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好文章推荐给众家长

好文章推荐给众家长

树和人,长慢点比较好
牐燶r
牐牻喑綷r
牐燶r
牐燶r
牐犖叶子今年8岁,是个性格沉静的孩子。他很聪慧,思维敏捷,但话不多,很多时候,他处于自己的遐想之中,并不怎么乐于表达,所以,有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是有点迷糊懵懂;在学校,他也是个不怎么出众拔尖的孩子,上课经常走神,作业很多时候也挺敷衍的,但成绩还不算差。很多时候,他对大人要求的事情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味道,不对抗,但也不积极配合。甚至,一般来说对孩子很起作用的荣誉,在我儿子身上似乎也很淡漠,他既不报喜也不报忧,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逍遥气质。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号召力不大,但人缘很好,大家都喜欢他。我儿子也是这样。
牐犖野颜庑┒伎丛谘劾铩N揖醯妹皇裁床缓茫甚至可以说很好。
牐牼臀颐羌依此担对孩子从来没有什么系统的培训方案。从小到大,我和先生没有刻意让他去学点什么,就让他瞎玩;当然这也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才艺天赋,比如音乐,比如绘画,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他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周围众多学这学那的小朋友中耳濡目染,却并没有启发他的任何兴趣和热情。反过来说,如果他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当然会充分满足他的愿望的。唯一一次课外学习是有一阵子他想去学围棋,我给他到棋校报了一个初级班,学了将近两个月后,他想放弃了,我也就同意了。
牐犖液芄刈⑽业亩子,我也很注意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顺其自然,在充分观察他了解他的基础上,加以适度的引导。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说是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孩子,更多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教育,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比如,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从来不做任何规定,我等待着他身上的阅读兴趣自然萌芽。我家有很多书,那么多的好书摆在那里,对他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对于我儿子来说,可以从书柜里抽取任何一本书,完全没有禁忌。
牐犖抑芪в行┦烊伺笥讯家晕我儿子一定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又有搞文字工作的父母的引导。刚上学时,我儿子的老师们也这样认为。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儿子还没有培养出什么阅读习惯,他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乱写乱画上,再就是他特有的走神时间。他在走神的时候,那种表情非常快乐迷人。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很有信心,我相信阅读这个良好的习惯会在某一天降临到孩子身上的。先走神,再阅读,为的是把走神的范围扩展得更深更广,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几乎都经历过的一个过程。
牐犉涫担我也是这些年才开始认真琢磨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成长这类问题的。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种理念对于我和我先生来说,是越来越坚定了。那就是——孩子,其实就像树一样,长慢一点,质地说不定会更紧密细致一点。我不赞成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过度刺激他的潜能,让他在还未拥有相对稳定的个性框架的情况下,就提早发散出光芒来;与此同时,我相信几乎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耀的东西,就如同藏在体内的钻石,大人们需要的是巨大的耐心和控制力,不要去早期开发,也不要籍教育之口把自己固有的或是期许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强行灌输到孩子身上,应该让一切顺其自然,个性发展的自然、情绪培养的自然、周遭环境的自然。让他慢慢地长,我们在一边静静地细细地看。我相信,这样的慢、静和细,会有一种水一样的柔和,也会有一种水一样的力量,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浸润的过程。其实,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的成长。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牐牭比唬所谓顺其自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强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会给他人带来不快带来麻烦的不良习惯。人是要与他人相处的,在这个过程中,从小被控制出教育出的某种良好的行为方式,会让他成为一个包容体谅他人的人,也会让他成为一个有自我约束力有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能力的人。这就是所谓教养的培育。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过分顺其自然的话,小孩身上天然带有的自私、娇纵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强化,甚至可能伴随他的终生,也就是,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没家教的家伙。如果这样的话,才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失败。
牐犆挥泄婢夭怀煞皆玻这句常识性的真理与顺其自然并不矛盾。我的理解是,对孩子,在培育其基本规则和良好教养的基础上,顺其自然。我觉得这样做父母,可能比较好。

牐.

TOP

这个里的走神是不是神游啊???!!!.

TOP

关于洁尘

洁尘是一位作家。生活在成都。她的儿子也曾在成都华德福呆过,现在上学了。

我的一位朋友是她的粉丝,常常推荐给我她的文章。以前都没对她有好感,因为觉得她太自我,自恋,不象一个阳光的妈妈。这三篇(我陆续发上来给大家)写儿子的文章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对孩子深切的关注、细致的观察。连我这个号称华德福理念教育孩子的人也没做到。.

TOP

回复 #2 airbaby 的帖子

所谓神游的说法只是孙瑞雪的一家之言吧,而且她现在也不这么提了。
我理解在很多儿童心理学研究中,走神不但没有问题,还是孩子精神发育的必须呢。.

TOP

嘿嘿,这可不是孙瑞雪的一家之言,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到儿童的心理歧变里,第一个就是神游。
我也不认为这里的走神说的是神游,有空来细说。.

TOP

愿闻其详

想听听轶妈的理解,我对“神游”也比较迷糊。.

TOP


久闻洁尘之名,也去她博客看看的。没想到她儿子也读过华德福。不错不错。
好文章。
也早点想听轶轶妈的讲解。.

TOP

蒙特梭利提到的神游

实体化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指导来解释歧变的性质:心理能量必须在运动中得到实体化,这样它才能统一这个活的机体的人格。如果这种统一不能获得,不管是由于人占据了支配地位,还是由于儿童在环境中缺乏动力,心理能量和运动这两个组成因素就各自发展,“人被分裂了”。由于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被创造或被消灭,所以,儿童的心理能量不是按它们应有的方式得到发展,就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能量失掉了它们的终极点而毫无目的地漫游时,通常就产生了歧变。心灵本身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这样心灵才不会躲避于幻想之中。

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象和符号所吸引。饱受这种失调折磨的儿童会坐立不安地乱动。他们充满活力和不可压抑,但是毫无目的。他们刚开始做某事,尚未完成就把它丢下了,因为他们的心力朝着许多不同的对象,而不能固定在某个东西上。不管成人惩罚或耐心地容忍这些失调儿童的漫无目的和不规范的行为,但实际上他们是赞成和鼓励儿童的幻想,把它们解释为儿童心灵的创造性倾向。福禄培尔发明了许多游戏,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沿着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成人教儿童观察他自己用各种方式用积木搭成的马、城堡或火车。儿童的想象力可以给任何物体一种象征的意义,但是,这就在他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幻想的景象。一只旋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变成了御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儿童可以玩他们得到的一些玩具,但是,这些玩具产生了各种幻觉,未能提供跟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结果,除了幻觉,它们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理智的全神贯注。它们能激起儿童的活动,就像隐藏在余烬之下的微火冒出来的烟雾。但是,这种火焰不久便耗竭了,这种玩具很快也被扔掉了。然而,成人认为,对儿童的随意活动来说,玩具是他发泄精力的唯一渠道,就像从隐藏在玩具底下的微火中冒出来的一缕烟,他们相信儿童会在玩具中找到幸福。

尽管儿童很快会厌倦他的玩具,并把它们搞坏,但这种信念还继续存在着,当成人毫不吝惜地把这些礼物给儿童时,成人会被认为是仁慈的和慷慨的。玩玩具是这个世界赋予儿童的唯一的自由,但儿童应该在这个宝贵的时期为更完美的生活奠定基础。这种“分裂”的儿童尤其在学校中被当作十分聪明的人,即使他们不正常、不协调和无纪律。
在我们为他们提供的环境里,我们看到这些儿童马上投入某些工作中去。他们激动的幻想和坐立不安的动作消失了,他们平静地面对现实,开始通过工作使自我完善。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他们无目的的行动变得有方向,他们的手臂和大腿成为渴望了解和真正认识他们周围现实的心灵的工具。对知识的探究现在已经替代了无目的的好奇。心理分析家用一种出色的洞察力,把这种想象力的不正常发展和过分热衷于游戏描绘成“心灵的神游”。

“ 神游”是一种逃避,一种躲避。逃进游戏或逃入幻想世界常常会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个自我逃离苦难或危险,把自己躲藏在一个面具之后。.

TOP

感谢轶妈

我还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这些关于精神和行动的理论,华德福也讲这些,但我都不能从心底认同,也许受马克思理论,受无神论的“毒害”太深,已经不能接受这些说法了,哈哈,我要慢慢感受。。。.

TOP

回复 #9 果冻妈妈 的帖子

华德福和蒙特梭利在这一点上正好是正负两个极端。你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会认同蒙特梭利的。我现在更倾向华德福,是因为当初在蒙氏班看到的结果让我不信服。.

TOP

多一个角度看神游

我想从有形与无形的角度来理解比单纯说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更容易让人理解吧。比如你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看到它们、听到它们或者触摸到它们吗?如果不能,是不是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呢?










































































显然它们不是不存在,它们是潜在的,不易为我们所意识到的。

蒙特梭利和华德福对于精神世界的存在都是认同的,但是我认为在解释有形与无形方面,华德福要来得更全面一些。孩子从一个无形的世界进入一个有形的世界,知觉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松散到紧密的过程。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神游就并不是精神还没有实体化之后的结果,而是必然存在的一种状态。

从华德福的角度来看蒙特梭利,在精神实体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感受在起作用,也就是同感与反感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发挥他对于成人正在做的事情的同感时,他才会去模仿,排除生理和能力的原因,当他对某个成人处于情绪抵触的状态时,他是不会去模仿的。而当他处于模仿的状态时,意识才会进入身体,与意志结合,并驱动四肢,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我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实体化过程。

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做一个蒙特梭利教师如此困难,却又让人不容易理解倒底困难在哪里的原因。因为做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发挥同感,这本身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得最多的是知识,是技能,而对于情感的需要却满足得少之又少,这使我们自己成年后携带着情感的缺憾在养育孩子。

要想让孩子对我们产生同感,我们必须首先对他产生同感,对于他的情绪给予共情,让他体验到我们和他是一伙的,是值得信赖的。我想这是孩子发挥他对我们的同感的基础。

而艺术是孕育和重新孕育我们情感的好方式,在这方面,华德福则有着它独到的理解和方式。

[ 本帖最后由 轶轶妈 于 2006-6-20 13:48 编辑 ].

TOP

看得有点晕乎乎的。不过又似乎明白了一点,继续看,继续看,以我的智商,不看个5遍是不会彻底明白的,呵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