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高考天问!!!!!!!!!!!!!!

高考天问!!!!!!!!!!!!!!

陈星源妈妈(416171912) 2012-7-2 21:38:23
这个主持人很给力,真建议取消高考,一起学传统文化



朱金花:看得流泪……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12-7-7 08:47 编辑 ].

TOP

语不惊人是誓不休,语若惊人势必休!.

TOP

大学录取现在是不是区域化很明显?北大录取北京孩子多,湖南大学是否录取湖南孩子多?.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重炮高考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节目一段“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火了。仅新浪微博认证网友“熊出没or一枫”一个账号贴出这段视频的微博,就在短短几天内被疯狂转发40多万次,评论逼近7万条。
今年高考刚刚结束了,萦绕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让你感动让我心酸的事儿——
1一个考试真的这么重要吗?
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们觉得冲马桶的水响都是一种罪过,为除蛙声甚至不惜荼毒一池青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甚至不惜和路人多次冲突;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妈妈爸爸最后的诀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甚至不惜让孩子无奈地离开倒在血泊中生死未卜的妈妈;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跪下只为央求让自己迟到2分钟的孩子进场考试!
这些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人们看到的也许会是感动,但是,换个角度,钟山我看到的却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和痴迷!
一场考试有那么重要吗,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考试有那么重要吗?一场考试何至于让人性迷失后还在哭泣中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2这样的高考真的公平吗?
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个人能上北大、而北京的每190名考生当中就有一个人可以上北大,那么这样算下来,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但是我告诉你,复旦比北大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北京大学简直就是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也就成了上海人的复旦。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践踏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看见了吗,虽然都是高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高考,升学的难易是不一样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湖南的小伙,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偶然间和建写字楼的设计师他们就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是1999年那年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全国都是一样的考题,我们湖南的那位民工小伙子当年考了523分落榜了,设计师当年在北京考了421分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若干年之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你说这高考公平吗?那些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你们说这公平吗?
3现在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一个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内地共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200强,北京大学排在第49位、清华大学列在第71位。
但以所有上榜大学的总分计算,中国内地在亚洲排行第4,都排在了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之后,连新加坡都排在第5位,一个城市都快要赶过我们了,要知道咱们中国内地可是有将近2000所高校啊。
其中,日本总共有5所大学都是在全球200强以内,在亚洲排名第一。而在学术排行榜上,也就是研究能力方面,你知道北大排名多少吗?第168名!清华更靠后,179名!大学,这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的代表,而思想界则是国家的灵魂。我们从北大落后于香港的大学这一事实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决定一所大学优劣的主要不是历史、不是生源、不是资金投入、不是地理位置,甚至主要也不是什么大师,而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
但是你看看咱们北大清华复旦的网站,根本都没什么“办学宗旨”、“大学使命”这样的条目,有的就只有自我吹捧,都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和大学历史,罗列事实而已,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还奢谈什么其他方面的改革呢?
4毕业后就业前景光明吗?
我不否认有些人的确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但估计在他们身后有着更多的被高考伤害的学生。想想大学里上的那些课程,还是为了考试、为了毕业、为了拿文凭、为了毕业之后找工作。
现在那么高的高校录取率,今年好像都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几了,如果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话,那么改变的命运就是很多人比之前的生活更惨了:花费了高昂的学习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经历了高三阶段非人的摧残,上完大学后结果还是就业难。
当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还低的时候,当初高三时一直萦绕在耳边的高考成功、人生美满的话语,估计更像是一记记耳光、一个个笑话。
钟山:湖南长沙人。2008年之前,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九点半》栏目担任主持人。2008年,担任湖南经视《钟山说事》主持人、制片人。主持风格强势、言谈中带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连线钟山】
昨日下午,新快报记者电话连线被网友喻为“开挂主持人”的钟山。完全与电视节目中的铿锵有力甚至是有些咄咄逼人相反,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疲惫、客气甚至是有点害羞的声音。
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他试探着问:“是因为上次那件事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连声说:“我真的不是不愿意接受采访,只是我现在的状态有点近乎于神志不清,这种状态接受采访我真不知该说什么。”记者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钟山坦言一方面是因为当期节目一夜之间引发的空前关注度近期对他产生了一些压力,其次是工作原因,“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已经连续4天了,我基本上都没有睡过觉。实在是对不起。” (易哲)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12-7-7 09:24 编辑 ].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CFP漫画

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去年是河南的95倍

●地域鸿沟
高考是目前最好的,也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学生渠道,然而在这貌似公平合理的背后,却又隐含着巨大的不公平。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地考生上大学难度差距很大,如北京考生上北大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6倍,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95倍。
各种加分政策备受批判,录取制度的科学难敌公平考验
各地高校录取比例失衡
2012年两会前,山东高调宣布,非山东籍考生2014年起可在山东考大学,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教育部随后宣布,2012年底前,全国各地都必须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公开表示,最难的,是在上海、北京。
这一政策之所以备受关注,实际上背后是高招政策中的不平等,背后有一个倾斜的分数线。因为高校布局的历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北京、上海考生少,但获得的高校招生计划却非常多,尤其是名校。
例如,2011年,北大在7.6万考生的北京投放计划248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60人,两者相比,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6.5倍。而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复旦2011年在6.1万考生的上海录取340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50人,两者相比,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95.8倍。
各种加分政策备受批评
同样,在改革一试定终身的问题上,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遭遇公平的考验。“教育规划纲要”对高招改革明确了清晰的路线图,但在实施中,必将遭遇艰难的挑战。比如录取制度,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改变以分数为标准的思想。其实从80年代起,为调整只看分数造成的偏差,教育部就启动了保送生制度。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与此思路相似的加分政策,如学科竞赛,体育、民族等。但根据教育在线的调查,超过90%的考生家长建议取消一切加分,原因是造成了不公平。2011年,四川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中,有93%是因为少数民族身份获得的加分,这一极端的数字背后,说明民族身份的水分不小。而民族身份的取得,不是教育部门能管理并决定的。同样,给了优秀运动的加分照顾,但同样无法保证相关部门给予认证的二级运动员完全真实可靠。
2011年北京大学在部分省区录取人数
录取省份 录取人数
北京 399 人
天津 95 人
上海 108 人
辽宁 135 人
云南 48 人
重庆 96 人
吉林 98 人
四川 112 人
河北 88 人
宁夏 26 人
江西 75 人
广东 92 人
广西 46 人
新疆 54 人
内蒙古 49 人
校长说法
“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对广东的纳税人也不公平”
比如华农,它隶属于广东省,乃省属院校,财政拨款几乎都由广东省出,那如果将招生计划在全国各省市均摊,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的话,对广东的纳税人也是不公平的。”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
新快报讯记者陈红艳报道事实上,高校招生“偏心”当地考生、将招生计划大头都留给本地人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广东高校也不例外,但广东的“偏心”并不像北京、上海两地那么明显。如中山大学今年全国招生计划为8000人,省内为4100人,占到一半;华南理工大学全国计划招收6300人,广东省计划约3100人,也占一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国拟招生5000人,其中省内计划为3800人,约占2/3;湖南农业大学全国招生计划为9500人,其中省内占7300人,占八成左右。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表示,这种现象与高校所接受的财政拨款和地方支持有关系。“比如华农,它隶属于广东省,乃省属院校,财政拨款几乎都由广东省出,那如果将招生计划在全国各省市均摊,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的话,对广东的纳税人是不公平的。”
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副校长则坦言,该校高考招生计划给广东本地一半,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这所高校身处广东,“照顾”广东生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出人才、提供科研帮助,可以说是省部共建高校的“本分”。但他认为,招生计划的分配,关键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过分偏向高校所在地生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认为,目前全国高校招生都“偏爱”大城市,各个高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投放的计划,远超投放给偏远地区的计划,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确也造成不公平。但这里面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
观点
公平要平衡各方利益
公平和正义的维度是很丰富的,在不同国家需要应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唯一的正义标准。
首先,当然要承认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这是必须改变的。但扭转不公平,不等于一步到位实施抹杀地方财政投入差异的“全国统一录取”。
“高考洼地”是1990年代逐渐形成的。这与1990年以后,国家教育权下放,地方政府参与建设高校有关。这也可解读为中央政府“逃避财政责任”,向省级政府转嫁了高等教育负担。地方财政不仅掌握了占大学总数九成的地方院校,还成为国立大学的“金主”。“211工程”与“985工程”使得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大学的做法,即所谓“省部共建”。如果部属大学不拿地方的钱,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恶化。原先,还是能否进北大的问题,如果真的不拿地方的钱了,可能变成能否进本科的问题了。
总之,要在认可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大前提下,也需尊重分享地方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谁都不愿“花钱买炮仗给别人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正义;地区平衡,扶助落后,也是一种正义;分灶吃饭,多烧多吃,也是一种正义。这是“平行真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城乡平权的过程中,类似的矛盾还会有很多,关键要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渐进有序变革,而不是采取激进手段,实现简单的全国统一录取。回顾一下中国的百年历史,不难明白,有多少以公平为初衷的激进运动,是以悲剧或闹剧结尾的。这是我们应该共同避免的。
(中国新闻周刊沈彬)
相关链接
高考移民:另一种高考不公
所谓“高考移民”,通常是指某些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利用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或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录取分数及录取率的落差,通过各种途径将其父母及本人户口转入或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地区,从而达到降低高考风险系数、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考取理想大学目的的一种“曲线高考”现象。高考移民多由经济及教育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迁往欠发达地区,如我国西部、西南部等。青海、海南、云贵等省份一向是高考移民现象多发省份和地区。.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漫画:王云涛

大学就像一家奇怪的公司 混合了政府和企业的功能

●高校歧途

看北大清华复旦的网站,根本都没什么“办学宗旨”、“大学使命”这样的条目,有的就只有自我吹捧,都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和大学历史,罗列事实而已,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
不教人做事只教听话考试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最盲目投资者和最低端产品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据《新周刊》作者:黄俊杰)
中国的新一代从出生就这样被加工:早教班、幼儿园、小学、中学、高考、大学,其间还穿插着无数的特长班、兴趣班,这一切,没有一项能轻松过关。过重的负荷,让他们在拿到大学毕业证那一刻,失去了对知识的向往、对世界的好奇、对万事万物的想象力,个性化已不再,他们头脑中充斥的是数年来教育体制告诉他们的“标准答案”。
丁丁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一个人。
杨东平:
80年代教师的功能就是教学现在评价教师是科研和论文
作为知名的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教育改革、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他的著作《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2006年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杨东平认为现在的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精神。他曾说:“对比于80年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发生异变。大学变得越来越浮躁,与80年代的理想主义和安心求学的状况很不相同。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来自市场和商业的力量,教育产业化和功利主义造成的影响;一是行政化、官本位的价值,侵蚀着学术本位、学术自由的价值,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精神和文化造成伤害。”而对于这样的现象,杨东平教授则认为是大学的“产业化”所致。杨说:“在这一轮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对数量与规模的追求,压倒了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追求,教育界把数量、规模、速度、升学率等等称之为‘教育GDP’,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的情况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以数字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本。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是数字指标:学科点、科研经费、论文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
“80年代的时候,教师的功能是比较清晰的,就是教学。现在不一样,现在教学被放在比较边缘的位置,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是科研和论文。”
(据《瞭望》新闻周刊).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今年福建某高考考场,有同学拉横幅助力高考。(资料图)

据《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34%的人后悔读大学 51%认为大学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前途迷茫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的最后一个乐园。有分析指出,每年都有上千万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
一个小孩教育经费或需百万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埋单。医疗花费是不得不花,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一处楼盘项目,因打出“名校全程进驻”的广告,而掀起了抢购热潮。虽然此承诺未能写进购房合同,但家长仍火热咨询,其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日前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万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学前教育费用1.092万元、幼儿园学费10.2万元、小学教育费18.6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中学教育费用16.8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大学教育费用4万元和留学教育费用30万元,总计超过80万元。
然而,巨额的投入并未换取良好的产出。据《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现行教育最缺是德育与美育
当下,教育已沦为一部利益机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个比尔·盖茨,毁灭多少创业的种子。从小学到大学,灌输教育的极端就是学生只面对一个“标准答案”——这是老师最偷懒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体制内如此,民办学校亦如是。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管制令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想象力,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结果。
21世纪的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西方教育以哈佛为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这五条似乎没有一条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内。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两套人才评价体系:一个是现行教育机构 体制内单位,另一个是西式教育跨国公司;而民营企业的评价指标则只是“实用”两个字。
据闻北大、清华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数都被送往国外。中国最高学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同时,国内失败教育制度仍在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最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中小学仍借各种名目敛钱。学校忙于巧立名目收费,如何教育得好学生?批评现行教育体制者认为,其实最应教授的是德育与美育,而不是技能。我们正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后代。
廿年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高考不如直接就业,有条件的则选择直接到国外求学,今年中国人用脚投了票,表明对现行教育正失去信心。但更多人则是无可奈何,对高考这部绞肉机和奥数这种利益游戏,反抗不如顺从。
中国自古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常识。负责的老师懂得,怎么教比教什么其实更重要。要知道,二十年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知识让电脑代劳,社会稀缺的是摆脱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就这么几条,多少年后学生忘记老师讲过什么,却忘不了教过的方法;心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个千禧后的能力,无论学过的强化班再多,也打拼不过美国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当下,经济学家呼吁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否则中国难以在这波危机中自拔。远虑千禧后们2030年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竞争,近忧现行教育模式,改变在所难免。“要是你的法则让你沦落到这个地步,那这个法则还管用吗?”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老无所依》,也适合今天中国的父辈们。
(据《新周刊》)
你所熟悉的商界大佬或许学历还没有你高
史蒂夫·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教育程度:入读美国一所学院后六个月,便选择退学。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2012年3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发布,比尔盖茨以610亿美元位列第二。
教育程度:以1590高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满分为1600分)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中途辍学选择创业。
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教育程度: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
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95年-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9年亚洲首富等。
教育程度:14岁因父去世,走入社会工作养家。
黄光裕,国美电器前主席、中国前首富。黄光裕在1987年创办的国美电器目前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2004年销售额238亿元,在中国所有连锁企业中排名第二。除了零售之外,黄光裕并于2005年1月成立国美置业,专事房地产业的投资。
教育程度:初中文化,17岁随同哥哥下海经商。
高考,也是一条希望之路
商业大佬的模式可以复制,却不容易成功。你当然有权利选择类似的道路去验证自我教育的成功,但也有人这样说中国的高考:
高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你不用研究它在唐代考什么、宋代考什么、明清又考什么。只要是考试,只要有一套规则,哪怕是八股文,也能把社会中高智商的人群给选个差不离。科考制度是对世袭制度的伟大补充,在科考和世袭并存的情况下,前者其实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核心,是前进的发动机,后者,充其量是个维稳的工具。
高考是当下对社会现状惟一构成可能冲击的社会机制。问题不在高考,高考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中,惟一一个还在为这社会努力减压的。如果考上好大学,底层民众还有一线希望当上公务员,晋升不劳而获的种姓。反过来说,贫苦出身的再没有本科学历,那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了。于是,这个在过去一两千年承担着社会阶层流动管道的科考制度,在其他管道全部封闭、社会阶层板结硬化并且板上钉钉之后的今天,它承担着十三亿草民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砸完砖头骂完娘还得往死里考

●全民焦虑

网友baobao1022认为,“高考天问”的拷问,“不止一个人说过”,但“我们总是一面强烈地批判着,另一面却没有退路地进行着”。对此,连“高考天问”主持人钟山也无法给出答案,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那个视频,也就是一堆砖头,但如果能促进良性的未来,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新快报记者 唐佩阳
求佛保佑,荒诞还是幽默
“据说只要是心诚转发的同学,便会心诚则灵。不管你信不信,只要信念齐聚,心诚则灵……”高考放榜之际,新浪微博的“高考直通车”账号昨日发出了一条配有佛像的祈福博文。令人惊讶的是,10个小时内,这条简单的博文赢得了超过3.3万次的转发和约2500条评论。不少考生在评论里虔诚写道:“请保佑我考到心仪的大学。”“保佑保佑!考好点!”
而营销账号“糗事百科”一条真假不明的黑色幽默式微博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转发:“浙江一本线成绩什么的出来了,据说今天西湖边上停了7辆救生船,还拉了横幅‘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有网友感叹“至于么”,也有网友调侃“湘江浏阳河边请继续停救生船”,“请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围观学习”。但一考生网友却评论道,这个段子“看着看着笑了,看着看着又哭了”。
微博是一个反射现实的小社会。对像记者这样的过来人而言,回首高考,不是云淡风轻,就是往事如烟,但对仍等待命运判决般的考生来说,“至于么”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而对上述祈福博文和跳江段子,也无法用荒诞和幽默的字眼来轻松概括。
尽管荒诞和幽默,在此前微博上流传的一些杀气腾腾的高考口号中已经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例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高考失利,真的要去死吗
在新浪微博网友“熊出没or一枫”贴出的赢得40多万次转发的“高考天问”视频博文下,网友“逆风蝴蝶”用平淡的语调描述着触目惊心的往事:“我爸爸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去死吧。还在耳边呢!……我哥哥已经自杀了。”
网友“晓风-玲”坦言:“当年我是真的有想过要是高考失利就去跳楼的……”网友“爱织网的猪”称自己“边看边流泪”,网友“姑娘忒高兴”评论:“句句刺心,条条打脸。”
在高考这个话题上,许多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天问”。网友“像猪一样的活着也挺好的”回忆:“距高考还有四个月的时候,班主任找我的家人谈话,希望我退学,她觉得我挤不上独木桥,到不了所谓胜利的彼岸。于是,我退学了。可现在看来,比起当年的同学,我混得还不错,在很多人还在啃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养活父母了,在很多人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小目标奋斗了。高考,有那么重要吗?”
经历过高考的网友“vin-cent_0_0”陷入了迷茫:“我是被高考毁了,还是被高考成就的呢?历史不能回头,人生的路没有第二条,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只知道,那段经历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感觉到科技还远不够发达,如果通过吊瓶输进体内是知识而不是生理盐水,我们的高考也就不会接受到这样的嘲讽了。
吊瓶下的高考
@新民晚报新民网:据长江商报,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某高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该高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学校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
高考就是国家教育部耗巨资打造的一场戏,回头望去,其实戏里戏外都是一把辛酸泪。
微博交锋
高考很重要
@舞小茶:事实就是高考对于很多寒门学子来说,可能将是一生命运的改变。
@飞是飞翔的翔:在这么一个公平比稀土还稀缺的时代,必须承认高考是比较靠谱的改变命运的途径。高考只是矛盾爆发的点,根源是大学制度和负责人办学理念出现了重大偏差。
@Eaunchi:高考的确要批判,但这就是分配资源、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一次,没人去批判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滞缓,他们只会去责难高考。高考的公平性算是这个社会里最高的了吧,难道能找到比高考更好的替代品?
@木讷伊万尼:我想说文凭不重要,能力重要,这社会认可吗?不要说别的,就是求职节目中传达的也是文凭重要啊!这事还得换位思考,现在就业不管什么企业不都要文凭?你不能怪家长,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不是都为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吗?有没有前程不都得赌一把吗?可怜的就是孩子!
高考很畸形
@GG甜:上学十二年,多数人学会的只有读书,读最多的只是教科书。所以高考落榜带来的恐惧感,足以压垮一个有梦想的少年,因为在他看来,唯一会做的事不能继续做了,一切发展的希望化为了泡影。而观念老旧的家长,对这恐惧感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也许正是这恐惧感,让本就擅长盲从的人价值观扭曲,却分辨不出谁更可怕。
@无厘头至极:高考能改变命运?现在是个人就能上大学,当大家都是大学生的时候,大学生有什么特别?无数的大学生从学校出来的时候,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拿什么来思考人生?拿什么来推动社会进步?
@风是自由的呼吸:高等教育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问题是,首先这种概率被无限放大了;其次,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的高校开展的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高等教育?
@杜子建:每一场高考都不能高过生死,都不能高过人伦;但在中国,每一场高考都意味着生死,并冲击人伦。
@安崇民(四川省德阳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建华):我承认,该主持人有的话语过激;我承认,对体制对师资的问少了;但,个人愿意恭请教育部官员认真看看、想想。也愿意恭请在微博上不在微博上的大学老师们看看、想想。还愿意恭请孩子们、家长们看看、想想。咱们的大学对得起孩子?对得起中华民族的未来吗?!孩子们,对得起自己吗?
@梭也:高考畸形发展很多年了,近来更显其教育制度的病态。这么多年,都淡了。当作欢迎进入这个残酷社会的第一课吧,离开高中以后孩子们会见到更多的社会现实。
(来自新浪微博).

TOP

电影推荐2——《高三》  
2010-04-04 23:34:35|  分类: 电影赏析 |  标签:高三  片子  老师  学生  大学   |字号
大中小
[url=]订阅[/url]



      

编剧: 周浩
导演: 周浩
主演: 学生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5-11
又名: Senior Year
评分:豆瓣 8.4 (11467人评价)
        
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一句话影评:对于一个走过高三已经三四年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是为什么今日我们不再有高考时的心无旁骛?
       PS: 本纪录片记录的是2005届的高考,所以对于我们比较有亲切感吧……
       转豆瓣影评一篇:
       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
  
  不知道别人对高三时什么感觉,我上过两次,那种压抑和苦闷真的很可怕。也许现在回过头去想,那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多大的事,上不了还可以再来。但那时候谁也没有这样坦然。那时候只觉得充满期待,又充满阴霾。就像片子里的孩子们。
  
  我考了两年,倒不担心能不能考上的上,考的再烂也至少是个本科。父母对我也没有什么压力,考大学是我自己的事情。有整个环境的压抑,那时候就是跳不出来。现在看来我还是有盼头的。我曾经听说有许多人考了不止一两年,但还是专科,我没有办法想象他们的心境。
  
  我们的老师也像片子里的老师一样用有些夸张语言来鼓动同学。老师们说——上了大学,一个好大学,一切都会好的。其实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大家经常在一起幻想大学。在片子里,班主任老师在高考前对要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几多悲壮的说:“你们将要上战场了,你们将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真正山了大学有那么好吗?大多数人上了大学,曾经的梦想都被现实打的粉碎。也许我们曾经梦想的太多,期待的太多了吧。
  
  片中的老师说,也许专家看了这部片子会不理解,甚至批评,但学生和家长都会理解的。我想所谓的专家完全没有必要用书本上的教育规律批评这个片子。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和老师又能怎样呢?没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能对抗起这个制度,因为代价太大。
  
  高三的时候,每天没日没夜地做题、考试,老师再讲题,然后再作再讲……这么多遍的重复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许多东西只是基本的常识,不断重复的结果只是在比谁的记忆力好,谁的脑子更不灵活。但这样的重复却要决定谁能进入大学。光阴在重复中被浪费了,创造力在重复中被磨灭了,进入大学的人变成了什么了!
  
  片子中不断出现女生清唱的《那些花儿》,还有开始一个个在镜头前亮相的一张张青涩的脸。都让我感动。我会想起我的高中同学。上完高三大家都拿着通知书各奔东西了,现在想起来,一晃,就是三四年了。许多人一直都没有再见过,其间举行过一次聚会,我因为有事没能参加。经常会觉得挺怀念的,但永远回不去了!
  
  “啦啦啦……想她,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TOP

高考天问 拷问高考种种怪现象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12-06-26 06:01 


  ■母亲跪地求情,考生欲翻墙进入考场被制止。(视频截图)

  ■沈飞获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中安在线)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疯狂三天
每年高考,总有一些报道让读者备受“感动”:如今年高考有考生家长组成人墙拦车堵人;有父亲去世两个月,母亲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直隐瞒死讯;有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上考场;有考生迟到2分钟不能进考场,母亲不顾尊严下跪求情;还有地方,竟为了学生高考毒死一池青蛙……
然而,这些感动,从另一角度看却又成了有悖伦常的“怪象”。这是一个全民高考的时代,考生为高考“疯狂”,家长为高考“疯狂”。在疯狂的背后,是我们逐渐扭曲的人性和伦理。
高考怪象
1考生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
据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今年高考,在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迟到了2分钟,不能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又是求情又是下跪,考生还差点做出过激行为。最终考生还是未能参加考试。
当天下午2:45刚过,一名考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急匆匆赶到华模中学考场。由于比规定入场时间晚了2分钟,工作人员拒绝了考生进入考场。据称,考生是因为自行车坏了,所以才迟到。在考点门前,考生的母亲一度下跪央求工作人员通融,但是最终未能获许。而这名考生也因为心急,一度做出翻墙入场的过激举动,最终被工作人员制止。
2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进考场
6月7日,长沙一名母亲在送高考女儿前往考场的途中,被一辆汽车撞飞。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伤者女儿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伤者的丈夫在确定妻子脱离危险后,立即赶往考场接考完试的女儿回家。
由于担心影响女儿的考试,他并不打算告诉女儿母亲的实际伤情。
3男孩高考结束方知母亲12天前去世
5月27日,芜湖县六郎镇政和村村民沈显玉夫妇骑车前往该县一中参加高考家长会。会后,夫妻俩骑着两轮摩托车回家,与一辆中型厢式货车发生碰撞。车祸中沈显玉夫妇受伤,无奈,妻子经抢救无效身亡,沈显玉也身受重伤。
芜湖县交管大队事故中队在处理这起事故时,意外得知沈显玉夫妇的独子沈飞即将参加高考。
为了让儿子沈飞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让沈飞成为最后一个知道母亲去世噩耗的人。高考结束后,家人才告诉沈飞母亲已于12天前去世。
4为给考生安静环境小区毒死一池青蛙
“小区为了给高考的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把小池塘的青蛙都毒死了。那些孩子如果考不好,岂不是对不起这些为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青蛙?”
高考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自己所在的小区为了不让蛙鸣声打扰高考考生,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尽管有多家媒体试图向发博者求证未果,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相信,因为“恐惧”声音的高考家长实在太多了,每年自发在考场外拦车的家长已经成了高考“一景”。
(综合北京晚报等)
观点
善意谎言还是人性扭曲?
“如果高考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变“一锤定音”为机遇多重,高考的残酷性及排他性将大大淡化,因高考而引发的人性悲剧也不会年复一年成为新闻。”
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在高考面前,生命轻如鸿毛,亲情退居次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中,高考无论如何是大不过亲情的。不要说高考(也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童生试),天大的事情也比不上父母过世的重要性。在古代,无论你当多大的官,父母故去都要老老实实回家丁忧三年,这一权利连皇帝也不能剥夺。
父母过世或亲人处于危难之中,放弃高考是基于亲情和人性,而隐瞒真相让孩子参加高考同样是基于亲情和人性。在这里,人性面临两难选择。
媒体将“为了孩子高考而隐瞒亲人死讯”称之为“善意的谎言”,我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说法。这样的谎言,与其说是善意,不如说是无奈。而之所以屡屡出现隐瞒亲人去世真相的无奈之举,是因为我们的高考制度出了问题。高考业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惟一通道。于是,“一切为高考让路”某种程度上成为全民共识,高考变成了“全民赶考”。
一个好的制度,不会让人性陷入两难,它会鼓励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而现在恰恰相反,为了高考,可以不顾亲情人伦,可以放弃社会公德,可以打乱一切人间秩序。悠悠万事,惟高考为大。
如果高考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变“一锤定音”为机遇多重,无论考生还是家长就不会太在意一城一地一时之得失,高考的残酷性及排他性将大大淡化,因高考而引发的人性悲剧也不会年复一年成为新闻。 (珠江晚报)
高考百态
雷人励志标语
1.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2.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3.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4.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5.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微话题
你能接受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吗?
@landis 微博:【能接受】这是理性与感性的较量,前途与亲情面前,雕砌希望和伤心痛苦面前,我选择理性地追求前途,待该做的做完后再留给自己伤心难过的时间,因为这样会更无悔一些,相信那些离世的至亲会理解,他们也会支持吧!
@高爽grace:【不能接受】现在的社会怎么了?这种话题居然也能相提并论?高考和父母哪个重要?当然是父母重要,生命只有一次,高考还可以重来……如果为了高考而放弃见父母最后一面,我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某禾:【能接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当事人肯定会有些不能接受,但是如果作为亲人,肯定不希望影响孩子的高考,影响孩子的一生。毕竟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着。只是难过伤心,总是难免的吧。
@品生活:【不能接受】一向以仁孝所著称的国人,现在又将仁孝置于何地?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失去亲人的痛苦,那是一种无论怎样都无法挽回的无力感。.

TOP

取消高考,上面提到的普通小老百姓就丧失了一条重要的改变命运的道路。大家拼爹、拼钱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