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当一个坐办公室的人是最幸福的?

当一个坐办公室的人是最幸福的?

(小时候妈妈常教育我:当一个坐办公室的人是最幸福的,晴天晒不着,雨天淋不着。现在才知道,这种舒适的工作环境是用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得时时提防心灵之树的枯萎。
  ——北师大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说。近期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关村工作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3岁,比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低了将近20岁,这是“职业压力过大”的结果。)


天哪,多么震颤心灵,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

应该是环境,造就一个时代的眼光,造就一代人的眼光。

       遥想当年,约略是那样一种时候,农民虽然有了地,仍然是起早贪黑、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及微薄的收入;小商小贩,在悠悠的中国,素来就被瞧不起;工人阶级,在广大农民看来应是向往的,收入不错且稳定,还有福利待遇,生活水准较高,谁家一说有人在城里是工人都显得荣耀,而其实我以为多数工人是比较辛苦的,他们要像机器般转个不停,很多时候生活境况并不如农民;当官的当然好,吃香喝辣,有权有钱,不过毕竟是离百姓太过遥远的;而坐办公室的,倒是成了百姓们心之向往的美好职业。“晴天晒不着,雨天淋不着”,拿着高收入,干活不出力,人家是“白领”;再者这在当时算不得遥远,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国家给找好工作。况且,中国自古就是信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家出了这么位了不起的人,自然就是祖上有光了,扬眉吐气了,在人前说话腰板也显得直。

        想象中这就是我们父辈那时的环境,于是乎,父辈那代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好工作,才能不被“日晒雨淋”。初衷大概不是坏事,谁不指望自己孩子有出息呢?不过实际的状况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简单。这辈人在父辈们的灌输下,感觉有种洗脑的感觉,他们会这么认为: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下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好工作;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我要有一份好工作;既然我学习不好了,反正是以后没好工作了,那还要努力做什么?

       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是个深奥的问题,这里不做讨论。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有如牛毛一样的多起来了,并且很多是进了工厂参加辛苦的劳作,或者是越来越多的他们找不到一份工作,而其中的佼佼者和研究生混同博士生们的确是达到了父辈们期望的境界,而他们的境况的确令人堪忧。说真的,我很难把“幸福”和这些被空调大楼格子间舒适隔离了的“成功者们”联系起来。仿佛是被格式化了,他们似乎是被囚的鸟,又似温室里的盆栽。也许那里隐藏着某种对外界的优越感,但我不认为那是种被称作“幸福”的东西。

        一听谁说到“坐办公室很幸福”我就十分反感。一种情况是,如果那么坐着很清闲,朝九晚五,无所事事,那和进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况且消耗国家资源而无作为,鄙视之。另一种情况大约是“职业压力过大”,为了工作搞的紧张压抑,心情焦虑,神经衰弱,多病短寿,毫无生之乐趣,还不如进厂做工或者回乡务农。

         我们再来回头看一下所谓“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我认为这的确是极大,毫无夸张。令人压抑愤怒的应试制度,在尚不足以分辨是非的年龄就深深的套住我们,让我们中学习不好者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因为感到前途渺茫,而学习好者却多思维僵化,被教化的听话好使,在岗位上更似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而非一个生龙活虎的生灵。

        所谓幸福是什么,所谓生命是什么东西,所谓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些都是玄奥遥远的,我们搞不清,也可以置之不理。但是我们至少有选择不像机器一样活着的自由。我也说不清幸福是什么,不过在人生大计上,我以为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和破坏世界的前提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取得成绩,就是幸福的。无所谓这是进厂务工还是在乡务农。如果又幸运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人生之幸福,夫复何求呢?

       活到今天这样的年纪,不免有些遗憾的事情。颇为遗憾的是大学居然上够了4年,又颇为老实的拿下了学位证,只恨懂事太晚。如果时光可以重来,那我可能至多上一两年就够了,也无需一定要学位证。当然,并不是效仿比尔盖茨,而是在那样的大学氛围下,实在缺乏驻留的意义。我也从未觉得,因了那样一张印了字的纸,就超出了往常的自己。
      所以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不是把学习作为目的本身。.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