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欧美] 生死朗读

我的一点看法

1,汉娜做看守是在认识她的kid以前的事,所以不存在为了掩盖不识字去看守。
2,她是不是爱她的kid,还是把他作为一种精神补缺,但kid是爱她的,在青春的荫动下,他觉得can't live without her
3,如果是你,我,在那样大环境下,会不会如汉娜一样尽忠职守?人在什么情况下,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
4, read可以帮助良心,人性的认知,是真的吗?那中国的文革为什么还会发生?
5,男孩选择了汉娜的选择,也就是隐瞒她不识字的事实,从而背上之后人生的重负,但是, 也是他,通过寄磁带的方式,帮助汉娜开始独立的思考,良心的,人性的发现
6,幸存者的女儿最终也没有原谅汉娜,就象我们,最终也无法释怀屈辱的历史。.

TOP

回复 48#lele_xu 的帖子

:))昨天刚看的,今天记忆有些模糊了

1,记忆中,kid和汉娜认识在1946年,审讯好象在1958年,审讯中好象有提到说是发生在二十年前的事,因为有幸存者,才上诉。当然,我只看了一遍,记忆上可能有偏差,而让我有这个想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汉娜和kid在去教堂玩时的异样,好象有什么唤起记忆而不敢面对。

2,不管kid对汉娜是情欲的荫动还是真爱,但我相信他是真的付出的情感。不象汉娜。kid一直不敢面对汉娜是因为他选择了她的选择,而让她终生监禁,这成了他精神的重负。同时,从他的角度,他无法释怀汉娜在法庭上对自己的“罪”的无知。而十六岁的他对她“罪”的有知,是从阅读中或者说是从教育中来的。。。。。。所以这也决定了他后来的行为,他希望通过“听读”,来唤醒昔人情人的良心

3,非常同意“汉娜认字以后阅读了很多关于二战反省的书。她的自杀或许是对自己良心的救赎。”虽然我没看过小说,但我觉得汉娜从觉得自己只是尽职到觉得自己有“罪”,希望得到原谅,的确是阅读的作用,至少导演有这意思。

4,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沉重的认知,在想如果是你们,会不会如汉娜那般,是因为刚刚看了《影响力》一书中对人对“权威”认同的心理测试,当时就很震憾,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差不多就是对书里实验的另一个佐证。

书里的结论大概是(看了个把星期,也有点模糊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面对权威的命令是采取“咔咔嚓”式的行为来服从执行,而不愿承受独立思考后带来的疑问,疼苦,甚至良心的拷问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你我他,百分之九十,会象汉娜一样-----去杀人。。。。。。这个结论让我很震憾,很不愿意接受。但回看历史,一篇又一章的重复的历史,在激情和崇拜里,在权威的威摄下,在大一统的宣传口径下,真的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呢?这也是为什么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让人看得一遍遍叹息。。。。。。他一直建议建立文革纪念馆,以便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有机会让历史重演,但事实上,历史恐怕是最容易淡忘的,人性恐怕是最难征服的。。。。。

我的“观后感”是:阅读真的能帮助人唤醒良知吗??
                  人性,作为你,我,他这样普通人的人性的底线承受力在哪里呢?

[ 本帖最后由 小心心妈妈 于 2009-2-27 13:3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