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抗战史料

抗战史料

常有一些个人撰写的有关抗战的史料,文章不长,不够出书,经常散见于各论坛,现在收集汇总一下。
本楼为目录贴。
地雷战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190
地道战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191
抗战结束时国共双方接收的武器物质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201
中国抗战击毙日军将领考——兼评国共战绩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387
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中中国战场歼日军数字记录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598
共产党军队战绩统计表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684
国民党军队兵力及战绩汇总表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51686
1945年8月各解放区战场人口面积一览表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62865
1945年9月全国军事形势图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31959&page=1#pid9081302

[ 本帖最后由 adamyu 于 2012-11-23 19:35 编辑 ].

TOP

关于海阳县地雷战的一点补充--和萨兄小文 马伯庸

过年百无聊赖在家里晃,我娘就跟我说你若没事,不如跟我去探望一下老人。我一楞,忙问是谁,我娘说这老人可不一般,是当年参加过地雷战的老革命,而且是在地雷战的正根儿山东海阳,你不是好这口儿吗?带你去开开眼界。

我心头大喜,网上看过若干篇关于地雷战的东西,众说纷纭。现在有原型在此,岂能轻易放过这个亲历历史的机会。

于是我略事梳洗,拎着特意从北京带来的油炒面和柿饼子,跟着我娘前方拜见。进他们家小院的时候,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正晒着太阳。老人家姓赵,叫赵杰,今年八十有三。老人家精神还好,就是耳朵比较背,大部分时候都是由她儿媳妇趴到耳边转叙。不过老人家记忆力惊人,而且颇为健谈。

赵奶奶叫赵杰,本名叫赵光翠,山东海阳县赵疃乡人(就是《地雷战》赵家庄的原型),跟赵同伦、赵守福(《地雷战》中赵虎的两个原型)是战友,当时担任赵疃乡妇救会的副会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不过那会儿分的没那么细致,所以研究地雷、埋地雷、放哨什么的也都干过。胶东根据地开群英大会的时候,赵奶奶也有份儿参加,还得了俩地雷和一双布鞋回来。

我想起那个很著名的《地雷战并不浪漫》的帖子,就问了赵奶奶这个地雷误伤老百姓的事儿到底有没有。赵奶奶说误伤是有的,但哪儿有那么夸张。至少在海原县没有,各村的民兵都是互相联合,结成一套颇有成效的系统。

除了主动出击和应对敌人大规模扫荡的场合时需要特别安排以外,一般情况下,各村民兵都会在通往各村的主要路口埋设数量不等的土地雷,不过这些地雷都半埋,不插弦,埋的地方都用一个小草筐扣住,以防止不知情的老乡误踩。这些土地雷大多是村民兵集思广益攒起来的,以触发式的为主。埋雷的地方都设有专人值班,而附近山头还有连绵设有数个哨所,互通声气。一个山头的看到扫荡的敌人出了行村,就推倒消息树(之前是用烟,但是太容易暴露,很快就改成消息树或者消息旗了)一层一层传过去,速度相当地快。地雷附近的民兵一接到消息,就立刻掀开草筐,把弦给接上去,然后撤退。等敌人走到的时候,民兵们和老百姓已经转移到了山里,只等着听响儿。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针对性,敌人来则埋,不来则不埋;不然把地雷整天搁道路上,鬼子十天半个月不来一次,误炸乡亲们或者野兽的概率反而高;二是个提高效率。地雷的埋设是个技术活,得事先根据地形、地雷种类和实际情况埋,等鬼子来了现琢磨现挖坑是不行的。各村都早早派了技术骨干把村子附近的地形研究个透,事先在必要的地点挖出一些预埋坑,拿松土填上,表面伪装的和正常路面一样。敌人来了,就赶紧扒开土,把地雷搁进闪人,或者象前面说,把地雷埋个半截,敌人来了就把弦插好,再掩点土。熟练的民兵埋一个雷就一分多钟的时间,快的很。象赵同伦、赵守福、于化虎、李树梓、孙玉敏都是当时出了名的埋雷高手。

所以象那篇文里说的白天埋下去晚上怕伤人再挖出来的情况,可能是发生在地雷战初期民兵们还不太熟悉作战规律的时候想出来的笨办法。至少在海阳县,没有这样的事情。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低,可绝不蠢,能根据实际情况想出层出不穷的土办法来。我委婉地把该文认为“老百姓没几个待见地雷,那东西容易误炸人”的观点给赵奶奶提出来。赵奶奶就有点怒了,老人家拿着把拐杖挥来挥去,音量也提高了几分,说鬼子扫荡的时候狠着呢,经常把一个村子团团围住放毒瓦斯,要不就把村民集中到一个山沟里拿机枪突突然,老百姓都恨的牙根痒。跟鬼子的行径比起来,地雷带来的不便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能有人让狼撵着走的时候还嫌鞋咯脚吗?

我赶紧转了个话题,让她讲讲趣事。赵奶奶说最乐的一次是:42年有一回日军去赵疃乡扫荡,当时她负责带着乡亲们往附近山里跑。在山沟里藏了不到一天,就有人通知他们回村。回了村以后,她看见村长正拿着一大块肉乐呵呵地给乡亲们分。后来才知道,民兵队的人在村子口(后来我查资料,发现当年曾经担任小滩村妇救会会长的老英雄孙玉敏在回忆录里也提及了此事,所以这件事很可能发生在小滩村)埋了两颗当时最高级的大铁雷。这两颗雷甫一上阵就战果显著,炸死了日本人一名小队长、四名士兵和那位小队长的坐骑。鬼子吃了亏不知虚实不敢深入,就带着尸体带了行村。马没法带,于是就地掩埋,还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了几个类似“精忠报国”之类的日本字。

等到鬼子们撤了以后,民兵们回到村口发现了这一个坟包,挖开一看里面是一匹枣红大马,二话不说就把马皮扒下来,把马肉分给各村的人吃。那马个头虽大,可架不住各个村里人多,每个人分下去也就是一口,可大家吃的都特开心——要知道,这一次可是头一次用地雷炸鬼子,就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从此对地雷的信心大增。当时海阳流传的一首歌谣“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指的就是这件事。

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听力和精力都不太好,谈了约摸有半个多小时,老人家就得回屋休息去了。我也不好多加追问,只好留待过两天,看能否再挖掘出一些细节。后来通过她儿媳妇又了解到:日本投降,赵奶奶就被调去了东北工作组,远赴吉林工作,一直担任一个被服厂的主任,并在那里结了婚,丈夫就是解放后中国空军第一任后勤部供给部部长刘家谷老将军。刘将军在97年因病去世,赵奶奶四年前搬来了广州花都,这里气候温暖,适合颐养天年。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那篇《地雷战不浪漫》的帖子里说地雷杀伤鬼子的数量非常小,战果微不足道,我是不赞同的。我的看法是,地雷这东西确实无法给士兵造成很大杀伤,死在地雷手里的也远远少于机枪和手榴弹,但不能就因此否认地雷就没有用处。地雷更多是一种迟滞以及阻碍性的武器,不能以杀伤数来衡量,其功能就在于吓阻敌人在特定区域内的行动,这才是根本目的。那篇文章说“整个抗战期间,那一带地区没听说多少鬼子被地雷消灭,倒是老乡和民兵被伤了不少。”有点偷换概念的味道。他倒不提由于有地雷的存在,推迟阻碍了多少次鬼子的扫荡,给抗日军民的撤退换取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多少的牺牲。这些都不是能用干掉多少鬼子来衡量的。

我对抗战史是外行,又不大会采访,想学王外兄、萨兄那样能把第一手材料写的活灵活现,生动易读而才有未逮。不过既然有这么一个机会,也想为抗战史多留下哪怕一点点的亲历者资料,只好勉力而为,写的有些凌乱,对萨兄和其他河内高人的文章做一个小小的补充吧。不敢说全面客观,也不能算考据精密,只能说是一个来自战争亲历者的简单记录,如果有朋友有不同想法或者想进一步了解,我十分乐意穿针引线,安排对赵奶奶的采访。.

TOP

《华北治安战》中记录的地道战 唐律疏议

以下文字摘自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上册

468页
“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的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而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以后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设在仓库、枯井、小丘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其至有地下集合的场所”

下册

755页
“沙河,木道沟河沿岸一带地区,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公里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了半农半兵状态,就连老幼妇女也组织了抗日团体。因此,各部队在推行肃正工作时极为困难。”

162页
“共军的平原地带的抵抗据点,煞费苦心地修筑了各种地下设施。例如在各家炕底下修筑地下室,互相连通一气,甚至有的炕下地下室通过地道与村外秘密联络点相连接,有时村庄之间也设置联络用的暗道。地下室的规模不一,有大有小,一般能收容一百数十名兵员,还有能隐藏、储存一部分军需品的地下室。地道入口多隐蔽在寺院、庙宇、废井、堆肥小屋、堤坝、仓房、森林中,很难发现。此外,田地等的洼道、山坡等地方还设置了很多潜伏用的洞穴。”

168页
“独立警备小队长山口真一少尉就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南省境相接壤的武城附近的实际警备情况,叙述如下:
……
我的小队驻在十二里庄(距中队长驻地武官寨9公里、距武城7公里,距大队部最远约80公里)。此地前任警备队曾受到共军地道战的攻击,损失重大,是个很成问题的地方。受到冀中、冀南作战相当打击的共军,仍无一定短期停留之处,而乘日军警备的空隙进行活动,特别是沿县境交界的地带都成了他们游动的道路。估计他们在重整兵力之后,可能进行相当强烈的反击。每晚对我通讯线路和道路进行破坏,对我方的小部队也进行过伏击。”

441页

“(63师团师团长于1943年年底总结)剿共战已变成地道战,要尽力发现其地道。”.

TOP

抗战结束,国共两党接收的武器物资数据比较 唐律疏议

国民党方面

何应钦回忆录中的数字(接收日军装备)
日本投降,国民党共接受武器装备有步骑枪685897支,手枪60377支,轻重机枪29822挺,主要火炮12446门,步枪机枪子弹180994000余发,手枪子弹2035000余发,各种炮弹共2070000余颗,炸弹6000吨,战车(坦克?)383辆,装甲车151辆,卡车特种车15785辆,各种飞机1068架(其中可用者291架,待修626架,不堪用151架),飞机用油1万余吨,舰艇船舶1400艘,共54600余吨,其中军舰19艘(90至1100吨,仅三艘可出海),驱逐舰(驱潜艇)7艘(每艘约百吨,6艘可用),鱼雷快艇6艘(15至25吨各三艘,均可用),小型潜艇3艘(50吨内两艘可用),小炮艇200艘(每艘8至25吨,大部不堪用),马匹74159匹。
——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九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二一三、二一四页)

陈诚回忆录中的数字(接收日军装备,和何应钦的几乎一样,但不如何应钦详细)
“收缴物资范围,凡日军所有作战使用之武器、弹药、装具、器材、车船、骡马及兵站、仓库、医院、随军修械厂所等,一切军用物资、文书、图籍以及日军整备作战之固定军事机关、学校、工厂、仓库、医院、兵营、场站、码头、要塞、工事等之建筑及其所存之机械,武器、弹药、器材、车辆、船舶、马匹、粮服、装具设备、文件、图籍等项,均视为收缴范围。其种类之繁多,数量之庞大,无法备述,择要言之:
一、属于轻兵器之各种枪类:八十三万七千余枝。
二、属于重兵器之各种炮类:一万二千余门。
三、各式通信机:四万一千余部。
四、各种车辆:三万二千余辆。(内有战车四百余辆)
五、各种船舶:约一千只。(约一万二千吨)
六、冬衣裤:九百余万件又千余捆。
七、夏衣裤:四千三百余万件又二千余捆。
八、其它军衣、外套、雨衣等两百余万件。
九、各种粮食干粮等一亿余公斤。
十、各种工厂:交通通信类二十单位,
兵工类十四单位,
被服粮秣类五十七单位,
卫生及兽医器材类十四单位。
十一、飞机:一千余架。(可用者约三百架)
十二、马骡:约二十一万余匹,除老弱不堪军役及损伤外,堪用者约十万匹。
这样大量的物资,突如其来的交给我们接收、保管并分发利用,实在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陈诚先生回忆录》第1部“抗战”第6章“胜利到来”第2节“复员与接收”

抗战胜利后,接收的美军物资
陈诚回忆录中数字
“自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开始,至同年五月中旬工作完成,兹将各类物资数量及分配使用情形略述如后:
一、军械弹药:各种枪二十三万九千余枝、各种炮一千余门、各种炮弹三百余万发、各种枪弹一亿四千二百余万发,约计军械共为一千三百余吨、弹药共为二万六千四百余吨,均陆续配发各部队使用。
二、通信器材:各种有线无线电报、电话机两万余部,约计共达三千九百余吨。
三、工程器材:
 重工兵机械筑路部分约三千九百余吨,其在云南地区者,装备十八个工兵团,其在贵阳、芷江、柳州地区者,装备十九个工兵团。我国工兵无使用此项机械之经验,由昆明后勤部特设筑路机械训练班,分期抽调各工兵团干部先施以必要训练,以便接收使用。
 渡河器材部分约六百九十余吨,除在云南省者以一部装备工兵十五团外,其余均装备工兵第二团。一部分重架桥材料,则移交交通部使用。
 测量器材部分约六十吨,留备测量地形之用。
 电气器材部分约三百余吨,留备装配照明之用。
 水工器材部分约百余吨,包括水电厂五所:在贵阳者三所、在芷江者一所,均拨交贵州省政府应用;在柳州者一所,拨交广西省政府应用。
 一般工兵器材部分约九百吨,除按编制装备工兵第二、十五、十八、十九团外,余存库备用。
 建筑材料部分约三千二百余吨,分别拨交云南铁路管理处及黔、桂两省府使用。
以上七类工程器材共约一万余吨。
四、卫生器材:各种药品、敷料、各式医疗器材、医院及野战用具,医笈及药囊等共约一千五百余吨,除存昆筑之盘尼西林,提早配发各地公立医院应用,以免失效外,其余均配发各部队。
五、交辎器材:各种车辆一万五千余部,分别装配十五个辎汽兵团,另四个战车营及阿尔发部队每军部卡车五部、吉甫车一部;汽油及附属油四百六十余万加仑,清点时缺少极巨,原因甚为复杂,有因油管渗漏者,有因监护不周被人窃去者,有因油池底层储水量多寡不等难于精确估计者。此项油料即用于输运美资,全部用尽;配件五千九百余吨,经常配发各汽车部队及各级修理厂使用;修理工厂二十二所,均经调整仍在原地工作。
以上器材共计二万九千八百余吨。
六、服装:包括哔叽呢军衣裤、卡其布军衣裤、各式大衣、蚊帐、特种服装等,共约五千四百余吨,均经配发各机关部队学校应用。
七、给养:各种罐头、口粮、维他命丸等约六千二百余吨,均经陆续配发各部队。
八、其它:包括打字机、纸张、文具、娱乐器具等约四百余吨,均经配发各军事机关。
以上各类物资共计九万余吨,原分布于昆明、沾益、开远、云南驿、保山、陆良、罗平、贵阳、芷江、柳州、南宁、百色等地,经接收清点后,先集中移运昆、沾、筑、柳、芷、穗等地保管,然后再统筹运用,一般经过情形,大致尚称良好。”
——《陈诚先生回忆录》第1部“抗战”第6章“胜利到来”第2节“复员与接收”


共产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没有详细数据。故此处借用其他方面的数据。

陈诚回忆录中的数字
“俄军在东北掳获日本战俘五十九万四千名、飞机九百二十五架、坦克车三百六十九辆、装甲车三十五辆、野炮一千二百二十六门、机枪四千八百三十六挺、步枪三十万枝、无线电机一百三十三座、汽车二千三百辆、拖车一百二十五辆、骡马一万七千四百九十七匹。此外尚有日军缴出的补给站与仓库存储:野炮一千四百三十六门、机枪八千九百八十九挺、掷弹筒一万一千零五十二具、卡车三千零七十八辆、马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七匹、补给车二万一千零八十四辆、特种车八百一十五辆、指挥车二百八十七辆。以上各种武器装备,俄军可能保留了一小部分,其余即扫数供给了共军。”
——《陈诚先生回忆录》第六章“胜利到来”第一节“受降”
(注:即陈诚所说数据并非全给了共军)

1971年8月26日莫斯科华语广播谈话的数据(这个数据已经成了笑话,除了个别极品活宝,极少有人相信——连引用此数据的杨奎松本人都不相信。但因为知道的人多,故也发于此。)
“步枪约为70万枝,机枪约为12000——14000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约600辆,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
——1971年8月26日莫斯科华语广播谈话,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8章后引注1

小结:即使相信苏联将缴获的关东军武器都给了共军,共军所得仍然远远不如国民党所得。更不用说共军所得的那些坦克飞机(如果真有的话),共军不会使用。而国民党所得的坦克飞机,却能发挥很大作用。.

TOP

中国抗战击毙日军将领考——兼评国共战绩 子乔

http://wenku.baidu.com/view/21d7084f2b160b4e767fcf8e.html
全文很长,这里仅摘录前后各一段,中间考证过程略。

喜欢抗战史的网友大概都记得,有一篇名为《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的帖子,在纪念抗战胜利55周年之际,给了国人当头一棒。五年之后,作者又写了一篇续文《迷失于荣耀并躲闪于屈辱的阴影之间》,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文章的一个论据是:中国击毙的日军将领“无论数量和军衔的级别,均远远低于太平洋战场”。对于中国抗战是否取胜,不同观点的人依据的定义或评判标准有所不同。否定者更注重比较中日、美日之间的实际战绩,而肯定者本也依靠战绩说话,但在否定者的数据面前,却不得不一面退守精神层次,强调中国抗战时间最长、牺牲最大,军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牵制了大量日军,一面不时地在数据问题上发动反攻。双方都能讲出一大堆理由,令观者无所适从。
  
  本文并不讨论这个敏感问题,只是对中国抗战击毙日军将领的数字本身进行考证。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主要是资料不足,至今未见权威统计,但是经过战史专家和网友们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内曾经出版过几部专著,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名单,有的100多人,有的几十人,还有的说仅国民党就击毙了126人……。这些名单包括我自己在2005年写的一篇帖子,大都依据中方资料整理而成,错误较多,只有少数专家和网友根据日方资料进行过甄别,不过,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准确了(《迷失》一文也有一些错误)。
  
  【子乔按:“国民党击毙126人”之说源自一篇同样著名的帖子《中国需要重写抗战史》,文章说:“据大陆1994出版的《血祭太阳旗》,在中国毙命的日寇将领共129名,其中大部分是被击毙的。在毙命的日寇中,只有三位是死于跟八路军的战斗中”。一些人对这句话进行了发挥:129-3=126。看看该书的附录就知道,129是1895年~1955年的总数,难道国军1895年就开始抗战了?在抗战时期毙命的仅87人,而且包括大佐追晋少将、病死、事故、被外国军队击毙等多种情况,详见后文。】
  
  这方面的中方专著,最全面的当数张子申、薛春德的《历史的耻辱柱——侵华日军将帅毙命全记录》(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5月版)。该书是两位作者十几年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其序言、后记和史料来源目录看,作者参考了不少日方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日军将领,在《毙命中国的百名日军将领》中只是笼统地说被“中国军队”或“中国抗日武装”击毙,甚至“死因不明”(1990年出版);而在《毙命全记录》中大都给出了将其击毙的具体单位。显然是作者在这十多年里获得了新的资料,也表明至少在主观上,作者还是相当认真的,比之网上名单,可信度较高。
  
  该书收录的抗战时期在中国毙命或被中国抗日力量击毙于境外的日军将领共105人,也即该书的第23至127号,含追晋少将和与外军合作击毙者。绝大部分将领都给出了毙命时的职务、军衔、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作战对象,以及死前的简历,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此深表感谢)。遗憾的是,该书尽管有大量原始资料作为支撑,但形式上却是通俗读物,用的是文学笔法,没有考证过程和信息的具体来源,使人不敢不信,也不敢全信。我们只能在作者的其它文章中看到某些信息来源,如原先“死因不明”的服部晓太郎中将被抗联击毙的过程(http://news.sina.com.cn/c/2005-08-01/14587381510.shtml)。而且,我发现该书也存在不少错误和可疑之处。
  
  不久前,我一时兴起,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汇总,再加上自己知道的一些人,得到了一个164人的大名单,计划对其进行全面甄别。这个“原始名单”包括追晋少将和一些可能被追晋为少将的大佐,死亡原因也各式各样,据称都与中国有关。对于已经被证明有误而所有资料也均未收录的人,我不再收录;对于虽然有误,但仍被一些资料所收录、算作中国战绩的人,则予以收录,以便澄清真相。
  
  要甄别这个名单,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中方资料与日方原始资料进行核对,其次是用日本出版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日本陆海军总合事典》、《日本陆军将官辞典》、《日本海军将官辞典》等工具书,不过很惭愧,我暂时无法找到以上资料直接查阅,只能通过日本网站间接查阅。我依据的日方资料主要有:
  
  ●日方资料一:日本网站“軍人データベース サクラタロウDB”(http://purunus.main.jp/index.php)。这个网站的数据比较全,经常添加和更新,并可以全文检索。尽管不知道它的性质和背景,但从其“参考文献”看,还是相当可靠的(包括上面提到的工具书)。它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如果你查不到某人,可以自行将其录入,提供姓名、职务等基本信息,形成一个临时条目,管理员会根据参考文献进行甄别。如果确有此人而该网站漏收,管理员会补充此人的简历并更正某些错误的录入信息,将其归入正式条目;对一时无法确认的录入信息,管理员会作出特别说明,表示尚有疑问。如果管理员有理由认为你录入的人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无法核查,他就会把你录入的条目删除。可见管理员还是相当负责的。
  
  使用该网站需要注意:一、检索、录入所用的汉字应为日本现在的常用形体,与繁体汉字不完全相同。如检索“楠本实隆”,应输入“楠本実隆”,输入“楠本實隆”是查不到的(原始档案写作“實隆”,现多写作“実隆”);二、检索时不要输入全名,可以先按姓或名查(看哪个少见),按职务查也可以,都查不到就应该检查一下是否输错字了;三、自行录入时不要输入太多的信息,尤其是中方资料,而且最好表示出你对自己录入的信息也不完全肯定,否则可能误导管理员和其他网友。尽管管理员现在相当负责,但还是不要给他偷懒的机会,应尽量让他给我们提供日方资料。
  
  ●日方资料二: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index.html)。这个网站是官方的,很权威,资料均为档案原件图片(需要安装“DjVu Browser Plug-in”,下载:http://www.lizardtech.com/downlo ... in&platform=win)。但遗憾的是,我不会日文,现在只能依据汉字大致理解,并借助朋友和日文在线翻译的帮助。我对该网站的使用也还不太熟练,目前只是利用它检验军衔、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但是数据不全,没查到的不等于不存在,而且当时的官方说法也不一定完全可靠,还要参照其它资料。
  
  日方资料对军人的死亡有几种称呼(未注明的均见资料一):
  
  ○“戦死”及“陣没(歿)”:是指在作战中阵亡,如阿部规秀。
  ○“戦傷死”:是指因战争受伤而死,不一定是在具体的战场上,如白川义则。但不知因伤死在战场上和因伤死在医院里有无区别、前者是否可以算作“戦死”(大概是)。
  ○“戦病死”:是指其病死与战争有关,如佐野忠义、冈部直三郎,后者虽然死于战后,但因为是在监狱病死的,故而也被称作“戦病死”。但有些中方资料说是阵亡或受伤后死于医院的人,日方资料也称作“戦病死”,如据称被国军击毙的木谷资俊(资料二)、藤堂高英(资料六)、据称被共军击伤后毙命的饭田泰次郎(资料六,但资料一称作“戦死”,资料四称作“陣没”)。也不知是中方或日方资料有误,还是“戦病死”和“戦傷死”没有明确界限。
  ○“病歿”:一般的病死。
  ○“墜死”:一般是指因飞机坠落而死,但不知是仅用于发生事故,还是可以包括未执行作战任务时被击落(如果在执行作战任务,则肯定算“戦死”)。
  ○“殉職”:因公务而死,多用于事故。
  ○“没(歿)”及“死去”:可能是指除“戦死”之外的其它情况,也可能是泛指死亡。
  ○“自決”:自杀。
  
  日方的分类标准与我们不同,尤其是被击伤后死于医院的,我们视同击毙(这当然可以成立),而日方可能写成“戦病死”,甚至只写成“没(歿)”,这给我们的统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是伤口感染或因伤引发其它病症,算作“病死”也能讲得通)。有一种说法是,日军为了不影响士气,尽可能地把将领的死因说成“病死”或“事故”,和中国军队夸大战绩一个道理,不知是否属实。
  
  该网站藏有一些“戦死の件”和“戦病死の件”,是当时的战报。还有一些“転賞”或“退賞”档案,其中有对死者发放“賞与(抚恤金?)”的申请,死亡情况只分两类:一种叫“病気危篤者”,一种叫“危篤者”。上文“戦病死”、“死去”的属于前者,如田代皖一郎(http://www.jacar.go.jp/DAS/meta/ ... 2006090418073135404);“戦死”的属于后者,如中村正雄(http://www.jacar.go.jp/DAS/meta/ ... 2006090418083836257,军衔为追晋后的)。查日文辞典,“危篤”就是病危,不知这是一种委婉的或掩饰性的措辞,还是这个词本就可以泛指死亡。
  
  【子乔按:以上我不能确定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日语的,还望高人教我。】
  
  ●日方资料三:战史沙龙网友“博學”、“司马戡”等提供的日方资料(来自《日本陆军将官辞典》和《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在此深表感谢):
  1、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249
  2、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5011
  3、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5968
  4、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6494
  5、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7494
  
  ●日方资料四:网友“xiaya先生”提供的《日本陆军将官辞典》的信息(http://tiebacommit.baidu.com/f?kz=255918499,在此深表感谢)。他的排除标准有一个问题,就是把未记作“战死”而只记作“没”的排除在外。其实“没”可以包含遇袭、遇刺、重伤死于医院等情况。尽管不是阵亡,也总与战争直接相关,一概排除恐怕不妥。【子乔按:这个帖子中的有些图片无法显示,将图片地址复制到地址栏中回车即可。】
  
  ●日方资料五:网友“童屹立(tyl319)”根据“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整理出来的两份名单(仅1937、1938两年,军衔为追晋后的,在此深表感谢):
  1、《“七七”事变以来死亡的日本陆军少佐以上的军官(1)》(http://tyl319.blog.hexun.com/3916318_d.html
  2、《“七七”事变以来死亡的日本陆军少佐以上的军官(2)》(http://tyl319.blog.hexun.com/4088790_d.html
  
  ●日方资料六:《日军战史记载的将官阵亡名录》(http://www.ziling.com/bbs/viewthread.php?tid=219247http://www.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5968)。据网友“司马戡”说:“不算日本战史记载。只是一个在日文论坛上的发言”,仅供参考。这个名单中的军衔均为死亡当时的军衔,不含追晋者,但个别有误,如阿部规秀被击毙时已经是中将了,而田路朝一应为少将。
  
  ●日方资料七:《陸軍大学校卒業者》(分为11部,http://homepage1.nifty.com/kitabatake/rikudai1.htmlhttp://homepage1.nifty.com/kitabatake/rikudai11.html)不知这个名单是否来自官方,看上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个别明显错误。
  
  ●日方资料八:日文Google(不作主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网页上的资料也不一定都可靠,很多都是中国“出口”的。日本网友也不都是战史专家,他们也经常从中国网页上COPY东西,胡乱翻译后贴出。我就见过他们翻译的张子申、薛春德的文章,如果对原文印象不深,还真会当作日方资料,如果再拿来证明中方资料可信,那就麻烦了。好在此类信息大部分都不难鉴别。
  
  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甄别,虽不能说百分之百可靠,但也可以说把可靠性提高了不少,值得一做。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和很多网友的想象,往往是中方资料讲得有鼻子有眼儿,但是一查日方资料,纯属子虚乌有。如不少网友已经知道的,国民党方面曾经宣称:1940年,国军傅作义部在绥远乌梁素海击毙了日本“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绥西警备队队长”水川伊夫中将(《毙命全记录》第61号);但是据台湾学者考证,此人在中国曾任“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治安部次长”,后回国,1942年11月任冲绳县警察部长,另据网友“博學”提供的日方资料,此人1944年在琉球呆过(资料三)。再如有的帖子说:1932年,东北抗联在黑龙江镜泊湖击毙了日本关东军第15旅团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但是日方资料显示:此人1934年3月16日转为预备役,1964年9月26日去世。
  
  类似的还有不少,别说早就被专家和网友证明不可信的岩永汪、大贺茂、赤鹿理、佐久间为人、中冈弥高(以上中将据称被国军击毙,另有不可信的少将、大佐N多)、常冈宽治、水原义重、服部直臣、土屋兵马、坂本吉太郎(以上少将或大佐据称被共军击毙)等等,就是被《毙命全记录》所收录的门间健太郎(中美联合空军)、大桥彦四郎(国军)、下田宣力(八路军)、小金泽福次郎(抗联)、森玉德光(抗联)、日野武雄(抗联)、吉川贞佐(中共地下党)等等,也都是不可信或很值得怀疑的。
  
  除了被其他网友指出的这几个人以外,我发现《毙命全记录》第72号大津和郎少将(追中将)也很可能是错收的。该书说此人是“驻中国镇海要塞司令官”,而在日方资料中,此人的职务是“镇海湾要塞司令官”,这个“镇海湾”很可能在朝鲜,并不是中国的“镇海”(详见下文)。
  
  不过,也有一些曾经被认为不可信或大多数名单均未收录的战死者,经过网友的发掘和甄别,得到了确认,但是多为大佐,如:藤井重郎少将(追中将)、田中圣道大佐(追少将)、石田金藏大佐(追少将)、大生坛城大佐(追少将)、平岩栋一大佐(追少将)、神崎哲次郎大佐(追少将)、清水喜代美大佐(追少将)、田中省三郎大佐(追少将)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甄别工作总算有了初步结果。我的抗战史基础很差,没看过多少原始资料,只是根据战史专家和网友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补充一些资料,并无多少突破,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提供新的资料。
  
  【子乔按:1、本文的“抗战时期”是指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的“十四年抗战”,死亡时间在此闭区间之外者不收,死亡与中国无关者不收。2、追晋为少将或可能追晋为少将的大佐也予以收录,但在统计时与真正的少将严格区分,军衔为大佐以下者不收。3、本文只称呼实际军衔,如某些名单中称作“陆军少将(追)”的,本文称作“陆军大佐(追少将)”。4、本文的“击毙”包括被击伤后死亡的,包括在战斗中或战斗结束后因兵败在前线自杀的,不包括抗战期间在后方自杀和日本宣布投降后自杀的。5、个别网友的不同意见不被视为“有较大争议”。】

【中间考证过程省略】

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要看看《血祭太阳旗》的附录二就知道,所谓“在中国毙命的日寇将领共129名”是1895年~1955年的总数,在抗战时期毙命的仅87人。按原书的分类和命名统计如下:“战死”53人、“海战”3人、“空战”2人、“毁机”7人、“事故”9人、“失事”1人、“病死”5人、“自杀”3人、“遇刺”2人、“不详”2人。“战死”、“海战”、“空战”的58人中还包括被美军、苏军、共军和其他中国抗日力量所击毙的,其中八路军击毙4人。仅此一点,就说明“129分之3”或者“126:3”都是不折不扣的谎言,只是它们满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传播开了。
  
  我自信本文的统计比《血祭太阳旗》要细致、可靠得多。论绝对战绩,当然是国民党大,这毫无悬念,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要比较每个作战单位的战绩,绝对数据就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了,必须计算相对数据(或称平均数据)才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谁打死的人多谁就厉害,计算相对值干什么?这里有必要解释几句:
  
  假设国民党有一个10000多人的师,辖四个团,除去师、旅直属人员外,每团2500人,击毙了4名日军将领;共产党有一个2500人的团,击毙了1名日军将领,请问:谁积极,谁消极?谁是“抗日英雄”?答:积极性大致相当,都是“抗日英雄”。这个师的战绩比这个团大,但是两军每个团、每个士兵的平均战绩都是一样的。如果共军的这个团因为绝对战绩小而不算“抗日英雄”,那么同理,国军这个师的每个团也都不算“抗日英雄”,那这个师还能算“抗日英雄”吗?整个国军还能算“抗日英雄”吗?如果共军这个团每条枪只有100发子弹,没有重炮,没有空军配合,而国军每条枪有500发子弹,有重炮和空军,那是否可以说共军的效率更高一些呢?
  
  抗战时期共军的历年平均人数,八路军、新四军为45.3万人(44、45两年猛增80万,37年~44年平均才40.1万,37~43年平均才31.3万),抗联最多的时候有4万人,平均暂按2万算,再加上华南抗日纵队等,合计可取50万,民兵和小股游击队不算。而国民党的正规军抗战开始时有200多万人,结束时有400多万人,历年的数字不知,平均可取300万,民团、警察和游击队不算。但是国民党击毙的日军将领中有警察和游击队的战绩,所以从方法上看,有少算之嫌,但是暂不考虑了。请注意这个数字是分母,绝对战绩一定时,总人数越少,相对战绩越大。
  
  可知国共两军平均人数之比大致为6:1,如果再算上装备、外援和占有的其它资源,比例只怕更高。下面按各种条件进行比较:
  
  1、双方都取“可备一说”以上者:22:9 = 2.44:1;
  2、双方都取“基本可信”以上者:13:4 = 3.25:1;
  3、双方都取“可信”者:8:2 = 4:1;
  4、国民党取“可备一说”以上者,共产党取“基本可信”以上者:22:4 = 5.5:1;
  5、国民党取“基本可信”以上者,共产党取“可信”者:13:2 = 6.5:1;
  
  显然,按相同的条件比较,共军的相对战绩或效率优于国军,按“偏向”国军的条件比较,两者也大致相当。需要注意的是,算作国军击毙的22人中包括与外军合作击毙的4人,存在较大争议的4人,与共军合作击毙的1人。同时,在甄别被共产党击毙的日军将领时,我采取了更慎重的态度,将一些按标准本可算作“基本可信”的算作“可备一说”了。我们不妨保守一点儿,这么说吧:如果以国民党为参照的话,共产党的战绩与其自身的实力和地位基本相符,积极性也与国民党大体相当,至少不比国民党更消极。
  
  比较国共战绩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希望“国民党击毙126人,共产党只击毙3人”这种矫枉过正、欺骗网友的谎言不要再出现了,当然,“中流砥柱”之类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说法也一样。上文的计算方法并不是完全科学,击毙日军将领的数字也不能体现国共抗战的全貌,但总比仅根据绝对战绩来评价国共抗战要合理得多,但愿读者能理解我这种思路(是有人先拿击毙日军将领的数字说事儿的)。
  
  如果本文的资料、数据或观点能对关注这个问题的网友有所帮助,我将十分欣慰,期待着大家的指正和补充。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毙命全记录》一书的作者张子申、薛春德两位先生,提供资料的“博學”、“司马戡”、“xiaya先生”、“童屹立(tyl319)”、“33GA59A”等网友,提供日文翻译帮助的“kailash”、“hubdog”、“小猪”等网友,以及几个日文网站的管理者,谢谢各位!

【全文完】
  
  2008.01.10~2008.03.15,第一稿.

TOP

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中中国战场歼日军数字记录

中国自“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独立抗日,达四年半之久。在此期间,予日军之消耗,固属重大,而本身的损耗,亦诚非经。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迄中国军装备更新前,不能胜任攻势,原是客观条件限制。但是中国屡挫屡战,极力持久,牵制大量日军于中国,使担任攻势的盟军作战容易,则为世界共见之事实。就牵制日本陆军兵力而言①:
民国三○年(1941)牵制日军27个师团,22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682 244人。
民国三一年(1942)牵制日军24个师团,22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661 023人。
民国三二年(1943)牵制日军25个师团,16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643 929人。
民国三三年(1944)牵制日军26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共计765 492人。
民国三四年(1945)牵制日军27个师团,23个独立混成旅团,12个独立步兵旅团,和13个独立守备队,共计1 180 334人。
再就中国自“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历年予日军伤亡论②:
民国二六~二七年(1937~1938),予日军伤亡250 730人。
民国二八年(1939),予日军伤亡133 820人。
民国二九年(1940),予日军伤亡129 431人。
民国三○年(1941),予日军伤亡102 597人。
四年之间,中国军予日军伤亡,共达616 578人。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日本投降,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区之伤亡,共202 851人;海军在中国战区之伤亡,共39 197人。
八年之间,中国军先后予日军伤亡,高达859 626人。

①中华民国六十年四月李传薰奉派访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该室档案查抄之数字。
②日军在中国作战之伤亡人数,系根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记载。其详如次: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日本陆军在中国(含中国东北四省)作战,直接参予战斗死亡者,计132 584人。因作战病死者,计48 394人。负伤者计323 733人。因作战丧失能力者,计103 867人。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中国战区日陆军阵亡者93 526人。战伤致死者,计7 768人,因作战致病而死者,89 319人。无记录可稽,推定死亡者,13 238人,海军战伤致死者,33 142人。其他原因死亡者,6 055人。
上列数字,原注说明:“关于在中国方面日军战死、战伤之人数,各种资料记载不一致,并非绝对正确。”
P49~50

——《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10卷(蒋纬国主编)第44~第45页,[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1978年10月31日)初版。

【评析】蒋纬国《抗战御侮》在采撷这个日方提供的侵华日军伤亡人数数据时,存在下列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这是日方统计的侵华日军的伤亡数据,没有是因与国民党军队或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分类统计。所以国内外有些史学工作者在采撷时将其作为国民党军队造成的日军伤亡数,是不妥的。
二、这个数据本身存在着不完备的问题。即:
㈠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37年7月~1941年12月)的数据,是伤亡人数的分类汇总数据,而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战争结束(1941年12月~1945年8月),则只有死亡人数数据而没有负伤人员数据。根据常规战争阵亡和伤员比例一般符合1:2~3的统计概率分析,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战争结束(1941年12月~1945年8月),日军还应有不少于40万人的负伤者。
㈡综上所述,根据日方自称“不完全准确”的这个记录,日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在中国大陆伤亡的人数应≥130万。.

TOP

共产党军队战绩统计表.

TOP

国民党军队兵力及战绩汇总表-台湾国防部史政局
说明:参考其它数据来源,此处表格使用“死亡数”不当,应为“伤亡数”。

[ 本帖最后由 adamyu 于 2012-11-12 00:02 编辑 ].

TOP

回复 7楼adamyu 的帖子

战绩统计,最重要的数据就是打死对方多少,表格上没有哦。.

TOP

回复 9楼shumi1 的帖子

的确是,只是不知道哪里有资料可以提供这个数据。.

TOP

1945年8月各解放区战场人口面积一览表.

附件

1945年8月各解放区战场人口面积一览表.JPG (246.97 KB)

2012-11-12 00:05

1945年8月各解放区战场人口面积一览表.JPG

TOP

1945年9月全国军事形势图.

附件

77158041_3839386_middle.jpg (127.89 KB)

2012-11-23 19:32

77158041_3839386_middle.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