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4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后,老师们觉得与教本地孩子有什么不同吗?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后,老师们觉得与教本地孩子有什么不同吗?

转帖:2008年上海逾六成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2009年01月20日 18:51: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20日电(记者肖春飞)记者20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2008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61.61%。

    上海市教委的材料显示:2004年至2007年,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每年增加2万人左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从2004年的43.21%,增加到2005
年的49.30%、2006年的53.88%、2007年的57.10%。

    记者了解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与上海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上海市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中,将公办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和本市户籍子女同等考虑。各区县公办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一律按公办学生注册学籍,按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拨付经费,配置教学设施设备等,一律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

    根据2008年上海市教委启动的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0年,上海全市农民工子女100%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就读并享受免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比例达到70%,余下30%学生进入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就读,初中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同住子女为343231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樱桃超人妈妈 于 2009-1-29 14:49 发表
同感。外来农民工的学生中也有可爱的。上学期,我发现班中有些同学默写情况很差,便找孩子问情况。后来,我发现很多农民工的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平时,他们起早摸黑地忙碌着,为了能让家里的娃娃们吃饱,至于学习就 ...
我认识的人中有很多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的。有的是自己辅导不了,有的是早出晚归,没有时间,不过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大概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吧。.

TOP

关于外来媳妇的家庭,其实有很多家长还是很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的,大概是能力有限吧,在学习上帮助不多。所以孩子也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的学习很好,有的学习很不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卉旎小熊 于 2009-2-18 14:59 发表
公办名额要是都被民工子女占了,
上海人是不是都得被迫去读私立了呀?
不会的。上海的常住户口是减少的。所以上海本地的小孩子是负增长的。.

TOP

读民办是家长自己的选择,另外好的公办外地孩子也没有机会读的,其实这才是不公平的。.

TOP

我所看到的外地孩子,基本上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好,也很独立,也很纯朴和善良。.

TOP

引用:
原帖由 mimimao7512 于 2009-2-18 15:12 发表


这些孩子是人才引进的孩子,还是民工子弟呢?   这里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啊
不是人才引进进来的孩子,就是民工子弟。.

TOP

引用:
原帖由 raingreen 于 2009-2-5 11:47 发表

通常连续读几年的很好,中途转进来的习惯差,学习差,尤其是英语,英语老师恨不得从字母音标开始从头教
外地通常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的英语,而上海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所以对于那些孩子来说,没有学过,或者学过,由于当地教育条件所限,肯定英语在短时间内上不来了。
上海的孩子,家庭辅导不了外语的孩子,家长也是很发愁的。请家教的,购买各种辅导设备的,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能理解这些孩子进的学校老师的苦恼,同时也理解这些孩子的挫折感,但是这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lsh419 于 2009-2-19 12:35 发表
不一定哦!这学期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读本市公办小学一律免收借读费(上学期是办了四证的才免收的),看样子就读的只会越来越多。
针对的是农村户口的,我外甥是城镇户口,几年前读小学的时候是收借读费的(有购买房子),初中不知道收了没有?我老公的侄子工开证明的,才免除的,是农村户口,好像是这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larin 于 2009-2-20 08:40 发表
请问这里的老师
上海家庭是一个孩子.享受义务教育.
民工家庭如果有多个孩子,是不是每个都能享受到教育.
这样上海的教育资源就不平衡了
那对安分守纪的上海市民来说,不是不........... [tt34 ...
有许多人是得到允许生两个孩子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花间 于 2009-3-6 17:37 发表
纯属好奇的一问,那么没有得到允许生了二胎甚至三胎呢,是不是也受上海的义务教育?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至少我女儿的一个同学的家庭是这样的.也看到过两个以上孩子外的外来人员家庭的每个孩子都在上海的公办小学读书..

TOP

引用:
原帖由 千里马妈妈 于 2009-3-12 11:34 发表
不是歧视农民工子女,但他们的习惯真差,家教也差,冬天流着两根大鼻涕,随时随地吐口痰,不以为然,天知道,只有农村的土地是天然的吐痰的场所。上海的水泥地是不吸痰的。
呵呵,我见到的大多数不是这样的.有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习惯也很好的,对了,现在外地的孩子父母娇惯的也很多,对女孩子也是一样的好,尽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我就认识一夫妇,生了三胎,都是女孩.有的时候很奇怪的,头一个是男孩的,再生第二个也是男孩,头一胎是女孩的,第二胎也是女孩,所以挺奇怪的.

其实上海人想生两个也大有人在,只是不能生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小胖子 于 2009-3-12 17:48 发表


倒也不是不能生. 确实是不想生.
生了小孩就得对他(她)负起责任吧,要让他(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好,学习习惯好,且还不说气质的培养,审美观,其他技能的培养~~哎, 想想都累, 我跟我老公说了,除非我做全职 ...
我怎么接触到很多想生二胎的上海人呢?呵呵.当然都不绝对的,有些人还一个也不想生呢..

TOP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不仅在学费
www.jyb.cn 2009年03月13日  来源:红网
  “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再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内容提出。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中,委员们结合调研中所了解到的数字,“把脉”农民工随迁就读子女上学所面临的困境,为属地化教育开出一剂剂或猛烈、或温和的“药方”。(《中国教育报》3月11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切切实实地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提出议事日程,政协委员也为此开出“药方”,值得关注与期待。不过,如果仅仅把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视线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而把高中阶段排除在外,并不能真正、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例如,农民工子女在高考报名时的身份认同问题,就需要政协委员开出“药方”解决来。

  正如民进重庆市委员会组织人员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已经超过40万,作为拥有农民工大省的广东,广州随迁子女数量31万余人,深圳37万余人,东莞25万余人。这组庞大的数据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不但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阶段同样存在,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迫于政策压力,即使能够进入当地读高中(实际上已经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也不得不回到家乡就读高中,他们不想成为高考移民,他们也成为不了高考移民。

  感谢全国政协委员“把脉”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但是把脉之余,其实还差点什么,那就是还应该把高中阶段也纳入“把脉”的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好好地为“高考移民”“把脉”,别让它一次一次地成为农民工子女挥之不去的痛。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不断扩大,跨省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高考政策中的高考移民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如果高考移民这一概念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一直困扰农民工子女高考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即使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要是考试的身份问题得不到解决,高考之痛,将会更多地在这些孩子身上重演。笔者甚至认为,越是解决了他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越会加剧高考报名时的身份认同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将会在高考前不得不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这样的结果,将会是怎样的不堪设想?我不敢设想。

  任何教育政策的出台,都需要考虑与其它相关政策有没有合理衔接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绝不能不提高考移民这一敏感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果只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而牺牲高中阶段,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是最佳方法。因此,政协委员何不将户籍改革与高考移民问题一同提出来,将基础教育做为一个整体去解决,而不是人为地划分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邵留生).

TOP

别让农民工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 田雨 吕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民工的子女时,一幕幕情形让我们感到揪心:12岁的陈其国因交不起300元的借读费而黯然辍学;小姑娘唐静捧着变味发馊的饭盒向往“有菜有肉”的公办学校食堂;小刘阐怯生生地向学校教务处的每一个老师解释:我爷爷现在交不上学费,您先让我上课,过几个月一定补上……

    同样是孩子,只是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农民,在受教育这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上,从起点上他们就远远地落在了城里孩子的后面。

    “如果在起跑线上就不公平,农民工子女一辈子都谈不到公平!”

    “我们学校学生早就招满了,你们下学期再来吧!”

    2月17日,从安徽金寨来北京的张女士带7岁的女儿到丰台区大成学校报名,被学校保安拒之门外。

    “我们首先要保证北京市的孩子就学。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他的户口所在地,国家把他的经费拨到户籍地学校去了,到我们这里借读,200元借读费连套桌椅都买不下来。借读学生增加,教师的劳动增加,但经费没增加。我们已经承担的压力太大了,除非教委给我们盖房子。”一位副校长这样向记者解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陵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

    户口,这个一直困扰着他们父辈的难题,如今又严峻地摆在农民工子女们面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王民养说,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但是,根据北京市财政局的统计,北京市每年都对农民工子女就学予以教育经费补助,以西城区为例,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约有3000人,以每个孩子的教育成本为3000元计算,西城区财政要出900万元。这样一来,北京市教委规定的200元至500元借读费根本不足以弥补这项开支。

    北京市财政局一官员表示:“900万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文件说是说,实际上真正落到实处还得有一定时间。各地情况也不一样,财政收入相差很远,一点一点来吧。”大成学校的那位副校长说。

    不过,孩子们的时间是不能等的,他们在一天天长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说:“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如果在起跑线上就不公平,农民工子女从小就享受不到起码的受教育权利,那么,他一辈子都谈不到公平!”

    在漂泊的学校里,孩子们跌跌撞撞地继续学业……

    新华社记者以外地生源家长的身份来到杭州市西湖区长桥小学,为在老家的孩子办理借读。学校教导主任说:“你的孩子是超出班级名额的,现在又不可以明收赞助费,你就买个乒乓球台、篮球架或者空调之类的,1000元到2000元钱左右吧。”

    校长的回答也许更“便民利民”,他告诉记者“直接把钱拿过来就可以了”,但“你们要写一个条子,就说是你们自愿捐的这笔钱”。

    当然,并非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这样。但是,公办学校的门槛在大多数农民工看来,实在太高。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通常需回老家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没有监护人、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然后要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等,到流入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到公办学校报名。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看来,是程序合法但客观实际不合理。他说,对一个农民来说,办这些手续,既要花钱、花时间,又要托人情,还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冷落和刁难。

    记者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采访时获得一组数据:北京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少年大约有24万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女,其中大约18万就读于公办学校,近6万人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目前北京市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已通过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大约有10来所。

    以10来所学校的容量来考量,6万名农民工子女这个数字显得过于庞大了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流入了“非法”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都有过转学的经历。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民工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经常不是被驱赶就是被关停。

    在漂泊的学校里,农民工子女跌跌撞撞地继续着他们的学业。

    学者呼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

    “蜈蚣!”42岁的薛全礼操着浓浓的豫东口音帮女儿补习普通话。女儿第一天上学回家,没有早晨送她上学时的兴奋,蔫头耷脑坐在屋角不说话。一问,原来同桌小朋友文具盒上的蜈蚣被她说成了“龙公”,这个在老家完全没有异议的叫法引起了同学们的嘲笑。结果,开学第一天,小姑娘便得了一个豫东口音的绰号:龙公。

    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独自品尝着那一份孤独、自卑和尴尬,以及城里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还有歧视和欺负。

    来自同龄人异样的目光,让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时刻感到沉重的压力。

    培培在北京市一所公办小学上五年级。她聪明伶俐,成绩优异,但是年年三好学生评选,她都榜上无名。她不服气:“我学习比他们好,表现比他们好。评不上三好,就因为我是农村的吗?”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很多学校做不到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对此,王春光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

    但愿他们能够真的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生长,享受同一片阳光。


   新华网   .

TOP

农民工对子女受教育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联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是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个最大愿望。

   这一调查历时7天,由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调查显示,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占受访人数的58.4%。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占34.4%;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的专门学校”,占13.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陈光金表示,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人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这位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给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带来了莫大影响。

   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占62.4%;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占12.8%。只有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分别占4%、1.6%和0.8%。

   陈光金认为,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工流入地还没有利用社会资本,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这无形中增大了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交易成本,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调查显示,收费高、没有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南京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南京市打工的罗阳告诉记者。

   陈光金认为,进城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这位专家强调,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像公办学校一样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两者不在一个起点上。民办学校所收取的费用一定要用于自身教育设施的改善,不能挪作他用。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

   调查问卷还表明,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

   81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城里学习成绩“一般”,16人表示“不好”;表示孩子成绩“好”和“很好”的有27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1.65%。

   调查同时表明,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只有13人表示“每天都能”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10.4%。

   调查显示,81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占受访总数的64.8%。只有5人表示,孩子在重点学校就读,占受访人数的4%。

   尽管绝大多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仍有111名农民工家长对目前孩子上的学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占受访人数的88.8%;表示“不满意”的只有10人,占8%。“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有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克文来自江苏宿迁,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陈光金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所以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因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质量的要求大多不高。.

TOP

城里孩子眼中的民工子女

记者 王骏勇 蔡玉高

    “我们班有个同学是从安徽乡下转来的。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在学校吃午餐,一顿饭才3块钱。但他每天都在外头买点包子吃。有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在学校里吃,他却说喜欢吃包子。其实他是没钱交午餐费,好多同学很奇怪为什么他家连几百块钱都交不起?”

    这是无锡市一家小学一位姓许的四年级学生眼里的农民工子女同学。这些乡下来的孩子,在支付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后,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却还要承受城里同龄人对他们的陌生和不解。

    说起乡下孩子,生活在城里的同学七嘴八舌。

    五年级姓李的学生:“我们班上学期来了个乡下孩子,穿得很脏,脸上整天黑黑的,就像没洗干净一样。他不爱说话,没什么朋友,学习成绩也很差,经常不及格,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听课的。”

    六年级姓袁的学生:“我们班有个从江苏兴化来的,父母是打工的。她的文具什么的都很旧,没有新潮的钢笔、彩笔。但是有几个同学老是欺负她,硬向她借这个借那个,不给就死缠烂打。她跟他们论理,可是说着说着便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了。”

    “穿得破破烂烂,身上脏兮兮的,又不爱说话,动不动就一个人偷偷地哭,不跟我们城里孩子一起玩……”来自同龄人的异样目光,让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感到沉重的压力。

    当记者问农民工子女“愿不愿意到公办校上学”,得到的回答几乎全部是否定。即使不交学费,他们也表示不愿意去,理由有很多,比如“城里孩子爱欺负人”“讲家乡话会被嘲笑”“城里孩子瞧不起我们”等等。

    今年13岁的赵伟4年前就跟着卖水果的母亲来到无锡,在一所公办学校里上学。每天早上5点钟他就要起床,跟着母亲出摊子,有时还要到大市场上批发水果。晚上赶完作业,还要继续帮母亲卖一阵水果才能回家。

    赵伟平时没什么零花钱,穿的衣服也很破旧。他自己并不觉得辛苦,但城里孩子对他的排斥和歧视却让他很难受。“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也没什么新文具。城里的同学就笑话我家里穷,我心里难受死了,可我不敢告诉妈妈。”赵伟委屈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南京市明光双宇民工子弟小学采访时,一位从公办校退休的赵老师坦言:“乡下的孩子到公办学校上学,经常会被城里孩子嘲笑、挤兑。有的乡下小孩普通话不标准,根本不敢开口讲话,也不跟城里孩子一起玩。要不一个人呆在教室里,要不放学赶紧回家。”


   新华网  .

TOP

我个人觉得,上海这方面做的不错的.公办学校里面的那些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歧视,除非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无法报考..

TOP

引用:
原帖由 民工孩子妈 于 2009-3-17 09:35 发表
  我的孩子还是跟我说他想回老家去上学! 他觉得还是在老家开心.
我是在城镇长大的,呵呵,觉得上学时光还是挺好玩的。
有愉快的童年。.

TOP

引用:
原帖由 羊羊妈VIVIAN 于 2009-3-18 11:55 发表
反对歧视民工!
更反对把民工捧上天!!
因为,捧,同样也会捧杀!!!
任何事走极端都很可悲!
其实很多事情只是宣传罢了,看看许多人的观点就知道,其实就是宣传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容容-妈 于 2009-3-19 14:57 发表
想问一下户口不是上海的小孩(家长有上海户口的)可以在上海上学吗?考高中呢?
一般是这样规定的,到五岁左右要上小学的时候,孩子的户口就可以随着父亲或者母亲上来了(一般外来媳妇的家庭这种情况比较多)。现在应该是一出生就可以随父或者随母户口上来吧。
所以不知道你说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容容-妈 于 2009-3-19 15:45 发表
替朋友问的,他们是上海户口,想考虑生二胎,上个外地户口,所以想请教一下。
上外地户口的话,就不是在自己父母的名下,至少到目前来说,不能在上海上高中和读大学。.

TOP

引用:
原帖由 mimimao7512 于 2009-5-11 22:59 发表
统筹安排农民工同住子女
  凡符合市教委等部门规定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至公办学校就读。部分地区的公办学校限于条件不能完全接收招生地域范围内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
我女儿的学校老师要求八点之前进到教室呢,早的也是七点半就到学校门口了。八点四十五分开学校门,学生在门口排好队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5-15 09:48 发表
通篇就看到两个字:
歧视

不承认也罢,但通篇看到的就是这两个字
呵呵,我也看到了一部分是这样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09-5-15 09:48 发表
通篇就看到两个字:
歧视

不承认也罢,但通篇看到的就是这两个字
转帖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现状,所以很感谢各位老师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想法一旦形成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bbmm 于 2009-7-21 09:25 发表
请问你女儿的小学也有大量的民工孩子上学么?
有,应该是没有大量的.所在小学在周围应该是还算不错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bbmm 于 2009-7-21 10:51 发表
所以说不错的小学是不太会招收多少民工孩子的, 一个班级能有几个呀? 好学校要保证质量的呀!
但是一般的公办小学就不一样了,不是看不起他们,实在是行为习惯太差了,小孩子很容易受影响的呀!
这倒不是的.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浦东新区还算比较热闹的位置.也是从外地来的人集中的地区,当然包括很多的新上海以及办人才引进居住证的,所以相对而言,孩子也比较多,只能先地段的,然后再是其他的.(每个班四十个人以上了)

我所认识的一些外地孩子,很多是在香山小学和万德小学读书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cbbmm 于 2009-7-21 11:08 发表
谁知道呢,反正内幕只有教育局的人才知道, 好学校大家挤破脑袋都想进去的,不是有房就是有关系的.
就我所知,好像是有房子就可以.我女儿的同学,是没有户口的,也不可能办人才引进居住证,就是有学区房,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上了,小儿子大概今年九月份上学.

我们是地段班,所以也没有费心去折腾.

总体感觉就是东面的人认为西面的学校好,西面的学校认为东面的学校好,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个人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老师或者家长都只是并且只可能是外因..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