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已经在考虑留学的妈妈们,如果让你们重新选择,小学择校怎么选呢?

回复 50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中文学习始终是我担心的地方,因为好的课外中文老师(非应试的)还是不容易找。”
——也许可以考虑不请课外老师,自己教孩子中文?人教版教材从难度、内容、寓意、对中国文化的涉及等几方面都有很多可取之处,我看过四年级的教材,试着教了儿子十几课,个人认为比上海版好很多,路子很正,容易讲解,而且有配套练习册,难度不高,但由浅入深,我相信循序渐进下来,加上课外引导孩子同步中文阅读(同样可从绘本开始,逐渐过渡到桥梁书,再到整本的文字书,但一定是选择好的、孩子感兴趣的读物),几年学下来未必比中文母语的水平要差。其实中英文的语言学习规律是相同的,阅读都是积累和提高的利器(你们在家可以说中文,孩子就有了听和说的语言环境)。自己教孩子,一开始可能需要摸索一下,但只要用心地教孩子,注重吸引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开心地学,坚持下来不会太难的,自己在家教也有很多灵活性,让孩子爱上中文,活学活用。如果学校里采用的教材难度已经足够,人教版的可以当课外补充,降低了难度反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比一时学多少更重要,兴趣成就的是未来。

“另外,我希望孩子的中国思想更足一些,进入纯国际学校的话,会不会造成太西方思维呢?如果是太西方思维的话,而孩子最终在国内发展,会不会又不太适应,这些都是我担心的。就如同你所说的,有“得”有“失”,如果选择民办或国际部,可能“失去”的就是从小培养的“研究和创新”思维吧。”
——我觉得如果是中国家庭,中国思想中的精髓我们是可以教孩子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太多了,陪孩子慢慢读足够了,可以多讲精华,偶尔分析糟粕。生活中的现实也到处都是,做人的道理,正面教诲和负面反证,只要用心,可以找出很多来给孩子讲。而我们中式教育和中式思维中负面和不足之处,也可以讲给孩子,随着他的长大,他的思想的逐渐增长,和他一起分析。中国家庭,我觉得这个容易实现,只要父母愿意足够深入地付出。而西式思维,不是那么容易传递给孩子的,并且做到耳濡目染,深入骨髓,更难,即使父母已经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毕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不同,这种底蕴是不够的,输出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这方面教给适合的学校来做,正合适。
所以,如果我是中国的家庭,我倒要让孩子多接触西方的文化,并且不会担心他被西方思维异化,让他取两种文化之长,兼收并蓄。不论将来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世界已经越来越小,对中国人来说,单纯的中式思维和西式思维可能都不如中西合璧更有优势。中国以外的文化,我们还可以拓展了来讲,比如学习美国的什么,英国的什么,德国的什么,芬兰的什么,日本的什么(师夷之长以制夷乃是策略)....眼光放远些,想想哪些是家庭环境能做的,哪些是要靠外在环境提供的,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TOP

而且,我估计你期望的中国思想可能是很多中国学校都给不了孩子的。.

TOP

回复 67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其实你一定是很早就知道这个观点的,只是第一次听说think out of box的说法。想想,小时候我们一直被父母和老师教导的:跳出框框思考,活学活用,不拘常规,反向思维...云云。不过,他们教导我们的时候,大多数是拿这些来挑我们不足的,正向教育的情况少,呵呵。所以,我们从小学到了这些,却没学到精髓,因为没有那个大环境啊。.

TOP

回复 69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学语言的思路从根本上是相通的,但中文和英文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中文好了不一定英文就会好。但英文比中文简单是对的。英文强的人没有学好中文,可能是用中文的思路去套英文了。掌握语言的方法是相通的(听和阅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是类似的),但中文和英文的思路是不同的。.

TOP

回复 85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看看我向你推荐的书吧,我认为是能够从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针对中文环境下如何学习英文。.

TOP

回复 80楼胡豆妈 的帖子

豆妈,你很有洞察力。.

TOP

回复 92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你引出了一个好话题。.

TOP

回复 94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呵呵,我们是活到老,学到老。.

TOP

回复 100楼胡豆妈 的帖子

吼吼,还是个可爱的豆妈。.

TOP

回复 98楼ewen妈 的帖子

你的几段发言都很赞同。我相信你的体会是在你不断实践的努力中得出的,我也正有这种感觉。一开始对环境寄予的期望太多,现在发现,最好的环境和教育其实是家庭给的,外在的环境还是很重要,但重要的程度不同,一个是根,一个是茎叶和养分。
孩子,是妈妈用心浇灌出来的,做妈妈的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引导孩子,要给孩子选择最适合他的环境,但不要依赖于环境。.

TOP

这个帖子越来越好了。
“小小联合国”的风景在美国很多。开放的心,地球村,都是文化的融合和包容性的结果,虽然还有文化排斥,但大的趋势必然是融合。融合和包容,这也是中国老祖宗们留下的哲学之一。
出国的孩子,融汇各国文化精粹,每个人终生都要学习。这些,远比智商重要得多。藤校还是名校,都远远不是终点。人的一生是过程,只有结束才是终点。
ewen妈和ageji_mom再次谈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以为然。教育的大环境,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把握的,也不是容易选择的,但可以选择的是,我们如何教育我们的子女,给他们什么样的土壤,什么样的养分,带他们读什么样的书,教他们什么样的道理,让他们扎下什么样的根。
教育,是艺术,是要用心的艺术。.

TOP

回复 119楼慢吞吞 的帖子

环境很重要,没人会否认,但人与环境相比,人是本,环境是末。所以古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说。文化大革命中,那环境够差的。但革命过后,原先有底蕴的,还是可以再积累和发展。
我想说的,不是不要追求环境,但不要限于环境就放弃追求。该做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坚持什么样的心。能够把孩子放入最适合的环境的,其后,还要看孩子自己,引导孩子“自己要”,就是家庭教育的工作之一。.

TOP

回复 122楼慢吞吞 的帖子

呵呵。.

TOP

回复 148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这个应该是上午上完2节课后的大休息吧。

[ 本帖最后由 远远娘 于 2012-1-1 00:49 编辑 ].

TOP

回复 153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看来你还是更信任外面的培训机构呀。要不是你家宝贝太小了,我倒愿意免费来教他(如果住的比较近的话),我儿很喜欢听我讲语文,包括读中文书和讲课文,哈哈,不过负面作用就是导致了他对老师讲的课不那么感兴趣。的确,不管学什么,兴趣最重要。我儿小一时最喜欢语文课,后来硬是被老师给这个兴趣扼杀了,以至于很久他都对语文反感,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有所恢复了。至于你的要求,绝不是靠外面的培训或补课决定的,家庭里的中文环境和阅读也很重要的。W网上有不少中文故事资源,如果孩子有中文“听”的语言环境,我觉得你可以从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了,如果还没到这个程度,就给他听儿歌和有趣的韵律诗,读物可以先从简单有趣的入手。

如果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适时切入,绝对是事半功倍。你还是要靠多观察孩子,动动脑筋想想什么适合他。各种语言本身的学习规律是相通的。.

TOP

回复 158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原来如此,没有迷信外面的机构是对的,希望你能找到适合你们的老师。如果实在找不到好的老师,妈妈也不要没有自信,因为你也知道不能单靠老师的。中国文化,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唐诗开始,每次妈妈先看看一下再教宝宝。如果你有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你总能找到一些古人的话适时讲给孩子的。如果你经常“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很好....”,他能饶有兴致地听的话,时间长了,他就会有所感觉的。你还可以搜一下水之形的id,她有一篇文章“从两个差生谈起”,大概十几页以后都在讲如何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可以借鉴。我水平不够,也没有系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然看到这么多海归妈妈担心孩子的中国文化问题,倒真想开个帖子希望帮到你们。.

TOP

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改革呢?这么大一个国家,就是这样的教育....难道中国的未来不值得担忧吗?就算咱们普通老百姓管不了这么多,还是心痛我们的孩子。.

TOP

回复 181楼smartzoe 的帖子

是呀,这样下去社会会越来越不公的。培养出再有素养的所谓“精英人才”,都去国外吗?回到国内,还是那样的环境。
最近在看芬兰的教育,精英教育是少数人的,如果把全民都当做精英来看呢?各人有各人的长处。.

TOP

楼上措辞不清晰,会被误会,这里解释一下。芬兰教育就是认为全民都是精英的,或者,不存在所谓的精英,各行各业努力工作的人都值得尊敬,都是成功。.

TOP

回复 263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同意。我儿子现在比以前更爱学习了,主动学。虽然远远比不上国内部孩子们的“刻苦”,但是学习让他感觉兴趣盎然,就连对作业也不像以往那么讨厌了。以前是被要求学,现在是自己喜欢学。我不知道别人的孩子如何,我能确定的是,对我儿子,只有他喜欢的,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坚持下来。

另据老师反映,同是在国际部的课堂上,当授课形式被他所喜欢时,他的表现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异常活跃。而以前在体制内学校,他是上下课判若两人的,上课无精打采,下课异常活跃。.

TOP

我觉得在选校这个问题上,不管是多了解各类学校,还是多了解别的家长别的孩子的经验,最后都要回到一点上来: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但究竟怎样才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呢?这很难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是怎样的特点,也不能确定他/她到底在哪种类型的学校里会成长得更好。所以选校这件事,的确会有运气的成分,这个运气,就是恰好选对了适合自己孩子气质类型的学校。换种方式说,是恰好蒙对了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

TOP

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可能有完美的成长方案。成长路上总会碰到各种问题,过于顺利的成长对孩子未必就是好事,但也绝不能让孩子总在一个的确不适合他的环境里“磨炼”,因为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很不成熟的,如果不能因材施教,把一块良才美玉粗暴地去敲打,恐怕最终变为废材。

所以选校问题我自己总结下来是:家长的期望是一回事,孩子的特质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别的孩子能适应的,自己的孩子未必能适应,孩子能适应的也未必对他来说就是适合的,就是好的。当选择了一条道路时,有时很难判定如果选择另一条路孩子会有怎样不同的发展,而时空却只有一个,无法重头再来。但既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么就看哪个方面你更看重,或者哪个负面因素你更想规避,两权相害取其轻也。.

TOP

回复 265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担心孩子“缺心眼”这个问题最终在于: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

中国目前的商业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有伦理道德缺失的问题。三周前在浦东星河湾参加了大前研一的未来趋势上海论坛,下午有一场王利芬(如不了解的话google一下便知)主持的圆桌对话。对话中谈到中国的商业大环境、政府政策等,政府官员和媒体界、民间商界的观点是很相左的,而王利芬不愧是主持过焦点访谈、对话等栏目的犀利的女主持,问题尖锐入骨并且锲而不舍,因此交锋精彩。有趣的是,台上在讲中国的商业,我在台下边听边想的却是中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今天中国商业界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价值观的变形。更有趣的是,王利芬也是一个妈妈,对话临近结束时,王利芬把问题同样归结为中国的教育。

教育当然不是全部的罪魁祸首,但不可否认占了极大因素,这个教育自然包括家庭、学校及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我们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又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究竟是让孩子“适应”社会更好,还是让孩子有更独立的见解、有选择不接受社会中不合理部分的权利并具备这样的能力更好?很多家长抱着要孩子适应中国现实社会的观点,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可能会无法与之抗衡,因为抗衡意味着需要更强大的能力,或者担心孩子会失败,但随波逐流就相对容易多了。个人认为,随波逐流和抗衡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抗衡也不是单纯地对抗,能力强大的,往往是另辟蹊径或者独树一帜。如楼上tommi妈妈所说,“越到高层,这越是一种力量”,“‘缺心眼’不是情商低没有社交能力”。

[ 本帖最后由 远远娘 于 2012-5-13 11:17 编辑 ].

TOP

就284#所说再补充一点。

BBMM是有最多机会观察和体会自己的孩子的。我想,很多BBMM都有这样的体会,看着自己孩子从小而来的那些闪光之处:善良、真诚、不问结果地努力、直率而大胆、创意无限的想法,等等还有很多,我们惊喜地发现着,又痛心地看着他们有时候被销蚀。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会纠结,不知道有些东西尽力让孩子保留好还是不保留更好。但是总有一天,纠结会停止的,要么明白了选择什么更重要,要么纠结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已经来不及去改变。

这样去评价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东西,眼前看似乎觉得严重了点,往长远了看呢?往十年二十年后看呢?即使在中国的环境中,也不乏很多这样被大多数人看上去特立独行的人物,但是非常成功,或者说,是别人看上去的那样成功。即使孩子不要那样的成功,平和富足的心态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的。

更何况,你选择真诚,并不等于你不了解世界上还有狡诈,你选择善良,并不等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险恶。不要对我们的孩子太过担心,内心的力量强大,外在的力量就会更强大。.

TOP

楼上说的很不错!小孩子自己有无兴趣差别实在太大了。

而且,如果孩子没有太多做选择的机会,或者做了选择不被我们尊重而强行他改变(有的孩子顺从时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家长还会以为孩子对我们为他做的选择没有太大意见),他长大之后一旦有了自主权,有几种可能性:1、走极端,事事要与我们的建议或意愿相违拗。2、失去了选择的兴趣,不想选择,不会积极主动争取,等待现成的安排,人为的安排或者甚至是听天由命。3、痛苦地挣扎,有些事情他会发现他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有些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但他已经失去了这种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有些是很“冤”的,当年事事要遵从爸妈的意见,长大后却被指责为:不负责任、没有创见、啃老,等等。没有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怎么独立呢?.

TOP

回复 307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其实,一直看到你在帖子里忧虑这个问题。如果你选择国际部,又对他中文的要求不低,又不肯自己用心教授孩子的话,这个问题始终无解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兼得,一定是要些额外工夫的,这么说是基于你对他中文要求高的前提。

说是“用心教授”,其实主要还是引导为主,偶尔教授一下就够了,好书就是好老师,比我们教他们要好多了,所以更多地是引导孩子对中文的热爱,这个是平时要用心的,时时留意机会,不在乎量多少,在乎能否吸引孩子,关键是你要真心喜欢,这种情绪自然会感染孩子,如果读书量能跟上,会良性循环,再持续不断地把好书介绍给孩子,当然了,看不看由他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吸引他,怎么吸引,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动脑筋了。这些就是额外的工夫。额外工夫并不辛苦,只是妈妈要用些心,孩子喜欢就会乐在其中。

至于写作,即使是体制内的孩子也不见得写得就好,工夫同样是课外的。.

TOP

回复 310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是的,还是妈妈花心思很重要,孩子是会给我们很多惊喜的。你也是个很用心的妈妈,相信孩子,也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做得好的。.

TOP

回复 315楼Ageji_Mom 的帖子

同感。中国的老师,太注重学到了多少,而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