开心的事情,成为享受的过程。

如果不是为了小升初,有没有必要刷题?要学好数学,练习一定量的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哪位美籍华裔数学家的话,我忘了。不过很认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曾说道他年轻时”刷“数学题的经历,在此过程冲,他解题、得到乐趣。当然,那样刷题的过程,比较不功利,就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会有更多主动性、更多的自主思考。所得一定多得多。

对于刷题,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是:陪伴孩子刷题,重视过程而不是目的,引导他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思考,让他得到刷题的乐趣。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4-3-4 11:34 编辑 ].

TOP

楼主还是和家里人深入交流一下、取得共识比较好.

TOP

回复 38楼牛仔面包 的帖子

孩子爸是正确的,(真正的)奥数不是用来考察孩子是否i勤奋的。靠刷题刷出来的成绩不要也罢,别为了这点成绩破坏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TOP

认识的数学教育专家这么说奥数:奥数本来是给5%的学生学的,并且最好是上了小学5、6年级以后,觉得学生对数学确实喜欢,确实有天赋才开始学的。到了高中参加数学竞赛能得奖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牛娃!.

TOP

回复 36楼Ageji_Mom 的帖子

特别同意你的看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牛仔面包 于 2014-3-4 10:12 发表
一点不是无的放矢,这样的意见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你说的这个对于学习的看法,恰恰是我的初衷.但是从大家的帖子来看,奥数就是一个市场认可的趋势.

我要如何应对这个市场趋势?我能找出一个平衡的方法吗?还是就是 ...
刚才回复时没看到这儿。果然,也是纠结中的家长。

如果纠结,就说明取舍有困难,那就努力找寻平衡的方法。我上面所回复的,就是我们家的一种”平衡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4-3-4 11:37 发表
孩子爸是正确的,(真正的)奥数不是用来考察孩子是否i勤奋的。靠刷题刷出来的成绩不要也罢,别为了这点成绩破坏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别为了这点成绩破坏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很正确!
这是对于奥数有所纠结的家长,在刷题与兴趣之间寻找某种”平衡“的家长要时刻警醒的一点。
比较好的状态是:不是为了成绩而刷题,为了做题的乐趣而做题。
要做到这点,我的体会是:控制题量+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TOP

 113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