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好文章推荐给众家长

嘿嘿,这可不是孙瑞雪的一家之言,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到儿童的心理歧变里,第一个就是神游。
我也不认为这里的走神说的是神游,有空来细说。.

TOP

蒙特梭利提到的神游

实体化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来解释歧变的性质:心理能量必须在运动中得到实体化,这样它才能统一这个活的机体的人格。如果这种统一不能获得,不管是由于人占据了支配地位,还是由于儿童在环境中缺乏动力,心理能量和运动这两个组成因素就各自发展,“人被分裂了”。由于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被创造或被消灭,所以,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得到发展,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能量失掉了它们的终极点而毫无目的地漫游时,通常就产生了歧变。心灵本身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这样心灵才不会躲避于幻想之中。

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象和符号所吸引。饱受这种失调折磨的儿童会坐立不安地乱动。他们充满活力和不可压抑,但是毫无目的。他们刚开始做某事,尚未完成就把它丢下了,因为他们的心力朝着许多不同的对象,而不能固定在某个东西上。不管成人惩罚或耐心地容忍这些失调儿童的漫无目的和不规范的行为,但实际上他们是赞成和鼓励儿童的幻想,把它们解释为儿童心灵的创造性倾向。福禄培尔发明了许多游戏,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沿着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成人教儿童观察他自己用各种方式用积木搭成的马、城堡或火车。儿童的想象力可以给任何物体一种象征的意义,但是,这就在他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幻想的景象。一只旋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变成了御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儿童可以玩他们得到的一些玩具,但是,这些玩具产生了各种幻觉,未能提供跟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结果,除了幻觉,它们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理智的全神贯注。它们能激起儿童的活动,就像隐藏在余烬之下的微火冒出来的烟雾。但是,这种火焰不久便耗竭了,这种玩具很快也被扔掉了。然而,成人认为,对儿童的随意活动来说,玩具是他发泄精力的唯一渠道,就像从隐藏在玩具底下的微火中冒出来的一缕烟,他们相信儿童会在玩具中找到幸福。

尽管儿童很快会厌倦他的玩具,并把它们搞坏,但这种信念还继续存在着,当成人毫不吝惜地把这些礼物给儿童时,成人会被认为是仁慈的和慷慨的。玩玩具是这个世界赋予儿童的唯一的自由,但儿童应该在这个宝贵的时期为更完美的生活奠定基础。这种“分裂”的儿童尤其在学校中被当作十分聪明的人,即使他们不正常、不协调和无纪律。
在我们为他们提供的环境里,我们看到这些儿童马上投入某些工作中去。他们激动的幻想和坐立不安的动作消失了,他们平静地面对现实,开始通过工作使自我完善。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他们无目的的行动变得有方向,他们的手臂和大腿成为渴望了解和真正认识他们周围现实的心灵的工具。对知识的探究现在已经替代了无目的的好奇。心理分析家用一种出色的洞察力,把这种想象力的不正常发展和过分热衷于游戏描绘成“心灵的神游”。

“ 神游”是一种逃避,一种躲避。逃进游戏或逃入幻想世界常常会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个自我逃离苦难或危险,把自己躲藏在一个面具之后。.

TOP

多一个角度看神游

我想从有形与无形的角度来理解比单纯说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更容易让人理解吧。比如你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看到它们、听到它们或者触摸到它们吗?如果不能,是不是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呢?










































































显然它们不是不存在,它们是潜在的,不易为我们所意识到的。

蒙特梭利和华德福对于精神世界的存在都是认同的,但是我认为在解释有形与无形方面,华德福要来得更全面一些。孩子从一个无形的世界进入一个有形的世界,知觉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松散到紧密的过程。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神游就并不是精神还没有实体化之后的结果,而是必然存在的一种状态。

从华德福的角度来看蒙特梭利,在精神实体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感受在起作用,也就是同感与反感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发挥他对于成人正在做的事情的同感时,他才会去模仿,排除生理和能力的原因,当他对某个成人处于情绪抵触的状态时,他是不会去模仿的。而当他处于模仿的状态时,意识才会进入身体,与意志结合,并驱动四肢,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我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实体化过程。

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做一个蒙特梭利教师如此困难,却又让人不容易理解倒底困难在哪里的原因。因为做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发挥同感,这本身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得最多的是知识,是技能,而对于情感的需要却满足得少之又少,这使我们自己成年后携带着情感的缺憾在养育孩子。

要想让孩子对我们产生同感,我们必须首先对他产生同感,对于他的情绪给予共情,让他体验到我们和他是一伙的,是值得信赖的。我想这是孩子发挥他对我们的同感的基础。

而艺术是孕育和重新孕育我们情感的好方式,在这方面,华德福则有着它独到的理解和方式。

[ 本帖最后由 轶轶妈 于 2006-6-20 13:48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