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语文教育发展拾穗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ses四年级下课本中的古诗

13        古诗三首               
夜月        清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郊        明 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春绿。               
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18        古诗三首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归家        唐  杜牧  童稚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4        古诗三首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淮村兵后        南宋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TOP

ses四年级下课外阅读课内指导中的古诗

蓝皮书的古诗二十首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杳杳寒山道 唐 寒山子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玩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戏赠杜甫        唐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钓鱼湾        唐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送灵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绝句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夜雨        唐 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村夜        唐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TOP

为了做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衔接,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轮流开课讲解文言文 ,应当说这种做法收获颇多。从4年级直接跳到初一(中一)年级,文言文得补课了,养成自学和交流的、好的学习习惯要比只补充知识点更为重要。.

TOP

售犬

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见其邻担其两畜狗而西者。艾子呼而问之曰:“尔但犬安之?”邻人曰:“鬻诸屠。”艾子 曰:“是守门之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顾饱食,噤不则一声。今日门辟(开)矣,不能择人而吠,而群肆噬(读音shi四声,咬),啮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 艾子曰:“善!”
译文: 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口散步,看见邻居挑他养的两条狗往西边去。艾子叫住他问道:“您把狗送到哪去啊?”邻居说:“卖给屠夫。”艾子说:“这狗是能叫的(看门)狗啊,为什么杀了呢?”邻居指着狗骂道:“这畜生昨天夜晚盗贼横行,(它)害怕只顾猛吃(大概是盗贼给了食物吧,呵呵。),(也)不开口叫一声。今天开门,也不看人而吠,却群起乱咬,咬伤了上宾,这样就想杀了它啊。”   艾子说:“好!”.

TOP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 ⑫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水者。虎自山上驰⑭ 来,妇人仓皇⑧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⑤视久之,至以首⑥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⑦。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⑩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寓意-  1面对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勇于面对。2无知者无畏。出处-苏轼的《东坡全集》                                                             词义
  1 浣衣:洗衣服。
  2自若:神情不紧张。
  3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4 意虎之食人 意:意料。
  5 虎熟视久之 熟: 仔细。
  6 至以首抵触 首: 头。
  7 虎亦寻卒去 卒: 最终。寻:副词,随即,不久。去:离开
  8 仓皇:匆忙而慌张。
  9 惧:害怕 。
  10 被:施加,给......加上。
  11 意:估计,推断。
  12置:安放。
  13 自若:自然;不紧张。
  14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TOP

皮得实(人有负盐负薪者) 选自《北史·李惠传》

 (后魏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①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①负:背。
  ②薪:柴。
  ③释:放下。
  ④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⑤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⑥顾州纲纪: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纲纪:随从人员。
  ⑦群下:部下,属员。
  ⑧咸:都。
  ⑨实:事实,真实的。
  ⑩伏:通“服”,文中指趴在地上认罪。 遣:派,此处指打发。

译文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TOP

犬负米救主人

杨光远之叛青州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彷徨于侧,似有忧思。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如此数月,孙某举家得不馁。后杨光远败,城开。
注释:1.既:已经
  2.且:将要
  3.囊:袋子
  4.启:打开
  5.馁:饿死
  6.举:全
  7.窦:通“洞”
  8.尔:你
  9.是:这
  10.置:放
  11.应:回应
  12.青州:古地名,今在山东境内。
杨光远反叛了青州,有一个姓孙的人在被围的城中,他的田庄在青州西侧。城门关闭了很久,内外隔绝,食物都吃光了,全家人都愁眉苦脸地叹息着。他家的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有忧思的样子。姓孙的人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米吗?”狗摇摇尾巴回应他。到了夜里,姓孙的人把一个布袋和书信系在狗的背上。狗就从泉洞出去了,到了田庄就叫了起来。庄上的人开了门,认识这只狗,拿下书信看了之后,让狗背了米回来,天还没亮就进城了。就这样几个月,姓孙的人全家才会没有饿死。后来杨光远被打败了,城门开了。.

TOP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1,昔:以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住处,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今
  40.去:离开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TOP

曹植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 
①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②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   ③煮豆持作羹:煮熟了豆子做豆羹。羹,又浓汁的食品;   ④漉菽以为汁:滤去豆渣做成豆羹汁。漉,过滤。菽,豆类的总称;   ⑤萁:豆秸;   ⑥釜:锅;   ⑦然:同“燃”,烧。典故 本则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⑧尝:曾经。   ⑨行:动用。   ⑩以:认为。   ⑾为:是。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TOP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⑨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⑤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⑥’,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⑦江海也,赐则奚⑧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1 、赵简子:原为晋国大夫,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为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3 、说:同“悦”,高兴。
  4 、终业:完成学业。
  5 、去:离开
  6 、识:了解。
  7 、赐:我,指子贡。
  8 、譬:好像,犹如。
  9 、犹:好像。
  10、奚:怎么。
  11、事:跟随。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了,说:“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TOP

愚人食盐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释;
薄暮:傍晚,天快黑的时候. 具,齐备。 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之,代词,代事情. 惟,只,仅. 安,疑问语气,安可,怎么能够,怎么可以的意思. 咸,都. 已,停止. 患,被.....所害。 皆然,都是这样. 非惟:递进复句的前半句,相当于现在"不但.....而且....."中的"不但......"
译文;
愚人)傍晚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愚人)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后感觉很奇怪,原来是看见他的儿子只吃盐而不吃菜。母亲说:“怎么能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间美好的滋味全在盐里。”愚人不停地吃盐,败坏了口味,反而被盐所害。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分了就非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

TOP

执竿入城 (三国魏)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鲁:鲁国,在山东。
  执:握,持。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
  不可入:不能进入(城门)。
  亦:也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
  俄:不久,一会儿。
  老父(第三声):老人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来到。
  非:并不是。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但:只。
  以:用。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遂:于是,就。
  之:代词,指竹竿 。
  依:依照。
  入:进入。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TOP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至:到,往。
  (4)京师:京城。
  (5)因:顺便
  (6)谒:拜见。
  (7)饭:饭食。
  (8)翌日:第二天。
  (9)馔(zhuàn):准备食物。
  (10)去:离开。
  (11)方:才。
  (12)果蔬:泛指菜肴。
  (13)具:准备。
  (14)其人:指萧氏之子
  (15)心怪之:心里对此感到奇怪。
  (16)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7)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8)置:放置。
  (19)而已:罢了
  (20)颇:很,非常。
  (21)复:一再。
  (22)箸:筷子。
  (23)啖:吃。
  (24)旁:旁边,身旁。
  (25)公:代词,指王安石。
  (26)食:吃。
  (27)之:代词,指胡饼
  (28)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9)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30)而:转接,意思为“但”。
  (31)顷:一会儿。
  (32)而已:罢了
译文--
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感到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启示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TOP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宋公⑴及楚人战于泓⑵。宋人既⑶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⑸其未既济⑹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⑺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已经。
  及:等到。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译文: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

TOP

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注释:
    1、 为:担任
  2、 令:县令
  3、 库:钱库
  4、 巾:头巾
  5、 乃:竟然
  6、 勃然:发怒的样子
  7、 足:值得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用绳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穿
  9、 堦(jiē):通“阶”,台阶
  10、 斩:斩杀
  11、 援:拿,在文中用“提”
  12、劾(hé):揭发罪状
  13、自:从
  14、诘:盘问
译文
张乖崖担任崇阳县令,一个官吏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头发旁的头巾下有一枚铜钱,就问他,他说是钱库中的。张乖崖就下令杖法伺候。那个官吏愤怒地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棒打我。你(虽然)能打我,可你不能杀我!”
  张乖崖提笔写下判语,又说道:“一天一枚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枚铜钱;用绳子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石头,(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说完,亲自拿着剑,走下台阶,斩下他的头.

TOP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释
    1 曩:从前
  2 县:通假字,通“悬”,悬挂
  3 志:标志
  4 家:自己家
  5 履:鞋子
  6 薄:临近,靠近,迫近,接近
  7 薄暮:傍晚十分
  8 及:快要,马上
  9 徙:搬迁,迁移
  10 审:仔细
  11 视:观察
  12 悟:恍然大悟,忽然一下明白
  13 室:家
  14 暴:猛烈的,突然地
  15 是:这是
  16 乃:才
  17 及:到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启示:“不识自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而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TOP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注释
    耕——耕田种地。
  耕者——指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冀——希望。
  复——再。
  得——得到。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为——被,表被动。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TOP

某翁呼树上君子

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早:“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谂:shěn,知道。④殽:同“肴”,菜肴。⑤飡:同“餐”,吃。⑥畀:bì,送给。
译文
一个老翁在除夕夜经过自己家庭院的时候,抬头看见树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对两个婢女说:你们把蜡烛留在这,我一个人在此饮酒,赶快把酒杯拿来!酒杯拿来后,他屏退嫁人,抬头对着树说:“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下来一起喝酒吧。”树上的人听了后,吓得直打哆嗦几乎掉下来了!老翁说:“别怕,我怎么是忍心去抓你的人呢。”于是那人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于是把他引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你需要什么。”邻人流着泪说:“我有老母,现在遇到年慌,没有什么可以度日,向来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肖的事情。现在你不怪罪我,我a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说完,声音哽咽!老翁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吃饱他,我在送你三十金子,用来过日子的同时,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恕,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一旦成为小偷,到老也洗脱不了,何苦呢。”他吃完了,给了他三十的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回去给你母亲!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你也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TOP

越人溺鼠 据《燕书》改写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ang缸、甏之类的盛器),恣鼠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方法),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注释:
    鼠好夜窃栗,好:喜欢
  且呼群类入焉,焉:于之,在这里
  是夜,是:这
  栗且尽,且:将
  且呼群类入焉,且:而且
  乃以糠易栗,易:换
  不意咸溺死,咸:都
  不意咸溺死,意:意料
  鼠恣啮,恣:放肆 啮:吃
  是夜:这个夜晚
  顾:管
  反(必饫而后反):同“返”
  盎:腹大口小的坛子
  饫:吃饱
  次第:按次序
  逮:等到
译文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容器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等到月底,粮食已经不多了,主人十分担心,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他就把容器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皮浮盖在水面上。等到晚上,老鼠又来了,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进容器里,结果全部被淹死。.

TOP

夸父追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谓;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TOP

精卫填海 山海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译文
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TOP

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启示: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那些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TOP

揠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TOP

积累•经典•启迪 马老师谈文言文学习

浅析近三年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
一.08年,积累为先,重视基础
08年的中考试卷文言文部分,无论是默写、解词还是词内语段阅读,试题的指向都是重视积累。如解词题中涉及的四个文言词 “使”、“犯”、“信”、“汤”,都是常见的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且是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词,比较简单。但第5道理解性默写题让很多考生犯难,题目问的是“《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不是问“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后者可以答成“避秦时乱”,前者加了“交代……的句子”,只能答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这固然有审题细致与否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否则无法应对这样的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 《误认》,写的是卓茂的马被人误认,而卓茂宽容大度,将自己的马牵给丢马者;马主人也讲究诚信,找到自己的失马后,立即将卓茂的马牵还给他的故事。这则故事道理浅显,理解不难,其关注点在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价值指向明确,教育内涵丰富。不过,第9题要考生回答“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体验、揣摩文中人物卓茂的心理,才能得分。这道题的考查已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

TOP


二.09年,侧重经典,朴实厚道
09年,文言文部分侧重经典内容的考察。诗文默写,首先是偏重于名篇;其次,句子本身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在现实生活与语言实践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名句;诗歌读解考察王维的《山居秋暝》,考察的内容诸如“王孙指的是谁”,诗歌所描写的时令、景象、情怀等,都是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首先是要启蒙,是入门,重点要解决常识性的、基础性的内容。这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大有益处,对于学生建构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也大有好处。这个意图在两则文言语段的阅读中也得到了体现,总体上显得朴实而厚道。课内文言篇目是《小石潭记》,文学常识与句子翻译没有障碍,选择题同样是明显指向(2)的不正确——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课外文言是讲动物界的两母鸡和睦相处对人启发的短文,难度较低。
同时,09年的文言文考核,需要背诵的古文篇数从20篇增加到41篇;原本的120个实词解释增加到150个,同时增加大概6个虚词解释;对于文言知识的覆盖面更广。.

TOP

续2
三.10年.题材多样,启迪心灵
10年的选文题材丰富,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考生展现各自的才能。题材涉及到的范围也较宽,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有细腻的写景抒情,有记叙人物的传记等。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要求,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历史优秀人物等题材同时体现了“两纲教育”的宗旨。
阅读材料选用了孟浩然的诗、苏轼的散文、关于顾炎武五易其稿的笔记小品。这些材料文质兼美,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含量,既立足传统,注重文化积淀,又关注当下,联系现实生活,能够给考生带来心灵滋养和思想启迪。.

TOP

续3
四.来年,找准方向,反思策略
从三年来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基本在30分,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查重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我们在来年的教学中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TOP

续4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TOP

续5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诗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TOP

回复 79楼ououmama 的帖子

学习~ ,谢谢~.

TOP

中国文化的缺失

北京景山学校的“盈视”老师上课的视频很好,
特推荐给教语文的老师和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们看一看。
关于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有很中肯的揭示。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底如何诠释?
为什么韩国人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习俗作为文化遗产?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哪三大失误?
中国的古诗词如何吟诵?

第一段:唤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NzkwODgw.html.

TOP

回复 81楼ououmama 的帖子

太精彩了,要顶起,孩子大点给她看。.

TOP

 82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