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孩子太委屈,妈妈也觉得自己没错,问题在哪里?

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所有岁月里,你的身体的全部感受与运动、器官的生长与老化,以及大限到来时的灰飞烟灭,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你的身体疼痛通过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方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的疼痛的性质和强度。所以,虽然独立拥有自己的身体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进化的杰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独的代价。
      如果人与人之间仅仅如此隔离,那活着就是一件相当无趣的事情了;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连无趣都感觉不到。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会使他们之间没有链接,也不会放弃由链接导致的宏大而和谐的美感。造物主制造的这个链接其实非常强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体疼痛的确不能引起他人的身体的疼痛,但却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所有活着的人,都曾经心痛过自己爱着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时候,你甚至比痛着的当事人还要痛。这种心痛的感觉,就是由情感的通道制造出来的。

      再回到出生。婴儿的身体跟母亲永久地分开了,但情感依附还在。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对母亲的情感依附次第减少。我们甚至可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

      我在临床中发现,在中国文化圈内,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有两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孩子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母亲的预估,所以母亲们对孩子的能力有着相当大的贬低和成见。担心、指责、怀疑和失望,充斥在母亲跟孩子的关系中。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们为了维持与母亲的情感链接,避免分离、抛弃和被抛弃,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希望”,也才能够继续跟母亲”在一起”。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爱母亲,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母亲为了做母亲,在人格上准备不足,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信任的能力,缺乏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样的事情: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是,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却会觉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险,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他暂时地“病了”。

      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的母亲,其实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病着”。她们的“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了孩子的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所以她需要过度警觉,才能保护孩子。同样经过投射性认同的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把自己置于危难之中,这个危难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际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母亲认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为爱孩子,是那种不忍看到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自己的爱。可惜这是不那么健康的爱;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中,健康的爱应该是父母能够承受被孩子“抛弃”。

      我并不是在说数量稀少的个案,而是在说数量庞大的群体。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需要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仅仅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觉到它的铁一般的强度与空气一般的弥散。

      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曾奇峰.

TOP

中国妈妈们,共勉。
写给lz,也写给我自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