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美术] 浦东艺彩家家——你身边最具创意的儿童视觉艺术教室!电话 68622503

回复 99#喜悦妈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怎样引导孩子画画(五)

善用琅琅上口的儿歌
          除了图画书,还可以善用“儿歌”这个好帮手。
          像“花儿卖香水”:

         小花蕾,打开门,卖香水。
         小蝴蝶,飞飞飞,买香水,
         这朵看一看,那朵闻一闻。
          这首儿歌,曲调轻快,将花与蝶拟人化,花儿、蝶儿有笑脸,花儿头发飘飘飘,粉色鲜色香四溢!内容易于理解与联想,且符合“图式期”孩子万物皆有灵的想法。像这样简单的题材,搭配创意的联想,就能帮助孩子创造生动的画面。以儿歌引导孩子时,最好能共同带动唱,使孩子在愉悦的情境、深刻的动作体验下,领略歌词中的含义。若孩子的作品内容稍嫌空洞,父母还可就歌词中提到的事物、景物、人物,以言语引导孩子大胆将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出不同的情景。.

TOP

怎样引导孩子画画(六)

陪伴孩子进入童话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快乐、万物皆有生命的世界。他们的视角本善、敏锐而又质朴,孩子的眼中的事物更多的是他们的“内心认知”的事物,是由他们自身心灵再加工后的事物。因此,孩子的世界也就成了童话的世界。家长应该多多蹲下来,多从孩子的“高度”去审视事物,“认知和感受”世界。
      而孩子作画的题材不难寻,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心。孩子作画的方式更容易,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当孩子发现新鲜的、属于自己感受的且美好的表现方式时,他的画作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张力。
     其实生活即是艺术。艺术本源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如若家长过多的要求孩子去临摹作品,可能会逐渐抹杀孩子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和安排的能力,以及他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

TOP

对待孩子绘画十忌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

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0-24 08:25 编辑 ].

TOP

给学艺术孩子爸妈的几个小建议(一)


·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
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
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目的:增强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目的: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目的: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0-26 18:55 编辑 ].

TOP

回复105#丞丞宝宝妈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给学艺术孩子爸妈的几个小建议(二)

·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目的: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

·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目的: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目的:同时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

TOP

给学艺术孩子爸妈的几个小建议(三)

•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目的: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目的: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

•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目的: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目的:记录孩子精神成长的财富。
.

TOP

回复 109#dingr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11#嘟嘟的老妈子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如何保持孩子的绘画兴趣


       绘画是孩子情感抒发的活动。如果和家长长期让孩子照葫芦画瓢,或过早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就会在定程度上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扭曲儿童的个性发展,丧失学画的兴趣。要保持孩子的绘画兴趣,和家长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如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等。绘画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绘画工具。

2变换作画内容和手法。油画棒画、线描画、水粉画、手工制作等多种画种交错进行,作画内容不断更新。

3更换作画环境,使幼儿获得新鲜感。从桌面到地面或墙面,由室内到室外,通过环境的变化使孩子获得新的生活感受,产生创作灵感。

4.评价时,注重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并鼓励孩子渠道展示绘画作品,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创作热情。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1-7 08:23 编辑 ].

TOP

酷爱生才智,痴迷出天才
    现代青少年都渴望成才,成名。但是成才之路怎么走,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走的过程中却曲折坎坷,挫折连连。其实有“捷径”。不称其为“捷径”,也应视为路径清晰。成才之路大致有三个阶段;培养兴趣;借机成名;修炼成“玩家”。

    成才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自己的天赋在哪里。

    年轻时候经常会有许多兴趣,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狗熊掰玉米”,后一个拿起,前一个丢了。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藏”在哪里不清楚。其实,可以在培养兴趣中“探矿”,如果对于某一项活动或事物能够产生很大的兴趣的话,或许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才智。

    喜爱音乐或绘画必定伴随着兴趣,兴趣越浓烈,自身就会调动起无穷无尽的“能量”,就会关注与之有关的一切,甚至人们认为毫无“价值”的信息也会在兴趣的作用下变成有用的东西;“拼命”地吮吸“养分”,迅速提高自己,拓展自身的才华。若是真的达到了酷爱的程度,就会发现自己的才智源源不断地涌现;若是达到痴迷的程度,一天到晚“神神道道”,就会进入常人很难理解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思喷涌、妙想连连。许多艺术天才都是处在这种状态下,创造出惊世杰作。

    兴趣——喜爱——热爱——酷爱——痴迷,在程度上有一个逐渐增强、加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必定需要对付出有所回报才行,也就是说,每一次“升级”都会在领会、觉醒、大悟、茅塞顿开之类的收获中增强兴趣。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兴趣就保持不住,酷爱、痴迷也就不存在了。随着兴趣的衰竭,“探矿”就会结束。再从培养新的兴趣中去寻找“新矿”。

    当然在兴趣开始跌落时会有困难选择,是坚持不懈,还是放弃。坚持不懈可以持续多久,最终还是要看兴趣能否再度高涨。

    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从事他(她)们没有兴趣的“专业”。培养孩子最主要的是培养兴趣。为孩子培养兴趣,应创造适当的环境,用环境去影响、去引导,这才是“妙方良策”。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1-8 17:45 编辑 ].

TOP

情感对信息的放大作用   


    兴趣会产生情感,情感会增强兴趣。随着兴趣“级别”的提高,情感会愈加浓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是不伴随情感的,没有情感的兴趣不能成为爱好,只是情感的伴随自己常常不经意而已。
    情感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容易动感情的人才适合学艺术。如果对什么事都很冷漠,没有激情的话,是不可能学好艺术。      

    情感能够将信息放大,这就是人们对于同样事物的感触有时会有天壤之别的原因。是情感对信息的放大作用才使酷爱生才智,痴迷出天才的。正是由于爱,才能不用外界压力,“自觉”地发掘自身潜力,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常人熟视无睹的事情,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

TOP

回复 116#eka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17#hefang3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120#wengzj620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情感与夸张
    情感的内容十分丰富,爱、恨、欢畅、烦恼、喜悦、忧愁、怜悯、感激等等,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表达人类的这些情感的。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理性的逻辑思维不是艺术所应该承担的任务。
    都说艺术需要夸张,许多人将夸张当任务来完成,不知道夸张是情感使然,是炽烈的情感将感受到的信息放大的必然结果。情感有多炽烈,夸张有多大,两者成正比。若将夸张作为目的来完成,忘了在感受中的情感作用,其夸张既不生动,也不会感人。由此,没有生活感受就没有情感夸张,正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感受在情感的作用下夸张的表达,才使自己的作品有可能通过夸张的形象将情感传达给观者,才可能感人。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衰减、损耗,为了将信息保持强度,就必须在最初就强化信息。艺术家是一些容易冲动,容易动感情的人。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热爱它们,爱得“揪心”,爱得发狂,急切地希望将它们表现出来。爱的情感使信息放大,加工夸张,创作成作品。10分爱,经过创作夸张变成作品,能够表达出来的有7分就很不错了。可见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在肖像创作中不可能100%准确无误。一个人给众人的印象是一种感觉,比如感觉对象的鼻子长一点、尖一点;活泼、爱动等等,这些感觉在再现的过程中不能弱化,只能夸张一点。略微夸张一点就会很像;某些特征略微削弱一点就会不像。这便是写实主义的标准。
    变形是夸张感觉的必然结果。印尼木雕细长细长的,超过了人的正常比例;陕北的剪纸矮宽矮宽的,也不是人的正常比例。但是只要与生活中的形象有过接触的人,就会感觉很对。印尼妇女很苗条,穿着紧身的衣裙,感觉非常修长;(旧时)陕北的老农很粗壮,穿着宽大的棉衣裤,外套羊皮袄,感觉矮壮宽厚。艺术家将强烈的爱与情感化的感觉充分地表达出来,便产生经典的变形作品。
  艺术必须爱生活。在强烈的情感作用下才能酷爱生才智,痴迷出天才。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1-15 08:52 编辑 ].

TOP

回复  123#玲珑剔透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25#GZYMM   的贴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27#klarazq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28#seally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29#cheryl巧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30#lele929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31#kankan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37#我家有个小不点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审美是一种“习惯”   
       人们会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行事。“习惯势力是一个可怕的”,这个的观点非常正确,想要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是十分困难的。
   
       1.审美经验:

       审美也有习惯。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也不同。人的审美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美育并不教授给人具体的知识,它没有数学式的方法,没有识字式的积累,也没有史实之前车之鉴(经验教训),有的只是培养感受习惯。

       美育教授孩子识别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什么是风格美,什么是特色美。感觉一两次是不行的,具体的作品容易记住,换一个新的作品又会感觉盲然。

       感觉的最大特点是辨认性,有人还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种过目不忘仅限于识别。比如:辨别猫狗;辨别张三还是李四。这种辨别能力不是审美(感受)的核心。审美是对于艺术作品的整体节奏的感受,感受其张弛、强弱、有无、虚实、大小、长短的节奏变化;感受作品的律动与自己内心的交融、共鸣;如若感受到整体中的任何不和谐因素都会被苛刻地挑选出来。对于作品结构涣散,不够整体的现象更不能容忍。

       这些感觉是“无形”的,说不清楚。如果经验少,则养不成习惯。只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积聚成审美修养。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1-21 12:05 编辑 ].

TOP

回复 140#teddybear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41#hiqing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42#hanyy1224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43#美然妈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审美是一种“习惯
    2.多看优秀作品:

    我们知道审美修养是一系列经验的积淀,因此想要有很高的审美水平,就要多多欣赏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此,应该有意地收集大师们的杰作,经常观看,经常欣赏、玩味。喜欢书画的人,应该多看已经获得公认的大师杰作;喜欢服装的人,应该多看世界服装大师最优秀的设计。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找到最高水平的作品,经常看,长时间的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地欣赏;看优秀名作上瘾。反反复复地接受高级的节奏刺激,就容易使优秀的视觉形式沉淀为心理图式,将大师拥有的节奏修养变成自己的审美习惯,将大师的审美标准变成为自己的审美标准。抽象地说,一切美的形与美的色,都是一组一组优秀的视觉节奏,长期反复刺激,自己节奏感觉就会达到或接近大师的水平,低于这个水平就会立即发现,并抵触它们,不屑一顾。
    想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用心,需要诚意,需要热爱,需要有激情,持之以恒的长期实践才能达到。其中还要有一点灵性、有一点悟性,才能将大师的节奏修养“植入”自己的心中。
.

TOP

回复 149#成长别烦恼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50#星星雨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只是我们童年时错过和抑制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或者是很优秀的天赋能力没有被发掘。涂鸦开始的幼儿期绘画就是最大、最好的例子。大人以为凡事要认真教,小孩要认真学。在这个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人天生的、直觉的、想象的创造才能,不仅没有被开发,甚至被压制了。
    在整个艺术课程中我们只努力做一件事,就是让小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己能去做、自己能去画、自己能去探索、自己也能去想、自己也能去表达、自己也会玩。但却花会更大的力气,去说服家长相信他们的孩子有能力。站在“原创”的立基点上,“教”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根本没有“原创”这个东西可以教,也没有这个东西可以学,就像爱迪生之前没有电灯,莱特兄弟之前没有飞机一样。
    幼儿不需要学,天生就能画,从一岁,手能握笔开始就能涂鸦了。绘画是本能,创造是天生。由于大人的不了解,以为幼儿期就该开始“教”他们画画,不然孩子就不会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会失了自信和自我表现、自我创作的欲望,这也就渐渐抑制了孩子天生有的能力的发展,同时如果不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发展的尝试及经历,孩子的很多优秀能力就永远属于萌芽状态。
    大家以为孩子什么都要教才会,偏偏艺术“原创”这无价至宝,教了就更不会,这是生命初期最大的奇特之一。就像每一个人都能走路,孩子需要自己走,父母无法教重心放左脚或右脚,用多少力才能站得直走得稳。只有按着孩子生理成长的进程,让孩子自己从爬、从学站----去尝试着走、去摔跤、去吸取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大人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孩子及时的鼓励、给孩子及时的引导。孩子的骨骼、肌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加上孩子自己去不断尝试而得来的经验,孩子自然慢慢就会了。孩子学艺术其实和学走路是一样的道理。
    “知识”可以被教导,“创造”不能。因为它不请自来。
    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有画像的能力,重点不是画图,是让孩子利用每一次的作画体验自己创造,训练自己创造,就像需要时间去经历跌倒,早晚都能学会走路一样。既然早晚每个人都能画得像,早点像和晚点像,后来都很像,成人应该放下急切要求成果的心情,让孩子实验“练习”熟悉使用自己的创造力,更何况画得“像”绝对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
    问题在于我们的父母或负责全科教学的老师,都是过去升学主义教育下的牺牲者,不太懂美术,也不太懂美术教育,对技巧性过度要求,只要求“像”,错过了美术教育是通往“创造”之路最有力、最直接的快捷方式。
    相信您的孩子现在就是一个艺术家。
    请多给予鼓励!多给予包容!


[ 本帖最后由 艺彩家家艺术 于 2009-11-26 11:22 编辑 ].

TOP

回复 154#Lilymm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55#veniebear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56#shleaf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61#veniebear  的帖子
都有,就看您家孩子多大?.

TOP

回楼上,
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节课是六十分钟。
我们平时和周末都有课。
您希望安排在什么时间?.

TOP

已回复 163#veniebear  的短信!.

TOP

回复 165#joansue 0 0 joansue
166#亲亲妈 0 0 亲亲妈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回复 170#bonnywang1201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审美是一种“习惯”
       3.创造一个小环境   
       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必要“创造”一个小环境:比如自己的书房、卧室,到处贴满大师们的作品,到处贴满最优秀的色彩作品;最优秀的黑白作品。进入这个小环境之后,满眼都是美的形与美的色。同时,有空闲的时候,就应该翻阅优秀的艺术类图书、杂志,坐着看,躺着看,甚至上厕所也翻阅它们。   
       创造一个小环境是为量变到质变提供有利的条件。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自己的审美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

TOP

小小艺术家  ——HAPPY.

附件

P3130048.jpg (96.85 KB)

2009-11-30 18:34

P3130048.jpg

TOP

Happy,和她的第一张作品.

附件

开心和她的画wangshangyong.jpg (117.72 KB)

2009-12-1 20:29

开心和她的画wangshangyong.jpg

TOP

HAPPY和她的第二次画.

附件

开心的第二次画ok.jpg (112.47 KB)

2009-12-3 12:55

开心的第二次画ok.jpg

TOP

审美是一种“习惯”

       4.与“高人”交流审美感受:   
       不但要常看优秀作品,抵制劣质作品,还要与“高人”交流审美感受。   
       我们所指的“高人”,是一些在视觉审美方面有很高修养的人。一般来说大画家与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都是有很高的视觉修养。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画家会做,不会说;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玄之又玄的语言。因此,与画家交流审美感受不一定能够有预期的收获。艺术老师是比较好的对象。他们有实践经验,能说,也会说,并且有旁观者清的优势。   
     “高人”的点拨,有时会使我们霍然开窍,猛然醒悟,原来美是由此产生的。
.

TOP

回复 177#kenshinee 的帖子
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TOP

审美是一种“习惯”
       5.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尽管我们的视觉不断受到高水平节奏的“培训”,但是优秀作品中最精彩的“章节”,可能并没有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感觉美,不知道美的核心在哪里。艺术老师的点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出最美妙的手笔(画龙点睛),对于提升整体节奏的“贡献”;二是提示一种审美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

TOP

我画,故我帅~~.

附件

P6230021aa.jpg (62.68 KB)

2009-12-10 13:39

P6230021aa.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