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3个人次参与评价】

[社会] 人民的生活,充满“阳光”?

确实周围人群普遍生活都越来越好
前几年境外扫盲游的,现在有的叫度假了,去非洲看动物大迁徙,去看北极光的,还有各种意大利小岛游
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味,美器美物,让人心旷神怡
过好当下的生活,品味当下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其实每一个人如果受过不错的教育,他又足够的聪明和足够的努力,在三四十岁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的。
如果一个人在已经拥有很好的资源和背景的情况下还没有做出一定的成就,那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他就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给自己无意义的人生寻找点意义,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总有人过的好,总有人吃不饱穿不暖.

TOP

蔡康永——别问这有什么用

1

大学毕业时,爸说:“你一定要念一个硕士学位。不用念博士,可是硕士是一定要的。”

为什么“硕士是一定要的”?我没问。爸爸对我的要求非常少,所以一旦他开口了,我都很“上道”的照单全收,当然,也因为硕士大都很容易念,选个容易的科目,常常可以在九个月内就拿到硕士。

博士就麻烦得多,要是不幸遇上贪图廉价人工的指导教授,想把研究生一直留在身边帮忙,那一个博士学位耗掉你十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就很安然的接受了爸的指示。

“没问题,一个硕士。”我很有精神的覆诵一次,好像柜台后的日本料理师傅。

“而且要念一流的学校。”爸进行第二阶段的指示。

“没问题,一流学校。”师傅覆诵客人点的第二道菜。

我当然很同意“念一流学校”的想法。我在大学四年,整天听我有学问的好友阿笔,不断告诉我西方最厉害的几间大学,到底都厉害在什么地方:柏克莱待了多少个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又完成了什么手术、德国的法学博士和美国的有何不同、牛津的研究生吃晚饭时要穿什么、康乃尔的研究生为什么自杀比例最高……聊的都是这一类的事情。

对于在台湾各种烂学校混了十几年的我们来说,没事就把这些知识神殿的名字,在牙齿之间盘弄一番,实在是个方便又悲伤的娱乐。
就像两个台湾的初中男生,翻看着“花花公子”杂志拉页上的金发兔女郎。夹杂着向往和民族的自卑。

2

爸对学位的指示,已经清楚收到。“一流学校、硕士就好”。

轮到我对爸开出条件了。

有风格的料理师傅,是不会任凭客人想点什么、就做什么的。客人可以要求吃生鱼片,可是有风格的师夫,会决定此刻最适合做生鱼片的,是哪一种鱼。也就是说,你点归你点,未必吃得到。

“爸,我只念我想念的东西喔。”

“可以,不要念太多就好。”

爽快。这是爸跟我随着岁月培养出来的默契。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不过,老实说,“我取我需”的状况,似乎比“爸取爸需”的状况,要多那么一两百次吧。

3

我想念的东西,对一般的台湾爸妈来说,似乎有点怪。

我想学“舞台剧”。

还好我爸不是“一般的台湾爸妈”。

从小到大,爸从来没问过我:“这有什么用?”

“这有什么用?”几乎是我们这个岛上,最受欢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的问:“这有什么用?”

“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

“我正在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

“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什么用?”

这是我最不习惯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

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爸买回家里一件又一件动不动就摔破的瓷器水晶;妈叫裁缝来家里量制一件又一件繁复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没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堆倒又砌好的麻将,从来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什么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

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我不大确定——这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一直到,反复确认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时,才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TOP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可以说多元化,可能需要不同维度去理解。
中年人有的勤俭并且注重健康,每天中午自带便当或去食堂,但是有的坚决不会带饭,原因是每天在家吃两餐,中午这餐一定要和朋友在外面吃,于是换不同就餐地,也增加了和同事交流的机会。如果是80后,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注重每一餐,并且懂得利用吃饭来沟通的年轻人。仔细琢磨一下,一起吃饭真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互通有无,与有经验有见识的人吃一顿饭,那收获可能胜过读一本书。

关于助人,是靠自觉,国外还有很多税的政策。不能强制的。
帮助别人是开心,自己进步更开心,因为自己好了,才有可能帮助别人。自己也水深火热的,不是给别人添麻烦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Hatty_1218 于 2013-10-15 09:03 发表


日日吃喝玩乐,就是人生过得好了? 尽欢颜了?我还想说,相当多人旅游,其实并不是去了解和阅读世界,而是另一种玩乐和攀比。旅游的时候,走马观花和买名牌购物。然后,回来继续可以在圈子里show一番


人一辈 ...
也许是境界问题,我还不能理解你的高度——人一辈子,无论吃喝再多,最后都是泥土。有的人活着,始终像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即使离去,温暖却依在。
我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就像第一趟出国游,一般都是非常兴奋的,看什么都非常新鲜好奇,这其实也是一种了解和阅读,走马观花或者买东西,秀照片,真没啥不好,这是一个开心的过程,可能是你已经到了这些都平淡无奇的境界,可是于别人可能是还在追求,还非常新鲜的。
如果生命的结果是泥土,那么生活的过程更重要,当我看到别人为拥有一件东西兴奋时,我大多数时也很开心,如果我不以为然时,我会想到曾经很流行的一个帖子名字叫“不要破坏别人的幸福”。
想做一盏灯,也得有电源充充电啊,开开心心不庸俗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Hatty_1218 于 2013-10-15 17:07 发表
转一句话:
“寻常生活的浮浅与麻木,使之无从触及人生更本质更精确的层面,但人生总有需要深刻和警醒的时候,那时候,人会手足无措的。”
我百度了下,这是远志明讲道的一段话,到达宗教层面,我就不知道怎么回应了
恰巧今天看了一个很好的公共微信,里面提到《正见》中说,佛陀看一个人,是看到他的圆熟和衰朽同时在发生。很多时候,我们看人看事物,看到的是点,而有人看到了线,有人看到了面,有人看到的是立体。我们在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很容易认为,别人是错的,而如果别人说事实上是我们错了,我们容易恼羞成怒,然后强烈地反击。
我订阅了一些公共微信,而且不停筛选,还是不错的。
关于朋友圈里的各种晒和一缸一缸的心灵鸡汤,喜欢的就回应,不喜欢的就漠视。不过能经常发的人,心里都是活跃和热情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atty_1218 于 2013-10-16 10:14 发表
买名车、名牌、出国游、吃喝......经济上去了,适当的点缀是需要,这些都不是最关键。
但当这些逐渐成为人的生活核心和追求的全部,一日日腐朽时,总有一天,会丢了自己。
我正好看到压力管理101,如何避免精疲力竭
1、放松自己。不再投放额外的时间,因为你可能并不会因此做的更多。
2、时不时微笑。幽默可以释放大量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3、善待自己。做一些你喜欢的事,例如去看电影。
4、不要复杂化。将你的工作分解成较少的容易完成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有成就感。
5、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想想自己工作和生活所包含的更大的价值。正直、以家庭为重以及善待他人,所有这些为你的将来打下基础,让事情按照预期发展下去。
6、让期望处于可控状态。打消那些改变世界或者实现工作的最高目标发念头。在充分武装自己之前,有些事情不得不推迟。
7、不要试图做的完美无瑕。无论在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