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61个人次参与评价】

[甜酸苦辣] 请问:对于智力状况大幅度低于同龄孩子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6 22:28 发表
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同学,灾难从哪里开始的呢?
老师是灾难的施加者,家长也是
他们施加在孩子身上的灾难,前者处于自己生存的需要,后者出于考虑到孩子的生存需要
后面的话我不多说了.

TOP

回复 100#hanxinjuan 的帖子

乘除法也是讲算理,不作为实用技能讲的。不否认某些老师,某些学校,某些家长把加减乘除作为实用技能去讲,去学。
错误地做法就包括追求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包括一次准确性)、限时听算、考口算。因为这些要求根本不符合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看看“小学(及小学择校)”里边的帖子,一年级小学生碰到这类问题,基本就是家长、孩子、老师统统没招。为何?手部肌肉发育不到位,大脑的缓冲区不足,平均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这些都是小一生无法克服的障碍。要强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跟自然规律作对,这肯定没好结果了。
其实仔细想想,放松一点,过一年,孩子长大一岁,这些问题就会好很多,再过一年,很多问题就都不存在了。何必紧张兮兮地非要在一年级花费力气做这些事呢?更何况这些要求跟教科书的要求并不一致。
记得儿子数学考试前,我交代过他,别以为试卷上写个“口算”,你就一定要“口算”,“笔算”也可以啊,老师只会给错误的结果扣分,没人管你是“口算”还是“笔算”。

另外,别的教科书我不敢说,因为我没看过。数学教科书我是看过的,这本书有个别的小问题,总得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反正,我是信数学教科书的,目前看状态良好,没有吃过药。.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03#我是西瓜 的帖子

比较反对老师对孩子的这类疾病作任何的猜想,因为毕竟老师们的专业是师范,相信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但那跟当医生还是不一样的。
老师还是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比较好,提提建议是可以的,但要是BBMM不听,那也只好由着他们了,毕竟他们在真正对孩子有这样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力。.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05#我是西瓜 的帖子

知道老师的苦处,当然也是从这个帖子才了解到。
家长、孩子、老师、学校都有错,但归根揭底是体制的错,是不懂教育的人在自以为是的搞教育。
可是,这根发条是装在孩子身上的,如果家长、孩子、老师、学校都因为错的根源不在己,就都上去紧一紧,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何况孩子是这里边最最错弱的一方。
要救孩子,也只能是家长、老师、学校互相体谅,力所能及地把这根发条松一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6 23:25 发表
乘除法也是讲算理,不作为实用技能讲的。不否认某些老师,某些学校,某些家长把加减乘除作为实用技能去讲,去学。
错误地做法就包括追求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包括一次准确性)、限时听算、考口算。因为这些要求根本不符合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看看“小学(及小学择校)”里边的帖子,一年级小学生碰到这类问题,基本就是家长、孩子、老师统统没招。为何?手部肌肉发育不到位,大脑的缓冲区不足,平均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这些都是小一生无法克服的障碍。要强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跟自然规律作对,这肯定没好结果了。
其实仔细想想,放松一点,过一年,孩子长大一岁,这些问题就会好很多,再过一年,很多问题就都不存在了。何必紧张兮兮地非要在一年级花费力气做这些事呢?更何况这些要求跟教科书的要求并不一致。
记得儿子数学考试前,我交代过他,别以为试卷上写个“口算”,你就一定要“口算”,“笔算”也可以啊,老师只会给错误的结果扣分,没人管你是“口算”还是“笔算”。

另外,别的教科书我不敢说,因为我没看过。数学教科书我是看过的,这本书有个别的小问题,总得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反正,我是信数学教科书的,目前看状态良好,没有吃过药。
既然追求计算速度是错误的,那么一年级何必发口算本和听算磁带呢,而且一年级的整个寒假要求的就是天天听算,提高计算熟练程度,暑假就是背诵乘法口诀,现在都要求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了
教科书没有跟自然规律做对,但是考试的时候并没有顺应自然规律去考啊,这点内容这点时间,按自然规律考的孩子估计来不及的
我还知道有数学得分为个位数的孩子呢,一年级是个位数,两年级也是个位数,但是他逻辑上完全没有问题,就是数字大了做不来.

TOP

回复 107#hanxinjuan 的帖子

口算和听算没有错啊,错在考核口算和听算,错在追求速度。很多孩子口算和听算不够快,是写得不够快而已,这是受手部肌肉发育的影响。如此考核训练,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追求正确率没错,错在追求算一次就对。人总是要犯错误的,重要的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大量训练追求算一次就对,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而且,不害怕错误,敢于犯错,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条件。
乘法口诀要背,这也没错啊,错在错误地理解“背”的含义,机械的死记硬背肯定是错误的。

一系列错误的教法,错误的要求,错误的学习方法,这些错误的本质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最后,必然遭受到惩罚--即“数学得分为个位数的孩子”。当然,这话倒过来说是不成立的。

关于考试时间够不够这一点,我只能用我儿子的实际情况说了,没有时间不够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用过听算磁带,但经常出去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做加减,到了二年级就是加减乘除,到了三年级就是凑24点,四年级嘛,当然可以讨论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xinjuan 于 2010-9-27 09:56 发表
既然追求计算速度是错误的,那么一年级何必发口算本和听算磁带呢,而且一年级的整个寒假要求的就是天天听算,提高计算熟练程度,暑假就是背诵乘法口诀,现在都要求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了...
儿子所在的学校也有这些要求,但俺们从来没做过。因为这样做的效果不适合我和儿子的情况。达到同样的结果,我们另外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老师没什么意见。.

TOP

回复 109#ccpaging 的帖子

您这个属于个案,没法推广。像我这样自己还算不出来的,就不跟教育界较劲了。.

TOP

回复 110#伊拉亚 的帖子

“老师没什么意见”,这就是老师做到了包容,包容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不算是个案吧?
BBMM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这不算是“跟教育界较劲”吧?
另外,BBMM岂可自外于“教育界”?俺怎么觉着这种想法很没有逻辑。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7 11:31 编辑 ].

TOP

回复 111#ccpaging 的帖子

呵呵,如果我是老师,也不会什么意见。。。
像您这么有思想,有头脑,有能力的家长,不是个案是什么???
像我这样的家长,只能是学校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

TOP

回复 112#伊拉亚 的帖子

BBMM里边对教育不了解应该说是普遍的情况,包括我自己也对教育不了解。我觉着,BBMM并不是在教育上毫无可为。例如:
1、多交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流。不需要是数学、语文、英语,而是感情层面的。特别是小一到小三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感情上还是有很多依赖的。
2、不明白,不干涉。碰到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教育问题时,多跟老师交流提问。如果还是不明白,那就不干涉。
3、关注自己能关注的。例如孩子做作业的认真程度,有没完成作业等。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老师沟通。
4、不蛮干。例如今天作业量比较大,是加班完成,还是在作业上说明情况呢?我以为,不要蛮干,及时跟老师沟通。
5、不比较。不要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人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人比人,气死人。

对于学校安排的任务,能做咱们就做,不能做咱把“为什么不能做”反映回去。更进一步,咱确实搞明白这样做是好的,即使学校不安排,咱也做。.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7 11:12 发表


儿子所在的学校也有这些要求,但俺们从来没做过。因为这样做的效果不适合我和儿子的情况。达到同样的结果,我们另外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老师没什么意见。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您认为家长没有必要过分在家强化孩子,按照课本就可以自然吸收知识。但由于家长在家许许多多的小灶,才造成学校教育的现状的。您在自己孩子身上按照自然规律来了,孩子没有任何不适应。.

TOP

回复 113#ccpaging 的帖子

受教了,谢谢!.

TOP

回复 114#hanxinjuan 的帖子

现在的数学教科书基本是按照人类的数学史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构造孩子的数学思维,主要是根据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的理论对不对,这个目前很难说。但西方的数学教学也都是这么做的。我在家教孩子确实是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来教的,有很多实例印证了杜威的教育理论。而且有些实例还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如果家长确实有这个能力,把教科书能真正吃透,掌握其精髓,那么强化并无不可。但真正好的做法不是强化,而是补充。例如,现在的教科书太薄,内容过于精髓,那就要把它丰富起来,把它变厚。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家长而言,恐怕“杜威是谁”都回答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强化、开小灶,基本就是乱来了。这当然会对学校的教学造成干扰。

而最大的干扰还不是来自于小学阶段,主要是来自于幼儿园阶段。因为毕竟小学阶段的学习,老师还可以施加良性的影响。幼儿园阶段的提前学习,小学老师是完全的无能为力。.

TOP

回复 116#ccpaging 的帖子

你说的家长的这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以前不是这样的,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都这么做?为什么普遍到这种程度?.

TOP

回复 117#hanxinjuan 的帖子

基本没有乱教过,所以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这么做。您如果知道,不妨把问题集中在小学前,即幼儿园的阶段,详细说说?.

TOP

回复 118#ccpaging 的帖子

他们都为了一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谁让跑的?为什么要跑?竞争为什么越来越激烈?
为什么择校?为什么学校有好坏之分?为什么学生也有好坏之分?
考核老师的是什么?考核学生的是什么?考高中考大学靠什么?
最后问一句,大家你追我赶的为了什么?.

TOP

回复 119#hanxinjuan 的帖子

下午有点事,晚上来写。.

TOP

ZT 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

http://blog.gmw.cn/u/55258/archives/2010/202247.html

文/周新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源于何时何事已无从查考,但在包括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在内的教育届却耳熟能详,算是教育名言了。笔者在百度上搜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找到相关网页约2,260,000篇,打开了一部分看看,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站在教育角度上谈这句话,也有少部分是说商业用语,如:某品牌的奶粉将此语做广告词,意思是给婴幼儿增加营养,让他们的身体从小就长得棒棒的,好担当起未来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任;有条养猪的新闻也用此语做标题。看来,这名言流行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此语的本意是凡事要立足于早,即起跑要早,补营养要早,养猪要早做打算,3G牌照的争夺要早,连孕妇胎儿筛查也要早等(注1)。

作为教育名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既是早教机构或教育培训市场的推广用语、家庭推进早教和择校的理念,也是教育师长们宣示的教育警语和学子们的信念与誓言,还是教育“过来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之谈,更是众多学校违规办学时提前上课或补习和恣意增加课时的依据或借口(注2)。甚至,在议政的政协会议上,这句名言被代表直接引用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目的(注3)。

如何看待这句教育名言,社会也不乏理性的声音,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不要伤在起跑线上”(注4)。但这类声音通常被教育培训市场中商家的疯狂吆喝声以及来自家长、学校和老师的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焦虑、躁动和信以为真等情绪所湮灭。

该名言美妙动听,这正是其蛊惑人心之处,也是易将教育引向误区之所在。

在美学视野里,这句教育名言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

首先,该名言所说的教育现象并不反映教育规律;一是在教育时间的维度上,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越早越好,因为教育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着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7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注5)。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违反教育规律,教育就会走向歧途。

其次,信奉该名言所导致的实然的教育目的常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同,主要原因是迎合了家长、学校和老师“望子成龙”、“智慧开发得越早越好”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愿望。实际上,人们发现还不能一味地指责这种愿望或者教育目的观不好,除非人们在这些愿望中还夹杂着别的目的,如“早一点出人头地”、“早一点结束课可多些时间复习以提高升学率”等。但信奉该名言所实现的教育目的常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悖,比如“欲速则不达”或“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等。前述格塞尔的实验以及其他无数事实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儿童中存在大量厌学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质言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名言既存在不合规律,也存在不合目的缺陷,或者说在理论上既缺乏根据,在实践中也极可能导致有害的后果。因此,这句教育名言就因不符合美的规律而美不起来了。

家长、学校和老师如何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呢?一是要转变观念;如何真正把握“起跑线”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人生的路很宽、很长,一方面,人生面临着不同的起跑线,如人格的起跑线、学习的起跑线、生活的起跑线、职业的起跑线、创造的起跑线等,人需要在各种起跑线上起跑。如果过于关注一个儿童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起跑,就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生活或创造的起跑线上大大地落后于人;另一方面,人生也面临着随时在不同阶段的起跑线上起跑的问题,人生的长跑如同拉力赛,是漫长而分阶段的,一个人在第一阶段起跑慢并不意味着全程慢或以后的各阶段起跑也慢。转变家长、学校和老师的观念,就是要人们全面、正确地看待“起跑线”问题,树立“条条道路通北京”、“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找准适合儿童自己发展的起跑线。二是要把握好比起跑更重要的儿童发展规律。“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儿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虽然他或她可能会起跑慢一点,但只要他或她会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能跑得稳,并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最后,又有什么不好呢。诚如一位美籍华人音乐家对笔者说的,美国的教育很重视儿童“自信心、好奇心、责任心”的“三心”教育和培养。笔者认为,教育承担起构建儿童这种心理结构、“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注6)的职责远比盯住所谓“起跑线”重要和紧迫。

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需从家长、学校和老师做起,从现在做起!

注:
1、2和4、参见:百度搜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http://www.baidu.com/s?lm=0& ... amp;uim=0&usm=0
3、代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http://www.jschina.com.cn/gb/jsc ... bject1ai1741569.htm
5、引自:赵忠心,教育超前一定好吗,http://www.edu.cn/20010827/208764.shtm
6、王银玲、王晓燕,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家庭教育网,http://www.zjol.com.cn/node2/nod ... robject7ai4778.html。.

TOP

恩,真的有切身的感受,.

TOP

感慨现在的老师真难做。
把别人的孩子要当成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好老师吗?真不把老师当人看。.

TOP

老师、家长都是杯具啊!
可惜这个坛子只是被害人互相倾诉,害人的都是不发声音的.......

TOP

我觉得第一与家长沟通,听听他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将她的成长记录下来,以孩子现在的状况作参考。第三等因这个女孩影响自己的奖金等情况发生后与校长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不是你的态度与能力问题。第四以这个女孩为契机,教育全班小朋友怎样给予她爱心帮助她成长。因为她是这个班级的弱者,需要全班小朋友的帮助。.

TOP

 125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