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看到一篇文章,与大家共读

看到一篇文章,与大家共读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正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在当前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数百万家庭骨肉分离,2200万之数的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的抚养和监护。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健全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在我们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却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家教传统的文明古国,今天,家教却需要扫盲和启蒙。

     让我们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与当今的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也许这不仅是对“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一种更为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老舍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将这一教育目标称之为培养“人中人”,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遗憾的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现实,“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已经成为似乎是不应质疑、天然合理的“天下父母心”。然而,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必为平民却不甘于做平民,自拔头发以离地,会有好日子过吗?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有人会质疑:如果甘于平庸,那么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何产生?我认为,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也不会从远离社会和大众,脱离生活和实践、“高档豪华”的物质环境中产生。生于忧患、死与安乐、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至今并不过时。只有在脚踏实地、关心大众的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中,才能产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悲悯心,具有正直、理性、坚毅、宽容、合作等基本品质,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能够担当和“弘道”的真正的精英。主张“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是一个显例。

    许多家庭的失败教训,可以反过来揭示家庭教育的真正重要的价值。当孩子最终违法犯罪进入监狱、不堪重压进入医院,乃至误入迷途告别人世时,那些“失败的父母”往往痛悔不已,还原了最真实的愿望:上清华、北大、考试分数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还活着、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只要孩子能够象普通人一样正常的工作生活!这的确是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一价值却往往被虚置,仿佛它们是自然存在、不会丧失的。

    对于孩童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身体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和轮滑,尤其前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文明礼貌,团结合作,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此外,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而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时,则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趣味趣取向,具备了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我们看到太多这样被考试所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除了做作业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那真是病得不轻啊!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还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今天最令家长苦恼的事了: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是应当重视的。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结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专业定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另一个问题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的提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符合儿童特点的英语学习,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不仅靠阅读和艺术教育,而且靠和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TOP

好文章,顶一下!.

TOP

顶.

TOP

学习了,谢谢.

TOP

收藏了,经常看看,对我们做家长的和孩子都有帮助.

TOP

  呵呵,咋像是我写的。即使不是我写的,也一定进了我大脑里打听过了。否则,就奇了——咱们咋想得一样啊?.

TOP

回复 6#hxy007 的帖子

握手,我也是这个想法,不过表述没有原文那么清晰和丰满。

偶的理念就是:身体健康第一,心理健康第二,兴趣爱好第三。.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快乐爸 的帖子

说的好。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TOP

回复 9#女儿的妈妈 的帖子

“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这句话实在是说得太好了。.

TOP

回复 8#classic 的帖子

同感!
每次陪孩子上医院的时候,看者孩子痛苦难受的样子,我就心理想:宁愿她有个好身体,考试不到好分数没关系!但是身体好了,到考试了,我就关照她:认真点哦,仔细点哦 .....考试成绩出来,还得问她,是不是第一呀,其他同学几分呀...呵呵.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学习了,谢谢.

TOP

大池养鱼.

TOP

我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在哪里呀?.

TOP

除了担心还是担心.

TOP

只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能够适应,自己养活自己就ok。.

TOP

学习了,顶.

TOP

文章很好

但是这些现实的东西如何改善呢?
哪一年有小学不考试的?
哪一年有取消所有考级的?
哪一年有小学校长轮调的?
其实做到这些很容易,就看愿不愿意做了.
不考试, 学校就不会有大名气
不考级, 这些机构就赚不到从买设备到培训到考试的钱了
不轮调, 小学就有好中差之分了,教育资源无优越感了.
总之,事在人为,就看实际行动了.再说再发牢骚也没有用, 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不会有改变,现在不会,十年后还是这样,回头看二十年前,现在这些做家长的不觉得你孩子和你当初的教育差不多吗,不也是应付考试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吗?
不如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天天背课文好了,  背得好的孩子还能获得社会的赞许和羡慕呢!.

TOP

回复 19#zhsufe2001 的帖子

如果是孩子学有余力去考级也就罢了,如果是强赶鸭子上架有意思吗?还有那么多不算差的公办初中,何必都去华育呢?.

TOP

回复 19#zhsufe2001 的帖子

观点好消极哦.

TOP

大水养鱼。好帖子要顶,希望全天下的父母能看到。.

TOP

全面认同文章的观点!
顶^^^^^^^^^^^.

TOP

回复 21#nonno 的帖子

不是消极,是现实
家长这么累,孩子这么苦,是没有办法呀.
只能面对现实呀
老百姓说的是大实话.

TOP

大水养鱼,说说容易呀

我也想让我们的孩子一年在一个国家读书呀,一个挨一个,4-5年读下来走遍全球, 培养孩子的全球观,让孩子理解战争,和平,种族,富有和贫穷, 让孩子拥有全球思想,人文思想,胸怀全世界
但是,我无法做到,条件不允许呀.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猜想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有很多不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呀,不了解地球上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吧,更进一步,我们这些家长不一定全部了解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和民族的文化吧.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的理想去飞.
我想,我们的孩子不会比我们这些家长笨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