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44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初、高中竞赛篇---------“卓越大学联盟”九校2014年自主招生开始报名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5-4 19:28 发表
由二国选拔IMO人才的程序来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广泛选拔,追求完美.
    在我看来,从高中联赛开始,要经历大大小小10几场选拔,除了耐力和灵感外,更重要的是知识面的全面和功底的扎实,只靠一,二场超水平是远远不行的. ...
对于奥赛美国和中国是有本质差别的。
中国可谓是全民投入,高度重视。而且是很多所谓名校的入场卷。
美国绝大多数学校根本不把这当回事情。即使有人参加,也是少数家庭和学生的兴趣。
曾有中国学生移民到美国,结果发现学校根本没有奥数这东东。家长和学生问学校,校长回答你们自己感兴趣可以,但我们学校不鼓励奥数。与中国奥数补习班如蚂蚁般多成鲜明对比,几乎找不到校外的所谓奥数培训班
在美国,奥赛的地位远不如各类体育竞技.

TOP

引用:
原帖由 lsc911 于 2010-7-27 23:54 发表
谢谢回复!信息真全,2000年开始中国队清一色金牌啊,太牛了!希望今后的诺贝尔奖中有他们的名字奥。
不看好。太多应试的味道,而非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大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0-7-28 16:39 发表
给一篇有关今年刚获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第一名的学生的报道。

高三学生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
2010-07-27 01:27:00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俞颐超的物理老师在机场迎接自己的“爱徒”。
  昨天,又 ...
虽然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获得奥赛奖牌者也许有些有成为大师的潜质。
不过我国准备奥赛这种方式抑制和减少了成为大师的可能。因为太重应试的味道, 而非培育对事物本身的极度好奇和最求。降低了被该事物‘抓住’的机会。而后者似乎是成为大师必不可缺的。
纵观近25年来参赛获奖的中国学子,其智商不可谓不高,人数更是世界之冠。 要说优秀的有很多,做到国外大学教授也有。但迄今为止要说大师级人物,就我所知,似乎还是缺如。当然这需要更长时间验证。
不过, 如果这些人不是这么热衷于奥赛,会不会这些人中可能就已经出了大师级人物?.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溪爸 于 2010-7-28 22:34 发表
不知道楼上的接触过这些学生没有?很多人不只是应试,他们真的热爱所从事的学科!只不过是参加了应试而已!再说你怎么知道参加竞赛就降低了成为大师的可能?如何论证呢?
参加数学IMO的澳籍华人陶哲轩已经获得了数学上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他就是公认的大师!他可是保持着IMO最小获奖记录(11岁),曾经获得铜牌、银牌、金牌,可见应试不一定抹杀创造力,很多现在数学大师都有获得IMO金牌的经历!(可以自查)
...
陶哲轩是中国奥赛训练出来的吗?
你举陶哲轩恰恰是我上面推测的一个支持佐证. 如果国外有很多参赛已经成为大师,那是更强的支持.

另外, 我上面说得很清楚了, 没有人否认中国这些参赛者智商超群, 不少很优秀, 甚至做到国外大学教授也有. 但大学教授与大师毕竟不能等同.
如果你知道有很多中国参赛者已经成为世界级大师,那请告诉大家这些人的名字. 这也是中国人荣耀.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0-7-29 13: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溪爸 于 2010-7-29 14:19 发表
不懂陶哲轩怎么就成你的佐证了,同样是参加IMO,同样是应试!仅仅是非中国籍而已!我们不能以此下结论!
还有,中国将来的大师可能没有参加过竞赛,我们也不能否定现在这些选手!
对,很多国外IMO选手已经成为大师 ...
您别这么激动好吗? 先看看清楚别人写什么再评论. 我楼上写的是
'但迄今为止要说大师级人物,就我所知,似乎还是缺如。当然这需要更长时间验证。'
谁下结论了?
我楼上写的是'不过我国准备奥赛这种方式抑制和减少了成为大师的可能。因为太重应试的味道, 而非培育对事物本身的极度好奇和追求。降低了被该事物‘抓住’的机会。而后者似乎是成为大师必不可缺的。'
陶哲轩是按中国奥赛方式培养的吗? 你不会不知道现在很多城市从幼升小就开始了奥数.

TOP

引用:
原帖由 TOM_LISA妈妈 于 2010-10-11 10:49 发表
经济专业也需要有很好的数学学科基础,建模、预测、概率统计无一不用到数学,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华尔街的天才们预测失误,结果整个世界经济都发生了“地震”
这不是华尔街的天才们预测失误,而是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