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男孩女孩都要粗养

男孩女孩都要粗养

男孩女孩都要粗养



摘自《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常带李聃到社区公园去玩。与游乐场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多了,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父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孩子远不如我们中国父母那么关心。中国父母对孩子盯得紧。他们通常不离孩子左右,一边呵护孩子,一边给予他们各种指导:“不要坐在地上,这里不干净。”“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脸上了!”“滑梯是从上往下滑的,不要从反面爬上去。”而德国父母则大都是一副悠哉游哉、神定气闲的样子。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则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观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帮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替德国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们都这样对孩子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万一孩子出了事怎么办?要是他们把沙子塞到嘴里去了呢?要是他们爬滑梯时不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



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见多了,我们对德国父母的态度就习以为常了,也渐渐理解起来。孩子虽小,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进嘴里,一般都会吐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桩,像吞了几粒沙子到肚子里,弄脏了衣服,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上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痛了,脏了,不舒服了,下次就会学着点。而且,德国父母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显然没有导致什么社会问题:德国孩子不是都长成了健康活泼的年轻人吗?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起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做父母的都爱为孩子操心,总在孩子耳边念念叨叨的,怕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们也不例外。但在我们操的这些心中,有多少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的,有多少可有可无,主要是为了平息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我们业余时间爱在院子里种菜种树。我们注意到,种树要成功,关键要做到三点:第一,树苗要健康茁壮;第二,要将树苗种在阳光充足、土壤条件合适的地方;第三,种树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这几点做好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了。只要适当地浇水和施肥,遇上霜冻、虫害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必要措施,基本上树苗都会长得又高又直。如果我们放心不下,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照树苗,并不一定能让树苗长得更快更好,弄得不好还会拔苗助长,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栽出满园的“病梅”来。



养育孩子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粗养”。就像树苗的种子里有长高长直的基因一样,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为他们设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制约束,少越俎代庖,少婆婆妈妈,多给他们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磕磕碰碰,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觉醒得更早,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他们会成长得更加茁壮的。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我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性格都很随和,极少过问我的学业。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开学前最后一天才记起来做暑假作业的“劣迹”。但我不也成了一个身心健康、安居乐业的人吗?



因为有这些想法,我们对李聃开始尝试一种“宽容加信任”的“无为而治”的管教方法。比如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让很多父母头痛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很多父母会不辞辛劳地跟在孩子后面穷追不舍,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让孩子张开口,好把握时机把一口饭塞进去,或是跟孩子讨价还价,比如“你多吃一口就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之类的。我们拒绝使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李聃不要吃饭了,我们就算了。因为我们相信,即使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喜欢饿肚子的滋味。如果李聃不要吃了,他多半是吃饱了。如果他是挑食,那么他很快就会发现,挑食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家里不买零食,如果他因为挑食而没吃饱,得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吃了一两次这样的苦头后,他会吸取教训的。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没有在李聃的吃饭问题上费过太多心。而从李聃后来长成了一个高头大马的小伙子来看,李聃的健康也没有因此受到损害。



睡觉是另一个让很多父母夜不能寐的问题,这个问题李聃也有。幼儿园的规定是每个小孩中午都要睡两小时午觉,但李聃却翻来覆去,睁着眼睛,一分钟也睡不着。老师对李聃很不满,李聃回家也常向我们抱怨。我们想,李聃既然睡不着,表明他不需要这个午觉,也就不必强迫他,因此跟幼儿园的老师商量,看能不能把李聃的午觉免了。老师还算通情达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从此别的小孩午睡的时候,李聃就在教室里画画图,看看书什么的:午睡时间成了李聃的自修课。



除了睡觉吃饭外,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尽量采取“粗枝大叶”的态度,也就是相信李聃有良好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放开手来,让他自己做主。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李聃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孩子的成长常常是一个自证预言的过程。父母怎么看待孩子,会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中流露出来,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就更容易成长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因此,你认为孩子可以管理自己,孩子就会管理自己;你认为孩子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孩子就会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因为我们尽量少插手李聃的学习和生活,李聃真的成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孩子。



搬来美国以后,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硅谷,成天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活力四射的公司,听说的是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这些天才的成功故事,我们对李聃的教育问题又有了新的体会。大家都知道,盖茨、杨致远等人都为了创业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校学位。虽然我并不主张大家退学,尤其不支持李聃退学,但从他们退学这一事实来看,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能激发出来的,也不是父母可以逼出来的。



美国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无数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但他们的激情只能从内心深处的源泉中流出来。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时,会对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一选择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一个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远比一个在师长们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后劲,有潜力。



对孩子耳提面命、严加管教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得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缪斯和灵感。中国人每到发诺贝尔奖的季节,就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如果没有鼓励年轻一代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而只是一味对他们进行“管教”,我们对诺贝尔奖可能永远只能望洋兴叹。我们教育李聃,不是把眼睛瞄准了诺贝尔奖或比尔•盖茨,但在硅谷的这些观察,至少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我们“放手”的教育理念。



有些人对放手的教育方法可能会不以为然:放手?粗养?我的孩子费了那么大劲都管不好,如果真的放了手,还不翻了天了?我觉得也不一定。每一个孩子情况都不同,我不敢保证某种教育方法一定适合某个孩子。但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指责太多,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少管一点,并不见得会让孩子的行为恶化。



也有人会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粗养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严一点。如果你没费多大劲就把孩子养好了,那是你幸运。我不否认做李聃的父亲的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很多现代心理学理论都认为,粗养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掘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上的确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方法不只对李聃一个人有效,也不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孩子,而是有普遍意义的。



还有人会说,粗养的方法在美国行得通,却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多,竞争激烈,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就严加管教,以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目的不是为了削弱孩子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让孩子培养素质,释放潜能。也许恰恰因为竞争激烈,我们还更需要“粗养”这个让孩子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呢。



还有人会说,你口口声声说粗养,放手,其实你并没有放手,只不过你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很宽松而已。这句话可以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父母对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但管孩子要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不管怎么教育孩子,都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的感觉放在心上。这是粗养和放手背后的精神实质。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离我所说的“粗养”父母就差得不太远了。



孩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都不愿意错过这唯一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总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宁严勿松,宁多勿少,宁精勿粗。但养育孩子正如世界上很多别的事情一样,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与紧,粗与精之间,每一个父母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在今天的中国父母身上,我们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紧,而不是太松,养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对很多父母来说,现在是放开手,变得粗糙一点的时候了。



在美国的这些年里,李聃长大得很快,转眼就从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变成了大学生。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李聃成长得一直很顺利。股神沃伦• 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一个雪球。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很多湿的雪和一个长长的山坡。”巴菲特的财富是这样越滚越大,他的人生智慧也是这样越积越多的,我想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开始了滚雪球的过程,而且让雪球进入了正确的轨道。这以后,不用我们过多地插手,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了。



在回顾李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想过,如果我们对李聃采取的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和今天差不多吗?还是会有些不一样?我们也不知道。旅人在林间行走,来到分叉口时,只能选择两条岔道中的一条。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便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条路边会是什么样的风景了。



但我们对自己选择这条路是很庆幸的。不仅因为李聃上了好大学,更因为他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青年,而我们也尽情享受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是需要智慧和定力的。



你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呢?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产生同感。万一你不完全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没有关系,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的那条路旁的风景吧。.

TOP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作者: 陈业, 张力慧, 李晟
副标题: 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isbn: 7539156295
书名: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页数: 279
定价: 22
出版社: 21世纪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5-1

简介 · · · · · ·
  从中国到德国,再从德国到美国,华裔少年李聃在亨利岗如何由一名“新鲜人”逐渐蜕变成普林斯顿优秀的大学生。
   令人跌破眼镜的教育方式——“放手”、“无为而治”,这样的“粗养”方式是如何培育出优秀的普林斯顿少年的呢?书中的“父亲手记”会告诉你这个秘密。
   当娇生惯养宠溺了备受争议的BO后,90后,甚至00后,当叛逆与压抑让人不知所措时,让本书告诉你“粗养智慧”的所在。

目录 ······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引子 亨利岗的新鲜人
第一章 你说西红柿,我说“西红柿”
 父亲手记:无心插柳的“国际人”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亲手记:天生我才必有用
· · · · · · (更多)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引子 亨利岗的新鲜人
第一章 你说西红柿,我说“西红柿”
 父亲手记:无心插柳的“国际人”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亲手记: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章 龙的传人
 父亲手记:言传不如身教
第四章 游泳的魅力
 父亲手记:发自内心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章 作家梦
 父亲手记:文科生?理科生?
第六章 编辑部的故事
 父亲手记:不妨从小就有点野心
第七章 到夏令营去
 父亲手记: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第八章 向高处瞄准
 父亲手记: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
第九章 亨利岗红魔
 父亲手记:把“好玩”变成一种动力
第十章 常青藤之旅
 父亲手记: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第十一章 与爸爸同事
 父亲手记:给孩子的梦想减负
第十二章 与哪一所大学有缘? 
 父亲手记: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路
第十三章 写出一个真实的我
 父亲手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第十四章 感恩节之约
 父亲手记:学会做一个好听众
第十五章 你雅虎了吗? 
 父亲手记: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第十六章 再见了,亨利岗
父亲手记:一个普林斯顿学生的快乐生活(代后记)
· · · · · ·

[ 本帖最后由 虹猫蓝兔 于 2010-9-7 14:24 编辑 ].

TOP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488677/

中美教育思路的区别
2010-07-31 13:22:14   来自: 名字不重要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买的书。书的长短合适,文字流畅,一个下午就读完了。
  
  读完后的第一印象是自己的高中生活白过了。李聃(文中的主角)在高中的时候参加机器人队,办报纸(是正式发行的那种)都是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完全没有机会参加的。在高考的压力下,每天都在做应试题,到后来都麻木了。直到现在,高中毕业已经n年,晚上还会梦到自己参加高考,醒来全身是汗。
  
  这本书还改变了我对美国高中生活的一些误解。在电影里看到美国的高中生都是不读书,每天泡妞或被妞泡,或是玩玩电子游戏,打打球。心里很是奇怪,这样的高中毕业生怎么能进得来大学?从书里描述的情况看,美国的高中生学习也很辛苦,做课程项目也做到晚上1点。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的是兴趣和自我培养,李聃对数学有兴趣,就自己报名参加夏令营提高自己;当觉得竞赛这条路太难,就主动选择了放弃。美国高中的这种教育体系就是典型的天才培养方式,它可以让有才能的人沿着自己的爱好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出大师,我们这出工程师的原因。
  
  书中的父亲手记谈的是对孩子培养方法的体会,也就是所谓的粗养吧。这个提法我自己觉得新奇有趣。这对应了美国高中体制,强调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提倡放手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我很同意这种方法。我们在中国实行的是喂养,应该反思。
  
  这本书是近来少有的素质教育的力作,非常值得推荐。.

TOP

粗养: 找到了育儿问题的答案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512330/

粗养: 找到了育儿问题的答案
2010-08-06 12:07:06   来自: 十豆粥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的评论   

  看了不少有关家教,儿童培养的书。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理论,给家长提供细致的条例和种种注意事项。可是理论和事项很少能真正用于实践,放下书本就很快忘掉了。
  
  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粗养’。作为一个性急的读者首先快速浏览这本书,试图马上找到粗养的答案:什么是粗养?粗养是不是放任自流而“不养”?如何做到粗养?
  书中各章的故事性很快就转移了我急于求成的注意力。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家长能按照一本教科书来教导规划的,家长对此也没有先知先觉。这本书通过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例,将这个过程描述成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摸索,一同前进的过程。每章后的父亲手记从父母的角度讲述了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启发,总结了父母有感而发的点滴心得和经验。
  
  作为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每天遇到很多问题。
  为什么在孩子那里总是讨不着好?
  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呼也不能避免与他们的冲突?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进入社会了,我们心里还总是对他们的前途放心不下?
  怎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适应今后人生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怀抱,决定他们能否在社会大舞台上成功演出自己人生一幕的是他们的自心信和独立性,而不是他们在学校里考过多少个满分,背会了多少化学物理公式。孩子真正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孩子的好听众,观赏者和啦啦队。李聃的父母做到了。
  
  书中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东征西揽,引经据典,语言朴实简洁。读者一方面了解到了国外中学教育的多元化,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领悟到粗养孩子的意义和精要。虽然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国内高中环境不同,但李聃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华人之家,有我们处世原则和价值观。书中描述的粗养理念也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此书是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难得好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