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02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媒体终于有报道了:李惠利中学初一女生跳楼真相

人生最痛苦是莫过于自责,懊悔!文中有两处提及姓林的老师痛哭,说明姓林的老师很清楚事实是什么。就让自责与懊悔陪伴她一身吧!人可以欺骗别人但却无法欺骗自己。
    真象在当事人的心中。挖掘真象一是引人反思,二是满足某些人的好奇心而已。
    这事报道中我觉得对每位家长最有用的是其父黄勇的反思。总结得太好了。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会遇上什么样的老师,但我们可以尽量地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孩子没了。客观地说,学校有责任,家庭也有不容回避的责任。这一点,黄勇、何丽川夫妇承认:不能回避。

  第一,相对于心理关注,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要多些。何丽川回忆说,她每次回家,黄一馨总会开门迎接,唧唧喳喳地说个没完。但是,自4月份以来,发现孩子不再愿意多谈朋友间的细节,特别是刻意回避她以前常常谈起的几个“密友”,有时露出讨厌和不屑的神情,其实这是一个信号:她碰到了“友情危机”,如果家长这时候寻机和她深谈,有的心结可以解开,总以为她比较懂了,“可以自己消化了”,殊不知她还不具备这种成熟的心智,需要成人的诱导和宽慰。

  “其次,关于‘手机危机’的处理,我们严重失当。”黄勇说,“手机风波”发生的当天,我们赶到学校,觉得脸上很挂不住,开口就对她进行道德上的批评,措辞是比较严厉的,高估了它的危害性,何丽川开口就用成人化的评估说:怎么能做这种事!做人要有底线!一下子上升到成人道德的范畴,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从此留下阴影。而事实上,学校对这件事的结论反倒温和得多,只是“未经同意,擅自使用”,并没有不道德的暗示。

  “风波”发生后,孩子情绪是有过沮丧的,我们不但疏导不够,而且还没有意识到:孩子类型不同,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此敏感而要强的孩子(爱好文学),一旦暂时无法从中解脱,就应该及时为她换个环境,反而是希望她能够“撑”下去,走出危机。事实上,我们再次高估了一下13岁女孩应付危机的能力。

  社交上,我们是“新移民”,上海没有亲戚,双休日很少带她出去溜达,实事求是地说,她闷在家里的时间过多,交际很少,应该多带孩子出去开视野,开心胸,成绩上,我们也对她期许过高(虽然补习很少),总是叮嘱她勤奋些,再勤奋些,要追求成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等等,这样,可能孩子的心弦绷得太紧了,一旦出现心理危机缺少宣泄情绪的通道。

  关于早恋,虽然“未遂”,但是我们对于这种情愫也过于成人化理解,我们现在明白了,孩子们对异性有好感,其实也只是“好感”和向往而已,他们很纯洁,能够看上一眼,说几句话就足够,我们却七想八想地想得太多,什么那男生不好,没有前途啦,和差生“谈朋友”没出路啦,怕她深陷下去收不回来呀,不懂少女心理,一下子跨到成人的爱情,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总之,虽然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家长可以不懂、不探究青少年心理特征,有那么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场所,我们为什么不去探访探访呢?以为这些地方都是病人才去的地方、去了“丢脸”——国人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和无知,无形中导致多少本来可以化解的悲剧啊!

  这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呼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