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讨论:论中国教育

讨论:论中国教育

转载: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附: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高 钢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 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三月风》 1995.12

[ 本帖最后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11 13:22 编辑 ].

TOP

面对应试文化铺天盖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全中国如火如荼的教育产业我们能说什么呢?
除了一声叹息,只有无语了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heidi 于 2010-6-6 21:11 发表
面对应试文化铺天盖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全中国如火如荼的教育产业我们能说什么呢?
除了一声叹息,只有无语了吧!
.

TOP

接受现实吧!就好像孩子不是人一样的折腾,考试不过瘾,参加竞赛吧,听说就竞赛证书管用。.

TOP

围城而已。其实美国也在渐渐认可中国的基础教育。各有利弊。
真正畸形的是现在家长的心态。究其根源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管环境、不问遗传,都是宝贝都是最好。没有一个家长承认自己的孩子技不如人。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和可能。
其实哪来那么多最好和第一呢?可悲的不是教育本身,可怜的是懵懂的孩子失去了创造的希望和方向,为了那没有价值的分数和名次。.

TOP

什么各有利弊啊?美国人利也好,弊也好,与咱们有关系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吧。
不管是认为自己孩子的遗传基因好也罢,环境好也罢,都拉到证书和考分上去,这难道不是很多人想要的“公平”吗?有了“公平”,还想什么呢?.

TOP

国情不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TOP

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官员在看到这一文章后有何感想

如果他们不屑一顾的话,那么现状是不会改变的,家长和孩子再怎么折腾也是没有用的,老老实实地去考证书和题海战术吧。
因此,所谓题海战术和证书是目前情况下搏弈优选。.

TOP

引用:
原帖由 zhsufe2001 于 2010-6-7 10:01 发表
如果他们不屑一顾的话,那么现状是不会改变的,家长和孩子再怎么折腾也是没有用的,老老实实地去考证书和题海战术吧。
因此,所谓题海战术和证书是目前情况下搏弈优选。
感想很简单啊。孩子的BBMM都不把孩子当人,教育官员能怎么想?BBMM上赶着交钱,教育官员能怎么想?
那就去考证书和题海吧。.

TOP

中国的教育真的只能走‘应试’这一条路么?.

TOP

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后一场应试是应聘,不应聘,前面的都不需要了。但是往往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不可逆的代价。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6-7 14:03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0#丁丁爸妈 的帖子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应试考试是能采取的相对公平的提拔手段了,其他的方法在中国都会被很好得利用。
就拿现在小升初来说吧,确实有一部分名校的资源是被有钱有权的使钱用权给拿去的,而被挤掉的可能就是那些学习较好,家中无钱无权的孩子。高考同理可证。
上海这几年教育改革以来,让我们看看现状:减负年年喊,但是学生和家长是越减越累。以前都说高考一考订终生,现在的竞争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孩子们的童年哪里还有泥沙和池塘,都被ABC和123填满了。培训机构和某些教育机构是富得冒油了,因为一纸证书值钱哪,那是敲开名校的扣门砖,可是这证书到底又有多少的含金量和公平性呢?

[ 本帖最后由 heidi 于 2010-6-7 15:0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ayt 于 2010-6-7 14:50 发表
社会资源有限,加上计划生育,所以大家都在博。家长再心疼宝宝,也得让他争取分数。
谁说社会资源有限?想清楚再考虑把宝宝拿出去做赌注。.

TOP

引用:
原帖由 heidi 于 2010-6-7 14:54 发表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应试考试是能采取的相对公平的提拔手段了,其他的方法在中国都会被很好得利用。
就拿现在小升初来说吧,确实有一部分名校的资源是被有钱有权的使钱用权给拿去的,而被挤掉的可能就是那些学习较 ...
考试还是是别人用权用势作赌注,没权没势的BBMM用孩子的身体和青春做赌注,这很公平啊,都放在天平上称。不过是不是都有这种自信称得过呢?如果称不过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6-7 15:18 编辑 ].

TOP

所以现在富人们都忙这“ 移民”呢! 哪天我有了这个能力的话,我也“移民”, 让我儿子接受“愉快教育”去!哈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milu33 于 2010-6-7 15:10 发表
所以现在富人们都忙这“ 移民”呢! 哪天我有了这个能力的话,我也“移民”, 让我儿子接受“愉快教育”去!哈哈!
拉倒吧。富人移民有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愉快教育”未必是他们的目的。“移民”出去的孩子也未必愉快,有些不仅自己不愉快,还搞得别人不愉快,甚至别人还抵制这种不愉快的孩子。不过那都是富人和别人的事情。与我们相干吗?.

TOP

回复 15#ccpaging 的帖子

权势不能称为赌注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heidi 于 2010-6-7 15:16 发表
权势不能称为赌注吧
你打算把“权势”称为什么?它被称为什么重要吗?没权没势的人,只有用孩子拿上去称、比较,以获得被某些人称为是紧张的社会资源。如果有人不利用他所有的资源,包括权势,这个算是圣人了吧,你相信这个世界上圣人很多吗?

有不少妈妈这样去拼过了,为了获得本应公平分配其实并不公平的名校资源,有人拿钱去砸,有人拿证书去砸,有人拿时间去砸,有人拿孩子的身体去砸,她们赢了吗?少部分获得了这个资源,算赢了吧,但是总得拿点有分量的东西去砸啊。要是有个妈妈啥都没拿出来砸,居然得到了名校资源,那别的妈妈是不是要大喊大叫不公平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6-7 15:42 编辑 ].

TOP

回复 19#ccpaging 的帖子

自相矛盾了

ccpaging  (好玩的日晷,不玩不知道) 发表于 2010-6-7 15:07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关注  忽略此人   备注
引用:

    原帖由 mayt 于 2010-6-7 14:50 发表
    社会资源有限,加上计划生育,所以大家都在博。家长再心疼宝宝,也得让他争取分数。

谁说社会资源有限?想清楚再考虑把宝宝拿出去做赌注。.

TOP

引用:
原帖由 heidi 于 2010-6-7 15:28 发表
自相矛盾了

ccpaging  (好玩的日晷,不玩不知道) 发表于 2010-6-7 15:07  只看该作者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关注  忽略此人   备注
引用:

    原帖由 mayt 于 2010-6-7 14:50 发表
    社会资源有限, ...
不矛盾,如果社会资源在我手里,我一定想办法让大家认为这个资源是紧张的,并且把资源操作得紧张,这样才能寻求到最高的租金。仔细想想,新中国成立多少年了?改革开放多少年了?我们的BBMM是做了贡献的,我们也是做了贡献的。如果贡献的结果是社会资源紧张,我们应该反省,这些年都混日子去了吗?我没有混日子,你肯定也没有,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干,甚至干的很辛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6-7 15:49 编辑 ].

TOP

哎,一声叹息。.

TOP

大家太激动了

大家都对目前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有所不满,我觉得我们能不能想法试图去改变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我们不能光讨论,一直等,如果我们大家都在等,等政府出政策改变,等教育部出命令,等教育局官员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做出变动,等有人站出来疾呼奔波来改变教育,我想,那我们可能要这一辈子等下去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是经过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经历了应试教育的选拔,有的人脱颖而出,有的人名落孙山。我们有时候觉得这很公平,觉得有没有通过高考,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然而,我们进入大学,我们选择了一个不了解的专业,可能与我们以前学的有关,也有可能与我们学的没有任何关系,毕业后,我们从事了一份工作,可能与我们学的专业有关,也可能与我们学的专业毫无瓜葛,多年工作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工作与自己以前的爱好、梦想都相差太远了,或者说,发现当年在父母学校的教导下读书,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东西,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不禁要问,是否还要继续让孩子走我们以前的路呢??

帮孩子选择他们不感兴趣的兴趣课,填鸭式的把孩子送来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因为学习禁止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因为功课导致孩子没有时间去从事更多的自我体验摸索的活动。

“创造力”有了培养的课程,“人生计划”从宝贝就开始了,“MBA”更是从小打造,每个孩子都是“金宝贝”。

可是,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年年世界奥赛我们国家培训出来的选手可以拿很多奖,让很多父母在中年时着实高兴自豪一把,却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得主,让我们民族腰杆子挺一把。

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抹杀了孩子多少的天真和想象力,让孩子们丧失了自我动手的能力,自己现在想起来,发现自己小时候一些看是不着实际的想法现在都已经实现了。

因此,我想我们先联合起来,从最基本的做起,帮孩子减压,在家里不给孩子压力,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比如说:老师布置朗读课文十遍,在家里,我们只要要求孩子能熟练读出来就行了,或者每天读一遍,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是觉得快乐的,容易完成的。

其次,可以帮孩子去学校争取孩子的作业尽量少一点,尽量布置课堂上的作业,让孩子在学校里完成。

第三,是组织一些听课团,常常去学校听课,比较老师的教授方式,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尽量让孩子在学校里面能吸收。

我知道,上面的想法可能目前有点不现实,但只要去争取,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在日本,一位母亲为了自己孩子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在司法界奔走了十年,最终联合了一大批民众,促使政府为此单独立法保护。

我想,只要大家能联合起来,终究能推动我国的教育加快改革的步伐。

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8 21:20 发表
大家太激动了

大家都对目前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有所不满,我觉得我们能不能想法试图去改变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我们不能光讨论,一直等,如果我们大家都在等,等政府出政策改变,等教育部出命令,等教育局官员 ...
支持!
理智和坚持才是正道!
如果我们不这样,我们的孩子还能依靠谁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8 21:20 发表
从最基本的做起,帮孩子减压,在家里不给孩子压力,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比如说:老师布置朗读课文十遍,在家里,我们只要要求孩子能熟练读出来就行了,或者每天读一遍,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是觉得快乐的,容易完成的。

其次,可以帮孩子去学校争取孩子的作业尽量少一点,尽量布置课堂上的作业,让孩子在学校里完成。

第三,是组织一些听课团,常常去学校听课,比较老师的教授方式,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尽量让孩子在学校里面能吸收。 ...
支持!!!虽然不是这个学校的家长,希望能听到最终实施的消息以及经验。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6-9 11:53 编辑 ].

TOP

看看高考后的孩子们,回想起来我们曾经那么疯狂过吗??

[转贴]太疯狂了!实拍仙桃高中高考后让人心寒一幕(图)
文章提交者:来生缘1984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核心提示: 现在的学生真是太疯狂了,仙桃高中的高三学生们在参加完高考后竟把所有课本全部撕毁撒向空中。校园里面是一片狼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考结束了,那些从考场上下来的孩子们可谓表情各异:或喜或悲,或歌或哭,或疯或颠……

而下面的几张图片格外令人心寒:书撕得像雪片飞舞!---是表达从此脱离苦海的喜悦,还是久经折磨的愤怒?是对知识的亵渎,还是对教育制度的控诉?

一个不尊重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所谓的“知识”如此憎恨,如此蔑视?

因为“知识”这一名词已经沦为一批人奴役我们的子孙后代,巧取豪夺利益的工具!

高考结束后的疯狂


http://player.ku6.com/refer/OhSB0ouJlIYz8Dou/v.swf&auto=1.

TOP

昨天和一个家长聊,她提出一个很好的疑问:“现在大家都在选择小学,那么大家有没有人去统计一下,考上好的大学的孩子他们的小学是在哪里读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TOP

今天比较闲,我把题目改了,再发一篇报道,大家来讨论讨论,在老师眼中的坏孩子或者孩子的坏毛病,到底是不是真的“坏”???

[转贴]沪校差生无奈转学米国,被誉天才获全美冠军
文章提交者:burier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昨天,在华师大校园里,回祖国探亲的王楠子提起在上海的学生时光,还是感慨颇多。

8年前,王楠子还是上海某校14岁学生,在初二提高班就读。由于上课爱接小茬,爱开玩笑,课外爱踢足球,成为老师心中标准的差生,屡教不改的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当时总觉得班级是分等级的,我始终是差生。”王楠子说。

一次老师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王楠子带头当堂起哄,当时连老师也没法控制气氛。王楠子的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课都只有七八十分,班干部被撤销,成了真正的差生。“我最后已经干脆放弃学习了。”王楠子说。而父亲王恩重回忆,自己那时心急如焚,但训斥也无济于事。最后,无奈的他不得已把孩子送到美国继续求学。“那时候只是盼着他能不再惹麻烦,把书读下去就行。”王恩重说。

到了美国,他的诸多缺点竟被美国老师当成了优点,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8年后,成了SAYTEK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

如今的王楠子今非昔比,身高一米八的他,是屡获奖学金的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通过在动画领域的开拓,他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

对于这样的转变,王楠子表示,除了基础还可以外,学校氛围和老师对学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他说,接茬、开玩笑、迷恋运动等等是王楠子过去的致命缺点,根本不属于美国老师批评学生的原因,相反是受到鼓励的。在美国,他从未受到过老师的批评。

最突出的例子是,在中国,他因爱接小茬被老师当成了班里的刺头;在美国,有次他像过去在国内一样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表扬说:你真是个天才。

“太受鼓励了!”王楠子感叹,正是那些记忆犹新的鼓励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使他开始彻底摆脱了原来差生的自卑心理。

美国教师从不要求王楠子死读书,读死书。拉小提琴、踢足球等技能使王楠子在学校立刻就受到重视。“原来这里的音乐老师都不理会我会拉小提琴,但在美国,一得知我会拉琴老师就立刻让加入了管弦乐团。”王楠子说。

其父日前给报社去信,就此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把许多本应成材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9月25日《东方早报》).

TOP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奥数,学习思维训练,参加所谓的数学竞赛,下面的文章我想能很好的帮助一下家长们认真看待自己的孩子,认真看待现在的各种竞赛、考证。

【转帖】江苏高考出现“数学帝”,是教育的“杯具”
文章提交者:雁秋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卷,因为“暴难”,引起参加高考学生的普遍抱怨,有女生从考场出来抱头痛哭,有男生呆立在校门外失神,更有学生说到: “难的受不了,看着试卷直犯恶心 ”,“考数学感觉就象鸡蛋砸石头,绝望。”

     被网友“人肉”出题的老师葛军,拥有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等炫目头衔,曾在2003年出了江苏数学高考试卷,因为超难,直接将江苏上线分数直降50-60分,网称“数学帝”。 此次再次出手, 网友称:“他,如神一般……秒杀了52万江苏考生”。有学生家长跟帖说:“葛老师啊,女儿昨天下午从考场出来几乎瘫痪在地,整个晚上都是以泪洗面。要知道她平时的成绩可是我们这儿重点高中的前几名啊。”

     拿着该套数学试卷,我也感觉“蛋扯得疼”。我的高中数学曾经还不错,现在要理解这种貌似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的题意,也找不着头绪,有些题目还用上了大学的知识。我揣摩不出这样的试卷有什么用意,如果只是为了难倒学生,那一定是达到了目的。我不知道此刻的“数学帝”葛老师,面对学生的普遍的沮丧与失望,心里是否会得意自己很有能耐?

     然而,这不是本事!用自己熟悉的专业,在他人不擅长的知识领域与范围,把人考懵,不要说考学生,就是考任何一个饱学之士,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任何一个智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举手而为。只有在别人擅长的知识领域与范围,能够考出他们知识拥有的高度,考出一群人这种知识高度细微的差距,这才是出题者的水平。如同一百个考生参加考试,每个考生都能用同一张考卷,找到自己真实水平相对应的分数刻度。

     “数学帝”葛军是擅长奥数竞赛的,我曾经辅导过女儿小学和初中的奥数作业,对这样的竞赛题,一度非常纠结。小学的奥数题,用初中设未知数的方法,并不难。操蛋的是,我要假装用小学生的眼光来理解,而让上小学的女儿跨越正常智力发育阶段,同她还没完全拥有的智力水平较劲。如同放了一堵矮墙,非要一个蹒跚学步的毛孩子连爬带滚地翻过去,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等这个孩子发育成熟些,长高点,自己抬腿轻松地跨过去呢?

     “葛式”高考试卷最可怕的,还是对学生心理的摧残。我没有经历过脑子一片空白的考试,但能想象出,当一个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不停地开导下,真诚相信“只要学习总有回报,付出多少就能获得多少”,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辛苦了十几年,等拿到试卷,才恍然大悟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家长的教悔和老师的鼓励全都是“逗你玩”,此时对心理的冲击,不仅会让考生“整个晚上都以泪洗面”, 同时对自己曾经的理想产生怀疑,会在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更让家长和带课老师陷入茫然的自责中。

     社会给予孩子什么,将来也会从孩子那里得到相应的回报。对这些多少还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学生的打击,不仅会毁掉他们学习的乐趣,也会催生更多在青春路上徘徊的学生,放弃努力,走上理想幻灭的颓丧之路。这让我想起了袁腾飞老师讲的一个事例,他读大学时的历史老师,曾是历史学的泰斗,反右运动中被打成的极右分子,劳动改造时,就让这个历史老师砌墙,砌好了,自己推倒,再砌,砌起来再推倒,循环反复。最后,这个老师在不断地砌墙中,傻了。我不是说“数学帝”葛老师天生恶意,故意跟学生过不去,只是这种“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屁”的嘲弄,在精神与心理上对人造成的伤害,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用“考试对谁都一样,你考不出,别人也考不出”安慰考生,还有人以“苦难学说”来教育学生,这些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都考不出,似乎很公平,然而对那些付出了更多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学生,难道不就是不公平吗?是的,人生是要有磨难,但这也是要在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让一个未谙世面的孩子,用十几年的辛苦,只换得了社会的“戏弄”,又有几人不会怀着怨恨和不信任走向社会?

     目前的教育制度,已经让学生在朝七晚九的准军事化课堂生活中失去了健康,繁缛无趣的题海战术也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创造力,难道还要让这种“变味”的高考题,再给学生并不成熟的心理,以最后一击吗?

     放过孩子吧!

     (雁秋http://blog.sina.com.cn/hqz1001)

[ 本帖最后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11 13:41 编辑 ].

TOP

一点都不震撼,这类文章初看叫参考,看多了就付之一笑。
一件多数人认为无聊的事情也会被有些人搞得精彩频出,多数人趋之若鹜的美事也总有人参与得感受是苦不堪言。很多事情本身或许无对错,对错的核心是做事的态度。

早年听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美籍华裔到国内一家中美合作的超大企业做副总,举家暂时在上海安家。老大是一年级的适龄学生,就进了一家双语学校。这个孩子之前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中国文化的教育,对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近似于0。一个学年下来,这个孩子语文、数学都是班级垫底,让人想不通的是英语成绩也垫底。被老师评价为行为习惯有严重问题。
    临近暑假,孩子的爸爸到学校拜访老师,学校上下都很重视,不知道这位家长会抱怨些什么。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大公司的副总就是不一样,一开口就是用结结巴巴的中文向学校和老师道歉——因为工作繁忙一年来第一次到校沟通,平时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给学校及老师添麻烦了。没有半点抱怨,希望学校老师不要因为孩子是美籍而放松要求。。。
   这么一来,老师倒不过意了。以中国的教育考核制度有问题,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垫底打圆场。孩子爸爸反倒是很严肃的说: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不希望他的孩子以所谓环境的因素为自己找借口。他希望孩子未来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挑战。 .

TOP

回复 30#假居士的跟班 的帖子

呵呵,你说的很对,其实很多时候人很容易麻木,只要不是牵扯到其本身的利益,很快就会付之一笑了

还有,你的“对错的核心是做事的态度”,也说得很对,做事关键是一个态度,我不知道当我们把教育问题摆在台面上来讨论作比较时,这个态度是否是错的呢?

你列举的这个例子更是不错,孩子爸爸的心态很好,他的观点也很不错,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挑战。可我们要看到一点,这位爸爸在上海,老师并没有强迫他的孩子必须接受中国式的教育(双语学校),其次,也没看见老师和学校三番五次的打电话督促家长来学校谈话或家访(只是快到暑假时,孩子爸爸自己去拜访的),换句话说,这个孩子或者这个爸爸有更大的自主自由性,他可以选择留下或是离开(而我现在听到有很多家长不满意现在中国填鸭式的教育想要退学或随意转学却不允许孩子,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的地段生,以确保生源的平均分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你有更多的选择,更自主的权利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呢??

最近发生一系列的学校攻击事情,很多人对这些犯罪者痛之欲绝,我也是,我并不同情这些犯法者,但我经常会想,假如有一天,我也像他们一样陷入一个绝境时,我会怎样处理自己呢??

犯罪者也是受害者,他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弱者,他没有更多的选择,没有自主的权利,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如同那些被强行拆迁的人,除了接受赔偿离开自己的房子,就再没有更多的选择的时候,你还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呢?

如果30#的同学把这个故事改一改,改成
    一个内地技术人才到上海一家民企的企业打工,举家搬迁到上海安家。老大是一年级的适龄学生,就进了一家公办学校。这个孩子之前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中国文化的教育,对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近似于0。一个学年下来,这个孩子语文、数学都是班级垫底,而英语成绩更是一窍不通。被老师评价为行为习惯有严重问题。
    临近暑假,孩子的爸爸到学校拜访老师,…………
    中间这一段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想吧,你们说说结局会不会是下面的情况呢??
    “这么一来,老师倒不过意了。以中国的教育考核制度有问题,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垫底打圆场。孩子爸爸反倒是很严肃的说: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不希望他的孩子以所谓环境的因素为自己找借口。他希望孩子未来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挑战。”

[ 本帖最后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12 18: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朵朵parents 于 2010-6-11 11:57 发表
[转贴]太疯狂了!实拍仙桃高中高考后让人心寒一幕(图)
文章提交者:来生缘1984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核心提示: 现在的学生真是太疯狂了,仙桃高中的高三学生们在参加完高考后竟把 ...
如果清洁工统计那些被撕碎的书,里边绝大部分大概是YY后面的那一本书。.

TOP

嘿嘿,中国的教育是有问题 ,我从不做否认 。
混迹国内的网站十余年 ,最大的感受—— 都是别人的错 ,而自己不是被欺骗的就是受迫害的 。
不知道这样的心态 ,和过去中国的教育有啥关系?
不过有些社会问题个人不喜欢参与网上讨论 ,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有表达的自由,也都有其特定的支持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到家看孩子不顺眼想想自己也就那德行,心就平了。
工作不舒服,想想自己找来的又不是被奴隶的,也就啥抱怨了。
。。。。。。。。。。.

TOP

有时候想想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真是件痛苦的事,我倒是宁可唯我独醉众人皆醒 .

TOP

支持LZ,虽然我们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呐喊”,希望我们家长的呐喊能够给中国畸形的教育带来一丝警醒,给我们的可怜的孩子们带来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要再过多的纠结于中西方的教育了,文化的差异,社会结构的不同是你我很难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如今“残酷”的教育环境中,多给我们的孩子一点理解,一点关爱,无奈的“随波逐流”的同时,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当然不是说我们就麻木不仁了,像LZ发出这样的讨论,带出大家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切实”的行动,我们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常常迷茫与困惑于如今的教育制度,想想小升初的种种证书,不禁"不寒而栗", 同情孩子的同时又不得不逼着他读这读那,否则会带来更大的焦虑。.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雨妈 于 2010-6-12 21:30 发表
支持LZ,虽然我们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呐喊”,希望我们家长的呐喊能够给中国畸形的教育带来一丝警醒,给我们的可怜的孩子们带来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要再过多的 ...
谢谢大雨妈的支持。

今天跟一个老师聊了聊,关于三星、四星的考级证书问题,老师说,要想过这个就得去报外面的一个培训班,为什么,因为培训班里面有很多老师就是考官,或者跟考官很熟悉,那些可以拿到星级培训证得机构,其实就是由这些老师组成的,一般三星相当于小学五年级的水平,四星相当于初二的水平,一星二星好过,但三星四星是有概率的,不会超过60%的名额,而这些名额大部分由各培训机构掌控,只有少数空间是留给特别出色的孩子来争夺,所以,利益就在这里面产生了。

弱者之所以为弱者,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社会资源,也就无法利用社会资源;强者之所以为强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社会资源,并运用社会资源为自身牟利。而要打破这个定律,似乎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团体的力量一下子能改变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选择坚持下去,还是随波逐流,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要去思考的事情。.

TOP

继续关注高考

[转贴]高考状元遭遇滑铁卢 惨被哈佛等11名校拒绝[图]
文章提交者:shahu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成绩出炉,北京考区状元再由人大附中学生夺得,但这名状元在申请美国十一所名校却惨遭滑铁卢,让人大附中和很多家长错愕。  
    人大附中是北京状元摇篮,已包办○五、○七、○八、○九年和今年的理科状元。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是人大附中李泰伯,他的分数高达七百零三分,且还有另外廿分的竞赛加分。

    李泰伯在人大附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第一实验班的班长、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三次获得大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各科大考经常名列前茅。

    不过,李泰伯今年申请出国留学却遭到美国顶级名校拒绝。李泰伯在高考前向美国哈佛、史丹福、耶鲁十一所排名前廿名的美国名校申请入学,但全遭拒绝。

    李泰伯申请美国名校失利,在北京人大附中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与回响。大家同声问,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不被名校录取?

    北京学美留学公司执行长张恒瑞指出,美国名校选择留学生的标准不纯看学业或科展的表现。

    他说,东方人重视各种头衔、洋洋洒洒的奖状或经历,但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

    美国学校会看学生是否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参加。美国名校对非自然、看得出人工操作的痕迹者,通常都不会录取,即使学科成积满分亦然。.

TOP

转贴]中国高考涌现近千名高考状元,几乎全军覆没!

转贴]中国高考涌现近千名高考状元,几乎全军覆没!
发表于:2010-06-25 15:49:35作者:黑豆豆黑   

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涌现了近千名高考状元,这支精锐部队如今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状元能在自己的行业闪光过。而那些成绩平平,沉默、独立的学生让人刮目相看的太多。成绩中等的学生未必人人都很厉害,但是中间潜龙甚多。所以未必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就一定优秀,我更看重那些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又不愿苟同各类考试的学生。他们是一流人才,但中国没有一流大学。中国大学千篇一律,早已失贞。



一位同行的教育家这样分析:“通过我这几十年的观察,班级里将来有成就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在中国一个学生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和考试的战斗中,要牺牲自己的天赋、要麻木的接受一切理论被人牵着走。而有一种学生,他们既懂得保留了自己的天赋,又适当的学习了一定的知识,能觉察到自己个性和天赋所在,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怀疑,还给自己留有适当的发挥空间。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思考方式,这他们虽然不会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在将来他们的终究会发光。”这几句话真可谓道破了其中玄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