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留学] 耶鲁的名额为什么总是虚位以待?

回复 35楼宇泽妈 的帖子

其实不要说在外国了,就是当年我在上海读书,父母在外地,我对父母也永远是报喜不报忧的,为什么要报忧呢?除了让他们瞎担心。其实有很多事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不能独当一面。之所以有很多中国孩子给别人看不起,就是因为有很多中国妈妈的存在.

TOP

回复 24楼谢菲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1-8-30 17:55 编辑 ].

TOP

回复 24楼谢菲 的帖子

其实看了很多介绍美国留学的书,在美国综合排名前十的大学,他们自己人延长攻读本科时间,有的转学,甚至被迫退学的也不少,有的学校甚至达到百分之二十几,何况像我们这种外国人(对他们而言)的小孩,让那些人来读读我们中国的大学看看,若同等评价,他们一样也很难出类拔萃(当然我们国家的大学非常可能会对他们放水),所以没有必要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妄自菲薄,要让孩子记住我们是外国人,不如他们是正常的,若超过他们,那就可以在心里小小的鄙视一下他们了,这样孩子的心情就可以轻松多了.

TOP

回复 24楼谢菲 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1-8-30 17:55 编辑 ].

TOP

回复 72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很多外国孩子在能力上看似比我们的孩子强,实际是因为他们父母很多事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慢慢锻炼出来的,替孩子考虑过多,包办过多,孩子能力就差了,我不认为孩子本身会因为在性别种族国籍上的不同而导致智力能力体力上的不同(病理情况下除外),所有的不同都是因为教养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我不认为我们的孩子比什么白人的孩子差,即使长大后真的差了,那也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比别人差了,需要深刻反省的是父母。“中国妈妈”在国外不是指那些管孩子管的太多的家长吗?因为我看到有些妈妈在说担心孩子在国外孤独,受到排斥什么的,又怀疑是做人家陪读什么的了,我看了很不舒服,我觉得是他们对孩子太没信心了,若从小注意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又需要担心什么呢?你看那些外国人的孩子满世界的跑,又没比我们的孩子多一只脚多一双手(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满世界的跑才能感到人生的精彩和充实)。我觉得不能说我们中国人的孩子就比白人的孩子差,更有意义的是需要研究到底是那些教养方式导致了两者的不同,那些是优势需要保留,那些是劣势需要改进,那些领先的孩子(不管是什么肤色),他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都做了什么.

TOP

回复 74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其实我们现在至少小的这些孩子博物馆,音乐会,艺术展,合唱团,参加的各项运动,社交,夏令营也都有,即便公立学校,因为下课早,很多家长也都会安排,至少在上海(外地我现在不了解),这些东西只要家长有心,不是什么难事。
    而学习,说句实话,我女儿今年上小一,刚发了书,实在是太简单了,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作业这种事,我看了他们学校发下来的和公立学校同样的数学练习册,我觉得我女儿不用一星期就能把它全做掉,哪需要一个学期呀。我觉得会出现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作业这种事,很多时候是家长没让小孩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孩子把时间磨掉了。即便考证拿奖之类的,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要凡事计划打算安排得当,并不会影响孩子多少玩乐的时间,而且就我女儿考星级的经历而言,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很不好的事,考完一星,她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了,考完二星,一些简单的英语儿歌和故事(绘本类)她就能自己朗读了,这怎么能说孩子没真正学到什么呢?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若考完就扔了,不能持续巩固,那是没多久她就全还给你了。
    要说中国名校的孩子人文素养比不过外国名校的白人学生,那多半只能说是涉外人文素养,诸如莎士比亚之类,若要他们和我们的孩子比中国的,那也不会是一个层次。而且我觉得我们中国孩子掌握的外国的东西肯定大多超过外国孩子掌握的中国的东西,但是我们普遍太轻视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了,若比较各自掌握的自己国家的东西,结果还真不好说
    至于说孩子出去会孤独寂寞,那是大概因为他不能融入新的集体,可能是因为没有特长引起的,也可能是没社交技巧引起的。我同事高中去美国的小孩就没这种情况,因为他钢琴弹了四年,黑管十级,酷爱打篮球,一去就加入了学校的乐队,没事就和外国同学混一起,刚开始的语言问题不到半年就一点问题都没了,而且理化成绩非常好(高一是在位育读的),不存在落后问题,没人看不起他。但他说是学校有一些中国同学被人看不起,没特长,无法加入任何社团,英语底子差,又和外国同学交流少,导致学校成绩不理想,实在没办法,就花钱买名牌,乘飞机(?)去纽约理发,被同学当作爆发户,更看不起了,就更孤立了。我同事小孩觉得在那比在上海好多了,没人逼你学政治之类的东西,有两三百门课可以挑,喜欢的课可以学到很深程度,不喜欢的可以不选,高考可以考好几次......说的我心动的......不过即便不是他说这些,我也要让孩子出国的,他们这辈人总不能过生在一个地方,长在同一个地方,老在同一个地方,连死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一生吧.

TOP

回复 75楼BLG52 的帖子

我觉得孩子自由发挥的时间少,不会提出什么问题,没有什么开放性思维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太少,老师太少,一个班级人数太多,老师根本管不过来,若再有孩子不听话乱提问,老师恐怕连既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都有困难,当然就会讨厌那些“乱说话”的孩子,骂他们,所以孩子就不敢说了,时间长了就不会说了。医疗上也是,医生工作量太大,时间长了自然对病人没好感,而且容易出医疗事故。但各医院为了效益(其实院领导也是没办法),不肯增加人手以至有些医学生找不到工作。我想同是事业单位,学校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吧.

TOP

回复 84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我觉得中国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身就因人而异。
   其次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中国学生不如外国学生。而且我觉得人文素养这东西应该是不存在什么“崇洋媚外” 的,每个国家或民族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但最终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不能说读“四书五经”的人就没有增加人文素养,只有读“莎士比亚”的人增加了人文素养,两者对于人文素养而言是没什么差别的 。但对于在国外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你读了很多“四书五经”可能因为文化差异,无法用外国语言对外国人清楚的表达出来,让他们理解并让他们认同,就会让人产生你没有人文素养的错觉,可是我们自己应该坚信我们学的那么多老祖宗的东西同样是有价值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努力让别的国家的人认同,当然即便别人不认同,我们也无所谓,我们不能让别人的标准来困住我们的行为,并妄自菲薄。
   简单的说就是可能很多人在计算时没有把国内的文化算在中国学生的人文素养上

   任何一个人若不能融入新的环境新的集体,他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孤独感 ,不要说在国外,就是在国内的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学校都有可能产生。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只要对方是个人,管他中国人外国人城市人乡下人地球人外星人,只要你想加入这个集体,你就有能力加入的话,哪还会有什么孤独感呢?所以我认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还是社交能力不足。至于说孤独感是普遍情况,那只能说明中国学生社交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还有若加不进别人的群体,那就想办法吸引别人到你周围来,这就需要更高的技巧了。还可以教会孩子享受孤独,一个人的时候弹弹琴、看看书、打打球、画会画、唱唱歌、学些新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1-9-1 20:49 编辑 ].

TOP

回复 90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你女儿也说了只是一开始嘛,可是对于早就有出国想法的家长,对方国家的背景、生活方式自然也是要了解的,而且现在上海的小孩子的生活方式应该和国外也没太大的差别了吧,对于无关乎公共道德方面的行为(只要不影响别人)也不一定非要和别人一样吧.

TOP

回复 91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外国人的一套”是怎么样的呢?能不能做到和她们“和而不同”呢?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1-9-1 19:53 编辑 ].

TOP

回复 94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那对捣乱的同学可以义正严词的“凶”一点吗?说已是中学生了,这是很无聊的行为,希望她自重之类的。因为国内也有这种小孩,我是这样告诉我小孩的,当然国内还可以告诉他妈妈或老师.

TOP

回复 85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我觉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史记》、《三十六计》、通史......等等,近代的有张爱玲、巴金、茅盾、张恨水......等的书都很好看(有点混乱,按照我喜欢的来写的),现代有路遥、三毛、海岩、六六.......

TOP

回复 99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嫦娥奔月的典故来源”我可以说出来的,不过不好意思的是,是我陪着我女儿听中国传统典故故事的CD时得知的,当时很有些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觉呢
   若同学是因为对中国人好奇才如此,可否借此向学校提出办中国文化展,拿些介绍中国的碟片、书画等给同班同学看,或组个学中文的社团什么的,不是即可增加和同学的交流,又可增加能力,考大学时又可作为essay的素材,不知是否可行
   在杭州有可能会出现围观这样的事,在上海就不一定会了,外国人太多了。有一次我在市内办点事,要乘地铁不知怎么走最近,想找个中国人问问,结果还问到了一个日本人.

TOP

回复 112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上海不会吧,上海外国人老多的,我女儿的幼儿园、小学都有外教老师,外面的培训机构里也到处都是外国人,就是出去玩,不管是去欢乐谷、热带风暴、佘山月圆园玩都能看到外国人或外国小孩,从来没看到有围观的情况,除非是在上海玩的外地游客倒有可能少见多怪围观一下,连在上海做小生意的外地人我都看到好几次有人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讨价还价呢.

TOP

回复 115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我说的方法是源于一在中国长大的犹太人妈妈介绍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那时他们刚回以色列,妈妈靠在街边卖中国春卷来养活三个孩子,后来他们邻居对她儿子说犹太人不管大小没有白吃饭的人,她大儿子就决定帮她卖春卷,方法是利用大家对中国的好奇,向学校申请办中国文化展,把他们从中国带去的东西向大家展示及示范,同时免费提供中国小吃(春卷),但每个参加的人要付少量费用,他妈妈还现场教大家做,后来成功举办了好几场,她小儿子则利用这个机会向学校食堂成功推销了妈妈的春卷(批发给学校),后来好象她两个孩子都成功考取了著名商校.

TOP

引用:
原帖由 全职妈妈 于 2011-9-1 22:36 发表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中国的留守儿童就不少了, 现在有出现很多留学少年。 中国的成年人以各自理由将少年儿童和父母分离, 对于整个群体会出现的问题, 其实很难预测的。
所以我老公是希望以后我们两个跟着小孩一起去美国的,房价好叫比上海便宜了,就是不知等她长到高中时,情况又会有什么改变.

TOP

回复 115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这种东西还是看中文的好,我觉得看英文的就好象吸收了被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味道终究会有些不同,同理看国外的也是应该看原著最好.

TOP

回复 121楼全职妈妈 的帖子

那倒也是。不过对于中国的东西,我还是认为中国本身的会比较好点,但大陆对于少儿接触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的确做的不够好,我比较喜欢台湾的,常买那边的CD,在带孩子出去玩的路上放给她听,我觉得效果满好的。另外像故事还好,若是唐诗宋词,看英文的,那意境是大不相同了

[ 本帖最后由 糖果她妈 于 2011-9-3 22:2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