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奥数教育是否是对青少年的摧残?

J姐说的很现实,毕竟是小五,不现实不行啊。
明年我读三年级,读不读奥数,参不参加奥数培训,也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

高考、中考、大小考试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考核体系,由此延伸出来的一切东西构成了我们现在教育。要改变这一点,要不出国,要不等待,像咱们这么说说,不过一群小民发出一些噪音,没啥用处。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能不能另寻一条折衷的道路。例如,即保持兴趣,又能应付考试,即遵循数学的基本思维,又能适应课堂上的填鸭。.

TOP

学习数学的方法很多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采用的是自学的方法。小学、初中的时候都是暑假寒假里,自己看下学期的教科书,试着做习题。到了高中,就看《高考自学丛书》,这套书专门针对未上过正规高中的知识青年而设计的,由浅入深,写的非常地道。现在回过头看,这样做还是很有好处的,可以预先进行更多的探究和思考,上课的时候比较主动。

看了旺旺的帖子,闻说国外采取兴趣小组和请大学老师来做讲座。个人以为,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兴趣小组的成员比较平等,重在交流,使同学们能学会合作、争论。大学老师则特别是数学系的老师,往往对数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高屋建瓴,能使同学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当前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也更加明确。

如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那样,跳班上数学课(只是数学课),也是很好地培养数学苗子的方法。只是这一点,在国内难以达到。另外,陶哲轩的奥数成绩也很不错的。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能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到成为科学家、数学家,不管用什么方法,当然要适合自己的情况,奥数或者高考这类考试算不得什么门槛。这话要是反过来说,如果把孩子的目标定位在通过考试,丘成桐、张景中老师认为,这样的同学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为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无法支撑他们进行科学研究。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7 19:3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4-27 20:27 发表
我们小升出没有什么压力,但是看到四年后仍然需要凭奥数一二等奖或者理化竞赛奖项才有机会进高中四大名校,所以那些名牌初中各设竞赛班、理科班、数学班,拼奥四年为四校。。。得出结论,高中和大学喜欢奥数尖子。
...
学前人没错,不过学前人如果只学公式,岂不是搞捡芝麻丢西瓜吗?要是想成为科学家,别说是科学家,就算是当个小头头,碰到新问题,不也没办法把前人叫起来给你个提示吗?所以,质疑问难还是究根问底,搞清楚来龙去脉才行。

到一定阶段就自己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嘛,还真能带到老啊。如孔子说,老师告诉你一个角落的情况,你都没兴趣去看其它三个角落,那老师也懒得告诉你了。

另外,有不少人都抱有这样的希望,孩子们紧赶慢赶,怎么快怎么来,好歹混进大学,混进名大学再说。似乎进了大学,同学们就可以脱胎换骨,把以前欠下的积债一次还清,把所有的换习惯全部改掉,从此迈上成为大家的康庄大道。冷眼看去,这可能吗?就我知道大学,名大学都没这个能力,到最后极可能是,大学老师两手一摊:“朽木不可雕。”扭头就走,绝对的孔子门生风范。老话说:“5岁看大”,不可不深思啊。

不要担心时间,兴趣教育 Rule1,没有时间、地点限制。老7还在饭桌上讲数学呢,咱们比老7好点,散步的时候玩的多些。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7 21: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4-27 20:36 发表
那个谁谁怎么说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创造性,外部动机有害于创造性。
是被抹脚布崇拜的大师说得,嘿嘿,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得。.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4-27 20:41 发表
明白了,你们的学社是培养科学家的,凭奥数证书升学的以后都是打工的。。。可是,打工的,比较保险,见效快
被抹脚布崇拜的大师说:成不了科学家,还可以打工。打工却成不了科学家。

我就是成不了科学家,扭头打工的。所以,还是培养科学家比较保险,实在话。.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4-27 20:51 发表
那还得拿个像样的文凭才是,不然堪忧
那是,好文凭能唬唬人。但因为是科学家里边淘汰下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文凭不难。
这倒是暗合了一句老话:“不争是争,争是不争。”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27 20:5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4-27 21:02 发表
为了像样点的文凭,不奥也得奥。。。这就是现状。
也没说不奥,三年级再下决心。现在咱们还可以潇洒半年,玩玩数学,再说。.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