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8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一夜无眠:孩子申辩错了吗?

所谓尊师重道,尊师就重道,如果你对老师恭敬心不够,再好的老师,你跟他学,你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对老师有崇高的敬仰、有坚定的信心,老师虽然不甚高明,你也会有杰出的成就,这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我们都可以见到。.

TOP

印祖常常教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TOP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13-6-28 10: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3-6-23 10:56 发表
尊敬老师不是为了得到利益
引用:
印祖常常教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求道,第一个要对老师有信心,我们自己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所以,印光法师他才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尊师重道。

其实做老师的人,哪里会希望学生对他尊重,老师要有这个念头,要存这种心,那就不是个好老师。

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道业的尊敬,对自己所修、所学的尊敬,而老师教学,往往就以这个为标准。这个学生有一分诚敬心,就教他一分;有两分诚敬心,就教他两分。

他有十分诚敬心,老师教他九分,对不起这个学生;他只有一分尊敬心,老师教他两分,太过分了,为什么?那一分装不进去,他那个器太小了。

好像我们口渴了,问人家要水,我们拿一个小杯,人家把我们杯装满,就行了;再多添的时候,不就漫掉了。

他要拿个大杯来的时候,你给他装一半,你怎么对得起他?我们求道,这个器是什么?诚敬心。所以要知道,诚敬心是我们成败关键之所在。.

TOP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亦失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