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8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原有名称 横滨正金银行  
现有名称 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4号  
建筑年份 1923-1924年.

附件

横滨银行.jpg (110.2 KB)

2010-3-31 10:52

横滨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英国领事馆  
现有名称 市机管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33号1#、8#楼  
建筑年份 1813年.

附件

原英国领事馆.jpg (109.74 KB)

2010-3-31 10:56

原英国领事馆.jpg

TOP

原有名称 字林西报大楼  
现有名称 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7号  
建筑年份 1924年.

附件

原宇林西报大楼.jpg (120.77 KB)

2010-3-31 10:58

原宇林西报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格林邮船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广播电台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2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附件

原格林邮船大楼.jpg (138.65 KB)

2010-3-31 10:59

原格林邮船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国华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黄浦区税务局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342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原国华银行大楼.jpg (113.73 KB)

2010-3-31 11:01

原国华银行大楼.jpg

TOP

顶! 为真正热爱上海的人们..

TOP

原有名称 光陆大戏院  
现有名称 外贸会堂  
坐落位置 虎丘路146号  
建筑年份 1928年.

附件

原光陆大戏院.jpg (42.85 KB)

2010-3-31 11:02

原光陆大戏院.jpg

TOP

原有名称 迦陵大楼  
现有名称 嘉陵大楼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99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附件

嘉陵大楼.jpg (111.95 KB)

2010-3-31 11:05

嘉陵大楼

嘉陵大楼.jpg

TOP

回复 106#合雨 的帖子

.

TOP

原有名称 麦家圈医院  
现有名称 仁济医院  
坐落位置 山东中路145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附件

原麦家圈医院.jpg (134.58 KB)

2010-3-31 11:08

原麦家圈医院.jpg

TOP

原有名称 美国花旗总会  
现有名称 高级法院  
坐落位置 福州路209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附件

原美国花旗总会.jpg (127.13 KB)

2010-3-31 11:10

原美国花旗总会.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1:05 发表
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英式建筑风格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 ...
龙宝娘老辛苦了,整理了届许多。
我小辰光一脚要到老北站去的,一个是近、人多、闹猛;另外一个是因为亲戚都是无锡苏州的,过年过节经常要坐2-3个钟头火车去白相个。以前火车从马路上开一段的,经过的时候可以老远听到“当当 当当~~”的声音,然后耐心等栏杆放下来,然后看火车一啸而过。碰到伤心,郁闷的时候,靠在电线杆上看火车啸过来啸过去,也不失为心理调节的一个好方法。
后来读书了,窝里也搬到普陀,从附中到家踏脚踏车走的是天目路。老北站到新客站的变迁也是亲眼看到的。现在老北站的风貌已经被逐渐遗忘。不过有个火车博物馆就在那里附近。带上小人,门口的师傅很和蔼的,会免费一个人就放侬进去了。

.

TOP

原有名称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轻工业局老干部大学  
坐落位置 广东路93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附件

原永年人寿.jpg (106.37 KB)

2010-3-31 11:11

原永年人寿.jpg

TOP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

TOP

原有名称 大来大楼  
现有名称 锦江集团财务公司证券经营部、建设银行三支行  
坐落位置 广东路51、59号  
建筑年份 1921年.

附件

原大来大楼.jpg (121.11 KB)

2010-3-31 11:13

原大来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汇中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9号  
建筑年份 1906年.

附件

原汇中饭店.jpg (130.23 KB)

2010-3-31 11:15

原汇中饭店.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爱咪咪 于 2010-3-31 11:11 发表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是的,如此美的家乡,百年前已如此多娇!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27 编辑 ].

TOP

原有名称 金城银行  
现有名称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00号  
建筑年份 1927年.

附件

原金城银行.jpg (131.51 KB)

2010-3-31 11:18

原金城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西侨青年会  
现有名称 上海体育总会、市体委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50号  
建筑年份 1932年.

附件

原西侨青年会.jpg (128.24 KB)

2010-3-31 11:20

原西侨青年会.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爱咪咪 于 2010-3-31 11:11 发表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我们祖母辈茄有气质的人不少生活在海外了,不管在哪里她们身上散发出的淡定和优雅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TOP

啊呀,差点错过!你真是了不起,这么多上海的照片。.

TOP

回复 119#龙宝娘 的帖子

体育大厦里有个温水泳池,前几年,一楼还有台湾统一牛排,现在好像搬到九江路去了。.

TOP

回复 121#fendihuang76 的帖子

我有无尽的“宝藏”,瓦咔咔 .

TOP

我们来晚了,
更可惜的是,
我们的下一代也很难得到这样的气质熏陶!.

TOP

回复 102#龙宝娘 的帖子

各位,谢谢鲜花和帮顶!小美女妈辛苦啦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38 编辑 ].

TOP

回复 123#龙宝娘 的帖子

我们要为这个精华帖添砖加瓦,楼主辛苦了!你与我心中的上海一样可爱。.

TOP

嗲!.

TOP

看多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我们稍微换下口味,插说一些市井生活。。。。。。

我曾在一个荷兰的画展上看见过一个摄影家关于上海和北京街巷的一些照片,都是黑白的。关于北京的一些是很锐利的黑和白,好像生生的阳光刺痛了人眼;相对于这种影像的孤单深刻,上海的镜头就柔和了很多,不那么分明的,以白为黑,以黑为白,连续的里弄建筑的立面纠缠着层叠的悬挂物,平庸而丰富,显得无比细碎和寂寥。”.

附件

石库门.jpg (66.41 KB)

2010-3-31 11:42

石库门.jpg

TOP

弄堂里的上海生活

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仿佛所有与上海有关的文人都描述过上海的里弄。要想在建筑审美的层次之外,充分了解上海的百年的市民精神和生活祈求,不用看那些一半沪语的情景喜剧,里弄石库门是老上海人平时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构成的极好图解。

    上世纪初,社会动荡,大量的人潮涌入相对稳定和相对安全的租界,人口暴增导致住房非常紧张。聪明的英国人首先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设计创造了这样一种住宅形式——有点像欧洲的联排住宅,加上中国式的合院建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解决了一屋难求的紧张局面,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2:07 编辑 ].

附件

弄堂石库门.jpg (80.96 KB)

2010-3-31 11:44

弄堂石库门.jpg

TOP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总有人隔着弄堂慨叹,这些在弄堂里洗衣服的主妇,吃晚饭的老人,跳皮筋的孩童,多么快乐平稳。陈丹燕说,她记忆里的里弄后院有煮肘子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气味,食品的呛油锅的气味,家具的气味,浴间潮湿的肥皂的气味。这种味道,对所有在上海弄堂中成长的孩子都一样。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房屋吸引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毗连模式,而每一单体都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住宅。它将合院的门改为石库门,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前院改为开井,正中客堂,东西是两厢房,客堂后面是扶梯,再后面是灶间,灶间上面是亭子间,再上面是阳台。

     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有些改用铸铁大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附件

40年代的新式连排弄堂房.jpg (58.95 KB)

2010-3-31 11:48

40年代的新式连排弄堂房.jpg

TOP

外滩,老上海人的职员人格

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无论是作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折中式的上海总会大楼,新古典主义的怡和洋行大楼,都共同洋溢着资本的荣耀感与自信力。只有走在这些雕饰繁复、巍峨厚重的建筑之下,才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到了上海。
  
这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从那时的记者偶然发现的一个细节可见一斑:一位坐在大楼外休息的年轻保安,手里拿着一份《国际先驱论坛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在翻阅。记者好奇地问,“能看懂吗?”“嘿嘿,看不懂,看看图片啊。”
  
外滩上东西向的马路,无一例外地东靠黄浦江,向西呈放射状延伸。这是早期上海租界的生长轨迹。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介绍说,开埠初期租界的人口很少,开埠10年后的1853年,公共租界的人口也不过是外侨200多人,华人500人,这些华人以买办为主。顾延培说,这些人多任职于银行和洋行,“原来是老城厢的钱庄和杂货铺的伙计,也有广东来的,后来钱庄的资本小,被外国银行挤垮了,杂货铺的待遇也不如洋行,懂英语的伙计都被挖走了,就成了最初的买办。”
  .

TOP

老上海职员人格2

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在1938年编写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一书估计,到了1930年代,这些分布在市政机构、警察机关、洋行、工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旧式职员,有二三十万,居全国第一。
  
他们往往出身贫寒,在洋行里从练习生开始做起,穿着整齐,时刻注意保持发型,不在办公室吸烟和吃东西,听从上级的命令而很少争辩,因为在这个外国人的特权社会,外籍职员掌握着关键技术和职位,让他们注定升迁无望。用社会阶层的名词对号入座,他们属于职员阶层。“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顾延培认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
 
 “上海职员的待遇是很高的。老上海人有个说法,海关是金饭碗,银行是银饭碗,邮局是铜饭碗”,上海文化学者李天纲说,1920年代,一个洋行的高级华人职员月薪能拿到2000块,邮局的一等职员工资是400块,一个普通缫丝厂女工的工资是三四十块,连黄包车夫也能月入15块。而同时代的北京,陈独秀作为北大知名教授,月薪不过200块,而曾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那时的工资为8块。
  .

TOP

老上海职员人格3

待遇优厚固然是上海市民向往职员阶层的原因,但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派的留学生、大学生和科技、工业资本家这样的资产阶级替代旧式绅商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也使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成为上海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新式的文化修养”,这也是《花样年华》式的小资情调得以孕育的基础。
  .

TOP

老上海的债券
     上海公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为弥补市政建设资金之不足,经常通过发行债券筹集造桥筑路、购地造房等所需费用,并以局产作为公债的担保物。上海公共租界债券最早发行于1872年,这是一张工部局1926年发行的债券,每股面值1000两银子,年息6厘,每半年发息一次。30年为期,总共发行500万两银子的债券
.

TOP

回复 134#小美女妈 的帖子

嗲额.

TOP

老上海的股票
  当股票这个名词被我们在茶余饭后议论之时,你也许会想了解最早的股票是啥样?
  此甲、乙、丙三种股票是上海创办最早的一家华商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于1923年所发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发起于1917年初,正式成立于1920年2月。理事长为虞洽卿。该交易所资本总额为上海通用银元500万元,合10万股,每股50元。上海証卷劵物品交易所的这三种股票,甲种为壹股50元,乙种为拾股500元,丙种为伍拾股2500元
.

TOP

回复 136#小美女妈 的帖子

长见识了!.

TOP

绿屋

有故事的远东第一豪宅.

附件

051212002s.jpg (112.48 KB)

2010-3-31 12:12

051212002s.jpg

3011450091_33a07a41b8.jpg (109.91 KB)

2010-3-31 12:12

3011450091_33a07a41b8.jpg

TOP

老上海的英租借地图
    1855年,工部局工程师尤埃尔(F.B.Youel)按西方实测方法绘制了上海英租界最早地图。这张地图与现在绘制的地图方位有很大不同,1855年的地图以指南针把右边指为北,左边为南。此地图与一般地图还存在不同的是,在地图的右上端绘有一幅1849年的外滩图。地图的左上面有介绍上海简史,地图中间绘制了英租界内各条马路的走向,用红、兰两色标明英、美商行的位置和介绍停泊在港口的外国船只和港口内的美军军舰。
.

TOP

绿房子

“绿房子”是上海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旧宅(铜仁路333号,与北京路转角处)。这座简洁干练的建筑,完全受到彼时国际主义,现代思潮的影响。光洁的墙面,条形的大玻璃窗,线条明确虚实得当。建筑形体向上逐渐收进,各层的宽大露台面向整片的花园绿地,惊人豪华的石梯直上二楼平台,空间开敞明朗而富有层次,室内外流通互融,在65年年前,这简直称得上是世界的前卫。又因它是上海第一座装上电梯,而且是全自动电梯的私宅,当年的《CHINA DAILY》报道说,“此幢建筑,是全远东区最豪华的住宅之一。”

    房屋一层的车道壁贴是大面的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表面做蚀毛处理,局部弧形的平屋面挑出薄薄的檐,因为主人的“绿色”情结,外墙也是不平凡的绿色的。这样的洋房,少见的酷。

    如同绿屋一般,上海的不少老洋房都曾有过一个叱咤风云的主人,自然,也都经历过风云际会的欢歌乐舞,是是非非的爱欲情仇。.

TOP

回复 14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嗲额.

TOP

老上海的美租借地图
上海美租界虹口地图由工部局编制。
.

TOP

回复 138#fendihuang76 的帖子

漂亮哦.

TOP

“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

TOP

上海方言【捣浆糊】
【捣浆糊】
  随着“大锅饭时代”的淘汰,“混腔水”这个词使用率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捣浆糊”。“捣浆糊”是上海十年来最流行的口头语之一,它是“混腔水”的“升级版”。如果说“混腔水”是被动地稀里糊涂“混”,那么“捣浆糊”就是主动地随机应变地“混”;如果说“混腔水”是闭着眼睛混,那么“捣浆糊”就是睁着眼睛混;“混腔水”是没有尺度混到哪里是哪里,“捣浆糊”是心中有数有方向地捣;“混腔水”是非常时期没有办法的办法,“捣浆糊”是大好时代所有办法里最简便的办法。
  总之一句话,“捣浆糊”是上海人求生存求发展的“万精油”。
  据说,“捣浆糊”这个词,最初也是出自上海人热衷的麻将桌上。麻将是四人搓的,每人依次捉13个牌,再依次轮流捉进一张,打出一张,当某位牌张成局,即可壶牌,上海话叫“和”。有些牌者大意,把没成局的牌当成壶牌摊牌,但这样的做法次数一多,难免有有意作诈之嫌,北方人称之“乍壶”,南方人称为“佯壶”,而上海人牌友之间虽不乐意,但态度比较婉转,只能客气地训斥为“喔呦,侬又捣佯壶了”,渐渐的,“捣浆糊”这个词就流传开,用来形容那些耍滑头蒙混过关的小计谋。
  捣浆糊除了要有小聪明,还得有“佯装”的表演本领与“皮厚”的本钱,也就是说,表面内里都要“做到家”。所以,能捣浆糊的上海人都不是“阿木林”。有一回看一场“新音乐”演出,有一支四川乐队表演一首歌,把一句“毛主席万岁”颠来覆去唱了半宿。接下来一位上海的音乐才子更是了得,在台上“啊———”从头至尾一个感叹字,台下歌迷被逗乐了:“统统是‘捣浆糊’的人才!”.

TOP

白公馆

白崇禧旧居,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汾阳路上(汾阳路150号)。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的外墙和户外气垫磅礴的大理石楼梯都是白色。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

附件

200911093478978.jpg (51.77 KB)

2010-3-31 12:26

200911093478978.jpg

TOP

上海方言【额角头】
【额角头】
  “额角头”是上海人迷信的“运道”,“额角头碰到天花板”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中了福利彩票大奖的朋友。
   额角头是人人皆有的,上海人却有两个额角头,一个是有形具体的“脑门儿”,一个是无形抽象的“运道”,前者即使撞开花也不无关大体,后者可就关系重大。在旧上海有句俗话:“额角头上有三盏火。”所以不许女人的手指头在额角头上乱戳,生怕把火戳灭了,成了“触霉头”。经常有人用手在额头上轻拍三下,然后咳嗽一声,说那样使额角头的三盏火更旺,一切鬼魅霉运都要退避三舍。而有些戴帽子的人很慎重,到了室内脱下帽子,不敢随便放在靠背椅上,因为男人忌讳帽子被女人坐过后戴到头上,如果女人刚好来例假,身上的晦气会被帽子带到额角头上,把三盏火扑灭。这样的想法未免荒谬,这样小家子气的男人简直好被赶出上海了。不过从中可见,上海人对“额角头”的重视不一般。.

TOP

非常优美的老建筑,感觉一张全景图还不能反映其最美之处。

感谢lz不藏私。.

TOP

哈嗲哈嗲
本事大的,侬结棍的,从我外婆年龄开始讲起来,难为侬收集那么多呀
献花了.

TOP

王伯群旧宅

王伯群住宅,现在的长宁区少年宫(愚园路1136弄31号)。变化多端的开窗形式,城堡式的雉堞,尖顶,层层叠叠的老虎窗,建筑构件华丽而拥挤。.

附件

200911093508793.jpg (46.83 KB)

2010-3-31 12:28

200911093508793.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