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再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再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正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在当前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数百万家庭骨肉分离,2200万之数的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的抚养和监护。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健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在我们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却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家教传统的文明古国,今天,家教却需要扫盲和启蒙。
     让我们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与当今的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也许这不仅是对“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一种更为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老舍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将这一教育目标称之为培养“人中人”,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遗憾的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现实,“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已经成为似乎是不应质疑、天然合理的“天下父母心”。然而,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必为平民却不甘于做平民,自拔头发以离地,会有好日子过吗?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有人会质疑:如果甘于平庸,那么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何产生?我认为,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也不会从远离社会和大众,脱离生活和实践、“高档豪华”的物质环境中产生。生于忧患、死与安乐、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至今并不过时。只有在脚踏实地、关心大众的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中,才能产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悲悯心,具有正直、理性、坚毅、宽容、合作等基本品质,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能够担当和“弘道”的真正的精英。主张“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是一个显例。
    许多家庭的失败教训,可以反过来揭示家庭教育的真正重要的价值。当孩子最终违法犯罪进入监狱、不堪重压进入医院,乃至误入迷途告别人世时,那些“失败的父母”往往痛悔不已,还原了最真实的愿望:上清华、北大、考试分数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还活着、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只要孩子能够象普通人一样正常的工作生活!这的确是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一价值却往往被虚置,仿佛它们是自然存在、不会丧失的。
    对于孩童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身体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和轮滑,尤其前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文明礼貌,团结合作,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此外,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而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时,则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趣味趣取向,具备了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我们看到太多这样被考试所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除了做作业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那真是病得不轻啊!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还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今天最令家长苦恼的事了: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是应当重视的。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结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专业定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另一个问题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的提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符合儿童特点的英语学习,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不仅靠阅读和艺术教育,而且靠和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TOP

学习看到孩子的优点
   一张白纸上有个黑点,我们通常都是看到那个黑点,这些年透过自己不断学习,我渐渐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优点,15%缺点,大部分的家长都忘记看见他的优点好处.所以,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需要一个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个「比马龙」定律就是:你用什么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当学校的老师都放弃他,认为他一无可取,把他带回家交给他妈妈时说:「笨蛋还给你」,爱迪生的妈妈却对他说:「别人看不起你,妈妈觉得你不错」。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信。
  我曾经在精神病院辅导过一位台大医科毕业的病人,透过对谈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从小学到高中从未得过第2名,从中让我体认到承受高压力(高处不胜寒)的人容易失败且败得很惨!
   其实失败可以带给人经验和阅历,两者加起来则形成智慧;我们究竟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会读书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

TOP

培养孩子成为具有智慧(思考.想象.创造力)的人



  会读书的人,是从对的答案里作出对的答案(拥有的是记忆力);有智慧的人,是从对的答案里找出错的地方,或是从错的答案里找到对的地方(拥有的是思考想象 和 创造力)



 会思考、会动脑的人可能在学校的表现差强人意,然而记忆无法长久,因为我们的脑总是重复在作记忆和遗忘的工作,许多的答案也随着时空变化而有不同。现有科学知识在8年内许多都被新的结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随着地壳变动而改变,每年实际高度都不同;1904年莱特兄弟发明飞行器才开始有「飞」的名词产生;过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将来可能是光速.因此,记那么多东西干嘛?脑袋如果背太多东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会背,不会想(思考),脑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来一样。
  曾经有记者问过我,我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乐和记得爱我。



 许多人是用钱养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会希望孩子怎么对我?他们以后会有什么记忆?会想到爸爸给过他什么?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么?我会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儿子是一起骑脚踏车、泡汤、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脸、骂小孩,晚上是吃饭、沐浴、更衣、骂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间不是这样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为一个人
  教育的目的归要一句话是教他成为一个人。
  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这样吗:
  1.每天忙得像猪,每天作牛作马(动物)
  2.每天活得像机器(会动的人.会走路的殭尸,还是年轻的老头?)
 
你的伟大的贡献只是工作吗?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读书、努力工作、拚命赚钱,最后是养病。
  读书和工作并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并不是很会读书就会当总经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种能力(耐),读书和钱只是一个媒介,最终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说是为了编织一个梦想,一个活生生的梦,快乐有趣的梦。 .

TOP

要给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会读书硬要他读书就会成为死路。人活着常常会忘记两件事呼吸和快乐,因此只要他还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东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赞美孩子
  赞美可以用最少的力发挥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处,就要去赞美他,他才会演好他自己,孩子会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处,演给父母看。例如:我女儿很喜欢烹饪,我赞美她:今天一定有一个仙女来过,不然怎么会变出这么好的东西出来?女儿就会越作越起劲。
  每天孩子一回来,我问的不是你在学校学了什么?而是:有笑话吗?现在儿子回到家就会对我说:今天有笑话,听不听?


  「量力」而行,现在做不到,来日方长,日后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让孩子永续的能力失去了,给孩子自信,他就会告诉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会为自己加油,未来就会有独领风骚的机会!


  将来的时代是创意取胜的时代,创意就是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结合Walk和Man的两个概念而创造出来的;水管是因为浇花的人要浇好几处不方便而发明的;透明电梯是因为除了上楼梯外,还想看风景的想法而产生的。
  家长必须要常常聆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有时候突发奇想时,千万不要骂他胡思乱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长是孩子的推手引领者,如何把孩子珍贵的东西引发出来,并将孩子从幻想世界慢慢导入现实是家长的责任。.

TOP

很好的文章,与忙忙学海的各位家长一起共勉。.

TOP

好文章,学习中。.

TOP

学习了,教育孩子任重道远啊.

TOP

今天,早教已经成为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也有人在开发比早教更早的“胎教”。然而,即便如南南那样成功的早教,也应当是十分谨慎和因人而异的。适合于南南的,未必适合另一个儿童,并不能简单照搬。早期教育不等于提前教育,也不是越早越好。早教也不等于早慧。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宁铂成年后直言自己根本不是什么神童,不过是提前教育而已。“早教”或“超常教育”最大的陷阱,莫过于对儿童的过早定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十几、二十岁时都难以真正确立人生和职业的方向,所以欧洲的学制,在高中之后有一年预科,所以古人有“三十而立”之说。今天我们却要为七八岁、十来岁的孩童做出终身选择,迫使他定向地训练某一技能。正如有人所说,如果家长执著于这样的理念,那么杨振宁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会计,齐白石至多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不能不说到“早出人才”的理念。现有的许多教育实验显示,完全有可能以更短的时间完成目前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但是,全世界通行的6-3-3学制的合理性,16岁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18岁成人这样的规定,与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无关,是基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规律。15岁完成高中课程并不等于15岁已经成人。而且,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当事人,15岁上大学还是18岁上大学,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对少年班成就的介绍,无非是他们比别人早几年拿到博士学位或当上教授,这可以说明他很聪明,也可以节约几年的教育开支,此外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牺牲和失去的东西倒是非常具体的。我们经常抱怨使用现代科技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期,致使瓜果不香、鱼肉无味;那么,我们对人的培养,是否有同样的迷误?
我们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用力过猛”的家长,他们可以舍弃个人的一切——职业、家庭、业余生活和幸福——全力以赴投入子女教育,不惜背井离乡地陪读。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母爱”,但多少是一种“糊涂的爱”。无论出于功利主义、虚荣心(许多家长将这种教育视为投资-回报关系),还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愿望,家长的这种自我牺牲可以理解,却不值得宣传和仿效。这种“爱”会成为子女难以承受之重;对家长则是一种自我降低、自我贬损,其损失实在是过于巨大了。因此,还是要讲平常心,讲中庸之道,讲顺其自然,讲平安是福、随遇而安,讲“如意之事常少有,不如意事多八九”。因而,越具有大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也越“低”。老舍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技之长,粗通文墨,“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大意)。鲁迅也是如此,绝无成名成家的追求,特别反对儿子做“空头文学家”。因为他们洞悉了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TOP

“用力过猛”的家长确实很多,我经常觉得奇怪,某些人的一生怎么就能只围绕着孩子过活,喜怒哀乐皆由孩子的表现控制?总是期望孩子带给自己骄傲,为什么不能自己更努力更成功些,让孩子为大人感到骄傲呢?.

TOP

很喜欢。因为,自己很盲目的教育小孩。现在想想:有时确实是“糊涂的爱”。.

TOP

引用:
原帖由 CISSY-MM 于 2010-4-23 09:58 发表
“用力过猛”的家长确实很多,我经常觉得奇怪,某些人的一生怎么就能只围绕着孩子过活,喜怒哀乐皆由孩子的表现控制?总是期望孩子带给自己骄傲,为什么不能自己更努力更成功些,让孩子为大人感到骄傲呢?
这是借爱的名义来压榨孩子

[ 本帖最后由 混凝土 于 2010-4-23 12:08 编辑 ].

TOP

给LZ送花先!.

TOP

“用力过猛”  好贴切.

TOP

好文!.

TOP

我们这些父母,在意自己孩子太多的东西。恨不得什么都教给他们让他们学会。问题是,哪些东西是该教给孩子的,好像不少人更看重的就是学习和智力发展,把知识灌输出去然后检查孩子,如果孩子知道并且学会了家长就放心了,然后开始下一个回合的灌输——检查。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有些时候是否真的适合孩子发展呢?或者说,是否会阻碍孩子的智力呢?

  孩子是耽误不得的,怎么办?我们能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知识,还是……
我个人觉得,家长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

  1.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做事的动机。

  知识是无穷的,人的记忆空间是有限的,小时候学的东西将来有可能用的不多或者忘了不少。但是,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知识,这是需要家长培养的。为孩子们提供再多的条件,托再多的关系上好学校,不如花费精力栽培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天生如此。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增加兴趣,总比一味让他们死记硬背要更有附加值。我这里不是说学习不重要,我想说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识字,倘若认字的功能仅仅在知道这个字和会写它,而没有达到通过字这个媒介去体会与知识对话的快乐,那么这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幸福童年。而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有动机做什么坚持什么了。尤其就不会有高的自我成就动机。孩子只能是坐等家长的布置任务和命令。
2.锻炼孩子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是很重要的环节。谁都有遇到难题不会的时候,这个时候谁会把知识串连起来结合使用,谁会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谁会找到最佳的方案,就是高人之处。就算记忆,也需要方法;就算使用互联网google查询资料,也需要方法。如同你的门打不开,会想办法的孩子比哭的孩子要更有可能有所建树。问题解决能力通常需要反复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鼓励的空间,允许孩子尝试试误。古诗是训练记忆的一种方法,甚至是培养孩子文学功底或者审美的一种手段,当这种手段、方法运用合理时,可能就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上潜移默化了语感、韵律,逐渐会聚成孩子在今后语文学习的习惯。这就是积极的。但是,如果用一个孩子会背多少诗评判什么聪明程度,就达不到养成学习方法的目的。好的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的品质。
3.平衡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这点就是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也让我们家长放心。假如孩子动辄失控、放弃或者自我毁灭,他会再多的知识,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也几乎为零。只有心灵和情绪健康的孩子,才会更加享受生活,才能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到快乐。家长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示范,比如少叫嚷等。
4.造就清晰的自我意识。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什么,尊重自己的付出,就是现实的自信。自信的孩子,才能发展。如果连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不知道,孩子就会走弯路甚至迷失自己。家长给孩子积极的、客观的、具体和正面的评价而非简单的批评,是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悦纳的。
5.保持一个平和放松的心态。

  这点,首先要家长努力做,只有家长真正放松了,不焦虑不攀比,孩子就是有了一个轻松的生存环境。彻底的放松就是教育的最好开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让孩子在强项中发展吧。
6.滋养孩子的责任心。

  对自己负责,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能力。谁也替孩子做不了他们的事情,你可以替他们找个好学校,但入学后的事情,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这就是责任,通常和爱心相辅相成。你对孩子的照顾,不是为了让他们只知道学习,你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做人的人品比学习更重要。

  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无限多。其实,浇灌一颗健康的心灵,就成竹在胸了.

TOP

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健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在我们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却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

TOP

家庭教育没有主心骨,更加无法与大环境抗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qiuqiu 于 2010-4-23 09:49 发表
我们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用力过猛”的家长,他们可以舍弃个人的一切——职业、家庭、业余生活和幸福——全力以赴投入子女教育,不惜背井离乡地陪读。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母爱”,但多少是一种“糊涂的爱”。
这句写得太对了..

TOP

突然发现coco打头的还真多,而且还都是特别智慧的BB或者MM。.

TOP

回复 19#ccpaging 的帖子

呵呵,替coco辈的谢谢你噢,也感谢你对本贴的关注~
我是一年级新生的MM ^-^.

TOP

这是我写的!

引用:
原帖由 cocoqiuqiu 于 2010-4-23 08:58 发表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正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在当前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数百万家庭骨肉分离,22 ...
  楼主,这是我写的。你怎么据为己有?.

TOP

回复 21#hxy007 的帖子

怪不得呀!

btw:我就不那么喜欢张爱玲和龙应台 ,我喜欢鲁迅和郁达夫,哼哼。异性相吸,咔咔.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4-23 19:54 发表

  楼主,这是我写的。你怎么据为己有?
是你写的吗?
此文的出处是来源于一位北京教育学家的blog,当然,如果真的是你的话,非常感激你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

据为己有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你应该看到这本来就是转载专区.
看过以前你发的一篇很有营养的贴子,个人很喜欢,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链接在下面,相信你一定不会介意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highlight=%2Bhxy007.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qiuqiu 于 2010-4-23 20:44 发表


是你写的吗?
此文的出处是来源于一位北京教育学家的blog,当然,如果真的是你的话,非常感激你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

据为己有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你应该看到这本来就是转载专区.
看过以前你发的一篇很有营养的贴子 ...
007语录:你写得文章跟007想的一样,而且还是美文,那么007就想占为己有。.

TOP

回复 24#ccpaging 的帖子

.

TOP

生命是一种慈悲喜舍



生命是一种慈悲喜舍,这比读书更重要,会成为一辈子受用的资产,也是现今社会所欠缺的东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没有用,医生不慈悲,对病患不能视病犹亲,就对社会无用;一流的化学家不慈悲,制造毒物来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对社会无用。

  我有个朋友是医师,他说他每天开药时都很挣扎,为了平衡自己,他在开药的同时,也提供养生数据给病人,希望他们身体健康,下次别再来。其中有个养生方法是:天天要运动.好好睡个觉.慢慢吃顿饭。
  有人一早起来就喝咖啡和茶,难道一早起来还这么累吗?不健康的人,脾气会不好,就不会以身作则。
  最近的诈骗事件频传,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来这种骗术,如果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途该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会不要充斥着一流而无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许他们很质朴,但他们会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养孩子的内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与内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绩和分数,内在智能则指动机(即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孩子将来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总共出了868个状元,每个几乎都没有什么出息;曹雪芹(红楼梦作者)、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书生:因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创意取向)因此无法符合八股的科举制度(记忆取向)


  另外, 另外,兴趣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兴趣作一份工作,很难做一辈子),职业只是努力读书谋求生活的工作(会想退休);志业则是很喜欢做很开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种志业,希望我们能够培养孩子能以志业的心情去做工作。.

TOP

教孩子阅读自己和大自然二本书
  有位哲学家说:教孩子要读二本书: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够用心来阅读这两本书,不单用眼睛。
  第一本书读自己,就是指兴趣、性向、能耐,能够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拥有自身独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怀哲,他考不上大学,后来是因为拉了一手好手风琴,一位校长破例让他在该校读书,他主修历史,自修文学,30岁的时候才念医科,38岁毕业。老顽童刘其伟,他有许多头衔,工程师、人类学家、冒险家、画家,他在38岁才开始画画,66岁成名,他的一生活得丰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路转个弯会更好,成功需要时间,当累积到很丰富时,成功就会来到,就会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他提早将自己的日月精华用光了;如果2岁就会吊单杠,对他的身体发展会有害处。记得有个长跑选手蒲仲强很早受瞩目却不能长久,有人提早上大学资优生,但他们几乎没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个人12岁上哈佛大学、16岁毕业考上普林斯顿研究所,记者问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经验是什么?他回答:除了寂寞,还是寂寞。因此,我们不要用大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时候到了就会水到渠成,该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书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书,要多带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径星星月亮,从自然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台风来袭时,行道树东倒西歪,躺下数万棵,但森林中的树往往伫立不摇,其中的道理隐在自然的平衡哲学里,森林的树枝干对称而生,找着最平衡的肌理,于是耐得住风吹雨打,行道树修修剪剪,则弱不禁风。.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qiuqiu 于 2010-4-27 18:37 发表
教孩子阅读自己和大自然二本书
  有位哲学家说:教孩子要读二本书: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够用心来阅读这两本书,不单用眼睛。
  第一本书读自己,就是指兴趣、性向、能耐,能够演活自己、演好自 ...
楼主,你抄了我写的。.

TOP

源自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教育传统,西方主流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儿童作为上帝赐于人类的礼物,是一个特定的生长阶段,是一个独立于成人的世界,有其自己的功能和使命。儿童不是小大人,也不应是家长为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的工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它被表述为这样的幼儿教育理念: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因而,西方国家往往以法律的方式严禁在幼儿园进行知识教育。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健康、心智发展和社会化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也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对儿童认知规律的把握。一个3岁孩子难以完成的任务,5岁就迎刃而解;5岁时难以掌握的数学运算,7岁时易如反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超越他的年龄,提前去做他难以实现的事呢?这正是当下的应试教育不断下放学科教学的难度、以及开展有“数学杂技”之称的“奥数”最令人发指之处。看到那些为家长望子成龙的梦魇所驱赶、以牺牲睡眠和健康为代价、不得不从事各种高难度的学习的孩子,我会想起马戏团里的小熊和山羊,他们本应在草垛边快乐地玩耍嬉戏,却被迫战战兢兢地钻铁圈、走平衡木。.

TOP

不能不说到“早出人才”的理念。现有的许多教育实验显示,完全有可能以更短的时间完成目前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但是,全世界通行的6-3-3学制的合理性,16岁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18岁成人这样的规定,与接受知识的速度和程度无关,是基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规律。15岁完成高中课程并不等于15岁已经成人。而且,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当事人,15岁上大学还是18岁上大学,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对少年班成就的介绍,无非是他们比别人早几年拿到博士学位或当上教授,这可以说明他很聪明,也可以节约几年的教育开支,此外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牺牲和失去的东西倒是非常具体的。我们经常抱怨使用现代科技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期,致使瓜果不香、鱼肉无味;那么,我们对人的培养,是否有同样的迷误?.

TOP

解析“神童教育”的热情,最终必须涉及对成才、成功的理解。时下流行的观念,以及南南母亲将考上清华、北大视为教育成功的标志,这种“名校崇拜”实在太过狭隘了。近年来,许多高分考生开始“用脚投票”,弃国内优秀大学而到香港的大学就读,是一种相当明智和理性的选择。成功的真正标志是未来的职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而成功的教育,是帮助每一个人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成为最好的自己。放眼望去,清华、北大每年数千名的毕业生中,究竟涌现了多少名人、大师或创造性成果?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无论潘石屹、刘永好还是王菲、李宇春,谁在乎他们来自那个学校?.

TOP

换一个角度,家长代替、迫使子女接受某种教育、进入某种生活轨道,在中国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深入评析,并非没有问题。因为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幸福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如果不是出于自身的强烈兴趣,当他一旦有选择的自由时就会做出别的选择。有人比较过,80年代中国涌现的一大批音乐神童,大多已湮没无闻,而当年与他们同台的外国选手今天仍然活跃于国际乐坛。长期在中国西北地区义务支教、被称为“洋雷锋”的美国青年丁大卫,谈到过他的一个兄弟是公认的数学天才,但他后来放弃数学而选择了摇滚乐。没有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那是他的爱好,他的快乐和幸福所在。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中国母亲不辞辛苦将女儿送入了美国的名牌大学,成为她骄傲和幸福的源泉。但是女儿毕业后却“美国化”了,她放弃高薪白领职业成为“背包一族”,在世界各地打工、流浪,后来作为志愿者到非洲参加和平队。这位母亲觉得不可思议、前功尽弃。.

TOP

“我会想起马戏团里的小熊和山羊,他们本应在草垛边快乐地玩耍嬉戏,却被迫战战兢兢地钻铁圈、走平衡木。”

看到这句话,碰到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我想说:比表面的优秀、成功、卓越更为重要的,是人生的平安、幸福、圆满。
让我们衷心祝福孩子们健康、快乐!.

TOP

再次顶起,好文.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cocoqiuqiu 的帖子

谢谢LZ美文,经常性用这些真言对照反省自己,真的很必要也很重要!.

TOP

有大智慧的人,不断学习!

非常钦佩楼主的智慧,感谢楼主的分享,也是楼主尽到的一种社会责任,让更多的父母透过迷雾看清本质!有的东西触动很大,说得真是博大精深,不过很多人还是不明白。。。。我爱自己的孩子,愿意真心地了解她,尊重她,看着她快乐的成长。。。。.

TOP

好文章,学习了。要长期坚持做到有些难。.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qiuqiu 于 2010-4-28 09:13 发表
解析“神童教育”的热情,最终必须涉及对成才、成功的理解。时下流行的观念,以及南南母亲将考上清华、北大视为教育成功的标志,这种“名校崇拜”实在太过狭隘了。近年来,许多高分考生开始“用脚投票”,弃国内优秀 ...
“名校崇拜”是很可笑的,但是现在都蔓延到中学、小学了。我就读的高中(外地)原来只是郊区的重点中学,在区里边还是第二名,在我们班以前,只出过一个清华的,重点班里能上大学也就5-6个,到我们这届,重点班几乎全部考上大学,重点大学的有一二十个,一跃而成市、省的名校,可以说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创建了这个名校之“名”。报大学的时候,我没报北方的大学,听说那里天气太冷、太干燥、面食为主,怕生活不习惯,最后实现了第一志愿到了上海。等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回去的时候,我小学中学的同学有的是户籍警察,有的是厂医,有的是工人、科长,有的开小食店,有的是生产小队长、大队长,有的是基干民兵,我做什么事情都能碰到同学(还有幼儿园同学),生活那叫一个惬意啊。其实一个正常的小学、初中、高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阶层的人都能接触到,个人觉得,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很有益的。
有些家长对民工子弟很感冒,其实有什么呢,等孩子有一天发财了有个大House,说不定还能找到小学同学来装修呢!早晨出去吃个早点,碰上小学同学在卖油条,少说也不会吃暗亏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4-28 14:03 编辑 ].

TOP

案例:如果你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眼睛不看老师也不看黑板,老师总觉得他走神了,可是,一提问,他还都会,你知道这事应该怎么处理吗?

解答:人的信息接收系统大概有十种,最多的几种是视觉接受系统、听觉接受系统、触觉接受系统。

所谓视觉接受系统,就是接受信息主要通过看,这类的孩子大概占全部孩子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的孩子,是目前的教育体系最喜欢的孩子,同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比较一致。这样的孩子,容易循规蹈矩,没有创造力,成年后,做公务员等稳定职业的居多。

听觉接受系统,就是接受信息要靠耳朵听。这样的孩子大约有20-25%,他们经常被认为是不认真听讲的孩子,会受到批评,认为如果他们再认真些,成绩就能更高,比如案例中的孩子。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能同时做到既听又看,如果要求他们看,他们就会失去听的信息。这样的孩子,要多给他们提供语音的资料。成年后,他们多以经济、金融等行业为职业。

触觉接受系统,是目前教育体制下,最让老师不喜欢的孩子,俗称淘气包。但是,这样的孩子,是最有潜力的孩子,成年后成功者居多。这样的孩子,一般不老实,什么都要弄一弄,摆弄一下,学习接受不是很快,但是,一旦他们摆弄明白了,就永远不忘。

因此,要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孩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TOP

什么输在起跑线上,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代人培养一个贵族",如果说要赢的话,一百年前就要起跑了.但现在的父母自己输了前半程,却让孩子替他们跑赢后半程~~~.

TOP

回复 37#阿珂妈妈 的帖子

我也很喜欢这篇充满智慧的文章,但我本人离智慧两个字还差得很远,浑身勿搭嘎,我的孩子就像是文章里那个原本应该在草垛边嬉戏玩耍的小山羊,成绩也不好。希望借助这些文章,能够让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给予孩子更多适当的、需要的爱:).

TOP

另有一篇文章,也让我心中有很多感动,名字叫做“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在此特别分享给妈妈们。。。。。。.

TOP

一天,听一个朋友说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各有一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慢慢长大。可是后来一个孩子不小心溺水身亡了。孩子的妈妈每次一见到她的朋友就泪流满面,都会说同一句话:我的孩子太可怜了,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每天都在读书,都在我们的督促下做各种他不喜欢的事情。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听了后,就感触良多:生命的变数太多了,我现在能每天看到这个孩子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一切可能让孩子过的幸福。不把太多压力与期待放孩子身上,而放手让他自由快乐成长。谁也不知道,我还能拥有我的孩子多少年?

       我们从来没想过意外的发生,我们也不愿意去想,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事情,祈求我们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们能拥有我们的孩子多少年?或许,我们从来考虑过这个问题。
圣经里说:“儿女是耶和华的产业。” 我们只是代为抚养。他们总会长大,总会离开,有他们自己的家庭。只是我们不曾想过,原来,我们拥有他们的日子,其实是那么少。

       3岁,他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得奔跑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了整个世界。

       6岁,他上小学了,孩子终于走进校门,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喜欢每天去学校,这是他更喜欢的生活。甚至,他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回一次家,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他们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他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为他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的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孩子回来的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老两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过年我回家过啊!

       当孩子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你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里,已经不包括你们了。

       而我们也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习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还会抱怨。抱怨因为他,你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他晚上老醒来,让你睡不好,抱怨他无理取闹,抱怨他爱撒娇长不大,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孩子会不停的长大,过了这个时期他就再没有这个时期的习性。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却为要不停的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

       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孩子能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因为这一点,我更加的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谢谢上天给我这么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无论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

       当他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让他觉得幸福,也是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束缚,更不会给他牵绊,阻扰,但是我会适时管教,也会做量力而行的投资,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来日自由快乐的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还有一条路你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TOP

看了楼主的文章,值得自己反思。这几天接连发生的小学生及幼儿受伤事件已深深触动了我,有什么又比身心健康,平安,有一颗快乐坚强的心更重要呢?
最近在给小女读《假如能给我三天光明》,似乎对她幼小的心灵有所触动。.

TOP

看了很有收益。献花花~

[ 本帖最后由 棠帅妈 于 2010-5-1 08:27 编辑 ].

TOP

第一次发贴,收到这么多的花花,真开心,谢谢大家~~

今天给大家推荐另外一篇也是个人很喜欢的文章,名字叫做"论婚姻",相较 于丹 的论婚姻,我觉得她老人家不食人间烟火了些,以下这篇阐述观点的是非名人,个人深以为是,特此推荐:.

TOP

       问 :都说幸福的家庭式相似的,你认为幸福婚姻有什么模式可以借鉴吗?
  答 :事实上我没有看见过类似的幸福家庭。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有一点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否幸福其实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问 :很多人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恋爱找的是情人,结婚找的是丈夫,您认为婚姻和爱情可以分开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会幸福?
  答 :恋爱和婚姻确实是两回事情。恋爱的时候你只需要考虑这个人,而结婚的问题上你要考虑这个家庭。所以恋爱的可能不能结婚。但是结婚必须要先恋爱。虽然很多婚姻最后都出了问题,但是如果在领取结婚证的那一刻,你们之间都没有携手到老的决心,那么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毕竟大多数人在婚姻里的岁月至少有30年吧?占到整个人生的一多半。 如果没有心仪的,不如单身。结婚不是为了自寻烦恼,尤其这个烦恼惹上了容易,要甩掉得蜕层皮。

  问 :现代
女性在职场上越来越风光,却常常困惑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婚姻,这有什么相对可衡量的指标吗?
  答 :就是你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比你一个人强,精神物质性,至少要有一样有进步,而另外两样不能有退步,最好是三方面全面进步。如果觉得还不如一个人呆着那就歇菜吧。

  问 :还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好的婚姻需要“门当户对”,你赞同吗?
  答 :赞同。婚姻不是谈恋爱,不同家庭出来的
孩子,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恋爱的时候你会觉得互补很刺激,但是结婚以后审美疲劳了就会觉得老是意见不一致很烦人。
长辈一般比较支持门当户对,其实这是
生活的经验给他们的智慧。不管两个人感情如何,结婚这件事情一定要得到长辈的祝福。身边长辈不同意死活非在一起的基本上后来都杯具了。

  问 :很多不错的女性在婚姻里会抱怨,觉得自己嫁亏了,你觉得她们的误区在哪里?
  答 :赏饭学是很要命的,不光
女人男人也是。赏饭方容易高高在上,被赏饭的也肯定不喜欢长年吃这口没营养的饭,从感激到厌烦到憎恨。所以不管是谈恋爱还是结婚,我一贯支持不要为对方在事业或者其他方面做任何的牺牲。任何的牺牲都是地雷。两个人最好平等自愿的进行选择。
还有一种就是搞不清楚自己的条件,老是和别人盲目攀比。说实话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好命的傻人,但是任何偶然都有必然,不要只看到偶然,看不到必然。

  问 :包容无疑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指标,具体来讲,如何诠释呢?
  答 :男人多包容老婆,女人多包容
婆婆

  问 :这是否意味着女人要很大程度地改变自己?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被轻易改变,无非是克制而已。所以婚姻中任何一方为了对方而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另外一方都必须立刻顺着台阶下来,并且用适当的小恩小惠表示感谢——这样下次人家才更有克制的动力嘛!

  问 :女性在婚姻中的
成长是幸福婚姻的另一个重大要素吗?
  答 :这个是肯定的。不论男女,当你是一只小鸟的时候,你的天空里也只有非得和你一样高的小鸟。但是你飞得更高,你的周围也会被群鹰环抱。夫妻双方想比翼双飞就必须站在同样的高度。麻雀和老鹰肯定过不到一块儿的。
当然了,从传统的角度来说,女人拒绝成长,相对来说没有男人拒绝成长风险高。事实上婚姻中男性巨婴也很多的。

  问 :女人的独立性和幸福婚姻冲突吗?
  答 :当然不。两个人的关系就是恰恰舞,你进他退,你退他进。安全感在婚姻里是个很要命的东西,所谓养在家里放心,那就成了杯具了。漫长的婚姻生活需要一点小小的不安全感来增加夫妻之间的磁力。当你独立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挨过来了。

  问 :你对两个人家庭角色的分工怎么看?
  答 :男主外女主内还是最稳定的家庭模式。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地也是母亲关注孩子的养育,父亲出去闯世界。如果家庭的模式和这个不同,那么风险就高多了,要小心把握好。
不过女主内并不是女人干家务。老婆不是保姆,这个需要男性同志们多多提高认识。女人干家务应该是因为对家庭的热爱以此为乐。如果不得不葬身厨房洗衣间,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女人一操劳就容易发脾气。女人一发脾气,这个家庭肯定幸福不了。所以男人要杜绝让老婆干家务的想法。请不起保姆就自己干,让老婆歇着。
.

TOP

"女人一操劳就容易发脾气。女人一发脾气,这个家庭肯定幸福不了。所以男人要杜绝让老婆干家务的想法。请不起保姆就自己干,让老婆歇着。"

这句话专门贴出来给我们的BB们看,因为这句话我觉得是真理!

女人们都过来献花吧.

TOP

下午将开始我的宿雾之旅,一段时间不在上海,在此恭祝各位劳动节快乐,愿你们的笑容,就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TOP

 9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