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创新实验班”有点走样了

“创新实验班”有点走样了

这种新尝试,本为借重高校教育资源,提升高中教育的内涵及质量,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然而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氛围浓厚、名牌大学的入学名额诱人——“创新实验班”有点走样了
提高班、特色班、奥数班……尽管叫法不同,但谁都明白,这是高中尖子生的“集训营”,若能挤进去,就差不多算是踏上了直通名牌大学的“捷径”。近来,为培养创新后备人才,越来越多高中与大学联手开办“创新实验班”;一个意外也不意外的结果是,“创新实验班”被许多人当成了又一条这样的“捷径”。
   
一起步,便沾上功利色彩
    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开办“创新实验班”的本意,是想借重高校丰厚的教育资源,提升高中教育的内涵及质量,为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打基础。然而,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氛围过于浓厚、名牌大学的入学名额过于诱人,“创新实验班”一起步便已沾上功利色彩,并正在异化成一场“傍名校”的游戏。
    据了解,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是本市获准开办“创新实验班”的“第一梯队”。“近水楼台先得月”,复旦附中与复旦大学、交大附中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二附中与华东师大很快宣布“结盟”。之后,作为“第二梯队”的南模、向明、控江、格致、育才中学,也纷纷向名牌高校“抛出绣球”。教育部门调查发现,沪上50多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几乎都把复旦、交大、同济作为“攀亲”首选。
    不少中学校长私下表示,只有与名牌高校牵手,才能体现自己高中的“应有地位”。一位校长声称:“搞‘创新实验班’,如果别人都选名校合作,你却不这么做,就会被边缘化。”这说的是学校的“面子”,而实际上,不少高中校长更有着“实惠”的考虑——他们是从升学角度看待“创新实验班”的。既然与升学挂了钩,那么能否与名牌大学联姻就至关紧要,这关系到学生的出路,也关系到学校的吸引力和日后的生源质量。对于这样的“攀亲”,家长们自然乐观其成。
   
高校资源利用,冷热不均
    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提升高中教育包括培养创新后备人才,上海有过成功的案例。如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杨浦区,借助区内高校密集的优势,联合复旦、同济等14所全日制高校,以区域内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重点,以10余所与高校合作办学的中小学校为基地,在资源共享、社团互动、通识教育、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不过目前,由于众多高中只想与名校合作,高校资源的利用存在冷热不均。一位名牌大学的副校长感叹“不堪重负”。他说,一所高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再雄厚,也吃不消多所高中“一拥而上”,“实验室、图书馆、名师就这么些”。与此同时,一些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相对不错的综合性普通高校,门庭冷落,鲜有高中主动上门接洽。至于一些希望吸收特色生源的高职、高专学校,尽管十分愿意与高中联手,但人家根本“看不上眼”。
    在对待高校教育资源上,一些高中校长的观念也有偏差。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做科技实验,因此理科、工科类高校备受关注,而一些偏重文科的大学受了冷落。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认为,高中依托高校资源提升教育品质是大势所趋,但高中不能把“攀亲”的目光锁定在少数几所名校身上。功利、狭隘的意识本身,就与创新教育互相矛盾。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也表示,高中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不能“画地为牢”,应当从高中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高校。
    “创新实验班”,是为了发现和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那“创新”可能就是又一个动听的名号。
    本报记者  苏军.

TOP

“经”是“好经”, 常常念歪。.

TOP

赶时髦,创新实验成“膏药”。.

TOP

四校能开, 凭啥市重点头牌不能开? 创新实验“宁有种乎”? .

TOP

源头是上海中学搞的科技班,自主招生可以多招一个班级,其它三校当然不服气不答应,于是领导一碗水端平,第二年开始四校都搞,再然后其他市重点又不答应,第三年开始一窝蜂的申办。

演变到现在就成了抢生源的手段,四校先抢最好的一批,其它市重点抢第二批,毫无新意。.

TOP

上海的创新苗子,被“揠”过来,又“揠”过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