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留学] 耶鲁的名额为什么总是虚位以待?

耶鲁的名额为什么总是虚位以待?

又有一位朋友从访问美国名校回来。经过耶鲁,和接待老师交谈,发现耶鲁每年有5个中国学生名额,但是连续几年都招不到人,大家想想在考生越来越多的今天,why?.

TOP

回复 9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看了大家都跟帖,我突然感到不想说了。 其实第一段是去年一个朋友说的, 她的信息是说中国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存在缺陷, 因而耶鲁百里挑一却挑不到好的。

今年另一位朋友从耶鲁回来, 她和当场接待的教授聊天, 教授的话触动他也触动我。 教授说其实他们也搞不清楚要把中国孩子培养成什么人, 他们招中国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校园中其他学生对中国人有第一手体验的体会, 他们并不期待他们有多优秀, 也就是陪读的概念。

美国言论比较自由,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术界更自由, 什么声音都有。 不过在上海, 不同的声音很少, 谁能说得清这些孩子的培养有几个方向呢?.

TOP

回复 28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谢谢!我们已经是第二代留学。看旺旺上的帖子,有时感觉象时光倒流,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名校论,办公室中比儿女,投资回报论。。。 自己留学一路走来,看到外国同学父母的不同表现,虽然心里不恨父母,但是自己下决心不做那样的父母。
其实孩子出国会抱有美好的梦想,也会看到残酷的现实,如果知道自己父母对自己只有期望,那就只能抱喜不报忧,孩子的心灵会更加孤单。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名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选择过;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一起来面对。.

TOP

回复 79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糖果她妈, 看了你的帖子有种特别上海的感觉, 非常交错的感觉。 往往前一句很同意你, 下一句有和你相反。 刚想说点什么, 再下一句又出来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再后来的结论又觉得怪怪的。 不过总体来说, 感觉你有很强的比较概念, 但是比对参照系有些不清晰, 进而结论也怪怪的。

第一, 中国去美国留学成了潮流, 中国青少年中的“崇洋媚外” 情况和美国青少年对中国“知之甚少”形成鲜明对比的21世纪, 你要中国人的国学和美国人的美国历史大比拼, 找到样本不容易。
第二, 大家讨论的孤独感有很强的背景原因。 用特例(你同事的儿子)老反正孤独感的不存在好像比较不靠谱。.

TOP

回复 69楼宇泽妈 的帖子

能定义一下中国文化的范畴吗? 我在上海,感觉找不到了。 到处都是舶来品。.

TOP

回复 67楼慢吞吞 的帖子

那就别回去了。 孩子还未成年。 不要太勉强了。.

TOP

回复 97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如果你真正了解国外, 你就会有其他想法。 我在办星吧阁的过程中, 就在外教的指点下, 发现了中国在海外的生命了。 老师介绍我们了解了 中国的灰姑娘-叶沈, 现在我们星吧阁了的Jame 老师也再推广一本关于神笔沈姑娘(类似神笔马良)http://weibo.com/2297095540
故事, 另外我很喜欢华人知名美国儿童画家Ed Yong( 我的博客中有介绍) 的作品。 如果你看过这些, 就了解好莱坞的《功夫熊猫》是多么水道渠成的事情了。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我们知道的, 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 其实不一定非要读书, 每个人都可以演绎很多事情。 你提及大一些著作, 可能有人喜欢, 有人不喜欢, 他们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但不一定能代表中国文化。

什么能代表中国文化,其实是个非常难得问题, 中国政府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也试图代表中国, 但是它能代表中国吗?.

TOP

回复 97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中秋节来了, 您能说出嫦娥奔月的典故来源吗? 我很惭愧, 有一天12岁的儿子给我讲了个透, 我很惊讶他的博学, 他考试我他的知识来源一本我买的英文童书中。
还有我用麻将教中文, 很多外国人都感到非常有文化的。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9-1 22:26 编辑 ].

TOP

回复 96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别人有好奇的成分在里面。我曾经和外国友人带孩子在杭州游玩, 遭到春游的小学生大围观。 3岁的小孩被吓哭。 我女儿奋勇的为他们撑起伞做保护。 以后我不太敢和外国小孩一起出游了。

[ 本帖最后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9-1 22:30 编辑 ].

TOP

回复 87楼慢吞吞 的帖子

我儿子回来留过一级, 现在有跳回去了。 我感觉你还是要早一点面对问题, 越拖越不好解决。.

TOP

回复 61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中国的留守儿童就不少了, 现在有出现很多留学少年。 中国的成年人以各自理由将少年儿童和父母分离, 对于整个群体会出现的问题, 其实很难预测的。.

TOP

回复 113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我听完儿子英文版的嫦娥奔月,怕不正宗,还白度了一下,发现其实故事的版本很多。文化有点象种子,需要一代一代种下去,长出来其中也有变异和基因突变。您不妨和女儿一起种种文化。

好奇分很多种,美国无论在教育和传媒的手段上都日新月异。您介绍的方法在美国见到多次,多数是大使馆背景对老华侨统战的,回来对国人宣传国际形象的法子,对美国本土人没有太大吸引力。这些形式的互动性比较差,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其实比较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推广是来自第二代,第三代…他们了解美国的体系,又有着强烈的愿望,他们其实用他们的精神做载体,传播中华文化,非常有感染力,比起第一代急于溶入主流社会的心态来说,有了多一点的从容和沉淀。.

TOP

回复 118楼糖果她妈 的帖子

啊, 这个妈妈推销的是中国概念,不一定是中国食物。  她的春卷中国人一定会说不好吃。 不信你尝尝美国中餐馆的春卷就知道了, 我记得当年还和外国人争论过。 犹太妈妈之所以成功, 其实她对西方运作很了解即便她在中国长大。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比如我辅导过一个中学生, 他很喜欢周杰伦。 我引导他如何向外国同学介绍周杰伦, 他很茫然。 我启发他周杰伦和那种音乐流派比较近似, 他很茫然。 我问他有什么工具可以帮他, 他也想不起来, 他说他很喜欢《青花瓷》。 我建议他查查 wiki, 他后来表示他不想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业余爱好上。

其实我后来查了一下, 周杰伦的作品可以归类为 R&B, rap, and rock genres。 从这里开始接受, 外国人中喜欢R&B, rap, and rock genres的人兴奋度就会高。 但是我们的孩子其实不太会做研究, 不太会了解如何开篇。

原著一定比别人咀嚼过的东西? 我觉得有些东西不一定。 有个例子, 比如KFC的油条一定比街上的差吗? 我不知道。 街上原汁原味的油条, 我已经很久不买了, 有点怕那油。 馋极了, 就KFC买过的。 还有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文的儿子看不进去, 英文的对于这种读者, 也不失为传播文化的一个补充途径, 您说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