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我来开个新帖: 什么是教育?

我理想的学校:
1  体育课必修 跑步,游泳,武术,三大项考核一定要达标才能毕业
2   国文必修  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准予毕业.以后没事儿二十四史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酒桌上,大家应酬,分韵写诗,对个对子应该没问题.
3 其它课程 孩子可以按主题兴趣选修
比如选工程主题:就学数学,物理,电路分析之类的基础理论课,然后从学做孔明灯开始实践工程,直到学完汽车设计,制造,装配,算基础工程学毕业.出了学校,就可以去当汽车装配,修理工,设计些小产品没问题的.
又比如选商科主题的:就学数学,物流,采购,会计,统计学,经济学之类的理论课,然后从在路边摆小摊开始实践课,直到最后全班分组实习,成功策划,开店实践,结束基本商科课程
选园艺主题的:就学自然,植物,生物,之类的理论课,然后从种白菜开始实践,直到最后成功完成小园林设计,施工.算基础园艺课程毕业.
也有纯艺术类主题,只学绘画和音乐什么的.
所有主题可以多选,基础课程学分通用,实践课学分不可缺少.一个孩子最少完成三个不同类别的主题课程就可以毕业了.愿意多学的孩子,可以同时完成十几个主题课程.

外语类课程属于全科选修课,爱上的孩子,尽管去上好了..

TOP

这跟种树有点相似。
苗嫩的时候,需要呵护,损伤了,就长不大。在小坑中灌水侍弄,让它长起来。
稍微长坚挺些,就换到大坑,给他真正的粗糙的泥土,真正接触自然,适当修剪和捉虫。
等再长结实了,它就要自己迎接风雨了,还要自己使劲去寻找土壤中的水,空气中的养分和阳光。
老师,被称为园丁,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吧。
比起懒而聪明的园丁,更害怕勤快却不合格的园丁。呵呵。所幸,孩子目前遇到的都是勤而智的老师。有时,我自己倒象那个勤快却不合格的,把不该修剪的也修剪了

[ 本帖最后由 dadapai 于 2009-2-11 15:50 编辑 ].

TOP

回复 50#jyuntoku 的帖子

谢谢指点迷津!
20楼炫炫爸的帖子大概有随其自然的意思!.

TOP

回复 51#Ada的妈妈 的帖子

Ada的妈妈理想的学校让我想到每个学校都应该创建自身的特色!.

TOP

回复 52#dadapai 的帖子

比喻 非常形象!
教育中的一些原理与养花种树的道理是相通的!.

TOP

呵呵,谢谢您的夸奖。我功底一般,所以喜欢跟小孩子一样地打比方,呵呵。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永远都会遵循自然的规则。
大自然永远值得敬畏和学悟的。.

TOP

这个帖开得好!
是个大题目.
教育有通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相同之处.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教育又有不同的地方.关于教育,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已有精辟论述.我们现在的困惑是当下中国的教育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的感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理应发声.
不过题目太大,一下有点无从说起..

TOP

回复 32#kangkangma 的帖子

kangkangma的<这也许这是教育>回帖很有深度,因为她将“文化”的概念引入了教育,而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传递某种文化的,人与人的不同主要是不同的文化教育造成的。

kangkangma说“许多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们预言中国文化将主宰世界时……”
她所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党统治下的中国“三消”文化,即“消费”“消遣”“消亡”(灵魂消亡)文化在国外的表现;真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究敬天重德、中庸、和谐和自我修养的,与“三消”文化就象天上飞的仙鹤跟地上爬的毒蛇一样是两码事……

很赞赏kangkangma帖子背后的正义感和拳拳爱国之心!
我将32楼kangkangma的回帖看了好几遍,建议大家多看几遍!.

TOP

回复 57#jsayshxszx 的帖子

当下中国的教育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很好的问题!.

TOP

回复 58#兰兰的好爸爸 的帖子

不好意思,兰兰爸爸. 不是我写的.我昨天犯了个小错误,忘了写是转贴了,平时我不是这么粗心的,该打!

不过,我是真的把这些文章发给了几个对教育有看法的朋友,希望他们多给温总理出主意..

TOP

引用:
原帖由 祝你幸福 于 2009-2-10 11:51 发表
套用我女儿学校关于学生观的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拥有今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顶,关键在于幸福生活.

TOP

不应把学校和社会隔离,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人,不应让学生做温室的花朵,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能力和责任感.

TOP

教育是促使人形成健全人格和富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过程。.

TOP

一般而言,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教育目标取决于社会,一般而言是要培养社会成员。可以粗略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为什那么多爸爸妈妈都要求教育要尽可能地培养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基本上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不会要求教育要尽可能地培养提升孩子的跨栏速度?.

TOP

偶来点实际的!!!中小学期间没考试和分数,恢复小升初,中考、高考还是要有的!!!!小学升初中太复杂了!需要的证书一大堆,搞也搞不懂,形势也跟不上!吃力!累啊!.

TOP

我觉得首先应该增加教师的数量,使得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比例达到1:10左右,这样无论何种课目,都能引入积极的教学效果.有时侯不是外国老师如何高明,注意个性化教育,实在是我们的老师要面对的学生太多,有的达到50人,不半军事化,如何搞得定?其它很多教学想法都难贯彻..

TOP

来一次选择吧

可否来一次总统式的选举?
先让25岁的人来给自己的母校(中学)打分——说说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对自己的人生有长足帮助和关键指点。真正踏入社会,他会掂量出谁给了“渔”还是“鱼”?
然后、根据打分结果和说明,并结合在校生的不记名不重复的调研反馈,评析出真正的好学校、好老师。
最后、发掘出好学校,这样的学校功在管理层,再多给他们几所其他的学校,由他重新选择分配师资,或者索性提拔上教育局,让他得以把好的方法推而广之。
OMG

[ 本帖最后由 dadapai 于 2009-2-12 14:24 编辑 ].

TOP

回复 63#SophieDAD 的帖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对社会作贡献的人,而非培养一些数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

TOP

教育先要把一个人还原、并适当优化成一个人——那个天然的,完整的,能享受、愿付出的、可能成为的“他”。.

TOP

回复 67#dadapai 的帖子

很有想象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蓬蓬草 于 2009-2-12 09:24 发表



顶,关键在于幸福生活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拥有今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很好!
大家基本上都赞同这个观点!


但为什么“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拥有今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
呢?
现在的教育能让多少学生幸福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2-12 11:59 发表
一般而言,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教育目标取决于社会,一般而言是要培养社会成员。可以粗略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为什那么多爸爸妈妈都要求教育要尽可能地培养提升孩子的 ...
J老师:
能否展开一下你的思想和观点让大家分享呢?.

TOP

教育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和世界。

如何做到这一点?  

给孩子大量的体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带孩子多去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图书馆,艺术馆,农场,森林和各种工厂和机构参观,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认知,学习和成长。

我做为学校的校长,会让孩子多些活动和体育运动,少些课堂知识的灌输。.

TOP

回复 73#kelly_y_chen 的帖子

那就意味着我们家长每月要多支出活动费用了,想法是很好,但现在是经济时代,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了,已经变成1年8000亿的产业了,前几天看到报上说拉动内需教育是主力了,真晕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YT06 于 2009-2-13 13:28 发表
那就意味着我们家长每月要多支出活动费用了,想法是很好,但现在是经济时代,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了,已经变成1年8000亿的产业了,前几天看到报上说拉动内需教育是主力了,真晕啊
拉动内需主要靠教育????不是吧? 我们的公仆啊,是不是放年假拿房贴乐迷糊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9-2-11 08:20 发表
就是数理化生用英语上课;世界历史,地理,也用外语。讲哪国的历史,文学,就用哪国语言上,哲学课用德语。用课堂讨论代替“一课一练”,用严格的论文代替测验考试。
我梦境中的学校。
不要把每个孩子都当天才了……这样虽比现在的应试教育好,但也没减轻什么负担…….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9-2-10 22:25 发表


1."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语文和思想品德合并,一,二年级读,,,二年内识完字.三年级开始学,,,...直到高中,初通国学.初中开始设古典文学赏析,宋明理学.高中开始设西学 ...
有点过了,国学只要基础就行,喜欢文的自然会自己钻研下去,喜欢理工的就没必要费时间填鸭了。当然,基础是一定要的,不能让文化失传。既博又专才是正道.

TOP

引用:
原帖由 盎鼓头妈妈 于 2009-2-11 09:06 发表
教育是你离开学校多年后还记得并能给你帮助的东西.
支持!这才是理!高考完就丢下的东西,鸡肋而以.

TOP

引用:
原帖由 Ada的妈妈 于 2009-2-11 15:44 发表
我理想的学校:
1  体育课必修 跑步,游泳,武术,三大项考核一定要达标才能毕业
2   国文必修  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准予毕业.以后没事儿二十四史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酒桌上,大家应酬,分韵写诗,对个 ...
要实现您这个就必须先把高考废除了,不然考试没标准了,呵呵
大家在这里也只能美好地想象,现实中的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的,没个十年八载无法解决。重要的是,高层估计也懒得解决.

TOP

引用:
原帖由 kelly_y_chen 于 2009-2-13 11:13 发表
教育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和世界。

如何做到这一点?  

给孩子大量的体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带孩子多去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图书馆,艺术馆,农场,森林 ...
——快乐拉动内需,支持支持。如果教育方面的补贴给予这些单位,我们并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长久。刚从日本回来的朋友娓娓道来,他们去过一个山村,那里有个小湖泊。很干净。没想到的是,在那样一个湖旁有个精致的博物馆,用各种图文、模型、电脑都媒体,来演示说明地质地貌、人文,还一边放着电影,说世界各地类似湖泊的情况,并且说到那里面的鱼是如何烹饪的……在里面待半天都不会枯燥。

如果这样的湖放在中国,可能就是一个传说:什么仙人来过了,一脚印,呵呵。日本人对自然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对知识引导的方式,真让人钦佩。

其实类似的事情看过听说过不少了,不必天天喊“教育为先、热爱祖国、爱护公物、锻炼身体云云”,但日本人崇尚行动,就这样每个阶层每个领域,都注重把教育化入生活,把信仰化入人心,真很厉害的。这样的民族是很强大。他们的“头脑”很强大。

如果中国还要依靠教育拉动内需,继续扩招?高校继续盆满钵满?现在的大学生失业,是否也该由他们设立基金来减少社会的压力。目前这个压力转嫁给ZF,等于又要ZF拿出钱来给予支撑,而ZF的钱,又是大家的钱。看上去,大家既要准备学费,又要为孩子将来就业买单,还可能要承担被迫宅居的孩子的过渡生活费。另外,这些学校到底值不值得大家去花那些钱呢?袁岳的江湖方式一书中,也说到了北大。固步自封流于形式的,有太多学校。我们还要无形中为形式买单。一吸金怪圈?吸的不止金子,还有日子。

[ 本帖最后由 dadapai 于 2009-2-16 11:4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andygongyb 于 2009-2-16 11:28 发表

有点过了,国学只要基础就行,喜欢文的自然会自己钻研下去,喜欢理工的就没必要费时间填鸭了。当然,基础是一定要的,不能让文化失传。既博又专才是正道
有感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觉得国人应该学好老祖宗的东西。.

TOP

回复 81#PUPPET 的帖子

世风日下的问题用道德约束的办法来解决并不一定可靠,还是完善健全法制体系迫使人们养成好习惯来的有效,例如新加坡(虽然他们的法律确实过分丧失人权了)。另,精粹管精粹,但不代表合时宜,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中,故愚以为国学于今日乃修身养性之道,非治国平天下之良策(齐家应该还行)。此外国学中许多中庸的思想也会妨碍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在国际中的竞争(当然,国学中的部分内容其实是后人的误解,如“以德报怨”和“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的天壤之别,前者不过是封建帝王为了防止人民不甘欺压而起义的愚民教育,后者才是与汉姆拉比法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哲理。而儒学被奉为多代王朝的经典也与其入世顺民的政治作用分不开,而这在于现代社会便有些不妥了),此道为学者研究之用可,灌输于人生观还未形成的低年级学生还需讨论。当然,国学经典毋庸置疑,我只是在讨论其在当今社会是否适合于某些用途罢了。涉世不深,愚见未免稚嫩偏激,望指正。.

TOP

回复 72#兰兰的好爸爸 的帖子

还是转一篇文章吧。我觉得写得很好。这个版本相对比较好。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日)大江健三郎

 1
  在我以往的人生中,曾就这个问题思考过两次。对于重要的问题,再费脑筋也得好好去思考,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即使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是花时间认真去思考本身,会使你今后想起这个问题时,觉得是很值得的。
   幸运的是,我每次思考这个问题时,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可以说,是我这一生中获得的无数答案中最好的答案。
   我最开始对“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产生强烈的疑问——还不是思考,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那年夏天,我国在太平战争中被打败了(日本是在和美国、英国、荷兰、中国等国打仗)。也是在这次战争中,原子弹第一次被投在了人类居住的城市里。
   由于战败,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战败之前,我们这些孩子,包括大人,一直被灌输的是:要相信我们日本最强有力的天皇是一位“神”。可是,战败后我们明白了,天皇也是人。
   交战国中,美国是我们最惧怕、最憎恨的敌对国家,而现在,这个国家是要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日本最为依赖的国家。
   我小小年纪也觉得这种转变是对的。我懂得了,比起“神”主宰的社会,还是人人享有平等权利、携手共进的民主主义要好。我还切身感到,从此不必再去当炮灰,不必再以杀敌为名去别的国家杀人——也可能被人家杀死,是多么巨大的变化。
  可是,战争结束后一个月,我就不想去上学了。
  这是因为曾经一直跟我们说天皇是“神”,要我们向天皇的照片顶礼膜拜,说美国人是“恶魔”、“禽兽”的老师,从战败那天起,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若无其事地说起相反的话来,而且也没有跟我们解释一下以前的看法、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应该反省等等。总之,老师极其自然地开始教我们说“天皇也是人”、“美国人是朋友”这样的话了。
  美国兵开着几辆吉普车,进驻了森林峡谷中的小村子——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学生们摇晃着自己做的星条旗,夹道欢迎他们到来,还朝他们喊着:“Hello!”只有我从学校悄悄溜出来,跑进森林中去了。
  从山上俯瞰山谷,汽车模型似的吉普车沿着河边开进了村庄,虽然看不清楚只有豆粒大小的孩子们的表情,可是,他们喊的“Hell0”却听得一清二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2
   第二天早上,我一到学校,就从学校后门出去,进了森林,自己一个人在那里一直待到太阳落山。我带了一本厚厚的植物图鉴,照着图鉴,一一比对着每一棵树的名称和特性,把它们都记在脑子里。
    我们家从事的工作与森林管理有关,所以我把各种树木的名称和特性记下来,将来也派得上用场。森林里的树种多得数不清,甚至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特性,这让我着了迷,实在太有趣了。至今我还记得的一些树木的拉丁文名称,就是那段时间在森林里实地学到的。
    我不打算去上学了。自己一个人在森林里对照着植物图鉴,把各种树木的名称和特性记下来的话,长大以后靠这些知识就可以养活自己了。再者说,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树情有独钟,而学校里没有人能和我一起谈论它们,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学那些和将来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呢?
    仲秋的一天,我照常冒着瓢泼大雨进了森林。雨越下越大,森林中四处水流成河,连道路也被泥沙阻断了。直到天黑,我也没能从森林里出来,并且还发起了烧。第三天,村里的消防队员发现了昏倒在一棵高大的七叶树的树洞里的我,才把我救了出来。
    回家以后高烧也没有退。从附近的镇子上请来的医生对妈妈说:“这孩子救不活了,我无能为力了。”——我恍惚在梦里听见有人这么说。医生说完就走了。但是妈妈始终没有放弃我,一直悉心看护着我。一天深夜,我还发着烧,也很虚弱,却从昏昏沉沉中睁开了眼睛,脑子十分清醒。
    我躺在榻榻米上,身下只铺了一床褥子。这是日本人家的传统做法,如今,农村里都很少见得到这种做法了。妈妈正坐在我的枕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她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我和妈妈说的是方言,为了让年轻人能看懂,我把这段对话译成普通话。
  “妈妈,我会死吗?”
  “你不会死的,有妈妈为你祈祷啊。”
    “我都听见了,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救不活了,我无能为力了’吗?我以为我快要死了。”
    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对我说:“你要是死了,我就再生你一次啊,你放心吧。”
    “……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从出生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全都讲给新生下来的你听的。这样,新的你就会像你一样说话了。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呀。”
  听妈妈这么说,我虽然似懂非懂,心情却平静下来,安心地睡着了。第二天,我开始好起来,尽管好得很慢。而且一入冬,我自己想要去上学了。

 3
    我在教室里上课,或在操场上打棒球时——这是战争结束后开始流行的体育运动,会不自觉地独自发呆,胡思乱想起来。现在的我,会不会是那个发了高烧死去后,又被妈妈重新生出来的孩子呢?原以为是属于自己的那些记忆,会不会是妈妈把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和听到的事、读过的书、做过的事都讲给我听才会有的呢?还有,我会不会是接替了那个死去的孩子的语言,在想事、说话呢?
    在这个教室里和操场上的孩子们,难道都是听了大人讲的那些没长成大人就死了的孩子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一切,成了他们的替身的吗?其证据就是,我们都在使用同样的词语讲话。
    我们不正是为了使这些词语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来上学的吗?因为不仅语文、自然和算术课,就连体操也是为了继承死去的孩子所需要的!自己一个人去森林,照着植物图鉴辨认树木,是不能替代死去的孩子,不能成为和那个孩子一样的新孩子的。所以我们才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讲了些莫名其妙的话。因为我感到,现在成了大人的我,回想起被记忆封存已久的小时候的事情时,以为那个初冬,大病初愈后,怀着平静的喜悦到学校去时,自己已经很明白的事,其实并不太明白。
  而你们这些孩子——新的孩子或许能够理解这一切。此时此刻,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希望,才讲了上面那些从来没有写进小说里去的回忆。

 4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我成人之后。我的头一个孩子叫做光,他出生的时候脑部异常,后脑上带了个大瘤子,就像脑袋后边又长了个小脑袋似的。医生把它切掉了,缝合伤口时尽量地不影响到大脑。
    光健康地长大了,可是到了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不过,他对音调和音色格外敏感。他最先学会的是辨别各种野鸟的叫声,而不是人的语言。只要一听到野鸟的鸣叫声,他就能说出那种鸟的名字来——这是他听唱片知道的。光就是这样开始说话的。
   光七岁的时候,比正常的孩子晚一年上了学,进了“特殊班”。这个班里的孩子都是残疾儿童。有的孩子老是不停地大声叫唤;有的孩子坐不住,总爱转来转去,不是撞到桌子上,就是弄翻椅子。我每次从窗户往里看时,都看见光用手堵着耳朵,身子僵直地坐着。
    于是,我又一次向自己问起了那个问题:光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呢?这孩子只能听懂野鸟的叫声,还喜欢把鸟的名字告诉给父母。既然这样,假设我们回到村子里去,在林中高地上的房子生活又如何呢?我比照植物图鉴辨认树木的名字和特性;光一边听野鸟鸣唱,一边念叨各种野鸟的名字;妻子给我们父子俩写写生,做做饭。这样不是也挺好吗?
   谁知给我这个大人解开这一难题的,竟是光本人。光上“特殊班”后,遇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讨厌噪声的小朋友。从此,他们两个人总是躲在教室角落里,握着彼此的手,一起忍受教室里的噪声。
    渐渐地,光还帮助起那个比自己活动能力弱的小朋友去上厕所了。能为小朋友做点儿什么,使在家里一切依赖妈妈的光,感受到了新的喜悦。后来,他们俩就把椅子搬到离其他孩子远一点的地方,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了。
    一年过后,光渐渐意识到,比起鸟的叫声,人类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更能使自己理解的语言了。他甚至能把两人一起听音乐时,那个小朋友喜欢的曲子写在纸上带回家,并从家里的光盘中找出来。就连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两个不爱讲话的孩子的对话中,出现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5
  光和那个孩子从“特殊班”一直上到了残疾儿童学校。在日本,读完高中,智障孩子的学校教育就算完成了。我以家长的身份去学校参加了光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老师要告诉即将毕业的光和同学们,明天他们不用再来学校了。
   在毕业典礼的宴会上,当听到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说“从明天开始不用来学校了”时,光很感慨地说:
  “真是不可思议啊。”
  那个小朋友也充满感情地跟着光说:
  “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两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惊讶而又恬静的微笑。
  从小受到母亲音乐启蒙的光,现在已经可以自己作曲了。我根据他和小朋友的这段对话写了一首诗,光谱了曲,这个曲子就是后来的《毕业变奏曲》,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如今,对于光来说,音乐是他用来确认蕴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并与他人沟通,使自己与社会联结起来的最有效的语言。虽然这语言萌生于家庭,却是通过上学结出果实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只是语文课,自然、算术、体操、音乐课等,也都是使孩子能够真正了解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语言。还有外语也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孩子们为了学习这些,都是要去上学的。

[ 本帖最后由 jyuntoku 于 2009-2-17 13:51 编辑 ].

TOP

回复 80#dadapai 的帖子

深有同感!我去桂林岩洞,导游就在说这个象桃子,那个象猪八戒等等,看山也是这样,有何意义。其实孩子现场看钟乳石,可以给孩子讲些科普知识,孩子会对地理,地质感兴趣!孩子在玩的当中学习,比书本知识掌握好100倍。

我在英国游玩的时候,去过大英博物馆,居然是免费的,英国的博物馆不计其数!他们的孩子真幸福啊!.

TOP

回复 84#kelly_y_chen 的帖子

这说明中国和英国的“词语”是不同的。.

TOP

回复 60#kangkangma 的帖子

谢谢kangkangma!
有好文章不妨贴来分享!.

TOP

回复 83#jyuntoku 的帖子

谢谢J老师的分享!.

TOP

回复 82#andygongyb 的帖子

欢迎andygongyb同学参与!
很想让你去问一下你的美国学校的校长对教育的看法!
以及如果你是校长你打算做些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andygongyb 于 2009-2-17 01:32 发表
世风日下的问题用道德约束的办法来解决并不一定可靠,还是完善健全法制体系迫使人们养成好习惯来的有效,例如新加坡(虽然他们的法律确实过分丧失人权了)。另,精粹管精粹,但不代表合时宜,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风云变 ...
高见,奈何愚兄才疏学浅,只是略谈些自己的看法,浅薄之处还望海涵。

我说的也实在有些过,其实我是反对将任何一思想上升到正统地位的。中国古代思想最璀璨的时代在春秋战国,秦一统后“焚书坑儒”,汉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倒成了愚民的工具。法,墨,道,阴阳各有千秋,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所以多元化必然带来社会的活跃和进步。我认为一个学生学知识是重要的,但有了知识还要学会思考,有辨别力,有思想,有能力创新,而不是被经典的东西所束缚。所以不仅是国学,包括西学,人类真善美的东西应该有所了解,能融会贯通。

而反观现在的教育,愚以为是为识字而识字,作文而作文,考试而考试,急功近利,欲速而不达。做学生不懂得欣赏,不学会辨析,教育成了标准化的模式,培养学生只是解题高手。我觉得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将来做公务员,做白领,物质条件再好,也很少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 本帖最后由 PUPPET 于 2009-2-17 15:33 编辑 ].

TOP

回复 88#兰兰的好爸爸 的帖子

我们的校长?还是算了吧……我呆的学校在乡村,学校愚蠢校长也愚蠢,一点战略眼光也没有,还是东西部名校的校长有发言权。(我现在对这个学校正不满着呢……)今天我先睡了哦,明天放学再好好回复楼上两位的帖子…….

TOP

回复 83#jyuntoku 的帖子

真是巧啊,上回带儿子去季风书店,儿子站着翻了不少书,最后买了2本,一本是朱德庸的《绝对小孩2》,另一本就是你摘录的这本《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小孩子好像本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面贴子里我提出来的梦想是由另一个日本人黑柳澈子写的《窗外的小豆豆》启发的:孩子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就像点歌一样。学习的主体是孩子,教育应该能顺应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 本帖最后由 英君妈妈 于 2009-2-17 23:25 编辑 ].

TOP

回复 89#PUPPET 的帖子

现在的教育确实疏于培养文化感了,才会让糟粕之物有机可乘,想身边能鉴赏古典音乐的除了我表妹外难找第二人(我是说美国,以前在西南位育里还是有不少志同道合者的),上次在班级里放钢琴协奏曲还招来一阵非议,真是甚感可悲……但是话说回来,流行音乐也没错,古典音乐也不过是很久以前的流行音乐罢了,呵呵。我也听一些摇滚,但是不会去做什么摇滚青年。不过现在的某些流行音乐以及流行文化确实不敢恭维。记得肖伯纳曾调侃: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那流行性感冒应该也是很高尚的哟?

此外,我也很遗憾地发现:学生真的是分圈子的。虽然这么说会很冷酷,我的这个言论也不是为了孤立别人,但是观察下来这是事实。例如现在所谓的“90后非主流”文化,在我的母校就很少(也有,很少)存在。而在我的班级里更是集体对这种幼稚而不负责任的“文化”嗤之以鼻,虽然我们全班都是所谓的“90后”。(题外话一句,我个人认为以10年作为一个文化的区分度原本就是欠考虑的不成熟的表现)再举一例,去年去北京参加比赛让我感触良多,上海一共去了十一个学生,有欣赏古典音乐习惯的竟接近半数,我和那位复旦附中的同学更是同时放着不同版本的贝多芬《春》奏鸣曲取乐,这让我感触良多。所以说换个角度思考,现在比较现实的改善教育的方法或许是去研究如何扩大良好的学生圈子,这相对于一厢情愿急功近利地转化所有的学生或许会得到更好的付出/回报比。当然,这也许对部分学生不公平,理论上教育不能对任何学生不公平,所以对这点仍需讨论。

关于教育的公平问题,我想起了一件事(思维有些跳跃,见笑)。记得初二升初三暑假去向明中学参加一个公益的夏令营(新民晚报办的,关于创新性教育的,免费,收获良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办了一届,很令人惋惜),向明中学的校长来作报告,是位女校长。报告中她说道:“上次有个国外的教育专家团来向明中学参观,我们向他们自豪地展示学校的教育设备,但是冷不丁被他们问了一句:‘这个学校任何学生都能上么?’我说:‘不是,只有有能力的好学生才能考入’他们又问:‘这是用纳税人的钱兴建的么?’我说:‘是的’他们就质问道:‘既然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为什么他们孩子不能都到这里上学?’我被问得哑口无言。”或许众BBMM可以就此讨论一下,呵呵~

关于博览方面,我在文学上欠缺很多,光顾着看专业书籍了,呵呵~等“专”够了再回过头补习吧。.

TOP

回复 91#英君妈妈 的帖子

《窗外的小豆豆》耳闻过,那个电车学校很令人感动呢!.

TOP

回复 75#dadapai 的帖子

直接射影“公仆”我多少会有些不舒服呢……再怎么我父母也都是公务员呢~呵呵~
我父母八辈子清廉,我打保票.

TOP

想了半天,觉得要是得不到完全的自主权的话我还真不敢当校长……虽说现在很多学校是民办的,但多少还是被教育局牵制着。要是一意孤行的话估计办不长久;但要是违心的话怕遭报应,我还是歇歇吧……

关于校长,上次在唐氏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听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老师的报告被震撼了,在现场努力控制住才没流泪。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激动得想哭。没有见过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为了学生如此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她下场的时候还是由别人搀扶着的呢!刚刚过去的2月7日是她的八十大寿,在此借WW宝地住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国教育会永远记住您的!

附听报告时拍摄的照片及于漪校长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
  1彼枷胄浴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敝匮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鼻槿ば浴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敝悄苄浴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蔽难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闭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永远的师者:于漪
  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骄傲的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4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发生过许多变化,但她心中钟爱的职业始终只有一个:永远的教师。
  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师
  凭着激情,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但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著述,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基于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硕果。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
  凭着一身正气,1985年于漪走上了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当时,那是一所伤痕累累的学校。踏进校门,于漪看到的是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于漪作出一系列令当时社会震惊的决定: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并斩钉截铁地面对校内外的各种议论;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她着手开展两代师德的教育,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请盲人乐队用精彩的演奏诉说怎样做生活的强者,让教师、学生讨论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的形象。规划兴建了图书实验楼、体育馆、艺术楼,开辟了大草坪,植树种花,让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硬是将学校营造成一块育人的净土。于漪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
  一种清新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附件

IMG_4393副本.jpg (117.52 KB)

2009-2-18 08:02

于漪校长

IMG_4393副本.jpg

TOP

回复 94#andygongyb 的帖子

对不起,真没想到让你感觉受伤害。
管理层和操作层肯定有非常正直而又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上一辈。我自己亲戚朋友也有这样,工作起来,国家就是他自己的家,还可以舍小家为大家。到老了,也很耿直。
我感觉是现在整个作风机制……也歇吧,不说了~呵呵。

再顶“豆豆的巴校园”——梦想中的最理想学校!!.

TOP

回复 96#dadapai 的帖子

没事儿~我也就是说说……当然知道您不会一棒子打死的~我父母都是公安,上海还好,貌似外省对公安的印象非常恐怖呢,每次在网上看到他们不顾一切地诋毁公安我都会有些不自在。不过好像确实那些地方的公安警匪勾结,很混乱……我一直去母亲单位的,觉得她的同事都是很正直的人,他们的队长还是全国十佳青年和平安英雄呢~呵呵~.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97#andygongyb 的帖子

我们国家就是应该法制。但现在是人治,拍脑袋治,钻空子治,所以就会出现一些败类人和败类地方,败坏整个行业的名声。
这些人以及那些造谣生事的人,都很可恶。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对他们是不是也有责任?
现在讨论教育,有这样的积极意义:教育,在儿童时期,应该首先教他遵守秩序和礼貌,同时引导他爱自己(身体和心理),尊重他人(权利和责任),热爱生命(人类和自然)。在做事的过程中,具备务实和理性。
现在的基础教育在这几方面严重缺失。唯分数是论,唯题海至上。孩子们既没有机会锻炼出强健的身体,又对自己缺乏信心,对秩序有抵触,对团队没兴趣,对生命有怀疑,对事随意性和形式主义多。老师本身恐怕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种功利加压力,催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环境。环境又影响到人,是个什么循环啊?
如果主管部门在教育纲领方面作出真正有效的变革,抓住育人的核心,相信这可以改观!但目前在这样的体系下出来的管理者,我总觉得明哲保身、小富即安的可能性更大,于是,所有条线,会继续顺着惯性往前。这种惯性不知会持续多久…看不到头。想“逃”,可惜没觅到真正的“巴校园”。.

TOP

回复 99#dadapai 的帖子

很有思想!.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