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4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实验,到底是什么样的实验?

回复 29#ellenxd 的帖子

太绝对了吧。我想,考上的家长大多数都不会这样想。倒是没考上而愤愤不平的家长更倾向于这样。.

TOP

回复 33#ellenxd 的帖子

没考上而愤愤不平的家长不是很多的,也有很多没考上而心平气和或者比较心平气和的。.

TOP

回复 35#ellenxd 的帖子

并没有影射的意思。明确地说,我认为参加了实验入学考试,且没有考上,且愤愤不平的人中才会产生你说的“从此也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一生都在洋洋得意中度过”的家长,大多数参加了考试,且考上的家长并不会这样。小小的虚荣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惶恐——谁都知道,实验的高考成绩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谁都知道,实验的是不可以中途转学的(除非是被淘汰),那么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我想,真考上的家长,洋洋自得的少。.

TOP

关于超常儿童一直也很关注,这在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普通的话题,象研究怎样对待种族问题一样来对待智力的差异,这是教育学的一个问题。
所谓的超常儿童并不少,按照人口比例是1-3%。超常不等于天才呀。陶哲轩算一个天才,智商是百万分之一的级别,成就也仅限于数学领域。他的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培养了一个数学家而是培养了一个性格卓越有领导力的人。
国外教育领域对于超常的关注并不是一定要让超常的人成为天才,智力超常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痛楚,这才是教育学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孔老夫子说的因材施教而已。
至于实验的实验,到底有没有价值,我无法置喙。我所知道的是:其实若干年之前,中国的学生都是学十年的,从7岁开始。没有人觉得很不正常。我是经历过十年制向十二年制转化的。为什么转,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大多数人十年学完课程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实验的十年的学制和少年大学生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我想之所以大家对实验的探讨那么激烈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积聚了大家太多的怒气,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教育资源的畸形倾斜,还是教育腐败......二还是中国的神童观念。也就是ellenxd说那种的沾沾自喜。
我的神童(超常儿童)观点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社会,小众的人一定有更多的孤独和成长的疼痛,如果你的孩子普通,你没有失去什么;如果你的孩子超常,那你也许要付出更多。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09-6-2 15:05 编辑 ].

TOP

回复 53#土豆爸妈 的帖子

“而学校的环境相对宽松,不起限制的反作用,就已经很不错了”顶这个。.

TOP

回复 59#大江 的帖子

如果20多年的试验是成功的,那么为何不进一步地推广?

关于这个,感觉是没有很大的必要,因为现在就业很麻烦。研究生都一再扩招,就怕大家都来找工作。我们现在是拼命的延长学制而不是缩短学制。不过,这只是个人的猜测。

“7岁和9岁的孩子会一起玩得很开心,22岁和24岁的年轻人则会存在很大的认识度差距”这个和你的认识刚好相反。7岁和9岁是有一定差距的,可以一起玩玩,交流是不太可能的了。22岁和24岁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

题目做得多;题型接触得广怎么说都是具有优势的。实验是如何来化解别人的这种优势呢?
所以实验的孩子高考未必最优但是中上没有问题,可以愉快中得到高考的中上成绩。

至于素质教育,是有些扯淡的。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瞎说说,别拍我。.

TOP

回复 68#伊拉亚 的帖子

我倒觉得正好符合超常的比例1-3%。算上网筛,差不多呀。更何况,去考实验的孩子通常是大家都认为还不错的孩子。

顺便说一下,我不是实验的家长,也没有加入这个圈子,只是对实验有一点兴趣而已。.

TOP

回复 73#伊拉亚 的帖子

呵呵,我不是忽悠,只是按照国外的超常儿童理论推理而已。况且直面这个问题,只是提醒自己要更好的面对自己也许超常的孩子而已。.

TOP

没弄明白的是实验到底怎么回事吧?这个我也不明白。呵呵.

TOP

回复 82#伊拉亚 的帖子

这是完全可能的。“......可以说看不到她在学习”并不是不学习呀!只是还有时间干很多别的事情,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是每个实验的孩子都这样的。.

TOP

回复 86#伊拉亚 的帖子

这下理解了。.

TOP

回复 123#阿拉丁 的帖子

说的好,送花。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更多的保持孩子的直观和直觉,(个人感觉)。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09-6-8 15:06 编辑 ].

TOP

回复 142#阿拉丁 的帖子

同意!为什么运动那么重要呢?我认为运动中孩子可以体验和保留的直观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比如速度,比如加速度、离心力等等,运动还让我们更加平衡。.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