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转则微薄: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

转则微薄: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

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历史的审判的。——周国平.

TOP

周国平是谁?.

TOP

回复 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有困难找民警,有问题上百度,呵呵。

周国平应当是当下最具人文关怀的哲学散文作家(没有之一)。

以下摘自百度: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的位置》、《善良丰富高贵》、《何来何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上海人噢!上中校友噢!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3-1-12 22:51 编辑 ].

TOP

周国平论教育、孩子、经典及幸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b85adf0100qzf7.html
教育的七条箴言
一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 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 ,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 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 一个未来的存在 ,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 长大成人 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 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四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五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六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 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七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甚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权利,使其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利,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1-12 23:26 编辑 ].

TOP

回复 4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哇,我只贴了他一条微博,你贴这么多! 半小时前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半小时后看起来你爱上了他?


四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完了,我刚跟小孩说过:浪费时间可耻。

看来我才是可耻的。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3-1-12 23:55 编辑 ].

TOP

不知为何,有点想哭!为了中国的孩子们!.

TOP

看过妞妞,之后对这个周某人任何书都选择不再读。
妞妞可以不死,但父母选择了让她死。对生死的观念每个人都不同,但我不认同周的观念。.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3-1-12 22:42 发表
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 ...
两周休息一天,或一个月休息一天两天,这在全国的高三,是普遍现象。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每周六、日照常放假,但是也是不幸运的,周六周日得另外花钱出去上课,压力同样很大。
这个当地最好的中学,考上北师大也算差的高中,除了人大附中,没有哪所中学能这么牛,但人大附中的校长,不大可能对他的中学是这样的认识的。.

TOP

回复 8楼回首来时路 的帖子

确实是这样的,全国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早上起的早,晚上睡的晚,周末不休息.

TOP

引用:
原帖由 爱贝妈 于 2013-1-13 09:06 发表
看过妞妞,之后对这个周某人任何书都选择不再读。
妞妞可以不死,但父母选择了让她死。对生死的观念每个人都不同,但我不认同周的观念。
我也是,看过妞妞后对他印象不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3-1-12 22:42 发表
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 ...
这样的校长,恰恰是教育体制恶的部分的维护者。不值得同情。.

TOP

回复 11楼ccpaging 的帖子

没有准备同情他

可是你知道么,还有的校长还享受得很呢

象8楼说的,某中的校长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的.

TOP

深有同感,好多年前看了他的妞妞,对这个人印象不好,最近几年奇怪了,他好像还越来越受欢迎了,不过我还是不想看他的书..

TOP

引用:
原帖由 阳光海岸 于 2013-1-13 05:57 发表
不知为何,有点想哭!为了中国的孩子们!
同感啊!.

TOP

悲哀,明知有罪,却不得不为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帮凶呢?.

TOP

回复 1楼胡豆妈 的帖子

校长自责是一种态度,表明愿望与事实的距离。
但是一所这样的学校要出成绩要对每个到这个学校的学生负责,这确实是不二的选择。之前大家谈到的河北衡水高中,光一届学生就几千(根据该校公布的2012年一本线上的学生就3千多推断),那么高中生会上万,教职员会上千,不实行准军事化或者严格的管理确实不行,而这样的校长也不是上海的中学校长所能胜任的。如果该校能分成几个学校情况会改善,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不分割的问题。.

TOP

回复 16楼heart 的帖子

真专家来了!.

TOP

回复 16楼heart 的帖子

超级高中的规模,使得进名牌高中容易许多,其实是极大地减轻了中考的压力!
外地初中生普遍没有上海初中生的巨大学业压力,个人以为比较符合年龄发育特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3-1-13 16:49 发表
没有准备同情他

可是你知道么,还有的校长还享受得很呢

象8楼说的,某中的校长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的
看到某民办初中的校长在微薄中 Show 读书,Show 教无类理念、Show 百年树人,我的感觉就是,太穿越了。
在任何一个教育制度中,校长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校长为孩子着想么?校长为孩子而替老师着想么?.

TOP

回复 5楼胡豆妈 的帖子

你说到时间浪费。让我想起这周末,我故意作弄孩子。
她上网看到伊能静美女图,和我讨论她不够漂亮。我和她说:“别浪费时间,考大学不考这个。”
一会,她又画时装画,我又说:“弄这个没用,考大学不考这个。”
我很喜欢这句话,很好玩。以考大学为目标,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做了。生活多单纯简单啊!.

TOP

回复 18楼盖地虎 的帖子

并不会减轻进重点中学的压力。衡水中学这样的地级市的第一重点中学,是在整个地区招生的,比如衡水高中每届招生3000多人,那它的招生基数是至少3万人的初中毕业生,各初中最好的学生肯定都是往衡水中学挤。上海的各重点高中,每届招生300到500多人,把初中毕业生分散到各重点高中了,基本上是精品教育了。前者,3万余人往一所高中挤,后者,3万余人往10所重点高中挤。.

TOP

回复 21楼回首来时路 的帖子

呵呵,大师:上海直辖市今年的初中毕业人数是5万,一个地级市至少3万中考生的数据确切吗?
河北衡水的情况不太了解,我知道一个省会城市有3个顶级高中,也是超级规模,排名前20%左右的中考生都能入读,所以这个城市的1/4相对优等生还活得挺自在。
相对而言,上海的1/4相对优等生就比较苦逼了,那4个学校的门槛蛮高攀的,家长,学校真的是双鞭齐下啊。
不过也是有益处,奇货可居了,并且广泛拉动教育消费,.

TOP

回复 22楼盖地虎 的帖子

应试中的名校自在么?怎么幻觉这是幻觉呢?如果没有读书的兴趣,越是名校的越是不自在。.

TOP

引用:
原帖由 盖地虎 于 2013-1-14 19:45 发表
呵呵,大师:上海直辖市今年的初中毕业人数是5万,一个地级市至少3万中考生的数据确切吗?
河北衡水的情况不太了解,我知道一个省会城市有3个顶级高中,也是超级规模,排名前20%左右的中考生都能入读,所以这个城市 ...
5万初中毕业生?正确吗?不会这么少吧.

TOP

朋友孩子初三,外地二线城市,今年寒假只放12天。.

TOP

引用:
原帖由 爱贝妈 于 2013-1-13 09:06 发表
看过妞妞,之后对这个周某人任何书都选择不再读。
妞妞可以不死,但父母选择了让她死。对生死的观念每个人都不同,但我不认同周的观念。
他老婆在妞妞死后就跟他离婚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回首来时路 于 2013-1-13 12:22 发表 两周休息一天,或一个月休息一天两天,这在全国的高三,是普遍现象。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每周六、日照常放假,但是也是不幸运的,周六周日得另外花钱出去上课,压力同样很大。
这个当地最好的中学,考上北师大也算差的高中,除了人大附中,没有哪所中学能这么牛,但人大附中的校长,不大可能对他的中学是这样的认识的。
但凡提到北京著名的中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成立于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它最初的名字叫顺天中学堂,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间,名家众多。陈景润,方励之,冯至,李敖,王蒙,丛维熙,北岛,陈凯歌,高晓松,薄熙来等等,要么在此任教,要么在此就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北京四中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神州第一校”。

北京四中在过去的很多年,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远远超过人大附中,而最近数年,人大附中的人数超过了四中,尽管如此,那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四中的一位老师说:“每个四中老师都有让学生拿分的技巧,但拿分不是教育的唯一追求,我们首先是要培养合格的人,让他们的道德、善良和人格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社会。”

想更深入的了解和比较,可以看这个链接 http://bj.aoshu.com/e/20110107/4d267b665ac1d.shtml.

TOP

回复 27楼树 的帖子

我转发一篇北京四中校长给一本教育书写的序。一个学校的理念其实就是看一个校长的理念。我不知道周说的校长是不是四中校长。但我一下子想到他了。真正的教育者面临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应该是痛苦的。

《到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一个偶然的、有趣的误解,使我连续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两本书。一本是已经出版的《佩蓉谈商务礼仪》,一本就是本书。如果说前一本书将我深深吸引的话,那么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

鉴于书中两处提到我和北京四中,所以我有必要道明原委。去年10月,佩蓉女士来到北京四中,我们就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最具共识的一点,就是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担忧——确切地说,是鄙视。几个月后,她寄来了《商务礼仪》一书,并说希望我写点什么。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该书已经出版。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谈商务礼仪,倒不如说是佩蓉女士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引导人去获得一种优雅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我将这个想法用电话与她沟通。“您是说《下一代的竞争力》吗?还没有出版呀!”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是我搞错了,于是我开始读这一本。这两本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起来有相得益彰之效,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能够理解这种联系的读者。

经历过生活的起伏跌宕、接受过中外不同背景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进行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洋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其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却致力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很满足,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得到了幸福。

相反,那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掌握了许多种技能,当问到未来和希望时却显得“一脸茫然,神情紧张”年轻人,尽管他的成绩足以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我怀疑他是否真正有过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完全能够理解佩蓉女士发自心底的感叹:“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如果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的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担忧。

佩蓉女士关于时间、休息、激情、深度、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教育者思考,因为这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相悖。这里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在眼光。做事情不能没有目标,但目标锁定在哪里,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我常听家长这样说,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进某某学校,那他这辈子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孩子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拉拉队的喝彩而拼尽了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中学生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

不久前我参加了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英国的中学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国内中学生的回答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则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或眼光投向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这些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涉及考试、升学等话题。我总认为,如何选拔学生,突显出来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念。总体上讲,中国的大学所挑选的是当下学业成绩最优的学生,而美国的大学是选拔最具有培养价值、最有可能未来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难道最有希望成为杰出人物的不是当下成绩最优的学生吗?两者之间当然是有差异的。我们最好还是举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处来分析每个运动员,我们一定都会相信,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绝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有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具有坚韧精神的运动员。这就是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才智。激情就是动力,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对于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激情,研究的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还在不断的扼杀和泯灭学生的激情,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注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禀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等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常常在我们的体制中无法生存,他们常常会被关在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也许,要将阅读本书所引发的所有思考都表达出来,会成为一篇很长的文章。我确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今天的教育现象,从而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广泛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冷静地分析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勇气,用佩蓉女士的话讲,需要“逆流行文化潮流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TOP

回复 28楼树 的帖子

《下一代的竞争力》电子版在这里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8262843_0_1.html.

TOP

回复 22楼盖地虎 的帖子

3万是毛估估的,2012年,河北省的高考人数30万应该有的,上海是5万5(当时初中毕业生大约8万5)。一个省10个大的地级市,衡水地区3万初中毕业生差不多。就生源来说,衡水中学的生源相当于“上海四校+8校”,也就是把衡水地区的前10%到15%的初中毕业生都笼络进来了。河北省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河北除了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好像再没有什么重点大学了,而且这几所大学在全国还排不上号。衡水中学3000多毕业生的高考一本率能达到85%,而且都是响当当的一本院校,相比上海一些高中的一本率,真是货真价实。这个超级高中,抵得上上海前10所高中之和,一个校长抵了上海的10个校长,不服不行啊。.

TOP

回复 28楼树 的帖子

应试教育中这些振振有词的名校校长,是很可以被怀疑的。

就像是清朝的师爷。如果一个师爷很有钱,说明了什么?分作孽之余金,此天理所不容。.

TOP

我觉得一所中学倒底好不好,要看它的毕业生10年后怎么样。有没有一所中学对它的毕业生进行追踪?.

TOP

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408eb01009jsl.html

1880年,爱因斯坦全家来到德国慕尼黑,他在这里渡过了他的中学时代。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进入了慕尼黑的路提波德中学。他喜欢上了数学,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没过多久,数学老师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常常被小爱问得张口结舌。有一次,数学老师公开对他说:“如果班上没有你这个学生,我会非常愉快。”小爱困惑地说:“我并没有做对不起老师的事呀!”“但是,你提的问题经常使我心神不定。”除了对数学的爱好,爱因斯坦对路提波德中学并没有留下好印象。那些死记硬背的功课,全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成绩也都很不好。老师们嫌他“生性孤辟,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有一次父亲赫尔曼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后来对这种死板、专横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TOP

搞普及教育的学校,好不好先不去说,至少要满足一个基本要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健康的人。
如果还可以努力些的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3-1-15 15:03 编辑 ].

TOP

回复 7楼爱贝妈 的帖子

同感。这也是我不看他的书的理由。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自私虚荣。.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3-1-15 15:09 发表
同感。这也是我不看他的书的理由。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自私虚荣。
在这些“装圣人”给大伙喝心灵鸡汤、装灵魂导师的人物中还有林清玄、刘墉之类,说的和做的完全两样,让人倒尽胃口,真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TOP

回复 30楼回首来时路 的帖子

你这详尽的数据事实罗列,还真不服不行啊,反正对别人略微有些欣赏的,就有鸡蛋相伴,呵。

我也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在优等生的大数里,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个3,6,9等了,即使上海的4校,好家伙,也有1234的等级了,个人以为这样细致化的等级区分是建立在,初中,甚至是小学的痛苦磨难之上的,真是何苦来哉。.

TOP

回复 33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在浦东图书馆借过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很厚又很大,是爱因斯坦档案馆出版的,在他年轻时候的照片、他的书信等,很好玩。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只记得他读书其实挺优秀的,但一开始读的学校不喜欢,换了一个学校就非常适合他。他毕业以后找工作不顺利,结婚以后有段时间没有固定收入,经济很是不好,还是他的一个同学帮了他的忙,托他老爸的关系给他找了专利局的公务员工作,从此他才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成名之后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本书也没全看完,只是翻了一下。印象深刻的是外国人做研究真是仔细。

刚才我在《从男孩到男人》的贴里看到你又转了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内容,看来你对这位科学圣人很感兴趣,那推荐你去借这本书来看,具体名字和出版社信息我不记得了,是一本开本很特别,很大,精装硬封面的书,有点象现在人做的相册。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链接,就是这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永恒的瞬间》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0884928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3-1-15 16:37 编辑 ].

TOP

别忘了正态分布的原理,大部分还是过着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只要自得其乐就行。.

TOP

回复 38楼胡豆妈 的帖子

其实不是特别喜欢看书。更愿意看一段,然后,慢慢想。最近看高华的书比较多。.

TOP

回复 40楼ccpaging 的帖子

哈,我也是。很多书都是翻了一部分,并没有每一本都读个透。

六经注我,我也注六经。.

TOP

回复 11楼ccpaging 的帖子

不能怪校长,既然在体制内,有什么办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清咖一杯 于 2013-1-15 19:34 发表
不能怪校长,既然在体制内,有什么办法?
老师有很多办法,校长的办法就更多了。一件坏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总是一帮子人在维护的。
也不是怪谁。现实既然如此,可以体制外留下点恩德么?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么?

像这位老师说的: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3-1-15 19:48 发表


老师有很多办法,校长的办法就更多了。一件坏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总是一帮子人在维护的。
也不是怪谁。现实既然如此,可以体制外留下点恩德么?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么?

像这位老师说的:
http://ww1 ...
说得很有趣. 只希望老师把学生当人来对待和尊重, 考上考不上不怪老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wind 于 2013-1-15 20:45 发表

说得很有趣. 只希望老师把学生当人来对待和尊重, 考上考不上不怪老师
同意。.

TOP

回复 43楼ccpaging 的帖子

我中学时有很多好老师,我觉得就是文章中表达的样子。所以我一直觉得虽然读书也辛苦,青春期也迷茫,但仍然喜欢那段时光。现在的情形是和以前不同,越来越注重标准化,公平,所以很多不够强大或疲于应对的教育工作者也被迫的放弃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而沦落成为标准化机器的一个传动部件。在这个系统里,校长老师是容易被劣币驱逐的良币。我女儿的老师,我真心觉得她不错,有想法,性格也大方,也是喜欢孩子的人,但是有时我们交流时,针对我有疑问的地方,她总是说'没有办法,必须这样,上面要检查','标准答案就是这样'..…人家是老师,不是烈士,不能指望老师去反抗制度。.

TOP

在老师的生计,荣誉都在于她把孩子们标准化的能力的时候,特别是社会舆论还支持的时候,老师能做多少?.

TOP

回复 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一个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

TOP

回复 48楼shumi1 的帖子

这故事有链接吗?.

TOP

回复 49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他自己书里写着呢,居然还是畅销书.

TOP

 57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