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8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200#小美女妈 的帖子

呵呵,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果实累累啊 .

TOP

回复 152#fendihuang76 的帖子

辛苦咯,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帮我忙,我就偷懒啦 .

TOP

. 老上海的男人

老上海的男人,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附件

老上海风情.jpg (95.92 KB)

2010-3-31 15:46

老上海风情.jpg

TOP

回复 199#小美女妈 的帖子

迭只教堂现在好像变饭店了.

TOP

那些风花雪月——你还记得她们麽?

《玫瑰玫瑰我爱你》——银嗓子:姚莉的花样年华 "享有"银嗓子”美称的姚莉,原籍上海,是演唱国语流行曲资格最老的其中一位歌手,她在三十年代出道,直到六十年代退出歌坛,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歌唱生涯,灌录了数百张唱片。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星之一。
姚莉经典歌曲在线听:渔光曲
                    玫瑰玫瑰我爱你
http://www.google.cn/music/artist?id=A9beb9c4fd65577a1
推荐大家听——里面“爱的铃声”,非常之醇厚的嗓音。。。。。。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7:32 编辑 ].

附件

姚莉.jpg (12.91 KB)

2010-3-31 15:53

姚莉.jpg

TOP

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

《夜来香》——李香兰:审判席上的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1937-1945年“满映”时期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动荡、曲折,时代的风云塑造了她美艳动人的明星角色,同时也无情地淹没了属于她个人的真实面目。
30年代原版《夜来香》在线听http://www.520music.com/play/60003.htm.

附件

李香兰.jpg (3.92 KB)

2010-3-31 16:02

李香兰.jpg

TOP

<<蔷薇处处开》——龚秋霞“演而优则唱

<<蔷薇蔷薇处处开》——龚秋霞“演而优则唱” 龚秋霞(1918-2004):她率先在电影中自演自唱,开创了“演而优则唱”的先河。可以说,龚秋霞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和周璇相提并论的影歌巨星。.

附件

龚秋霞243.jpg (2.97 KB)

2010-3-31 16:06

龚秋霞243.jpg

TOP

《给我一个吻》——张露

《给我一个吻》——张露:给我一个吻小时候听这首歌,当时的反应是皱皱眉头:“这个女的不知道要做淑女的啊,简直流氓!”所以,凡是唱这首歌的女歌星,都被我定性成“流氓”了。后来问老爷爷(注,此老爷爷是旧上海一小开),他说:这歌是张露当年翻唱的,原来是一首英文歌曲《Seven, LonelyDays》。还说那时候他顶喜欢张露,觉得她唱得很亮,好像整个人心都点亮了。

香港歌星杜德伟的母亲就是张露。

张露(原名张秀英,英文名:CHANG Loo,1932年1月21日-2009年1月26日),生于江苏苏州,于香港病逝。张露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的上海国语女歌手,有“中国歌后”美誉之称,其代表作是《你真美丽》及经典代表《给我一个吻》。.

附件

200px-Zhang_Loo.jpg (16.01 KB)

2010-3-31 16:12

200px-Zhang_Loo.jpg

TOP

回复 204#文的妈妈 的帖子

伐晓得,估计伐会变饭店,因为进去要收门票额.

TOP

呵呵......3额姆妈哈可爱呀
一路浪厢撒花过来....
花花伐够了,明早再撒.

TOP

小美女,huang,我歇会儿,你们继续哦 .

TOP

回复 195#麻辣大龙虾 的帖子

哈哈,侬牢有想法额,说不定你的愿望还真有实现的那一天呢。.

TOP

回复 210#变形金刚 的帖子

谢谢侬,只要你喜欢我就高兴。.

TOP

张学良公馆

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但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一个月后,他去了欧洲。
第二次是1934年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

附件

200912985525734.jpg (43.33 KB)

2010-3-31 18:35

200912985525734.jpg

TOP

爱庐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临时的,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个家。 
不过这所住宅也不是蒋介石掏钱买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买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 现在这幢建筑及花园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的一部分。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着。主楼中间单元底层,现由学校出租给高华纺织品有限公司作办公室。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 

[ 本帖最后由 fendihuang76 于 2010-3-31 23:08 编辑 ].

附件

200911093552587.JPG (59.09 KB)

2010-3-31 23:08

200911093552587.JPG

200911093552587.JPG (59.09 KB)

2010-3-31 23:02

200911093552587.JPG

20070807_b4becdf3f1931aa3cc10knujOprEokZ0.jpg (412.38 KB)

2010-3-31 23:02

20070807_b4becdf3f1931aa3cc10knujOprEokZ0.jpg

TOP

威海别墅

威海别墅。作为难得一见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民居,几十年来,这十幢独立的楼房始终低调地藏在弄堂里,一如它们的建筑外形般静谧与冷峻。 威海别墅的弄堂是单向的,只由十幢独立的楼房组成,楼房的结构是联排或双拼,居住人家自然有限,所以显得低调、私密。大部分楼房是居住,只有偶尔几幢房子被用做画廊或者公司,走在弄堂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觉得静谧,还散发着几分矜持。
192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厂长的私宅。如今,每层楼面的木地板还保留原样,楼梯和扶手同样,那敦实的木质扶手表面因为时间被磨得发亮,因而触感也更自然光滑,楼梯的每个转弯都是个美丽的弧线,转弯处的铸铁窗子是仿原样新装的,据说当年的把手和销子都是沉甸甸的铜质。威海别墅不符合海派情结里第一眼看上就喜欢的要素,但它的含蓄和谦虚更耐人寻味。.

附件

200911995541439.jpg (32.69 KB)

2010-3-31 18:48

200911995541439.jpg

TOP

蔡元培故居:彰显高尚人文气息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有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
  
  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如今,该故居房屋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空交汇仿佛冥冥中将蔡元培老先生高尚人文的气息赋予了华山路,并将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附件

20099321911734.jpg (27.22 KB)

2010-3-31 18:52

20099321911734.jpg

TOP

郭棣活宅邸

在豪华的丁香花园与汇益花园间,坐落着一幢用玻璃砖贴面的洋楼。那就是近代巨商郭氏家族第二代传人、曾任永安纺织公司总经理的郭棣活豪宅。该“玻璃洋房”的门牌号是华山路893号,今为上海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1948年夏,郭宅竣工,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纷纷前来志贺,盛赞住宅的豪华气派。棣活赴粤履新后,曾将这幢玻璃洋房让与上海市工商联办公,今已成某实业集团的所在地了。
  这是幢颇具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楼高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在建筑形体处理上刻意追求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据时任郭家园艺师的张顺发介绍,室内、过道、庭前铺设的地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光此一项,就需200根黄金大条。地毯尚且如此价昂,整幢洋楼的造价便可想而知了。
  .

附件

20099321912621.jpg (26.08 KB)

2010-3-31 18:55

20099321912621.jpg

TOP

孙科住宅:西班牙式风格建筑

作为国父孙中山的独子,孙科的住宅多年以来一直广受关注。该住宅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是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属于西班牙式建筑。
   孙科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

附件

2009932192414.jpg (31.65 KB)

2010-3-31 18:57

2009932192414.jpg

TOP

学习了,送花也来不及。.

TOP

【岳阳路145号】

  “宋公馆”大花园姹紫嫣红

  1927年,宋子文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不久后,宋子文斥巨资在家乡上海的祁齐路(现岳阳路)建公馆。每逢周末或假日,他便从南京回上海小住。有人说,他是将上海视为后花园,以抚慰自己角逐官场那颗劳累的心。

  大门内是一个占地30多亩的大花园,香樟、松柏、棕榈中点缀着海棠、桃花和紫丁香,恰如世外桃源。沿花园小径左侧往前,可见一幢荷兰式三层楼洋房。洋房上的红色琉璃瓦宛若一片片锦鲤鳞,光彩夺目。楼内有大小20多间房。从正门踏入台阶是大会客厅兼舞厅,沿着铺着纯羊毛地毯的楼梯便到了二楼卧室。两套卧室之间有一个大过厅,过厅向南是一个70多平方米的露天大阳台。

  曾有做客过宋公馆的人回忆说,当时宋公馆的大门并非开在祁齐路上,车子要驶进一条弄堂才到府邸。楼下的餐室靠壁放着一台北极牌冷气机,形状与冰箱差不多。当时,宋子文高兴地向客人介绍它的工作原理,冷水进去,热水出来,这样水就吸收了室内的热量,不过制冷效果只限于餐室。

  1947年后,宋子文便很少再来到这座设在上海的“后花园”小憩。
.

TOP

【武康路107弄2号】

  陈氏兄弟的英国乡村式别墅

  陈立夫、陈果夫这对兄弟,当年亦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两人曾一起长期掌握国民党的党务组织大权和中统特务组织。当时,社会上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

  陈氏兄弟在沪住宅坐落于武康路107弄2号,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这栋建于1946年的三层花园洋房,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置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式门洞,造型十分典雅。这种英国乡村式别墅,建筑风格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的建筑之一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9:56 编辑 ].

TOP

fendihuang76,小美女妈,我闹花载送把纳两噶头了。.

TOP

回复 211#龙宝娘 的帖子

请教龙宝娘等高人:永福路郎现在额“德国领事馆”跟“雍福会”老里八早是啥宁嘎额公馆啊?谢谢那噢!.

TOP

回复 223#小蹦妈妈 的帖子

谢谢!我来者不拒了。我们是替龙宝娘的班的。.

TOP

回复 224#almading 的帖子

先说雍福会:上海人喜欢用“吃”来表达喜欢之情。常来雍福会的人大都“吃”伊的环境。永福路鲜见车水马龙,门对面是德国领事馆。房子是上世纪初建造的欧式风格建筑,几经变迁: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瑞金医院名医邝安坤的官邸,1980年后的21年间是英国领事馆,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服装设计师汪兴政看中,向兴国宾馆租了十年欲造一个私人会所。本来半年后开张,可汪兴政设计入了迷,稍有不满意就推倒重来,整整三年时间精打细凿,2004年3月雍福会才打造完毕。开业以来,不少中外名流均已成为这里的座上客,其中包括法国总统夫人贝尔纳黛特·希拉克,卢森堡首相容克,欧盟执委会副主席帕拉希奥,微软CEO陈永正,高尔夫球大师加利·皮亚,法国指挥大师威廉·克利斯提,电影《英国病人》男主角拉尔夫·法因斯,NBA球星姚明及国际巨星成龙、张曼玉等。解放前是谁的公馆我继续考证哦。.

TOP

回复 224#almading 的帖子

德领馆:徐汇区永福路2幢花园相连的独立别墅,就是德国驻沪总领事馆,一幢是总领事办公场所,一幢是官邸,都是上海市保护建筑.据说分别是解放前上海的煤炭大王和纺织大王的私人住宅.除了独到的造型、精心的设计建筑外,两幢别墅都拥有很大的花园,这在市中心是很难得的.拥有博士学位的芮悟峰Wolfgang Rohr总领事对于这样的办公和居住环境显得特别满意.他经常在花园里举行Party..

TOP

回复 223#小蹦妈妈 的帖子

呵呵,谢谢,谢谢侬,伊拉老辛苦额,还要谢谢侬早上8我额花.

TOP

赞额!
原汁原味,美轮美奂的上海,大家风范的上海。。。。。。
沉淀在心底的场景,一次次地泛起,很亲切,也很熟悉。。。。。。
上海人做事就是道地,笃悠悠额。
迭种嘎帖子看看,听听老暇宜额。
献花!.

TOP

说说永福路

永福路:低调而奢华  

  
  永福路是那样短的一条马路,这个路名在大多数人耳边刮过的时候,风力微乎其微,而在另一部分人耳边刮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小一部分人,用上海切口说,是“懂经”的。因为他们了解,永福路除了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雅以外还有两幢美丽的西式小洋房,那就是如雷贯耳的英国和德国领事馆。  
  
  多少年前在国门紧闭的时候,永福路是那样的寂静,不通公共汽车,也难得有其他车辆经过,住户很少。尤其是湖南路到复兴西路那一段,有全副武装的部队战士日夜站岗巡逻。那些士兵一律的年轻英俊,身材挺拔,遥遥相对,站在英、德领事馆门口,就像欧洲美男子阿波罗雕塑似的,秀美而高贵。  
  
  后来国门打开了,很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拼命学英语,学德语,然后来到永福路 244号英领馆和181号德领馆门口排队,等待一周一次与签证官面谈。排队的时候,队伍里压抑着一股紧张和兴奋的感情,但没有多少人会互相交谈,他们心里都有一些底,不愿意透露给竞争对手。他们的表情矜持,有一些高傲在里头。当手机还叫“大哥大”的时候,他们常常掏出来看一看,显摆一下,外松内紧。而手机变到玲珑精致以后,他们反倒偷偷地掏出来,走到街角压低声音说话了,外紧内松。  
  
  永福路的原名是古神父路,路上的梧桐树都很有些年头,一到冬天,有些树干上会卷起一小块树皮,露出它坚硬的内在。春天到了,老树皮又返出青绿色,上面有一个个圈圈,像哪个动物的眼睛,又像是一树杆的迷彩。夏天,梧桐树冠张开它巨大的伞盖,遮蔽烈日。骑车的人,经过永福路会有一阵阴凉拂面而来。而秋天常常是一夜之间来到的,早晨醒来俯身一看,梧桐树干飘摇,黄叶已是一地铺满。金灿灿里带着些许的忧郁。  
  
  说起来德国人还是古板,领事们搬去另外的地方办公了,馆还保留着,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现已被列为国家历史保护建筑。英国人就比他们决绝多了,拜拜以后就没有了影子。英国领事馆原址占地三亩,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搬走的时候花园已经破败不堪。据说一个叫汪兴政的上海第一代服装设计师走过路过被它吸走魂灵,买下来,经过三年隆重装修,改变成叫“雍福会”的高级会所。 “中西合璧、冲突而和谐”是汪先生在这件大艺术品设计上的刻意追求。雍福会的主楼是典型的复古西洋建筑,但是漫步其中很多人都会以为置身一个古老传统的中国大家族的宅院。其中的装饰和摆设均独具匠心,2004年被评为全球最佳会所第二名。亚洲华尔街日报对它的评价是“给你了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门的奢华生活。”  
  
  雍福会内有吃有喝有玩乐,可以说是上海最高级的夜生活消遣场所之一。价格处于顶端级,采取会员制,门口警备森严。一到晚上高级轿车烟似的驶来驶去,名媛绅士如各国使领馆的大使、领事,在商界活跃的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和这些圈子若即若离的影视明星们款款而来,而窈窕美女配大腹便便的老板也屡见不鲜。有一个妙龄少女住在贴邻,她的同学无不羡慕,献计让她每晚去轿车面前假装跌跤,好像改变命运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还有好笑的是,现在上海时尚界出了句流行问候语:昨天阿拉在雍福会,侬呢?  
  
  永福路123号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进进出出的知识分子均穿着整齐、严谨,戴一副眼镜,中规中矩,这些编辑是需要牢靠一点的,因为他们负责编写小孩子的教材,下一代成才都靠他们的良心。出版社门口有个书店,每年有两次最繁荣的时候,就是中小学学期前。他们供应一种叫“教参”的东西,原本是给教师看的,而家长却要想方设法弄回家给小孩子看,早早地掌握老师教学的走向,领先一步。有一次队伍如长蛇般,有一个住在隔壁的记者新闻敏感性发作,赶快回家拿出相机去拍。结果被一群家长痛打,眼镜都掉在地上踩碎了。  
  
  永福路复兴西路转角是一幢颇为雄伟的六层公寓,叫良友公寓。良友公寓有三个出入口,两个门牌是复兴西路,一个是永福路 68号。良友公寓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有孩子在国外发展的不在少数。良友公寓虽然上了点年纪,但是骨架端的是健朗,房管部门每年都要搭脚手架刷新一次,兴致之至会在面西的地方绘上一幅巨大的青藤绿叶图。  
  
  良友公寓的对面有一幢四层楼豪宅,属于解放前上海滩报业大王史量才的私宅。宽阔的前厅,明亮的中厅,玻璃屋顶天棚。外立面灰色,端庄敦厚,屋檐、窗栏欧风设计。主人旅居国外难得回家,每当宴请宾客,整幢宅院霓虹闪烁,人影憧憧。主宾穿着中式服装,有胡琴声、喝彩声传出来。年卅晚上和年初五,那个院子是永福路上鞭炮放得最酣畅的。  
  
  过了复兴西路的永福路 52号还有一幢著名建筑,是建于1932年的西班牙式建筑, 高两层,有地下室。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地中海建筑风味浓郁。上海 电影厂文学部曾经设在那里,是很多文学青年的圣地。这块宝地几经易手,现在属于上海电影集团。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电影放映厅,时不时地会放一两场过路的内部电影。如果你细心,可以在一些老上海的电影里抓到这幢房子的画面。如今,拱形门廊、铁花门楣、壁龛都修复过了,室内室外幽雅协调,原汁原味。  
  
  永福路的街坊平和安详,常常会有一掠而过的老人让你觉得面熟,他们的脸上往往浮着些见过世面的宽容,晚饭过后,有年纪很老的夫妇挽着手臂出来散步,喁喁私语,好像美国电影《金色池塘》里的简 *方达和凯瑟琳*赫本。也有贵妇或者保姆牵了爱犬出来遛跶,永福路上的狗也显得十分文雅,或婀娜或懒散,款款而行,轻易不会朝行人乱吠。8点半钟的时候,暮色落下,居委会的摇铃声准时而至,煤气呀,门窗呀,大家要当心呀,一声声温软的劝告隔窗穿入,细丝般抚慰你的心灵。  
  
  一条永福路,典雅、美丽、奢华尽在不言中。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14 编辑 ].

TOP

1928年的外滩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6 编辑 ].

附件

1928年的外滩.jpg (71.01 KB)

2010-3-31 21:26

1928年的外滩.jpg

TOP

徐家汇天主教堂原貌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7 编辑 ].

附件

徐家汇天主教堂原貌.jpg (27.4 KB)

2010-3-31 21:27

徐家汇天主教堂原貌.jpg

TOP

1938年外滩公共租界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8 编辑 ].

附件

1928年外滩公共租界.jpg (24.32 KB)

2010-3-31 21:28

1928年外滩公共租界.jpg

TOP

国际饭店门口的街景,30年代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9 编辑 ].

附件

国际街景.jpg (29.6 KB)

2010-3-31 21:29

国际街景.jpg

TOP

哦哟!特别额谢谢侬!唱只“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额歌,聊表谢意!

[ 本帖最后由 almading 于 2010-3-31 21:22 编辑 ].

TOP

回复 235#almading 的帖子

旁友勿要客气.

TOP

回复 217#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条弄堂特熟悉了。。。.

TOP

30年代闹市街景一角.

附件

30年代闹市街景一角.jpg (111.55 KB)

2010-3-31 21:34

30年代闹市街景一角.jpg

TOP

在电影院 前卖零食的小贩。 Capitol Cinima应在北苏州路与乍浦路交界处。.

附件

街头小贩.jpg (30.05 KB)

2010-3-31 21:40

街头小贩.jpg

TOP

兰心大戏院原貌.

附件

兰心大戏院.jpg (35.69 KB)

2010-3-31 21:41

兰心大戏院.jpg

TOP

上海也有胡同
大家都知道居民住宅在上海叫"弄堂",在北京叫"胡同",可是上海有为数极少的弄堂被称作为胡同,目前保留良好的恐怕仅存一处了,那就是华山路上,希尔顿大酒店对面的一排住宅群,它曾经的正式名称就叫“大胜胡同”,

  大胜胡同始建于1916年,由神父德拉蒙德开始建造,他从北京来,故由他将这里的民居称之为胡同,其实,整个胡同的建筑风格与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风格截然不同,它属于3层洋房新式里弄结构,造型别致,装饰细腻,建筑风格既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又有西方巴洛克风格.

  大胜胡同在上海弄堂住宅中以环境优雅,采光充足于同类房屋中取胜,吸引了许多知识界,工商界中的上层人物居住.老上海的著名银星阮玲玉也曾经在此居住过。另外,由于它的胡同命名,早年还吸引了不少在上海的北方籍居民在这里买房居住。
.

TOP

美国记者拍摄的1948年外滩赛龙舟大会,这个用的菲林是最早期彩色的,不是后期染的。.

附件

48年赛龙舟大会.jpg (26.19 KB)

2010-3-31 22:08

48年赛龙舟大会.jpg

TOP

回复 241#小美女妈 的帖子

亲一记.

TOP

huang不来了?我要休息会,小美女,你忙一会哦.

TOP

回复 244#龙宝娘 的帖子

呵呵,我也去休息了,明早再来.

TOP

罗别根花园
罗别根花园”位于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该栋老洋房目前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罗别根花园”的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当初名下产业曾遍及上海滩,包括南京路外滩的13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厦(新城饭店)和汉弥登大厦(福州大楼)、茂名路上的13层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南部)和18层格林文纳公寓(茂名公寓)、陕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尔登花园等等。“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左右。
.

TOP

老上海 二十年代金融票据打号机
老上海外国银行用于支票.金融票据.等上面打数字的,这种机械打出来的数字是不容易修改.票据打号机上的铭牌上有产地和当年的专利号.

.

TOP

这贴哈灵!献花.

TOP

老照片 老上海照片 老上海马路广告
.

TOP

老上海 美孚煤油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赠品
美孚灯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刚进上海时为了推销美孚牌煤油赠送美孚煤油灯.在美孚灯座,灯头和火苗调节钮上都凸铸有美孚行中文与英文的字样,灯头是铜制,红色是它的原色。

灯高:17cm

灯座外径:8.5cm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