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探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探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其含义一部分可以归结为我们常常讲的“独立思考”,但是后者的内涵和外延都要狭隘得多。“批判性思维”往往被归类到逻辑思维之下,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养成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主见、有思想的品格,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对为人父母者自身的修养和日常工作也是有正面影响的。因此,我愿意在这里跟BBMM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当然了,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并没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因此,我计划一方面搜罗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对“批判性思维”作出解释,一方面结合一些具体的、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言论作一些剖析。剖析的时候我会恪守观点中立立场,也就是不对具体的观点作出评判,而仅仅是从逻辑的角度指出,如果一个观点想要成立,应该补充哪些事实、论据和论证;或者,已有的论证在逻辑上缺少哪些环节,哪些事实可能对该观点不利,而哪些事实能够强力支持该观点。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参与,共同提高。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4-7 23:02 编辑 ].

TOP

转:谷振诣:批判性思维辨析

原文地址:
http://www.mwlawyer.com/FX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
注:贴上来后,觉得篇幅过长,在此删去一些与课程设计、教学相关的文字以及参考文献。全文请查看上面网址。

在国外,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用于“智力训练、交际会谈和增加哲学素养”(苗力田,第一卷第355页)的逻辑教学与研究传统,经过近20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内容丰富的思维训练课程。就在国外学者研究和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同一时期,我国高校中的逻辑教学改革,却被困扰在“取代论”(用一阶逻辑取代传统逻辑)和“吸收论”(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收一阶逻辑的一些内容)的长期争议之中(王路,第41-45页;马佩,第65-71页),以至于使得大多数逻辑工作者到今天仍然对批判性思维不甚了解。本文结合国外较新版的几本批判性思维教科书,通过对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性质、课程设计风格及其作用的思考辨析,来勾画出这门课程的大致轮廓,试图为我国高校的逻辑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对批判性思维较谨慎的理解和解释是:“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Rudinow,pp.6-9)其中对“合理性”(reasonable)和“批判性”(critical)的解释是:“合理性”的词根是“reason”,源自拉丁文“ratio”,意思是计算、分析、估测。因而,理智(reason)被认为是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reasoning)被理解为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或确定行动方针的过程。合理性决定(reasonable decision)就是通过理智的运用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所做出的决定;“批判性”源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精明的意思。而“kritikos”又源自“krinein”,意指做出决断。因而,批判性思维虽然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但它同样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因为它关注的焦点是做出明智的决断。对这一定义的解释特别强调理智的人文性和训练性特征,认为理智是人类的显著特征,处理问题的理智能力是通过训练(discipline)而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训练至少应当有一定的规范,而且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来进行。我们说这种理解和解释是较谨慎的,意思是说这种理解和解释是基本的,其它对批判性思维所做出的更丰富的理解和解释都包含了上述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解释的意图是突出逻辑工具在智力训练中的作用,强化亚里士多德的“智力训练”传统。我们把这种对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解释称为逻辑解释

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解释的分歧发生在对“reason” 的理解上。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基于好的理由(good reason)做出合理性论证(rational argument)的能力,好的理由不只是合理的,而且是正当的(justification or warrant),尤其是当人们在决定一件事情是否应当做、一个信念是否应当接受或值得坚持时,好的理由不能拒绝正当性的请求。一旦从理由的正当性开始考虑,合理性就不只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概念,论证与说服(persuasion)之间很难划清界线。有学者认为:在公众论辩中,好的理由不取决于一系列真实断言的符合逻辑的安排,而是取决于听众对论证中的假设、知识和信念的接受力,在论证中能对听众产生效力的理由就是好的理由。这就把我们带回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立场,作为批判性思维理解、分析和评估对象的论证被区分为情感证明(pathos)、信誉证明(ethos)和逻辑证明(logos)三种类型(Lester,pp.14)。对批判性思维的这种解释以论证的说服力和听众的接受力为关注的对象,我们把它称为修辞解释

与关注说服力和接受力的修辞解释不同的另一种解释是关注商议(deliberation)与对话(dialogue)过程的辩证(dialectical)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合理的或者正当的决定是在合乎道德原则的、有效的商议与对话过程中做出的,人们在商议和对话过程中,各自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决定是相互影响的。论证不只是一方说服另一方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对话双方进行沟通、发现共同的目标和愿望、解决分歧和冲突的工具。“论证是人们就给定的一个主题,用以理解和辨识不同的看法和帮助他们确定争议所在的一个交往过程。 ”(Makan,pp.81)论证被理解成商议交往(deliberative community)中的一种模式——合作论证(cooperative argumentation)。“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建立良性商议交往的工具性艺术。”(Makan,pp.7)对批判性思维的这种解释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哲学中的辩证传统,可称之为辩证解释。辩证解释与修辞解释把批判性思维的视野扩展到交际会谈和对话沟通领域,强化了亚里士多德把对论证的研究用于 “交际会谈”的传统。

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可以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有学者认为: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或者它的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信念的总和,它意味着陈述这一系列信念的一组命题被人们认为是真实的。……

在上述模式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和进行好的推理或者论证既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也是世界观形成、发展与应用的关键。(Makan,pp.7)由于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水平会影响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许多学者在定义批判性思维时使用反映(reflection)这个哲学术语,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做出合理或者正当决定的推论方式,也是审验、评估他人和自我的思想与决定的批判性反映方式(Bruce,pp.18)。从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角度看,人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中被嵌入而使之实体化的,人的知识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发现的,而是在对话和交往中相互促成的,即知识是人们通过对各自经验和观点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而建构起来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供的逻辑是对话思考过程中的思考模式,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对话思考和建构知识的一种理想模式(Barbara,pp.1-13)。对批判性思维的各种哲学解释为我们认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设计批判性思维课程和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供了不同的指引方向。

二、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计风格

尽管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解释存在不同的见解,对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设计也各有侧重,然而,在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上却几乎没有大的分歧。批判性思维的实质是培养人们进行恰当提问和做出好的推理、论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指的是对一系列与恰当提问和论证评估相关联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这些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获得,就如同厨师和足球运动员的技能必须经过训练一样。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日常思维实际提供具有一定规则或者规范的训练程序和方法。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人们的见解是一致的。

三、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性思维课程于70 年代末首先在北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陆续进入大学课堂,目前已成为次于符号逻辑而与逻辑导论并驾齐驱的逻辑课程之一,而且有超出逻辑导论的趋势(武宏志, 鲁运庚,第3-8页;武宏志,第77-78页)。相比之下,在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中,开设的逻辑课程却比较单调。参照国外的情况,我国高校的逻辑课程设置也应当分成符号逻辑、逻辑导论、批判性思维三个系列来考虑。以下主要从设置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个角度讨论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首先必须树立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和观念。这些态度和观念如:“随时准备对所面对的各种观点和主张进行评估以便确定什么样的信念最适合我们已经形成的准则;不断发展我们用来提高对周围世界进行理解的阐释,积极地探索对所提供的阐释可能提出质疑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以便更有效地做出决定和选择。”(Thomas,pp.2)怀特海曾说: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可是,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态度和观念,树立并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和观念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其次要通过自觉的训练和大量的重复性实践,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品格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的品格就是批判性思考者所具备的品格,Norris和Robert列出了“对世界有好奇心、能提出建设性和创造性问题”等16项品格特征(Stephen,pp.12)。批判性思维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这些品格特征内化为人的思考习惯。批判性思维习惯是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就如同讲卫生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一样,对于我们这个在各方面都不注重培养好的思维习惯的民族来说,培养这种思维习惯就更加重要。批判性思维课程能为培养这种思维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的日常思维素质。世界和人生给我们带来疑问,疑问引起思考,思考要问为什么,回答为什么要运用分析和推理,选择判断答案要进行审验和评估,找出接受或者拒绝某种信念与决定的根据和理由。这就是思维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日常思维中,针对现成答案的提问、对情感性的怀疑十分敏感而对合理性的疑问却置之不理、在需要做出理智决定时任凭情感愿望的参与、追求实用性强的目标而运用的却是中看不中用的手段、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方式强加于人(如父母对子女交朋友、谈恋爱之类的社会问题经常做出越俎代庖的裁决)的不良习惯、海绵吸水式的学习方式和榜样式的模仿行为、不揭人之短而专攻人之所长(如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职称、优秀著作等评审中的评议)的“君子风度”、弘扬一元价值观之下的宽容精神而不给多元价值观留有兼容空间的专制价值理性,如此等等的现象足以说明改善思维素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作用是松软板结的思维土壤,激活僵死的思考系统,增强思维空间的兼容性。它不能替你做出什么事情应该去做、哪种信念值得接受的具体决定,也不能使你直接产生创新的思想和观念;但是,思维土壤、思考系统和思维空间的改善有助于使思维流畅、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这对培养孕育人们做出正当合理的选择和决定以及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课程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罗素说:“我们无法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对自己所采纳的伦理原则作出科学的证明。只有从一开始就承认某些伦理前提,才能够着手论证。……无论其伦理前提是什么,基于这个基础都有可能产生出种种论证,以表明为什么应当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步骤。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罗素,第682 页)批判性思维课程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理解、分析、重构、特别是评估实际思维中含有“应当”前提的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课程通过提供一系列与理解、分析和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和策略以及有步骤的训练程序,使你能够批判性地进行阅读、聆听,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信息能做出系统的估价,并基于这一评价形成你自己的结论。批判性地阅读和聆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提高运用好理由进行论证的写作能力,以及给出一个人信念或行动的正当理由的能力。

总之,在理解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和意义时,柏拉图“未经审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申辩篇》)的忠告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教诲,可能会道出这门课程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4 20:52 编辑 ].

TOP

转:耶鲁校长:中国学生需要增强批判性思维不断创新

原报道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7/24/content_4871159.htm
节选如下。全文请参照以上网页。

“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谈起学生培养,他表示,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也曾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记忆和在试卷上还原。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耶鲁大学会经常组织小型的研讨班,来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9-2-4 23:05 发表
批判性思维也要引导的,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好的教育者。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好的人没优势。因为分数比思维重要。
一直很欣赏你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观点和做法。如果你能结合英语学习谈点体会心得什么的,那就太好了。.

TOP

回复 10#zhenai 的帖子

侬……故意起哄的吧?

在思想专制的时代,谈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奢侈。四十年前,或者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到底哪些年代的国人比较具有批判性思维?我想诸位只要把这些历史与2#的解释对照一下,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现在虽然社会上的思想日益多元化,但是学校里的教育在这方面还很落后。据我自己的小调查,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中小学就更不用提了。这也是我在中学版块开这个帖子的原因。.

TOP

回复 12#jyuntoku 的帖子

我觉得,问题并不在于一个命题是真理还是谬误,而在于怎么样去支持或者反驳这个命题:需要什么样的事实根据、需要通过怎么样的论证。.

TOP

回复 17#jyuntoku 的帖子

喔!你要是不喜欢“命题”,那就随便换个词好了,比如你的“表达”。

>如果说掌握批判性思维就能掌握真理,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早就被人类想光了!
是的,我在16楼就是要表达这么一个意思:“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要教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而是说帮助人确定如何去论证或者反驳一个观点,什么样的论证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论证应该拒绝。.

TOP

嗯,逻辑。一个问题,抛砖引玉:
讲逻辑就是抠字眼吗?

有感于小学生的数学题里面经常设置文字陷阱。.

TOP

回复 21#jyuntoku 的帖子

如果你的意思是说批判性思维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所掌握的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甚至是个人的体验、直觉等等,那我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但是窃以为不宜过度强调这些方面。.

TOP

回复 26#zhenai 的帖子

我不是说你来砸场子来着,而是凭以往对你的帖子的解读,觉得你应该不会把四十年前的批判和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等同起来,因此觉得你是故意说反话的。

但愿我没有误解你。.

TOP

可能产生的形而上的争论,还是暂且搁置吧。我更想结合实际,特别是育儿话题谈谈批判性思维。前面开了个头,现在继续,提供一个文字陷阱的现实例子:

一年级的数学卷子上有这样一题:小红家有公鸡1只,母鸡3只,每只鸡一天生1只蛋,问小红家的鸡一天生几只蛋?全班据说只有2个学生的答案为3只,复核老师的答案。
   我儿子认为是4只,因为题中说了每只鸡生一只蛋。
    我告诉儿子:按题目的意思,你的答案没错。
    为此和老师进行了沟通:“这题的答案为什么是3只呢?”
   “因为公鸡不生蛋是个常识,就是希望学生能想到这一点。”常识陷阱!
   “可出题的老师已经让每只鸡生蛋了,公鸡难道不是鸡?”还白马非马呢!
    “母鸡也不一定个个生蛋,有未成年的母鸡不生蛋,shengbing的母鸡也可能不生蛋”
    “这题目是不够严密,我们要在想像怎么出题。”

例子来自如下网址: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15#pid4188711

大家认为这种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吗?这就是讲逻辑吗?欢迎大家参与发言、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请畅所欲言。.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9-2-6 15:46 发表
2)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就应该鼓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谢谢!我觉得这是目前最难做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2-6 14:18 发表
批判性思维讲得是一个思维过程,和结论没多大关系。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看清楚我们的结论是如何来的。但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还必须依赖于其他知识和能力,而这些其他知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我并不反对这个说法。我想在这里讨论的,首先就是围绕着把“批判性思维”当作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考虑如何培养、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于语言学、认知论什么的,我并不打算在这个帖子里加以讨论。.

TOP

观点:“让公鸡生蛋”的背后

我在前面提出来一个“让公鸡生蛋”的例子,是为了强调不能强迫孩子接受标准答案,因为这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

具体到上面的那道题目,由于题目本身的表达问题,孩子们就有了两种理解。第一种,每个母鸡都要每天下一个蛋,但是公鸡肯定是不能下蛋的,所以答案是3。第二种,每只鸡都要下蛋的,所以答案是4。

出题者的本意是顺带考察孩子的生活常识,可是对小学一年生的生活常识水平缺乏常识,结果尴尬地证明,公鸡不会下蛋对于小一学生来说,并不是常识。

常识能不能考呢?大部分人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当数学家,学到的数学首先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的,当然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这个角度看,可以顺带考察常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第一,正如上面说过的,考察的时候需要对被考察对象的常识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搞不好会事与愿违;第二,常识本身有一定的模糊性,用来考察思维的严密性似乎不合适。仍旧拿“让公鸡生蛋”来说,谁说母鸡一天就一定能下一个蛋?也许有的孩子知道公鸡不下蛋,但是他家的养殖场里的母鸡特能干,有的一天能下两个蛋,所以他也回答4。或者,回答3的孩子并不是出于考虑到公鸡不下蛋,而是因为他老爸告诉他养殖场平均每四只鸡每天下三个蛋。——这些数字背后的理由是不会在答卷上反映出来的。

标准答案当然有可取之处,但是,了解孩子得出答案的理由和过程,对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错了,要知道错在哪里,有没有可取之处;对了,是不是碰巧的,有没有特别的思路,都是要关注的。坚持这样去要求孩子,孩子就不会只知道死记硬背,思维就会灵活起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9-2-8 10:25 发表


我个人浅见,在信息时代常识只要百度一下就出来了,学校里学习的不仅是常识,而应该是思维能力。比如学习历史,不是要记住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衰败,将来有没有可能再会发生,我们应 ...
你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现今的中小学文科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有问题的,太着重于灌输,而忽略了更深层的探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更习惯于被动接受结论,而不是主动去寻求更合理的解释。

在我看来,文科本来是和理科一样,都能用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文科学习所培养的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对人文精神的滋养,正好和理科学习所培养的对自然的理解,对求实、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普及相得益彰。但是目前文科和理科的教育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重灌输、轻探索。这方面可能文科的问题更严重,大概这也是奥数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吧。.

TOP

回复 56#快乐小猪妈妈 的帖子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怀疑和质疑一切”。在某些方面,它只是主张,不应该轻易地、不加思考地接受有关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信念。

从积极的方面讲,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去探究一个观点背后的论据和论证,从而更好的理解该观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2-10 13:33 发表
法律是很一门很专业的行业,外行很难说到点子上。
上面也没有提到什么专业方面的问题吧,只是泛泛而谈而已。.

TOP

我常常觉得,文科和理科是相通的。都要求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并有能力把这些知识和方法串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看法、知识和方法;人类大概就是这样进步的吧。.

TOP

回复 65#子玖妈妈 的帖子

能不能介绍一下美国中小学是怎么样开展这方面的训练的?.

TOP

回复 67#无忧32 的帖子

可能子玖妈妈更了解这个问题。

我自己觉得,应该从小就培养,而且是贯彻一生的。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从繁重的知识灌输下把孩子解救出来。这样,孩子实际上学得更好、更深入,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TOP

回复 69#无忧32 的帖子

觉得在中学版可能更能引起家长的共鸣。.

TOP

回复 71#子玖妈妈 的帖子

你举的例子,我记得中学版有过一个“孩子们的智囊团”的帖子,我也贡献过类似的讨论题。但是那个帖子后来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那些讨论题也很少见到反馈。.

TOP

非常值得借鉴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2-11 18:01 发表
举一个例子,美国老师从小会教学生如何摘录网上资料,如何分辨、整理资料,如何把信息变为有用的资讯。包括,注明摘录何处、作者是谁等等这些小节,也要一一教授(否则即为剽窃)。
引用:
原帖由 bbs88 于 2009-2-11 19:21 发表
譬如在学地理(印度)时,老师给出的时间是3-4周.期间要求学生收集印度的国旗,民族,领国,重大事件......最后要求写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一课课下来,学生学会了思考,有自己的观点.综合能力较强.
.

TOP

回复 73#bbs88 的帖子

"批判性思维"是从英文"Critical Thinking"翻译而来。“批判”一词虽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容易被误解,但是这个翻译毕竟已经成形多时,我觉得最好不要轻易更改。

根据2#转载的文章:

“批判性”源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精明的意思。而“kritikos”又源自“krinein”,意指做出决断。.

TOP

回复 82#英君妈妈 的帖子

我在想,首先当然是BBMM们也要培训自己,一来,自己不会怎么可能亲自去帮助孩子提高?二来,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好处的(否则MBA为什么要培训这个)。三来,日常生活中或者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也是有用的。.

TOP

回复 79#家有考王 的帖子

欢迎考爸来发言!考爸是过来人了,相信有很多好的经验。

有些人没有自己的观点,却专门给别人挑一些遣词造句方面的刺,说些不搭界的话。大家不必理会。.

TOP

回复 87#ljj 的帖子

期待。.

TOP

回复 90#无忧32 的帖子

2#所转文章的原作者谷振诣在青年政治学院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后来又应北大哲学系之邀,去北大也开了课。这里有他们使用的教材《批判性思维教程 》:
http://www.china-pub.com/357093

其它我就不知道了。

我家孩子还小,我还是先培养自己好了。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14 14:39 编辑 ].

TOP

转: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8538
――在清华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入学清华的全体博士新生和硕士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在这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又一批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加盟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目标扎实奋进的清华大学,作为校长,我既感欣慰,又感责任重大!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清华的本硕博連读,还是从其它学校或工作岗位前来求学,对于你们来说,今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大家都会对未来有所追求、充满憧憬,正规划着将如何在清华度过这几年的宝贵时光。这里我也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谈为什么来清华求学深造。

   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谈起进清华,往往会听到 “清华这块牌子含金量太高了,这可是无价之宝”这类的话。清华的牌子含金量高,没错,但大家不能忘记,正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造就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正是他们的真才实学和高风亮节,使他们后来成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英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可,铸就了清华的品牌。

  但大家都知道,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清华学生毕业后能否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所依赖的既不是“牌子”,也不是“帽子”。因此,绝不能只幻想着大师、大腕、大官的光环,只为戴上硕士、博士“帽子”,只为得到清华“牌子”而进校门,希望大家能象姚期智先生讲的那样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来,为求真知而来。那种只为成大师之名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不扎实;只为积大富之利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多浮躁;只为图大官之威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难规矩。不扎实,多浮躁,难规矩的学问,不仅不配得到学位,长远来看,还会有损于清华的“牌子”,有损于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于人于己不利,于国于家有害。只有怀着“不为成大学者,只想做大学问;不为成大富翁,只求干大事业;不为成大官员,只愿建大功勋”的想法来读书,今天的求学深造才会扎实规矩,明天的硕士博士才有真才实学。
其次,谈谈在清华治学与为人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我不打算系统、全面的讲这个问题,只想谈谈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有许多因素,但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下面我就围绕这个问题来谈。

  先谈治学: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研究,主要是研究。做研究一定要有创新。创新,意味着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对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去年的此时此刻,我曾谈到创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气,今天,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拓展”还是“修正”,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前提。

   第一,我想谈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一谈到“批判”,人们往往只是习惯性地从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去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这也正如罗素所讲的“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我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显然,要得出合理的结论必须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途径。

   第二,我想谈谈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这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对象。这一点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牛顿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有所发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但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他读尽了在他之前的每个经济学家的作品”。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完全“读尽”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典型的各类信息,把握足够的材料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肯定或否定都言之有据。现在,个别博士或硕士论文里的文献综述还不够扎实,表面上看,列了不少书目和文章,但或者是不够全面,或者是对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确。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做好文献综述,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次,是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占有材料,但并不要做材料的俘虏,受现有结论的束缚。而是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对你所要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或者修正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更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包括用成熟的你所肯定的结论研究过去没有研究过的现象,也包括针对原有结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做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本身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的扬弃过程。

  最后,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时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各位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要在研究实践中补上这门课,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例如,当课题进展遇到困难时,不应老是陷于“原来遇到这类问题我就是如何”,是否也应自我批判一下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的研究方法,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来思考问题。超越自我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再谈为人:批判性思维作为系列的思考方法和途径,不仅为创新研究所必需,对如何为人处事也很重要,它不仅是处事的一种方法,更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通常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面对现实时不能只讲成就和长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同时也告诫我们看待问题应全面、客观,不偏执地钻牛角尖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具有责任感,因而不能随随便便发表观点,不能没有充分根据就做出评断,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但激情中又不失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收集各种信息,比较各种方案,特别要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应当”怎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利于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不要以为一说批判精神,就是火气十足、盛气凌人,其实,正如前边讲到的在研究中要有所创新,必须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一样,我们在评价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时也应抱有谦和的态度。面对别人的错误和弱点,是挖苦讽刺,肆意攻击,得理不饶人,还是善意谦和地向对方提出建议并帮其解决问题,哪一种做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言自明的。做研究必须有团队精神,失去了谦和的态度,一个团队就很难和谐高效地开展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的品质和谦和的态度,即便有些本事,也只能是孤家寡人,自己难有大的长进,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作为大学,始终不能背离培养卓越人才这一中心使命,学校会尽力为大家提供治学、为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希望大家铭记,作为清华人,爱戴清华就是尊重自己,建设清华就是铸造光荣。

  同学们,经风历雨的清华大学,迄今已走过93年的办学历程。今天的清华,正迎来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和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从以工科为主向综合性的转型;从以教学为主向研究型的转型;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型;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型。完成这些转型绝不是朝夕之功尺寸之力所能,需要我们广大的师生员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厚德载物的胸怀,聚精会神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心一意谋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严谨,不能敷衍;要勤奋,不能懈怠;要求实,不能作假;要创新,不能守旧。

   我们要知道,历史并不会总把机会留给我们,为了人民的信任,国家的重托,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有所作为,以无愧时代,不负年华!

   谢谢大家!.

TOP

回复 94#ljj 的帖子

小五就开始传授科学方法了,这就是差距呀!

我个人的理解,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

科学方法更强调问题的探索:首先是有一个疑问(比如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然后通过假设/猜想——验证——数据或者实验结果分析的步骤去试图解答问题,可能要反复多次,中间不断修改猜想、改进实验方法的等等。

批判性思维则更强调思维的逻辑方面,而且,不限于科学领域,比如后面提到的“区分事实与观点”即是一种很重要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但是,两者都同样要求一种基于事实的、求实的态度。科学探求的是客观规律,要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测定一种新药物的疗效,就要通过所谓的“双盲实验”,以排除医生或者患者的心理效应的干扰。批判性思维讲究的是论证的有效性,比如要把作者的观点从其所陈述的事实中区分开来。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15 18:23 编辑 ].

TOP

回复 95#ljj 的帖子

谢谢你的上传!确实开了眼界。

缺乏“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就容易上印刷品的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还不如《无》这本书,哈哈!

我这里有一个PPT,里面谈到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维度:

——对于生命或人生的一般态度
    *  对广泛的领域抱有好奇
    *  关注自己是否是或仍然是见多识广的
    *  对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场合非常敏感
    *  信任理性的探究
    *  对自己进行推理的能力充满自信
    *  对不同的世界观能保持开明的态度
*  能灵活地对待其他的可能性或观点
*  理解他人的观点
*  在评估推理时能公正无私
*  真诚坦率地对待自己的偏见、陈规、自我中心或社会中心的倾向
*  谨慎地悬置判断、做出判断或改变判断
*  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乐意对观点进行重新考虑

值得向往。

PPT可从如下地址下载:
http://202.201.48.18/zfxy/xydt/logic/fan/ppx.ppt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讲人:王金元.

TOP

上面的PPT也提出了“一种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提出正确的问题”,摘引如下:

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句的意义模糊不清?
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证据是什么?
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
统计推理是否错误?
类比是否贴切中肯?
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
重要的信息资料是否有所疏漏?
哪些结论能与有力的论据相容不悖?
争论中你的价值偏好如何?

可能这些要求比较适合于成人。对于孩子,我觉得更重要的培养如下能力(也是来自王金元的《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方法与意义》PPT):

“能通过区分事实和观点,个人情感、判断和推论,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来实现对素材的回应。”.

TOP

回复 102#英君妈妈 的帖子

这个JA组织有意思,关注!我们的孩子太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9-2-16 10:58 发表
看看美国国家地理出的一些科普小册子(中文版),5,6块钱薄薄一,二十页,就把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一示范给你了。这些规矩,恐怕读到博士也受用。
我一定会找一些这种材料给孩子的。

能给一些书名或者链接吗?.

TOP

回复 108#英君妈妈 的帖子

我觉得,肯定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去当数学家或者科学家、工程师。有志于从事经济、法律、商业、新闻传播等等专业的孩子,去JA锻炼一下非常有好处,这可比做N多道奥数题有用得多。.

TOP

回复 113#hxwcwctt 的帖子

没错。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自主,不会不经思考就随便接受政治权威、道德圣人或者宗教领袖的观点,因此天然是跟专制制度水火不容的。.

TOP

回复 116#zhenai 的帖子

我并不反对一个人经过自己的思考、体验,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某种信仰。我反对的只是盲目的接受或者拒绝。因此,我强调的是跟专制制度的冲突(专制必然钳制思想),而不是跟信仰的冲突。而且,我把接受和拒绝放在同等位置上。请注意区分。

你说的那些那时候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里面,傅雷夫妇(党外人士)自杀了,林昭(基督徒)被枪决了,张志新(中共党员)被割喉后枪决。

我不打算在这里过多谈论这些事情。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头脑去探索世界、人生,而不是等着被灌输,不管被灌输的是马列、基督教、民主自由还是孔孟之道。.

TOP

转:阅读教育的关键:学会创造和批判

引用地址:http://www.hzjsjy.com/news/newstmp.asp?newsid=24534
原文信息:
文章出处:《宁波教科网》
文章作者:宁波市李兴贵中学 徐琼萃
转 载 人: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师训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 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 …… 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 这就是说,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创造性地阅读。 “ 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 ” ,同样,书上所记载的也不尽是至理名言。然而,遗憾得很,有许多年轻人总是过于相信书面文字。那些认为只要 “ 书上这样写着 ” 就应当确信无疑的中学生决不是个别的。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书中所说并不一定是真理时,他们便往往陷入可悲的思想混乱之中。所以,教师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读物。

1 .怎样教学生评价读物

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如果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的一部分作业是阅读几种读物,那么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不同的意见是实际存在的。所以,第一步也许是应当让学生阅读有关各种论题的不同读物,仔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意见。

评价读物的第二步是确定事实与幻想之间的区别。学生自幼便应懂得有些事情是事实,而有些则纯属虚构。为帮助学生学会将事实与看法区分开来,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如:是这样吗?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怎样检验呢?这是真是呢,还是仅仅作者的想象而已。

在区分事实与幻想的同时,学生还应注意在作品中有无反映作者偏见的迹象。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偏见的迹象,可以布置学生检查读物中有无危言耸听,感情用事,轻率的陈述,以及不顾事实,言过其词等等。另一个检验方法是查看作者引用的文献。如果作者只参考旧的或有争议的著作,那么他写作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可能还不够完整与详尽。对那些根据奇闻轶事论证自己观点的作者决不要寄予信任。有的作者提供文献时,利用文字的上下文关系将个别孤立的事件暗示成典型事件,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传闻轶事来论证是违反写作逻辑的一个例子。教师教学生评价读物时,务必教他们运用逻辑规律检验所有读物。让学生讨论读物中或电视节目中有哪些违反逻辑规律的事例是教学生运用逻辑规律的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有一个电视广告暗示某种钙片比别的钙片好,因为它颗粒小,吸取快,这个广告是否真是有道理呢?又如广告上某明星在说,我信赖某品牌的洗发水,难道这就是别人也用这种洗发水的理由吗?她对这种洗发水到底知道多少吗?这都是一些比较明显的违反逻辑的事例。熟悉这类错误后,学生便能用来检验杂志上的文章和其他读物,辨别真假美丑。



2 .怎样对待文章中的不同观点

学生还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各种论战、宣传手段和其他企图说服别人的文章。报纸上的 “ 读者来信 ” 和社论中,经常有一些优秀的小论文可以用来为批判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服务。几乎在每一天的报纸里都能找到这种带倾向性材料的例子。教师用它们作为学生个人学习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些选段进行分析,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它们有逻辑错误么?作者是否作了公正的陈述?如果不是,为什么说他不公正?你能找出一些言过其实的言词和宣传手段的例子么?

做这一类的习题以及其他由教师编制的习题,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技能。此外,通过这种练习还可以培养学习好问的态度。学生受了这样的教育,阅读时他们便不再囫囵吞枣,而是自觉地警惕错误资料和不高明的罗辑所设置的种种陷井,并在接受任何思想之前先检验一下它的正确性,这有利于学生避免受到不良读物的侵害。



3 .怎样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文章(或论蓍)的观点和材料基本赞成,但觉得文章观点有不全面,或材料不充实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更全面的观点补充新材料,这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有位同学,在阅读《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认为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列举历史上舜、百里奚、管仲等圣君贤相出身贫苦,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的事实,来证明 “ 生于忧患 ” 这一论点,颇有说服力。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孟子所说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些话,从现在的认识来看,把人们作出的贡献归之用 “ 天命 ” ,即 “ 天降大任 ”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教。但去掉 “ 天 ” 的因素,他的分析在我们面前摆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经过 “ 苦 ” 、 “ 劳 ” 、 “ 饿 ” 、 “ 空乏 ” ,才能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也就是说能增长才干,生存发展。正如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所说: “ 痛苦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 由此看来, “ 忧患 ” 就象磨刀石,对于坚强的人说来,磨出了他们的坚韧;对于软弱者来说,将在磨难中消亡。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只有那些披荆斩棘、忍辱负重的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象这位同学这样,从许多方面充实了所读文章的内容,加强了所读文章的观点,这无疑是阅读中的创造性活动。

此外,在阅读中,把大量围绕同一问题或内容上有联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通过归纳、概括,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发现其内部规律,从而得出新认识、新观点,这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研究蝗灾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春秋以来历次蝗灾的时间、地点作了历史的统计,最后发现蝗灾多发生于干涸的沼泽地带,成灾时间多在五、六、七三个月,在此基础上,徐光启提出了有效的灾卵治蝗的办法。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在工作、学习和科研中同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决策的形成,一个新规律的发现,往往都是在阅读了大量文字材料,通过归纳、概括而完成的。

进行创造性、批判性阅读,最首要的是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所读文章(或材料)的内容,准确地抓住文章的基本观点,不能曲解原意。这样,才能发现其是错误,还是不完备。错误的批判、否定,不完备的加以补充。其次,如果要依据所读文章或材料进行归纳推论,则必须掌握阅读大量的材料,力求反映问题全面,不能抓住片言只语、就加以归纳推理。这样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此外,在推理中,还要有个对材料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而不以偏概全。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学生只有学会了创造与批判,才是真正地学会了阅读。.

TOP

回复 126#zhenai 的帖子

谢谢!下载下来仔细看。如果好就去买纸质书。.

TOP

回复 144#mesjtu 的帖子

请参见91楼。.

TOP

回复 148#英君妈妈 的帖子

请问去做志愿者的,是不是要比较懂商业才行啊?.

TOP

回复 120#zhenai 的帖子

开始看了。同时在当当上买了中文版的纸质书(昨晚下的单,还没有送过来)。

前言里面提到社交技能对批判性思维有激励作用。以前看老美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觉得就是为了生活得丰富多彩一点,没想到还有这一层。

有什么感想我会随时贴上来。也希望大家多多参与,多多交流,共同提高。.

TOP

回复 151#英君妈妈 的帖子

这么说我应该去做学生,而不是去做志愿者

不管怎么样,先记着这回事。我已经向好多朋友推荐过了。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28 21:40 编辑 ].

TOP

卖油翁PK神箭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这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入的一篇小品,教参说要用这篇文章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就是说,射箭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是不是说奥运会的箭术冠军肯定就是练习最刻苦的那个人呢?或者说,只要训练得比冠军更加刻苦,下次就可以取代冠军的位置?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又如何解释中国一直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上占据统治地位呢?是不是说外国选手都不如中国选手敬业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管是射箭还是其它的奥运竞技项目,都需要突破一定的关键技术难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队为什么能够一直在乒乓球、羽毛球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那是因为咱们掌握的关键技术比人家多,训练方法更加先进;张娟娟为什么能够打破韩国人在箭术上的优势地位,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付出,还因为她背后有一位韩国教练、前世界名将杨昌勋,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毫无保留地把关键技术点倾囊相授;而中国女子佩剑队能够击败传统强队法国队,法国教练功不可没。

强调“ 熟能生巧”、“铁棒磨成针”或者“悬梁刺股”,有一定的道理,即在任何领域,想要取得杰出的成就,都离不开多年的艰苦努力——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至少也要十年。但是,这不等于是说,你在某一行当苦练了十年,你就一定能够成为该行的专家。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一直能够不断制造突破,小碎步地但是坚定地朝前迈进。要知道,在每次射箭都能百步穿杨和只有一半比例的射箭能够命中目标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个差距不会由于选手仅仅多花点时间去练习就能弥补上,而一定要找出技术上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才能与更强的选手抗衡。

回到开头的小品,卖油翁以为射箭不过如此,多多练习就好了。这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有缺陷的。康肃公哪能跟他计较呢,只好报以无奈的笑。是啊,在练就神箭手的征途上,他曾经历了多少难关,多少次辗转反侧,别人又怎么能轻易体会呢?

--------------------------
因为另外一个帖子的缘故,对《卖油翁》的故事批判性思考了一下。.

TOP

回复 155#shumi1 的帖子

那就要看老师咧~.

TOP

回复 154#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补充点参考资料: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http://www.amazon.com/Cambridge- ... mance/dp/0521600812

The Science of Experience
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1717927-1,00.html

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 ... 0/8391794/index.htm

The Expert Mind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id=the-expert-mind

晚上接着批判,讲讲怎么样发现并突破关节点。.

TOP

今天来不及了。改天再写。.

TOP

回复 161#家有考王 的帖子

可是这种题目不会每天出几十道。这样一个题目也要好几个星期吧。.

TOP

回复 173#子玖妈妈 的帖子

周末作业啊,我以为是大作业呢.

TOP

从平凡到卓越

前面讨论了卓越的平凡之处,看起来似乎成功指日可待也。且慢。这里还有一些问题要搞清楚,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的结论。

前面的结论即是说,卓越源自平凡,从平凡到卓越,只需要跨越一系列的障碍。或者,以爬山作比方,只要沿着上升的道路不断攀爬就可以了。

这里就有一些问题了。爬山的过程中,道路并不总是那么清晰可辨或者不需要费劲的。认知科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这是因为,这些领域有成熟的成绩评定标准(比如你游泳多快,跳得多高,或者积分排名第几等等),有世界范围的经常举行的赛事,容易收集数据。学者们说,这些结论在其它的工程、科研领域也是有效的。在了解更多的研究结果之前,我们不妨假定这些学者都是可信赖的,先保守地接受这个看法。

然而我们仍然要注意到体育竞技和工程、科研或者文化学习的不同之处。第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体育竞技的成绩比较容易客观判定,但是工程、科研的成就则较难像体育比赛那样排名。第二个不那么显著的区别是,体育竞技的技术要点比较清楚,做学问就没那么一目了然。所以,这一系列的障碍到底在哪里,又如何去克服呢?一个人又该如何了解自己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在体育竞技中,关键技术点往往依赖于有经验的教练传授,而进展程度则可以很容易测定出来。如果是求学,则情况似乎类似,要有好的老师,争取在测验中拿高分。

但是考试拿高分和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不一定能划等号,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上面的类比是有缺陷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看看智力领域的研究结果,可能比体育领域的更有启发作用:The Expert Mind。这里讲的主要是国际象棋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里的关键是“洞察力”。引用一下例子:国际象棋大师和业余爱好者分别被请来参加测试,要求他们用一定的时间观察一个棋局,然后把棋局拿掉,要求他们重新摆出来。结果是这样的:如果被观察的棋局没有在真正对弈中出现过,而是人为设计的,大师的得分并不比业余爱好者强;否则,大师的表现远远超过一般人。这说明大师并非记忆力超群,而是他们对棋局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能在一瞥之间立刻捕捉到棋局的关键,用很少的信息量在头脑中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重构出来。这种能力叫做“chunking”,可以粗略翻译为分块,也就是把大块的信息组织为一个整体,(再起个名字?)然后以这个整体为单位去记忆和思考。大师胜于常人的地方在于,大师能够动用多得多的“块”(五万到十万),而且每个“块”都包含非常大的信息量。比如,大师以一系列相近的棋局为一个“ 块”,而业余爱好者则以若干个棋子的组合为一个“块”。

再一个例子:虽然国际象棋专家(仅次于大师的级别)比弱得多的棋手通常考虑更多的可能行动,但大师并不比专家分析更多的可能,只是往往能抓住最有价值的下一步行动。如古巴国际象棋大师Capablanca和数十位业余棋手同时对弈,每个棋局他只看两三秒,往前也只看一步,却往往能走对,最终把这些业余棋手统统击败。这种游戏他玩了很多次。这就是结构化的知识带来的洞察力。关于这点还可以再举个例子:一个起初很弱的棋手,通过九年努力成为加拿大顶尖棋手之一;但相比之前,他现在并不分析更多的可能行动,转而依赖于棋局和策略的积累。

当然,构造、储备这种结构化的“块”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正如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熟练应用这种“块”也需要练习和积累。如果类比到学生们的日常学习,那就是说,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记住孤立的知识点更加重要;而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无助于构造新的“块”(题海战术是低效率的)。最后,国内的高中没有可选修的AP或者荣誉课程是很不好的,这等于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基本上在某些学科上暂时无法前进了;而初三和高三后面用于复习备考的时间,从构造知识块的角度来看,也是几乎没有效率可言的。

最后是一个人的动机。如前所述,在任何领域想要登上顶峰,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长期的艰苦努力如果没有持续有效的激励,很难想象有谁能够坚持下来。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就是要首先培养兴趣,然后不断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来考验他,不断从成功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TOP

 5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