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讨论] 教育的三股合力

教育的三股合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基本上是由: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股力量综合形成的。
三股力量的大小、方向,最终决定了孩子将成长成为什么样的人。

问题是孩子的知识、品德、能力,到底分别该由哪股力量来主导?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同时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究竟该做哪些事呢?.

TOP

补充,发这个帖子主要是看到了大杂烩里两个例子,明显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误造成的。
http://ww123.net/baby/thread-4744156-1-1.html
http://ww123.net/baby/thread-4744040-1-1.html
学校教育失误的例子就更多。
至于社会教育,我都不想说了..........

TOP

回复 5#H爸 的帖子

孩子自身的力及其方向,其实是上述三项的合力形成的。
从初始的角度来讲,可以认为孩子自身是没有力的。即使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力“,他的”力“,也难逃脱上述三项力的影响。

这个说法大概以物理的眼光看比较容易理解:
一个静止的物体,受到三个方向的力的合力作用,开始朝某个方向移动,而这个合力可以视为该物体受到的唯一的力。.

TOP

回复 6#家有考王 的帖子

那你觉得怎样才算”真实“呢?
饿死可能是夸张了。但另一个找工作的事情,你看看那个帖子后面的跟帖就知道,它所描述的事情,并不孤立,也有其他用户说自己身边就有类似的案例。.

TOP

回复 9#H爸 的帖子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你可以将孩子玩三国杀这一现象分解成社会(网络)和学校(同学)的合力。.

TOP

回复 24#子玖妈妈 的帖子

网游的危害是被夸大的,关于这个我以后会写一篇专门的帖子来讨论游戏的问题。.

TOP

回复 22#ccpaging 的帖子

能不能说说具体缺失了些什么?靠家长能不能补,怎么补?.

TOP

回复 48#christy 的帖子

能不能具体说说这个“初始的力”是朝哪个方向的?如果仅仅是生存本能,我想应该是不够的。
其实我并不想完全否认孩子自身存在内在的动力,只是我认为这种动力是完全不具方向性的。它最终会叠加到我说的三个力之上,还是抵消掉我说的三个力,乃至完全朝那三个力合力的反方向作用,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觉得这讨论的时候应该暂时忽略这个力。.

TOP

回复 13#家有考王 的帖子

跟你说一件事:我在中学当老师那会,语文组有个年轻的骨干教师,每天中午喝酒,红着脸去上课。我跟他关系还不错,也陪他喝过几次,据他说这种习惯是大学里就养成的。所以别以为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大部高中生在高考结束以后唯一的感觉是终于松绑了,进入大学怎么都能混出头。所以喝到自然睡,睡到自然醒不是不可能。.

TOP

回复 56#家有考王 的帖子

我再跟你说一个事:我大学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当上团支书的时候,还不是团员。

所以,别以为“组织”有多严密,你凭什么就认为这样的学生不能是党员了呢?.

TOP

回复 60#家有考王 的帖子

你觉得我举的这两个是特殊的例子吗?
我倒觉得这种现象很普遍,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TOP

回复 64#christy 的帖子

搜了一下,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先天气质决定孩子命运
但是看这样的标题给我的感觉就是“宿命论”。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将来从他受孕的那刻起就由他的基因注定了。
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所谓的“外因”(我们这里讨论的也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到底有没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TOP

回复 64#christy 的帖子

关于内因-外因,好像是唯物辩证法的东西,我昨天刚转来一个关于辩证法的帖子,你不妨去看看。.

TOP

回复 64#christy 的帖子

再说你举的这个例子,你问我“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真的是成人完全占据主动吗?”
我想问你难道不是吗?孩子越小,成人的主动性就必然越大,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才会慢慢将主动判断主动行动的权力交给孩子。这个跟孩子天生的气质毫无关系。
不管是易养还是难养,成人都得主动养活他们呀。.

TOP

回复 68#家有考王 的帖子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极端”的事情越来越多,变得“普通”。.

TOP

回复 85#ccpaging 的帖子

我倒认为受孕时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因为刚受孕的时候是基因最容易变化的时候。
当然把受孕时间加上10个月,就基本得到了星座。.

TOP

回复 87#子玖妈妈 的帖子

的确我也觉得孩子天生的素质跟后天的教育是两回事,天生素质好也需后天教育得当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TOP

回复 93#christy 的帖子

关于鸡蛋与石头的比喻,我觉得你用错了。因为鸡蛋和石头的区别是“质”的,而不是“因”。

你要以蛋做比喻,好歹也拿个草鸡蛋与野鸡蛋来比吧。或者拿火鸡蛋与鸵鸟蛋来比。至少这样的比喻中“质”还是有共同点的。

回到人身上也是一样,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确认他们的“质”--都是人--不然的话比较教育孩子和小鸡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比较鸡蛋与石头能不能孵化的问题一样)。

对孩子来说,虽然有易养难养的区别(这个算是内因吧),但是从“质”上说他们是一样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不配成长,不配学习,不配生活的。所谓有教无类,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种大前提下的教育该如何进行。


最后的思考题:
爱因斯坦,贝多芬,爱迪生,这些人如果出生在非洲原始部落,他们的命运会如何?他们的成就又会如何?.

TOP

回复 98#ccpaging 的帖子

0~3岁也不能算完全沉默阶段,一般孩子1岁以后就开始说话,而且按蒙特梭利的理论2岁是语言敏感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