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据说昨天晚上又一个孩子跳了!

回复 8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我觉得感恩不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感恩是感觉出来的,是孩子亲身感觉到关爱,进而内心认同,从而产生一种自发的表示亲切亲近的行为。否则不管用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都是为你好之类的或所谓家长老师的辛苦付出进行说教或所谓教育,而没有切身的体验的感情,都是虚假的感恩,出于理性思考后的所谓感情或感恩,我觉得都带着某些虚假的成分或功利的目的,或许出于生存的压力。
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唯有情感只能通过个体感受体验。我觉得小巫的书《和孩子划清界限》写得不错,家长应该分清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

[ 本帖最后由 不亦悦乎 于 2011-10-26 13:1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弈格爸 于 2011-10-26 17:32 发表
我觉得感恩不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感恩是感觉出来的,是孩子亲身感觉到关爱,进而内心认同,从而产生一种自发的表示亲切亲近的行为。否则不管用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都是为你好之类的或所谓家长老师的辛苦付出进行 ...
谢谢你提出的这个说法,让我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整理。赞同你所说的这种感恩教育,要从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关爱。

也许我一看到感恩教育就有了先入之见,就想起媒体通常提到的那样,以一种空洞的说教,单方面的要求孩子从父母家长所谓的为你好的出发点付出多少辛苦,以一种“道德胁迫”方式要求孩子感恩的所谓教育,或者一种形式主义像集体给壮年的年富力强有自理能力的父母洗脚这样的散发着裹脚布臭气的以贬低人格的方式所进行的表演,有着反感。不知道何时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可以还原为个体人与个体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有次偶然打开电视,看了一部儿童电视剧,名字不知道,主题曲是让我们绑在一起,才一会就实在无法看下去,先有个情节是妈妈和爸爸要争取孩子站在自己这边,爸爸说带你去吃饭,妈妈说给你买想了很久的玩具,整个一个赤裸裸的贿赂过程,过一下又有一个什么事,妈妈贿赂不成,又开始恐吓,说要送到某个很厉害的亲戚那里去,整个电视剧除了贿赂和恐吓,然后就是无厘头的调侃,就看不到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父母孩子关系,对比《成长的烦恼》,有时候真的要对中国传统绝望(也许不全赖传统,现在更变本加厉)。

在这个跳楼事件中,我无法想象孩子的父母基于什么坚定的信念,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可以逼迫一个精疲力竭处于崩溃边缘的11岁孩子完成作业到深夜12点,当我们谴责折磨囚犯的非人道手段时,不让睡觉就是通常用的一个例子。当这样的事出现的时候,网上言论大多谴责教育制度,我想说其实父母的责任更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父母如果不但不能成为孩子的缓冲和最后的保护者,反而去推波助澜成为帮凶,那最后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在这个事件中,家庭教育肯定有问题,但我坚决地认为是父母自身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出了问题。当“孩子的人生,由别人(家长/老师)说了算”的情况下,还要孩子感恩,那不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吗?那不是把孩子推向无解的心理困境吗?

其实说到感恩,应该是双方的。父母对孩子也应该感激,我就经常感谢我的孩子,感谢他让我的人生完整,我和老公结婚10年才生孩子,当年决定生孩子的理由就是“要把我们人生的圈圈画圆”,并不是专门要生个孩子将他培养成才,呵呵。我要感谢我的孩子,在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让我的人生多了一种最珍贵的体验,是他让我亲眼见证了生命成长的惊喜和奇迹,使我在成年后还有机会继续成长。我要感谢我的孩子,感谢他为了让我快乐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毫无心机的真挚的纯粹的爱,被人无限信赖和需要是一种幸福,呵呵。

在有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话,做任何工作都要培训,只有父母好像生了孩子就会了,出于本能的爱常常不是失于溺爱就是失于严苛,许多慈母败儿的例子大多由于溺爱,所以这个“慈母”值得怀疑。我强调要给予孩子理性的关爱,要分清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不要将自己的需求用一种为了孩子好的理由来绑架孩子的自由意志。我自己有几个自己的列子,让我看清了这个差异。我儿子两岁半多的时候还穿纸尿裤,每次打电话回家,我妈都要唠叨这个问题,叫我去掉,后来我实在烦了,就去掉了,可是在孩子几次小便在地上,最后大便在地毯上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给了孩子一巴掌,然后我突然冷静了,因为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打孩子,而这一巴掌其实是我在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孩子需要去掉纸尿裤吗?这不是他的需求,这是我的需求,因为我没有顶住压力,我不能承受别人的不理解。孩子的爷爷很溺爱孩子,在小时候走路时被椅子绊倒摔跤,爷爷本能地就说:“椅子不好,打椅子”,说了一次后,被我坚决制止了,椅子早就在那,是自己不小心绊倒的,明明是自己的责任,为什么要怪椅子,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喜欢喝冷牛奶,爷爷每次都要热了给他喝,为这个事,两人争论不休,在这时候,我就要站出来支持孩子为自己做主,绝不会要求孩子为了所谓的尊重老人而屈从。

现在一说让孩子自我决定,大家立刻就出现这样的说法,孩子就会选择玩游戏,看电视,吃零食。其实蒙台梭利的研究早就指出工作是孩子的本能,是孩子得到真正快乐的内在驱动力。给孩子提供他成长真正所需的有刺激的环境,孩子通常不会沉迷于这些。最最要紧的是绝不用物质的奖励让这种内驱力物欲化了。最近翻看给儿子写的日记,发现一则和这有些关系,抄录这里,作为讨论的一个例证。

玩电脑很快会腻的

xx周日下午玩电脑,规定了45分钟,他在定时器上设好了时间,妈妈坐在旁边看书,xx玩Google map, 一会后发现他不停地看时间,以为他担心时间不够。突然他摸了一下定时器,闹铃就响了,妈妈遗憾地说:“喔,时间到了。”xx说:“是我自己停掉的。”妈妈很惊讶,因为平时都要想办法讨价还价增加时间,xx跑到书橱边打开橱门边说:“我要看书。玩电脑很快会腻的,看书不会腻,看书要好长时间才会腻,换一本书就又不腻了。”看来xx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哈哈,感官的刺激是短暂的,有想象力的精神的愉悦才是长久的。书是xx最好的玩具和朋友!.

TOP

既然发重了,就贴一首纪伯伦的孩子的诗吧,我一直将它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Childre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Chapter 4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冰心译注)

[ 本帖最后由 不亦悦乎 于 2011-10-29 10:2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