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8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244#龙宝娘 的帖子

呵呵,我也去休息了,明早再来.

TOP

罗别根花园
罗别根花园”位于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该栋老洋房目前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罗别根花园”的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当初名下产业曾遍及上海滩,包括南京路外滩的13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厦(新城饭店)和汉弥登大厦(福州大楼)、茂名路上的13层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南部)和18层格林文纳公寓(茂名公寓)、陕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尔登花园等等。“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左右。
.

TOP

老上海 二十年代金融票据打号机
老上海外国银行用于支票.金融票据.等上面打数字的,这种机械打出来的数字是不容易修改.票据打号机上的铭牌上有产地和当年的专利号.

.

TOP

老照片 老上海照片 老上海马路广告
.

TOP

老上海 美孚煤油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赠品
美孚灯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刚进上海时为了推销美孚牌煤油赠送美孚煤油灯.在美孚灯座,灯头和火苗调节钮上都凸铸有美孚行中文与英文的字样,灯头是铜制,红色是它的原色。

灯高:17cm

灯座外径:8.5cm
.

TOP

老上海 民国邮政储金汇业局储金罐
1920-30年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促进邮政储金业务的开展,推出一种邮政储蓄方式——邮政储金罐。人们储满钱后到邮局开锁,同时储蓄。
储金罐为铁质,铜门,邮绿色,形式完全仿照信筒,高约 16厘米,底圆直径为 7厘米 。罐身凸铸有若干文字:储口下方为“邮政储金稳固便利”8字,两行横排;右侧竖列“邮政汇兑简捷省费”8字;左侧竖列“简易寿险防老安家”8字;底托弧边横排“筒内储款可持向附近邮局开放存储”15字,打开门能看见里面有“上海馥亚公司制造邮箱一三二七”字样(筒内凸铸制造商和邮箱编号的更少见)和邮政博物馆的藏品一样。
.

TOP

老上海  最早使用的公用电话铜币 话代价币
这是上海最早使用的公用电话币在《老电话》一书,书中正有相关资料。1932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投币式公用电话亭。使用者必须持现钞到指定地点兑换。这种角币为铜币,面值为一角,体积略小于现在通行的二分硬币。它的正面外圈为“上海电话公司”的英文字样,中心为一架电话机的图形;反面为“可打一次”的中、英文字样。
直径:1.80cm

.

TOP

老上海弄堂里外的弹格路
弹格路”(cobblestone road)是老上海的一大特色。所谓的“弹格路”,就是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在弄堂外供行人、车辆走路的马路,或在弄堂里供里弄里的人走路的小路。对于“弹格路”,老上海人又称之为“弹街路”、“弹硌路”。
    对于老上海来说,“弹格路”是最熟悉的了。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清末民初,上海就大量修建了“弹格路”。那时候,立勒上海老城厢里(即就是现在格人民路环线之内)的马路路面,基本上才是“弹格路”。因为“弹格路”,有之施工简单、翻修容易、透气性好、渗水性强、坏脱了修起来也十分方便等好处,所以,就立勒上海以及其他格江南城镇里,统统之铺上勒“弹格路”。据资料上讲,立勒上世纪50年代,马路上铺上“弹格路”,就已经达到勒鼎盛的时期。立勒上海市就有400条,总里程长达800公里。不过,“弹格路”好是好,但是,不大好格地方,就是容易硌脚,还容易松动。只要一到落雨天,路面上就坑坑洼洼、泥泞路滑,还高低不平。稍微一不当心,就会溅了一身喔促水。
“弹格路”成为老上海马路的主角
一百多年来,老上海的“弹格路“,一直伴陪着居住在平房和陋屋的普通平民百姓,走过了无法计数的艰难岁月,历尽了许许多多的人间沧桑!它确实是一条値得我们怀旧与感恩的路。老上海的十里洋场,在租界和中心城区里,有着平坦而漂亮的柏油马路,或者是洋灰水泥马路。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车来人往,灯红酒绿。那时的夜上海,都是洋人、官僚买办、有钱的富贵人家和地痞流氓,任意寻欢作乐的地方;更是达官贵人、社会渣滓和冒险家的乐园。然而,就在离柏油马路或洋灰水泥路不远的后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看,那里的平房和陋屋,鳞次栉比,墙挨着墙。屋顶上什么样的东西盖的都有,有铺茅草的,有钉木板的,有盖水泥瓦楞的,有铺油毛毡加钉木板的,还有破砖碎瓦盖的。然而,就在这长街小巷的地面上,铺上的差不多全是清一色的“弹格路”。 而这“弹格路”,除了一些平房和陋屋的长街小巷外,上海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也几乎遍布“弹格路”。所以,“弹格路”,也就成了老上海马路的主角。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浦区的一些主要道路,比如福州路、九江路、河南中路等等,原来都是“弹格路”。
市区还有两条“弹格路”
根据新闻晨报记者报道,在上海市市政道路管理处的资料中,上海现有50多条弹格路(包括新建的),其中嘉定区有17条,市区内环线里有7条。但是又据记者实地查看后发现,会馆街已翻修;乌鲁木齐北路部分路面、吴江路已铺上了砖块。因此,现存的“弹格路”只有3条,即青龙桥后街、普育西支路及新街。
普育西支路和新街,都在黄浦区,路况比青龙桥后街要好些。普育西支路的弹格路约有60多米,有的路面已塌了下去,有的路面也打了不少水泥“补丁”;新街长50米左右,基本保存完好。目前,市区这两条“弹格路”暂时不会被翻新。而嘉定老城区中心的北大街、南大街等,都是是片石状的“弹格路”,石块比较干净,路两旁的不少店铺、民舍正在进行修复。
.

TOP

老上海名门闺秀
上海滩海派大宅门里曾经有一批不同凡响的新女性,他们大多出生在民国初年,生活在海派文化气息甚浓的洋务派官宦家族,大都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与海外亲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上海城市风景中,可以说是一道特别的秀色,有着特殊的风韵与光彩。 然而,她们又是一群旧家族里的新女性。她们大多就读于教会学校(不少毕业于中西女中或圣玛丽亚女中),要求个性解放、经济独立、自由恋爱、相夫教子、贡献社会,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她们各有各的酸甜苦辣,有的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TOP

盛爱颐和中国第一件女权案

    盛宣怀是李鸿章最得力的洋务干将,他有7个儿子8个女儿,女儿中数七小姐盛爱颐最出名。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她初恋的恋人是宋子文,老上海中传得沸沸扬扬;二是因为她勇敢有为,在20世纪20年代打了一场著名的官司,被称为中国第一件女权案。
    这场官司是由她的三个哥哥和两个侄子引起的。他们在盛宣怀和庄太夫人都去世之后的1927年,提出把愚斋义庄(用盛宣怀遗产的一半创办的家族慈善基金)中的六成(350万元),由他们五家分享,而几个女儿都没有份。这在中国传统的家族生活中,原本也不足为奇。但是盛爱颐是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新女性,有女权意识,敢为天下所不敢为。她依照民国“未出嫁之女子,有与同胞兄弟同等承继财产之权”的法律条文,把她的哥哥和侄子告上了法庭。
      此案在报端一经刊出,即刻引起了极大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女权案,它的社会意义已经超出了盛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传统制度改革问题,因而颇有轰动效应。开庭之日,可能碍于兄妹情面,原告、被告都没有到场,只听得双方的律师们唇枪舌剑地相互辩驳,各不相让,让旁听者看了非常精彩的一场“好戏”。
    一个月后,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宣告盛爱颐胜诉,应可分得遗产50万元。这一消息也鼓舞了盛八小姐,她当时也“躲在深闺人未识”,理应也有遗产继承权,于是也大着胆子向临时法院递上状子。八小姐自然也是胜利者。从此,上海的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榜样,一代风气大开。
.

TOP

聂其璧--宋美龄当了她的傧相父亲聂缉槼,上海道台;

母亲曾纪芬,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民国书法家,世称崇德老人;
兄长聂云台,大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会长;
丈夫周仁,中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和陶瓷专家,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发起人之一,早年考取清华庚款,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张彭春等著名学者同一批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机械和冶金专业,回国后先是担任上海交大教授兼教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工程研究所所长,抗战时期在昆明办过炼钢厂,解放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冶金研究所所长。

聂其璧年轻时每周都要陪母亲上教堂(虹口的景灵堂),这期间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宋美龄。宋美龄也就成了聂家的常客。
1923年,聂四小姐要出阁办喜事了,新郎倌是从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回来在交通大学任教务长的周仁教授(周仁的祖母是盛宣怀的姐姐,所以说也是豪门之后),经两家的老太太商量,邀请尚在闺阁的宋美龄小姐充当傧相。宋美龄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天她穿了一身漂亮的衣裙来到聂家,还带了一串珍珠项链。也许那时的宋美龄还不习惯珠光宝气的打扮,也许是那串珍珠已久不使用了,总之在聂家对镜的时候,竟一下子把珠线给扯断了,珍珠滚散了一地,惹得满屋子的人都蹲下身去帮她捡珍珠。等她把珍珠悬挂停当,才陪新郎新娘到花园里去拍照……

周仁、聂其璧的结婚照。后排右六为宋美龄,
伴郎为曹铭先(右三)、任鸿隽(右二)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1 09:28 编辑 ].

TOP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李国秦
祖父李瀚章,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叔祖父李鸿章,大学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父亲李经沣,李瀚章第七子;
母亲吴静宜,杭州城里有名的美人,富商 吴家的小姐;
丈夫张福运,庚款赴美留学的才子之一,曾在哈佛大学读法律,与宋子文同学,回国后当过北洋政府交通部航政司司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后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署长。
李国秦读书在中西附小和中西女中,中年皈依佛门,是佛学界密宗大师屈映光的衣钵传人,号意空法师,被尊为金刚上师。


1924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已经35岁了的张福运,娶了晚清旧僚李瀚章(李鸿章的大哥)的孙女李国秦为妻,两人相差13岁。
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宋子文当上了财政部长,组织班底时注重留美学生(宋子文与张福运是哈佛同学),张福运喜得高升。那时财政部下属三大署:税务署(管税收)、关务署(管海关)、盐务署(管盐务),张福运当上了关务署署长,顿时成了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当上关务署署长太太的李国秦,并没有像一般的阔太太那样整天打麻将,摆弄首饰,而是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读书、练字、学画。她深以没能获得中学学历为憾,时时抓紧补课,每周都有好几次老师来家授课。
在来来往往的诸多朋友中,有一家住在离张家不远的范园中的人家,主人是一家外国银行的买办,这家的女儿正在大学读书,长得聪明伶俐,很能讨李国秦的欢心。小姑娘有时在张家玩得晚了,李国秦就留她住在家里。时间长了,李国秦就认她做干女儿,反正李国秦自己没有孩子,认为有个干女儿比没有女儿要强。
想不到危险的事情渐渐发生了。张福运虽说是留学生,但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还很重,总觉得自己没有孩子,在人前脸上无光。日子久了,竟和妻子的干女儿粘乎上了。当干女儿怀上孩子后,他就安排她到自己的老家山东福山去生养,他大概想,等孩子生下来既成事实,妻子也会承认这个事实的。
其实他想错了,他的妻子不是小家碧玉,不是他可以随意摆弄的。李国秦非但不承认这个事实,而且反目成仇,宣布离婚!
那些日子不知有多少亲戚朋友前来劝说,劝李国秦要思前想后,主要理由无非一个:“你若离开了张福运,吃饭靠谁去?你又从来没有工作过。”而李国秦认为,人活着不是光为着吃饭的,还有精神生活。夫妻生活也是如此,精神死了,这桩婚姻也就走到头了,于是坚持离婚,谁说也不回头。
按照协议,他们在天津的房子归张福运,在上海的房子归李国秦。可是事后张福运还是放心不下她,把天津的房子也划在她的名下了,时间在1947年。但是李国秦连上海复兴西路的房子也无兴趣再住,宁肯搬到愚园路久安村,跟妹妹一家住在一起。
其实,张福运并不想离婚,他不过是想孩子想得发疯而已。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到了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对国秦说:“我离了婚生活没有问题,而你怎么办?你今后靠什么生活?”他知道按国秦的性格脾气,不会再嫁人。而国秦说:“我离开了你,照样能活下去。”
有趣的是,事实正如她所说。张福运后来活到95岁,无疾而终;而她李国秦,如今已经104岁了,还健在!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1 09:30 编辑 ].

TOP

“军调处”的女翻译——袁迪新
袁迪新袁迪新是段祺瑞的三小姐段式巽的女儿,其父是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鼐。她出生在河南彰德袁府,但长期生活在上海。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袁迪新来到北京,在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的“军调处北平执行处”下属的新闻处当翻译。“军调处”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三方面人组成,主要任务是调解国共两党的关系,共产党方面的代表是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张治中,美国方面是马歇尔将军,史称“三人军事小组”。而在北平执行处的三位首脑人物,共产党方面是叶剑英,国民党方面是蔡文治,美国方面是马丁。
北平执行处新闻处的翻译只有3个,二女一男。袁迪新是很受瞩目的一个。她从小在家时就跟家庭教师学英语,中学和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英语基础非常好,所以文件到了她手里,很快就能处理完毕。她的任务主要是把中文新闻稿件(大多都是各地的战报)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英文,供外国新闻记者取用。因为她工作积极认真,待人热情,长得又漂亮,在那个政治气氛很紧张的地方,显得非常出众。
新闻处为了联络各方人士,每个周末都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舞会,袁迪新成了很受欢迎的舞伴。叶剑英同志多次邀其一起跳舞。蔡文治先生也曾邀其一起跳舞,还对她说,他想在北京成个家,请她帮助介绍女朋友。
当时蔡文治是国民党军队中号称最年轻的将领(人称贝贝将军),只有三十来岁,长得风度翩翩,一表人材。其实他在老家已经有了家室,也许他只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故意在袁小姐面前叹苦经。袁迪新天真烂漫,不明就里,真的为其介绍女朋友了。结果把她的好朋友、当年贝满女中的同学吴佩琪介绍给他。没想到这下反而弄假成真了。蔡文治非常喜欢吴佩琪,后来他们真的在北京结婚了,结婚时袁迪新的女儿还去当小傧相。
若干年后蔡文治夫妇从美国回国探亲,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们托人带话给袁迪新,想跟她见见面,可是袁迪新当时正在医院里为丈夫的病而发愁,无心他顾,错过了一次共话当年的机会。
袁迪新性格活泼,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解放后当了几十年中学英语教师。1979年退休后也不得休息,又先后被请到上海大学、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市第一职工业余学校、侨联业余学校等学校教授英语。现在她已经84岁了,仍旧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不仅关心时事,还关心世界杯足球。常有学生打电话向她请教问题,拎起电话,她的声音仍旧那么年轻、爽朗,笑起来,还是一串银铃声……
.

TOP

日寇炸碎徐文绮的教授梦
文博泰斗徐森玉之女徐文绮,徐家三代才有了一个闺女 瞒着父母偷偷考进天津南开 一顿饭两只对虾的南开生活 日寇炮火炸碎了她的教授之梦 。
1935年,徐文绮南开大学毕业了,学校有意要她留校当助教,可是她不愿意,执意要出国留学,要留学回来后当教授。
这年9月,她和哥哥徐伯郊(名文炯,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文博专家和银行家)来到日本,她进入日本帝国大学历史研究院读研究生,徐伯郊读日本应庆大学银行专业。徐文绮是这个学校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该校第一位女研究生。最初她只是粗通日文,只能一边听课,一边在一家日语学校里补习日语,同时住在一个日本教师里,与老师的女儿成了好朋友,就更有助于日语的学习。日本著名汉学家羽田亨得知好朋友徐森玉的女儿来此读书,非常关心,常给她开开小灶,把她的课堂笔记拿来看,并为之补充内容。渐渐地,徐文绮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即郑成功研究,因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在日本有非常丰富的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她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多读书,多研究。
在她赴日本留学期间,王辛笛正在英国留学。
1937年夏天,徐文绮暑假里回国到了上海。因为那时华北局势严重,日本人的势力逐年扩大,为安全计,徐家全家已经搬到了上海升平街。可是很快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了,北京沦陷了,日本人把南开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把徐文绮魂牵梦绕的芝琴楼也给炸了,徐文绮大哭一场,决定再也不去日本读书了。当然,也不能去南开了,因为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内迁,南开大学跟北大、清华一样,也内迁了。原先一心要当南开教授的徐文绮,美梦只剩下了碎片,只好先在上海找份工作,看看局势发展再说。这是她人生碰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她由此真切地体会到了,个人的命运原本与国家连在一起的呀!
徐文绮中文、英文、日文都在行,人又聪明漂亮,在上海轻而易举地考取了一个金饭碗——海关,在常德路海关总署上班。那年头,老百姓俗称银行是银饭碗,邮局是铜饭碗,而海关是金饭碗。金饭碗是有了,但是他们父女却没能团聚,因为父亲徐森玉为转移故宫里的文物,率领文物车队辗转到大西南去了。那就是近年来文史界一再描述过的,为避战火,中国故宫文物的一次旷世远征
.

TOP

周氏邮票大王女儿周稚芙
周稚芙出身名门,是晚清两江总督周馥的曾孙女,父亲是旧上海着名的实业家周今觉。
号称邮票大王的周今觉有8个女儿,个个气度不凡,周叔苹和周稚芙都是从这个家庭走出的名媛。其中老三周叔苹最出名,她长得漂亮,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见诸报端,在中西女中有“中西皇后”之美誉。
不过要论豁达知命、随遇而安,还属7小姐周稚芙,经历了国家的战争和动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

TOP

赵四小姐的嫂子吴靖
吴靖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吴调卿的孙女,赵四小姐的嫂子,外公是上海的传奇人物严筱舫。
吴靖,自幼生活在外婆家,与小她三岁的外甥女严仁美成为玩伴.后来受表姐严彩韵\严莲韵\严幼韵的影响,她非常喜欢学校,喜欢读书,只要捧起书本,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一切,后成为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女生.清华的体育活动是最棒的.有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还有田径队,吴靖受到学校环境熏陶,逐渐变得活跃坚强起来.很起劲,很投入.五个队都参加了.因此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那件印有清华校徽(T。H。)字样的毛衣。她喜欢冬天溜冰,夏天游泳,所以每年暑假三个月基本都是在北戴河渡过的。[北戴河,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名,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
吴靖逃婚后,在天津市与同学赵燕生结婚,没有拿到娘家的一件嫁妆。、
赵燕生:津浦铁路局局长赵庆华的六儿子,四女儿就是赵一荻(有名的赵四小姐)
吴靖的长寿秘诀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忘记。

亲友们在虹桥俱乐部,左三起:吴靖、李祖敏、赵燕生、严仁美.

TOP

我先暂停一下.

TOP

黄兴公馆
黄兴公馆
建于1912年  英国乡村式别墅
坐落在武康路393号的黄兴公馆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它建于1912年—1915年,是坐北朝南混合结构的四层三开间西式楼房,半露木结构,陡坡顶。底层建有对称的大理石露天台阶,清水水泥墙立面,红瓦屋面,有各式类型木门窗。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楼南是占地4亩的花园,绿草花木纷繁。西南角建茅亭,环境幽雅。到了1933年这里是中国国际图书馆所在地,即在原有老建筑北面加建了藏书楼,因上海地处江南,潮湿多雨,所以在新建筑的北墙开设了狭长形通气窗,这是黄公馆的一大特色。
黄兴(1874—1916)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指挥钦州、广州等起义。武昌起义后,任革命军总司令、陆军总长、参谋长、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等职。黄兴病故后,故居为世界社使用,曾设立上海国际图书馆,1936年改为世界学校。1956年后机构变迁撤并,更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1965年淮海中路第二小学迁至新校区。1981年沪光中学迁入,并在园南建成一幢混合结构5层教学大楼,原茅亭拆除,花园消失。故居内现住有居民,是市级优秀保护建筑。
.

TOP

周作民旧居
周作民旧居建于1937年  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位于武康路117弄1号是幢中西合壁的混合式结构的欧式别墅,建于1937年,由著名建筑师范能力设计。别墅楼高三层,座北朝南。外形带有较多西班牙建筑特色,如平缓的四坡屋顶,盖以西班牙式筒瓦,底层为水泥砂浆仿石墙面。二、三层为黄色釉石砖墙面,底层设有连续的弧形券式门洞,门框两侧设置西班牙式拉丝斜纹立柱。室内装饰为中国传统风格。别墅原主人是金城银行创始人周作民。
周作民(1884-1955),生于江苏淮安。家境清贫,1906年赴日留学。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任职。1915年起在交通银行总行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银行生涯。1934年银行总处业务科迁到上海,次年将上海分行改为总行,周作民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

TOP

董竹君旧居

建于1931年  欧式花园洋房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是一幢幽雅的三层楼小型公寓,楼房有里外两套楼梯,是该建筑的一大特点。北面底层有一座拱形门廊,里面是铸铁栏杆楼梯,外面还有一座由红色地砖铺面的露天楼梯,在楼梯入口处设有微型小水池和喷泉。二、三楼窗框都配有拉丝斜纹的西班牙式立柱。在奶黄色粉墙的映衬下,整幢建筑呈现出一派幽雅浪漫的情调,蔓延着难以诉说的妩媚。
而洋房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的女老板董竹君(1900—1997)。1935年董竹君开办了锦江川菜馆,生意红火,次年又开办了锦江茶室,这里很快成了文艺界沙龙,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接头和开会的地点。解放后,她将自己辛苦经营16年的两家“锦江”店面全部捐献给国家。
.

TOP

回复 299#龙宝娘 的帖子

你辛苦了,晚上弄得这么晚.

TOP

回复 303#龙宝娘 的帖子

我孩子也是不送的,不过要起来伺候我家小美女.

TOP

回复 319#文的妈妈 的帖子

文的妈妈,辛苦了.

TOP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叶在上海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其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用。

                                                    圣约翰大学的毕业证书.

TOP

回复 330#龙宝娘 的帖子

龙宝娘辛苦了,我来贴一张三毛作者张乐平故居.

TOP

张乐平旧居
    位于五原路314号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共有三层,双楼,红色屋顶,入口处挑出宽大的门廊,周围有由江南园林小品点缀的庭园,假山、六角亭显得小巧玲珑,门和窗洞采用弧拱或平拱,外框全用白边围成。三层窗有排水管,二层窗下有几何形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1950年,张乐平搬入居住。张乐平搬来时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到了这里又生了三个孩子。这些孩子成了父亲的模特儿,特别喜欢摆出各种姿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三毛艺术形象在父亲的画笔下诞生,他们比父亲还欣喜若狂。自然,也成为三毛系列的第一批小读者。童言无忌,哪里画的好,哪里画的看不懂,他们都会七嘴八舌的议论,而父亲则会十分认真地拿起画笔修改。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2 07:37 编辑 ].

TOP

赵丹旧居

建于1948年  现代式花园别墅
位于湖南路8号的是一座现代式花园别墅。别墅的原主人是工商业者吴中一,在房屋竣工后去了香港,后把房屋捐给了国家。房屋为钢筋混泥土结构,采用落地玻璃窗。朝南阳台围有半圆形栏杆,造型自然而生动,整幢建筑显得简洁明快。1962年,上海市电影局把这幢洋房的三楼一层,分配给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16年,写下了《银幕形象创造》、《地狱之门》等书籍。

赵丹(1915-1980),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肥城,1915年6月出生在江苏扬州。先后拍摄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聂耳》、《海魂》、《烈火中永生》等影片。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成为饮誉中外影坛的巨星和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

TOP

唐绍仪旧居
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位于武康路40弄1号(原福开森路18号)是一幢典雅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原为民国总理唐绍仪公馆。建筑外墙为鲜艳的奶黄色粉饰墙面,缓坡屋面盖以西班牙式筒瓦,窗框两侧为螺旋纹立柱。二层楼中间部分设有三联券柱式落地窗。尤其是底层大门入口处,门框上方为西欧古典装饰花纹,两侧配以拉丝斜纹立柱,具有浓郁的西班牙式建筑特征。

唐绍仪(1862-1938),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187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81年回国。1885年起先在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辛亥革命时,唐绍仪作为袁世凯内阁的全权代表于1911年12月到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3月底,唐绍仪由蔡元培、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同盟会,后随即北上就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

TOP

邵洵美旧居

建于1916年  西班牙式别墅
位于淮海中路1754弄在解放前被称为霞飞路“外国弄堂”。这片黄色的西班牙式联体别墅,组合在一片茂密的樟树下,最大的特色是其屋顶上的瓦片不是西班牙式筒瓦,而是法国式菱形平板瓦片。小区内17号住着曾任台湾巡抚、上海道台邵友濂的孙子、浪漫派诗人邵洵美一家。9号楼住的是美国《纽约客》杂志驻中国记者项美丽小姐。由于住户多为外国人,夜晚微风中总是飘荡着钢琴声和小提琴声,充满了异国情调。
“八.一三”抗战之后,邵洵美与项美丽出版了抗日月刊《自由谭》和英文月刊《公正评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继而党组织决定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担任此工作的杨刚女士就住进了项美丽家中。翻译过程中,项美丽和邵洵美都成为了最好的帮手。出版后,邵洵美与项美丽利用多种方式把《论持久战》塞进霞飞路外国人住宅的信箱里。这里也成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英译本的诞生地。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士》、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

TOP

湖南别墅
建于1931年  西班牙式别墅
位于湖南路262号的湖南别墅是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它是一幢假三层,面向南,混合结构。墙角、窗间壁柱、入口柱等都以不规则石块砌筑。人字形山墙,歇山式屋顶,平拱木门窗。南立面底层设通长的水平红瓦坡檐,二层为双柱敞廊,三层人字檐下有拱式石柱窗。这座洋房最初的主人是英国某洋行的大股东。解放后房子被国家没收,邓小平和陈毅两家曾在别墅里共住过一小段时间。再后来这里就作为市委招待所,接待中央来沪的高级首长。湖南别墅还有一段曾经尘封的历史,贺子珍曾在此居住直至去世。
.

TOP

巴金旧居

建于1923年  欧式别墅
武康路113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曾是前苏联商务代表处,现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为鹅卵石贴面,装饰简洁,屋面为歇山顶平瓦屋顶。建筑南面底层设敞廊,三楼弧形窗檐下开有十个长方形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北立面入口处为半圆形拱券门廊。这里也是文学大师巴金的旧居。 1955年,巴金一家搬入居住。房屋前草坪和院子里的广玉兰和葡萄架都是巴金很喜欢的。在这里,巴金接待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作家韩素音等很多外籍友人及很多国内文化界、文艺界人士。

巴金(1904-2005),原中国作协主席。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原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家》是巴金先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以及《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期间,巴金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
.

TOP

回复 346#hy_mz 的帖子

这一张照片是1930年代,上海的社交Party。图为1918年开店的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所拍摄,于不久前在其南京东路378号公司地下档案室发现。.

TOP

回复 371#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个巧克力我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

TOP

回复 383#龙宝娘 的帖子

龙宝娘,帖子可以调整?.

TOP

回复 387#龙宝娘 的帖子

我是当楼层可以互换呢,要是可以互换的话,你倒是可以整理一下.

TOP

回复 39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呵呵,这个冷饮记忆深刻啊.

TOP

回复 397#fendihuang76 的帖子

侬哪能嘎结棍额了,把侬特能嘎一帖,好像回到老早.

TOP

回复 399#龙宝娘 的帖子

呵呵,侬还要结棍,特种图片阿把侬寻得着额.

TOP

回复 402#加油! 的帖子

谢谢.

TOP

回复 433#翰儿妈 的帖子

TOP

子孙宝桶
   
子孙桶,又称子孙宝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又有称子孙三宝的)是民间嫁装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 重名
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
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 
用法:桶里面放枣子,期盼“早得贵子”;长生果(带壳花生,节数越多越好),寓意长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圆,荔枝,百合,莲子等干果;再放进五只红鸡蛋,象征“五子登科”等等。子孙桶要专门由娘家兄弟在新娘进门之前拎进洞房。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6 20:44 编辑 ].

TOP

 91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