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648#混凝土 的帖子

呵呵,我和happyyj都习惯在007的帖子里发散性思维。而且又看到混混你,就没忍住,现打住。.

TOP

回复 647#ccpaging 的帖子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我们在追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之前, 应该先着眼自身的生态平衡, 思想不能平衡, 身体肯定抗议, 曾经有数次劝解身边朋友,在面对恶疾时,切忌急功近利,任何侵入性的治疗, 都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力, 加快恶疾蔓延。

中国的教育,可能因为历史原因, 总是用各种框框和套子来规范思想,引向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西方则用启发和引导,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寻找答案。 所以在引导孩子学习时, 我刻意回避既定的模式、定义、公式等,让她自己琢磨,自己找出答案的愉悦和记忆,远比死记硬背来得长效。 语文及英文老师总有些套路灌输给孩子, 当我看到思路呆板的造句或者作文,都会跟孩子讨论,让句子更活泼生动,更体现个性。

我认为,个性(也就是自身条件,并非家庭背景)是竞争的一枚重要筹码,我们已经见过太多面目模糊的,没有能力却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所以特别焦虑孩子将来的出路,这种准备功夫单单从学业成绩入手远远不够, 还得从幼儿开始, 开发和培养孩子的个性。.

TOP

回复 651#vivianda 的帖子

呵呵。。。偶闭嘴.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6 10:04 发表
呵呵。。。偶闭嘴
这里百无禁忌,尽可以自由发表。 .

TOP

回复 652#混凝土 的帖子

个性=创造力
当代教育像个模子,一点点的把孩子的个性消磨掉,把育人当成铸模,要想让孩子留点个性,确实只能靠家长另辟奚径了.

TOP

回复 655#嗲虫妈 的帖子

顶住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 这个完全得靠家长的意志和坚持, 否则孩子只能随波逐流了。.

TOP

脑生理科学似乎还不足于解释复杂的心理过程

  007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都在学习神经解剖生理学。每周上两次课,一次理论学习,一次做神经生理实验。简单的实验有:从青蛙的大腿里挑出一根白白的坐骨神经(迷走神经),然后用弱电流予以刺激,观察简单的刺激-反应现象。比较的复杂的实验有:在鸽子的耳旁找准位置,用摄子夹碎一侧的前庭器官(好像叫半规管,记不清了),然后观察鸽子的行为,可以发现前庭器官有损伤的鸽子在飞行时难以保持平衡,连站着都难以保持平衡。最复杂的实验是:切开狗狗的喉管,导出一根可以收集唾液的管子,对小狗进行巴甫洛夫式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唉,当年为了学习科学知识,007不知造了多孽!
  记得当时的教科书上说过:人的脑细胞数量在出生时就基本长齐了,三岁之后脑细胞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加,但是脑细胞之间相互联接的神经声末鞘却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不断发展。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只对一个学习心得有强烈的印象:从脑神经元的数量上说,发育正常的儿童,人人拥有一个具有无限学习潜能的大脑,人人有着学习人类现有的最为复杂深奥的知识的潜力;从脑神经元的末鞘发展上说,人的学习潜能的开发、实际的学习成就,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环境刺激。学习不好,别怨自己的脑子,要检讨的是自己是否努力,以及环境刺激是否恰当。
  当时的教科书上还说:每根神经末鞘的最顶端是一个突触,神经末鞘之间通过突触进行联接,形成突触联系。正常情况下,突触会释放介质(电解质之类的介质,名称记不清楚了,不知道对不对),跟其它突触进行交换。这大概是就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流的生理基础吧。老师说:神经元交流的介质里有我们人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就不会有正常的突触联系。换成007通俗的话来说:缺乏这些必要的元素,大脑就不能正常运转,人就会成为笨蛋一个。好在老师又安慰说:正常的饮食就能够保证突触联系、大脑运转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因此,那些“吃什么东西或在食品中添加了什么东西能使人更聪明”的广告,基本上是用片面的科学知识忽悠人的技俩。
  教科书上还一个重要的信息:人体吸入的一些异常物质(如铅),会逐渐替代正常的神经介质,阻止或抑制突触联系。正常的神经介质一旦被替代,就很难逆转。007理解为:体内铅元素过多的人,一定会变成笨蛋。所以,007坚决反对LP和外公让孩子吃皮蛋,坚决支持汽油无铅化,对孩子咬铅笔头决不客气……
  记得当时的教材还说过:人的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主管不同的任务。人的大脑皮层某个部分(好像是颞叶)没有发育成熟时,人的动作水平和自控能力就会比较弱。但是随着大脑这个部分逐渐发育完善,并伴随适当的训练,注意力缺失和行为失控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点点科学常识,007从来不相信小孩子有什么“多动症”,对那些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的人极其反感和厌恶。

  1980年代的脑生理科学还非常落后,根本解释不了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难以解释动物界简单的心理现象。几十年过去了,脑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行为缺失与脑电波的匹配分析,就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但是,现在的脑科学还解释不了人类诸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之类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那些打着科学的旗号,煞有介事地说吃了某种东西会变得更聪明的宣传,千万警惕之。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6 12:36 编辑 ].

TOP

回复 652#混凝土 的帖子

赞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6 09:31 发表
呃。。。我想我可能是夹在A和B中间的
“为了让句子更活泼生动,更体现个性”,我想说——

你可能是混凝在A和B中间的。。。。.

TOP

很多人会发现,原本很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上学后就越来越失去了灵性,失去了对新书籍的渴望,故,亲子阅读更是尤为重要了.

TOP

支持楼上的说法,靠吃什么能够开发智力的话,满世界都是天才了。
对孩子的饮食,我只要求两点,一是拒绝垃圾食品,二是饮食均衡。
对于年幼的孩子,不仅那些工业加工的补品不能乱吃,连天然的补品,我也认为不能乱吃。因为孩子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弱,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对其肝胆肠胃是一种负担,过犹不及,老子的智慧无处不在。
推而广之,对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君不见,满街都是三高病。.

TOP

回复 660#vivianda 的帖子

呵呵,相反相成吧,我家人在学前都没碰过书,上学后,读书特别自觉。.

TOP

回复 643#水之形 的帖子;回复 657#hxy007 的帖子

不知怎的,非常科研、非常务实的话题,会有一点点对治到我虚无缥缈的宗教情怀,
我会着急地觉得它们就在外围打转,在隔靴搔痒,只差翻越那一道藩篱,结果却是去道悠远矣。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人体的奥秘,我们又了解多少;
生理/心理、物质/意识果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吗?
即便基因图谱全部绘出,也未能窥到全豹之一斑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4-15 17:04 发表

  很同意水诗太的看法。让幼儿心动的中国特色的图书少之又少,我们给孩子推荐和准备的幼儿读物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
  中国作家好高骛远,就想着得个诺贝尔文学奖,不屑于也无能于为幼童创作。
所以我好苦啊!

我们家是把中文当外文来学的,所以中文童书扮演很重要角色,可是好看的中文童书难找啊。各位可不可以给我推荐一些啊?

大儿子9岁,小儿子5岁,小时候我喜欢给他们读《婴儿画报》,现在他们最喜欢“嘟嘟和巴豆”。可惜后者是翻译的。要尝到中文的美,当然要读原文,翻译的书,总是缺了一点点。.

TOP

回复 662#嗲虫妈 的帖子

哦,几年级了?恭喜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4-16 10:38 发表

这里百无禁忌,尽可以自由发表。
才看到这个。。。

对偶们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与孩子教育有关”!对混混却无条件开放。。。
公子,为啥? .

TOP

回复 663#happyyj 的帖子

刚在写自己的苦,可是一看到你的急,我就忍不住发笑了。

你的苦不是我的苦,我的也不是你的。

我对人的认识很简单,人是生物,求生意志像所有生物一样强;孩子也一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对养生,基本做到就算交差。对于自己的和别人的心理和意识,就当看电影一样从旁观察,蛮有趣。.

TOP

回复 667#sask 的帖子

我有时过于执着,总想了解真相、实相,了解最根本的层面,总觉得“一切”可以统一到“一”
只能想到,非能说到
所以会有一点累.

TOP

关于数学学习,我也来凑个热闹,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全家人对数学学习的观点超级一致,我自己从小到大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不像语文学习,我们家人动不动因此吵翻天,还没个定论,我自己也还处于观察思考归纳阶段,没有形成特别固定的观点;二是,我相信我的想法并非个案,在普通家长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干脆抖出来,接受大家的批判。有CCPAGING这样科班出身的BB在,不免有如履薄冰之感。

我父母、我自己、还有嗲虫爸,都是《钟曲线》的忠实拥护者,我们的观点如下:
一、        数学学习能力基本上是由数学智商决定的。
二、        个体之间数学智商的差异就像个体身高差异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三、        造成这种客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遗传,也就是说,数学智商的差异是天生的,也许后天环境有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仍是建立在先天基础上,是在先天基础上的波动。
四、        这种安排是上帝的无情、同时也正是上帝的有情。说是上帝的无情,因为对个体来说,如果正好分配到一个数学智商低的孩子,不免有点不公。说是上帝的有情,试想一下,如果天底下人都有爱因斯坦的智商,那么谁去种庄稼?谁去挖煤矿?人类早就灭了。大自然千百万年选择出一条智商《钟曲线》,必定有它的道理,还是那句话:差异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五、        相信这种客观差异和遗传力量,并不是让我们彻底消极、放弃自身努力,我们只是认为,量体裁衣比瞎忙活更重要。如果爱因斯坦能找到一条通往罗马的道路,不能说明别人没有能力通往罗马,也不能说明别的道路都是错的,而恰恰只能证明,每个个体都有能力并且应该为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通往罗马的道路。
六、        反对开发智力一说,开发可以指挖出从无到有的东西,用激发比较合适,固有的东西,把它给激活了。

我们全家人都信这个观点,原因是,用这个观点能很轻松的解释我们家人的学业情况。我们四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都没上过幼儿园,都是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长大,从一入学(小一)开始数学学习能力就比较突出,从小到大学习都比较自觉,从没课外加餐,也从没遭过老师白眼。我父母儿时的求学环境都非常糟糕,养育他们的人压根不想让他们上学,千万百计的想把他们从教室里拉回来干活,可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数学表现取得老师和校长的垂青,他们的老师和校长又千万百计的把他们拉回教室。我和我老公也是同类,都是散养长大的,我们在象牙塔内的自信和光荣都是从数理化那里得到的。我们四人中,数学最强的当数嗲虫爸。他五岁上一年级,十三岁时,参加了他们省的高中数学竞赛,因为表现优异,取得了某少大班的门票,只是因为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北方那两个大学,所以放弃了。四人中,最全的算我爸,不仅数理化成绩一流,赋诗、作对、书法、弹奏、木工、经商,都有过人之处。

另外,我妈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学校当了三十多年的数学老师,有些学生的父母也是她的学生(或者说有些学生的孩子也是她的学生),这一点有利于她观察遗传现象。前面三点结论也是她教过成千上百个学生后的归纳总结。

我家嗲虫目前三岁,在数学启蒙上,最高原则是“无为”,她不问,我决不说,顶多加点CCPAGING式的“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引导。她的数学表现比较有中国特色,在算术方面表现好一些,两岁九个月左右,她自已悟出了简单的加减法,搞的我一度很兴奋,可是当我发现她几何形体还分不清时,立刻淡定下来,仅仅是发育SCHEDULE的差异而已,没啥大惊小怪。

如果将来有一天,证明我们遗传给女儿的DNA发生变异,她的数学学习不再有父祖辈的光彩,我也无所谓,既然上帝给我安排这么个女儿,我除了笑纳外,别无选择。我会像我妈那样,决不会将数学作为型具去折磨孩子的心灵,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比数学智商重要得多。

我哥从小就是个混世魔王,除了读书外,其它东西都超级有兴趣,我父母从没在学习上为难他,他们这么做起初只是想为自己解脱,没想到,最终是帮他们的儿子解脱了。我哥初二没毕业就自己闯世界去了,18岁时赚到第一桶金,现在,是个实实在在的地主,02-03年置下众多房产,如今富甲一方。.

TOP

造句:羡慕

大周末的,不说那些累的了。。
贴一张图片吧,请大家忍住别笑话——这可是我家小三生辛辛苦苦、亲手造的造句,是《杏儿熟了》那课的课堂练习。.

附件

IMG_3569.JPG (44.63 KB)

2010-4-16 13:38

IMG_3569.JPG

TOP

回复 665#vivianda 的帖子

我孩子还小,刚三岁,我指的是,我父母,我,嗲虫爸。都是N年前的事了,这种差异可能也是时代差异吧。.

TOP

回复 671#嗲虫妈 的帖子

噢,那是。我们这代还没流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记得我高考那会儿,参考书都很少的.

TOP

回复 670#happyyj 的帖子

哈哈,有趣极了.

TOP

回复 670#happyyj 的帖子

我笑了。。。但还是要夸一句:字写得不错!句子也很有创意!.

TOP

回复 669#嗲虫妈 的帖子

我想说一句:数学, 真的不用着急, 方法对了, 自然开窍。.

TOP

回复 666#happyyj 的帖子

因为我是A+B.

TOP

回复 664#sask 的帖子

很多翻译的儿童作品,中文水平都不错,而且思路比较开阔, 有利于培养孩子大气和阳光的性格。
当然,意境最美的还是古诗和散文。。。我们还得经常去欣赏和吟诵。.

TOP

回复 661#嗲虫妈 的帖子

健康的饮食习惯, 是美满人生的基石呢!.

TOP

回复 675#混凝土 的帖子

我倒想说:数学,真的不用急,到开窍的时候自然就开窍了。
所以我对女儿的数学,基本不放在心上,我最关心的就是她每天都去外面疯玩了多长时间。只要不下雨、不刮台风,我女儿都在外面疯,单就捞蝌蚪,能玩上十天半月,单就看蜜蜂采花,能盯上一两个小时。.

TOP

从来不相信小孩子有什么“多动症”,对那些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的人极其反感和厌恶。

米吐。。。标签孩子等于谋杀.

TOP

回复 679#嗲虫妈 的帖子

多开心的童年啊。。。这种开心, 是她日后抵御心理创伤的武器。.

TOP

回复 679#嗲虫妈 的帖子

我们乘法表,足足背了一个学期  现在还是经常6x8 48.

TOP

回复 677#混凝土 的帖子

谢谢。可以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吗?翻译的也欢迎。

翻译,主要是把意思翻译过来,中文的美和巧,还是要原文才表达得出的。我尝过中文的美,非常希望孩子也能同享。.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4-16 13:38 发表
大周末的,不说那些累的了。。
贴一张图片吧,请大家忍住别笑话——这可是我家小三生辛辛苦苦、亲手造的造句,是《杏儿熟了》那课的课堂练习。
那个男人就是我。.

TOP

经常在WW潜水之人,竟然今天才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真是汗颜。
感谢牛爸牛妈们搭建的这个精华贴,让人如沐春风。.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4-16 13:21 发表
才看到这个。。。
对偶们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与孩子教育有关”!对混混却无条件开放。。。
公子,为啥?
  “百无禁忌,自由发表”是对所有网友的期待,并不是针对混混一个。
  不过,诗太提醒得好,来此发言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直接或间接与孩子教育有关。.

TOP

回复 598#水之形 的帖子

呵呵,韵律好象就是这样建立的。
儿子4个月的时候就喜欢外婆打他的小屁股,因为外婆拍的时候会大叫一声“打”,然后在包着纸尿布的小屁股上重重的来一下,受用的儿子马上格格狂笑起来!.

TOP

回复 600#hxy007 的帖子

这个有趣,和我儿子小时侯有些像。一岁多,儿子闹觉,不容易入睡,催眠歌曲也不管用,好象都熟悉了。最好的就是唐诗了,但是短的可不行,只好上《蜀道难》。他专注地看着你的嘴,好象在记,一遍又一遍,眼睛就慢慢合上了。.

TOP

潜水那么久,受益良多,也说说对于阅读的看法。
阅读很重要,但是过多也无益。任何东西都有边际效应,而且还要给孩子一些消化吸收的时间,就象书法和绘画的留白,所以,我觉得有一定的量就可以了,我更关注和孩子聊天,聊聊他自己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让他自己去尝试一些事情。
我是一个看书长大的人,学生时代生活环境很单纯(军工厂),对于现实社会的认知开始比较晚,容易陷入自己原来看书的感觉之中,那种调适还是一比较费时费力。比如,我对城市的感觉就很奇怪,我到成都读书,我根本不认为成都是我感觉中的城市。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对于这个社会的基本面貌有更早更感性更直接的认知,这样他对阅读的东西的理解也会更真实更真切。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10-4-16 16:44 编辑 ].

TOP

回复 669#嗲虫妈 的帖子

顶。特别是“六、        反对开发智力一说,开发可以指挖出从无到有的东西,用激发比较合适,固有的东西,把它给激活了。”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10-4-16 16:04 编辑 ].

TOP

回复 668#happyyj 的帖子

一切当然能够统一到一,所以要天人合一,也就是该干吗干吗不要太纠结。任何一个微观都有可能在折射到那个一,所以关键看你怎么看待那一切,才能真正从一切看一。.

TOP

再补充一句,这真是个有趣的帖子!.

TOP

回复 683#sask 的帖子

我回家找找书名, 怕记错。

[ 本帖最后由 混凝土 于 2010-4-16 16:41 编辑 ].

TOP

回复 689#天天向上 的帖子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接触 -  好奇 -  探索 -  思考 -  领悟 -  融会贯通,阅读只是其中一个步骤。.

TOP

看似遗传,实则环境:回复 669#嗲虫妈 的帖子

  007羡慕美女,更羡慕你一家子。不过在我看来,你家世代数学好,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遗传使然,不如说是环境所致,是家教好。

  中小学这点数学知识,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学成,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家教环境好,并不一定是作了什么刻意的努力。相反,倒是一家人对数学的爱好、自信、灵活的态度,会感染孩子;在孩子迷惘时,一两句恰当的鼓励和到位的指点,就让孩子受益无穷。家教环境不好,未必就是家长不管孩子的学习。相反,倒是有的家长非常积极地找数学题让孩子做,或者催促孩子超前学习,殊不知这是在摧残孩子的心智。007根据你的描述,判断出你的家庭具有促进孩子成长的支持性环境,这个判断对么?

  007这么说,虽然有猜测的成分,但也有几分根据。
  007自小在一个封闭山村长大,世代有读书人。到我们这一代,父母膝下有四个孩子,在八九十年代都陆续考上了大学,远近皆知。但是,乡亲们并不以为奇。在他们看来,我家人种好,风水好,就该出几个大学生。嘿嘿,这个007不同意,因为同人种同风水的叔叔伯伯家就没有出大学生。我们家唯一不同于叔叔伯伯家的地方,就是爷爷奶奶在我们家。爷爷读过大学,办过学堂,还是个中医,吃斋念佛,悬壶济世,享有清誉。虽然爷爷在007还没上学就去世了,但在奶奶和一家人的意识里,我们家就是书香门弟,兄妹几个中肯定会有人继承爷爷的衣钵和传统。
  007自小被家人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读书的料。007在家看书时,全家人引为圣事,退避三舍,不予打扰。弟弟妹妹若是吵闹,定会遭到祖母或母亲喝斥。弟弟妹妹们耳濡目染,也在适当的年龄喜欢上了学习。
  有趣的是,我们在小学时,也受到特别待遇。老师们都认识我的祖父,大概也认为007家是耕读之家有书香,所以对007有特别的要求或期待。别的同学不好好学习,老师能够原谅,放他们一码。007做不出作业,或者答不对问题,老师会很失望,一句“天泰的子孙怎么不好好读书?”会把007说得羞愧难当……
  007天资平庸,但自小受到积极的暗示,强有力的鼓励和鞭策,加之温和而善良的母亲的耐心引导,在这种环境下,007读不好书都难了!

  007通过这个经历想说明的是两种不同的驱动模式:把学业成功归因于环境和个人努力等可控因素,会使人自强不息,积极干预环境;把学业成功归因于运气或遗传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会削弱人的进取心。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6 16:47 编辑 ].

TOP

回复 681#混凝土 的帖子

你的这个,我也很赞成的。.

TOP

回复 695#hxy007 的帖子

你的这一套,也符合所谓的“期待”理论呀!

但是遗传和期待我想是都发挥作用的,所以,不断的期待孩子,努力发现遗传的局限性,并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才是父母比较难当的地方。.

TOP

引用:
原帖由 天天向上 于 2010-4-16 16:51 发表
你的这一套,也符合所谓的“期待”理论呀!
但是遗传和期待我想是都发挥作用的,所以,不断的期待孩子,努力发现遗传的局限性,并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才是父母比较难当的地方。
  对的。007很幸运,祖父祖母外祖母父亲母亲以及从小到大的老师,都是我的皮格马利翁!.

TOP

回复 624#水之形 的帖子

水老师,
孩子的表现就是时候没到,耐心等待下,会有质的飞跃。你等着吧,肯定会爆发的。
我家的是个慢热型的宝宝。我家宝贝小时候10个月的等候,喊过几次妈妈。后来从此再也不开金口。意思全明白,就是说不出,到了18个月,连妈妈也不会叫的,一个字也说不出。后来,不知哪一天,突然说了句很长的话,从此就会说简单句子的。没有一个个学说单词的阶段。我也很奇怪。说到数学,人家都会数数的,我们学数1到10学了很久,她爸爸带她出去散步,就会数1--10,终于有一天,她会数数1--10了,后来从10 数到100,到1000,就是飞快了。幼儿园,老师上公开课,老师只是问谁的钱多,谁的钱少。她就发言说少了几元几角几分,反正一算钱,她就很快。但是后来,到了小学,这个能力也没突出。现在做得一些类似思维训练的应用题目,她能说出答案,但是问她怎么得出的答案,她说了半天,我也听不太懂,反正答案是对的。作业碰到此类题目,她就光写个答案。说步骤不会写,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是不是表达能力不够,还是逻辑能力不够呢?
小时候,我们没有系统地教过她认字,但是她不知怎么地看看画报啥的,居然认识很多字。我本来还以为她语文学习一定很轻松的。可是,发现她她看得多,不太会表达的。写的作文很像写说明书。老是,第一步,第二步。。。。,这个倒是写得蛮清楚,逻辑也蛮好的。但是,教她要描写环境呀,人物神态呀,启发了半天,也没有感觉。另外,她说,如果老师不命题的作文,她自己想写啥就写啥,她能写得出。老师命题的作文,她说一般都觉得写不来。真是晕倒!
人的脑袋真是很奇妙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16 14:25 发表
我们乘法表,足足背了一个学期  现在还是经常6x8 48
昨晚小三生考我:奇数*奇数,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比如1*3*5*7*9*....*999
我说:算不来,不知道。
他说:1*3=3,3*5=15,15*7=105....都是奇数,你一直推下去,不就知道乘到999,结果也肯定是奇数吗?
我说:那未必,你就算了这么几个数就得出结论。说不定再多试几个,马上就有例外了。
不信他,把他给气坏了、脸都有点红了:好!这个双休日,你自己试、你试验10000个数,如果有一个是偶数,你来找我! .

TOP

发新话题